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开展体育运动才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有作用
怎样开展体育运动才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有作用
广州市第三中学黄忠仁
前言 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更属于社会。健康与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出五百童男童女东渡大洋,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感叹道:我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我现在只希望战胜死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增加。我国国民平均寿命从50年前的35岁左右,提高到今天的 70岁左右。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国内外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人类的理论寿命应当是100--120岁。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既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又有遗传、心理、生活方式等主观原因。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当人口死亡率下降到 1 5%以下时,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将成为主要方面。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已成为影响全世界人民健康的大敌。运动和饮食是健康的主要因素。因而,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这一新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亚健康”是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转化为疾病,也可能恢复到健康的中间状态。因而 “亚健康”也被称为 “第三状态”或 “灰色状态”。据有关机构对国内近万人的调查报告中,有超过半数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沿海城市的 “亚健康”人群比例高于内地,城市知识分子人群高于一般人。处于 “亚健康”的人多表现为易疲劳、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等。在流感等传染病多发季节特别容易染病。超负荷的工作、学习,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饮食不科学,生活不规律,吸烟、酗酒,以及不注意心理卫生,都是造成 “亚健康”状态的温床。“亚健康”状态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发多种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等。这些疾病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杀手。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自我保健意识,克服那些有害于健康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讲求心理卫生。这样就能够防止出现 “亚健康”状态,即使出现 “亚健康”状态也可以及时扭转过来。我国著名的健康教育家李珍妮教授针对我国人民生活习惯提出 12条健康生活方式的忠告:清洁卫生;规律生活;合理膳食;锻炼身体;不吸烟;少饮酒;计划生育;家庭和谐;应激控制;自尊自重;注意安全;善用保健设施。这 12条包括了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措施,可以作为健康生活的指南。科学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有哪些作用。必须遵循人体生理变化规律,符合运动卫生要求,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防止运动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2.1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为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掌握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及机体的变化,确定体育锻炼内容和方法是否合理,运动量是否适宜。“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中就规定学校学生每年应当进行一次体检。这是非常必要的。
2.2 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兴奋性,使之达到适宜的水平,为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做好准备。从而增强锻炼效果,提高运动成绩。有效防止运动性疾病和运动创伤的发生。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当包括快走、慢跑、徒手操等全身性活动,以及与运动内容有关的模仿练习。准备活动持续时间及强度大小应依据运动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运动水平和季节的不同而定。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度。运动者剧烈运动后不可立即进入安静状态,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整理活动,使因运动而亢进的机体功能逐渐恢复到基础状态。整理活动的意义在于加速机体内代谢产物的清除,加快体力恢复,防止运动性不适症状及运动性疾病,如肌肉痉挛、重力性休克的发生。研究表明:停止剧烈运动后若立即进入安静状态,则体内积累的乳酸消失一半的时间约30分钟。如接着进行轻量运动达到同样目的仅需要 15分钟,从而加速疲劳的消除。整理活动的内容包括:1--3分钟慢跑或步行;全身伸展性体操;抖动或按摩放松肌肉。
2.3 合理补充营养和水分参加体育锻炼所消耗的大量营养物质和水分,必须及时从饮食中得到补充,以稳定体内环境平衡,加快机体的调整和恢复。运动时机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新陈代谢旺盛。单位时间的能量消耗高于安静时几倍至十几倍。这些变化使机体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要求大大增加。如果缺乏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使机体处于 “亏损”状态。机体内环 1
境平衡被破坏,因脱水和衰竭导致生理机能和运动机能下降,影响身体健康和运动水平。合理饮食要做到:!定时就餐。尤其应当重视早餐。"营养全面,不要偏食,注意补充蛋白质、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合理补充水分。运动中和运动后不要立即大量饮水。这样不仅影响运动,而且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2.4 女同学应注意经期体育卫生女子青春期后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对于体育锻炼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月经。经期的体育锻炼应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经期反应和运动水平做出合理安排。身体健康、月经正常的女同学,经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调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身体不适的感觉,对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应当避免从事剧烈的运动,或震动大的跑跳练习和力量性练习。此外,经期不要游泳。如经期紊乱,不适反应严重,应当暂停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是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运用科学手段对锻炼者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的方法。它的意义在于正确评价机体现状和锻炼效果,指导科学安排体育锻炼,促进锻炼者的发育与健康,预防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我们主要实行自我医务监督。自我医务监督的内容由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两个部分组成。
3.1 主观感觉
3.1.1身体感觉。正常时应当是轻松有力,感觉良好。如果是全身乏力甚至头昏、恶心则为不正常。应当引起注意。
