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就业(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2: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就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就业》。

第一篇:谈就业

谈就业

(陕西榆林李建兵 ***)

2010年代,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有600万之多,就业形势严峻。以前,招生和就业是一个系统,匹配的,你考上大学,就业国家包分配,所以学生努力学,家长尽力供,内心都有奔头;现在的情形是学校管培养人,地方政府或企业单位主宰你的最终就业,是两个系统,各自为阵,考上了大学,不一定能就业,学生和家长内心不踏实,部分人因为内心惶恐,学者无心学,供者费思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学生们在学校里考过的东西,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还要考;有时,学校里管的是你这一专业修完一定的课程量,且都合格,就能毕业,而用人单位考的是另一类型的内容,逼迫你再准备

一、两年应对这种招聘考试。例如,硕士研究生应聘地方党政事业单位的考试内容,政治理论部分在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时就涉及了,而且考的更加全面、更加上档次,用人单位有时还要考。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官员能理解的,硕士研究生免笔试;有的不太明白的,还要和本科生压在一块考,弄得你哭笑不得,毕竟在位的地方官员攻读过统招硕士学位的人数不是太多。有的县招聘高中教师,考的是高考题,到底是考大学还是招聘教师?!教师教给学生“一点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中央政府给地方下放的权利很大,用人单位招聘考试内容设计随意性强,学子们情何以堪。我们从他们的招聘

方案里,就能判断出官员们的文化水平了,自己属于哪一档次,就喜欢考哪一档次的内容,还有一个急功近利、浮躁、狭隘的因素在里面。无论是参加招聘还是在单位里任职,你的上司和你接受的是同一档次、同一专业的教育更好,思维方式接近,认同性强,较易相互理解,好办事。对于招聘来说,如果接受的教育有差异,单凭那笔试和几分钟的面试,把一个学子二十多年的学业水平和能力检测出来,分个一二三等,恐怕有漏贤之虞。

唐代科举时有一种叫投卷的风气。就是应试的考生,在考试以前把自己的作品投给一些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好评,为自己的登第制造舆论或社会影响。

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向社会名流投献,所投之卷,称为行卷。第二次向同一人投献,称为温卷。

这种一而再的投卷客观上使得当政官员对仕子们有所了解,制造舆论,给自己在众多的考生中定位,有利于自己的登第。

这种做法弥补了短暂考试选人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获得就业岗位,高考时选择专业成为重要的环节。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资源选择专业,比如某些行业优先招录内部职工子女,尽量选择该行业所需的专业。有的学生选专业找空挡,学的好不如选的专业好,未来几年社会急需的专业是最好的选择,其分析判断预测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需要智慧。例如,前几年,师范类生物学专业考生中报的人数少,一般人只瞅着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大路专业,结果是生物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较顺利地被

一些中学录用了,且多数进了高中部。

高校扩招,导致就业时让一群人竞争数量不多的岗位,是教育本身的巨大浪费,也增大了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例如,农村孩子考大学,还是想找工作,有些学者说,上大学,即使不能就业,也可以提高自身素质;没饭吃,素质高,有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有的农村家庭因孩子上大学而返贫,现状拷问“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的正确性。话说两来,一方面,现在的社会体制,讲究自由竞争,总有些人会在竞争中处于失败地位。把社会资源比作一桌饭,够十个人吃,可是来了二十人,总会有人没饭吃(国家用社会保障来解决)。另一方面,选拔考试,招的人少,录用的当然幸运,没有被录用的也不一定是无能之辈。作为百姓来说,我们改变不了这种格局,只能在这一格局里,调适自己的心态:毕业的学子多,而用的少,社会不能为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令他们皆大欢喜的岗位,我们要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这个社会。

关于职工业务培训与进修。过去,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以至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员进入就业岗位,为了满足他们的在职进修深造所需,脱产、函授、网络教育等多种学习方式就出现了,一段时期,叫“五大生”,现在范围更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办学单位的教育质量为社会诟病,有出钱买文凭之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提倡终身教育,各种业务培训活动风起云涌,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国家规定一些单位的公用经费里有职工培训经费,培训效果也参差不齐,钱总是要花的。一个未就

