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克服畏惧心理,数学运算巧得分

时间:2019-05-15 13:0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克服畏惧心理,数学运算巧得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克服畏惧心理,数学运算巧得分》。

第一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克服畏惧心理,数学运算巧得分

数学运算一直都是行测考试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在与很多考生的交流中发现,很多考生

对于数学运算存在畏惧心理,考试的时候基本不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在众多考生中脱

颖而出,很难!公考过程中,想要顺利通过笔试,数学运算绝对不能全部放弃,我们建议大

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对于行测数学部分的畏惧心理,敢于去做数学运算,合理得分。

一、不放开头,不放结尾,确定数学运算的做题位置

行测考试时间紧,题量大,任务重,在考试的时候数学运算尽量不要放在开头去做,无

论基础好坏。放开头去做第一耽误时间,这个时候做题还没有紧迫感,很多同学会慢悠悠的去做,会耽误很多有效时间;但是也不要放在结尾去做,放结尾去做往往会手忙脚乱,没有

时间去认真思考,导致忙中出错。因此,对于数学运算而言最好是放在考试进行一小时以后,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以上的位置。

二、区分难易程度,有舍有得,合理巧妙得分

确定数学运算的做题位置之后,千万不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去做题目,这样的话会花费

大量时间还做不了几道题。对于这15道数学运算,先快速的浏览一遍,看看对于自己而言

总体难易程度如何,把这些题目分成三类。先做对自己来说比较简单的,再做对自己而言有

些难度但是自己思路还比较清晰的,最后是难度大的那些题目,能做就做,不会做够干脆就

直接放弃。按照这样的做题顺序,基础差的也可以得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基础好的能够得到

80%左右的分数。

当然,如果想要做对50%以上,甚至是80%的题目,需要大家在平时的时候注意积累,关注国考行测数学运算中的常考题型、常用思想。比如:数的整除、特值比例、极限思想等

是近几年考核的常用思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极值问题等是近几年常考的高频题型,对

于这些高度重视,重点复习,在考试的时候结合上述的方法和技巧,数学运算就能够巧妙得

分。

第二篇: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

杨秉兴

一、学生数学学习常见畏惧心理的表现

针对农村中学来说,大部分生源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说汉话都非常吃力,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着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他们显得沉默寡言,提心吊胆,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被老师抽到时,面色通红,讲话结结巴巴,答非所问,甚至于双腿发抖。在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只能瞎编乱造,或者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在考试时满脑子的是“乱糟糟,不会做,不会做„„”,连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了。由于畏惧心理的反作用,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个别同学性格变的孤僻,悠悠寡欢,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二、帮助 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的几点方法

1、利用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学中,常找好、中、差。三类学生了解情况,大部分中、差生都 说:“学数学最怕两件事。第一件:我怕老师课堂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答错了丢人现眼。考试发卷怕同学知道分数太低。会引起别人看不起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产生心理偏差的表现。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经常与学生课外交流谈心,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考试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是成功之母。向学生指出:产生失败原因,是畏惧心理所致。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自己失败的原因。才会克服学习的畏惧心理。如在一次课堂上我抽问一位学生回答:比较 cos300 与 cos600 值的大小,他马上回答cos600的值大于cos300 的值,还没等老师开口,其他同学是哄堂大笑,大叫角大余弦小,这位同学满脸通红,低下了头。我马上站到这位学生一边,说这位同学很对,角大正弦值大。余弦值是相反的。没关系只是把余弦记成了正弦值,下次一定回答很好。学生答错了,我非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表扬,这位学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增,上课发言变的十分积极。

2、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消除畏惧情绪。

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学科,学生中流传一句歌谣:“几何!几何!岔岔!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遇到较难的题目或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调整教学节奏,采用数学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使学生听懂并能接受。这样,充分利用数学生活化,凭学生在农村接触到的知识,用不到10分钟时间,巧妙的突破了难点,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3、培养学生的兴趣。

