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4

时间:2019-05-15 08:5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4》。

第一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4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作业一篇)

先来说说俺对李开复的一些认识。俺认为,成功者有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他自己必须是一个成功者。这其实也是句废话:成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真刀实枪做出来的!而第二重境界,则是他可以让别人也成为成功者。现如今,大多数功成名就的成功者多半正处于由第一境界向第二境界过度的阶段。既然完成了自己的造富使命,那么就帮助那些穷人实现成功梦想吧!所以,现在有钱的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大多有钱)不是成了慈善家,就是当上了校长;不是投身于教育界,就是成为了励志导师。显然,李开复先生也正在向第二重境界进军,所以他老人家不辞辛苦,百忙中也不忘甩甩膀子活动一下筋骨,顺便给咱们大学生连写了数封信。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人眼里,大学生活也都各不相同,矛盾的特殊性嘛!因此,对于大学生应如何规划学业和事业这一问题,答案也必然是五花八门,啥玩意儿都有也很正常。李开复先生作为国内国际最顶尖的科研专家、学者、企业管理大师和教育专家,在他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中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他心目中大学生理想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虽然他的指导和建议不一定真正的符合我们每个人的实际,不一定能对的上我们每个人的口味,不一定与我们的原始想法和事先做出的规划相吻合,但是我相信,万变不离其宗,李开复这封信的主题思想和轴心观点跟我们是不会不同的,若真的不一样的那就真的坏事儿了。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和商界、科技界的大鳄人士,开复李同学以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后来的成功经验为据,向大学生指出了一条明路,其谆谆教导,让我们如沐春风„.(此处省略一万字)说这么多无非只是想表达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李开复的信不一定就是圣经,咱每个人自己的独立想法、写给自己的信不一定就不是圣经,只是人家比咱要多活那么几十年、多经历过那么一些事,所以他的肯定要比我们更接近那个所谓的“真理”一点点。搞清了这一层辩证关系,我们就可以洗洗睡了,不对,应该是洗洗后去好好看看这封信了。名曰第“四”封信,实为“七”个忠告。说实话,看完了李大师的这封信,俺觉得里面的东西大多都是老生常谈的常识性认识,是新世纪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知道的,但问题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却不知道。老李生在信的开头也无奈地承认了这一点(详见第四段)。所以我在前文写道“李开复这封信的主题思想和轴心观点跟我们是不会不同的”。原本是常识性的东西,可是咱大学生还得让人家大忙人舍去赚钱的时间特地写信再给咱重新强调一遍,这让我不禁想起易中天大哥不久前与《第一财经周刊》记者的一段对话。记者:“您觉得自己能够‘出挑’的原因是什么?”老易:“这得感谢中国教育,正因为中国教育普遍失败,才显得我好像是个人物。其实,我早就说过,我不是什么‘人参’,我就是个‘大萝卜’,一个在‘肉汤’里煮过,有那么一定丁点儿‘学术味儿’的萝卜。现在我这萝卜居然大受欢迎,只能说明现在的学生,连萝卜都吃不到了。”我认为,现在学生普遍无知的原因,不能只归结于教育失败这一点上来。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其根本原因仍然得从学生自己身上找起。俗话说“不知者无罪”,有些人不知道这些道理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这么一些人,李开复所讲的东西,他们大多数心中有数,但为啥人家老李就能混的那么好?咱却仍在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人生埋头拼命呢?这不得不发人深省。这其实也是开复李先生接下来要给咱们回答的问题之一。

