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少华简介
大草原激情的歌者
--记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第七届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少华
在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新闻人又是新闻人物。作为一名新闻人,他用手中的笔纵情讴歌民族团结,弘扬草原文化,使悠扬的马头琴声飞过长江大河,飘荡在阿里山间;作为新闻人物,他两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用心灵讴歌大草原,用真情写意草原儿女的情怀。他和很多草原牧民和边防官兵是好朋友,他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现场解说词的总撰稿,他即兴赋的一首诗现已成为流行民谣,他写母爱的纪实散文《丁香花开的时候》曾让“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感动落泪,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当然,他的新闻稿更是获奖无数,魅力四射!
他叫刘少华。他不是蒙古族,却十分了解内蒙古的每一片土地和风土人情;他不是蒙古族,却创作了许多深受蒙古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他32年坚韧不拔的新闻长征中,在他挚爱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凭借一股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获得了草原人民的真爱,书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草原之歌。草原人民称赞他是“大草原激情的歌者”,他把自己定位为草原的儿子。
“你的报纸通讯和报告稿我都看了,写得很感人。你为宣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做了许多工作,做出了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团成员时曾经这样评价刘少华。
“《内蒙古日报》的通讯很感人,充满激情,催人泪下。”在刊登着刘少华执笔撰写的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的《内蒙古日报》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写下了这样的批示。“刘少华同志忠于党的新闻事业,32年如一日,不改初衷,守土有责,朝气蓬勃地战斗在新闻宣传的前沿,跑遍了自治区的农村、牧区、林海、边防、厂矿。用强势的规模,力抓典型报道、系列报道和深度报道,创造性地完成了一项项重大战役性报道任务,获得了不凡的业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闻战线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记者。”在参评第七届长江韬奋奖的推荐书中,内蒙古日报社如此评价。
对于刘少华来说,掌声和赞誉已不陌生。
在喝彩和光环中,刘少华心态依然那般平和坦诚,他说:“草原的路有多长,妈妈对儿女的恩情和祝福就有多长。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其实,永远没有走出草原这顶母爱的毡房……我要不忘本,不忘恩,不忘人民,要用如火的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草原母亲、为和谐内蒙古而纵情歌唱!” 被新闻感动,被感动的新闻
“长江新闻奖是辉煌的,获得长江新闻奖是荣耀的。但辉煌的不是我,是内蒙古大草原。荣耀的也不是我,是我笔下报道的人物,是戴成钧,是牛玉儒,是草原人民。是他们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激情。” 2001年8月29日凌晨,一个34岁带领着乡亲们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年轻镇长在倾注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心血后轰然倒下,他就是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戴成钧。
奉命采访他先进事迹的刘少华带着厚厚的材料,来到戴成钧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戴成钧的办公室里留下了他生前画就的一幅图,图上画着一架天平,天平的支架上写着“基层干部”,两头分别是“群众”和“国家”(党和政府)。刘少华把这幅图认认真真地描摹下来。戴成钧的工作日记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把平凡事干好就不简单,把简单事干好就不平凡”。这句话对刘少华触动特别大。在戴成钧最后睡过的床上,刘少华静坐良久陷入沉思;在戴成钧的骨灰盒前,刘少华为本来不抽烟的戴成钧敬上了一支香烟;邻居大妈告诉刘少华,冬天每次下雪,邻居门前的雪都是戴成钧扫干净;隔壁大嫂向刘少华回忆,每到冬天生炉子,街坊的烟囱都是戴成钧给倒炉烟。
最让刘少华铭心刻骨的是护林的杨大爷讲述的他和戴成钧的两次“亲密接触”。采访者的采访始终在被采访者的抽泣和哽咽中进行,采访者的记录始终在泪眼朦胧中书写。采访结束时,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携手肃立在回响大地儿子心声的平顶山上。
杨大爷和戴成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山上。当杨大爷发现树丛后有一人影追过去时,惊疑地发现戴成钧正脱下褪色的球鞋用一根酸枣刺挑破脚下的水泡。见到杨大爷,戴成钧恳切地说;“大爷,我托您件事,一定要护好山,护好林子,等山绿了,果熟了,我给您披红戴花。” 杨大爷与戴成钧再次“亲密接触”时,戴成钧已溘然长逝。听到噩耗的杨大爷跌跌撞撞跑下山,冲进一家杂货店,店主听说买香纸是要去祭典戴成钧时说:“你去祭典戴镇长,香纸我不要钱,再搭一瓶酒,代我也尽尽心!” 杨大爷告诉刘少华,他现在没钱,但他想攒点钱,他要给戴镇长在山上立块碑。
