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发《关于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通知》
转发《关于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通知》
各团支部:
现将团省委学校部《关于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通知》(团粤联发〔2014〕31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积极参与项目申报。请于2014年6月9日前填好《作品申请书》,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形式上交。
联系人:魏秀容
电话:***
地址:8C302
邮箱:824615779@qq.com
(注:此通知是广东省下达的,大家以自愿为原则参加,有兴趣的同学可按通知的要求将电子版发到上面的邮箱,纸质版交到上面的地址)
附件:《关于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通知》
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团总支
2014年5月9日
第二篇: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总
则
为规范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实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培养计划,促进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生力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累人才储备,根据《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粤府〔2013〕125号)等有关规定,修订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资助省内高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的专项资金。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法依规。专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专项资金分配必须公开透明,(二)竞争择优。专项资金分配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性安排方式,在科学论证、专家评审、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优选支 广泛接受监督。持项目。
(三)突出重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大学生自主开展具有原创性、前沿性、现实性的科技创新实践研究。
(四)绩效导向。增强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绩效观念,项目申报、评审、资金使用等各环节,都必须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基本导向,加强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四条 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会同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审核、下达项目计划,下达专项资金计划,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开展绩效评价。
第五条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负责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负责组织项目申报,联合省财政厅组织专项资金评审,联合下达项目计划;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自评,负责组织项目实施、验收、信息公开,并配合省财政厅开展绩效评价等工作。
第三章
第六条
扶持范围和分配方法
专项资金申报单位包括:广东省内部属、省属、市属及省直部门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独立学院。高等学校作为资金申报主体和项目管理单位,承担立项项目的培育、辅导、监督和经费管理工作,并对立项项目按照1:1的比例安排有关工作经费。配套工作经费主要作为项目培育和管理经费、立项项目的配套资助以及优秀结题项目的奖励经费。
第七条 专项资金主要资助广东省境内的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科和科技发明制作等方向的实践研究。资助项目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三类。研究期限一般为一年。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项目的申报作者限本科生、专科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均不在支持范围之列。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本类项目主要是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前沿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要求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本类项目主要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调查,分析得出具有较强可行性、前瞻意义的对策、建议或学术论文。本类项目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学科内。
(三)科技发明制作。本类项目主要是科技创新、发明创造,要求作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第八条 项目资助等级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两类。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重点项目每个资助4.5万元,一般项目每个资助1.5万元。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重点项目每个资助3万元,一般项目每个资助1万元。
(三)科技发明制作。重点项目每个资助6万元,一般项目每个资助2万元。
第四章
第九条
申报与审核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会同省财政厅每年根据我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发展情况和工作重点,通过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发布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提出申报程序和相关要求。第十条
各高等学校根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组织动员学生申报项目、组织校内评审、择优推荐,并以学校为单位向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申报参与竞争。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关于高校科研学术行为的有关规定和程序。
第十一条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项目通过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平台予以受理,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予以退回。
第十二条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会同省财政厅对通过前置审查的申报项目组织评审,提出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并在管理平台上公示无异议后,按规定程序报省领导审批。
第五章
第十三条
资金管理
省财政厅对按规定批准使用的专项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各地、各单位在收到专项资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下达到有关学校。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可用于以下开支:
(一)科研业务费:计算、测试、分析费(使用本单位设备的只收消耗费),业务资料、报告、论文版面费和印刷费,文献检索、入网等信息通信费,专用软件购置费,学术刊物订阅费,专利申请与保护费用。
(二)差旅会议费:研究项目所必需的国内调研差旅费和学术会议费,其中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会议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差旅会议费开支管理严格按照《省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和《省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会议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办理。
(三)实验材料费: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性物品购置费,实验动物、植物的购置、种植、养殖费,标本、样品采集加工费和运杂包装费。
(四)仪器设备费:专用仪器设备的购置、运输、安装费和修理费,自制专用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购置费和外协加工费。但交通运输设备、声像录放设备、复制打印设备、空调冷藏设备、办公设备等费用不得列入。
(五)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管理相关工作人员。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包括项目组成员出访及外国专家来访的费用。第十五条
获得专项资金的单位要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对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列账,独立核算。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各项管理规定、开支范围和相关标准使用资金,严格执行财政资金使用票据销账制度,严禁用“白头单”入账或套取现金,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章 信息公开 第十六条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省财政厅按照《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通过专项资金管理平台以及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和省财政厅门户网站等渠道公开专项资金管理相关信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申报情况、资金分配程序和分配方式、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和审计结果、接受处理投诉情况等。
