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可能性推理之枚举归纳汇总
台州人事考试网提醒你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在公务员考试的试题中,大家会发现
有些题目中会出现“调查”,“问卷”等字眼,这些题目中有些就是通过枚举归纳的方式再
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枚举归纳推理是由所见的某一类事物的部分分子具有某种属性,而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
况,于是得出这一类事物都是具有这种属性。是很典型的有部分推整体的推理形式,调查和
问卷属于非常典型的枚举归纳。
枚举归纳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各位考生应该很容易发现枚举归纳是由部分推整体,所
以它和这个所谓的部分应该由很大的关系。这个部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样本,样本是否具
有代表性,能不能说明整体的情况这个至关重要。再者就是样本的数量是不是足够大,因为
是由部分推整体,当然是部分的数量越大,越能说明整体的情况。
枚举归纳这种推理形式常考的题型就是削弱型和加强型。究竟如何来做,就从样本和数
量两个方面来选择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来看一下:
为了估计当前人们对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在读者中开展了一次管
理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答卷评分后发现,60%的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30%左右的参加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因此得出结论,目前群众对于管
理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以上结论?
A.管理基本知识的范围很广,仅凭一次答卷就得出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B.掌握了管理基本知识与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还有相当距离
C.并非所有《管理者》读者都参加了这次答卷活动,其信度值得商榷
D.从发行渠道上看,《管理者》的读者主要是高学历和实际的经营管理者
答案:D[解析]《管理者》杂志通过在读者中的调查数据说明社会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
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D项说明《管理者》的读者主要是高学历者和实际的经营管理者,说
明调查的对象不具有普遍性,调查的结论具有片面性,严重削弱了结论。B项为无关选项,无法削弱结论;A、C两项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程度有限,削弱力度不如D项。故本题正确
答案为D。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当我们做枚举归纳的题目要想削弱加强就要重点就看样本和数
量,这样可以使得我们做题的速度快一些,准确率也高一些。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务员日常推理之四大原则
公务员日常推理之四大原则
华图教育 张鹏
日常推理是逻辑判断中一类出现率较低,难度不高,但考生很纠结的题目。具体来说日常推理型是指在题干中列举大量的事实论据或者理论论据,然后问考生从中可以得出(或无法得出)某个结论。简而言之,就是恰当概括题干给出论据,然后给出所支持的论点。其典型问法主要有: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上述论述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据此无法推出的是?
这类题目和逻辑判断中的其他题目有很大的区别,它没有什么具体的知识类考点。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它和言语理解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针对日常推理,我们的方法和技巧就是,从选项入手,分析正确答案要遵循什么原则。具体来说,有四大原则。
第一,话题一致原则,即题干和选项要说的是同一件事,同一个话题。选项不能与题干不一。
例题: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北京都对小时候庙会上看到的各种绝活念念不忘。如今,这些绝活有了更为正式的称呼一一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城市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兴趣爱好快速分流和转移,加上民间艺术人才逐渐流失,这一切都使民间艺术发展面临困境。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市场化是民间艺术的出路B.民俗文化需要抢救性保护
C.城市建设应突出文化特色D.应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社会地位
这道题的答案选的是B,就是充分利用了话题一致原则。我们阅读题干可以发现,题目主要说的就是民间艺术面临生存危机。A,C,D选项表达的意思,题干中都没提到,这叫话题都不一致。
第二,整体优先原则。就是对题干整体的概括优先于对题干局部的描述。有些题目,你会发现四个选项似乎都能在题干中找到依据,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运用整体优先原则了,在四个答案中,进行从优选择。
例题:研究员挑选了600多名学生,让他们在屏幕背景为红蓝两色的电脑上接受测试。结果用红色背景电脑的人在记忆、校对等准确性方面得分较高,而使用蓝色背景电脑的人则表现出了更多出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04年夏季奥运会上,穿红色服装的运动员在拳击、跆拳道、摔跤等比赛中的获胜率为60%。蓝天、海洋给人带来开放和宁静感。由此推出()
A.蓝色促使人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
B.红色和蓝色容易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
