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供我们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了什么的社会调查
父母供我们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了什么的社会调查 1调查目的我们上大学为什么对刚上大学的感悟
2刚刚到大学的体会
我们上大学为了什么我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就这样来到异地,开始求学。怀揣一个美梦,心存一份念想,渴望追梦的生活能在大学得到很好的延续。
几天过后,父母安顿好我就离开了。我沉浸在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家的遥想中无法自拔,时不时鼻子一酸就掉几滴泪水,室友们看到了又是安慰又是鼓励,让我感觉到仿佛是昔日的友人一直陪伴在身边,从未远离。
原来,大学里也能找到熟悉的温馨感,这种感觉就像微风吹拂脸庞一样,很舒服。
在这里,我希望每一个大一新生都能对生活满怀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只要你有追求,一切会越来越好的懵懂的我一路坎坷迈进大学的校园,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和一颗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心,开始了我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大学。
初来乍到的我们似乎感觉周围的任何事情都具有强烈的新鲜感,我最头疼的就是问路,因为我到哪都会转向,所以我很少出去,担心会走丢。
自入学以来,我们参加了不少报告和讲座,有健康知识讲座,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照顾关心爱护保护自己。谢老师作为我们理学院的辅导员,耐心的为我们讲述了校规校纪,告诉我们在大学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约束自己。职业规划老师为我们讲解未来的职业走向,调动了在场所有人的积极性,这节课互动性很强,同学们的反应也特别好,他告诉我们大学生不仅要聪明而且要美,并且要具有忠心爱心孝心信心。我现在最缺乏信心,可王老师说只有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这句话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我的不自信,还有大学生要具备四种品德,即高贵的气质、正直的勇气、负责的精神、平和的心态,这是需要慢慢磨练的,我相信有一天我会具有这四种品格。做为当代大学生要关注时政、学会思考、懂得实践。“忠孝仁悌、礼仪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作为90后的我们更要不遗余力的继承这些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老师的一节迎新演讲更是感染了我们所有人,他那铿锵有力的演讲气场和丰富饱满的演讲内容不得不使我震撼,震撼之余,我也畅想我自己的未来是否可以和他们一样优秀,也可以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亮着一盏属于自己的灯,照亮自己更要照亮他人。班主任有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要勇敢的去做自己怕做的事”,这让我联想到高考前的紧张和压力致使我恐惧高考,可最终我们勇敢的走过来了,回头看来其实高考并不可怕,就战胜自己后高考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自我认知、自我鼓励、自我发展、自我控制情绪。刚开学时的新老生见面会让我受益匪浅,学长学姐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他们把他们内心最真的感触、最深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使我们受益匪浅,他们的发言使我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我要参加疯狂英语社团,因为我的英语口语真的是不堪一提,我想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学姐学长们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们大一新生树立了榜样。我感触很深,不知道等我大一大二时是否可以像他们一样优秀,不过我会努力的,只有认真努力过才不会后悔,不会留下遗憾,老师们都说大学是收获知识和爱情的场所。学海无涯,知识无边,这宇宙间的知识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感悟,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活到老学到老,至于爱情,我想这是需要时间和缘分的,不可强求,所以我还 1
是会把学习放在首位,更要积极的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培养锻炼我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我的大学生活,从而使我的大学生活更充实更完整。
