第一篇:华政化工厂简介
通化市华政化工厂与“通华政”乳胶漆
通化市华政化工厂位于吉林省通化市东郊桦树岭下,冷泉河畔,交通便利,景色怡然。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改革创新的人文环境,为通化市华政化工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也赋予产品优异的性能。
企业秉承“诚实守信,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以专业的技术,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以质量求生存,重信誉谋发展,企业越做越大,产品愈来愈好。生产的内外墙乳胶漆、真石漆、质感漆、地坪漆等系列涂料产品及生物柴油,其环保和健康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好评。“通华政”乳胶漆,不因时间地域而变,品质始终如一,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对产品性能及施用的要求,先后获得“中国环保产品质量信得过重点品牌”、“绿色环保证书”、“吉林省百姓口碑金奖单位”等殊荣并通过“吉林省建设产品推广应用认证”。
“通华政”乳胶漆,为涂料打造迷人的色彩世界,成为一种经典。
第二篇:玉龙化工厂简介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简介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四川省小型氮肥示范厂,后更名为温江地区氮肥厂、成都化肥厂,2001年通过改制全部退出国有,组建为“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2002年与四川省农资集团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四川省农资集团是省政府列为重点培育的大集团、大企业之一),由四川省农资集团控股。公司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占地面积400余亩,总资产5.18亿元,现有在岗员工652人,具有年产16万吨合成氨、25万吨尿素、25万吨碳铵、10万吨复合肥和即将建成投产的5万吨三聚氰胺生产能力;被省发改委列为全省仅有的9家天然气化工重点企业之一。
近年来,公司坚持开发、节约、环保并重,走科技发展之路,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同时,先后投资近3亿元,连续对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合成氨生产工艺采用高新技术“双一段换热式直接转化工艺,主要工段采用DCS控制系统,装置水平和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吨氨耗天然气仅845立方米,优于大化肥水平,企业效益成倍增长;废物回收处理、环境管理要求、吨产品资源利用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HJ/T188—2006《清洁生产标准 氮肥制造业》一级标准(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各项经济、技术、环保指标名列同行业前茅,跃身四川省化工制造业最佳效益20强。荣获四川省经委、省统计局 “2005年四川工业企业最大规模500强”和“2005年四川工业企业最佳效益200强”等称号;2005年企业利润在全国氮肥行业排序38位。2008年企业人均创产值48万元,人均创利税11.3万元。
公司注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力求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曾被评为化工部“化工六好企业”、“全国环境优美工厂”;2005年通过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两个体系认证;2007年首批获得省安监局安全管理标准化授牌,同年被省经委和省环保局首批命名为“玉龙化工工业生态园区”(全省仅16家),并获得“成都市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等,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2001年,企业一产权制度为中心进行改制,成功组建了“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实现了职工身份、产权变更、机制转换、三个百分之百,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以法人治理机构为中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简介
一、企业简介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建厂于1958年,原名四川省小型氮肥示范厂,后更名为温江地区氮肥厂、成都化肥厂;2001年通过改制退出国有,组建成立“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2002年与四川省农资集团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由川农集团控股玉龙公司。公司位于青白江区黄金北路1号,占地面积近300亩,总资产近3.2个亿。
建厂以来,公司坚持“文明礼貌,遵纪爱厂,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优良厂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经过数次重大技术改造,发展成为具有:合成氨12万吨/年、尿素20万吨/年、碳铵10万吨/年、复肥10万吨/年的化肥生产能力。主要原料:天然气,主要产品:尿素、碳铵、液氨、复肥。公司注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力求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曾被评为化工部“化工六好企业”、“清洁文明工厂”、“全国环境优美工厂”,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通过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两个体系认证;2007年被省经委和省环保局首批命名为“玉龙化工工业生态园区”。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氮肥工业发展做贡献