业的学子,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形势来把握首次就业的学历高低,即第一学历的高低,有一个投入与产出比,追求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人们攻读统招硕士、博士学位为了进入高一档次的单位,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多数人还是选择成人在职教育。因为在2006年的党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套改方案里影响党政单位职工工资的主要要素是职务和工龄,影响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主要因素是职称和工龄。从业单位不变,在职学习,可以带工资,有些单位还可以报销学费;不脱产的,又不影响工作,拿到的文凭与全日制学习所获文凭对你的职务升迁或职称评审影响的差距有多大,大家心里明白。当然也有些人为了学点真本事报考统招生,去拼搏,人各有志嘛。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按常理,用人单位应该择优选择高学历、能力强的毕业生,在实际中,有些单位把一些较低学历、能力弱的人用进来,工作搞的漏洞百出,让全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然后个人投资或公家单位出钱,去培训,去进修,培训的效果当然比不上正规院校的产出,如果开先就用一本院校毕业的有能力的学子,就可以省掉许多培训活动。政府专门成立那么多培训机构,也应该有事做、有钱赚。有时一刀切,该培训的不该培训的都得培训,职工的钱照样出,培训合格证弄下一摞,没有那些培训证,就不能晋升,不能评职称,现在的社会是善于打檫边球的社会。现阶段,在一个单位里,以高中、中专或大专学历进去的,算捡了一个便宜,以普通职工群比较,别说企业,就是在党政事业单位里,工资也影响不了多少,我们的工资制度是以人为本。这些人或参加成人高考,有时还不用参

加入学考试,缴点学费,学到东西学不到东西不说,反正弄到的文凭与你全日制学生的本科或硕博研究生文凭一样管用。他们毕业证上印章显示的培养单位就是把“没有学历的培养成有学历的,把低学历的培养成高学历的”。

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企业职工和党政事业单位职工一样端的是铁饭碗,用人制度有利于人才流动;现在的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职务晋升、职称评审、退休养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把社会上的从业人员条块分割,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政府总是一厢情愿,希望在初次的招录过程中选拔出最适合于本部门的所需人才,其实人才总是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有个调动、调剂使用是上策。

第二篇:谈大学生就业

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演讲稿

来源: 冯佼的日志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民盟中央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今天讲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我就随便聊一下,因为当初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不需要有就业心态,因为我们毕业的时候是国家分配,国家指向哪儿我们就打向哪儿。当初国家没有把我分到西藏去,把我留在了北京大学,所以有了我的今天,如果在西藏的话,我现在应该是西藏大学的某个教授,反正是国家说到哪儿我们就走向哪儿,这是当初我们的心态。但是现在即使你有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因为现在国家不告诉你到哪儿去,国家告诉你,你自己怎么活由你自己来,是这样一个状态。

在大学生扩招的前提之下,并没有为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做好准备,扩招的目的想让中国的大学生多一点,中国整个的知识层次高上去,但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市场没有准备好。

找不到工作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他们在大学已经花了很多的学费,父母非常的辛苦,而毕业出来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由于大市场没有做好准备,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我们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市场没有办法一下子吞吐这么多大学生的问题。

怎么办?

我每次在电脑上打事业这两个字的时候,跳出来的总是失业两个字。失业和事业的拼音是一样的,这似乎体现了一种宿命。

能够放低自己的人,通常将来能够走得更高

我一直把工作分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叫就业、职业和事业,只有一个不能做,就是千万不能失业。我每次在电脑上打事业这两个字的时候,跳出来的总是失业两个字。失业和事业的拼音是一样的,这似乎体现了一种宿命,就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谈事业目前离你们还太远,真正要谈的是能够不失业的问题。真能不失业就要从就业做起。

什么叫就业?我有一个定义,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干,你能干上这份工作,有了一份业,就可以赚自己的钱,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钱,这就叫就业。我对学生讲课的时候有一个口头禅就是,22岁以前父母给你经济资助来帮助你大学毕业,如果说这是父母的应尽之职的话,那么到了22岁以后,大学毕业了,不管你是读书上研究生,还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钱都是卑鄙的。因为我认为,人就像动物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出去养活自己,从来没有听说哪一对老动物带着小动物过一辈子的,它一定有这样一个过程,到了那个点上必须出去,我看过这样的电视片,老鹰看到小鹰会飞的一瞬间就再也不会去理睬那只小鹰了,一定要让它飞出去。

中国的父母在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活得更好的养育上是不够的,有钱的父母更加不够,孩子没有工作,找不到,那就算了,继续给他钱吧!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独立奋斗能力越来越差,父母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们什么?剥夺的是孩子们成长的权利,使孩子们越来越失去成长的可能性,可能导致一辈子不成长,一辈子没出息,一辈子窝囊。因为到22岁左右如果养成一种依赖心态,这个依赖心态一辈子几乎是摆脱不掉的。

有同学就问我,说我22岁以后读研究生确实还要点钱,但是我读研究生是为了自己更有价值,那怎么办?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出国读书要花钱,有没有可能比如说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来计算向父母的归还数据?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你就有了一种紧迫感。这个紧迫感就是说,我未来必须找到更好的工作。