第七章
第十七条
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
省财政厅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负责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第十八条
获得专项资金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立项项目的管理,制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项目完成后,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及时指导项目团队做好总结,编制项目决算,按时提交验收或结题申请,无特殊原因未按时提出验收申请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项目结题验收实现以下绩效目标: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重点项目要求在核心期刊或SCI、EI发表1篇学术论文。一般项目要求发表1篇学术论文。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重点项目要求在核心期刊或SSCI、CSSCI发表1篇学术论文。一般项目要求发表1篇学术论文。
(三)科技发明制作。重点项目要求制作出实物,同时要申请1项专利及发表1篇学术论文。一般项目要求制作出实物,同时要申请1项专利或发表1篇学术论文。
各申报单位必须推荐立项项目参加“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综合成绩将作为本单位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本科生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并获得省赛一等奖以上可等同于发表1篇核心论文。对专科生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并获得省赛二等奖以上可等同于发表1篇核心论文。第十九条
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按照规定组织项目管理单位、获得专项资金的单位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自评,并配合省财政厅做好其他评价工作;省财政厅将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计划组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作为专项经费安排、调整、撤销以及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各高等学校项目验收绩效考核情况将作为下一资金安排计划的重要依据。第二十条
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制度。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省财政厅按规定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一)对各级财政部门、资金管理单位相关责任人在专项资金分配、审批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项目申报人(负责人)、参与人有伪造或者变造申请材料的,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给予撤销当年申请项目资格;其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专项资助经费;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情节严重的行为,一经查实,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直接做出终止资助项目实施的决定。有以上违法情形之一的,5年之内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并向社会公开其不守信用信息。
(三)评审专家利用评审权索取、收受申报单位或个人财物的,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建立黑名单制度,登记其不良信用记录信息,通报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项目组织单位,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取消其评审资格。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故变更或中止时,须逐级报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省财政厅批复同意。对因故中止的项目,省财政厅将收回全部或部分专项资金。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和共青团广东省委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大学生科技创新
杨震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肩负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胡锦涛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
2.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
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走出课本、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既让学生学到创新本领,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造活动,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观察、想像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把课内课外内容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要减轻学生课内学习负担,让学生有较充足的创造的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既要注重对学生共性的全面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创新性原则。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讨论式、调研式等方法,传授知识,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力所能及地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4.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和常规的超越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既抓创造智力,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5.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要围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改革和系统优化,创新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与体制,坚持全面性、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不是靠某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共管。学校可以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党政领导作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指导全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活动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协调、评比表彰等。
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抓科技创新工作应重在平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象,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因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足球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3.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配备指导教师。可以请博士生导师、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4.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环境熏陶。学校必须营造宽松、平等争鸣的环境,鼓励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良好的软环境固然重要,但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视教师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学生科研的投入。在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学生科研投入少之又少。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此外,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应向学生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6.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可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制订各种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和任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设新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科学研究工作。
7.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第四篇: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工作指南
“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工
作指南