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国外的封锁和我国农业对化肥的迫切需要,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战略决策,1958年,中国自主创新的小氮肥工业正式诞生。于是,在富饶的天府之国腹地诞生了西南地区第一家国有小型氮肥厂——四川省小型氮肥示范厂(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一座年产2000吨合成氨、8000吨碳酸氢铵的国产化装置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拔地而起,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工厂闯过了“技术关、原料关、经济关”,打通了小氮肥工业生产流程,生产出合格产品,并且各项经济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首批兴建13家小型示范厂的佼佼者。
当时正值我国国民经济迈向迅速发展的关键,我国自主创新生产出的碳酸氢铵(简称碳铵),有效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在首批小氮肥厂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小氮肥行业迅猛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小氮肥企业发展到了1189家,合成氨产量占全国氮肥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我国化肥工业中起作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调整产品结构,碳铵改产尿素,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1984年以前,全国小氮肥行业只生产碳铵。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对高浓度氮肥的要求,1982年至1987年6年间,国家进口了2400万吨尿素,国家付出近30亿美元外汇和给经销商的巨额补贴费;而此时,我国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国有企业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由于改革的阵痛,进口尿素的冲击,以及市场的不平等竞争状态,致使全国大批小氮肥企业亏损、关停,小氮肥行业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跌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成都化肥厂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迫在眉睫。1982年,工厂领导班子作出调整产品结构的重大决策,利用上海化工研究院、化工部第四设计院、江苏六合化肥厂自主创新、共同研发的中压联尿生产技术,由工厂和四川省化工设计院共同设计,在厂内建设我国第一套4万吨/年中压联尿工业生产装置,装置建设采用国产材料,并吸取了国内大中型尿素厂技术经验,于1985年建成投产,投产后,生产运行正常,结束了工厂只能生产单一低效氮肥——碳铵的历史,为全国小氮肥改产尿素探索了一条新路。
1986年4月,化工部秦仲达部长以此为背景向中央提出了小氮肥碳铵改尿素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同意。从此,拉开了全国碳铵改产尿素的序幕,开始了小氮肥行业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中压联尿技术” 1990年4月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992年9月荣获全国小氮肥工业协会“全国小氮肥工业协会第一次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压联尿”是世界尿素生产方法中,中国特有的工艺路线,与传统生产方法相比,优点是,实现了合成氨和尿素装置联合生产,尿素装置既是成品装置,又是合成氨生产脱碳装置,流程简单,投资省,综合能耗比水溶液全循环法略低,无工艺尾气排出;缺点是,尿素装置与合成氨装置相互影响,不能独立生产,蒸汽消耗高,甲铵管道和甲铵泵的腐蚀问题突出,产能潜力和生产操作弹性不如全循环。经综合评定,工厂于1997年将中压联尿工艺改为水溶液全循环工艺。
四、坚持开发、节约、环保并重的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继1997年公司尿素生产装置由中压联尿工艺改为水溶液全循环工艺的十年来,企业先后投资两亿多元连续对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淘汰了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老工艺和装置。实施了“合成氨四改六、六改十”、“尿素四改六、六改十、十改十三、十三改二十”、两套“双一段连续转化”、“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变压吸附脱碳”等大型项目的技改工程,将原来落后的造气间歇转化工艺改为连续转化工艺,主要工段采用先进的DCS控制系统。连年不断的技术改造,使合成氨综合能耗、废物回收处理、吨产品资源利用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HJ/T188—2006《清洁生产标准 氮肥制造业》一级标准(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规定值。装置水平、各项经济、技术、环保指标名列同行业前茅。2005年企业利润在全国氮肥行业排序38位,在全国小氮肥行业排序21位;“裕农“牌尿素产品被全国供销合作社和四川省评为名牌产品。公司被四川省经委、省统计局评为“2005年四川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工业企业最佳效益20强”
五、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改制前的基本情况