(2)运动心情。正常时应当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自信心强,有运动的欲望。反之,则是不正常。
(3)睡眠。青年人正常的睡眠应当是入睡快,睡得深,醒后周身轻快。否则,可能是由于运动安排不当引起神经系统失调。
(4)食欲。健康者食欲稳定,吃饭香甜。食欲不佳往往是身体健康状况有问题的标志。
(5)排汗。锻炼者活动时出汗是正常的。如果轻微活动就大汗淋漓则表明身体疲劳或某些系统功能不良。特别是有自汗或夜间盗汗现象时则可能表明身体极度疲劳或有其他疾病。
(二)客观检查脉搏
这是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主要指标,大多用于观察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情况。
(1)基础脉搏是清晨起床前所观测到的安静时脉搏。一般成年人的基础脉搏为 60!70次 /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基础脉搏可能下降到 50!60次 /分,甚至更少。基础脉搏稳定或略有下降反映出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改善。
(2)即时脉搏是完成某一练习后立即测量的脉搏。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在该练习中的生理负荷强度。即时脉搏在 120次 /分以下为小强度运动;150次 /分左右为中等强度运动;180次 /分以上为大强度运动。当从事同等负荷的轻量运动时,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心脏功能较好的人即时脉搏变化不大,而缺乏体育锻炼的人会有明显的增加。当从事极限负荷的大强度运动时,运动水平高的人其极限脉搏可达到很高的水平,如 200次 /分以上。而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往往达到一定程度,如 180次 /分,就很难继续提高。这反映了心脏功能水平的差距。
(3)恢复期脉搏是运动后脉搏逐渐恢复的过程。其恢复的速度与运动负荷大小及体质强弱成正比。运动后 5--10分钟时的脉搏,大负荷运动后比运动前快 6!9次 /10秒。中等负荷快 2--5次 /10秒。小负荷运动在 5--10分钟内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在体育锻炼中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是十分必要的。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健身要求。运动量过大则可能损害健康。应当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和运动水平等因素科学安排。运用脉搏了解和掌握运动量是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的建议可供参考:锻炼频率:每周 3--5天。锻炼强度:运动时应达到 60%--90%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的简易计算方法为:男子最大心率 =(205—年龄);女子最大心率 =(220—年龄)。锻炼持续时间:2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具体时间可根据运动强度大小而定。同时 ACSM指出:由于高强度运动可能发生危险。建议非运动员的大多数人应采用低到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锻炼。体重
在体育锻炼中体重被作为医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所反映的是机体物质的新陈代谢水平。运动
后,由于机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和排汗,体重可下降 1!2 5公斤,甚至更多。这种下降一般在 24小时左右即可恢复。成年人的体重相对稳定。如体重持续下降,常反映机体因运动不当或疾病导致代谢失调,必须引起重视。如果体重持续增加,则是运动量不足的重要标志。其他,如血压、肺活量等也可以作为体育锻炼医务监督的手段。
四、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置
在体育锻炼时,人们要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使机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人体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性的破坏,使机体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我们应当对此有所认识,正确对待,避免陷入盲目性。
(一)疲 劳
疲劳是人们由于运动或工作引起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的现象。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疲劳首先产生于大脑皮层的保护性反应。运动中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促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疲劳标志着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下降。能源物质的耗竭,血液中代谢产物的堆积,造成机体内环境平衡破坏,则是疲劳产生的基础。
一般的疲劳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很快消除。应当说适度的疲劳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但长时间无法消除的过度疲劳则会损害健康。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补充营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段。此外,热水浴、按摩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由于人们的体质不同。对于疲劳的耐受能力也不尽相同。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们的抗疲劳能力最积极、有效的途径。另还应当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和运动节奏,遵循 “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过度疲劳发生。
(二)肌肉酸痛
刚开始锻炼或间隔较长时间没有锻炼,如果运动量较大,往往会出现局部肌肉酸痛、发硬、发胀的现象。造成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运动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乳酸是其中主要成分。如果这些乳酸不能及时排除,堆积在肌肉组织之中,刺激神经末梢,使肌肉出现酸痛感。此外,也可能由于过量运动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细微损伤或痉挛所致。轻微的疼痛不必停止锻炼。一般经过几天就会自行消失。如果疼痛严重可局部按摩或热敷,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乳酸分解及排除。为减少和减轻运动后肌肉酸痛,参加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局部负担过重。运动前后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最积极的办法是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肌肉酸痛问题。
(三)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由自主强直收缩的现象。常常令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如在游泳时发生十分危险。运动中肌肉长时间连续快速收缩,得不到放松,容易引起肌肉痉挛。这在长跑、足球比赛中常见。运动中出汗过多,血液中钠离子含量过低,导致肌肉神经应激性提高,也是导致肌肉痉挛的重要原因。肌肉痉挛时只要用力牵引痉挛的肌肉,使之充分拉长,症状一般可以得到缓解。局部按摩、热敷对缓解肌肉痉挛也有较好效果。预防肌肉痉挛要做到: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肌肉的工作能力。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补充盐分。不宜在低温环境中长时间活动。疲倦和饥饿时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
(四)运动性腹痛