一、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一)专项资金概况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是广东省政府从2015-2019年,每年从财政经费预算中划拨专门用于培育提升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专项资金,资金额度2000万元/年,每年在全省遴选、培育和资助10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具有前沿性、开创性的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申报项目类型参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类,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项目通过培 育、孵化、竞赛、提升等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并为广东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青年大学生。
(二)目的意义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不断激发全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通过科研实践锻炼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原始创新能力,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培养基础性人才,全面对接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助力高水平大学及高水平学科建设。
二、扶持范围
广东省内部属、省属、市属及省直部门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及民办独立学院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
三、项目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项目可采取个人或团队形式申报,团队每组人数不超过10人。
2.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3.申报项目必须包含实质性的学术科技创新成果,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参赛作品须以学生为主设计,独立完成,能够参加展示。项目无知识产权归属纠纷。
4.最近两年内的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竞赛成果(含国家教育部教执委)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5.专项资金仅接受学校统一申报,不接受个人单独申报。
(二)基本要求
1.申报者要求:申报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善于独立思考、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从事科技创新的基本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学术作风。申报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且同一项目不能重复申报。
2.申报项目要求:申报项目选题要求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指导教师需拥有中级以上职称,且有较好的科研基础或者丰富的实践教学工作经验,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指导学生围绕选题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实验测试)、修改完善项目内容。申报项目具体要求、分类及资助金额详见《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3.申报高校要求:高等学校作为资金申报主体和项目管理单位,承担立项项目的培育、辅导、监督和经费管理工作,并对立项项目按照1:1的比例配套工作经费。配套工作经费主要作为项目培育和管理经费、立项项目的配套资助以及优秀结题项目的奖励经费,推动项目顺利培育和孵化,最终实现成果转化。
四、申报流程
(一)注册账号及作品申报
1.学校团委负责校内申报组织工作,根据分配的账户信息(由主办方下发),登录“广东青年之声”网站的“广东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申报平台”,查看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基本信息、管理办法、分配程序和方式等相关文件,熟悉专项资金操作流程,并妥善保管账号密码,确认操作系统无异常。广东青年之声的网址为http://www.xiexiebang.com/。
2.申报者以个人身份注册“广东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申报平台”账号,查看“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基本信息、管理办法、分配程序和方式等相关文件,熟悉专项资金操作流程。
3.申报者登录“广东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申报平台”,认真填写项目申报信息。提交申报信息后一般不允许更换项目或调整项目信息,申报者须仔细核对团队 成员信息、作品信息等内容,并根据需要添加相关附件。
(二)学校审核推荐
4.学校团委会学校科研、教务等相关部门组织校内项目评审工作,根据给定名额择优推荐符合要求的项目,并审核确定申报项目的推荐类别及项目资料真实性,提交主办方审核。该项操作需登录“广东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申报平台”完成。申报项目的推荐类别分为两类,即“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每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分配名额由主办方审定,名额分配原则主要根据学校招生批次、在校生规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情况(主要参考往届“挑战杯”参赛情况和历年“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申报立项完成情况)等。其中,“一般项目”等额推荐,“重点项目”需提交评审委员会审定,未评上“重点项目”的项目自动转为“一般项目”。在省级审核过程中,当出现一般项目整体数量较高,超过主办方设置时,主办方将对一般项目进行评审,最终确定立项项目。学校审核推荐中,自然科学、哲学社科、科技发明三类项目建议按6:9:10的比例推荐作品。同时,除给定名额外,各高校还可以推荐不超过5个“候选项目”。当高校给定名额未使用完毕时,主办方将统一收回未使用的名额并重新调配,从“候选项目”中择优增补。
(三)前置审核及纸质版材料报送 5.主办方专项资金工作组对各高校提交的申报项目进行预审核,对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通过”,并提交专家评审委员会立项评审,对不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退回学校审核。因项目申报不规范导致贻误评审的责任由学校承担。
6.通过初审的项目,须登录“广东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申报平台”,生成项目申报表及相关材料,签字送学校团委审核盖章并存档留底。
7.学校团委编制本校《汇总目录表》盖章确认并寄送至团省委学校部。
(四)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
8.主办单位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评定立项项目,并将项目定级为“重点项目”或“一般项目”。
(五)项目录入及立项项目公示
9.学校团委以学校法人账号登陆“广东省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平台”,根据评审结果、项目评级及相对于资助金额,填写项目立项资料,核对项目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10.在网上对项目立项情况进行公示,任何单位或个人对项目申报及评级有异议,可在此期间实名向主办方提出,主办方将于5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六)专项资金管理单位审核 11.主办方在“广东省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审核高校报送材料。对于申报材料符合要求的项目予以“通过”;对于申报材料不合格的项目予以“不通过”,此时高校团委须及时提醒申报者补交相关材料。在此期间,高校团委应确保“广东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内项目信息与“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申报平台”保持一致。学校团委须持续跟进项目实施情况,定期向主办方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12.团省委根据立项结果制定专项资金分配计划,会省财政厅审核,按规定程序报批。
(七)专项资金下拨
13.省财政厅对按规定批准使用的专项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各地、各单位在收到专项资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下达到有关学校。
对因故中止的项目,省财政厅将收回全部或部分专项资金。
(八)项目管理
14.学校与立项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并按照《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指导和督促立项团队依法依规、扎实做好项目研究工作,并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要求,专款专用,单独列账,独立核算。本专项资金要求当年执行完毕,不能结转下一年使用。
(九)项目验收
15.立项项目做好总结,编制项目决算,按时提交验收或结题申请,无特殊原因未按时提出验收申请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
16.学校按照《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结题验收的要求,主持本校立项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各高校项目验收绩效考核情况将作为接下来第二个资金安排计划的重要依据(如2015专项资金结项验收情况将作为2017资金安排计划的重要依据)。
17.立项项目在进行项目成果转化、发表论文时,应在文中明确说明该项目受“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并标注作品编号。
五、注意事项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关于高校科研学术行为的有关规定和程序。项目申报人(负责人)、参与人有伪造或者变造申请材料的,撤销当年申请项目资格;其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基金资助经费;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情节严重的行为,一经查实,由主办方直接做出终止资助项目实施的决定。有以上违法情形之一的,5年之内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并向社会公开其不守信用信息。
六、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 计划”专项资金)运行过程存在问题释疑
1.问:什么样的项目可以申请延期结题,具体可以推迟多长时间?
