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街道人大工作新局面
靖江市靖城街道人大工委
2009年11月
近年来,靖城街道人大工委坚持在上级人大和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切实加强代表工作,为推动街道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夯实“人大代表之家”活动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好载体作用
1、夯实“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基础。去年以来我们将人大代表按区域分别在虹兴、东南等社区建立了8个“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室,统一制作了匾牌,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施,设立了人大代表信箱,在村和社区聘任了人大工作信息员、建立健全了“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制度,使“人大代表之家”工作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发挥阵地作用,提升“人大代表之家”的工作成效。“人大代表之家”既要重视形式,更要注重内容,重点要将“人大代表之家”建成代表学习培训之家,了解社情民意之家,执行职务之家。近年来,我们针对代表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之家”的学习培训功能,广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为代表履职做好服务保障。一是组织代表学习代表法、监督法及人大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二是请老代表介绍履职的经验及体会。
三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去年我们组织“人大代表之家”召集人赴江都市仙女镇禹王宫社区学习“人大代表之家”活动的经验及做法,受到了很大启发。
3、丰富代表活动内容,促进“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我们不断创新工作、丰富代表活动内容,促进“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激发了“人大代表之家”的内在活力。去年,我们在村和社区聘请了8名同志担任街道人大工作信息员。聘请村和社区干部担任人大工作信息员,是人大工委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更好地推动街道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其目的主要是建立畅通与市人大代表、街道人大工委及选民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宣传上级政策、法律法规及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并促使其在基层的贯彻实施;列席街道人大工委的相关会议,及时了解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并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反馈工作。设立人大工作信息员以来,人大工作信息员参加了人大工委组织的相关学习、评议、视察和接待选民的活动,征集到社情民意信息15条,参与社区协调处理矛盾纠纷8起,为城中村改造提合理化建议6条,充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组织开展代表述职评议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市人大代表向选民代表述职的活动。在东南村选区试点的基础上,坚持严格计划、严密组织,规范程序,提高质量。目前已在11个选区15名代表中开展了述职评议活动。实践证明,通过代表向选民述职,有效地增强了代表们的履职意识,密切了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推动了人大工作有效开展。市人大代表滨江新城投资建设
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雅娟同志在述职前亲自到选区走访选民,倾听意见,慰问困难群众,深受选民的拥护和欢迎,选民满意率达98%以上。
三、推进代表接待选民工作,进一步发挥代表联系选民作用 街道人大工委确定每月10日为市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全街道所有人大代表按选区分别进社区、村和企业接待选民,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帮助选民排忧解难。为了使选民接待日工作更规范,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制订了《选民接待日工作制度》。及时公布接待地点、时间及人大代表名单,同时还邀请街道相关领导、机关科室和市驻街道部门负责人参加。对选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街道人大负责跟踪督办,并抓好落实。如在4月10日的选民接待日,一些选民提出,五里桥到五号桥至今未安装路灯的问题,党工委、办事处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制定规划、拿出措施、组织落实。街道办事处投入100多万元,架设路灯182盏,目前全部安装到位。在接待选民过程中,人大代表了解到个别困难家庭因病致贫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正常开学,得知情况后,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代表捐款捐物,向贫困家庭献爱心。一年来,累计捐款达2万多元,解决了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年来,我街道在推进“一个载体、二项制度”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联系点座谈会为契机,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人大代表之家”创建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省、市人大的规定,继续抓好代表之家的创建工作,在有阵地、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制度,明确专人规范管理。要充分利用“人大代表之家”这一平台为代表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调动代表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2、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和向选民述职活动要在执行制度上下功夫。在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方面,要确保已建立制度得到落实,接待选民按规定时间不变、次数不少,重点抓好选民反映意见的交办、督办工作,提高活动的成效。在开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方面,按照制定的述职计划,保证代表在本届任期内向选民述职一次,并要充分运用述职活动的成果,把述职与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促进代表履职、评选优秀代表等工作结合起来。
今后,我们将不断研究探索街道人大工作新机制,主动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努力使我街道人大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遂平中学2007-2008学年学校工作报告
(2008年9月25日)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下,在全县各界有识之士和教育同仁的悉心指导与具体帮助下,特别是在全县父老乡亲的高度信任和倾力扶持下,一年多来,遂平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创起步到渐趋完善与规范,就这样科学高效、严谨有序、真抓实干、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而今,遂平中学已经走上了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的道路,学校管理日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文化、细致化,教育教学质量和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座教育人本化、管理科学化、办学特色化、教学规范化、运作制度化、服务优质化、设施现代化的学校巍然屹立在天中大地上!
在过去的整个一学年里,我们一直竭诚尽心地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逐步落实“小学做优、初中做强、高中做精”的办学思路,我们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努力实现学校提出的“力争在三年内把我校办成师资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质量一流的市级名校”。
现将我校上一学年教育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作以总结汇报: 一)建章立制 注重教育 强化管理 政教工作突出一个“勤”字
在政教管理工作方面,我们从开学伊始就强调指出并严格落实“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强化教育、严格管理”的工作要求,使政教管理工作自始至终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总体而言,政教管理工作日常检查细致、管理过程深入、评比内容全面、考核结果公正、教育效果良好,这种真抓实干、严谨细致的政教管理,为我校井然有序、务实高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学生集会、主题班会、校园之音、升旗仪式、普法教育、新生军训、演讲比赛、签字仪式、青年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坚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宣传与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卫生健康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间,大力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见义勇为精神;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以此为出发点,在我们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前,我校绝大多数同学遵规守纪、自我约束、言语文明、行为规范、勤学善思、自信自强、诚实守信、热爱生活、互帮互助、富有爱心,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明显地提高。
在上学年的政教管理工作中,政教处依照《遂平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在起床、早操、到校进班、早自习、就餐、升旗、上课、课间操、课间活动、午休、课外活动、校园卫生、放学、晚自习、就寝、请假、校园封闭式管理、门卫内保等一系列常规管理环节上制定出详细的检查内容和标准,并且进行不间断地检查与指导,通过“日通报、周小结、月总结”和严格的检查、督导与综合考评,我们评选出“优秀班集体”12个,他们是:原高一(4)班、高一(7)班、高一(9)班、九(2)班、八(1)班、七(1)班、六(1)班、五(4)班四(4)班、三(3)班、二(4)班、一(1)班。“优秀班主任”11位,他们是:高中部:陈军峰老师、张明老师。初中部:李刚老师、刘二军老师、彭文耀老师。小学部:邢书霞老师、王提提老师、王永红老师、张霞老师、许莉老师、荣霞老师。优秀内保工作者:魏秋林老师。生活部先进个人:张翠美老师、夏青梅老师、郑纪方老师。
