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1.未知概念题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2.由先前经验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叫()。
A.潜意识
B.前意识
C.定势
D.潜伏学习
3.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为的是()。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4.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效能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归因感
5.下列哪个过程属于问题解决?()
A.吃饭穿衣
B.无目的地幻想
C.猜谜语
D.回忆电话号码
6.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因而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A.形象概括
B.理性概括
C.表象概括
D.感性概括
7.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况的恐惧,如怕蛇、怕狗、害怕开车、害怕医院、害怕死亡等,这种恐怖症属于()。
A.广场恐惧症
B.社交恐惧症
C.单纯恐惧症
D.一般恐惧症
8.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经常通过做笔记的方式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元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9.创造活动的源动力是()。
A.需要
B.兴趣
C.好奇心
D.理想
10.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评价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11.小红以前从不敢同老师说话,一次她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马上给予了表扬,并耐心解答了问题,此后她养成了主动向老师请教的习惯。这是老师运用了()方法。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示范法
D.惩罚法
12.教学过程中首要事件是()。
A.引起学生注意
B.提示教学目标
C.引起先前经验
D.呈现教学内容
13.常常用来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舆论
B.群体规范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向心力
14.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陈述出来的是()。
A.匹配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15.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其能否自觉()。
A.关注教法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16.半期考考得好,力求得到本学期的奖学金,属于()。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C.高尚的动机
D.低级的动机
17.在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逐渐关注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这时()思潮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18.自我意识进入社会自我阶段是在()以后。
A.3岁
B.5岁
C.7岁
D.
11、12岁
19.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20.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强迫症
C.创伤后应激症
D.恐慌障碍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各项中,属于安德森心智技能理论的是()。
A.认知阶段
B.操作阶段
C.记忆阶段
D.深化阶段
E.自动化阶段
2.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主要有()。
A.以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B.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
D.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E.有了守恒观念
3.下列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有()。
A.桑代克
B.维果茨基.
C.斯金纳
D.冯特
E.巴甫洛夫
4.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5.迁移的种类有()。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概念迁移与命题迁移
E.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6.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可运用的感知规律有()。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E.同一律
7.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一系统包含()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8.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A.时间管理策略
B.环境管理策略
C.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D.学习工具管理策略
E.社会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9.心理学家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A.给定的条件
B.不定的过程
C.要达到的目标
D.多变的方法
E.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10.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A.责任感
B.羞耻感
C.义务感
D.事业感
E.自尊感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__________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了教授学习策略能提高迁移的__________。
3.对遗忘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4.进行系统分析时必须将__________与__________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创拟模式的基
本方法。
5.合作性学习中,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中受益,而__________比获益更大。
6.从__________入手来培养创造性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7.社会学习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而完成的。
8.全身松弛训练法由__________在19世纪20年代首创。
9.20世纪40年代,__________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1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后,从__________的评价逐渐过渡到__________评价。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l分,共10分)1.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2.心理健康就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
3.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提供直接指导。()
4.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
5.主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
6.专家型教师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些什么。()
7.教师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8.苛勒认为顿悟的出现是无条件的。()
9.教育心理学只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10.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任务分析
2.学习动机
3.垂直迁移
4.言语直观
5.原型定向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整合阶段操作的动作有哪些特点?
2.怎样进行学习时间管理?
3.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中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的自律性与言行一致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论述题(共10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代币奖励法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八、案例分析题(共10分)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已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第二篇:2012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2月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简约版)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
2.自我效能感
3.元认知
4.行为目标
5.皮格马利翁效应
选择题
1. 有关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__________属于什么时期?
2. 有关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__________属于哪个认知发展阶段?
3. 有关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__________。属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哪一种?
4. 有关在试误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其联结就会增强__________属于哪个基本规律?
5. 有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属于按迁移性质的哪个作用(正迁移)?
6. 有关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__________属于哪类知识类型?
7. 有关技能通过什么?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8. 有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是问题解决的哪个步骤?
9. 有关对同一得问题的不同类型的答案得出很多__________属于创造性的哪个特征?
10. 有关儿童的判断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属于道德发展的那个阶段(皮亚杰的自律道德)。
11. 有关知识记忆__________属于教学目标中的哪个领域?
12. 有关教师关注学生的成绩__________属于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
13. 有关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的兴趣__________属于哪种动机?
14. 有关对学习的主观判断和解释__________()。
15. 有关不受外来因素影响与干扰__________属于哪种认知方式?