正文开始。李开复同学一上场就利落地指出“大学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毫不起眼的肯定命题。《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里也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的道理。本信主要讲述的“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为人处事”七个忠告,其实也是从“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一基本前提里衍生出来的。凡是不认同这一基本前提的童鞋,这七个忠告以及这封信剩下的所有内容便没必要再看了,建议这类非正常人才直接卷铺盖回家种地养猪或去找他们有钱有权的老爸们去吧。老李子在进入主要内容之前反复强调“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句话,并不是由于这句话多么牛多么难懂,而是因为这句话是一个精神正常的大学生大学观的基石。这就好比一个国家法律体系里的宪法,又好比人家老外来跟你中国打交道,还没握手呢就得忙不迭地先承认咱一个中国的立场,否则本朝官员定会拂袖而去,任你老外喝尽东南西北风。为什么说“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李开复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具体不谈,概括来讲,其实就是“六字真言”,不是“唵嘛呢叭咪吽”,而是“首次,最后一次”:第一次摆脱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最后一次享有纯真环境的护佑。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因此我们也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其看待“学生”这个字眼。学生的前十二年,我们带着考试的枷锁苟延残喘,在求学的路上摸爬滚打。如今也是,人人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却没有一个人能想出来一个比这个更好的制度。十二年的填鸭教育灌出来的真正人才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则成功地成为了做题机器。好在李妈妈未卜先知,把小李子送至美国读书,日后才有了研究电器的老李,而不是成为机器的老李,才有了现在老李写给咱中国小朋友看的信。高考一役,不管成王败寇,大多数人都会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复读的烈士们除外)。因此,大学是我们第一次真真正正地支配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支配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身体。同时,大学时期也是大多数人整个学生生涯的终点。正如李开复所说,“大学是多数人一生最后一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的阶段,也是最后一次在相对简单宽松的环境下不断地塑造和修正自己”,因为社会如战场,等真到了战场上,咱也就没机会再像在大学那样悠哉游哉了。到那个时候,你的一个失误或错误便会致你于失败甚至死地,不像你在大学,可以随便犯错误而顶多被批评几句。当年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咱巢爷一时手软没有追击李唐并将之断草除根,日后才会败于唐僖宗的反攻之下。可见,现实社会不是闹着玩儿的。大学固然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但我认为不能把大学的关键地位看得太唯一,因为除大学阶段外,人生还有许多关键时期。否则的话便会引起大学毕业生的集体迷失和茫然。对于一个有觉悟的人而言,人生时刻都不得松懈,时时都是关键时期,大学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关键时期罢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大学的关键性,为大学的合理规划奠定基础。

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发现李开复给咱大学生的七个忠告无一例外都属于“修身”的范畴,即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能力。从此可看出,李老师认为大学是一个人积累积淀的时期。《易经》乾卦的第一爻爻辞便是“潜龙勿用”,只有潜下来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才能进入“见龙在田”阶段,最终实现“飞龙在天”,否则便会中途夭折。“潜”不是逃,而是“备”。潜下来暗自积攒能量和实力,以备日后大干一场。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的人即使遇到机会也照样把握不住,因为他本身没有任何资本。诸葛亮隆中卧龙

二十六载并不是打算一辈子蜗居,勾践给夫差做猪做狗也不是因为他够贱。可见,今日之修身,都是为了以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啊!

李开复的第一个忠告便是“学习自修之道”。在这个内容里,李开复告诉我们,大学学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知识的能力,并引用了一句经典至极的名言:“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那么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跟高考前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强烈反差。在中国,教育的本质到大学时代才真正能体现出来,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在人家发达的欧美国家,家长和学校从小学便以教育本质贯穿教学始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注重探索知识的过程。而在中国则是相反,从小便注重孩子的成绩,关注僵尸般的内容和毫无意义的结果。教育本质啊教育本质,本来是常识性的东西,到头来还得由李开复这个中国留洋博士回国指正,真是叫人哭笑不得。话题是“自修之道”,开复李同学给出的建议也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但不知是所给的话题太大,还是回答的范围太小,我发现他只是给出了关于如何学习和成才的建议,却没有涉及到对自修来说最本真的问题——做人问题。要成才,先成人。人都成不了,谈何成才?一个人做人不行,那他干什么都成不了事,即使成事了,成的也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余以为“自修之道”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做人之道,而非开复李所说的成才之道。不可否认成才很重要,但成人更应是重中之重才对。李开复可能久在美国,对中国学生的真实情况仍欠深入了解,在中国学生都已个个成人的前提下才提出了自己对他们成才的一些忠告。当然,他的这些忠告本身都无一不是珍贵和精辟的。

接下来开复兄又亮出了他对中国学生的第二个忠告:“基础知识: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这里他给出的观点我也十分的赞同。李开复认为数学、英语、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是大学生最应该牢牢掌握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基础知识”。没有基础。哪儿来的提高?但同时他又告诉我们不要把这些基础知识看得太重,因为它们只是你日后进行深入研究的工具而已,说白了就是你走路用的拐棍儿。这一层关系相当微妙,李开复说的也相当的好。在此,我用两个字将其思想概括下来——“中庸”,即以中庸的态度对待基础知识。正如韩寒所说,对大多数来讲,数学实际上学到初中水平就已经足够了,计算机对非专业人士来讲,懂得一些最基本的日常操作、达到能够熟练地在网上浏览和搜索信息的水平就算完成了使命。但如今很多人却在不得不深入地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原因便是为了应付日后的考试,他们将这些本应该成为永久拐棍儿的基础知识看成了一次性的敲门砖,用完就扔,叹矣。当然,对顶尖科研人士来说,基础知识自得好好学习。咦?!等一等„?我晕,李开复给出的基础知识里怎么没有《基础》和《原理》方面课程呢?Oh my god,这真是真是大煞风景!不是我拍马屁,说实在话,我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最最基础的莫过于《基础》《原理》之类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了,而将其提升到不能再提升的高度,便是哲学。道无处不在,哲学也是一样。前文里我已经说过,要成才,先成人。而哲学无疑是一个人成人的必修科目,《基础》《原理》只是哲学的冰山一角罢了。李开复是理工科出身,认识不到思想修养和哲学的重要性我不怪他。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哲学是是所有科目总称,也是世间万物的真理。哲学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我们活着,说的话、做的事,在佛学里面都统统叫作“业”,而佛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小小的分支罢了。哲学是值得每个人穷其一生去钻研和领悟的,哲学的学习永无止境。而其中,思