结束在戴成钧家乡的采访那天,已经是农历腊月小年。就要返回了,采访团的其他记者马上要上车,刘少华在戴成钧的家里还是迈不动步。泪光莹莹中,他抚着戴成钧年幼的女儿的头,轻轻地嘱咐她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随后悄悄地把500元钱塞进孩子手里。尽管他刻意避开众人,但这一幕还是被当地一位宣传干部看到了,当即提出让电视台的记者拍个镜头。一向温顺和蔼的刘少华一脸严肃地说:“我是一个记者,我是来采访的,是来受教育的,不是来作秀的!” 回到呼和浩特的刘少华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他一会儿从卫生间冲出来趴在茶几上记下些什么,一会儿从被窝中扭亮台灯写下一段。除夕下午5点多钟,祥和的呼和浩特鞭炮声响成一片。仍在办公室伏案疾书的刘少华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妻子关切地说:“置办年货你不管不问我没意见,我知道你在忙正事,可今天是除夕,你回来吃顿团圆饭吧,全家人一起看看春节晚会,初一你再忙。” 2002年春节七天长假,刘少华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办公楼里值班的年轻人们被感动了,跑来给刘老师倒水沏茶,帮着打印校对稿件。正月初八,节后上班第一天,长篇通讯《大地的儿子》送上级部门审阅,待稿件转回编辑部时,编辑们惊奇地发现,洋洋万言的通讯,只改了3个字。
“他从草天一色的牧野走来,又向含情的大草原深处走去。他走了,彩虹为他致意,长歌为他萦回,哈达为他深情,金风为他呼唤。他走了,钢城记着,青城记着,黄河记着,草原记着!”、“他乘着蓝天白云远去,却把爱民为民的英名和党的浩浩恩德留给了草原,留给了一座座青春的城市,留给了一个个热泪浸透的心田。” 在《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一文开头,刘少华这样写道。
牛玉儒英年早逝的消息一经发布,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云集呼和浩特。
牛玉儒是刘少华的老朋友,刘少华的《丁香花开的时候》发表后,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的牛玉儒打电话约刘少华下班去他办公室后激动地说:“你怀念母亲的文章我太有同感了,有几处看得我直掉眼泪。我小时候的家境与你家差不多,也是兄妹6个,母亲在我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俗话说,七十有个妈,八十有个家,这也是天伦之乐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要讲孝顺、讲回报的。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怎么能对党、对生活、对家庭、对朋友讲忠诚呢!我们不论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事,母亲的恩德不能忘,老百姓的恩情不能忘,否则就是忘本!” 牛玉儒不幸逝世以后,担纲主笔牛玉儒事迹报道的刘少华深感责任重大。尽管对牛玉儒的生平事迹比较熟悉,但他还是认真采访写作,细心地捕捉着每一个体现牛玉儒品格的场景和瞬间。
2004年8月19日,是牛玉儒骨灰从北京运回呼和浩特的日子。回民区环卫局职工高银春凌晨4点来到中山路,把她分管的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刘少华采访中了解到,她是牛书记重点解决的“4050”下岗再就业的对象之一。当牛玉儒灵车开过来的时候,高银春放下手中的扫帚,深深地向牛书记三鞠躬。
“我想让牛书记再看一眼整洁漂亮的中山路”,一个环卫工人质朴的语言深深地震撼着刘少华。之后,他和同伴们踏遍牛玉儒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遍访牛玉儒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圆满地完成了牛玉儒事迹的报道任务并被选入牛玉儒事迹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
“牛玉儒书记,知你有共产党,爱你有老百姓。你走了,身后没有墓碑,但你把共产党人'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丰碑,树在大山之巅,树在老百姓的心间!”刘少华含泪倾吐着草原人民的心声。草原孺子牛感动了中国,也激起了无数人对草原的向往和追求。而刘少华出色地担当起使者和歌者的角色,让所有聆听报告的人们领略了内蒙古草原的博大和宽广。他饱含深情撰写的《丁香花开的时候》,是一篇献给自己母亲的纪实散文,更是一篇献给天下母亲的深情之作。作品在《内蒙古日报》发表后,分别获自治区新闻副刊奖和内蒙古政府文学最高奖--索龙嘎奖,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3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网站转载、转播,入选《人民文学》、《当代散文精品》。他个人收到的表达共鸣和赞美的信件和电话更是多不胜数,有人甚至提议,《丁香花开的时候》应该入选中学教材。几乎每个人都是含泪读完此篇,感受着天下母亲人格的伟大。
刘少华常说: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笔下有情。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三贴近”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个口号。只有置身人民群众中,用心去步量每一个新闻素材,才能找到激情的“源头活水”。
他热爱大草原,大草原更爱他