刚开学的时候,自己也是一个懒散,没有什么计划,没有什么目标的人。在高中的时候,自己的生活范围很小,基本没有什么事,没有统筹也没有看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到了大学里就不一样了,社团活动,自己的学习,自己的爱好,还有自己的朋友,这些都要考虑到,寝室里有哥们们,都很好,大家不到半天就打成一片了。听说系里学生会招人,我满怀激动的去拿表格添写,自己准备演讲稿,不过事情还算很顺利,我加入了学生会,成为学生会生活部的一员,我可以十分自信的说,我在生活部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感谢学生会中的成员们,感谢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方法一分也不保留的传授给我,同时我在工作上所得到的肯定,也是我所得到的财富,使自身不断学到“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学校生活真正开始进入正轨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对生活什么都不懂,只是掌握了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和一些书上所谓的生活的抽象的概念,根本无法应用到生活上,用书上的话就是说,理论不能运用到实践,理论和实践不统一。刚到食堂去吃饭,我不知道自己吃多少可以吃饱,我应该吃多少份的菜,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在家的时候,吃什么,吃多少,都是父母一手安排好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去考虑一元与五角的概念,没有想过自己去把饭荤素搭配妥当。当时打饭的时候,前面的师兄向食堂的工作人员要一元的饭,我看过他的身材后,我想了想自己应该比他能吃,于是要了二元钱的,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我明白了打饭的阿姨为什么用另类的眼神看我,我浪费了许多的白饭,希望我的妈妈不会知道这件事,打菜的时候,我努力的去发现自己的喜好,并根据喜好进行搭配。我就这样慢慢的探索,掌握了吃饭的科学。
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军训,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皮肤晒黑了,嘴唇咬烂了,这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人的意志没有经过苦难的砥砺,就不会以一个强者的姿态站起来;就不会懂得奋斗的乐趣;不会理解成功的艰辛;„„军训是短暂的,但军人严格训练,铁的纪律是永恒的主题,在我们心中永不逝去。让我们懂得:对于生活中的磨难和坎坷,我们不但不要惧怕,逃避,还要张开双臂以拥抱的姿势去迎接,以沐浴的姿态去感受,因为磨练实在是成就不凡人生的甘霖。能够用心去感受磨练,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游刃有余。
漫长的军姿,踢不完的正步,挨不完的训斥,使个个脆弱的我们慢慢变的坚强,严肃的训练场使我们每个同学英姿飒爽,但绝没有矫揉造作,有的是勇敢,坚强。
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紧张的节奏,以及辛苦的训练,这就是军训生活的几大特点,“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格言已经成为我心里面一个最具有震撼力的座右铭。
虽然我们的军训没有部队里的正规、严格,但从中足可以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绿橄榄”的真正内涵,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军人的酸甜苦辣,不觉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对中国军人的崇高敬意。军训虽然短暂,但足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路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时常会有荆棘存在,坎坷同行;
我们需要团队精神,每一个步伐,每一个口号,团队精神让它们发出一个单一的声音——整齐。而团队精神需要个人,一天天的训练,使我们深深了解到团队精神之重要,可以说刚开始我们的队伍缺乏默契,以致疏远了整齐,队伍便显得毫无生气。我们要达到整齐,就必须不断纠正步伐的错误,一遍不行,再一遍,再不行,再一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尝试和毅力让我们渐成一个集体,只要有团队精神,一切就会成功。这就是我们的军训有的人说大学生活很轻松,可我不这么认为,虽然我才刚刚迈进大学的校园,但我已经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学习气氛,当我看到清晨和傍晚有人到僻静的地方学习时,我会受到一定的感染,学长学姐们的勤奋刻苦,钦佩之感油然而生。进入大学后我发现我好象长大了许多,开始学会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虽然刚开始来有些不适应,感觉这里不属于自己,但慢慢的我习惯了而且喜欢上了这里,真的要感谢老师们这些天的教育和关心,学长学姐们的帮助和照顾,才让我更快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这就是这几天我对大学生活的心得。在此祝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踏实走好每一步,希望能与工大所有同学共勉。大学是什么?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一生精进之钥匙,是精神品味的酿造者,是人生态度的醍醐灌顶。这是感切之语,也是肺腑之言。