想修养又与人息息相关。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是,大家统一步伐,喊着号子,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团结一致向钱看。教育也是一样,完全变成了成才教育,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成人教育。前教育部长周济周胖子的下台正是凸显了教育产业化的瓶颈。笔者认为大学应把《基础》《原理》教学重要程度放到与数学英语相同的地位上来,怎奈即便能得到校方的批准,也很难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因为这些毛头小子们只顾前途和钱途,还根本认识不到这类课程的深远意义。大部分人直到老了、退休了才会开窍认识到哲学和思想修养的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大都数老人信佛信基督信老庄,而大部分年轻人信钱信权力信春哥的原因。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大学生应学好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光包括数英等文化等硬知识,更包含着思想哲学等软知识。哲学是用来干什么的?它可不是用来像我这样扯淡的,而是用来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宇宙万物的。当然,光懂得这些知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与实际相结合。我认为《基础》中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马克思的那个论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李开复先生自然也想到了些知识与实际运用的问题,因此我们就进入他的第三个忠告:

“实际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李开复是工科生,搞科研的,亲自实验和实践必不可少。这对于任何学生都是一样的。否则便如赵括纸上谈兵,最终兵败长平。实践的重要性有多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看这么多书,学这么多知识,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反过来,我们经历过了实践,有了足够的经验,不看书也照样可以成功。我认为无论是读书还是实践,都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产生“思想”,这个“思想”可以理解成无限接近真理的道理。我可以举几个历史上的例子:朱元璋小时候是一个穷放牛的,后来闹饥荒转业当上了穷要饭的和尚,他读过书没?没有!可以说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后来人家造反„.再后来跳槽当上了皇帝。他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难道是因为看的书多、知识丰富吗?确实是因为知识丰富,但他的知识并不是靠啃书本得来的,而是在残酷的战争中真刀实枪干出来的。贺龙是土匪出身,一介莽夫最终成了本朝开国元帅;而卫立煌同学贵为黄埔一期优等生,最后在东北战场上却连吃窝头喝米粥的六期小师弟林彪同学都打不过;李开复、比尔盖茨、俞敏洪等人本是科研专家或是实业家,为什么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如此透彻?是因为他们都是教育学专业出身吗?当然不是了,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打拼,才逐步形成认识,最终才成为了励志和教育大师的。这一切的一切,还不能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吗?好的主意,往往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好的路子,也往往都是靠自己积跬步趟出来的。不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听再多的金玉良言也没有用。所以我在前文中说“李开复的指导和建议不一定真正的符合我们每个人的实际,不一定能对的上我们每个人的口味,不一定与我们的原始想法和事先做出的规划相吻合”,那我们到底该听谁的?自己的!自己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呢?通过实践!

李开复的第四个忠告是“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关于兴趣,开复讲得已经够多过好了,“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这句话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我只想再为他补充一点,那便是“勿求多,而求精”。兴趣广泛是件好事,但太广泛就成为一件坏事了。我想详谈一下其中的“立定志向”问题。古往今来,成功者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他们都胸怀大志,而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的一个共同问题便是志向缺失。志向分大小,理想也分粗细。小时候俺们不知道啥是志