细心的读者和新闻同行不难发现,刘少华的作品几乎全是正面报道。业界也不乏有不同意见者,而刘少华却理直气壮地说:“作为一个记者,唱响主旋律没有错,讴歌人民没有错。不拥抱太阳,自己不会有蓝天白云;只有弘扬正气,方能涤荡污泥浊水。” 当然,他的正面报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火热的生活,来自人性的深处,来自采访中的一次次感动。
采访戴成钧的事迹时,他在当地偶遇一位老人,得知他是记者时,老人向他深深地鞠躬,千叮咛万嘱咐:“戴镇长是一个好官,你一定要好好写写他。” 采访牛玉儒事迹时,有一天他乘出租车去采访牛书记关注的呼市重点工程二环路。在车上,他一边看,一边问,一连记。出租车司机问他是干啥的,他说是采访牛书记事迹的记者。司机说:“牛书记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是人民的好官,你写他我不要你的车费!” 在《来自珠江的爱》的采访中,一位受助学生的老师对他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一个资助者却感慨的说:“帮助一个草原女孩,就是帮助两代人。因为女孩长大了也要成为母亲,母亲有文化了,决不会让自己的后代没有文化!”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刘少华就是要做这样一个美的发现者、挖掘者、赞颂者、传播者。
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内蒙古呼伦贝尔等许多地方成为“泽国”,洪灾现场断壁残垣一片狼藉。此时的刘少华恰在采访遭遇车祸一年后,粉碎性骨折的大腿里还打着钢板,但他毅然请缨上了抗洪前线采访。他走泥泞、住帐篷、划小船,吃尽了苦头。在他发回的报道中,有对灾害损失的及时反映,但更多的内容是党和人民军队在大难临头与人民生死与共,是飘扬的国旗,是“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的声音。
“亲爱的台湾同胞,您去过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吗?您听过《蒙古人》这首歌吗?今天,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从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走来,从古老的额尔古纳河走来,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走来,从神圣的鄂尔多斯高原走来。在这里,我们把成吉思汗崇高的祝福献给青青的阿里山;我们把马头琴深情的歌唱献给绿绿的日月潭……” 这是刘少华为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赴台湾演出撰写的开场解说词的片段。有人说它像一首诗,有的说它像一幅画,有人揣度,这必是灵感突发时的妙手偶得。而刘少华本人却说:“这是大草原的深情馈赠,是反哺草原的心仪回响。” “刘少华是位汉族记者,他扎根大草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情歌颂民族团结,与边疆牵手,与草原同行。”内蒙古日报社给过刘少华这样的评价。
“如果给我发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奖,我会欣然接受”。
这是刘少华的一个夙愿。多少年来,刘少华左手托着情,右手携着爱,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草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作为一个记者,他把对大草原的一往情深倾注笔端,写出了许多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力作。《一路豪情看赤峰》、《巴彦淖尔写雄浑》、《春到准格尔》、《崛起的科尔沁》、《满洲里,向世界问好》、《你好,中国二连》、《五虎山,矿工的山》、《呼伦贝尔,我要这样对你说》、《走进青青阿尔山》、《乌兰浩特,我心中的城》……
刘少华为宣传内蒙古做出的突出贡献是新闻界公认的。包钢建厂50周年,他写下了热情洋溢的献礼篇《永远的草原晨曲》;巴彦淖尔撤盟设市,他奉出了回味悠长的朗诵词《巴彦淖尔,可爱的家乡》;自治区50周年大庆,他是庆典解说词的总撰稿;歌曲《牵手草原》多次被著名歌唱家在晚会上歌唱,在自治区内外引起共鸣。人们知道作曲的是内蒙古音协副主席王晓弘,而词作者正是他。
人民大会堂,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作为记者,能到人民大会堂采访已是很光荣的事,而刘少华已两度走进人民大会堂--不是采访,而是作为牛玉儒事迹报告团的成员,为中央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人士作报告。“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叫刘少华,是内蒙古日报社的记者。”伴着激情的追求和草原的祝福,刘少华在2006年记者节进京摘取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桂冠-范长江新闻奖杯。
刘少华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是在人民大会堂却显得尤其浑厚,他的声音回响在人民大会堂。每次演讲,这个声音都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跨越万水千山,都随着中央电视台的音画走进千家万户。刘少华匠心独运地这样设计演讲稿的开头,意图很明显:他想让人们记住牛玉儒,记住呼和浩特,记住内蒙古大草原。
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内蒙古草原牧民收养了3000名上海汉族孤儿。淳朴的草原额吉(母亲)把他们接进了蒙古包养育成人。这个真实的故事前几年被拍成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震撼了《羊城晚报》总编辑张宇航。他联系广东的热心人开始了帮助3000名草原失学孩子重返校园的行动。获得这一信息的刘少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弘扬民族团结的重大主题。隆冬季节,他深入苏木嘎查,遍寻每一位被资助者,又远去南国大地,寻访每一个资助者,追寻着一次次催人泪下的感动,采撷着一个个泪花滋溢的佳话,撰写出了荡气回肠的长篇通讯《来自珠江的爱》。通讯发表后好评如潮,《内蒙古日报》连续发表14篇“读后感”和后续报道,形成了“草原和珠江相连”、“蓝色与绿色对接”的社会效应。不少广州人盛赞说,草原记者的激情震撼了羊城,让南国的人们感受到了草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要当记者,就当好记者