大学是一个缤纷多姿的大舞台。我们怀揣各自的梦想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是缘分的无形线丝将我们紧紧连结。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相会在美丽的呼市的大学城,莘莘学子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曲百转千回的歌谣。
在此,我不想拿成功的名言和警句来腻味众人与自己。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梦想是成功的助推器与奠基石。归根结底,步入大学校园,我们都梦想成功。
其实,这“成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勇于表现,勇于开拓的学生会学子;有刻苦攻读,求知求索的“铁人”学生;有丰富自我,陶冶性情的艺术人才。总之,追求不同,生活多姿,但无论哪一种追求,都彰显着真我风采,传递着绵绵爱意。我们生活在工大,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学习在工大,一个与我们灵肉相通和呼吸相向的工大。
大学的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以校园为基地,都会把校园作平台,奋勇前行,至善穷理。“今天机电学子,明日国家栋梁”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姑妄言出的话语。
3调查人员
大学城学生
第二篇:父母送我上大学演讲稿
父母送我上大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参加这个演讲比赛。“父母送我上大学”这个题目引起了我许多的感触,我在此跟大家说说吧。
徐徐而来的秋风渐渐吹散了点夏季的炎热,在这个金秋的九月,我结束了漫长无聊的假期,背起了大包小包的行囊,跨入了大学的校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正式成为一名大学生。我能清楚地记得,报到那一日我既紧张又兴奋,既迷茫又期待的心情。妈妈早在我报到的前一个星期就叫我把要带去学校的东西准备好,并早早放下话来,她不会再管已成为大学生的我了,以后所有的事情要我自己去做,她也不会再帮我做任何的决定了。而老爸在我报到的前一天跟我商量要我自己去学校,我当时就翻了一个白眼,列出了两个我自己不能去学校的理由:一,行李很重;二,我是路痴。所以,协商以失败告终,老爸还是送我去了学校。虽然知道父母一直以来都主张“放养式”的教育,很注重我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我也会时时感到无奈和偶尔的心酸。因为再怎么说我也是个独生女啊,虽然不必到“含到嘴里怕化了,捧在掌心怕融了”的地步,但也要偶尔心疼心疼我呀。
不过,报到那天还是挺感动的。那天从阳光灿烂到暴雨倾盆再到雨停,我和老爸一点也没被雨打湿,因为我们不小心选择了一条很长很慢的队伍去交学费。所以,老爸排队排了差不多三个小时。当他疲惫回来的时候,突然涌上了一股愧疚感,觉得对不起他和妈妈,要挣钱养家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偏偏我还这么不争气,没考到本A,让他们花那么多的钱送我上本B。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独立能力挺强,但还没能强大到可以不依靠他们,更别说保护他们了,到关键时候还是要让他们为我操心。
忙碌了大半个上午,找到了宿舍,老爸只帮我挂了蚊帐,其余的全部自己动手,没办法,家训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老爸也劳累大半个上午了。见我收拾得差不多了,老爸就说要回去了,突然极不舍得,毕竟假期呆在家久了,这一分离,要一个星期多才能见了。老爸离开的时候没叫我送,因为他知道我返回的时候找不到回宿舍的路。现在想来,真是对不起他。父母就是这样,永远为你着想,他们会爱你更甚于爱他们自己。不管他们对我多严厉,打骂过多少次,我又怨恨过他们多少次,我都爱他们,永远爱他们。因为以后绝不会有人像他们一样无私的爱我,不求回报的为我付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诗我很喜欢,它提醒我们要好好孝敬父母。为人子女有应尽的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不去孝敬,不去赡养,那他一定是极度自私的人,再善良也不会善良到哪儿去。我现在还没有什么能力能赚到什么钱,我能为父母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每件事做好,不让他们为我操心,再为妈妈分担点家务。当然,在大学别逃课,把知识学好,多学一点东西就是不浪费学费了。在大学不能因为有了许多朋友就忘了父母,就算因为学习和一些活动很忙,也要常打电话回家,因为父母肯定会想我们的。我一直觉得父母把我们养到这么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像我妈妈她常说的:“我的头发都为你白了”。虽然夸张了点,但真的说明我妈妈为我操了不少心。真的要感谢他们让我衣食无忧,幸福健康的长大。我现在成年了,要逐渐学会承担起大人的责任来,能在不久后,让父母觉得我能被他们依靠。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一个可以被父母依靠的人吧,是时候想想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了,为了我们的未来,也为了将来能给我们父母更好的生活,我们奋斗吧!
谢谢大家!