我对到新东方应聘的大学生,常问他想干什么工作?一般提出来的工作都是充满了远大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被企业接受的。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开出来的工资让你感觉到难以接受。当然大学生有毕业以后就能拿到上万块钱的,也有毕业拿到两千块钱的,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毕业的时候只能拿到两千块钱的人,未来一辈子永远赶不上那个拿上万块钱的人,因为有可能后续的爆发力和耐力,以及工作态度会决定未来的工资。

撇开工资不说,我再说一下就业心态,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会故意考验大学生,他说我能干这个能干那个,我说你对新东方了解不了解?他说了解,这个、那个,他了解很多新东方的事情,那我说现在干这个工作呢暂时没有位置,但是新东方也有一些位置可以干,你可以留下来干,比如说有两间厕所没人打扫,你愿意不愿意暂时先打扫?如果你真看好新东方,从打扫卫生进新东方也是可以的。一般的学生当我开完这个玩笑后是不会接受的,但是实际上他要是真接受了,至少给我的一个感觉,这个人将来可能能成大事。一个能够放低自己的人,通常将来能够走得更高。心态决定了结果。

大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够拿到一份很好的薪水做下去,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获得机会的敲门砖,通常是选定一家单位以后,从单位的最基层工作干起,并且以自己的态度和业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以及证明自己对这个机构的喜欢,来使自己在这个机构中能够逐步上升。

就业可以是临时工作,它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职业则是你选择的这个行业,你打算干它一辈子。

就业可以是临时的,职业则是一辈子的

总而言之,我想说的就业就是找一份工作而已,特别简单,像我当初一样。我留在北大当老师,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够当老师,因为即使到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依然想离开北大出去工作,之所以留在北大当老师完全是因为当时国家分配体制所致。之所以被留下来是因为当初北京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非常缺老师,所以我就被留下来当老师了。我知道我是丢不起这个工作的,因为我拒绝分配的这份工作,我的户口就会打回原籍,打回原籍就意味着我要回到农村,我的户口要回到农村去,那我还上大学干什么呢。

从不会当老师,也是抱着一点点的敬业精神,抱着一定要努力的精神,一点一点学,从不会当老师到会当老师,到一年多以后我喜欢上当老师。最初我从来没有想过一辈子当老师!想有个过渡,最后出国,或者转到别的行业去,但两年以后,我决定把老师当作自己一辈子的职业来对待。这就转到了我讲的第二步,这第二步是什么呢?就是职业境界。

所谓的职业和就业的区别是,就业可以是临时工作,能使自己活下去的临时工作,它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职业就不一样了,职业就是你选择的这个行业你打算干它一辈子,这就是职业。比如说我下定决心自己一辈子不离开老师这个讲台,下定决心以后从来就没有变过,包括后来做新东方,包括现在做新东方,我依然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出现,我依然在给学生上课,我有很多时候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做别的行业,比新东方赚更多的钱,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别的,就是因为我觉得做这些东西跟我做老师没有关系,所以我后来的整个事业都是围绕着我的职业展开的。

事业是你的职业对外的扩展和延伸。它的前提是,就算你事业做失败了,你依然能够回到你的职业上去。

事业是职业的更高境界

从职业可以慢慢进入事业境界。我把事业界定为什么呢?是你的职业的对外扩展和延伸。它的前提是,就算你事业做失败了,你依然能够回到你的职业上去。明白这个意思吗?如果说你事业做失败了,发现自己变得一无所长了,连职业和事业一起丢了,你就真的只能回去打扫卫生了。对于我来说,我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是一个英语老师,所以即使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回到老师的位置上,将会相当轻松相当容易,对我来说也一点都不丢面子。为什么?本来就没有新东方。因此就算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还是什么都没丢,因为我原来只是一个老师,现在不做新东方了,回去还是当老师。所以,我觉得以职业为一个中心点,再来扩展你的事业,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我相信在坐的各位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因为自己在某个领域有一个强项,到最后再把这个强项进行扩展,利用这个强项和别人一起来干一番事业。

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直接创业的成功比例相当低,估计有5%的创业能够活下来,能真正做成大器的1%都不到。

不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

我通常不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除非你的创业不用花太多的钱,或者有别人不可模仿的专利。为什么呢?因为创业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概念,就是我想成功。但是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直接创业的成功比例相当低,估计有5%的创业能够活下来,能真正做成大器的1%都不到。所以说我比较主张大学生在能使你学到经验的机构工作上一两年,使自己的个性和人际交往以及自己的技术才能更加成熟,再去创业的话,可能成功的比例就高一点。

有人常常问我创业的问题,我说我的创业是在北大毕业以后,已经工作了七年的基础之上,并且北大出来以后还为别的培训机构工作了两年的基础之上才有了新东方。但是,每个人的领域不一样,比如说对于高科技人员,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如果你不去实施的话,可能就被别人实施掉了,这个时候也许创业的机会或者说时机要抓得更加准一点,但是如果说你想要稳妥地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的话,积累经验是更加重要的。