“如果让我再一次选择,我还选择当记者。” 刘少华197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他的同学中,有的当了厅长、盟市长,有的成为了企业家,有人出了国,而他却始终是一名记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始终处于战斗状态”、“始终充当战士角色”。
“人固然需要钱,但幸福应该是一种心灵享受;百万富翁固然风光,精神贵族也别有一番风味。其实,写作和创作也是人生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家自治区级媒体的首席记者、高级记者,刘少华没有汽车坐,家里的陈设也很一般。办公室更是简陋,桌椅电脑之外,只有两个单人沙发,接待3位客人就得到隔壁借椅子。倒是办公桌上的资料、书籍往往是堆得老高老高。
唯一值得“炫耀”的只有他的作品,他能大段大段地背诵20年前自己作品的片段。谈起他报道过的人物和采访过的场景,许多年前的往事他都如数家珍。同事们惊奇于他的记忆力,开玩笑说少华的大脑里有软盘。他却说:“文章不仅是用笔写出来的,还需要汗水、泪水、情感甚至鲜血和生命,爱到深处,方能牢记在心。” 前几年,一位天津某集团公司的总裁与刘少华在呼市邂逅,倾慕于他的口才和文笔,这位总裁以月薪10万元邀请刘少华到他的公司工作。刘少华告诉这位老板:“我的根在草原,我的一切都来自草原的绿色源流、绿色情缘。我的热情、真诚都是草原给的,离开草原,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草原,我就会才思枯竭,一蹶不振。我没有激情的原动力,我还拿什么赚钱?” “挺单纯,挺可爱。”这是妻子给刘少华的评价。因为痴迷新闻,脑子里老想着文章的内容,刘少华在家常常“坐立不安”。灵感突发时,他会丢下手中的家务伏案疾书。遇到好素材没写出来,他会如鲠在喉、辗转反侧。一篇新闻作品发表后,他会小孩似的喜不自禁,竟然花钱专门到报摊上买份报纸,回来后再一遍遍阅读。
在许多朋友眼里,少华“有点傻”、“不知道经营”,别人看来许多赚钱的机会,他却只懂得作文章、写报道。别人看来许多升迁的当口,他却跑到远方去采访了。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文章才能体现人格魅力,只有文章才能表明人生态度,只有写出的人物和事件才能潜移默化出正气、品位、精气神儿。刘少华说:“人生来就是追求美的,美是一种境界,灿若云霞是美,静谧如画也是美,寥廓是美,悲壮也是美,执着更是美。”“不当百万富翁,就当精神贵族。其实,写作和创作也是人生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 岁月无痕,人生有情。从1981年黄河洪峰到1998年呼伦贝尔嫩江抗洪抢险一线报道,从包头大地震到抗“非典”大战役,从“八千里边防行”到西部大开发,他都主动担当重任。他三下800米井下,写出了长篇通讯《五虎山,矿工的山》,曾作为范文被自治区多部新闻集收编。1998抗洪系列篇《呼伦贝尔,我要这样对你说》等抗洪纪实报道,为呼伦贝尔的抗洪军民带来极大的鼓舞。他用20多篇连续报道和“内参”,把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民族大团结好的组曲唱得格外响亮,作品获全国和自治区抗洪报道综合奖,本人被评为“抗洪英模”。按照中宣部指示,将残疾女青年寒星办的“心灵之旅”热线事迹作为重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推向全国,由刘少华执笔写出长篇通讯《心桥如虹》,获全国残联好新闻大奖。据统计,他共有近百篇作品分别获全国、自治区、报社和行业好新闻奖。
翻阅刘少华的新闻作品,字里行间随处可以感受到巴丹吉林沙漠叮当的驼铃声,鄂尔多斯高原浓浓的长调情,大兴安岭挺秀无言的白桦林,满洲里国门庄严的国旗红。这扑面而来的浓郁生活气息,是他作为一个人民记者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形象诠释。
辽阔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不仅造就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孕育了英勇无畏、热情豪放、歌舞优美的蒙古族文化。刘少华最大的心愿,就是当好草原的使者,传承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草原,拥抱草原!当笔者结束对刘少华的采访成稿时,给他打电话,想让他提点“指导意见”的时候,他已经踏上采访之路,他给笔者发来短信:我正在草原深处老阿妈的蒙古包里喝奶茶……
[人物小传] :刘少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月内蒙古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日报社,曾任编辑、记者、工交组长、工商部主任,现为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高级记者职称。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记者、劳动模范,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中国记者最高奖--长江新闻奖,当选为内蒙古记者协会副主席。主笔采写了全国重大典型《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作为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刘春)
第二篇:狼 教学设计 刘少华
用理想的农村教育实农村现教育的理想
18.《狼》教学设计