C.红色在潜意识中象征着某种优势
D.红色易使人联想起愤怒、进攻性和勇气
这道题的答案是B。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其实题干中都有涉及,那么怎么选择,就是运用整体优先原则,从优选择了。B,选项是对题干整体的一个概括。第三,从弱原则。中国人说话讲究中庸,就是不把话说满了。这在咱们的题目里也有大量体现,那就是正确答案通常是一些可能性的选项或者是一些语气比较弱的选项。
例题:
一位穿警服的人从公安局走出来。根据这一 陈述,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这个人一定是该公安局警察
B.这个人可能是该公安局警察
C.这个人一定不是该公安局警察
D.这个人是来该公安局办事的警察
这道题选择B,考查的是从弱原则。A,C,D过于绝对。
第四,慎选词汇。在日常判断中有些词汇是要慎选的。一,过于绝对的词汇:肯定、一定、绝对、所有等。刚才咱们说了,正确答案通常要符合从弱原则,那么这些过于绝对的就不是正确答案了。二,表示比较和趋势的词汇:首要、主要、更、最、越等。
例题:一本仅用十几万字写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读物《中国读本》,继在我国创下累计发行1000余万册的骄人成绩后,又开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可以推出的是()
A.历史图书应该走普及化、大众化道路
B.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
C.《中国读本》可能授权国外出版商出版
D.越是大众的、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
这道题选择C,符合从弱原则。选项A,过于绝对。选项C,D都表示比较和趋势,题干中没有提到,不选。
对于这类小众的题目,考生不用做过多的准备,只要你记住这几个原则,题目就是给分的题目。最后,祝大家公考成功。
第三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基本素质测验备考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基本素质测验备考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QQ交流群:235039189
【导语】 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试主要是指对语言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的考核,采用客观化考核方式。而普遍意义上的基本素质测试组要是指心理素质测试。基本素质方面的复习主要分三个阶段,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细心,随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对于基本素质测试的考试来说:分三阶段(根据考试时间和复习备考时间不同可自我调整)。建议我们有一个主要的复习课本,明白考察和测试内容是什么,可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复习的方式多样化,主要有两种,第一分专项复习,但周期一定要短;第二每天对每部分同时复习;切忌在分专项复习的时候,周期过长,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把该部分复习完了后,对上部分已复习过的内容淡忘,辛苦建立起来的做题感觉和体悟散失。
第一阶段——务实基础阶段
要搭建好我们的一个基本知识体系,比如说考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数理能力,大家必须去了解它考察相应的那些题型,以及解这些题,我们需要做的最基本的知识储备,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才能保证思维清晰,完整。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看书为主,做少量练习,千万不要去花大量时间去做题,知识体系不完善,思考有缺陷,这时候练习题,速度不快,出错率很高,打击我们的复习积极性,比如说数字推理考察质数列,如果大家,以前没有质数列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知识储备,这个题,你肯定不会做。
第二阶段——练习,提速阶段
在大家对基本框架搭建起来,有了一个基本认知,可以针对每个模块做习题,进行一个查漏补缺过程,在该过程中大家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做题的时候不要再按我们原来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要注重方法,有些同学大概思维比较灵活,所以做题很快,但很多同学思维比较老套,没有注重相应的方法,导致做题速度慢,效率不高。在老师的整个授课过程中,经常有学员问,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
其实,在我们的授课中,方法我们会讲解很多,也会尽我们的最大所能给学员们讲明白,大家听了课后,不要只碰见类似例子的题才去用这种方法,而是需要我们在整个练习过程时刻注意去练习,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大家不是很熟练,估计使用起来有难度,反而没大家使用原来的方法快,万事都有孰能生巧的过程,熟练后,肯定会比原来的思维快,只要保持训练,行测整个解题速度肯定会提高很快。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
建议严格按照两小时的时间做8-10套模拟题或者真题,让自己尽量适应真实的考试情景,把握时间,在压力下做题的习惯,要不然,往往会造成,平时做的时候,时间充足,感觉可以做个七、八十分,但一旦掐定时间后只能考四、五十分的状况,通过做整套题,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个做题顺序。
最后,安徽中公教育提醒大家的是在备考期间,考生一定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对真题要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做真题,更要在做完真题后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基础。
第四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克服畏惧心理,数学运算巧得分