8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成都化肥厂是一个以生产化肥为主的中型化工企业,在全国1400多家小氮肥企业中名列前茅。到了80年代后期,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企业很快坠入了低谷。因资金严重短缺,设备破旧,造成系统生产频繁开停车,不能保证生产的长周期稳定运行;由于观念陈旧,管理混乱,乱上项目,乱铺摊子,资金严重分散流失,重大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93年元月至94年8月,成都市13家小氮肥厂有12家厂赢利,唯独我厂亏损达1200多万元,当时工厂只有年产2.5万吨合成氨、8万吨碳铵、4万吨中压联尿的生产规模,而全厂却有1600多名正式职工和600多名临时工。按当时老厂长的话讲,是设备、管理、人员、资金全面欠帐,职工收入远低于成都市人均工资,人心思散,工厂难以为继,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
1994年8月,上级果断地对工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以袁开全同志为首的新班子上任后,带领全体职工奋力拼搏,提出了“二次创业,负重攀登”的口号。针对工厂顽疾,新班子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对企业进行彻底整治。首先是重新组建了一个专业化、知识化、年青化的领导班子;其次是收缩战线,清产核资,清理内部人员,对大批闲置人员逐步予以分流,对机构进行精简;第三是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整治和更新生产设备,使生产恢复正常;从此工厂出现了转机,1995年即盈利82万元,成为成都市扭亏增盈大户。但是,由于历史包袱太重,资金问题、人员问题、机制问题等等,仍然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难以彻底改变企业面貌。因此进行彻底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就摆在了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2、积极稳妥地做好改制和资产重组工作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曾经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体制原因,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改革,不断探索新路子,已成为成都化肥厂近十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从1994年以来,成都化肥厂就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从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入手,转变员工的旧观念,这些改革推动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公司制改造,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产权的多元化,转机建制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998年9月,我们着手开始运作改制工作。首先在职工中开展了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上级有关企业改制文件,特别是引导职工加深对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指示精神的理解,认真分析我们企业所处的形势、位置和前途。通过学习讨论,使职工们认识到我们企业作为一般性竞争企业,应当退出国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应该尽快改制,早改早主动。认识提高后,工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工厂改制的设想,并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改制方案》。工厂改制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工厂实际,制定了《改制方案》、《改制股权设置及认购出资方案》、《公司章程》、《股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在反复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2000年11月再次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改制方案》及配套文件一致表决通过。在进行资产、土地评估确认等一系列工作基础上,市上相关部门为支持企业发展,加快改制步伐,同意公司提出的剥离不良资产和将化工扶持资金转为国家资本金的请求,市经委等5部门批准了我们的《改制方案》。在对《改制方案》分步实施过程中,人员的分流安置是最为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公司除了加大对政策、方案的宣传力度外,本着尊重职工意愿的原则,愿走愿留,由职工自由选择。愿意走者,本人写出书面申请,领导批准,办理相关手续,领取安置费,与工厂终止劳动关系。愿意留者,将个人安置费加上个人补充出资,作为个人投入到公司的股本金,职工原来的国有身份不再保留,职工既是公司的出资者,又是公司的员工。为了鼓励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工厂除了按国家规定发给安置费外,还根据个人的工龄,每年给予300元的补贴。这样2000年就有250多名职工自愿辞职离开了工厂,加上120多名退养职工,当年就分流富余人员370多人,工厂的职工人数锐减到800多人,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在股权设置上,我们充分考虑到企业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职工思想的承受能力,管理层持股不到10%。改制中由于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工作细致扎实,重大事情自始至终全部交职工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所以整个改制工作比较平稳,保持了职工队伍和生产的稳定,没有发生闹事和上访事件。同时我们这次改制相当彻底,职工和资产全部退出国有,在成都市化工行业和青白江区大中型企业中,率先做到了职工身份置换、产权变更和机制转换三个百分之百,至2001年5月18日公司正式挂牌,历时一年多完成了首次改制工作,成功地组建了“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和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成立后,对内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效果良好,生产稳步发展,效益成倍增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长远发展考虑,股权单