你在大学跟同学分享,到了单位你跟人分享,你创造事业跟你的合作伙伴分享,你就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分享的心态将能给你带来无穷的资源

从大学生的就业或者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心态来说,我觉得主要有几个:第一是准备阶段,高考太辛苦,让人变成了非人状态,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应该是把自己还原成轻松状态,把知识学得更加广泛一点,是一个综合素质准备阶段。

真正的就业准备呢?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两年要做几件事情,才能使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相对比较顺利,第一是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搞清楚,我毕业以后找工作是什么主要方向?第二呢,就是通用技能你必须增加,比如说英语水平、电脑操作。第三个就是实践经验,我一直告诉大学生,工作要有经验的积累。美国是有这样一个系统的,大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出去实践,而且不一定要拿工资的,比如说你如果到新东方来,即使管理一个月的教室也算是工作经验,至少你知道了工作是怎么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真的干得很好的话,你走的时候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对你未来找工作一定是有好处的。

企业老板之间的互相推荐将变成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上缺失诚信的社会,因此它需要一个诚信系统。这个诚信系统靠什么?就靠人与人之间熟悉之后的互相信赖。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给你写推荐信,未来的工作大门就自然向你敞开了。所以大学三四年级两个寒暑假,一定要去找实习的工作。

最后一点就是,在大学三四年级要准备好与人打交道的心态。与人打交道就从你的同学做起。与人打交道的心态,我只要强调一点就行,我把它叫作分享心态。

中国现在独生子女比较独立,什么东西要独享,跟别人从感情上到物质上的平等交往的能力比较缺乏。平等交往和分享心态可以为你未来带来一辈子的好处,因为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做事情的,到今天也没变过。我把它比喻成六个苹果心态,你有六个苹果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到树林里去,全部吃完以后再回到宿舍,别人谁也不知道,表面上你全部得到了,但是实际上你失去了用六个苹果跟世界上去交换无穷无尽的资源的可能性;如果说六个苹果,你自己吃一个,把另外五个苹果带回宿舍,分给你宿舍里的五个同学,表面你丢了五个苹果,实际上你得到了五个同学的认可,得到了五个同学的好感,你们开始了感情交往,而到最后的结果是你换回来的无形资源,比你五个苹果的有形价值要大出不知多少倍!

而再进一步推断的话,其实你一个水果都没丢。就算别人再小气,吃到你的苹果,当他有六个橘子一定会给你一个,否则他良心上过不去。这就是整体上的社会交往原则,你记住这个原则就会无往而不胜,你在大学跟同学分享,到了单位你跟人分享,你创造事业跟你的合作伙伴分享,你就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一个人工作由两个要素组成,专业加上综合素质。从综合素质来说,我讲五点在我心目中的排位,如果你到我这儿来工作,在有专业的前提下,五个素质的排位是:第一、诚恳和诚信,就说你这个人看上去是极其可靠的,必须是做到行动上也是可靠的;第二、要踏实,诚恳、诚信不意味着踏实,你一浮躁,重任就不会交到你的手里去;第三个是沟通能力,很多人很有才能,但是一来就把办公室弄得乌烟瘴气,原因是他缺乏沟通能力还瞧不起人;第四个是创新能力,你能够提出新思想、新主意,让我感觉到你想到的东西我还没有想到,我觉得你想到的东西比我想到的有价值,那么你的位置就会上升;最后一个是无私,为什么无私放在最后,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私心,关键是要把私心限制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把无私排在最后一点上。如果把这几点放在头脑中,我觉得你不仅会就业成功,你的事业也会一辈子勇往直前,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像是刚刚孕育成熟的生命一样,迫切的希望可以很快融入社会来一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大学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求职大学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僧多粥少的态势。除了就业岗位少,缺乏工作经验和大学生自身心态不端正,都是挡在大学生就业之路上的拦路虎。

在客观情况和自身因素的双重困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

大学生应增加在校期间实习的经历

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通过在网上做的调研,超过90%的公司会更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实习经历。在学校的时候,最好能够争取在寒假、暑假增加自己实习的经历。大学生先要明确方向,并做好从最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放低要求是今年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大学生应该眼光向下,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体制的保障,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努力。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别说我是天之骄子。

90年代的大学往往被描绘成象牙塔,那时侯的大学生由于分配制度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或挥斥方遒或自命不凡。而新世纪之际,刚杀过独木桥的他们跨进校园,却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业双向选择了,进校园就得想着找工作。

