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该这样过(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2:3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该这样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该这样过》。

第一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该这样过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

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F.Ski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

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www.xiexiebang.com),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

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一位同学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

“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

安排时间出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但它们不见得都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业,采纳我的建议的同学们依然会因为考试、交作业等紧急的事情而荒废了打好基础、学习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一位积极、主动的中国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劝告其他同学:“不要玩游戏,至少不要玩网络游戏。我所认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大学朋友中没有一个玩网络游戏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不愿面对自己不足的一面。我认为,要脱离网络游戏,就得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并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很多大学生入校时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后,如何与同学、朋友以及社团的同事相处就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大学是大家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训练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

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这是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的建议是:

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态度中一览无遗。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当你想修正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交朋友时,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学时谈恋爱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顾别人,增进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恋爱这件事要随缘,不必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同时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可以为你敲响警钟,警告你千万不要做那样的人和事。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让大家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对大学生们的期望

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保护着的中学毕业生。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所以,我认为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第二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这样

导语: 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在学术 领域,他是攻坚挫锐的科研天才;在管理层面,他又是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位天 资卓越的华裔学者,他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李开复博士极为关注中国教育,先后给中国学生写了三封饱含关切之情的来信,在国内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 还为中国学生开通了“开复学生网(www.xiexiebang.com)”。近日,李开复博士又撰写了 “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通过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 志、《大学生》杂志、《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刊登。

我们特转载第四封信,以飨青年朋友们,并欢迎青年朋友们通过“开复学生网”来对“第 四封信”进行深入的讨论。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李开复 2005年2月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 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

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 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 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 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 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 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 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 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 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 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 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 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

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 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 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 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 ”,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 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 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 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 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 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 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F.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 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 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 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 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 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 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 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 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 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 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 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 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 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 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 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 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 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 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 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 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 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 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 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 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 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 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 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 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 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 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 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 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 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 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 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 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 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 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 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 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

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 功的快车道。

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 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 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 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 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 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 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 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 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 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 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 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 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 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 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 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 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 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 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 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 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 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 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 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 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 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 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 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 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 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 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 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 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 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 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 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 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 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 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 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 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 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 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 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 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 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 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 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 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 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 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 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 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 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 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 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 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 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 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 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 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 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 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 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 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 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www.xiexiebang.com),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 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 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 ”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 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

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 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 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 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 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 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 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 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 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 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 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 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 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 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 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 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 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 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 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 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 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 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 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 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 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 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 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 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 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 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 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 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 :“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 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 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 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 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 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 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 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 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持有这种态度 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 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 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 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 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 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 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 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 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 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 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 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 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如果他 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 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 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 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 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 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 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 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 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一位同学 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

“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 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

安排时间出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 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 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 废掉。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但它们不见得都是老师 布置的必修课业,采纳我的建议的同学们依然会因为考试、交作业等紧急的事情而荒废了 打好基础、学习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 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我 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 事尽力而为即可。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一位积极、主动的中国学 生在“开复学生网”上劝告其他同学:“不要玩游戏,至少不要玩网络游戏。我所认识的 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大学朋友中没有一个玩网络游戏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不愿面对自己不足的一面。我认为,要脱离网络游戏,就得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并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很多大学生入校时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 活后,如何与同学、朋友以及社团的同事相处就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大学是 大家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训练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

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 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这是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 遇到的困惑。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的建议是:

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 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 怎样对待你。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 和态度中一览无遗。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当你想修正 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 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交朋友时,不要只去 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 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学时谈恋爱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顾别人,增进 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恋爱这件事要随缘,不必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 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 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 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 “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 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 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 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 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 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同时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可以为你敲响警钟,警告你千万不要做那样的人和事。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 良师和模范。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 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 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 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 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让大家 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 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 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对大学生们的期望

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保护 着的中学毕业生。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 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 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 ”。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所以,我认为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

我亲爱的朋友

我不是因为你而选择北大

却是因为你而更加眷恋北大

第三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读后感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并且此刻已经是第二个学期的开始了,深夜了,十二点,说真的,这对于90后的我们真的并不算晚,此刻的我正在赶着去年的作业,这是什么样的生活?也许,真的,读完这封信,我们确实要有某种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又或者说,在未读之前,在第一学期的生活中,我们就有所体会,只是我们不愿去改变而已。