答:立项项目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每年12月份中下旬需进行项目结题。由于研究试验时间周期跨度长或者是实验过程中发现前期研究出现错误等,需要重新规划研究计划和研究参数的项目,因故确实不能按期完成,可以申请延期半年。拟申请延期的项目负责人须提前向学校团委提出延期结题申请,学校团委汇总学校总体情况后向主办方提出项目延期结项申请并充分解释延期理由,经主办方审核通过后项目,可以推迟半年完成研究任务,理由不充分的延期申请,主办方将不予受理。
2.问:已收到相关期刊杂志的稿件录用通知书但未正式登刊的作品属于结项作品吗? 答:已有用稿通知但未登刊作品属于“预结项”作品,在校级结项审核中当作已结项作品处理。学校团委作为项目管理单位须对校内“预结项”作品进行统一记录,并由校团委在年底结项验收时报团省委备案。校团委在“预结项”期内继续进行项目管理,在作品正式见刊后,学校团委应收集相关佐证材料(刊物原件等)对该作品进行校级审查,审查通过后可向主办方申请“预结项”项目正式结项。
3.问:除了《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及的成果转化认证手段外,是否有其他成果可以作为结题认定,如研究成果被地方政府采纳,被相关科研机构采纳等?
答:项目的研究成果被地市级政府部门采纳,等同于发表一篇期刊论文,项目的研究成果被省部级以上领导签 批,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以上成果需提供签批文件复印件。
4.问:参加非“挑战杯”系列竞赛的其他科创类比赛的是否可以作为结项认定的佐证材料?
答:项目团队如参加其它同层次科创类比赛,可在提交结项验收材料时一并上交参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由团省委统一审核确认。
5.问:“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立项项目参加“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的获奖奖项能否作为项目验收绩效评价依据?
答:立项项目参加“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奖项可作为项目绩效认定。
“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对本科生、研究生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 并获得省赛一等奖或以上可等同于发表1篇核心论文,获二、三等奖可等同于发表1篇学术论文;对专科生项目,参加“挑战杯”竞赛并获得省赛二等奖或以上可等同于发表1篇核心论文,获三等奖可等同于发表1篇学术论文。
“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对本科生、研究生项目,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竞赛并获得省赛银奖或以上可等同于发表1篇核心论文,获铜奖可等同于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对专科生项目,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竞赛并获得省赛铜奖或以上可等同于发表1篇核心论文。
“挑战杯——彩虹人生”广东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参加竞赛并获得省赛一等奖及以上及以上可等同于发表1篇核心论文,二、三等奖可等同于 发表1篇学术论文。
6.问:学生、指导老师在“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申报、立项、结项中可以获得哪些相关文件?
答:(1)申报通知:每年年底主办方会下发下一“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申报通知(包括申报指南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通知将在团省委学校部网站上公示并寄送校办。学生、指导老师可登陆团省委学校部网站或到高校团委处获取相关信息。(2)立项通知及立项证书:立项项目确定后,主办方将下发该“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立项通知,并同期下发立项证书(立项证书内包括立项项目、学生团队及作品指导老师信息)。(3)结项通知及结项证书:每年12月下旬,主办方会下发本立项项目结项通知,对立项项目进行结项评审,并对其中完成绩效考核目标的项目下发结 项证书(结项证书内包括立项项目、学生团队及作品指导老师信息)。
7.问:校级专项资金配套经费使用及管理需要接受主办方管理吗?