多数发生在中长跑等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的运动中。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开始时运动过于剧烈,内脏器官功能未能充分进入工作状态,循环系统功能失调,肝脾淤血,引起腹痛。此外运动前饮食不当,或腹部着凉,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一些腹腔疾病也可能引起运动时腹部疼痛,应加以区别。出现运动性腹痛时应减慢运动速度,调整呼吸,用手按压疼痛部位。一般疼痛会减轻或消失。如一直未见缓解,甚至有加重趋势,则应当停止运动。只要坚持体育锻炼,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饭后不要立即参加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方法,运动性腹痛大多可以防止和减少。五)运动性昏厥运动性昏厥的症状为全身无力,头昏耳鸣,脸色苍白,手足发凉,甚至突然昏倒失去知觉。此时血压降低,脉搏慢而弱。运动性昏厥常见的有两种—重力性休克和低血糖症。重力性休克产生原因是运动中身体各部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停止运动后大
量血液由于重力原因潴留在下肢,血液回流困难,造成脑供血不足,引起休克。因此,剧烈运动后应做整理活动,不要立即停止下来。如发生重力性休克,首先应当使患者平卧并抬高下肢,由下向上按摩,同时可以面部热敷,促进血液向心回流,增加头部供血量。低血糖症是由于不按时就餐,空腹运动,血糖过低所致。对于低血糖患者适当补充糖分即可缓解。
(六)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在长时间运动如长跑途中的某一阶段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难忍、四肢无力、动作失调,甚至腹痛、呕吐等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中称为 “极点”。由于人体机能存在惰性。控制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的惰性比运动神经惰性大。突然开始剧烈运动,使内脏器官无法满足运动系统的需要,氧气供应不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于是出现 “极点”现象。如果此时减低运动强度,加深呼吸,坚持运动,植物性神经的惰性逐渐克服,适应了运动系统的要求,二者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平衡。于是,“极点”症状消失———呼吸顺畅,动作轻松有力,运动能力提高。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 “第二次呼吸”。“极点”的出现与每个人的运动水平有关。缺乏体育锻炼的人 “极点”出现早,反应激 烈,持续时间长。而运动水平高的人 “极点”出现晚,持续时间短,症状不明显。因此,对付 “极点”要一不怕,二坚持。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战胜自我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锻炼中运动性损伤的预防和处置
(一)运动性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体育锻炼往往是比较激烈的,有些项目还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容易发生运动性损伤,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了解运动性损伤的预防和简单处置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造成运动性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本人体质水平、运动基础有关,也与运动项目的特点及运动环境有关。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麻痹大意是所有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中最主要的一条。由于运动前不检查场地器材,预防措施不得力,好奇心重,好胜心强,容易在盲目和冒失的行动中受伤。(2)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各器官系统未进入运动状态,容易造成运动损伤。(3)运动时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不佳,注意力分散,过分紧张,力不从心。4)组织安排不当,纪律松弛,动作粗野,缺乏保护以及技术错误。
(5)场地环境、器材设备及服装不符合安全要求。只要我们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意识;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体育锻炼;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特别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性损伤发生。
(二)常见运动性损伤的处置开放性软组织擦伤
(1)产生原因:皮肤被粗糙物摩擦引起皮肤表面损伤。如运动中摔倒所引起的皮肤擦伤。
(2)症状: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伤口慢慢渗出。常常自行凝固止血,危险性不大。3)处置:可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洗伤口,伤口周围用酒精消毒,然后局部涂抹红汞。一般不需要包扎。严重时应送医院处理。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1)产生原因: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受外力或自身作用力过分拉长或挤压受损。如挫伤、扭伤、拉伤等。
(2)症状:局部疼痛,肿胀,皮下淤血,肌肉痉挛,活动困难。
(3)处置:初期处理方法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高抬伤肢。即减少或停止局部活动,以免伤情加重。采用冷敷、加压包扎、高抬伤肢等手段以止痛、止血、减轻肿胀。伤后 24--48小时的处置原则是活血去淤,消肿止痛。可进行热敷、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加速血肿和渗出液的吸收,并减轻疼痛。恢复期应进行功能锻炼,防止损伤组织粘连或萎缩,促进组织愈合。功能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强度和运动量。关节脱位(脱臼)
(1)产生原因:关节脱位大多是外力作用所致,使关节的完整连接受到破坏。关节脱位常常伴随韧带及关节囊的撕裂,甚至损伤神经。
(2)症状:关节脱位后常出现关节畸形、局部疼痛、肿胀,失去正常活动功能,可能发生局部肌肉痉挛。
(3)处置:用夹板固定伤肢。如果没有夹板可将伤肢固定在躯干或健侧肢体上,及时送到医院治疗。不要让非专业人员实施复位。骨 折
(1)产生原因:运动中身体受到暴力撞击,使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造成骨折。骨折是一种恶性损伤,后果严重。骨折分为不完全性骨折和完全性骨折两种。(2)症状:骨折发生后患处立即出现肿胀,有剧烈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常伴随肌肉痉挛,肢体失去正常功能。肢体骨折部位可能发生变形。完全性骨折移动时可听到骨擦音。严重骨折时常伴有大出血、神经损伤及休克。开放性骨折还可能导致感染。
(3)处置:如出现休克应首先实行抗休克处理,点按人中穴,并实行人工呼吸或心脏胸外按摩。若伤口出血,应实施止血及包扎。应在骨折部位固定之后及时送医院治疗。切勿由外按摩。若伤口出血,应实施止血及包扎。应在骨折部位固定之后及时送医院治疗。切勿由非专业人员整复,以免造成新的损害。脑震荡
(1)原因: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使平衡器官机能失调,引起意识和机能的暂时性障碍。
(2)症状:受伤后患者可能神志昏迷,脉搏徐缓,肌肉松弛,瞳孔稍大但尚对称;清醒
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或记忆力减退等症状。(3)处置:立即让患者平卧,头部冷敷;如昏迷则指压人中、合谷穴催醒;如呼吸障碍,则实施人工呼吸。如仍出现反复昏迷,或耳口鼻出血,瞳孔不对称,则表明伤情严重,有可能颅内出血,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轻度脑震荡一般可以自愈,但要注意休息。
第二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
【摘 要】:
运用逻辑推理法,分析了制约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投入,树立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建立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建立与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生体质健康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从国务院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系列政策、措施、活动和标准的出台,显示了国家和政府要下大力度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决心,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一、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1、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进一步下降。