在上学年的政教管理工作中,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和班主任都能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上充分体现出一个“勤”字,那就是勤于检查、勤于教育、勤于引导、勤于总结。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工作 1 中坚持落实“三勤”,即:眼勤,勤于观察;腿勤,贴近班级、深入学生、勤于了解、全面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嘴勤,勤于说服教育、勤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所有这些努力和付出,为我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校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校团委和少先大队在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教管理工作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他们利用校园之音、黑板报、升国旗仪式、入团宣誓仪式、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团队活动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教育、深入管理、加强正面引导,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素养、文明素质、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通过上一学年的检查评比和综合考核,我们评出了7个“优秀团支部”和6个“优秀少先中队”。他们分别是:原高一(4)班、高一(3)班、高一(8)班、七(3)班、七(6)班、八(1)班、八(3)班、一(2)班、二(3)班、三(2)班、四(1)班、五(5)班、六(5)班。
在上学年的政教管理工作中,我们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安全工作始终如一地体现一个“常”字,那就是高度重视、形成制度、规范管理、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鉴于此,我校前后出台了《安全日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课间楼梯口教师值班制度》、《午休、晚休教师值班制度》、《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安全制度》、《校园安全保卫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食堂进料质量检验制度》等等。在校园安全工作方面,学校领导实行带班制度,直接站到第一线,所有老师(包括生活老师和内保人员)全员参与,使校园安全工作能够做到:制度完备、措施得力、职责明确、岗位到人、任务具体、检查细致、总结及时、督导到位。同时,我们还经常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校园活动安全、寝教室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紧急避险与求救等方面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一般的安全常识,学会有效地保护自己,从而做到珍爱生命、远离危害、预防疾病、健康成长。一年多来,由于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我校严格控制了重大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地强化了安全防范措施和封闭式管理模式,突出了“平安教育”和“平安校园”的永恒主题。
2008年5月15日上午,我校近2600名师生员工聚集在校园广场上,参加学校组织的“遂平中学抗震救灾捐款仪式”。“5.12大地震”发生以后,我校全体师生一直牵挂着灾区的父老乡亲,纷纷要求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在《爱的奉献》的乐曲中,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内,我们共向灾区捐出26847.4元。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全体师生员工“求真、向善、唯美、崇礼”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其实,不少学生家境并不宽裕,自己的生活就比较拮据,平时省吃俭用,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明大理、识大体、顾大局,义不容辞地解囊相助,这充分体现出了当代青少年学生高尚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当然,这也是我们学校平时加强思想教育的结果。
二)以德立身 严谨治学 不断创新 教学工作突出一个“实”字
1)加强师德教育,突出关爱学生,狠抓队伍建设
自2008年3月中旬开始,我校在广大教师中间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年”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委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并制定了我校的《师德教育年活动方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方案制定、活动安排、材料选编、组织学习、检查笔记、撰写心得、对照自查、反思整改、情况通报等一系列环节上从严要求、注重落实、求真务实,不图形式、走过场、搞花架子。我校对全体教师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团结协助、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尊重家长等几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要求。同时要求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德教育年活动”中去,按照既定的活动阶段、活动步骤、目标任务和活动要求,加强学习、深入自查、勤于总结、不断改进,力争以此为契机,逐步实现我校提出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把我校的教师群体,打造为一支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业务精湛、敢打硬仗的教师队伍,为实现我们的“师资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质量一流”的市级名校办学目标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在“师德教育年”活动过程中,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了教育教学报刊上的有关文章,学习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专著的有关篇章,学习了新课改和教改前沿理论知识,学习了教育教学先进经验材料,也学习了《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六条禁令》、“三个标准,四个目 2 标,六个做到”等内容。同时,学校每周编发一期《师德教育通报》,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正面引导、表彰先进,对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了大力宣传。另外,我们还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定期进行学情和教情调查,做到及时查漏补缺、纠偏扶正;在校园内悬挂、张贴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标语,主要的学习内容张挂到每一个教师办公室;利用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师德教育年活动”氛围。
通过“师德教育年”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身为教师,他们都能尽力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也都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上一学年里,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育和检查:①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弘扬教师的“主人翁”精神,牢固树立“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②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③着力培养和端正教师的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勤勤恳恳、拼搏进取的工作态度,使其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上。④教育和引导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敬业乐业和崇尚奉献的工作精神。⑤领导干部要对教师生活上多关心、家庭上多照顾、事业上多支持、荣誉上多给予、福利上多考虑,加强和教师的思想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经常过问,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当好教师的“勤务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率先垂范;勤于工作,提高质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荣誉面前不伸手、利益面前多退让。⑦引入教育教学上优胜劣汰、竞聘上岗、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强化教师的忧患意识,使其具有严重的紧迫感和危机感。⑧教务处和学部坚持原则、大胆管理、狠抓落实、落实见血,不间断地严格检查教师的到岗情况、坐班情况和工作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定时进行公示,在进行经济处罚的同时,检查结果也纳入了教师的考评范围。
在上学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并认真开展“关爱教育”。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搞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师生之间需要密切的思想交流,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关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首先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确立“重诚信、重质量、重服务”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校为家园,视学生为亲子,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你、尊重你、亲近你、理解你、依靠你。谁不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谁不深入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谁就不善于搞教学,当然也不会提高教学质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学会多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致以行的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工作,对学生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指责;多一点亲情、少一点隔阂;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挖苦。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教育就是一种服务,管理也是一种服务,教学更是一种服务。我们必须树立起“服务于学生”的意识,这是当教师的职责。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师道尊严、惟我独尊、指责训斥的高压式管理转变为耐心细致、知冷知热、理解赏识、指导帮助式的热情服务。在我们学校,没有“关爱和服务”理念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我们坚决反对对学生讽刺挖苦、冷嘲热讽,我们坚决反对言语不文明、出口伤人、辱骂学生,我们坚决反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我们坚决反对歧视、排斥、驱赶后进生。
在上一学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从我们的老师中间涌现出不少模范人物和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他们的典型代表是: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初中部刘贺杰老师;师德高尚、严谨治学、教育教学质量突出的高中部陈军峰老师、初中部刘贺杰老师和小学部王伟老师。