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控制作用。
2学生心理发展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不平衡性,差异性。
3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的联系。4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的材料()。
5自我实现作为一种高级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需要。
6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呈负加速型。
7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疾病模式和()。
8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包括信度,区分度和()。
9关键词是知识,技能()和态度。
10强化分为正强化和()。
简答题
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3.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4.简述合理复习的策略;
5.简述广义的学习的特点。
论述题
1.运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原理谈谈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谈谈老师运用榜样来帮助学生培养品德应该注意的问题;
3.论述三种直观方式各自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2012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为标志,其作者是()
A.冯特B.桑代克C.布卢姆D.詹姆士
2.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学方法,叫做()。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教育经验总结法
3.布卢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掌握学习B.认知学习C.情感学习D.行为学习
4.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A.官能心理学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认知心理学
5.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A.分析问题B.提出假设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
6.关于遗忘的解释有各种理论研究,其中动机性遗忘理论的提出者是()。
A.阿特金森B.弗洛伊德C.艾宾浩斯D.桑代克
7.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
A.文学B.数学C.化学D.物理
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训练。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
9.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
A.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B.活动定向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
10.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布鲁纳
1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体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
12.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
A.加涅B.华生C.布鲁纳D.斯金纳
13.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化理论D.关系理论
14.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B.教师的行为表现C.学生的学习方式D.学生座位的分配
15.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__________是经验获得与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
2.根据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 与__________。
4.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射一词原本是物理学概念,心理学家__________将其引人心理学。
6.__________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相接触的部分叫突触。
7.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它由感受器、______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
8.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
9.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__________。
10.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__________关系。
11.技能的学习要以__________的掌握为前提。
12.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包括——的各种信息和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13.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认为lg(a+b)=lga+lgb,这在心理学中称__________。
14.___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15.__________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___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3.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4.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教育的意义。
5.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6.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应当怎样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2.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012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1879年冯特在菜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而1903年桑代克的著作《教育心理学》则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2.C [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研究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3.A[解析]布卢姆在60年代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学习时间,多数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说、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4.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非物质实体,具有各种官能,如感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
5.D[解析]问题解决的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6.B[解析]弗洛伊德根据对精神病人的观察认为,遗忘是属于动机性的,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7.A[解析]一般来说,在学科兴趣方面,场独立性者较倾向于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性者则喜欢社会科学等文学学科。
8.D[解析]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比如,让学生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种假设、想象,比如,假设你当校长,你如何管理这个学校等等。
9.B [解析]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结成五个阶段:了解当前活动(活动定向)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的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10.A[解析]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根据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材料创立了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布鲁纳是
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11.D[解析]复述策略是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它的获得在个体记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画线目的是便于多次重复记忆,属于复述策略。
12.A[解析]根据迁移发生的概括水平,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13.C[解析]贾德以实验研究了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先期学习A项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项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两项之中。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14.D[解析]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15.D[解析]此题考查了内化的定义,应识记。
二、填空题
1.智力技能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心理过程个性4.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5.巴甫洛夫6.神经元
7.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8.感觉适应
9.错觉10.反比例
11.程序性知识12.有关操作动作本身
13.负迁移14.直观
15.替代性强化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参考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3)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等必将进一步深入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4)个别差异和个别化的教学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
(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3.[参考答案]
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结构是感受器。
第三步是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4.[参考答案]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参考答案]
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6.[参考答案]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方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包括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和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我认为奖励比惩罚好,原因如下:
(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为了维持秩序。惩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
(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进行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进行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一网打尽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对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对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
(4)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
(5)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本身是一种自我奖赏,快乐学习是对掌握知识的快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动机。
2.[参考答案]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关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第三篇: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7)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7)
简答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2.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
3.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6.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7.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8.简述遗忘的原因。
9.说明成就动机的含义和结构。
10.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
参考答案:
1.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 程。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个特点。
3.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民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所以,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段的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
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6.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7.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的反应:
(1)攻击行为;(2)冷漠;(3)幻想:(4)心理防御机制。
8.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里,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9.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10.举例来说: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目标是要到火车站去。我们先想到学校与火车站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大约是10公里。然后我们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去或者出租汽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去。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我们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能乘上出租车。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确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
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8)
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
2.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3.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4.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5.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7.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
8.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9.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
参考答案:
1.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2.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该策略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画线.列提纲等。
群集(grouping)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摘录和画线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用自已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重点,许多研究发现,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课文中的重点,比单纯地接受现成的概括语更能促进理解与记忆。此外,将所学内容列个提纲,逻辑清晰便于记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提纲可以将整个内容的核心思想及其有关细节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现出来,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3.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尽快培养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1)破除创新神秘论;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4)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做到以上几点,也很难奏效。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立足创新教育,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进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路来。
4.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又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可分为计划策略、监督策略和调节策略。
要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必须从以下方面做起:
(1)掌握各种有效的知识类型;
(2)培养学习的愿望与动机;
(3)有相关学习的元认知。
5.(1)首先做到人格独立;
(2)在做任何事情都有潜意识的积极动力;
(3)制定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计划;
6.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7.其一,及时复习。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地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学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其二,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应集中复习而言的。相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其三,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叶,的薄弱点,闲而在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后者则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渎与背诵交替进行。
8.(1)主要内容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②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③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9.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10.(1)主要观点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2)特征: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②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四篇: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8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8)
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
2.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3.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4.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5.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7.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
8.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9.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征?