一、员工危机意识缺乏、资金紧张等方面的问题,势必影响公司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是摆在公司领导面前的一大课题。2002年,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资本运营上进行大胆探索,寻求合作伙伴进行资产重组。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和对比分析,并组织员工反复讨论,最后确定与四川省农资集团公司进 行资产重组。双方代表经过多次协商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省农资集团公司出资1581万元收购玉龙公司51%的股权,控股玉龙公司,双方派员组成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长由省农司代表担任,总经理由玉龙公司担任,保持玉龙公司名称不变,保持玉龙公司独立自主的经营管理权,省农司向玉龙公司投资,帮助解决节能技改工程的资金缺口。实践证明:我们与省农司的合作是强强结合,达到了以工促贸,以贸促工,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了双赢。对省农司来说,通过与我公司合作,为他们下步实现低成本扩张,参与化肥类企业的资产重组,以构建自己生产基地的战略规划打下了基础。他们认为,玉龙公司在生产管理和技术运用上,处于全国中小化肥厂的领先水平,有产品、技术和人才的优势;特别是玉龙公司近年来经过多次节能技改和内部改革,分流富余人员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资金短缺而已。相对而言,省农司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与其合作后,一是改变了我们的股权结构,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转变员工思想观念;二是减持股份,员工普遍受益。我们根据股东大会决议,按照公司领导、中层干部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分别给予40%、50%和60%减持股份和返还现金,使员工得到实惠,降低了个人风险;三是技改资金得到了保证,使因资金困难被迫中途停下的合成氨双一段连续转化技改工程重新启动,并很快投产,取得了节能降耗的显著效果,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企业前后三年经历了两次改制,每一次成功的改制,都是企业的一次飞跃。改制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当一个全新的玉龙公司诞生后,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公司的在册员工已由原来的1600多人下降到671人,其中在岗员工569人;合成氨、尿素产量翻番,消耗大幅度下降;产值成倍增长,效益连续7年成倍增长,2005年实现利税7100 万元。
改制使企业找到了出路,打开了崭新的局面,为玉龙的发展和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玉龙公司从此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六、注重培育企业文化,造就一批化工人才
工厂从诞生之日,就肩负了既须出产品又须出人才,为小氮肥发展作示范的双重重任。公司集五十年的化肥生产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化工生产和技术、管理的专业队伍。为了支援四川省小氮肥工业的发展,工厂为60多家小氮肥厂代培训技术工人和干部4300多人,先后调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420多人支援新厂的组建,其中担任中层干部厂级领导的就有近100人。目前公司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4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4人,为公司生产、技术、管理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
二OO八年十二月一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营理念
一个公司,能否在市场上站住脚,并进而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玉龙公司一直重视企业文化的打造,把树立企业文化与实施人文管理作为一 我们需要玉的品质与龙的尊贵。玉不琢不成器,人如若不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就会失去自身价值。同时,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要立足于龙的尊贵和志气。早在成都化肥厂建厂初期,老厂长就提出了“文明礼貌,遵纪爱厂,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口号,为玉龙文化的打造留下了一笔宝贵历史财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1994年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玉龙人更是不断磨炼出了那种“忠于玉龙,不屈不挠,不断改革,敢于竞争”的精神。所以才有了的拼搏与奋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市场开拓战役和一次又一次技术改造的成功。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文化和精神,才有了玉龙人两次不同凡响的大改制,把玉龙公司推正是有了这种文化理念,造就了一支有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善打硬仗的员工队伍。
“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有自己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才会获得众多的真心。企业的成功不是靠哪一个人的能力,是靠大家人心所向、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对于企住行,和家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企业是有责任的!”