“5.12汶川大地震”过后,我们学校的党员教师积极响应上级党委的号召,主动缴纳每人500元的特殊党费,全校共计14500元,支援四川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关键时刻,他们表现出了纯洁而高尚的党性观念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是:高中部高建中老师(1000元)、崔长平老师、董鹤峰老师、孙博老师、于军海老师、郭杰老师、陈军峰老师、钱全喜老师、张明老师、黄卫刚老师、兰尚老师、王明俊老师;初中部申翌光老师、郭瑞云老师、闫书平老师、刘二军老师、徐世奎老师、刘刚老师; 3 小学部朱楠老师、王伟老师、赵云阁老师、王明老师、远华周老师、李桂英老师、张少华老师;总务处马成老师。
在“师德教育年”活动和教师思想教育过程中,校工会积极协助、献计献策、配合工作,主动当好董事会、校委会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心系学校发展,关注教师生活。在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目前,我校拥有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教学方法活、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的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奉公守法,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严谨治学,敬业乐业;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互助合作、崇尚奉献的工作精神,全校上下风气正、人心齐、干劲大、观念新、效果优,全校整体工作真正地体现出了一个“正”字。
2)狠抓常规教学,追求课堂质量,搞好达标验收
在上一学年里,教务处和各学部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对日常教学一系列环节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为手段,注重落实检查、评比总结。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决不手软。学校要求各级教育教学管理者以章治校、从严治教,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大胆管理。学部工作体现一个“硬”字,那就是秉承原则、撕破情面、强化管理;统一尺度、全面衡量、制度约束;狠抓落实、一抓到底、落实见血。从细微之处着手,抓好细节、抓好过程,绝对不能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我们必须用制度来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对于常规教学而言,三个学部都是每日一检查、每日一评比、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考核,有表扬、有批评、有奖励、有惩罚,弘扬正气、褒奖先进、鞭策后进。同时,教务处和学部还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和定期的学情调查,调查结果也同样纳入考评范围。考核结果与经济挂钩,更与教师的聘用挂钩。全体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周周练、听课、教研、坐班等诸方面的日常情况都纳入了正常的检查和考评范围。
在教学教研方面,我们认真做到了以下几点:①认真落实《遂平中学常规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集体备课活动的有关规定;②要求教师每周听课至少四节;教务处和各学部不仅检查听课记录,还深入到班级了解教师听课观摩的情况;③学校各级领导带头听课,坚持开展“推门听课”活动;④每周四晚集体备课时,把听课、说课、评课作为一项教研内容;⑤提倡教师虚心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完善自己,通过学习和研究,尽快地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尽快地脱颖而出、站稳讲台、成为名师;⑥在集体备课时段内,教务处一直在进行检查或抽查。
在“培优转差”方面,我们认真做到了以下几点:①辅导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侧重“双基”、系统知识、查漏补缺;②辅导教师按时认真地开展活动,不缺课、迟到或早退;③各学部都相继建立“培优转差”学生的档案,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化情况;每次考试之后,各学部专门对“培优转差”效果进行评估,对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和辅导成效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④各班班主任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经常性监督,督促其按时参加“培优转差”活动。
在上一学年里,我们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高中部坚持从以下几点落实这一要求:①大力推行“目标教学法”,每一个章节(单元)、每一节课都要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要完全符合教材标准,要紧密结合“教纲”和“考纲”的要求,教师不能随意偏离,不能降格以求,更不能无限制地拔高。教学上要准确设定目标,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的,讲授时要分层进行,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做到课堂结构合理、知识脉络清晰、讲解层次分明;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不留疑点、区分易混易错点,当堂问题当堂解决。②学生作业、周周练、以及章节(单元)达标验收测试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计,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起到及时的复习巩固作用,讲什么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难易适中、稍有梯度、不能超前、不能超纲、不能过分拔高;③在课堂教学中,要继续落实“低起点、小步子、慢节奏、缓坡度”的课堂教学要求,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要让学生听得懂、理解得了、记得住、能独立运用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课堂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只顾及少数优生而忽视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④课堂教学方法要多侧重启发诱导式、设问求证式、激励欣赏式等等,要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自学、4 多动手,逐渐掌握自主探究和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作用;同时要体现“三主”要求,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满堂灌”和“独角戏”的现象。⑤在课堂教学中,着力营造一种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师生双向交流、共同活动,民主和谐、生动活跃的融洽氛围。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个体特点、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分类推进、有的放矢;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每一个智能层级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与进步。⑦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既具有自己的特色又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老师们认真学习本学科的“教纲”和“考纲”,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以及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了解和掌握高考改革动态及命题方向,注意搜整校外的教学信息和资料,并将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实际教学中去。另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分期分步开办了各学科的“培优班”、“转差班”以及课外辅导与讲座。通过一个学年的月考、段考和期考的全面检查与衡量,成绩基础较好的学生学有余力、出类拔萃;成绩基础一般的学生明显进步、节节攀升;成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是学有所得、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成绩,已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县教研室以及兄弟学校的关注和肯定。
初中部九年级坚持从以下几点落实这一要求:①认真落实中考“复习备考方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吃透教材、精心设计;狠抓“双基”、培养能力。②教师深入研究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命题思路、命题技巧、命题的深度与广度、教材中的可考点与必考点,加强了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③经常关注中考动态,注意收集中考资讯,深入研究、细心甄别,把有效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④在课堂训练中,既搞好限时限量训练,又对学生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时间速度等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⑤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查漏补缺、归纳总结、指导学法。⑥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
初中部七、八年级和小学部坚持从以下几点贯彻落实这一切要求:①以课改试点为契机,着力构建科学有效且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日臻成熟。②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动感”特点、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认真学习。③教法上多采用启发诱导式和激励欣赏式,重引导、重鼓励、重关爱,使学生善动脑、勤动手、会学习。④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耐心地指导。⑤教学上要紧扣课本,以“本”为本、夯实基础、加强训练、不作拔高要求。⑥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严禁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教师要尊重后进生、关心后进生、想法设法转化后进生;不得冷落和歧视后进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排斥和驱赶学生。
上一学年,在县教研室组织的期中、期末调研考试中,我校初中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李宗源、魏奥、钟华芳、吴改革、杨双双等同学曾分别荣获全县总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名列前茅的名次。考试结果一经公布,全县教育界为之震动。人们很难料想,在建校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我们取得了这样突出的成绩!县局领导和县教研室的领导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遂平中学的教育管理科学高效、严谨细致,教学工作规范有序、深入扎实,潜力巨大、前程无限!