向,别人一问只会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大一些了,回答变成了“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成年了,深沉地憋出一句:“我得养家。”在社会上混一段日子,估计又改成“我要出家”了。人越活跃大,志向却越变越小,这与其说是“实际”,倒不如说是一种悲哀。现在人志向缺失,原因其实大多都是“不敢”。立下志向,不敢确定能将之实现,有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志向也不敢确立。远大的志向好比是一根绳,牵着你往成功的方向走,哪怕是中途绳子断了,你好歹也比原来前进了一大步。没有志向、没有目标的人,注定终日碌碌无为,生活毫无意义可言,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整天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大把本应该投入到实现目标的时间资本,全都零零散散地不知道花费到哪里去了。没有志向的人,注定不可能成功,注定只可能成仁。而我认为志向是不可变的,短期目标却是可以变的。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罢了。外部物质世界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你却一成不变的端着不符合实际的目标瞎折腾,这也是一种愚蠢。当年毛泽东同志立志解放全中国人民,屡次遭遇挫折后结合中国国情,革命路线由进攻大城市的苏联路线变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路线,才有了最后新中国的成立。否则现在大陆定是青天白日旗飘飘蒋光头的天下。我想说的是,立志必不可少,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点要注意。我们要辩证的确立自己的志向才行。“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是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五个忠告。其实还是我那句说过的话,自己的路应该是由自己趟出来的,自己才是最值得依靠的人,别人再怎么牛那也不是你自己,不可能指望别人帮你一辈子,一词以蔽之便是“自立”。谈到果断,之前的志向联系起来,便是“果断去为实现志向而奋斗”。志向知识纸面上的东西,要想实现理想,关键还得靠果断得执行。这就又回到了实践问题的讨论,由此可见真是万变不离其宗。想干什么,便赶紧去干,不要拖拖拉拉,这便是果断的含义。当年太平军金田起义,清朝的废物们并不把这群长毛太当回事,没有果断镇压,最终让人家农民伯伯攻占天京、盛极一时,最后清政府耗尽国力才在洋鬼子的配合之下将其剿灭。一把火,若不果断扑灭,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一朵花,若不果断去呵护,它只会很快便凋谢。最应该好好说说的便是第六个忠告“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觉自控”了。正如李开复所说,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其中很大原因便是大学生不知如何打发跟中学时代相比“莫名”多余出来的时间。拥有时间管理能力,是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区别之一。中学应试教育制度下,是老师管学生;到了大学,咱学生也终于翻身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但是大多数人却不会管束自己的行为,导致时间的大量浪费。当大部分男生在玩游戏玩女人,大部分女生歌舞升平时,我仿佛看见了南唐后主的后宫。游戏不是不让玩,而是要少玩,女人„略过不提。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能不做,但也不要做过。这其实还是那个中庸问题,把握好分寸,便是控制住了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最起码不应该让时间白白浪费,对很多学生来说,睡觉是时间的一大杀手。人家猪坚强好吃好喝有人伺候有睡的资本,咱能跟人家明星比吗?控制时间,说到底还是控制自己的问题。我把浪费时间行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的行为。如玩游戏、玩女人;第二类是有意义的浪费时间的行为,如多余的应酬、无尽的聚会,还有就是那些过多的分散了自己学习精力的兴趣爱好等等„.学习与其他,孰重孰轻,自己掂量。年轻人“潜龙勿用”,大把时间本来就是用来学习和积累实力的。过多地关注一些与学生不相关的东西,同样也是浪费时间。大学四年一

去不返,为何将这些宝贵的时间用于学习毕业后可能只需几个月几个星期就能够学到手的东西呢?这不是舍本逐末又是什么?

最后一个忠告我就不再过多地谈了,“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实际上是在说一个人的情商问题,简单讲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问题。这些东西,实际上便是处世哲学。我之前说过哲学的重要性之一便是指导实践,我相信,一个懂哲学的人,对付起些世事来更会游刃有余。所以,都给我好好从书本上或者实践中好好学习人生哲学吧!

虽然已经扯了这么多,但我还是觉得没有扯够,再滔滔不绝地扯上三天三夜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为大学这个话题是谈论不尽的,人生话题更是如此。《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能说得出来的道理,便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在读完了李开复博士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真正认识大学、真正明白自己如何去做,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读完了李开复写的所有公开信、所有的书籍,或是读完世界所有名人的励志著作,照样也不可能得到那个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真理。因为这些东西都不属于我们自己。要想真正地参悟真谛,只有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一切,其实尽在不言中。

第二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读后感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并且此刻已经是第二个学期的开始了,深夜了,十二点,说真的,这对于90后的我们真的并不算晚,此刻的我正在赶着去年的作业,这是什么样的生活?也许,真的,读完这封信,我们确实要有某种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又或者说,在未读之前,在第一学期的生活中,我们就有所体会,只是我们不愿去改变而已。

说的好听点,我们就是典型的90后,晚上下不了网,早上起不了床,然后整天在所谓的QQ里发表着自己那些无病的呻吟。说的难听一点,我们就是那批整天浪费纳税人钱的“无业游民”,也许不是无业,我们的也就是学习,好好学习,可是,大学里,有多少人是兢兢业业的呢?有多少人能够完全遵守不迟到不早退,而且还要全勤的优秀指标呢?在已经度过的学期当中,我们有很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很多时间都在床上度过,很多时间都在QQ上闲聊,即使我们明明知道QQ上说的话,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废话,但还是心甘情愿地聊下去。一个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却很认真的看过几部电影,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好好读过几本书,却很执着地追过数不尽的网络版的穿越小说。学校图书馆里的藏书很丰富,却永远也比不上网络对我们的吸引。