参考答案:
1.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2.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该策略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画线.列提纲等。
群集(grouping)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摘录和画线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还可以用自已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重点,许多研究发现,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课文中的重点,比单纯地接受现成的概括语更能促进理解与记忆。此外,将所学内容列个提纲,逻辑清晰便于记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提纲可以将整个内容的核心思想及其有关细节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现出来,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3.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尽快培养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1)破除创新神秘论;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4)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做到以上几点,也很难奏效。但只要我们全体教师立足创新教育,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改进教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路来。
4.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又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可分为计划策略、监督策略和调节策略。
要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必须从以下方面做起:
(1)掌握各种有效的知识类型;
(2)培养学习的愿望与动机;
(3)有相关学习的元认知。
5.(1)首先做到人格独立;
(2)在做任何事情都有潜意识的积极动力;
(3)制定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计划;
6.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7.其一,及时复习。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地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学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其二,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相对应集中复习而言的。相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其三,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叶,的薄弱点,闲而在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后者则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如英语.语文)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渎与背诵交替进行。
8.(1)主要内容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②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③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9.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10.(1)主要观点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2)特征: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②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五篇: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强化试题
共6页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2.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尝试一错误说
B.认知一发现理论
C.联结一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5.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6.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7.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正迁移
D.一般迁移
8.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9.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学校教育
B.知识
C.迁移
D.应用
10.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是首要环节。
A.理解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11.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动作幅度
B.动作结构
C.动作力量
D.动作速度
12.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13.奠定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基础的是()。
A.社会
B.家庭
C.学校
D.教师
14.所谓的及时复习,是指应该()。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考试前复习
D.当天复习
15.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形象联想策略
16.指导教学是以()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A.学生
B.学业
C.学习成绩
D.学习方法
17.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教育学家是()。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
18.“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19.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的方式阐述相关观点的题目是()。
A.是非题
B.填空题
C.论文题
D.问题解决题
2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良好的()。
A.职业道德信念
B.职业道德习惯
C.职业道德意志
D.职业道德理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美国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
A.智高测评
B.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
C.儿童智力量表(WlSC)
D.成人智力量表(WAIS)
E.操作量表
2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动机可划分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高尚的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E.内部动机
23.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效果律
B.运动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E.认识律
24.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安
25.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学生主体性原则
E.个别化对待原则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l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27.皮亚杰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8.在心智技能形成的研究者中,将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的学者是兰达。()
29.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
30.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定性评价。()
31.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
3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这否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3.直观是知识把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34.有结构的问题与学校外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类似。()
35.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心里发展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7.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运用。
38.如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
39.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40.师生冲突主要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41.学生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仿把这些字写在练习本上。当教师按照笔顺一笔一划地写生字时,学生如果能聚精会神地观察,他便能在认知上模仿教师的书写经验,在头脑中把它记录下来,他甚至能在放学后的几个小时,仍然能依样写出生字。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论述。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C 【解析】中学生的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A 【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
4.A 【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一错误说。
5.D 【解析】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问的关系。
6.C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所有的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7.B 【解析】横向迁移,即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题干中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故属于横向迁移。
8.A 【解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
9.D 【解析】应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10.C 【解析】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11.B 【解析】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属于操作模仿。由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可知应为动作结构。
12.B 【解析】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一种准则与控制,良好的课堂纪律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3.C 【解析】学校奠定了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基础。
14.A 【解析】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也就是及时复习。
15.D 【解析】形象联想策略要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
16.C 【解析】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17.C 【解析】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
18.B 【解析】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19.C 【解析】论文题是要求学生用文字论述的方式阐述相关观点的题目,回答字数不等。
20.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
二、多项选择题
21.BCD [1薛析ll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的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22.AD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动机可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3.ACD 【解析】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24.ACDE 【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
25.ABCDE【解析】心理辅导与教学目标一致,要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等原则。
三、判断题
26.× 【解析】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是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角度划分的,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划分,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27.× 【解析】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8.× 【解析】在心智技能形成的研究者中,将心智技能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的学者是加里培林。这五个阶段是;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9.√ 【解析】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群体
动力,实现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30.× 【解析】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31.× 【解析】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一反应联结。刺激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32.× 【解析】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不是直接将事先备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诉学生,而是提出现实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33.× 【解析】直观是知识把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原理。当然,这并非意睐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
34.×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结构的问题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它与学校外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常常还有一定的差距。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常常是无结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结构不明确、解法不确定,答案也是开放性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很多合理的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无结构问题常常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提高其创造性。
35.√ 【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 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四、简答题
36.【答案要点】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7.【答案要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是在较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丽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 因素。
38.【答案要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引导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1)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l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合理进行复习。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及时复习和分散复习,并且运用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方法。
39.【答案要点】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但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40.【答案要点】师生之间的冲突有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因素。
(1)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不稳定等;二是自我维权意识强;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2)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处理的方法不得体。如对学生以训斥为主,或者批评的场合不当,让犯错的学生感到没面子,或者有
打骂学生的行为;二是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三是处理问题失当时,顾及面子,不能及时纠正;四是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五是平时与学生交流少,缺乏情感交流。
五、论述题
41.【答案要点】案例所陈述的事实体现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弓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人类学习的实质上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途径,它避免了尝试错误和暗中摸索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进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2)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3)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4)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迅速掌握知识和行为模式,缩短学习进程;二是观察学习可以不受限制,从各种示范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和行为模式;三是观察学习省时省力而且又能避免直接学习因失败而造成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