在2008年的中招考试中,我校初中部共参加考生149人,其中文化课总分500分以上的29人,进入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36人。李宗源同学以文化课总分563的成绩荣获全县第三名。杨双双、钟华芳、吴改革、魏奥、吕广萌等同学进入全县中招文化课总分前一百名学生行列。申新义老师所带的九(3)班,在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了全县中招文化课总分第三名学生李宗源;袁广老师所带的九(1)班,有12位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这与该班全体任课教师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更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并形成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在上学年分别举行了“全校教师优质课大赛”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各学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校教师分学科全员参加听课观摩,虚心学习、加强研讨、注意借鉴,以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评委组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对活动开展的有效度、可信度和打分的准确度负责。各学科组在听课观摩之后,还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对听课观摩情况作出专题研讨。王辉、魏雪、许恺、刘刚、陈军峰、王贺州、杨姣、张向丽等27位老师分别获得“全校教师优质 5 课大赛”一、二、三等奖。马艳、郭瑞、李夏、王伟(女)、薛秀芳、张秋凤、徐安玉、彭文耀、刘贺杰、郭杰、沈莉、张霞、张大丽、周萌、刘玲、李艳红、远华州、方丹等老师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我校初中部刘刚、李玉红两位老师被评为市级“中小学教师教坛新秀”;高中部李宏伟老师被评为县级“中小学教师教坛新秀”。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强课优势,对课堂教学作以适当地拓展和延伸,在上一学年里,教务处安排组织了高、初中生的语数外三科联赛、数理化三科联赛、政史地小论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一系列赛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优意识,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向纵深层次的稳步开展。
在上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下列24位老师以自己的师德风范、奉献精神、关爱理念、勤奋态度和教学实绩被评选为我校优秀教师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是:高中部:董鹤峰、孙博、于军海、李宏伟、郭杰、运意中、赵荣华。初中部:杨玉、王辉、陈贺平、刘刚、薛秀芳、王明艳、王根全、宋春、刘景亮。小学部:刘中林、王长敏、田莉、李娜、刘春艳、李艳红、远华洲、王伟(男)。
3)注重培优转差,开展课外活动,搞好特色教育
在上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培优转差”工作而言,我们没有简单地理解为“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实际上,它的形式是多样的、手段是多种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坚持把“培优转差”看作是常规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始终。“培优转差”工作是经常性的,不是阶段性的;是实实在在的教学,不是图形式、走过场、搞花架子,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开展。首先,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成绩基础,理清层次、划出范围、找准基点,然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优转差”工作侧重学生的弱科转化,侧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侧重对学生的关爱、理解、肯定、鼓励和引导。高一和九年级重在“培优”,主要致力于优生的弱科转化,形成一定规模的优生群体,多拉“踩线生”,培养“尖子生”,壮大升学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七、八年级和小学重在“转差”,查漏补缺、夯实“双基”,各学科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为后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厚的力量。“培优转差”的形式多样、渠道多种,我们一直在灵活使用、因地制宜。课堂上有目的地提问是一种培优转差;学生作业和练习题的面批面改是一种培优转差;仔细辅导时间耐心细致地解难答疑是一种培优转差;课余时间里辅导学生学习是一种培优转差;经常有目的地找学生谈心、了解学习情况、多指导、多鼓励是一种培优转差;经常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是一种培优转差;经常找后进生谈话,多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致以行的劝说工作也是一种培优转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定计划、定内容、定教师、定学生、定场地,有组织、重落实、勤检查、常总结、善指导,重视效果和质量培优转差更是不可或缺的。在上一学年里,高中部利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分别开展了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的“培优转差”教学;初中部和小学部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和学科都参与了“培转”活动。
在上一学年里,高中部开始组建体育、艺术特长班,把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有特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由专业教师进行专门辅导、培养和训练。特长班教学制定有教学总体规划,把高考“专业和术科考试说明”中的规定和要求作为教学和训练的标准,教学完全面向高考,教学计划分步实施、认真落实、注重阶段性达标验收。小学部组建了各类课外兴趣小组并坚持认真开展活动,以期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这些活动都有老师专门负责、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组织、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指导。他们先后分别组建了音乐组、舞蹈组、美术组、戏曲组和体育组。在全县第二届“人寿杯”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中,我校代表队在众多的参赛团队中身手不凡、脱颖而出;技高一筹、旗开得胜,荣获表演类一等奖、书画类一等奖和组织奖。我校选送的舞蹈《我与奶奶来比舞》同时被指定为县委县政府2008年春节团拜会的保留节目。在去年秋天我市人大代表莅临我校视察调研活动中,我校豫剧班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获得诸位代表的交口称赞。2008年元旦前夕,我校又成功地举行了“迎新年文艺汇演”活动。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出色的才艺展示,使很多在场的县、局领导、观众和 6 家长不由地赞叹:农村的孩子也照样能登上城里的大舞台!在2008年5月举行的我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校小学组代表队摘取了全县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桂冠!
上述这些课外活动,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使许多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展现、得以锻炼、得以更好地发展。
4)重视体育教学,加强身体锻炼,突出素质教育
在《遂平中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我校专门对体育卫生教学工作作出了详尽的要求并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①按照新《课程方案》之规定开足体育课;坚持上好体育课。②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其实施方案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地进行体育教学、达标训练、验收和体育加试。具体组织报考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培训。③按要求组织好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与课外活动;训练教工代表队和学生代表队;组建并指导体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及其正常的活动开展。④经常教育学生注意活动安全,要具有安全防范意识。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的体育工作,促进课外体育活动深入而高效地开展,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选拔和组建学校体育代表队,在整个上一学年里,政教处、教务处、各学部、校工会、校团委联合安排组织了一系列的课外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了教职工篮球运动会、高中生篮球运动会、初中部冬季拔河比赛、高初中部队列队形和广播操比赛和春季田径运动会。所有这些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有评比,活动质量很高、效果良好。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进一步教育学生遵规守纪、行为规范、文明参赛、密切配合、保持环境卫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进一步强化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争先创优意识。
三)严格管理 科学运作 优质服务 后勤工作突出一个“细”字
大家知道,遂平中学,是在一片农田上拔地而起的。创办之初、千头万绪、百端待举,校园主体建筑、配套设施、教学设施、教学用品、生活设施、体育活动设施等等都是从零开始的,真可谓是创业不易、困难重重、千辛万苦,但是,在仅仅一年的时光里,我们的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主要校园建筑一步到位;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豫剧活动室等专用教室已投入使用;洗衣房、茶水房、浴池、晾衣场、宿舍楼值班室、医务室、卫生间、室内空调等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篮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田径运动场、塑胶跑道等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逐次交付使用;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播音系统等教学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到位。2008年春节前后,我们又在校园里种植了几百棵花木,校园空闲场地也正在有计划地、分步进行绿化美化。明年春天,当你缓步走入遂平中学校园时,呈现在你眼前的将会是柳浪翻涌、绿树成荫、花木扶疏、芳草满园的景象,放眼望去,高楼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大道南北交通、宽敞笔直,广场花坛如绘、红旗飘扬,教室窗明几净、整洁有序。
我们的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主要建筑包括小学部教楼和小学部宿舍楼,总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其中教室40个,寝室100间,新增活动场地及硬化面积5000多平方米。小学部准备另辟校园、单独管理,以求更进一步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和封闭式管理模式,突显“平安教育”的主旋律。未来的小学部校园,将会是一个建设高标准、设施现代化、管理人文化、教学个性化、校园花园化,更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的优良环境。同时,我们又新添置教师办公用桌椅200多套,学生用桌凳2000多套。
我们经常要求,后勤工作要体现一个“细”字,那就是管理细心、工作细化、服务细致。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总务后勤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坚持做到: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服务教学、坚持勤俭建校、严格检查把关。他们依照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照明用电、供水排水、寝教室装备、专用教室装备、实验室装备、教学用品供应、餐饮服务、商品销售、校园绿化美化等诸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并严格进行落实检查和卫生安全隐患排查,特别是在学生食堂管理这方面,努力满足师生的不同要求,做到清洁卫生、味美质优、营养丰富、数量充足、品种多样、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坚持不断地与学校办公室、政教处和各学部联合进行全面检查,从进料(进货)质量把关、食品卫生安全、有关管理规定的落实情况、服务态度和效果等诸方面进行日常检查评比,督导及时,奖罚分明。整体而言,在总务后勤工作方面,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不断优化、服务态度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校的整体管理工作充分彰显了科学决策、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严谨运作、深入扎实、狠抓细节、注重效果的特点,因此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忙而有序、统而不死、严中见活;措施得力、过程扎实、检查到位、总结及时、效果良好。当然,我们还要继续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查找不足、弥补缺漏、扬长避短,以利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更稳、更好、更快地开展。
在新的一学年里,我们将继续坚持落实我校的整体管理思路,那就是:政教工作体现一个“勤”字;教学工作体现一个“实”字;学部工作体现一个“硬”字;后勤工作体现一个“细”字;安全工作体现一个“常”字;全校工作体现一个“正”字。
新学年伊始,各处室、学部、团委、工会、少先大队以及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都要围绕我校的整体管理思路建立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大检查力度,不断总结指导。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重修师德、以德立身、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求真务实和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要具有严重的急迫感和危机意识,要竭诚尽心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扩大我校在全县乃至全市的影响,使遂平中学深入人心,把我校办成一座社会赞誉、学生信任、家长放心的市级名校。