第三篇:演讲稿 父母送我上大学
(演讲稿)送
B12工业设计1班23刘琰琰
大家好:
不知不觉,作为新生来到广东白云学院已经快一个学期了,在这半年里,我们有悲伤有难过有失落,也有兴奋有自豪有欢乐;我们开始认识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开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我们接触专业的知识,发现和学习从前所未知的领域。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来到大学,开始另一段全新的旅程。但是,我们是否曾经回头看一看、想一想,是谁让我们跨入大学的殿堂?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是我的十二年寒窗苦读。的确,如果我们没有这十二年的奋斗,我们没办法成为大学生。可是,是谁让我们这十二年得以坚持奋斗下去?是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一路扶持,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大学生!没办法和没机会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机会没有了,再多的办法都是白搭,正如今日我们的演讲主题一样,是父母送我上大学!
对于今日的主题“父母送我上大学”,我也曾经听一些同学说,没有啊,我是自己一个人来大学的,还扛了两大袋行李,累死了。可是我们所说的‘送’,并不是接送的意思,而是扶持,是鼓励,是帮助,是爱护。也许我们独自离家几千公里,来到陌生的地方,有听不懂的方言,风俗令人难以接受,我们会不想长大,渴望父母在身旁,总是在想,要是他们送我来学校就好了。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父母不心疼孩子,也没有父母不希 望孩子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大学是我们迈入成年的新开端,新起点,父母眼中我们作为学生和成年人的双重身份,他们应鼓励我们自己独自去上大学。而在我们提起行李转身离开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回头看一眼,看到岁月白了父母的发,离别湿了父母的眼?父母送 我上大学,送的不是那几千里的距离,送的是十几年的无怨无悔。父母忍痛让我们离开家,独自到大学开始另一段旅程,无非是希望我们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父母送我上大学,他们的送,背后的代价是心酸的,是孤独的,是无奈的,同时,也是充满希望充满爱的。我们在大学的生活会多姿多彩,但别忘了是谁让我们拥有这种欢乐这种生活,告诉父母,你感恩他们,你现在很快乐。父母送我上大学,别让他们后悔自己的选择!
第四篇: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作者:王锋
来源:《甘肃教育》2013年第19期
大学,一直被冠以“学术象牙塔”的美名,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十年寒窗,潜心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踏进那片梦想中的土地。大学传承着人类的精神财富,每一所大学都有他自己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各自的人文精神。今天在整个社会更多趋向用金钱来衡量价值的环境下,对于相当多的学生来说,上大学已经成为获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更多的是为了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社会公认的成功——名或利。
上大学到底是为什么?也许,上大学确实不能保证以后找个好工作,上大学也确实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几年的积累将丰盈一个人的思想,让精神更加丰厚,让人生更加多彩。这番话,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道出了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在大学里,更多学到的是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必要的写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个人更好地成就自我。所以说,上大学绝非我们的目的,经过大学的锻炼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我们的最终眼界。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上大学被视为浪费金钱浪费青春,其实也是高度物质化社会现实的折射。时下青年的所谓理想,大多都是与物质有关,房子车子票子,这不能说不正常,但是如果只有这些,也难说很正常。“上大学浪费钱”的观点背后,体现的其实不只是“读书无用论”,更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去上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赚大钱,为了好的物质生活,这些当然无可厚非,只不过,除此之外,是否还该有点别的?大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企业输送人才,更要为社会输送公民,研究学问、增长知识这些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并非什么东西都可以货币化的,上大学的“赚钱效应”被强调得太多,必然背离大学教育的初衷。
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有更高的追求,才能帮助自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第五篇:为什么我们要上大学?
为什么我们要上大学?
2007年西南大学通过对七所高校三千名学生的调查发现:“三成多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是为了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重庆青年报由此认为大学生选择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就越趋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该报纸同时为人“大学生上大学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主流理由取向,占54%,这表明大学生上大学理由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似乎大学生为了找份好工作而上大学就不积极向上了?