(1)让数学走上生活实践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只采用堂内教学,即只在教室内上课,但是,我个人认为,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组织学生上堂外课。走出教室,让学生亲自感受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对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处理,可以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马路上,亲自实践,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坐出租车等方式。研究三角函数问题时,可以把学生带到仰阿沙湖,在教师的辅助下亲自操作,从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走出教室上数学课完全有必要。因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和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从而调查许多数据,学习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亲自实践和感受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到这一个过程并不是抽象,而是可操作的。若能够逐渐进行培养的话,可以建立许多数学模型。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拓广,从而对应用题不再感到陌生、恐惧,让他们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

(2)组织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如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4、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在考试或解题智力缺陷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导致心态失衡,一方面会产生自卑,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会产生不安全感,造成心理偏激。这种状况会使学生发生负面情绪,成功会使他们骄傲自大,而失败使他们沮丧,心理的压抑会越来越大,总会爆发出来(如乱发脾气,故意大喊大叫,找同学的碴,与同学嬉闹、专跟老师顶着干等等)。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波利亚说:“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抗挫教育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抗挫教育就是学生在受挫后,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的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

5、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我能行。比如,我班有这样一位男学习委员,平时数学成绩不错,120分的试卷能考110多分,但是他在中考模拟考试中考中都只考了70分。老师分析其考差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存在着畏惧心理,考试时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过大,造成解题时速慌张,导致许多不必的失误。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心理十分紧张。最终造成难的做不出,简单的做不对,两头空。由此可见,老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工作。考试前老师要教育学生:第一,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的目标可以定的高一些,但对本次考试的目标要低一点,要低于平时成绩;第二,如果考试比较难,要想到觉得难的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第三,遇到难题,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实践证明,学生畏惧心理的存在,对思维和逻辑发展,对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极为有害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努力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健康成长。

第三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行测直言命题知识总结

台州人事考试网提醒你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行测常见的十大题型中,逻辑判断题一直是区

分考生水平的重要题型。逻辑判断题分为可能性推理和必然性推理两部分,直言命题是必然性推理的重要知识点。

要了解什么“直言命题”,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命题”。命题是表示一个判断的语句。例如,“今

天下雨了”,这句话判断了今天下雨这个事实,它是一个命题;而“今天下雨了吗?”既没有判断下雨

了,也没有判断今天没下雨,它不是命题。

言语中表示判断的句式包括陈述句、反问句。例如,“今天下雨了”、“难道今天没有下雨吗?”

这两句话都表示作者对相信今天下雨了,从而做出了一个判断。而疑问句、祈使句等没有表示判断,它们不是命题。

什么是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相对于复言命题来说的。如果一句话只包含了一个判断,则这句话

是一个直言命题,例如,“地球是圆的”;如果一句话包含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判断,则这句话是

一个复言命题,例如,“地球是圆的并且地球不是方的”,这句话包含两个判断,一个判断是“地球

是圆的”,另一个判断是“地球不是方的”,“并且”这个关联词将两个判断联合了起来。

一、直言命题的结构和分类

现在我们来研究直言命题的结构,也就是直言命题的成分划分。

先举一个例子:

所有的同学都是合肥人。

在这句话中,如果按照言语的知识来划分,“同学”是主语,“合肥人”是宾语,“是”是联系

主语和宾语的谓语动词,“所有的”是定语修饰“同学”,“都”是副词修饰谓语动词“是”。这就

是言语中对这句陈述句的结构成分划分。

在逻辑学中,对直言命题的结构成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同学”被称为“主项”,是整个命题的判断核心;“合肥人”不是被称为“宾项”,而是被称为“谓项”,这一点和言语不同;“是”联系

了主项和谓项,被称为联项;“所有的”被称为“量项”,判断了有多少同学是合肥人,表示数量的多少。

直言命题中的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中,主项和谓项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主项和谓项是两个

概念,我们并不关心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我们只关心概念的范围的关系。联项和量项决定了这种关

系,所以,在直言命题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联项和量项上。

联项包括两种情况,表示肯定判断的“是”和表示否定判断的“非”。

量项包括三种情况,判断了主项全部范围的“所有的”、判断了主项部分范围的“有的”、判断

了只有一个主项范围的“某个”。

两种联项和三种量项组合起来,一共有六种情况,分为是:

所有是(全称肯定命题)

所有非(全称否定命题)

有的是(特称肯定命题)

有的非(特称否定命题)

某个是(单称肯定命题)

某个非(单称否定命题)

现在我们可以说,直言命题就是以上这六种形式,以上这六种形式就是直言命题。

我们说的很多表示一个判断的话都是属于这六种形式当中的一种。例如:

所有是: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所有非:所有的人都不是长生不死的。

有的是:有的人是有道德的。

有的非:有的人是没有道德的。

某个是:张三是个品行端正的好同志。

某个非:李四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直言命题中,如果按照“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的顺序排列,那么这样的形式就是直言命题的标准形式。例如,“所有勤奋的同学都能考上公务员”。如果不是按照这个顺序,那么则是非标准的直言命题,例如“没有人不会不嫌弃他”。对于非标准的直言命题,我们可以按照“双重否定表示肯

定”的原则以及“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的顺序转化为标准形式直言命题。“不会不”是双重否定的形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所以“不会不”就等于“会”,原来句子转化为“没有人会嫌弃他”,进一步转化就是“所有人都不会嫌弃他”。

现在我们关注两个问题:

1、给定一个直言命题,如果它是错的,那什么是对的?

2、给定一个直言命题,如果它是对的,那么其他的哪些直言命题也是对的?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对错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为了解决第二个

问题,也就是推出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直言命题的推出关系。

二、直言命题矛盾关系

“矛盾”这个词语出自《韩非子》中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向大家赞美他的矛

是无坚不摧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穿,赞美他的盾是坚不可破的,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有人说,“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无

坚不摧的矛和坚不可破的盾。

按照我们的理解,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两个事物就是矛盾的。两个陈述、想法和行动不一致,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彻底拒绝其中至少一个陈述。例如,我告诉大家我的籍贯是重庆,然后又告诉我的籍贯是湖北。我的两个陈述就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所以它们是矛盾的。

在这里,读者尤其要注意口语中的矛盾和逻辑学的矛盾是完全不相同的含义。口语中的矛盾只需

要满足“不能同时成立”,例如“这件衣服是纯黑色”、“这件衣服是纯白色”是不能同时成立的,这是口语中的“矛盾”;但是,逻辑学中的矛盾被更加特殊化,除了满足矛盾的双方A、B是“不能同

时成立”之外,还需要满足“A、B要包含所有的情况”,例如,“这件衣服是黑色的”、“这件衣

服是白色的”这两个判断中,黑色和白色相对于所有的颜色来说,只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并没有包含

所有的颜色,所以,“黑色”和“白色”不是逻辑中的矛盾关系。在逻辑学中,“黑色”的矛盾是“非

黑色”,“黑色”和“非黑色”把所有的颜色包括所有的情况,把所有的颜色说全了。另外,在逻辑

中,我们把虽然满足“不能同时成立”,但是不满足“A、B两个方面包含所有的情况”,称之为“反

对关系”。

也就是说,矛盾关系满足:(1)A、B不能同时成立;(2)A、B包含所有的情况。例如,“黑色”和

“非黑色”。反对关系则只需要满足:A、B不能同时成立。例如“黑色”和“白色”。

现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六种直言命题形式的矛盾关系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所有是”的矛盾。很多人会认为“所有是”的矛盾是“所有非”。例如,“我们

班所有同学都是男生”和“我们班所有同学都不是男生”是矛盾关系。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句子中描

述的问题,只是所有男女比例的情况中两种极端的情况,即“全部都是男生”和“全部都不是男生”

两种情况,这就相当于“黑色”和“白色”的关系,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

那么,“所有是”的矛盾是什么呢?“所有是”的矛盾是“有的非”,例如,“所有同学都是男

生”的矛盾是“有的同学不是男生”。

我们有两种解释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找矛盾的方法来进行推演。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要找到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矛

盾,只需要在原来的概念和命题之前加上“并非”。例如,“黑色”的矛盾是“并非黑色”。同样的道理,“所有是”的矛盾是“并非所有是”,也就是“至少有一个不是”,进一步推出“有的不是”,即“有的非”。