玉龙的管理既有十分严密而又严格的制度,又充满了人性与亲情。随着玉龙公司的发展,玉龙员工的生活待遇也在不断提高。现在,不仅玉龙员工的收入年年增员工的住房标准和环境条件也是公司所在地区企业中最好的。公司还制订特殊政策,将少数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在岗员工家庭,以及享受政府低保庭列为生活困难家庭,每月按人均补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每还对遇突发性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一次性补助;切实保障公司所有员工的基本生活。当一名员工子女司内部掀起了献爱心的热潮,727人参加捐款,募捐金额达两万多元;玉龙公司的员工或家庭发生了大的困难,公司和员工们都积极从各方面给予帮助和关怀,让受困家庭的温暖。
工厂从诞生之日,就肩负了既须出产品又须出人才,为小氮肥发展作示范的双重重任。公司集五十年的化肥生产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化工生产和技术、管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公司先后举办了技术培训班、班长培训班、管理人员中专班和MBA班,并与西华大学联合在公司内开办了一个《企业管理》大专班,为玉龙公力资源储备。为了支援四川省小氮肥工业的发展,工厂为60多家小氮肥厂代培训技术工人和干部4300多人,先后调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420多人支援新厂的层干部厂级领导的就有近100人。目前公司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4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4人,为公司生产、技术、管理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公司简介
成都隆盛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四川省工业重镇——成都市青白江区,是国内专业生产铜催化剂的企业,主营产品为专门用于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俗称有机硅单体)的铜催化剂。
目前国内有机 硅单体生产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国内供有机硅单体合成专用的铜催化剂的产量不大,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国内有机硅单体发展的需要。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有机硅单体及后加工研究的单位,拥有国内外知名的有机硅专家和大批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其开发的合成甲基氯硅烷专用铜催化剂在国内主要有机硅单体生产厂得到了很好地应用,其专利产品经国内用户几年的应用验证,质量指标已经超过了美国产品,达到了德国产品水平。
成都隆盛化工有限公司根据目前铜催化剂市场需求,引进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专利技术,生产经过市场认可的晨光院专利技术产品。目前第一期1000t/a的生产装置已建成投产。二期生产装置1000t/a,预计2009年年初开始建设。公司现有员工70余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其中还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级高工、国内有机硅领域的顶级专家。此外,我公司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建立有极其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晨光化工研究院专家,在国内有机硅单体合成领域及专用铜催化剂生产技术方面,拥有极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保障。
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工业园区
电话/传真:028-83603028
第三篇:数字化工厂简介
数字化工厂
142020002周刚
数字化制造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的热点,数字化工厂是数字化制造中关键环节之一,数字化工厂技术最主要的是解决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鸿沟,降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提高系统的成功率和可靠性,缩短从设计到生产的转化时间.根据在范围、阶段、视角上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对于数字化工厂也有不同提法。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协同研制,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数字化模拟工厂和基于制造过程管控与优化的数字化车间是比较典型的三类提法。
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协同研制:由于航空航天领域在产品设计、材料成本、成型技术和制造精度方面具有相对更苛刻的要求,所以其在加工和装配制造工艺上整体领先于其他行业,这为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协同研制奠定了基础。
当前,世界先进的飞机制造商已逐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飞机的“无纸化”设计和生产,美国波音公司在波音777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F35的研制过程中,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协同研制和虚拟制造技术,缩短了2/3的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50%。数字化产品的数据从研制工作的上游畅通地向下游传递,还有助于大幅减少飞机装配所需的标准工装和生产工装。
数字化工厂技术技术已在航空航天、汽车、造船以及电子等行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据统计,采用数字化工厂技术后,企业能够减少30%产品上市时间;减少65%的设计修改;减少40%的生产工艺规划时间;提高15%生产产能;降低13%生产费用。
在我国,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战略发展要求,大力开展对于数字化车间技术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有利于推动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可望有效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现在数字化工厂技术技术成功的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造船这些大的领域,如何将其推广到小的领域,被更多的公司使用,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第四篇:余华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1]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有2500多名文学艺术界代表及嘉宾与会,共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大计。第八次文代会有47个代表团、12个艺术门类的约1500名代表和港澳台嘉宾出席。第七次作代会有38个代表团、953名代表与会,并特邀港澳台嘉宾及海外华侨华人作家嘉宾出席。
编辑本段
《活着[1] 》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作品《活着》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据最新消息,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由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自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来,至今年7月底,已发行约20万册。并且据首都各大书店介绍,该书自上市以来,脱销是常有的事。其实,《活着》早在1993年11月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但1993至1998年该书发行量还不到一万册。同一本书,为什么两次出版会遭遇不同的市场命运呢?