大多数学生会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四处出击,再优秀的人也不会等待。天之骄子的说法早已被PASS,再抓着这朵云彩不放,早晚会跌死。现在就是把自己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天之骄子的冠冕堂皇早已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冲到了太平洋。”

大学生是市场经济下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竞争是描述他们的关键词。但过分强调竞争而失落传统的温良恭俭,会对长远的发展不利,自身的商品化,难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近视”现象。打上市场烙印的这一代大学生,踏入社会后会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前进。

二、有面包吃已足够

双向选择必然导致竞争,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一些毕业生认为专业太冷,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在求职时很不自信。一个学历史的大学生其求职意向居然多达9种:记者、中文编辑、英文编辑、网络编辑、教师、广告文案、企业策划、导游等。他说,现在很多单位不要应届生,能找到工作就算不错了。很多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太低,女生表现尤为突出。自我定位过低与激烈的竞争有关。但不论竞争多么激烈,都应保持平常心。因为毕竟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文方面的修养和理论技能的掌握已比较完备,需要的只是社会经验的锤炼。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求职时饥不择食,必然带来所学专业和工作的“对口”问题。一般而言,所学专业毕竟是最熟悉的领域,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专业对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求职时应强调对口,但不必非对口不可。

三、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这个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全面中肯的评估,然后再对发展方向做出抉择。单项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不容忽视。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冲劲很足,但往往不够塌实。这样始终适应不了社会角色,是求职心态不平稳的表现。好高骛远的人终要跌落红尘,为梦想而活的人总有醒来的时候。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一个适应过程,应尽快完成转变,积极认清自己的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无论对什么事情,期望值都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料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

四、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大学生或多或少对求职都有恐惧感。曾经有一位学营销的男生,在大家都找工作时他选择了回家种地。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营销工作,几年的书都白念了。这是典型的逃避心理。胡湘明说,对陌生事物有恐惧感是正常的,正常人能够克服恐惧继续向前,而心理脆弱的人常退到“蜗牛壳”里。在“双向选择”时,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追悔、逃避、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需要能力,适应社会更需要能力。从校园到社会,这一步早晚要迈出去,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回避不如迎接挑战。勇气和自信是逐步培养的,把每一次成功当成下一次的开始。在求学期间就应积极接触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因就业而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的,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相信如果每一个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都认真的思考过这些的话,那么每一个大学生就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三篇:谈大学生就业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

感谢今天邀请我到这里和大家聊聊,给我的题目就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我就自己随便聊一下。因为当初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没有就业心态。我们当时毕业的时候是国家分配,国家指向哪,我们就到哪。当时国家没有把我分到西藏,把我留到了北京大学。国家说到哪,我们就走到哪。现在你毕竟有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今天讲的主题,主要是三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就业的大形势,第二是就业与职业的关系,第三大学生就业心态到底应该怎样,第四我现在从老板角度来看,我录取大学生最注重大学生什么东西。

第一就是大的形势。非常的不乐观,中国在大学生扩招的情况下,没有为大学生市场做好准备,中国在大学生就业这个层次上是没有的,比如说确实国有企业在发展,民营企业发展更快,新东方平均每年接纳400个大学生速度发展,既使这样,中国整个市场没有为大学生所准备的中国扩招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大学生毕业以后,该干什么。大学生该干什么?不知道,农民还有一点土地可做,工人阶级习惯了在机器跟前劳作,或者习惯了下岗,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可能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命运这样的一个准备。

中国大学生毕业每年都在呈20%到30%递增,今年数据大学毕业生413万,就业机会比去年少了22%,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22%,今年会有80万左右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对于一个大学生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在大学的时候花了很多学费,父母很辛苦,而且毕业生出来得工作,这是他们人生中间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中国大市场没有做好准备,不仅从大学生工作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我们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而是市场没有办法一下子吞吐这么多大学生的问题。