这是一份很好的调查,可惜解读错了。三成多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是为了找一份合适自己的好工作不是高了,而是低了。2006年《长沙晚报》报道湖南省某村当年共有4名大学毕业生,其中3名找不到工作。这失业的三名大学生即使再有理想,恐怕也报国无门。如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如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深刻意识到的今天读大学就是为了明天的职业发展,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有救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定会更快,国家必将更强大。
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必须通过职业来实现。读大学就是当今社会获得美好职业的主要途径。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有所谓的学者说大学应该道德挂帅云云。其实这里的“大学”应该拆分“大”和“学”,指最崇高的学问,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具体物质形态的“高等学府”。今天的大学还是应该以追求最崇高的学问为根本目标吗?
恐怕不是这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从诞生到今天,它所承载的使命不断变化,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的身份不断变化,人们读大学的目的也不断变化。
十九世纪有位伟大的教育家纽曼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叫《大学的理想》,在书中他强调大学的目的首先是“理智训练”而非道德教育;其次大学重在传授知识而非增扩智识。在今天看来这两个论点非常普通,但在当时不谛于重磅炸弹。
因为更早的大学是这样诞生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在西方则追溯到柏拉图。有一些好学的人常常围绕在某位智者身边讨论数学、哲学、天文、政治等高深的问题。人越来越多讨论就无法有序地开展,讨论变成了讲座。讲座完了不少好学之徒久久不愿离去,一聚就好几年。住宿和开讲座的场地就成问题了。好在有些学徒家里颇有钱财,而且有些权贵对这样的活动比较欣赏,就捐了钱和土地修建房子,讲学的场地得以固定下来。然而,捐助通常都带着某些意识形态偏向,换言之就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比如在西方捐助最慷慨的通常是教会。所以远古的“大学”与宗教密不可分,最早是寺院形态的,十三世纪
则是教堂形态的。直到十九世纪神学都是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授课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以后,才有了纽曼的“大学教育是理智而非道德”主张。同时纽曼有一句话:如果大学的目的在科学与哲学的发明,那么,我看不出大学为什么应该有学生——这可以更好的理解传播推广与增扩知识之间的区别。
那么纽曼的大学究竟传授什么?以十九世纪的牛津、剑桥为代表,他们传授的是博雅,培养的是绅士,实行的是今天很多教育家们一再鼓吹的“通识教育”。他认为大学的存在既不是为了使人变得有学问(非研究性)、也不是为工作做准备(非专业性)、也不是为了使人更高尚神圣(非道德性)。他心中大学应该培养的绅士是指“有修养与识见的文化人”。亦即心智成熟、懂哲学历史艺术化学物理等知识、有礼貌有修养等符合“上流社会”标准的翩翩公子。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大学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英国大学的统治地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德国大学夺走。德国的大学鼓吹大学应该是“研究中心”。这和当时欧洲国家间的国力竞争不无关系。资产阶级全面获得统治地位以后,国家间的实力竞争空前激烈,资产阶级接管大学的运作。所以大学被要求研制更高效率的机器,更有杀伤力的武器等等,基础理论和应用都受到重视。蔡元培建立的北大就是以德国大学为榜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接替了德国在高等教育上的话语权。美国逐渐建立起“综合大学”体系,大学既是科研的中心、也把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同时扮演作为国家、社会和企业智囊的新角色。
不管博雅教育、研究中心还是综合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上大学的只是少数人。只有权贵子侄或出类拔萃的精英才有资格迈进大学之门,然而这个前提条件悄然发生了变化。马丁·特罗把在学人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作为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核心变量,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国的高等教育能容纳适龄人口的15%以内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能容纳15%一50%为大众高等教育;超过50%则为普及高等教育。20世纪70年代,仅有美国一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美国己达50%、日本为46%、德国为30%、韩国为55%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4年世界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32亿,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8%提高到24%,其中有3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最高的韩国达到87%。
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2010年将达到27%。2007年,上海、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而江苏省计划到2010年达到40%。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认为2050年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会达到80%,惊起哗声一片。我认为这并非学者哗众取宠。在人口增长放缓,新生儿出生率降低的趋势下,只要大学招生规模保持不变,80%的入学率自然而然就能实现。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上大学,对这两个问题的争论一直不断,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对此非常清楚,大学入学率越来越高,说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读大学,最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切一切的理想都只能通过职业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