2、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在我国社会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和成才观念的影响下,以及当前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社会背景下,使“应试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难以避免的顽疾;人才培养环节整体上与素质教育理念不匹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实际上以升学率为标准,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体力劳动减少,环境、气候恶化等引发了对健康的威胁,同时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的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行为,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习、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体育教学体制内部制约的因素
体育教师既要完成全校的体育教学、学生健康体质测试、课余体育锻炼的指导、业余体育训练、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校内外竞赛等工作,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与教学建设的工作,不仅工作量大且任务繁杂,工作又缺乏合理明确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体育教师绩效评定体系和职称评审要求,体育教师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得不到体现,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仍然以竞技性为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仍缺乏兴趣,特别是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不符合广大学生身体的实际水平,各种竞赛活动缺乏广泛的参与性。
二、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策略
1、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迅速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在全体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认真组织、积极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参与锻炼的良好气氛。要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要借助媒体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开展阳光育活动的战略意义,掀起学习、普及身体健康知识、体育运动知识、体育欣赏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等的高潮,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
2、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投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从体育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等各个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提供经费保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积极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
3、整合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教学、锻炼(训练)、竞赛于一体的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使活动的开展获得教学理论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解决长久以来课外锻炼时间
被挤占,而校内外竞赛仅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现状。
4、建立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使之成为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其次,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确保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各级各类学校在继承“两操一课”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明文规定除当天开设体育课的班级外,其他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
5、建立与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强化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检验、反馈与激励的综合作用,建立以体育能力和体质健康为双要素的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
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测试应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相结合,以减少重复测验的次数。对未达标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指导性的必修课程,并形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改善状况的追踪和督导的制度。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应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并参与学生在校的综合评定中,成为学生评“三好”与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
三、小结
“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阳光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宣传的形式,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舆论氛围的有利时机,切实纠正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使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实效性和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2]刘鹏.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报告中的讲话[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6.[3]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8.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
姚村镇三育小学
张志兵
2010年12月29日
第三篇:开展高效阳光体育运动 塑造青少年健康体魄
开展高效阳光体育运动 塑造青少年健康体魄
【摘要】本文通过教育部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举措,分析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原因,论述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小学如何高效开展对提高中小学生健康体魄的重要意义。【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背景
健康体魄
体育文化
健康是人类宝贵的社会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充分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决策。体育运动则对青少年成长极其重要,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此,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意义重要,刻不容缓。