我们当初毕业的时候,不存在找不到工作这样的行为,因为当时大学生是稀有动物,既然是稀有动物就相对比较好办一些,把你放在动物园展览也是能有收获的,现在大学生是遍地开花的现象。尽管社会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大学生毕业有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真正落到任何一个个体大学生身上,是非常难受的事情,国家在这方面尽管反复建立大学生就业中心,民间也在为大学生就业做出努力,但是实际上,由于中国整个大市场,没有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或者说大学生人数毕业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就剩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二个,这是一个大形势,从教育本身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没有什么过去大学教育当中反思过来,进大学就是学习知识,进了大学以后,大学四年轻松度过,很多的大学教授在市场上没有什么经验,只是受过职业训练的经验,中国大学的教授不少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包括工商管理的教授,有很多没有自己在实践当中做过企业,学校尽管扩招了很多学生,尽管学校和教授都是为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但是教学本身内容和就业依然是大大脱节。这是我身有体会的。这个脱节的,包括我所在的北京大学英语系,到现在依然学古汉语,依然学着拉丁文这样的东西,对中国大学生的现实,到底带来多少好处,是非常难说的一件事情,这个会增加学生的某种学术分量,但是现实当中,学生如果生存不下去,学这个东西能带来多大用处,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教育的导向,依然是让学生以知识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就业为主,导致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心理上也没有做好准备,很少有大学老师上大学第一天,同学们你们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存更加好,而是你的生存更加好的唯一办法,就是毕业的时候,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大学学的东西是一二三四五,没有这样的老师会这样讲的。只会告诉你这个原理背出来怎样,那个原理背出来怎样,中国的大学教学方针是有问题的。这个教学方针体现在心态问题上,大学生毕业之前没有做好很好的准备,通常到了三四年级自己面对工作,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一个面对就业自己不知所措带来的后果。我问过不少考研究生的学生,为什么考研究生,反正到社会上也不知道干什么,干脆还上三年研究生,如果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上研究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中国研究生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松垮,很多研究生三年过的比大学三年过的更加松散。研究生的扩招和大学生扩招导致的现象,两到三年以后,研究生和大学生拼命抢夺人才市场。这样的结果,研究生会占有优势,有可能本科生更加愿意从零干活,这样的结果,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形势同时不佳的情况,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非常严峻,每年几十万的人找不到工作,几年下来就是二三百万,这样社会问题就会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非常的明显,未来如果说中国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会出现,出现重要来源就是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再回过头来讲,讲到大学生的工作,我一直把工作分为三个领域或者三个步骤,就业、职业和事业。只有一个不能做,就是千万不能失业。我每次打事业的时候,打到电脑里敲出来的两个字都是失业。失业就是拼音中间,你把拼音的手两个失业和事业拼音是一样的,通常跳出来的第一个是失业,第二个才是事业。就是说,大量的学生根本不用谈事业,事业离你们太远了,真正要谈的是不是能够不失业的问题。就要从就业做起。找一份工作,不管是否喜欢,你就干,干上这份工作,有了一份业,就可以赚自己的钱,不用花父母的钱,这叫就业。我对学生讲课的时候有一个口头禅,22岁以前,如果父母需要通过给比一部分的经济资助赞助你大学毕业,如果这是父母的应尽职责,到了22岁大学毕业以后,不管你是上研究生还是什么,再花父母一分钱,是卑鄙的。从来没有听说一个老动物带着一个小动物过一辈子的。

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的父母尤其是,对于孩子未来,到底怎样让孩子生活得更好,有钱的父母,孩子找不到工作,没有关系,继续给他钱吧,最后剥夺了大学毕业生成长的权利。不知不觉由于父母不断供给,不断养育,最后使大学生自己越来越失去独立作战的能力,越来越失去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最后的结果一辈子不成长,一辈子没有出息。一辈子窝囊。我们那代人,从小必须自己劳动,从小必须帮助父母干活,我在大学的时候,父母不可能给一分钱,国家给22块钱一个月的生活费,大学毕业想的不是自己的理想不是自己的梦想,而是赶快干活,挣钱养活自己。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22岁是一个分界线,把自己和以前的依赖关系都割断。当然也有同学说,我22岁读研究生,我确实需要钱,但是我读研究生认为自己更有价值。价值跟社会经济交换,那就是货币。也就是这个价值背后你能产生货币,这个货币你可以毕业以后产生,也可以持续更长一段时间,比如做文学家,或者做画家,可能画到四五十岁,或者写到四五十岁,才能换回社会价值,比如梵高一辈子穷苦潦倒,结果死了一以后一部画就几千万美元。你先要假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先活下去的境界,解脱你父母的依赖,依赖父母的状态,不管父母是否有钱,这个前提条件就是22岁的时候,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出国读书要花钱,有没有可能向父母写一个借条,并且以同期银行利息计算。如果这样,你就有一种逼迫感,我必须工作,其实一般的工作就是远大理想和伟大色彩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我不太容易接受,通常另外一个情况,开出工资价格让你难以接受,当然大学生毕业以后,有能拿到上万块钱,也有拿到两千块钱我从来不认为一个毕业以后,拿到两千块钱以后一辈子赶不上那个拿到上万块钱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在我这里碰到的情况非常有意思,比如有的时候故意很讨厌这样的大学生,说我能干这个,能干那个,说了解很多新东方的事情,现在干这个事情,新东方也有一些位置可以干,比如有两间厕所没有人打扫,你是否愿意打扫。如果你真看好新东方,如果你真喜欢教育的话,一般的学生看到这个是不会接受的。如果真接受了,至少给我的感觉就是就业心态,就是想在这个领域发展。