答:主办方仅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对学校配套经费不作管理要求,学校配套工作经费主要作为项目培育和管理经费、立项项目的配套资助以及优秀结题项目的奖励经费,受学校财务部门管理,目的是推动项目顺利培育和孵化,最终实现成果转化。
8.问:立项项目无法顺利结题,专项资金是否会被追回?
答:未按照《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成结题验收的项目,资助金额将被追回。9.问:为什么“攀登计划”专项资金下拨时间较晚,各校到款时间不一?
答:“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的下拨需落实完整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流程,因而所需时间较长。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根据各高校不同办学性质,专项资金下拨渠道具有差异性,以下作简要说明:①省直单位管理高校:由省财政厅直接划拨经费至各高校;②地市主管或协管高校及省财政直管市(县)管理高校:由省财政厅直接划拨至高校所属地市(县)财政(税)局,由高校自主向所在地市财政(税)局申请。③民办高校:由省财政厅划拨至团省委,经团省委统一安排下发至高校。
10.问:团省委是否会为优秀结项项目提供进一步成果转化的渠道? 答:“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前端培育具有基础性、源头性的特点,立项项目经一年的培育后可参与团省委搭建的竞赛实践平台:“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同时,优秀的项目将推介至“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挂牌展示,争取融资对接。此外,团省委与广东粤科集团共同设立集资5亿元的“广东粤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主要投资在校大学生及毕业5年内的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具有独创性、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和“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的优胜项目,打造从前端孵化到中端实践到后端孵化的全流程服务链条,帮助青年大学生从科技创新成长投身至创业实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11.问: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的官方英文翻译?
答: Special Fund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uangdong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limbing Program” Special Funds.)
12.问:在推荐项目成功立项之后,校团委可以对立项项目团队负责人及指导老师开展什么方面的培训,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答:校团委在项目实施前应集中对项目相关者进行项目实施注意事项、项目结项要求、如何进行自主的科研创新和科研方案制定、报账流程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在经费报销和使用方面,高校团委应推动本校财务制度向专项资金适当倾斜,保证专项资金保障的合规性及优先权。13.问:高校团委如何对立项项目团队进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答:各高校团委作为项目管理的主体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负有主体责任,为加强校内专项资金管理,校团委可以《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参考蓝本,会同学校财务部门修订出台校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在立项项目结项费用报销时对专项经费报销情况进行校级公示。
14.问:如何对项目指导老师、优秀结项项目学生团队进行激励和考评?
答:高校可进行制度创新,主办方鼓励各高校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激励和考评机制。对做出贡献的指导老师,要在工作量认定、待遇报酬以及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激励。对取得优秀成绩的 学生,要在奖学金、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激励,探索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题成果可申请为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制度。
15.问:如何进一步扩大“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的覆盖面,营造校内学生勇于投身科技创新生动实践的良好氛围?
答:各高校作为资金申报主体和项目管理单位,承担立项项目的培育、辅导、监督和经费管理工作,并对立项项目按照1:1的比例配套工作经费。配套工作经费主要作为项目培育和管理经费、立项项目的配套资助以及优秀结题项目的奖励经费。同时专项资金项目立项的校级评审应实现逐层逐级选拔项目的制度,为保证项目推报的公平公开,高校团委应在校级遴选结束后将拟推荐项目进行公示。另外,各高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 会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典型范例、先进经验,积极扩大社会影响。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校园报刊等宣传媒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16.问:项目团队如何选择适合的项目指导老师? 答:建议项目指导老师要紧贴项目研究主体专业,兼顾多学科背景,最好达到校内外协同。
17.问:是否对项目指导老师具有职称要求? 答: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和优先考虑知名学者,同时应该体现分层,本科作品需要至少一名副高级职称指导老师,高职作品需要至少一名中级或以上职称指导老师。
18.问:是否可以更换项目指导老师?
答:如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换项目指导老师的团队,需提交指导老师更换申请,校团委统一报送团省委审核认 定后可进行相关更替工作。
19.问:什么样的年龄及专业结构最有利于项目的研究?