一、阳光体育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然而社会一股信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蔚然成风,应试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大部分学校为了使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加强大自觉不自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把孩子禁锢在提高文化成绩的课堂上,致使学生学习压力加大,体育锻炼时间不足,青少年的部分体能素质近20年来持续下降。为了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势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体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与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包含两层基本涵义:一是健康的成长,健康的生活和积极状态;二是融入大自然,在阳光下、融入大自然中。“阳光”代表在祖国和谐的社会环境,照耀着花园里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解读:健康——生理层面;昂扬向上——心理层面。首先在生理上,一是增加身体抵抗力;二是促进新陈代谢;三是促进生长发育和延年益寿。具体而言,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其次在心理上,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三、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升学的压力,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
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观念依旧存在,衡量学校和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中考、高考成绩。学校、老师和家长整天围着分数转,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作业负担重,根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不要说每天锻炼一小时了。而且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可见学生体质的明显下降终是必然。
(二)体育课得不到重视
在部分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仍然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体育课可以被随意挤占,课外活动依然只是挂在课程表上以应付上级的检查,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比率太少,甚至有的学校高三年级学生根本不开设体育课。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的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有的甚至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学生在操场上奔跑打闹。
(三)场地器材短缺、经费不足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现有体育器材破损严重。大部分学校甚至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有些学校远远达不到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的规定。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调查显示,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
(四)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缺乏有效的运动,在家里,许多学生整天埋头做作业,家务事全部由父母代劳,脑力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走出家门去参加锻炼,加上要么坐公交车去上学,要么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学,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
四、高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把体育教学提升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树立科学运动、健康第一的现代生活理念
“生活方式”与人类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现代人常犯“文明病”,其中关键是社会因素特别是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作为个人,健康的标准是一个人特有的。个体健康是现实的,群体的健康是理想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对个人或社会来说,过去是否有过或将来是否有“身体、精神、社会都处于完好的”短暂状态是值得怀疑的,这恰恰把运动与健康作为一种生活追求内容和方式,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和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从国际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享受最高标准的健康被认为是一种基本人权;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健康是对人类的义务,人人都享有健康平等的权利。
(三)把体育教学与学校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
(四)把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到传承体育文化层面
“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综上所述,体育精神是青少年的人生成功之道,体育对塑造青少年品格而言极其重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乃至全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阳光体育是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一项全国举措,我们希望阳光体育不仅仅是“口号”或一阵风,不要喧嚣之后沉于寂静,阳光体育的发展不是靠职能部门的一纸文件或一声令下的全国响应就能够一蹴而就的,阳光体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的是“大禹治水”般的策略,疏通、扫除道路上的荆棘,营造积极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健身氛围,引导学生养成锻炼的生活方式,“阳光体育才会越走越远,广大青少年才能真正的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在“阳光”的普照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艺体[2006]6号文件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3]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J].《体育教学》,2005,6.[4] 梁立启 栗霞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思考》 体育网刊 2009第12期
第四篇:浅谈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发展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作用和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发展青少年身体素
质的作用和意义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宣称: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此不但社会各界认为不可思议,就连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觉得出乎意料。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到底如何呢?深入调查后发现,如今中小学生不仅体质下降快得惊人,而且体质差得同样惊人!