对于我自己来说,把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就下定决心以后,从来没有变过,包括做新东方,包括现在的新东方我仍然是老师的身份出现,有很多时候,有很多机会可以做别的行业,比新东方赚更多的钱,包括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东方可以进入房地产,包括新东方可以进入歌厅,包括可以进入游戏行业,假如我们愿意,因为新东方有这样的前提,有这样的资金投入实际上,为什么所有这样的东西,我们都全部没有去考虑,因为我觉得做这些东西跟我做老师没有关系。所以,我的事业整个的围绕就是围绕在了我这个职业,事业就是职业对外的扩展和延伸。中华励志网

它的前提就是你那个事业做失败了,仍然可以回到你的职业。就是如果事业做失败了,发现自己变的一无所能了,你职业和事业一起丢了,就只能回去打扫卫生就业了。对我来说就是英语老师,往后扩展就是英语和各个方面加在一起的,比如文学哲学可以用英语一起来教,我现在回到老师的位置上,相当的轻松。我以前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没有了,我还是没有什么丢,我原来只是一个老师,而说不定我还赚了,原来在北大的时候是出来一个讲师,现在让我再回去,如果不给我一个副教授,我是不会回去的。总的来说我是没有丢的。我觉得始终有一个中心点,利用自己的强项和别的人一起看一份事业,比如你是一个会计,慢慢干起会计事务所,你是律师,你慢慢干起律师事务所等等都是这样的先例。

也就是说,围绕你自己的特长,去做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是什么呢?你失败了也不可怕,所以我觉得大学生要做到三个领域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如何先就业,我通常不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除非创业不用花太多的钱,如果你的创业是有大量的风险投资给你投完以后,你花完以后,风险投资拿你一点办法没有。创业的前提就是我想成功,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本身没有毕业的时候,直接创业成功的比例很低,估计有10%的人能相对活下来,最后能做成真正大气的1%都不到。我比较主张大学生带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在相类似的机构或者说能使你学经验的机构,工作一两年,使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的技术才能更加完善,再去创业的比例成功概念就更高一些。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一上来就想创业,并且有这样的财富或者说不需要财富,背后承受多少失败你都无所谓,如果创业只是这次失败了,也又是成功可能性的。我的创业是在北大毕业以后,已经工作的七年基础上,并且北大出来以后,为别的培训机构工作两年基础上,才有了新东方,各个人的领域不一样,比如高科技领域有一个好的想法,如果不去实施,可能就被别人实施掉了,这个时候创业的机会或者时机要抓得更加准一些,如果稳妥的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积累经验是更加重要的事情。从大学生就业本身,或者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的心态来说,我觉得有几个,第一个准备阶段。我常常说准备阶段,就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有这样的行为,由于高考太辛苦了,让人变成了非人状态,大学第二年级就让自己变成人的状态。大学一年级成绩相对比较好的情况,尽可能生活过的稍微轻松一些,把知识学的更加广泛一些,但是不一定要那么的精到。作为一个综合素质的准备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可以弥补你在童年、高中失去的那么多的欢乐,但是真正的就业准备,其实从大学三年级一开始就开始了,三年级、四年级两年要做几件事情,才能使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相对顺利。

第一个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应该搞清楚毕业以后,找工作是什么方向。我是做人力资源,还是市场营销,还是软件,还是硬件,还是做物流管理,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经过两年的准备,两年你在市场营销方面,不断对专业进行探索,毕业的时候,告诉任何市场营销的招聘的单位,你说我在这方面非常厉害,这是有证据的。第二通用技能必须增加。所谓通用技能,比如英语水平,电脑知识,你到任何一个单位工作,考你的英文,要了解你的电脑操作水平。三年前我不知道电脑怎么打开,现在我电脑知识掌握的非常熟练,你没有办法,我有很多秘书和助理的。我不能晚上12点钟把我的秘书助理叫到我家去,这样会传出绯闻的。

大学生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实践,而且不一定拿工资。比如你到新东方来,既使打扫一个月的卫生,这也是工作经验,你如果真正干得很好,如果我写一封推荐信,对你未来找工作很有好处,找可靠企业老总给你写的推荐信,未来就是一种诚信保证,既然我敢推荐你,就意味着你这个人不赖。中国企业大量老板我是认识的,中国未来老板之间,企业老板之间相互推荐,变成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的渠道。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上缺失诚信的社会,因此需要诚信系统,这个诚信系统就是需要靠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关系,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到杨勇这儿工作,杨勇发现你不行,然后打电话说我一顿。然后他再跟别人说,我还怎么混。相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样带来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如果说你去工作了,你真的做得很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给你写推荐信,第三条一定要的,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寒暑假一定要找工作,这样有一个基础。