四川省剑阁县剑门中学校刘少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通过诵读课文,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止”、一词多义“敌”“之”、词性活用“犬”“洞”等文言现象。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意、文意,翻译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教学难点: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文言现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视频《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2.看了视频,(1)请大家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或俗语。(学生自由回答)(2)狼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蒲松龄的《狼》这篇文言小说,看他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多媒体出示课题及作者)
4.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打开《试读单》,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展示。1.学生根据《试读单》独立完成自学任务。
附:试读单
一、教材助读
1.读课文前的“预习”和注释①,勾画出重要知识点。
2.补充资料: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他毕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松龄故居题联,称赞其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二、自读自悟
(一)自学指导一:朗读课文至少3遍,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并把课文读流畅。朗读的过程中,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以暂时略过。
(二)自学指导二:借助注释,再读课文,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然后借助注释逐句口头翻译课文。
(三)自学指导三: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 遇狼,狼,狼,狼,议狼。
2.找出能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
三、互助交流
任务完成之后,可以请教、可以交流,有争议的地方可讨论。
四、我的疑问
2.不懂的问题组内请教;仍不懂的请组长做好记录,在班级提出,全班解决。3.课堂展示(检查自学情况)(1)抽生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是(朝代)家(人名)。书名中的“聊斋”是指,“志”的意思是,“异”的意思是;这是一部小说集。
(2)抽生朗读课文。教师评价、点拨,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苫蔽、少时、顷刻。重点句子的停顿: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其一犬坐于前等。
(3)提出仍不能翻译的句子,学生互相解决,教师点拨、评价。(4)出示重点语句,抽生口头翻译。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恐前后受其敌。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E.禽兽之变诈几何在?止增笑耳。(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回答: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完成下列图示)
狼,狼,狼,狼,狼。
(6)能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是: 4.学生提出疑问,生成问题,以备下节课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2.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从中得到启发。3.拓展迁移,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见目标1、2 教学难点:见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本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故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狼和屠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抓住文中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认识狼和屠户两个形象。
附:品读单
1.品读点一: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品读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2.品读点二:本文的题目是《狼》,“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3.品读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狼是凶狠、狡诈、贪婪的代名词。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你有哪些新认识?