我想问自己,我是怎么啦?我也曾经参加过高考,曾经努力过,曾经的自己真的不是这样的。来到大学前也有给自己定过目标与计划,可是,目前为止,确实一条也没有实施。为什么,是因为没人管我了吗,是不是没有他人的监督,我就不懂往正确的路走?是因为没有老师再围着我团团转,给我反复的讲解,给我布置做不完的作业了吗?还是我脱离了应试教育,自己有了新的想法,与其让自己学那些书本枯燥的知识,还不如趁着年轻,潇洒活一回?我不会承认自己现在就是人渣,可事实告诉我,我在想人渣堕落。回家过年时,面对着仍然对我宠爱有加的父母,我甚至不敢告诉他们,我挂科了。看着他们那双对我充满希望的眼睛,我对自己的堕落悔恨不已。父母务农,好不容易到处借钱供我上的大学,让我可以接收到这种高额费用的教育,可是,面对父母的高额投入,却不能在我身上有应该有的产出。我知道,这样持续下去的自己会将父母的希望变失望,失望变绝望。

也许,自己真的应该学会反省了,应该要给自己制定目标了,要明确自己每一天都在干什么,应该学会把握那些过多的自由。我们已经是成年人,就要与成年人的样,就要承担起那份属于我们的责任。

我以后到底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四年后我要考研还是就业,还是我要考公务员?我真的应该为自己考虑清楚,然后自定一个个目标。首先,真的必须了解定下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然后按照不同的要求去提升自己。其次,看着课表,好好地给自己分配好学习时间,让自己的每一个星期,每一天都有可实行的学习计划。务必按照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务必脚踏实地。最后,要学会抵制诱惑,控制上Q的次数,别每次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开Q。更不要有事没事就在网上点击有什么电影和连续剧新出的,要知道,这一切与自己无关。学习

第三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篇一:《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读后感

读完李开复的信之后深有感触。走进了大学,猛然间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脚下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今天的社会竞争不言而喻,就这样停止,一切都会从你的身边消失,仅仅只能做个对社会无用,对家庭无用,对自己都无用的无用之人。

在这七封信中,李开复博士在其中分别为我们讲述了:坚守诚信对于社会立足的重要性、从优越到卓越的价值观前进方向,成功、自信、快乐间必然的联系,大学生活我们应当如何充实的度过,我们应当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老师一起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智慧的选择成功的路线和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七种人才。

人生一路向前也应有人的指点,李开复的话总能告诉我些东西,可能平时会一时忘记,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去看看,经常去想想,也许会让我们的道路更加平坦。李开复博士说:要从诚信谈起!要从优秀到卓越!要做到成功,自信,快乐!细节决定成败,平时的一举一动最能看清一个人,时时都不能松懈,积极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最好,却一定要努力做更好,不能做到完美,却一定要努力去接近完美!要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要相信自己,努力去拼,努力去博,不畏惧,只是勇敢向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只说只想却不做,一切都没用,没有一点意义,行动永远比语言有效果。我也将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不做语言上的巨人,更不做行动上的矮子。李开复老师在第一封信中提到的主动,积极的态度我更是深有同感,对于我们读行政管理专业的我来说,积极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品质,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要学会选择,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四年的时间可以造就一个人才,也可以造就一个庸才,其关键就在你选择你这四年的时间要怎么去度过。所以必须学会选择。所以我们一定不会浪费青春,要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力争全面发张自己,选择对了,加之付出,是顶峰;选择错了,即使付出再多,也是深谷。在第二封信中李开复主要针对个人品质作出了详尽的描述。人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呢?做一个城实,正直,主动,客观,谦虚的人。具有这写品质要想达到卓越还是还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真诚的以他人相处搞好人际关系。严格的要求自己,宽容的对待他人,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成功,自信,快乐简简单单的三个词却富含这时刻的人生哲理,因为成功而自信,因为成功而快乐;因为自信而成功,因为自信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成功,因为快乐而自信。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如何获得成功,如何自信在李开复的信中都已作了详尽叙述,自信+快乐=成功。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们研究的话题,当代中国人的诚信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国人在国外因贪图小利而背信弃义的比比皆是,导致他国人已经对中国人的诚信已经不再“感冒”了。所以无论你的学识如何诚信都是根本,只有做一个诚信的人才能立足于世界否则即便你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也必将失败。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恪守“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作为一名学生,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总结已经过去的大半个学期,确实还有很多的不如意,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习。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在某一小方面松懈。我希望我可以在学习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上,我应是个积极主动的人;在生活上,我必须乐观热情。做一个坚守诚信,正直的人,培养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坚信: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李开复的学识、修为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需要向他学习,但我们又不能一味的模仿,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珍惜校 园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大学生活就这短暂的四年,但这四年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的话相信这必将使你人生进步最快的时期,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校园生活,这四年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规划铺好道路,扎实的打下基础。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我们应该细细的品味这七封信,吸收其中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从现在起用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每一天。篇二:读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的感想