答:建议项目负责人由非毕业班(大学三年级或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担任项目主要负责人,同时应注重项目团队内部梯队建设,团队内应该有两个或以上年级的同学共同开展研究,同时团队成员的专业应该相互搭配,互为补充。毕业班学生担任项目主要负责人需向高校团委报备并经学校团委同意方可进行项目申报。
20.问:项目团队成员是否可以跨校组建团队,具体应该由谁进行项目管理?
答:项目可进行跨校组建团队,项目立项后由项目主要负责人所在高校团委进行项目管理,专项资金拨付至项目负责人所在高校,该项目时需团队建设情况向学校团委 报备,经高校团委同意方可进行项目申报。
21.问:“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是属于指导老师的研究成果还是学生项目团队的研究成果?
答:“攀登计划”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性质为学生项目。由学生团队进行项目研究,使用专项资金,项目研究成果也归学生团队所有,项目指导老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
22.问:是否可以更换项目团队负责人或项目团队成员?
答:专项资金项目一经立项公示,不得更换项目负责人,如项目负责人无法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可申请终止项目。如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换部分成员的项目团队,需提交成员更换申请,由校团委审核并开具项目研究进展证明,团省委统一审核认定后可进行相关更替工 作。
第五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
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由政府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如企业研发配套补助、购进高新技术设备补贴、成立研究院补助等;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在银行设立专门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贷款,开办科技贷款业务。还要充分调动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坚持以产业优惠为导向,以项目优惠为重点,实行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措施。另外要放宽对科技创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除减免税额和降低税率等手段以外,还要从税基、应纳税额以及优惠税率等方面入手,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激发创新积极性。
三、实施新兴产业人才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一是制定人才引进策略。建立创新型人才、海外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项目奖励基金等,把人才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工程来抓,建立长效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同时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领域,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打造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运用教育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途径,构建相互协作的多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可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引导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作合理布局人才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基础技术型人才,利用高等教育、企业培养体系培养技术骨干型人才,利用国际交流提升技术骨干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战略眼光,逐步完成新兴产业人才梯队的建设。
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创造优良条件和施展才华舞台。政府出台并落实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优化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实行优惠收税政策,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设立高科技项目风险基金,对人才开展高科技项目、技术创新研发进行投资或资金赞助等。
四、鼓励发展三网融合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随着新兴战略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产业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抓住新兴战略产业机会,发展主导产业优势,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成为区域面临的首要问题。三网融合的提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将有超过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我们应借助三网融合机遇,顺势而为,促进江苏省产业升级,催生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网融合’的经济效益在三到五年后会显现,其中最有潜力的是IPTV,未来三年,用户将达到3000万元,今后这将是一个可以达到几千亿元产值的市场‛。
一是重点扶持一批江苏省本土企业。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运营商的主动出击,关键还需要广大三网融合产品提供商、集成商、服务商整个产业链的积极配合,需要有领军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本土企业贴近用户、贴近本地老百姓的需求,更容易提供最适合的产品、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因此,建议政府大力扶持一批江苏本土企业,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的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各领域企业,通过优惠政策、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帮助这些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三网融合市场的开拓者和主力军!
二是积极打造三网融合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于推动行业发展起到显著作用,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江苏省三网融合产业发展需要培育本土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
三是支持建设以三网融合为主题的智慧生活产业园。要充分借助和利用江苏在信息化、数字化产业领域的政策、环境优势,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在三网融合方面具有突出创新发展能力的企业汇聚江苏,支持建成江苏省三网融合智慧生活产业园。产业园要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形成以打造百姓智慧生活为主题的三网融合发展产业链,为普通百姓提供智能消费、智能家庭、智能交通、智能社区、娱乐互动等智慧生活新篇章,从而推动江苏新型信息化人文产业大发展!
四是尽快成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三网融合工作,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市场利益分配问题,运营机制问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产业的融合,如物联网、云计算等,需要统筹规划,政府需联合各方优势力量,支持企业建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的方式,加快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抢在外省市之前实现试点目标,成为全国试点成功案例,进而在全国推广。
五、加强国际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一是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走出去,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二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通过与所在国的合资合作,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推进产业‚走出去‛进程。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借助境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三是引导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商来江苏投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外资企业来苏设立研发机构。
实践将充分证明,谁能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谁就能引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江苏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