说的好听点,我们就是典型的90后,晚上下不了网,早上起不了床,然后整天在所谓的QQ里发表着自己那些无病的呻吟。说的难听一点,我们就是那批整天浪费纳税人钱的“无业游民”,也许不是无业,我们的也就是学习,好好学习,可是,大学里,有多少人是兢兢业业的呢?有多少人能够完全遵守不迟到不早退,而且还要全勤的优秀指标呢?在已经度过的学期当中,我们有很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很多时间都在床上度过,很多时间都在QQ上闲聊,即使我们明明知道QQ上说的话,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废话,但还是心甘情愿地聊下去。一个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却很认真的看过几部电影,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好好读过几本书,却很执着地追过数不尽的网络版的穿越小说。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很丰富,却永远也比不上网络对我们的吸引。

我想问自己,我是怎么啦?我也曾经参加过高考,曾经努力过,曾经的自己真的不是这样的。来到大学前也有给自己定过目标与计划,可是,目前为止,确实一条也没有实施。为什么,是因为没人管我了吗,是不是没有他人的监督,我就不懂往正确的路走?是因为没有老师再围着我团团转,给我反复的讲解,给我布置做不完的作业了吗?还是我脱离了应试教育,自己有了新的想法,与其让自己学那些书本枯燥的知识,还不如趁着年轻,潇洒活一回?我不会承认自己现在就是人渣,可事实告诉我,我在想人渣堕落。回家过年时,面对着仍然对我宠爱有加的父母,我甚至不敢告诉他们,我挂科了。看着他们那双对我充满希望的眼睛,我对自己的堕落悔恨不已。父母务农,好不容易到处借钱供我上的大学,让我可以接收到这种高额费用的教育,可是,面对父母的高额投入,却不能在我身上有应该有的产出。我知道,这样持续下去的自己会将父母的希望变失望,失望变绝望。

也许,自己真的应该学会反省了,应该要给自己制定目标了,要明确自己每一天都在干什么,应该学会把握那些过多的自由。我们已经是成年人,就要与成年人的样,就要承担起那份属于我们的责任。

我以后到底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四年后我要考研还是就业,还是我要考公务员?我真的应该为自己考虑清楚,然后自定一个个目标。首先,真的必须了解定下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然后按照不同的要求去提升自己。其次,看着课表,好好地给自己分配好学习时间,让自己的每一个星期,每一天都有可实行的学习计划。务必按照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务必脚踏实地。最后,要学会抵制诱惑,控制上Q的次数,别每次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开Q。更不要有事没事就在网上点击有什么电影和连续剧新出的,要知道,这一切与自己无关。学习

第四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篇一:《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后感

读完李开复的信之后深有感触。走进了大学,猛然间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脚下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今天的社会竞争不言而喻,就这样停止,一切都会从你的身边消失,仅仅只能做个对社会无用,对家庭无用,对自己都无用的无用之人。

在这七封信中,李开复博士在其中分别为我们讲述了:坚守诚信对于社会立足的重要性、从优越到卓越的价值观前进方向,成功、自信、快乐间必然的联系,大学生活我们应当如何充实的度过,我们应当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老师一起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智慧的选择成功的路线和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七种人才。

人生一路向前也应有人的指点,李开复的话总能告诉我些东西,可能平时会一时忘记,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去看看,经常去想想,也许会让我们的道路更加平坦。李开复博士说:要从诚信谈起!要从优秀到卓越!要做到成功,自信,快乐!细节决定成败,平时的一举一动最能看清一个人,时时都不能松懈,积极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最好,却一定要努力做更好,不能做到完美,却一定要努力去接近完美!要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要相信自己,努力去拼,努力去博,不畏惧,只是勇敢向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只说只想却不做,一切都没用,没有一点意义,行动永远比语言有效果。我也将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不做语言上的巨人,更不做行动上的矮子。李开复老师在第一封信中提到的主动,积极的态度我更是深有同感,对于我们读行政管理专业的我来说,积极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品质,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要学会选择,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四年的时间可以造就一个人才,也可以造就一个庸才,其关键就在你选择你这四年的时间要怎么去度过。所以必须学会选择。所以我们一定不会浪费青春,要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力争全面发张自己,选择对了,加之付出,是顶峰;选择错了,即使付出再多,也是深谷。在第二封信中李开复主要针对个人品质作出了详尽的描述。人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呢?做一个城实,正直,主动,客观,谦虚的人。具有这写品质要想达到卓越还是还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真诚的以他人相处搞好人际关系。严格的要求自己,宽容的对待他人,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成功,自信,快乐简简单单的三个词却富含这时刻的人生哲理,因为成功而自信,因为成功而快乐;因为自信而成功,因为自信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成功,因为快乐而自信。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如何获得成功,如何自信在李开复的信中都已作了详尽叙述,自信+快乐=成功。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们研究的话题,当代中国人的诚信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国人在国外因贪图小利而背信弃义的比比皆是,导致他国人已经对中国人的诚信已经不再“感冒”了。所以无论你的学识如何诚信都是根本,只有做一个诚信的人才能立足于世界否则即便你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也必将失败。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恪守“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作为一名学生,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总结已经过去的大半个学期,确实还有很多的不如意,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习。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在某一小方面松懈。我希望我可以在学习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上,我应是个积极主动的人;在生活上,我必须乐观热情。做一个坚守诚信,正直的人,培养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坚信: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李开复的学识、修为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需要向他学习,但我们又不能一味的模仿,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珍惜校 园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大学生活就这短暂的四年,但这四年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的话相信这必将使你人生进步最快的时期,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校园生活,这四年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规划铺好道路,扎实的打下基础。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我们应该细细的品味这七封信,吸收其中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从现在起用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每一天。篇二:读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的感想