读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的感想

2007-11-16 16:56:18|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

在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有这么一段:.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似乎我们都是这样的。李开复似乎很了解我们中国大学生,在信中给了我们很多建议。读过他的信我感触很深。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他还告诉我们: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我们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在大学期间,我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我们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李开复还建议我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

价值”是我们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李开复给我们的建议是: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

经过大学四年,我们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就读大学时,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篇三: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机制四班 林文超 021100419 进入大学已然有了一个半学期了。对于大学,我也有了些许了解吧。李开复先生在他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说到了“自主”。我深有感触。大学之前,我是为了考上初中,奋斗高中,为好大学拼搏。这过程中,我都是被动消极的学习。不会主动去选择自己的学习,上了大学,明显不一样了。进入大学之前,专业的选择,这也许并非完全是你自己的意志,但其中还是包含有你自己的意志。大学之后,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这又是得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选择。

除了选择,还需要积极自主。大学中,老师只是一个一路人。俗话说:“师傅领进门,道行靠个人”。大学的学习更多的取决于你的积极性。

李开复先生说:“21世纪是选择的世纪。”所以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答应自己,当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时刻听从自己的意愿,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在过去,我们都有面对着很多的选择。也许在将来,我们会面临更多更大的选择,并且他们会关乎我将来的命运,甚至会关乎我的整个的生命。我不能够肯定我曾经做过的每一个选择都正确,因为年轻所有难免会有一些冲动及感性的因素存在,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去思考过我所做的这些选择会给我带来一些什么,他们真的可以带给我有用的并使我受益的东西。如果在你做每一件事情的同时都能够那么清楚的预测到将来的回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够那么自信的告诉自己这一次的选择我能够得到什么,因为生活的不可预知,因为生命当中有太多的变故。我们都有选择做于不做一件事情的权利,有付出还是不付出的权利,慢慢的积累,最终也就构成了你对自己将来命运的最终选择。如果选择错了,没有关系大不了重新开始,没有什么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只要这件事还能够让你在这个世界里得以存在下去。但是生于死原本就不能够由自己来做决定,我们真正能够决定的只有自己生命的深度,而不能左右自己生命的长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一些曾经做过的不重要的决定看得那么重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坦坦荡荡的去迎接自己生命下一段的开始,去勇敢的作出自己应该做的,自己想做的决定呢?

生命的意义其实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深浅,而在于你的选择。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四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读了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后,让我又有了目标,有了信心,有了动力,我的大学不能颓废,大学的确是人生的关键,这是我最后一次有机会受教育,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这也是最后一次在相对

宽容的理想环境中,大学里有太多我的第一次也有我太多的最后一次,在这里我只想努力编制我的梦想,奠定自己的未来

“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的确是这样~~~~~~~~~~~~~

用知识来装点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的人

时间可以抹杀激情,让人失去动力;同样时间也可以磨炼一个人~~~~~~~~~~~~~~~~~~~~~~~

第五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做个积极主动的你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

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里都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什么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Pro-active)这个词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推介给大众的。弗兰克本人就是一个积极主动、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典型。

弗兰克原本是一位受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影响颇深的决定论心理学家,但是,他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一段凄惨的岁月后,开创出了独具一格的心理学流派。

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意识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也许,正是集中营里的恶劣环境让他猛然警醒:“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弗兰克的意思是说,在一个人极端痛苦无助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自行决定他的人生态度。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弗兰克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在脑海中设想,自己获释以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介绍给自己的学生。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他在狱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弗兰克在狱中发现的思维准则,正是我们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

消极被动的人和积极主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30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机器里的一个齿轮。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今天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ker)曾

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

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作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作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作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作出。例如,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作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Brin)和拉里·佩奇(Larry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作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

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境界,我建议大家按照七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习惯,学习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方法,并在积极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步骤一: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埋怨不会改变现实,但是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可能改变一切。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消极的人允许或期望环境控制自己,喜欢一切听别人安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厄运;相反,积极的人总是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积极的人总是使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极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惑的阴影里。

积极的态度肯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证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坚持消极的态度却必败无疑。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持有消极态度的人能够取得可持续的、真正的成功。

当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主导。所以,在选择积极态度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步骤二: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的最大障碍,如果你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你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所拥有的那些消极因素。