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要珍惜光阴、舍得投入、端正态度、刻苦学习、勇于拼搏、不断提高学业成绩;要遵规守纪、言行文明、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关心他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有责任心;同时还要加强锻炼、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最后,预祝老师们在新的一学年里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生活愉快、幸福安康!预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学年里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天天向上、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执笔:崔长平)
第三篇: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城市资产经营新路
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城市资产经营新路
莱州市政府林建宁
近几年,莱州市以建设外向型工业为主导的园林旅游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省“齐鲁杯”特别奖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但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筹资难、城市资产保值增值难、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难的“三难”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如何突破难点,寻找一条加快城市发展的新路子?1998年莱州试办的两年事,启发我们迈出了通过经营城市资产推进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第一件事是,对机关沿街商用房实行统一招标租赁。前些年,为了繁荣城市经济,市直机关纷纷把底楼沿街房改造成商用营业房,出租收入归部门所有。这个办法运用了两年,我们发现,机关沿街房出租价格差距悬殊,同样在黄金地段相临的两间沿街房,出租费高的一年每平方米2100元,低的只有800元。并且出租收入游离于政府财政监管之外,成了部门的“小金库”。对此,市委、市政府排除各种阻力,果断将1.1万平方米的机关出租房全部收回,授权市国资局实行统一公开招标租赁、统一收取租金、统一返还房产管理费、统一归还房产单位基建投资贷款的“四统一”管理。仅此,当年增加房租收入170多万元,比统一管理前增长了一倍还多。另一件事是,通过拍卖广告发布权安装城区不锈钢灯杆和护栏。因为城建资金不足,过去莱州市城区灯杆和道路护栏一直是“水泥垛子铁栏杆”,与“国家卫生城”形象极不协调。要安装不锈钢灯杆和护拦,600万元资金无处解决。受外地经验的启发,我们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将路灯和不锈钢护栏建设与广告发布权合并招标拍卖,期限为10年,期满后广告发布权收归国资局。通过竞标,6家广告商分段包揽了城区主街护栏、路灯等设施建设,政府不花钱同样也办了事。
这两件事的成功运作,使我们尝到了城市资产经营的甜头,得到了新的启发:第一,城市资产是最大、最宝贵的国有资产。过去我们提及国有资产,总习惯于把眼光盯在国有工商企业上,长期忽视了城市这一特殊资产。随着企业改制不断深化,近几年大部分中小企业先后退出国有序列,从而使城市资产占国有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其巨大的增值能力越来越显现出来,运作好城市资产不仅见效快、效益高,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城市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走市场运作的路子。市场运作的关键是讲究投入和产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城市建设,财政投入越来越多,包袱却越来越重。而采用市场运作方法搞城建,只要政府发挥好调控作用,就可以收到少花钱办大事、不花钱办成事、既办事还能增加财政收入的效果。第三,要搞好城市资产运营,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城市资产经营领域很大,但传统思维以及政策、体制等方面的束缚也很多,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城市发展的着眼点由单纯投入型向经营投入型转变,通过城市有形资产经营增值、无形资产价值变现和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才能建立起城市自我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基于以上认识,近几年我们把城市资产经营工作列入全市重点,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盘子,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界定城市国有资产范围,成立专门机构授权经营。为解决城市资产与国有工业、流通企业长期混同管理、畸轻畸重问题,我们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自己具体实际,对城市可经营国有资产范围进行了界定,定位为除工业、流通企业以外分布在城市范围内由政府掌管的所有可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照其性质和存在形态,暂时划分了五大类:(1)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2)城市公用事业、企业依法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3)政府掌握的公用事业经营权和特殊行业的特许经营权、广告发布权、道路命名权、房地产开发权等无形资产;(4)国家依法拥有的土地、园林等资源性资产;(5)依照法律规定产权归属国家的其他资产。为了将这些可经营性城市资产聚拢起来,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无偿收缴。把原企业主管公司撤并后剩余的资产,政府依靠管理权而拥有的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权、公用设施广告发布权、冠名权、公交线路专营权等无形资产,企业改制剥离的非生产性资产等,通过无偿收缴的办法
划入城市资产范围。二是评估收购。对企业拥有的闲置用地或银行顶帐收缴的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土地资产等,通过评估作价,由政府出资收购为城市资产。三是增量投资扩张。对一些发展前景广、经济收益好、社会服务性突出的政府开发项目及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增量投资形成新的城市资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就聚集城市可经营性资产总量7.4亿元。
为经营管理好这些城市资产,充分挖掘其产出效益,我们组建了莱州市城市资产运作中心、城市土地储备中心、城市开发建设中心,由市政府授权,对聚集起来的城市资产实施市场化经营管理,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在具体经营中,我们主要采取政府统一协调、部门紧密配合、城市资产运作中心具体操作、经营收益再分配的模式进行运作。对每一个重大经营活动,市政府都要召开协调会议,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利益关系,使各部门都紧紧围绕经营项目,密切配合,提高效率。城市资产运作中心全过程操作项目论证、提交审议、前期包装、完善法律手续、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招标拍卖,并对收益资金进行再分配。经营净收益主要投入重大的城市建设项目,用以形成新的城市资产。近年来,我们采取这一模式对城市资产进行经营,累计获得收益2.3亿元,反哺城建的资金达到1.8亿元,成功启动了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形成新的可经营性城市资产约2.4亿元。
(二)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挖掘城市土地资源内在价值。城市土地是最重要的城市资产。在对城市土地的经营管理上,我们突出抓了三个方面:一是依法推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明确规定,除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用地、军事用地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可以采取行政划拨外,其它建设用地全部实行有偿使用。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高度垄断,按照城市开发建设需要,由城市资产运作中心有计划地将垄断土地推向市场,在二级市场中获得最大级差收益。二是实行土地“三权”捆绑拍卖。过去,对商业、金融、娱乐、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用地,只出售土地使用权,由开发商自行开发经营。开发商不但赚取了巨额利润,而且对房地产开发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法定的收费,千方百计免、欠、拖,导致国有资产变相流失。2000年,我们尝试将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开发权、开发收费权“三权”捆绑,合一作价,由城市资产运作中心招标或拍卖,先后将两宗共1.47公顷土地以2315万元拍卖成功,是过去协议性出让的4倍。通过“三权”捆绑拍卖,不仅收齐了法定的各种收费,而且在竞卖中迫使开发商让出部分利润,增加了城市土地经营收益。2001年以来,我们又将城区黄金地段0.3公顷土地以918万元成功拍卖;三是强化土地控制,做好储备准备。我们按照规划控制、土地储备、市场配置一条龙经营的思路,对城市土地进行了超前储备。2001年,先后把莱州广场周围47公顷土地、烟潍高速公路南出口至老城区4公里和城港路两侧各150米共约1200公顷土地确定为控制区,编制了总体开发建设规划,为“以地生财、以城建城”做好准备。
(三)盘活城市无形资产,实现无形资产价值变现。城市无形资产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积淀,是政府长期投入的结果,又依托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产生。几年来,我们对城市无形资产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在拍卖城市公用设施广告发布权、城市公交线路使用权等20多个项目上获得了成功,实际增加政府财政性收益6000多万元。2000年以来,我们在经营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权方面又取得了突破。2000年8月,我市筹建便民服务中心,拟集中政府24个具有审批和收费职能的部门统一办公。但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几家银行闻风竞相上门拉存款提醒了我们:进入“中心”各个部门的收费不论集中存到哪一家银行,都将为其创造巨大效益。据此,我们对24个部门收费情况和存款形成银行效益情况进行了详细测算,确定“中心”18年收费的“存款权”以底价600万元进行拍卖,最终工商银行以680万元竞买成交。市政府用拍得资金仅80天就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一步到位完成了内部装修和办公设施配套。
(四)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政府规划功能,吸纳社会资金推动房地产开发。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经济适用房成为新的购买热点。为解决群众需求与政府资金制约的矛盾,我们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配套功能,建设了具有省内县级一流水平的教育路住宅小区,收到了群众满意、政府增收的良好效果。1998年7月,我们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开发,启动建设造价近3亿元的教育路住宅小区。整个小区为欧式风格,一期工程建设住宅3500套,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为保证工程建设资金,一方面,运用政策扶持和招投标方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发挥小区的规模优势和规划设计优势,实行小区资产综合性经营。在区内建设一个高档住宅组团,实行市场价格;对区内商贸用房产权实行政府垄断,形成了8000平方米永久
性城市可经营资产;招标选择了闻名全国的深圳市莲花物业管理集团对小区进行高标准物业管理,增强了人们对区内住宅的增值预期和购买欲望。再一方面,采用“以销定建,滚动发展”的筹资方式,实行购房预付款制度。到2001年,预收购房款1.9亿元,合同销售额2.7亿元,开发建设总面积30.4万平方米,预售率达到95%以上,工程资金基本解决。近期,我们根据群众要求和市场需求,启动了小区二期工程,建筑总面积由原来的33万平方米扩大到52万平方米。
(五)注重塑造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资产价值。在进行城市资产经营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可以直接收益的城建项目,更注意城市内部诸多环节的协调配套,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城市文化中,塑造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资产价值。第一,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拉动城市升值。1999年,我们以城市资产经营收益投资5000万元,兴建占地32公顷,集娱乐、科技、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莱州广场。2000年5月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后,产生了很大的环境效应,带动周边区域迅速升值,仅土地升值率就达到300%以上。第二,加快旧城改造,实施“腾笼换业”,带动城市升值。我们采取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办法,对市区内处于黄金地段的4家企业进行外迁,不但获得“级差地租”,而且发展起一批“三产”项目。近期,我们正抓紧搬迁位于城区的印刷厂和正大面粉厂,对其旧址土地实行“三权”拍卖。两厂搬迁到开发区,不仅所有厂房由开发商按规划无偿建设,而且政府还获得一定的“三权”出让收入。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几年来,我们投资1.6亿元,相继建起了污水处理、立交桥、城市道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用项目,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有效拉动了原有城市设施、城市资产全面增值。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实施城市资产经营的思路越来越清,路子越走越宽,不仅实现了城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城建资金不足问题,初步形成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为全面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篇: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
赵沁平
(1999年11月25日)