据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活着》1993年版的责任编辑周季胜介绍,当初他一看完这部书稿,就决定立即采用。但是,众所周知,90年代初期,各大出版社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期,市场意识还相当薄弱。因此,该书出版后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介绍,使许多读者没有直接的机会得以了解。而且,当时国内的纯文学市场正处于低迷状态,普通读者关注的仍是港台武侠与言情。所以,《活着》虽然当时一出版,就引起圈内人士的关注,并得到相当高的评价,可是,《活着》诞生5年了,对普通读者而言,仍然是个陌生者。但是,《活着》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得到约20万读者的“接受”,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据《活着》1998年版的责任编辑杨雯透露,出版社几乎是以每个月加印一万册的速度来满足此书的市场需求。当记者问到,《活着》一书重版后的宣传有否采用现今流行的炒作方式时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杨雯编辑边摇头边介绍道,现在的读者意识敏锐,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对图书的炒作方式往往比较反感。《活着》之所以有如此好的销售量,原因有三点: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活着》这本书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图书也是商品,其“质量”优劣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现今读者的整体阅读水平比9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提高,近几年多部纯文学作品的热销也足以证明这点;最后,该书在封面设计、版式装帧以及宣传介绍等方面,把握准市场因素,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它。
另外,《活着》的创作者、著名作家余华也就此书的两种市场命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内文坛并不缺乏好的作品,缺少的是把这些好作品介绍给普通读者的途径。《活着》现在已“幸遇”20万读者,这是得力于90年代中期以来图书市场二渠道,即除新华书店以外的经销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接受采访渠道的逐渐拓宽。二渠道的经销,使很多民营书店、个体书摊等零售市场能够及时、迅速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让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书。此外,余华也说到图书的宣传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时还认为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确实对该书重版时最初的销售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广告宣传、媒体推动的作用只是一时的,一部书命运的掌握者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读者,读者会作出自己明智的选择。据业界人士分析,《活着》遭遇的两种市场命运再次说明,在图书运作中,一部书的本身价值是最重要的,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费时费力的图书炒作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如何作好图书的宣传工作,如何开拓更宽更广的途径让普通读者接触到新的作品、好的作品,这些问题也是值得关注和努力解决的。
《兄弟》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作品长篇小说《兄弟》《兄弟》一开始并不在余华的写作计划内。“5年前,我开始写作一部望不到尽头的小说。2003年8月,我去了美国,在那里东奔西跑了7个月。回来后,发现自己失去了漫长叙述的欲望,于是中断了那部大长篇的写作,打算写一部稍短些的作品,以帮助自己逐渐恢复叙事能力。《兄弟》就是这样开了篇。” 余华把《兄弟》称为“两个时代相遇以后诞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当代的故事,那是一个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日的欧洲。”余华认为,一个西方人要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而一个中国人只要40年就经历了,400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40年当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余华写的兄弟俩就是连接这样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异父异母,来自两个家庭重新组合成的新家庭。“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最终恩怨交集自食其果。”余华对于这两个时代的第一次正面描摹,是他本人引以为傲的。
《兄弟》让余华“研究生毕业”
余华认为《兄弟》是他写作至今最为厚重、自己也最满意的一部作品。“起先,我的构思是一部10万字的小说。可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最终突破了40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的,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头无路,从一条羊肠小径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作家和时代的相遇,作家和作品的相遇,是机遇,也是时机。”
在这部小说当中,余华不自觉地增强了叙述的强度,“增加了叙述强度也就增强了阅读强度,这会加强小说的可读性,像19世纪的文学作品那样,像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一样,令读者激动。我一直很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他们的
作品就很令人激动,叙述非常朴实,就算运用了写作技巧,那种技巧也是炉火纯青。”“对一个作家来说,文学技巧用得越多,说明他本身的作品越没有力量。”《兄弟》的写作让余华往前跨出了一大步,“靠技巧来写作,好像一直在念研究生,永远也成不了大师。我现在能抛开技巧写作,感觉自己研究生毕业了,非常欣喜。”
并非“十年磨一剑”