读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的感想

2007-11-16 16:56:18|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

在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有这么一段:.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似乎我们都是这样的。李开复似乎很了解我们中国大学生,在信中给了我们很多建议。读过他的信我感触很深。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他还告诉我们: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我们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在大学期间,我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我们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李开复还建议我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

价值”是我们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李开复给我们的建议是: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

经过大学四年,我们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就读大学时,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篇三: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机制四班 林文超 021100419 进入大学已然有了一个半学期了。对于大学,我也有了些许了解吧。李开复先生在他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说到了“自主”。我深有感触。大学之前,我是为了考上初中,奋斗高中,为好大学拼搏。这过程中,我都是被动消极的学习。不会主动去选择自己的学习,上了大学,明显不一样了。进入大学之前,专业的选择,这也许并非完全是你自己的意志,但其中还是包含有你自己的意志。大学之后,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这又是得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选择。

除了选择,还需要积极自主。大学中,老师只是一个一路人。俗话说:“师傅领进门,道行靠个人”。大学的学习更多的取决于你的积极性。

李开复先生说:“21世纪是选择的世纪。”所以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答应自己,当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时刻听从自己的意愿,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在过去,我们都有面对着很多的选择。也许在将来,我们会面临更多更大的选择,并且他们会关乎我将来的命运,甚至会关乎我的整个的生命。我不能够肯定我曾经做过的每一个选择都正确,因为年轻所有难免会有一些冲动及感性的因素存在,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去思考过我所做的这些选择会给我带来一些什么,他们真的可以带给我有用的并使我受益的东西。如果在你做每一件事情的同时都能够那么清楚的预测到将来的回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那么自信的告诉自己这一次的选择我能够得到什么,因为生活的不可预知,因为生命当中有太多的变故。我们都有选择做于不做一件事情的权利,有付出还是不付出的权利,慢慢的积累,最终也就构成了你对自己将来命运的最终选择。如果选择错了,没有关系大不了重新开始,没有什么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只要这件事还能够让你在这个世界里得以存在下去。但是生于死原本就不能够由自己来做决定,我们真正能够决定的只有自己生命的深度,而不能左右自己生命的长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一些曾经做过的不重要的决定看得那么重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坦坦荡荡的去迎接自己生命下一段的开始,去勇敢的作出自己应该做的,自己想做的决定呢?

生命的意义其实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深浅,而在于你的选择。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五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读了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后,让我又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我的大学不能颓废,大学的确是人生的关键,这是我最后一次有机会受教育,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这也是最后一次在相对

宽容的理想环境中,大学里有太多我的第一次也有我太多的最后一次,在这里我只想努力编制我的梦想,奠定自己的未来

“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的确是这样~~~~~~~~~~~~~

用知识来装点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的人

时间可以抹杀激情,让人失去动力;同样时间也可以磨炼一个人~~~~~~~~~~~~~~~~~~~~~~~

下载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该这样过(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该这样过(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读后感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 ——读后感在我进入大学以前,我曾经听过很多关于大学的说法。当时,处于高中的我们,都满怀期待心目中那“自由”大学生涯的到来,直......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2005年2月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

    李开复先生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5篇范文)

    李开复先生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大学时期是这样度过》读后感 李先生在文中所提到的信,其中的内容我想确实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想法,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大学应该怎样过? 过去认为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一旦考上就意味着这辈子就成功了一半。曾经高中老师告诉我们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可以做自己想......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做个积极主动的你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4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作业一篇) 先来说说俺对李开复的一些认识。俺认为,成功者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他自己必须是一个成功者。这其实也是句废话:成功不是吹出......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机制四班 林文超 021100419 进入大学已然有了一个半学期了。对于大学,我也有了些许了解吧。李开复先生在他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说......

    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

    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 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该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为人处事。这是李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