同志们,刚才至立同志就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德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开好这次会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深刻领会,结合会议文件认真讨论。我受远清同志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一下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一些思路,结合这次会上要讨论的几个文件,请大家提意见。主要谈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改革开放20年,特别是近五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回顾。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跨世纪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关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点上来考虑未来的培养问题。
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至今,20年的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成绩是巨大的。我们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制度,积累了学科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为国家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995年,正当国家从八五计划向九五计划过渡的期间,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国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研究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工作方针。从五年来的实践看,24字方针基本准确地反映了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本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总得来说执行的情况是好的。归纳一下,五年来,取得了以下一些方面的进展:
(一)调整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五年来,进行了两次学位授权审核,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批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硕士点,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了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时促进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研究生招生数在92年以来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从1995年的5.0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8.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在校生数从1995年的1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2%。均超过了原先预定的7%的发展速度。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量上的增长是在注意保证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分层次办学、调整结构、改善布局的指导思想下平稳进行的。
(二)修订、调整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引导、带动了各培养单位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654种调整到381种,减少了42%;同时根据需要增设了管理学门类。新专业目录体现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适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学科、专业的规划上奠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格局,为研究生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的新的基础。
(三)推进和探索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改革。一方面,加大了按一级学科行使学位授权的力度,共批准设置了一级学科博士点391个,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进行学科结构、培养方向调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位授予权单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规划,目的是使培养单位的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工作切实建立在长期建设的基础上,使学位审核工作更为有序,更为紧密地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四)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的设置和改革工作。研究制订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导、规范专业学位设置工作。增设了法律、教育、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农业推广、兽医学、公共管理等9个专业学位,加上原来的工商管理、建筑学专业学位,一共设置了11个种类的专业学位,同时成立了各专业学位的全国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基本形成了专业学位的体系框架,覆盖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急需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行业和职业领域,增强了研究生教育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中,学位办会同学生司进行了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的联考改革工作,会同高教司进行了七年制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调整、修订工作,会同人事司、师范司、社政司进行了各级各类师资专项培训工作。会同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司法部、建设部等主管部门实施了行业系统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的工作,进行了对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方式培养的探索,加强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拓展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实际部门专业队伍素质的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的欢迎。
(五)规范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修订、颁布了新的关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规定。针对这项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如:举行全国 外语水平统测和学科综合水平测试;实行逐级申请学位的政策;将对同等学力人员的认定、审批权限下放到学位授予单位等。通过这次修订,使这方面的工作更为规范,更有利于保证质量。
(六)加强了评估工作。先后进行了“试办研究生院”的评估、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质量的评估、对前四批博士点、硕士点的合格评估。通过评估,撤销、暂停了一些学位授权点,为建立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形成授权有效期制积累了经验。
(七)强化了培养工作的质量意识。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培养工作质量调查,基本摸清了培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份涉及面较宽的调研报告以及提交这次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者是以教育部社政司为主起草的)。先后在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召开了培养工作的专题研讨会,在面上引导培养单位注意抓培养工作的改革、抓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了首届评选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工作,激励了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评选出版了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评选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与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学制和教学领域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丰富了培养工作改革的内容。
(八)初步形成了国家、地方、研究生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为适应高教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近几年加强了省级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统筹权。通过逐步下放硕士学位点审批权给省级学位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点布局的调整,使研究生教育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下放导师审批权,使各培养单位对导师队伍进行了合理、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促进了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九)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扶持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如成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去年又进一步成立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鼓励成立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在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行为和质量的监督以及行业自律开始进行尝试和探索。
(十)加强了法规建设。进行了将学位条例修改为学位法的工作,并在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专业学位设置等领域制订了规范性法规。同时起草了评估方面的规定等。
总的来看,95年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研究生教育战线贯彻24字方针,在改革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有些改革是具有前瞻性的,为跨世纪的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形势是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导下,教育部今年制定并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等具体工作目标。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所有这些,为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和知识经济成份的提高,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重心上移,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对高等学校通过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增大,经济发展对知识、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研究生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两基的逐步实现,广大公众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获取高等学历、学位的热情与愿望日益高涨,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的消费领域,并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潜在的巨大投资渠道。
(四)经过2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0年左右重点学科建设和三年多“211工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上面所述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主要反映在如下三方面:
(1)国际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不断给我们制造麻烦,千方百计扼制我们的发展。通过大型跨国公司逐步从利用我国市场、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向直接利用我国的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发展,形式也从单纯吸引我国留学生向直接在我国举办科研机构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转变;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加快了高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印度制定了“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到2008年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的目标,同时强调了改革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训,显示出印度政府 要在新世纪发展信息技术,占领制高点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几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均面临一个境外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如内蒙古大学? 乌兰巴托的蒙古大学,新疆大学? 塔什干大学,广西大学? 河内大学,延边大学? 韩国的大学,西藏? 印度,**与我们争夺民族影响力),与我国在高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展开竞争;港、台地区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采取种种措施吸引人才,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下个世纪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否在大陆?这是涉及国力、制度影响力的问题)。来自这三方面的挑战,构成了我们的巨大的外部压力。