第二种解释的方法,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两个概念A、B的所有概念之间的同异关

系有五种情况,分别是:A与B全异、A包含于B、B 包含于A,A与B交叉、A与B全同。“所有A

是B”这样的句式,表示A和B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A包含于B或者A与B全同。而剩下的A与B全

异、B包含于A、A与B交叉,都可以总结为“有的A不是B”。“所有A是B”和“有的A不是B”

这两个命题囊括了A、B之间所有五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没有重叠,所以它们是矛盾关系,即“所

有是”的矛盾是“有的非”。

同理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方法得出以下的结论:

“所有是”和“有的非”是一对矛盾关系;

“所有非”和“有的是”是一对矛盾关系;

“某个是”和“某个非”是一对矛盾关系。

记忆的技巧是,“是”和“非”是一对矛盾词,“所有”和“有的”是一对矛盾词。我们在找“所

有是”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个句子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所有”,一个是“是”,分别把“所有”和

“是”变为它们的矛盾词,即“有的非”,就可以了。

第四篇:2006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典型试题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典型试题

作者:新东方北斗星学校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

詹凯

2006年的国考数学运算难度比起2005年来说,略有下降。只要细心计算,不少题目就可以得到正确结果。当然,一卷39题和一卷46题(二卷39题)两道题目的难度非常大,需要考生在考场上能够做到正确的取舍。

【例题一】一卷第38题:人工生产某种装饰用珠链,每条珠链需要珠子25颗,丝线3条,搭扣1对,以及10分钟的单个人工劳动。现有珠子4880颗,丝线586条,搭扣200对,4个工人。则8小时最多可以生产珠链()

A.200条

B.195条

C.193条

D.192条 答案:D。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首先搞清楚生产珠链的“原材料”其实有四项:珠子、丝线、搭扣还有工人的劳动。以其中最为紧缺的原材料为准生产出来的珠链数就是题目所求。

遇见这类问题,从最容易求出的量来入手。首先看到每条珠链需要1对搭扣,所以200对搭扣可以生产的珠链数为200条,但是看到四个选项当中A选项的200条珠链是生产量最多的选项,所以这个结果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接下来,工人劳动的数量最容易计算。一个工人一小时能够生产6条珠链,所以4个工人8小时总共生产6×4×8=192条珠链。考虑到D选项192条已经是四个选项当中生产量最少的选项,因此肯定是正确选项。

在做数学运算时,一定要仔细观察选项,避免不必要的计算,节省时间。【例题二】一卷第39题:A、B两地以一条公路相连。甲车从A地,乙车

从B地以不同的速度沿公路匀速相向开出。两车相遇后分别掉头,并以对方速率行进。甲车返回 A地后又一次掉头以同样的速率沿公路向B地开动。最后甲、乙两车同时到达B地。如果最开始时甲车的速率为X米/秒,则最开始时乙的速率为()

A.4X米/秒

B.2X米/秒

C.0.5X米/秒

D.无法判断 答案:B。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一:假设乙车最开始的速度为nX,公路长度为“1”,则甲、乙两车碰面地点距离A点的长度为,11X

XnX1n距离B点的长度则为,11n 1n1n甲车运行总时间为,11()1()1n1n XnX乙车运行总时间为,nn()()1n1n nXX根据题意,两车运行时间相等,因此,11nn()1()()()1n1n=1n1n XnXnXX得:n=2 所以乙车一开始的速度为2X。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二:如果甲、乙两车外形、颜色相同,则该过程相当于甲、乙两车互不干扰交错行驶:甲车始终以最开始的速度X从A地开往B地;

乙车始终以最开始的速度nX从B地开往A地,再以同样速度返回B地。这样,甲、乙两车同时到达B地,且乙车运行距离是甲车的2倍,所以它的速度也是甲车的2倍,为2X米/秒。

本题的D选项是“无法判断”。从2000年开始到2007年,公务员考试数学部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尚未以这类选项作为过正确选项。