有人称《兄弟》是余华“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余华对此矢口否认:“我是去年4月份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的。虽然写作过程中经历了为数不少的失眠的夜晚,但完全谈不上是„十年磨一剑‟。此前,我一直在进行随笔写作。”
相比于十年前《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的冷清,《兄弟》尚未出版,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余华觉得“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会给读者一种心理暗示,从而对作品产生过高的心理期待。虽然余华对这部作品有着非比寻常的信心,但仍然希望读者能够以平实客观的心态来阅读它、进入它。“本来这部作品就比较厚重,而且我的风格也有所转变,我会担心某些老读者无法适应这种转变。„十年磨一剑‟的说法等于把我推到了悬崖边上。”
初写美妙爱情
余华很少写爱情,但是在《兄弟》中,他写下了自认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必定与他的时代紧密相连。”余华说,“„文革‟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妇父母子女之间的互相背叛和出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家庭是空前团结的。就像我的小说里写的一样,有一男一女,他们互相需要,相依为命,缺了对方就地活不下去。这样的爱情非常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永远。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代,谁缺了谁都没啥大不了,是不可能产生美妙永久的爱情的。”
网络荣誉
2010年12月29日,由腾讯网携美涛品牌合作举行的腾讯网2010星光大典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最具影响力微博”颁发给了余华老师。作为目前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在腾讯微博的150条发言平均转发量都在千次以上,话题触角从文学、哲学深入至政治、社会等领域,信息含量丰富,极富启发性与感染力,互动性强,充分体现微博的社会话题属性。
探讨话题
作家成名不宜太早
听说“80后”的小作家埋怨前辈作家不愿交出“文坛接力棒”,余华付诸一笑:“他们还年轻,不明白。其实文坛的认可始终要比市场的认可晚十年左右。我80年代初开始写作,直到1987年才得到文坛认可。现在回头来看,我觉得作家成名不应太早。”
“由于成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长期对作品精益求精,养成了不断修改的习惯。”余华透露,此次出版的《兄弟》上部,他曾不厌其烦地修改过3次,才最终定稿,“我写作的时候文思喷涌,难免有粗糙的地方需要改动,修改的习惯非常好。作家如果太早成名,对作品的要求就不会那么高。特别是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以后,作家可能就会不断地为市场去写作,像一台复印机,而不是真正地去创作。这样非常不好,年轻人也许无法意识到。”
余华说,其实人的一生成名的感觉只能有一次,“我年轻时给很多地方投稿,天天邮差过来,往我家邮箱里塞东西。我父亲如果碰上厚重的来信,就知道是我的退稿。某一天,我一下子收到了十几封约稿信。我突然明白,我成名了,以后几乎再也不会有退稿了,心情非常激动。但是此后,我对这再也没有强烈的感觉了。所以人家问我,盛名之下有无压力,我觉得是没有的。而现在的„80后‟,也不必太在意成名的问题,好好写作就可以了。他们这代人中,必定会有大师出现。”
编辑本段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
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余华蛰伏十年分上下两册推出自己的最新长篇《兄弟》,使人们关心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热度从去年持续到今年。面对十年巨变的文坛与图书市场,《兄弟》在迅速成为畅销书的同时,也遭遇了文学界无情的批评,甚至有专著《给余华拔牙》随之出版。《兄弟》能否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余华还能否占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一切大约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第五篇:2012HSE责任书(华胜化工厂)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12HSE责任书(华胜化工厂)
二O一二年一月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12HSE责任书
一、HSE工作总体要求
公司安全生产总体稳定但基础仍然薄弱,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受控是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公司调整发展的保障。
2012年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HSE核心理念,充分认识到化工安全是上海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重点领域之一。
2012年公司以不断完善HSE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安全监管考核到位。各企业要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深化“三基”管理,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培训,大力培育安全文化,不断提升公司HSE管理水平,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一方平安。
2012年氯碱公司HSE主要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 持续改进 发展绿色化工”方针、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华谊(集团)公司安全检查细则(1067条)、“三基”工作检查评分手册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300分为标准,完善安全网格化工作和HSE考核工作、贯彻华谊集团安全生产“八大禁令”、健全HSE责任制和HSE监管体系,强化HSE基础管理,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和保障措施。