例如,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总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责环境的恶劣——如果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他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年轻人该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我想向大家提出五个建议:

一、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现在,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谣言。如果盲目轻信这些谣言,你就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学发信来说:“自己想读一个民办学校的课程,因为它可以发‘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位’。”冷静辨析应该会告诉你:在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里总会暗藏着什么圈套。然后只要到搜索引擎积极求证,马上就可辨其真伪。

此外,有许多同学不懂得主动搜寻和验证信息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学请我帮他找某某大学的信息,甚至,还有的同学向我询问某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这些信息在网上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当我每次查出答案后,总是告诫这些同学说: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到网上去找,不要急着去问别人;如果你听到了什么,不要盲目信从,应当自己主动去网上求证。”

二、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

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

有位同学告诉我说:“我申请了两个工作,其中,我比较喜欢那份竞争激烈的工作,但同学们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我现在只好选择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请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惊讶地问他:“既然你很喜欢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你这么被动,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动争取呢?”

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作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三、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应当学会“有主见”。

年轻人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当随波逐流。

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他们每次都会习惯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要改掉这个习惯,你就需要下定决心,每一件小事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就算你不是很在乎。例如,自己决定在餐馆点什么菜,自己决定自己的衣着打扮,周末时自己决定要去哪里玩,等等。你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当自己感觉“无所谓”,想依从别人的意见时,记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选择展现出来。

不要被别人影响,也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从众”。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决定而影响你自己意见的表达。有没有什么人总是喜欢告诉你该做什么?如果有,下定决心,要求他们不要再这么做。如果他们不听,那就不要和他们在一起。

也就是说,大家要设法让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避免盲目听从父母、老师、名人……答应自己,当你认为必须说“No”的时候,千万不要说“Yes”。从小事到大事,你如果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意愿,日子久了,你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四、不要说“我办不到”,应当积极去尝试。

遇到困难时,不要找借口,应该多想一想,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能不能将问题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后再回头来处理这个难题?不要因为逃避而说自己没有选择或没有时间——没有人缺少时间,只不过,每个人分配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使用语言下意识地训练自己。

我们的语言会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思想,也会真切地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

例如,他们在生气时会抱怨说:“他使我怒不可遏!”——他们想说的其实是:责任不在我,是外力左右了我的情绪。

他们总是抱怨:“我没时间。”——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让我没有选择的机会。

他们还喜欢说:“我不得不如此。”——这其实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

他们在自我表白的时候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其实是在宣称:我已经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了。

相反,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言语中赋予自己决定的权利,他们喜欢说的话包括:“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决定……”等等。

所以,我们要多学习积极主动者的讲话方式,在说话时多用“我……”的句式,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少推卸责任,少埋怨。

步骤三: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

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极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

对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都有机会,但是,先天和环境因素造成每个人的机会多少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为世界不公平而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和选择,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而必须接受的,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勇敢挑战的。当你碰到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悔恨、羡慕和嫉妒上。你应该做的事是积极主动地抓住命运中你可以选择、可以改变、可以最大化你的影响力的部分。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总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价值观,作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对自己负责的人会勇敢地面对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方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时,自己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锻炼沟通能力,但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作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你终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同学问我:“不确定时,该如何负责?”其实,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你不能积极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我建议你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

*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语言,注意是否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依据过去的经验,设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处在你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

*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还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

*锻炼自己积极主动的意识。在30天内,专注于自己影响范围内的事物,对自己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不必怪罪别人或为自己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荫庇之下,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试行积极主动的30天训练法,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训练之后是否有所变化?

 步骤四: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在大学中延续而后悔念大学,有些学生因为专业不合适就虚度时光,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研究生期间遇到种种学术上难题而感到气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们都需要你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生命中随处是机遇,许多机遇就藏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气馁,你很可能会与自己的机遇擦肩而过。

积极尝试是学习最好的方法。在一个先进的公司,你不需要担心失败。在一项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最欣赏的就是那些主动要求做某项新工作的员工。无论是否能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要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积极上进,而且会从中学习。

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应该积极地尝试不同的事情。在美国,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门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机遇。