二、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圈点批注,品析狼和屠户的形象。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教师点拨评价,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描写狼和屠户的相关语句。小结如下:(板书)
狼:凶狠、贪婪、阴险、狡诈
屠户:由惧怕、窘迫,到勇敢、机智
三、理解文章主旨,说说得到的启发。1.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2.提出问题:本文的题目是《狼》,“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一是嘲讽,二是赞美。启发可以从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如怎样对待生活中的坏人坏事、歪风邪气;怎样面对困难等。)
四、拓展延伸,谈谈你对狼的新认识。1.多媒体出示狼的两个传说传说。
2.引导学生从积极的、正面的方面认识狼:如狼的团结互助,永不服输的精 神,华为集团就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宣扬;狼聪明机警;狼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例子也很多,如印度“狼孩”的故事,狼与古罗马的建立;好多文艺作品中的狼的形象也是积极正面的,如姜戎的《狼图腾》,李薇漪的《重返狼群》等。
五、迁读
1.自由朗诵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课堂检测
3.推荐:阅读姜戎的《狼图腾》、李薇漪的《重返狼群》;观看吴京主演的电影《战狼》。
附:迁读单
1.自由朗诵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课堂检测》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一狼/洞其中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假寐(mèi)
狡黠(xiá)
积薪(xīn)B.少(shǎo)时
缀(zhuì)行
苫(shàn)蔽 C.眈眈(dān)
顷(qīng)刻
弛(chí)担 D.尻(kāo)尾
目似瞑(míng)
大窘(jiǒng)
(3)选出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止有剩骨
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C.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恐前后受其敌
屠自后断其股
(4)朗读《狼三则》中的第三则,用现代汉语说说故事大意。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注解:
1、暮:傍晚。
2、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3、为[wèi]:被。
4、遗[yí]:留下。
5、伏[fú]: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
6、去:离开。
7、不盈:不满,不足。
8、负:背。
9、行室(xíng shì):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10、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
11、去:离开。
12、豕(shǐ):猪。
13、方:才。
14、股:大腿。
15、乌:哪里,怎么。
第三篇:关于刘少华高处坠落事故处理报告
关于对华电襄阳电厂脱硫改造项目刘少华高处坠落事故情况的调查与处理意见
一、事故经过:
华电襄阳电厂脱硫改造项目部组织进行6#吸收塔塔内件拆除,2014年4月18日晚上8点左右,刘晚忠班组包括刘少华在内共6人在6#吸收塔内进行除雾器的拆除作业,除雾器层操作高度在18~20米之间。当时刘少华负责将拆除下来的除雾器模板(材质PVC,脆性较大)从拆除部位运输到6#吸收塔的外面,刘少华没有悬挂安全带,在搬运过程中,不慎将除雾器模板踩断,刘少华从6#吸收塔除雾器第二层(从上往下数)跌落下,跌落过程中被下层脚手架钢模板压弯弹起跌至到6#吸收塔底板上,导致了此次高空坠落安全事故的发生。刘少华,性别男,现年58岁,于2014年4月10日进场。项目部专职安全员要求刘少华出示身份证时,刘少华表示未带身份证原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经查刘少华提供的身份证复印件上显示的身份证号码是经过修改,复印件证件号码:***872,而刘少华真实身份证号码为***872,属于伪造证件欺瞒项目部。
二、原因分析:
1、刘少华伪造虚假身份证复印件,隐瞒真实年龄,欺瞒项目部,负有直接责任。
2、刘少华违反《建筑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意识淡薄,高空作业未悬挂安全带,负有直接责任。
3、刘晚忠班组班前安全教育不到位,没有跟班组成员说明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负有直接责任。
4、专职安全员王从利现场巡视不够,未认真检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是否到位,未能及时发现现场安全隐患,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重要责任。
5、项目经理李强,未能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轻视安全,安全生产疏于管理,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三、事故后果及补救措施:
事故发生后,襄阳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将刘少华送到襄阳市中心医院,经过医院诊断检查,确定此次事故造成刘少华全身多处骨折,属于重伤范畴,经医院进一部检查后,确认刘少华并无生命危险。现在刘少华正在医院进行治疗。
四、处罚措施:
华电襄阳电厂脱硫改造项目发生高处坠落事故,显然是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是偶然中的必然发生,为切实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本着“四不放过”原则,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项目部要认真总结和汲取事故教训,加强对施工班组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班前安全教育,着重强调高空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做到相关人员未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相关责任人不处罚不放过,以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2、要求项目部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各工种操作规程,进一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3、对相关责任人员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1)刘晚忠作为班组长,明知刘少华年龄已超过规定年龄50岁,仍帮助其伪造证件隐瞒事实,并且安排刘少华高空作业,不进行班前会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意识淡薄,处罚5000元。