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标准化、诚信企业建设,完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保持良好,持续、充分、有效运行。
二、HSE工作目标
(1)
(2)
(3)
(4)
(5)
(6)
生产事故死亡率为零; 生产事故重伤率为零; 员工人身伤害频率小于2;伤害严重率小于40; 重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为零; 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为零;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零;
(7)
(8)职业病发病率为零; 排口达标率大于98%。
三、HSE工作指标
1、控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年无人员重伤以上事故,轻伤≤1起;
2、各级HSE责任人《HSE责任书》签约率100%,员工《安全承诺书》签约率100%;
3、安全设施完好投用率100%,环保治理设施运转率100%;
4、管理人员、特殊工种有效持证上岗率100%;
5、工业废气、废水内部检测合格率≥98%,外部检测合格率100%;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率100%;尘毒内部监测合格率≥95%;尘毒外部监测合格率100%;噪声内部监测合格率≥95%;噪声外部监测合格率100%;
6、有毒有害岗位在岗人员体检率100%;
7、进入公司作业的外来施工队伍安全资质合格率100%;外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率100%;
8、员工人身伤害频率(FR):≤2;员工人身伤害严重率(SR):≤40;员工人身伤害率≤3‰;
9、安全隐患整改率100%;
10、有效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应急情况下正确实施应急预案控制措施。
11、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体系的监督审核、通过“3A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年检。
四、HSE职责
1、在厂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上海市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及时完成公司安委会安排的各项安全工作。
2、在厂内组织学习和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制止违章行为,对由于违章产生的安全、环保事故负责。
3、落实本厂HSE责任制,要层层逐级签订《HSE责任书》和员工的安全承诺书,切实做到安全、环保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
4、组织、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对本厂无条件组织整改的问题要逐级上报,隐患在没有整改前,必须采取有效的临时安全措施。
5、坚持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HSE工作,检查指导本单位的安
全生产。
6、在公司大修指挥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按公司大修安全管理规定,做好各项大修HSE准备工作,确保“停好、修好、开好”。
7.按规定程序方法(“五双”制度)做好剧毒化学品的管理。
8、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对从业人员事故应急响应的培训,提高第一时间现场正确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处置事故的同时必须关注环境污染。
9、加强对安全、消防、环保、工业卫生设施的管理、维护,使之处于投用状态,对发生故障的安全、消防、环保、工业卫生设施要及时报修,并采取有效的临时措施。
10、对于厂区内的施工和检修作业承担区域安全管理责任,做好对外承包施工队伍现场的安全交底和作业现场的相互协调工作,加强施工和检修安全检查,落实安全措施,制止违章行为,确保施工、生产互保安全。
11、对确定为重大危险源的装置、重大风险或贮运设施,制订检查和监控措施,定期检测检查,落实检查和监控责任人,规定监控检查档案。
1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得到有效执行。组织新进入本厂从业人员入厂安全教育,组织从业人员业务技术和安全技术知识的学习,保证从业人员的正确操作技能,保证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正确应急处置能力。
13、发生各类事故,应按事故管理制度的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组织或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四不放过”原则,及时采取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发生。
14、HSE管理台帐是落实各级HSE责任的责任记录,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环保管理台帐,不得造假帐。
15、关心本单位员工的劳动保护和女工保健卫生,不断改善本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五、其他要求1、2012年公司继续推行安全网格化管理,实行区域负责制。作为华胜化工厂HSE第一负责人,须对本厂管理区域内的HSE工作负责,对于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安全环保违章行为(包括外来员工),将根据公司安全环保奖惩办法进行考核。
2、、华胜化工厂HSE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本责任书的要求认真做好本厂的HSE工作,对于本厂内发生违反国家安全生产、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和未正确履行本责任书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责,愿承担相应的领导及法律责任,如发生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根据事故调查责任认定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直至承担刑事责任。
3、本《HSE责任书》一式二份,由公司质量环安部和签约本人各执一份,一经双方签字后即刻生效。
4、本《HSE责任书》的具体解释权归质量环安部。
公司HSE责任人:华胜化工厂HSE第一责任人:
(签名)(签名)
签约日期:二O一二年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