(2)我国社会发展导致各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医药、政法、军事、管理等领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各种专业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发展也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推倒象牙塔,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不断高涨,这三方面构成了我国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压力。
(3)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李岚清同志最近明确提出,创新应当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注。但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培养模式、后勤体制、运行机制尚不适应等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大力推进并深化改革,这是来自研究生教育战线内部的压力。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目前也有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既有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又有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所占高等教育结构比例偏低,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研究生的优秀生源偏少。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对研究生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研究生教育布局上的不平衡性更显突出。
(二)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较差的情况,在一些学科、一些培养单位和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研究生导师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还未彻底改变。
(三)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所提出的要求,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能力培养等与社会实际部门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质量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如何提高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加强社会对办学质量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随着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上述问题使得研究生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志们,机遇和挑战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动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改革和工作的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或缓解存在的问题,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全体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三、关于今后几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根据上述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工作基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对95年提出的24字方针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新的24字方针,即:“加强建设,积极发展;深化改革,分类指导;注重创新,保证质量”。(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问题,但改进培养离不开目标,离不开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希望大家就此进行讨论,提出意见,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今后几年我们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下面我就此谈三点意见。
(一)关于发展
(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是需求缺口,二是发展的空间与制约因素,三是发展机制问题)
1、需求与缺口。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末期,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各条战线比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均上了两个台阶。由此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巨大的。对研究生的需要已从高教、科研领域扩大到各行各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促进报考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度上升,99年的报考数突破了32万人。研究生招生数95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5%,远远超过了武汉会议确定的7%的发展速度。原先讲适度发展,是要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本相适应,同时兼顾教育内部各个教育层次的发展速度比较协调。但从九五期间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看,智力因素的影响比重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源及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的影响,这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先导性,这样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影响和制约于经济的发展。
目前,各方面高学位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有40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1.5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约10万人,分别占教师总人数的3.8%和25%(北大、清华两校有博士学位的也不到30%);而目前美国大学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所占比例为94.8%。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系统中平均每年就有1万2千多名高级职称人员退休,上述缺口需要大量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而我们1998年毕业的博士生不足8千人。这一短缺状况在高新技术领域尤其突出(以计算机学科为例,95、96、97三年毕业博士不到300,平均每年不到100。97年毕业计算机硕士1800左右,而我们的普通高校1000多所,软件企业2000多家,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其他企业上万家,还有科研院所。而且据统计,计算机人才的流失率(去外企和出国)在40%-60%之间)。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先一些研究生教育薄弱的省份,也提出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愿望强烈,如广西、云南、贵州等,西藏也作了规划,提出今后10年要培养300名博士,1000名硕士(目前博士为零,硕士为1位数)。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就是印度,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他们1998年软件产业总产值22亿美元,出口额18亿美元,而我国同期软件产值是4亿多美元,出口额不到2亿美元,除了语言、产业政策等原因外,主要就反映了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差距。)
2、发展空间与制约因素。
下面谈一谈研究生教育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制约因素。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有关的主要有国家科技发展与投入、导师队伍、本科教育规模以及住宿等后勤条件。
研究生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差别之一是直接需要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拉动。国家对科技发展投入的经费,以高等学校为例,1998年全国高校的科技经费总量为70亿,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比1997年的56亿增长了14亿,增幅为20%。按培养一名研究生需科研经费每年3-5万元计,大体上高校98年科技经费可支撑18万研究生。而去年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是6.7万名)在校生约15万人,尚有不多的发展空间。再以清华大学为例,1998年科研经费总额为4亿元,(招收的硕士生2200名,博士生700名),在校研究生为8000人,发展空间已不是很大。其次,看研究生的导师总量,1998年,全国高校共有教授3.1万人,其中至少3万人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另有副教授、副高职以上人员12.4万人;以其中的60%以上能指导研究生计算,应有指导教师约9万人。按每位导师年平均指导3名研究生计算,一年能指导研究生约为27万人。导师队伍的关键问题是素质,是水平问题。导师队伍的质量,特别是至立同志刚才说的既能教人学问,又能教人做人的导师还不是很多,而且无博士学位的指导博士的状况也还未完全改变,还必须下力气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顺便谈一个问题,这就是谈到研究生教育规模问题时,常常有同志拿美国的大学与中国的比,美国可授博士学位的大学约300所,我国目前已有270多所,因此认为我们的培养单位和授权学科应当稳定了,实际上在这方面我们和美国的直接可比性不大。美国的大学大多是理、工、农、医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而我国大学基本上是多科性的,从学科覆盖面上美国大学大体是我们的3倍,从学位授权角度,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所有学科都可以授学位,而我国的大学是若干学科,而且还是二级学科。从这方面看,美国的大学大体是我国大学授学位能力的10倍。这一点也反映在每年的授学位人数上。因此和美元、人民币一样有汇率比。还是从授学位人数、导师队伍等几方面比较为宜)。再看本科生的数量。1999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数为92万人;和研究生之比高于10:1。授学位的情况,98年我国授硕士学位约4万人,博士学位0.8万人,学士学位40多万,学士与硕士比是10:1,而美国大体上分别是100万、42万和3万,本科和研究生是10:4。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占56%,如每年授工商管理硕士(MBA)7万人、教育硕士(M.ed)9万名、法律硕士(J.D)3.5万名、医科专业学位(M.D)等3.5万名,而我国专业学位起步晚,已设置的MBA等6种专业学位在校生2.2万,只是硕士生在校生的12%,其中教育硕士三年累计不到3000人。因此,硕士学位在我国还是有较大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关于博士生规模的问题我想谈点个人看法。我国以往的统计数字往往笼统地给出本专科生数和研究生数,实际上专科生和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很大差别,甚至是质的差别。硕士除一部分给博士作预备(在美国这部分是过渡性的),基本上是各行业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而博士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师资和科研人员,从来就是所谓“精英教育”。象美国这样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年也就3万博士,而我国现在博士生招生每年已达2万。现在大量博士生或者从事的科研方向很难说是学科前沿,或者是长时间陷在导师的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说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拉动力还不高,因此博士生招生从这一点考虑应当稳定,否则质量会进一步下降)。
最后是后勤条件问题,特别是住宿,越是好的学校,这方面越不乐观。(按理说研究生应当住公寓形式,最好是卧室分间,起居室公用式。)不改革,不搞后勤社会化,后勤问题很快就会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从导师队伍、本科生规模上看,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问题是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严格导师的遴选。科研经费支 撑不容乐观,还需积极争取。而后勤问题则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既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促进其发展,以不断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要加快改革步伐,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培养条件,改进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这也是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
3、发展机制
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发展,应当逐步解决好发展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具有一定先导性的、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改革,需要时间,这不单单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教育几方面形成共识,共同努力。这种机制应当具有先导性、调节性和适应性。先导性要求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科学的预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94年第二次全教会大力发展高专教育,稳定本科教育的例子。简述国际高等教育的几个发展趋势:综合化、国际化、终身化、大众化、产业化。简述下一步制定规划的设想)。调节性和适应性需要大幅度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逐步做到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改变国家教育拨款方式,国家根据科技发展和通过经费投入进行宏观调控,学校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社会需求量、就业机会、薪酬回报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引入一定的市场因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来逐步建立起上述机制。(举清华MBA收费的例子)。(建立发展机制是一个大课题,因此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应当如何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这种机制。)