2)专职安全员王从利未尽到证件审查和班前会制度监督责任,未及时发现现场安全隐患,工作失职,处罚400元。责成项目部审查现场施工人员的身份证、特种作业证,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清除出场。
3)项目经理李强,疏于对外来作业人员和生产作业的安全监管,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负有领导责任,处罚500元。
分公司工程管理科
2014年5月10日
附 事故现场照片
一、跌落部位(如下图所示)
二、跌落过程中被脚手架钢模板弹起,图为被压弯的脚手架钢模板
第四篇:少队部简介
少先队大队部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老师来我校检查工作。这是我校少队部,我是部室管理员。我叫朱静。我校少队部设施齐备,标志齐全,建设规范。队室内配有大鼓1面,小鼓2面,队号
51副,队旗架1个,国旗1面,大队旗3面,中队旗7面,彩旗32面。少队部下设5个中队,现有少先队员91名,设少队辅导员1名,中队辅导员5名,校外辅导员2名。
近几年来,各中队围绕每月主题召开主题队会,并结合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汇演、书画展、小制作、小发明等。使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同时,大队部还利用每周一早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生命”的教育。活跃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上是我校少队部的基本情况,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演讲稿(刘华)
唱响廉洁之歌
水暖工区刘华
自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那么,廉洁是什么?法官说,廉洁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官员说,廉洁是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市民说,廉洁是不损公肥私,不贪腐侵吞。不同的人对廉洁的诠释不尽相同,但本质内容是一致的。我认为,廉洁是指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贪腐侵吞的同时;也指有道德修养,行为纯洁,不随便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那混浊的官场中,依然有许多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清官廉吏:包拯、海瑞、于成龙……他们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宋国人在开采石料时得到一块儿非常珍贵的宝玉,他想把这块宝玉献给宋国大夫子罕,结果被拒绝了,子罕的理由是:我以不贪为珍宝,你以宝玉为珍宝,你若把宝玉给了我,咱俩都失去了各自的珍宝,不如各人保留各自的珍宝。这就是所谓的“不贪为宝”成语的来历。这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情,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
可以说,清正廉洁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古代如此,现代更是这样。任长霞,一个为民、亲民、以民为本,公正执法的警界女英,虽然她已离开了我们,但是她感人的事迹依然萦绕于心。在她工作生涯中,她始终坚持着:为自己执著追求的事业献身,值!这句震撼人心的誓言,同时这句话也是任长霞同志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映射出了她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她用自己的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治安为民、清正廉洁的壮丽篇章,弹奏了一首新时期人民公安的颂歌。但是,同样身为人民公仆,有的人却利用手中的权利行一己之便,贪一己之利,落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在前些年查处的一批交通系统的厅局长干部中,有一个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叫郑道访。他本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曾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他撰写过很多有影响力的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寒,刻苦奋斗的干部,却忘记了自身的职责,丢弃了廉洁这面立身处世的明镜,终于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他大肆受贿上千万,被判无期徒刑,同案的妻子和儿子也被判有期徒刑……还有卢万里、胡长清、成克杰、毕玉玺……这一个个贪官的名字成为了思想腐朽,行为堕落的代名词。
廉洁不仅体现在对本人的影响上,对一个国家的腾飞、企业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翻开历史,回顾过去,国家的兴盛无不与政治廉洁有关。唐太宗能注重吏治,使得贞观时期政治开明,为后来唐朝的强大打下良好的基础。明太祖对贪污贿赂的行为严惩不怠,换来了明初的兴盛。与此相反,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贪官横行,政
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最终被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其统治。
廉洁的意义,决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企业的生存与进步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廉洁的企业文化,没有干净的工作作风,再大的企业也会倒闭,再多的资产也会一点一点被吞噬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及早发现蚁穴并将其堵住,方能实现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员工利益的充分保障,企业员工双赢的良好局面。当今世界,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大型的国营企业,还是中小的国营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腐败现象,有世界的普遍性。反腐败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这一点应清晰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大层面讲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身边讲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个人的清风亮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立德养廉,形成一种崇尚廉洁的风气,筑起一条防腐倡廉的钢铁长城,共赢国家、企业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