随着近些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体育健儿不断为国争光,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也赢得世界各国的认可,作为中国人我们倍感自豪,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现有的成绩只能代表我国一部分青少年的体育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各项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大的减少了人们的各项劳动强度,使更多的人和青少年懒于运动,造成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各种疾病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1、降低的‚体育达标‛标准
在刚刚推行的体育课新课程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变化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代了原先的‚达标‛。按理说,随着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的上升,各项体育测试的标准也该同步提高。但发现,‚新达标‛的测试标准却比‚老达标‛标准降低了。据一位曾参与起草‚新达标‛标准的人士介绍:‚由于现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按照1989年执行的‘老达标’标准,很少能有学生达到优秀,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也将由此下降。同时一些学校为了追求达标优秀率,使得弄虚作假风愈演愈烈。因此,新达标标准大大降低,以提高学生达标优秀率,杜绝作假之风。‛
2、学生在‚新达标‛中成绩很差
尽管‚达标‛标准降低了不少,比如‚老达标‛中的及格线,在‚新达标‛中被提高到良好或优秀,但中小学生能真正通过‚达标‛的并不多。日前,有关媒体记者的调查,某中学体育老师对该校初二的一个班级进行了立定跳远测试。这份没有任何‚水分‛的测试结果让记者大吃一惊!参加测试的55名学生。有6名未达到及格线,成绩达到2.36米优秀的男生仅有3个,女生则一个都没有。依这个成绩,如果按照‚老达标‛标准,该班有五分之三左右学生不能及格。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看到学生们如此之差的成绩,这位老师也显得无可奈何:‚如今学生们体质就是这么差‛。与立定跳远的成绩相比,中小学生的长跑成绩更差。以1500米为例,初
二、初三年级的男生大概要跑10分钟,这还不算有近五分之一坚持不下来的,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跑一半就捂着肚子喘不上气来,而剩下五分之二学生基本在跑完以后都倒在地上,跑步的速度也就比走路的速度稍微快一点。
3、以后将出现高学历‚废人‛
对于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承受运动能力太差!这跟社会活动方式有直接关系。好多学生平时懒得走路,骑车是最普遍的,还有坐公交车、私家车的。再加上,如今学生本身的室外活动大量减少,直接导致这一代人的体质在逐年下降。有关人士担忧地表示,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从校门走出的将是一群手捧高学历的‚身体废人”。
从上面的种种情况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已大不如以前。为此,国家制定了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根据职业技术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学生体质的要求。走出学校校门的学生直接将成为社会各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骨干力量,如果没有健康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很难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环境中立足生存。因此,以体育人,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我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下面我把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体会和各位同行们相互交流学习一下:
《标准》的实施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新时期为贯彻落实提出的‚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为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体魄,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毕业后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工人,技工学校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重视体育的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
(一)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标准》的具体要求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1、体育教学的目的 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培养他们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健康身体和良好体能,并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重视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2、体育教学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他们懂体育爱体育,会用科学方法锻炼身体,了解并掌握一般体育项目和竞赛规则,具有参加体育活动和组织小型体育竞赛的基本能力。
2)向学生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以后安全从事生产劳动,保持自身健康奠定基础。
3)根据各技工学校的特点,结合不同工种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提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具备未来要从事专业所必须要的身体条件。4)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和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思想作风,具有勇敢顽强、合理竞争,实事求是的精神,文明礼貌的习惯,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素质。3、《标准》的具体要求
1)根据我校特点和初中以上各年级(含大学)测试项目为六项,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从50米跑、立定跳远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台阶试验、1000米跑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台阶试验、800米跑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坐位体前屈、握力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和握力中选测一项。2)等级评定,各个测试项目的得分之和为《标准》的最后得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为:86分以上为优秀,76分至85分为良好,60分至75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3)《标准》各项目测试的目的
(1)身高:测试学生身高与体质测试相结合,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水平。
(2)体重:测试学生的体重与身高测试相结合,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的水平及营养状况。(3)台阶实验:测试学生的心血管功能。(4)肺活量:测试学生的肺通气功能。
(5)50米跑:测试学生速度、灵敏度素质和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6)立定跳远:测试学生下肢肌肉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7)坐位体前屈:测试学生在静止状态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
(8)握力:测试学生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
(9)50米×8往返跑:测试学生速度、灵敏度及耐久力的发展水平。(10)800米(女)或1000米跑:测试学生耐久力素质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和肌肉耐力。(11)仰卧起坐:测试学生腹肌耐力。
(二)统一思想、了解有关《标准》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1、教育部体艺司表示,2000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必须花力气、积极采取措施,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