数学运算一直都是行测考试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在与很多考生的交流中发现,很多考生
对于数学运算存在畏惧心理,考试的时候基本不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在众多考生中脱
颖而出,很难!公考过程中,想要顺利通过笔试,数学运算绝对不能全部放弃,我们建议大
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对于行测数学部分的畏惧心理,敢于去做数学运算,合理得分。
一、不放开头,不放结尾,确定数学运算的做题位置
行测考试时间紧,题量大,任务重,在考试的时候数学运算尽量不要放在开头去做,无
论基础好坏。放开头去做第一耽误时间,这个时候做题还没有紧迫感,很多同学会慢悠悠的去做,会耽误很多有效时间;但是也不要放在结尾去做,放结尾去做往往会手忙脚乱,没有
时间去认真思考,导致忙中出错。因此,对于数学运算而言最好是放在考试进行一小时以后,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以上的位置。
二、区分难易程度,有舍有得,合理巧妙得分
确定数学运算的做题位置之后,千万不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去做题目,这样的话会花费
大量时间还做不了几道题。对于这15道数学运算,先快速的浏览一遍,看看对于自己而言
总体难易程度如何,把这些题目分成三类。先做对自己来说比较简单的,再做对自己而言有
些难度但是自己思路还比较清晰的,最后是难度大的那些题目,能做就做,不会做够干脆就
直接放弃。按照这样的做题顺序,基础差的也可以得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基础好的能够得到
80%左右的分数。
当然,如果想要做对50%以上,甚至是80%的题目,需要大家在平时的时候注意积累,关注国考行测数学运算中的常考题型、常用思想。比如:数的整除、特值比例、极限思想等
是近几年考核的常用思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极值问题等是近几年常考的高频题型,对
于这些高度重视,重点复习,在考试的时候结合上述的方法和技巧,数学运算就能够巧妙得
分。
第五篇: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基本素质测验—行测直言命题知识总结
台州人事考试网提醒你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行测常见的十大题型中,逻辑判断题一直是区
分考生水平的重要题型。逻辑判断题分为可能性推理和必然性推理两部分,直言命题是必然性推理的重要知识点。
要了解什么“直言命题”,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命题”。命题是表示一个判断的语句。例如,“今
天下雨了”,这句话判断了今天下雨这个事实,它是一个命题;而“今天下雨了吗?”既没有判断下雨
了,也没有判断今天没下雨,它不是命题。
言语中表示判断的句式包括陈述句、反问句。例如,“今天下雨了”、“难道今天没有下雨吗?”
这两句话都表示作者对相信今天下雨了,从而做出了一个判断。而疑问句、祈使句等没有表示判断,它们不是命题。
什么是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相对于复言命题来说的。如果一句话只包含了一个判断,则这句话
是一个直言命题,例如,“地球是圆的”;如果一句话包含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判断,则这句话是
一个复言命题,例如,“地球是圆的并且地球不是方的”,这句话包含两个判断,一个判断是“地球
是圆的”,另一个判断是“地球不是方的”,“并且”这个关联词将两个判断联合了起来。
一、直言命题的结构和分类
现在我们来研究直言命题的结构,也就是直言命题的成分划分。
先举一个例子:
所有的同学都是合肥人。
在这句话中,如果按照言语的知识来划分,“同学”是主语,“合肥人”是宾语,“是”是联系
主语和宾语的谓语动词,“所有的”是定语修饰“同学”,“都”是副词修饰谓语动词“是”。这就
是言语中对这句陈述句的结构成分划分。
在逻辑学中,对直言命题的结构成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同学”被称为“主项”,是整个命题的判断核心;“合肥人”不是被称为“宾项”,而是被称为“谓项”,这一点和言语不同;“是”联系
了主项和谓项,被称为联项;“所有的”被称为“量项”,判断了有多少同学是合肥人,表示数量的多少。
直言命题中的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中,主项和谓项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主项和谓项是两个
概念,我们并不关心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我们只关心概念的范围的关系。联项和量项决定了这种关
系,所以,在直言命题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联项和量项上。
联项包括两种情况,表示肯定判断的“是”和表示否定判断的“非”。
量项包括三种情况,判断了主项全部范围的“所有的”、判断了主项部分范围的“有的”、判断
了只有一个主项范围的“某个”。
两种联项和三种量项组合起来,一共有六种情况,分为是:
所有是(全称肯定命题)
所有非(全称否定命题)
有的是(特称肯定命题)
有的非(特称否定命题)
某个是(单称肯定命题)
某个非(单称否定命题)
现在我们可以说,直言命题就是以上这六种形式,以上这六种形式就是直言命题。
我们说的很多表示一个判断的话都是属于这六种形式当中的一种。例如:
所有是: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所有非:所有的人都不是长生不死的。
有的是:有的人是有道德的。
有的非:有的人是没有道德的。
某个是:张三是个品行端正的好同志。
某个非:李四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直言命题中,如果按照“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的顺序排列,那么这样的形式就是直言命题的标准形式。例如,“所有勤奋的同学都能考上公务员”。如果不是按照这个顺序,那么则是非标准的直言命题,例如“没有人不会不嫌弃他”。对于非标准的直言命题,我们可以按照“双重否定表示肯
定”的原则以及“量项+主项+联项+谓项”的顺序转化为标准形式直言命题。“不会不”是双重否定的形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所以“不会不”就等于“会”,原来句子转化为“没有人会嫌弃他”,进一步转化就是“所有人都不会嫌弃他”。
现在我们关注两个问题:
1、给定一个直言命题,如果它是错的,那什么是对的?