【例题三】四人进行篮球传接球练习,要求每人接球后再传给别人。开始由甲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若第五次传球后,球又回到甲手中,则共有传球方式()

A.60种

B.65种

C.70种

D.75种 答案:A。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一:考虑这5次传接球,无论从谁手里传接,每次都有3种传接的选择机会,所以第一次传球,球的运行路线有3种选择;第二次传球,不考虑接球人,球的运行路线有3×3条……依此类推,第n次传球之后,不考虑接球人是谁,球的运行路线有3n种。

现在考虑甲接到球的可能性。如果球从甲抛出,那么球是不可能抛给甲,但是如果球从别的任何一个人手中抛出,球都可能抛给甲。第一次接球,甲接到球的可能路线为0,因为球是从甲抛出;第二次接球,甲接到球的可能性是3,因为球从乙、丙、丁抛出之后都可能抛给甲;第三次接球,球运行的总路线有9条,但是其中有3条路线是第三次抛球时候,球在甲手里,所以甲接到球的可能路线有9-3=6条;第四次接球,球运行的总路线有33=27种,但是考虑到第四次抛球时候,球有6种可能性在甲手中,所以第四次接球后,球在甲手中的可能性有21条路线;第五次接球,球运行的总路线有34=81种,但是考虑第五次

抛球的之前,球有21种可能性在甲手中,所以第五次抛球之后甲拿到球的可能性为81-21=60种。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二:本题中乙、丙、丁三个人的“地位”相同,也就是这三个人具有“对称性”所以最后球落在甲手中的可能性一定是3的倍数。排除B、C两个答案。

下面用一张示意图来表示具体传接球的过程: 甲

X1

X2

X3

X4

其中,X1、X2、X3、X4代表甲、乙、丙、丁中的任何一个人,且X1与X4都不能为甲。

考虑球从甲第一次抛出之后,抛给X1,经过一定路线最终来到X4手里。有两种可能性,X1与X4是同一个人,X1与X4是不同人。

如果X1与X4相同,那么中间X2与X3互换之后(因为X2与X3肯定不是同一个人),又得到一条传接球路线。所以当X1与X4是同一人时,传接球路线一定是2的倍数。

如果X1与X4不同,那么很简单,把X1与X4互换,X2与X3互换之后,又得到一条传接球路线。所以当X1与X4是不同人时,传接球路线也一定是2的倍数。

无论如何,传接球路线必须是2的倍数。

上述两组对称性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传接球路线一定是3×2=6的倍数,只有答案A符合这个要求。

【例题四】二卷第37题: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00公里有一个仓库,共有5

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10吨货物,二号仓库存有20吨货物,五号仓库存有40吨货物,其余两个仓库是空的。现在要把所有的货物集中存放在一个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输1公里需要0.5元运输费,则最少需要运费()

A.4500元

B.5000元

C.5500元

D.6000元 答案:B。

显然不可能把所有货物都放到1号仓库,因为这样,5号仓库的40吨货物运行距离最长,费用高昂。

那么考虑先花10×0.5×100=500元将1号仓库的货物运到2号仓库,合并为30吨的货物在2号仓库。这时,2号仓库有30吨货物,5号仓库有40吨货物。

要想让运输费最少,尽量让40吨货物原地不动,30吨货物运输到5号仓库即可。

因此总运费为:500+30×300×0.5=5000元。

2006年的数学运算试题难度适合在临考阶段进行模拟训练的考生,题目类型也很典型,是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其余试题解析可参考新东方公务员红宝书系列之一《历年真题解析》。

第五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答题技巧-把握前提解题要点

台州人事考试网提醒你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行测答题技巧:前提型题目在国家公务员考试

中也是常考题型,大家应该注意学习,并掌握前提型题目的解题要点。

一、前提型题目题型特点

前提型题目一般是在题干给出了某一论据和结论,但由该论据不足以推出结论,还需要补充一个

新的论据,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才能保证论证的正确。

要想做好前提型的题目,我们认为,考生首先是要先辨别出哪些题目属于前提型。在公务员考试

中,前提型的题目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上述推论最可能基于下列哪项假设?