2、旨在鼓励学生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淡化学校体育测试的甄别及选拔功能的《标准》试行方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同时颁布的还有贯彻实施《标准》的有关文件。
3、《标准》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4、《标准》强调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全面协调、身体健康素质全面提高。《标准》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组别,因而测试的项目也不同。
5、《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按百分制记分。
6、《标准》的颁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使学校和广大的学生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7、从9月1日《标准》实施后,学生达到良好等级以上者才可评三好学生、奖学金。对《标准》测试不及格、补考仍不及格者,则学年评定成绩不及格。《标准》成绩不合格者高等学校将按肄业处理。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8、学习分析《标准》的内容,确定本校测试项目、测试目的、测试器材、评分分值、全部按照国家新规定的《标准》参考执行。
(三)《标准》特点的具体分析
1、‚标准灵活‛是新标准的第一大特点。新标准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百分制记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测试项目,同一年级还会根据个人的不同身体条件有不同的标准。而以往的体育达标标准限制得比较死,一个年龄段用同一个标准,这样身体条件比较好的人成绩自然也比较好,而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即使体质健康,也无从反映。现在的这个标准通过对一个人的形态,也就是身高和体重等,来决定素质项目的标准。这样,每个人都会得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体质健康标准,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合于自己的体育锻炼。
2、‚更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新标准的第二大特点。科学研究发现,身体形态对人体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标准中,身体形态成为整体评价的一个方面,并在低年龄组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强弱也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人生命长短和最长工作年限的重要因素。在新标准中,机能的评价也被列为一个重要指标。
3、‚教测分离‛、便于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教学是新标准的第三大特点。新标准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即不管你怎么开展体育运动,只要达到标准就合格。对学校而言,新标准提供了一个评价体系,至于学校体育课该上什么,怎么上,则完全由学校根据本地区气候、资源以及学校自身教学特点来自由安排,从而真正实现了‚教测分离‛,避免学校将测试项目作为主要课程来实施。
4、根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制定一些变革措施。
(四)《标准》改革在教师和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教学内容放宽,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由统一向多样性,固定性向选择性,指令性向引导性方向转变。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学校的特点与运动的积极创造性,给体育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在不背离《标准》的前提下,允许体育教师自己制定各年段的教学计划、目标,选择内容和方法及实施教学手段。
2、以往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往往采用全国的统一标准,所以上课内容也有统一规定,对学生进行评价,出现了有些同学先天条件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优越,很容易得分。反之,有些同学因先天条件不足,如体弱、身矮、体胖等,尽管很努力,还是得低分,挫伤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时,可以民主地和学生商量,共同讨论制定。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兴趣爱好等,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在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升高,学生在身体锻炼,器械运动、田径运动、球类运动、舞蹈等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加大,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和因材施教,并可加入一些本地特色的体育乡土教学内容,对篮球群众基础浓厚的本市学生加大篮球课的容量,能有效促进终身体育在学生中的实现。
3、在教师安排好教学计划、目标后,强调制订好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因为单元计划是制订好课时计划的依据,单元计划要根据单元的总目标(如一个单元6~8课时)安排好每课时的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并公示给学生,让学生像预习文化知识课一样,了解这一单元自己要学什么,怎样学,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4、在成绩评定方面,严格按照《标准》评分标准评分,但在平时单元考核和评价中运用多种方法,如达成目标评价、行为态度评价,明确《标准》中的奖励与降低分数办法,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努力达到《标准》的要求。
5、学生
1)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
2)强调殊途同归,达到同一运动水平要求可选择不同锻炼途径。3)参与强于胜出。
4)最终精通一样自己满意而又有兴趣的活动项目。
5)经过《标准》变革措施的实施,学校师生对《标准》的实施有良好的反响:‚体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至今形不成完整科学的体系‛,其他学科教学工作者的这些言论被‚学科地位进一步确立,并且一定会逐步提高‛所代替。社会和家长对学校体育课的评价也由‚体育课就是蹦蹦跳跳,调剂学生的脑筋‛转变为‚经常谈论体育,对体育课兴趣昂然‛。变化最明显的在学生自己,调查表明:
(1)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明显减少。(2)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安排兴趣极大。(3)对乡土教学内容和自制器材表现勇跃。(4)上课积极性高,无故请假减少。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5)逐渐表现对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浓厚兴趣。
(6)实践表明《标准》在各职业学校实施有了良好的开端。
(五)结束语
历史是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是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是不科学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标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标准》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绝对的、永恒的《标准》是不存在的。新颁布的《标准》绝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对原有《标准》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面对随之而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所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是对原有‚标准‛的修订、补充、发展与完善。通过对我国颁布实施的三个主要《标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因素分析和讨论,其目的在于帮助广大教师了解《标准》发展与演变的原因与理由、全面了解《标准》的研制背景和基本思路、深刻领会实施《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对《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使《标准》的贯彻能够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应有贡献。
第五篇:诗歌对青少年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的隐性作用
诗歌对青年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的隐性作用