我的积极主动的习惯是5岁开始的。记得5岁的时候,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太简单了,于是就主动跟父母说:“我想跳级读小学。”父母建议我还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等到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读小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大胆地提出:“让我尝试一下好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考试,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那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努力读书,最后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事过30多年,当时母亲带我去看“放榜”时,看到“李开复”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兴奋,今天想来依然历历在目。这件事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和积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我的年轻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哲学是: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收获机遇的临门一脚,在于主动执著地去找这个守门人。当他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收到了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是一律没有奖学金。于是,他开始给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写信,希望他们能接受他作为研究助理从而资助。一个月中,他写了两百封信,虽然有很多教授感兴趣,却都因为他研究经验不足而拒绝了。他还尝试写信给中国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荐,也没有结果。一天夜里,面对电脑里一封封婉拒的邮件,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失声痛哭。然而第二天醒来,他决定继续去敲击这扇机遇之门。几天之后,他收到伊利诺大学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应资助。那位教授说,当他到系里索取郭去疾的材料时,发现系里正在准备给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后说:“我的‘叩门之旅’在继续着,绝大多时候,都无功而返。然而,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因为一次一次,机会之门这样被我敲开。一步一步,我得到了微软总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学读MBA、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机会。”

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下,更多的中国人不愿意换工作,而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其实,换工作岗位的意义在于,你一开始作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你的终生决定,你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不要因为暂时不了解自己的长处而犹疑不决。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尝试,因为机遇往往不可复制。要随时作好准备,以免机遇到来时错失良机,同时也应学会从每一个失去的机遇中吸取教训。此外,只有敢于挑战自我,你才能充分地开发自身的潜力。

 步骤五:充分准备、把握机遇

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

如果被苦难或挫折阻挡,我们应该学习把挫折转换成动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作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作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洪小文的帮助),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给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绝不是最后的最佳结果。而且,我已经公开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作实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更加抓紧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答辩时间。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在我毕业之后,这个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如果我当时在80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随随便便就毕业的话,后来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就肯定会让别人抢走了。

所以,当你知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把握;当你尚未看到机遇的时候,要时刻准备。

步骤六: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

记得当我在苹果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大家士气低落。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机遇: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他们决定采纳我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我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上司见到我,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时,看到你提交的报告,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作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你不会有升任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在微软公司,大家都很重视向比尔·盖茨每年四次的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在报告的几个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早排队,报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当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我就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因为那时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还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尔面前成功地演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时,我知道有四个研究项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个月后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于是,我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于是,我们修改了报告题目,十多个人飞到美国为比尔作了现场演示。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高度评价。

报告的第二天,比尔对所有的公司领导说了他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显然,如果我总是消极地等待,那么,我们恐怕就要错过向比尔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了。

对大学生来说,大家应该积极地计划大学的四年,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你的毕业计划将成为你学业的终点和事业的起点,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兴趣,应该马上作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那你应该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

步骤七:积极地推销自己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那些能够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很多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对美国同事的印象总是这样的:“他们怎么这么能说?他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中国同事在很多时候做得很好,却没有展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公司里,经常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的、有进取心的人。当他们还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时,只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团队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主张,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们总能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他们常常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人总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他们都是最积极主动的人。

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让老板或老师知道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当然,在展示自己时,不要贬低别人,更不可以忘记团队精神。

当我被微软总部调回美国,在美国启动总部把工作外包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这项极为重要但又缺乏资源的项目做好。

这时,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位在微软技术支持中心工作的经理。她在信中说:“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曾在多个部门工作,而且学习很快。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时间帮你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劳,我也不是申请工作,我只是希望为中国做点事情。你选择我没有风险,因为我至少可以把每个细节都帮你想清楚,这样可以节约你的时间。”

如果不是这封信和后来的交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把这个工作交给一位业余而又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为她起头的工作,微软后来三年中提供给中国的外包业务量增加了三倍。几个月后,当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负责这件事情时,她毫无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给了这个新部门。

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沈向洋院长要我推荐人选,我想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志愿者。她就是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总监宋罗兰。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要求我们展示自己,这是不是要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彻底转变为外向的人?”其实,一个内向的人很难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许的范围内往“外向”靠拢,尽量寻找一些“比较外向但又不给自己带来太大压力”的机会。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最后,我将苹果公司总裁的一段话赠给中国的学生: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

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下载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4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信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大全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引言 2000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一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同学问我:“开复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搭建平台 完善机制 激发活力 不断探索新时期职工技术创新的新路子 ——武钢工会创建工人科技园的实践与体会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工会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

    李开复先生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5篇范文)

    李开复先生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大学时期是这样度过》读后感 李先生在文中所提到的信,其中的内容我想确实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想法,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大全]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四) 成功,自信,快乐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这样

    导语: 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在学术 领域,他是攻坚挫锐的科研天才;在管理层面,他又是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位天 资卓越的华裔学......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读后感 机制四班 林文超 021100419 进入大学已然有了一个半学期了。对于大学,我也有了些许了解吧。李开复先生在他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说......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1、 计算机应用、算法和编程也都是每一个工科学生应该熟悉和掌握的,它们是将来人人必须会用的工具。 2、 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推荐五篇]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