下列哪项是以上论述所需要的前提?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上述推断才是必然可靠的?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假设必须为真的一项是:

上述论断是建立在以下哪项的假设上的?

二、前提型题目解题方法

前提型题目其实就是补充论据。大家在解题时,可以首先分析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出题干论述中

所缺少的论据,或将选项代入,找出使论证成立所必须假设的一项,即为正确答案。

在考试中,我们可以从建立联系、排除他因和推论可行这三个角度来补充论据使得论证有效。

(一)建立联系

论证形式:论据M→论点N(M与N之间有明显的跳跃);

所需前提:在M和N之间“搭桥”,建立联系。

例题:

两组学生,其中一组参加了古文训练班,另一组没有参加。在语文考试中,参加过古文训练班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参加过的学生的平均分数高很多,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的成绩提高,就必

须让他们参加古文训练班。

下列是上述论证依赖的假设的是()。

A.很多学生参加了古文训练班

B.学生的父母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古文知识

C.语文成绩的提高与参加古文训练班没有必然的联系

D.只有参加古文训练才能够提高语文成绩

【解析】:此题答案为D。“因此”前后分别是题干论证的论据和论点。其论证为:“参加过古

文训练班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参加过的语文考试的平均分高很多”(M)→“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参

加古文训练班”(N)。

要使该结论成立,需要在“参加古文训练班”和“提高语文成绩”之间建立联系。只有D项通过

假设“只有参加古文训练才能够提高语文成绩”,使得结论成立。A项与提高成绩无关;B项“学生的父母”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是无关项;C项若作为前提,无法得到题干结论。

(二)排除他因

论证形式:论据M→论点N;

例题:所需前提:说明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论点N的成立。(即M是推出论点N的唯一要素)

政府应该不允许烟草公司在其营业收入中扣除广告费用。这样的话,烟草公司将会缴纳更多的税金。它们只好提高自己的产品价格,而产品价格的提高正好可以起到减少烟草购买的作用。

以下哪个选项是上述论点的前提?

A.烟草公司不可能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来抵销多缴的税金

B.如果它们需要付高额的税金,烟草公司将不再继续做广告

C.如果烟草公司不做广告,香烟的销售量将受到很大影响

D.政府从烟草公司的应税收入增加所得的收入将用于宣传吸烟的害处

【解析】:此题答案为A。题干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可知,题干的论证为:“不允许在其营业收入中扣除广告费用,烟草公司将缴纳更多的税金”(M)→“只好提高自己的产品价格”(N)。

要使推理成立,必须保证没有别的因素影响这个推论。A项是题干的论证所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事实上烟草公司可以通过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来抵销多缴的税金,那么,烟草公司就不会被迫提高价格,这就动摇了题干结论。

(三)推论可行

论证形式:论据M→论点N;(也可能只有论点N。)

所需假设:使N可行或有意义。

例题:

面试在求职过程中非常重要。经过面试,如果应聘者的个性不适合待聘工作的要求,则不可能被录用。

以上论断是建立在哪项假设的基础上的?

A.必须经过面试才能取得工作,这是工商界的规矩

B.面试主持者能够准确地分辨出哪些个性是工作所需要的C.面试的唯一目的就是测试应聘者的个性

D.若一个人的个性适合工作的要求,他就一定被录用

【解析】:此题答案为B。题干最后一句即为结论,即如果应试者的个性不适合待聘工作的要求,则不可能被录用。

要使该结论成立,要求面试主持者能够分辨出哪些个性是工作所需要的,否则,就无法知道应聘者的个性是否适合待聘工作的要求,题干结论就没有意义,因此B项是题干论证的前提。

三、前提型题目解题步骤

1.仔细阅读题干,弄清楚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其中的漏洞。

2.分析选项,排除那些明显不能弥补漏洞的选项。

3.用反向代入法来验证那些可能正确的选项。

反向代入法是指将选项的否定代入题干,即假设该选项不成立,验证题干结论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则为正确答案。

下载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克服畏惧心理,数学运算巧得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克服畏惧心理,数学运算巧得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