【摘要】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2006年以来,我校把诗词进校园,诗词进课堂作为重点工作的一部分。近十年来,学生的道德行为发生了悄然变化。我们真正注意到“以诗化人”的重要作用。诗歌促使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让学生学会博爱;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有助于弘扬正气。
【关键词】诗歌 学生 隐性作用
【正文】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2006年起,彰武县就开始致力于“诗词之乡”的创建。近十年来,全县已成立诗词分会29个,诗社53个,各级会员发展到5000余人,参加诗词诵读,欣赏和创作的达10万人。2010年12月10日,中华诗词协会授予彰武县“诗词之乡”称号。彰武县成为我省第一家全国获此殊荣的县份。我们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了田野诗社,社员300余人,创办《绿田野》诗刊,出刊20期,出版诗集《苏鲁克的紫红色的浪漫》一部。自2006年以来,我校把诗词进校园,诗词进课堂作为重点工作的一部分,要求中学生会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古诗词60首,小学生100首。诗教工作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同时通过诵读、写作诗词比赛,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我爱红诗”活动等,推动活动的开展。特别是今年是辽宁省第四届读书节,以此为契机,把诗教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日积月累,我校学生读诗、背诗、写诗居然蔚然成风,不经意间,学生的道德行为发生了悄然变化。我们真正注意到“以诗化人”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就从五方面谈一下诗歌对青年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的隐性作用。
一、诗歌促使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每个人学习奋进的动力。宋真宗赵恒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诗句。他把拥有美女和财富作为读书的最终理想和目标,腐朽没落的封建色彩很浓,但在当时谁知道有多少纨绔,落魄子弟甚至草芥平民趋之若鹜!上演了一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千年大戏。成长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年学生是要读书学习的,学什么,怎样学是受学生的理想信念支配的。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会同学友到橘子洲头博浪击水,议论国事。1925年,他挥就脍炙人口诗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发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他的一生所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和革命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他青年时期“济世救民”崇高理想的。所以中国人高呼他是“大救星”,世界人民把他列为十大伟人之一。我们每位青年学生都应该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个人的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有了这样的信念、理想和宗旨,我们的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才有不竭的动力,这样才能练就一身硬本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就是从诵读古今诗词中的点滴领悟。
二、诗歌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呕心沥血,成就了一番事业,为后人所敬仰。诸多文官武将还留下了不朽诗篇,以励后人。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令人热血沸腾的诗句。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成就理想和创造佳绩的精神支柱,有了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才有踏平坎坷,披荆斩棘达到理想目标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创造佳绩。我们学生多读一读像屈原,岳飞、陆游等人的诗句,并以先人为榜样,一定能够牢固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以后建设祖国夯实基础。
三、诗歌让学生学会博爱。诗言情,表爱。《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的是男女爱情;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的是母子之情;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观物寄情,人与自然的共融。儒家孔子倡导的“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孟子的“仁者爱人”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升华和总结。爱人民,服务人民是大爱大情,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素质。杜甫四十四岁到四十八岁为官时期,就写下了不朽作品,即“三吏”、“三别”。上元二年(761年)极为潦倒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这样,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并且表达出宁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怀。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青年学生只有有了这种爱的境界,以后走向社会,无论在何种岗位,都能带头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正当利益。
四、诗歌养“廉”促“守纪”。廉洁和遵章守纪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底线。特别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这方面素质的黄金时期。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陶铸在《赠曾志》诗中也写下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政治领域都把“无私”看作是高尚美德。私在社会领域尽管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私也是诱发犯罪的温床。特别是政治领域危害性更大。明代名臣于谦,官至少保(官名,辅佐太子,明清少保皆为正二品),成语两袖清风故事的主人公,诗《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一生的写照,高山仰止,垂范后世。开国元勋陈毅一生光明磊落。1954年仲春作诗《七古 手莫伸》一首:“手莫伸,伸手必备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我想,每一位青年学生多读一读或多写一些这样的诗,组织纪律观念一定会增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一定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五、诗歌有助于弘扬正气。关于“正气”百度百科中有多种释义。现在普遍指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为人民群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气节。当前社会为人民群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五方面表现出来的气节都是当代“正气”,是民族历史歌颂的气节的延续,并融入了时代精神。让我们从诗词中来寻觅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关于信仰方面的,如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关于爱国的,如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革新方面的,如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关于扬善除恶方面的,如赵朴初《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群力何难制毒龙?”不卑躬屈膝方面的,如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廉洁从政方面的,如明代于谦《入京》:“娟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南宋文天祥所作《正气歌》中“哲人日以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的释义是:“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檐心展读圣贤书,光华照彻我容颜。”这给我们青年学生留下了深邃的思考空间。从诗人的气节和他们的诗中读出了,青年学生要有很强的正义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精华,给予青年学生丰富的营养和不竭的动力。(全文完)
参考资料均来自百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