2、给定一个直言命题,如果它是对的,那么其他的哪些直言命题也是对的?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对错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为了解决第二个
问题,也就是推出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直言命题的推出关系。
二、直言命题矛盾关系
“矛盾”这个词语出自《韩非子》中所讲述的故事: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向大家赞美他的矛
是无坚不摧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刺穿,赞美他的盾是坚不可破的,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有人说,“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无
坚不摧的矛和坚不可破的盾。
按照我们的理解,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两个事物就是矛盾的。两个陈述、想法和行动不一致,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彻底拒绝其中至少一个陈述。例如,我告诉大家我的籍贯是重庆,然后又告诉我的籍贯是湖北。我的两个陈述就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所以它们是矛盾的。
在这里,读者尤其要注意口语中的矛盾和逻辑学的矛盾是完全不相同的含义。口语中的矛盾只需
要满足“不能同时成立”,例如“这件衣服是纯黑色”、“这件衣服是纯白色”是不能同时成立的,这是口语中的“矛盾”;但是,逻辑学中的矛盾被更加特殊化,除了满足矛盾的双方A、B是“不能同
时成立”之外,还需要满足“A、B要包含所有的情况”,例如,“这件衣服是黑色的”、“这件衣
服是白色的”这两个判断中,黑色和白色相对于所有的颜色来说,只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并没有包含
所有的颜色,所以,“黑色”和“白色”不是逻辑中的矛盾关系。在逻辑学中,“黑色”的矛盾是“非
黑色”,“黑色”和“非黑色”把所有的颜色包括所有的情况,把所有的颜色说全了。另外,在逻辑
中,我们把虽然满足“不能同时成立”,但是不满足“A、B两个方面包含所有的情况”,称之为“反
对关系”。
也就是说,矛盾关系满足:(1)A、B不能同时成立;(2)A、B包含所有的情况。例如,“黑色”和
“非黑色”。反对关系则只需要满足:A、B不能同时成立。例如“黑色”和“白色”。
现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六种直言命题形式的矛盾关系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所有是”的矛盾。很多人会认为“所有是”的矛盾是“所有非”。例如,“我们
班所有同学都是男生”和“我们班所有同学都不是男生”是矛盾关系。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句子中描
述的问题,只是所有男女比例的情况中两种极端的情况,即“全部都是男生”和“全部都不是男生”
两种情况,这就相当于“黑色”和“白色”的关系,是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
那么,“所有是”的矛盾是什么呢?“所有是”的矛盾是“有的非”,例如,“所有同学都是男
生”的矛盾是“有的同学不是男生”。
我们有两种解释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找矛盾的方法来进行推演。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要找到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矛
盾,只需要在原来的概念和命题之前加上“并非”。例如,“黑色”的矛盾是“并非黑色”。同样的道理,“所有是”的矛盾是“并非所有是”,也就是“至少有一个不是”,进一步推出“有的不是”,即“有的非”。
第二种解释的方法,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两个概念A、B的所有概念之间的同异关
系有五种情况,分别是:A与B全异、A包含于B、B 包含于A,A与B交叉、A与B全同。“所有A
是B”这样的句式,表示A和B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A包含于B或者A与B全同。而剩下的A与B全
异、B包含于A、A与B交叉,都可以总结为“有的A不是B”。“所有A是B”和“有的A不是B”
这两个命题囊括了A、B之间所有五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没有重叠,所以它们是矛盾关系,即“所
有是”的矛盾是“有的非”。
同理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方法得出以下的结论:
“所有是”和“有的非”是一对矛盾关系;
“所有非”和“有的是”是一对矛盾关系;
“某个是”和“某个非”是一对矛盾关系。
记忆的技巧是,“是”和“非”是一对矛盾词,“所有”和“有的”是一对矛盾词。我们在找“所
有是”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个句子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所有”,一个是“是”,分别把“所有”和
“是”变为它们的矛盾词,即“有的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