发展还必须有配套的质量保证机制。这一点我在下面谈质量保证体系时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二)关于分类指导
95年24字方针中提出的有关内容是相对集中,主要思想是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相对集中在办学水平比较高的大学和学科、专业,通过相对集中,体现分层次办学的思想。这对于保证培养质量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也证明了这一点。(经过95期间的发展,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北大、清华两校99年在校研究生数占全国的8%。33所研究生院的学校在校博士生数占全国的60%,在校硕士生数占41%)现在提分类指导,含义更宽了一些,既有按人才培养层次分类的含义,也有按不同地区分类的含义。分层次办学仍然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同时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规划不同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国家地域广大,发展极不平衡,很难一条政策打遍天下,一刀切,齐步走是绝对不行的。94年全教会要求大力发展地区性专业,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不能一刀切,要分类指导。有的地区可以,对有的地区来说就缺少前瞻性。)
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在深化改革上先行一步,主要通过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配套改革,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逐步引入市场因素的途径和方法,尽快建立与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研究生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及其培养单位,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制订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满足本地区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对于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对发展较慢的地区,要在弄清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政策,对所需增加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招生人数可以较多地通过现有计划的增量部分来调节解决。对发达地区,则应更多地通过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中引入一定市场因素来解决。与此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发展较快的地区对发展较慢的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重点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势,并将这一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输送给边远地区的培养单位,帮助他们尽快发展起来(举人民大学援藏的例子)。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分层次办学如何来分,由谁来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层次是否可以改变?第四个问题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如何向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如何支援西部地区?)
(三)关于研究生教育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与此同时,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工程硕士、法律硕士、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类研究生一般都是从实际单位招收,采取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结合实际单位的实际做论文,毕业后仍在原单位,减少了人才流失。如工程硕士的培养,面向国家大中型企业,定点、定向为企业培养硕士研究生,论文课题直接来源于现场。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又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次人才,既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 5 力,又稳定了企业技术骨干队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使我们找到了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
当然在应用性研究生的培养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解决的问题,不能改变大力培养应用类研究生、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国企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强国企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大中型国企的改革关系到我国经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研究生教育战线要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决定,进一步打破封闭模式,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为国企改革作出直接贡献。(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提出的第五个问题,即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适应需要、更密切地与社会相结合,更直接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内部运行和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方面。培养单位是培养工作改革和保证培养质量的主体,要推进培养工作的改革,首先应当给培养单位松绑,使他们有足够的改革空间。因此,我们在提交会议征求意见的主文件稿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度”。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培养工作,主文件也是针对培养问题的。也许有的同志会问既然培养工作是培养单位的责任,放手让培养单位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搞这样一个政府文件呢?我在这里做个说明,首先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不是指令性文件;其次,文件的内容是经过大量调研,有的是经过多年试点工作总结提炼出来的;再次有些内容是针对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的,有些改革内容则是突破了学位条例实施细则的,有这样一个文件便于各单位在改革时有所依据。文件涉及到的改革内容大体有三类,一类是政策性的,如关于外语课的设置、弹性学制、非全日制培养方式等;一类是建议性的,主要集中在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方面;一类是国家要出台的一些措施,如设立“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加强研究生院建设等。希望各位代表主要就培养问题畅开思路,畅所欲言,多提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关于如何办、怎么办方面的建议。(这也是我的第六个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培养工作,在这方面政府发挥什么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研究生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保持和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保持并不断提高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高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我国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的质量,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但是,在质量问题上,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改进和提高培养质量,才能保持和不断提高我国学位的声誉。同时,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质量保证体系,使研究生教育在保持一定规模增长的同时,提高培养质量,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明确的组织体系和一定的工作流程,对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持续的过程控制和不断的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体系。我们初步考虑为一个三三结构体系,第一个“三”是国家、地方、培养单位三级管理部门,即: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省教委、省级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和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及研究生管理部门。第二个“三”是招生或水平测试、学位授权审核以及质量评估三条线。最后一个“三”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研究生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位授予单位这三个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对质量保证做出贡献。从国家和地方这两个层次上看,除了通过对培养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评审和评估为对质量进行宏观监控外,主要应建立使培养单位对其研究生培养质量予以保证的政策和相应的体制环境,为培养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活动提供动力和体制上的支持。培养单位的质量活动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贯穿于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整个过程,它的重点是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各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组织从不同侧面参与质量保证工作。这一三三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各有分工,又互相衔接、互相监督制约,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法规可依,共同构成一 个能够确保质量的有机整体。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关政策和措施也要相应出台。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把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我的第七个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机构改革以后,如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一个高素质、高效率、了解国情、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能把握和引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全局和发展趋势的国家政府部门。
第八个问题是学校自主办学需要什么样的法制环境和自律机制。
第九个问题是如何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对高校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的监督。)
各位代表,同志们,以上我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了一些意见,也提出一些问题,供各位专家和同志们在讨论时参考。我想再强调一点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多、承担的责任之重是前所未有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更大成就。
谢谢大家。
第五篇:勇于创新
勇于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事实证明,创新也是我们工作中一直追求解决难题的最佳途径。
机修车间机组班独立设计的薄煤层防滑挡,在何主任的精心设计和员工协助下,终于成功制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装配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机组是煤矿生产的重要工具,对公司的生产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它本身存在缺陷,厂家没有设计断链跑车装置,这一缺陷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井下工作面条件复杂,坡度时急时缓,起伏不定,对机组的链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样使得链条容易疲劳断链,造成机组断链跑车的危险。在机组班成功设计改造后,不仅保障了机组的安全运行,同时也解决了机组一直没有防滑装置的隐患,为维护公司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勇于创新、心系公司安全生产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也鼓励更多的人去创新。
工作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然而,并不是每次都有可以照搬的“教科书”,我们应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努力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敢为人先的人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必定能够走得更快、更远。
周素毅
2012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