最后一点,就是在大学三四年间要准备与人打交道的心态,从同学做起,与人打交道。我只要强调一点,就是分享心态,现在中国独生子女非常霸道,什么东西拥有了自己独享,从感情到物质上的平等交往的能力没有的。什么叫平等交往。我从小到大就是按照这条线做事情,做到现在没有变过,我比喻六个苹果心态,你有六个苹果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树林里全部吃完再回宿舍,你自己全部拥有你的六个苹果,你失去了无数六个苹果到社会上交换无穷快乐的可能性。如果你有六个苹果,自己吃一个,把另外五个苹果带回宿舍,分给宿舍五个同学,得到结果完全不一样,表面丢了五个苹果,实际上得到五个同学的认可和好感,开始了感情交往,开始了互相帮助,而最后的角果,换回的无形资源比五个苹果要大很多。还有就是我吃了你这个苹果,我下次买了不给你吃了良心上过不去。到了单位,和你的事业合伙人这么分享,在大学跟你的学这样分享,这是非常重要。一百块钱自己也可以吃,也可以一百块钱自己只用十块钱,另外的钱,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实力。新东方做到现在,几乎没有散伙的行为,凡是从新东方出来的人,都是理念上不一样的人。我们新东方股东人数扩大到500个,包括新东方普通老师员工,这个结果是新东方越来越大,人才越来越多。

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几个心态。专业能力的定向,通用技能掌握,最后工作经验的积累,最后是与人交往的分享心态。把这个讲完以后,最后做一个总结,一个人的工作最大的重要性,就是两个要素组成,专业加上综合素质,从综合素质,我作为老板,讲一下你在我这工作,排名第一,有专业前提,你什么能力没有,有后面的素质也不行,第一诚恳和诚信,你这个人看上去极其可靠的,第二要踏实,诚恳诚信不意味着踏实。第三多种能力,很多人很有才能,一到办公室以后,把办公室弄的到处乌烟瘴气。第四创新能力,必须给我提出新思想,新主意,让我感到你想到的东西,我没有想到,我觉得你想到的东西比我想到的有价值,这样你的位置会节节上升。第五就是无私。如果把这几点放在身边了,我觉得不光就业得成功,你的事业也会一辈子勇往直前,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第四篇:包装工程就业谈

包装工程就业谈

引言: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毕业生就业高峰到来,毕业生又一次紧张的忙碌起来,在忙碌之中掺杂一些迷茫。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原因众多,如此种种。因为我也曾经有此经历,有此迷茫,工作之后,有些感想希望和大家分享。开卷不一定有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本文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提出一些浅薄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包装行业迅速发展了20多年,包装工程专业从1992年摘掉试办的帽子,与国家包装工业同步发展的包装学科体系、包装教育体系已日趋完善,在大专院校中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多所大学开设了包装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本科层次。由于各地各校开办包装工程专业的条件、背景和毕业生服务地域均有差别,扩招之后的包装工程毕业生逐年递增,学生谈到就业,彷徨、无奈、抱怨、等待„„

人们往往把就业和教育改革挂钩,认为产学研结合薄弱!我认为,包装工程就业是整体环境使然,不是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个人或者实体的单一行为造成。下面仅仅谈谈我自己的一点小认识,纰漏难免,欢迎交流。

包装工程就业现状

包装工程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边缘性的、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其服务对象遍及工业产品生产的各个行业,包装就业面向的不仅仅是包装企业,而是面向众多的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作为生产配套的工作,粗放经营,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并没有给涌入社会的包装工程学生带来多少利好消息。

地域现象:在我国,培养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院校,东南沿海并没有因为工商业的高速发展而多开设这门课程,相对发展稍微滞后的中西部却也大量的开设了包装工程专业。“百闻不如一见”,包装工程专业中生产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地域跨度不仅带来产学研相结合的困难,也给包装工程学生求职就业带来了心理和现实双重的“距离”。

目前,大部分包装工程毕业生都向东南和沿海地区集中,但就业过程中的求职面视等环节似乎并没有因为网络时代的来临而拉近多少。

企业招聘:我国的包装企业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面对培养成本、频繁跳槽等各种现象,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很多。同时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价格先机,本科生和高中生一样的工作岗位,一样的工资待遇,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使因为留才心理适当提高一两个人的工资,既没有达到毕业生的“心理预期”,也没有形成企业的人才优势,双赢遥遥无期。此时的人才成了鸡肋!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回聘退休员工的方式来解决企业急需高级人才的现实。

招聘包装工程的其他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食品、医药、烟酒、日用化妆品等企业的包装部门,以及机电、汽车等重工业企业的物流部门。对于类似以上的企业招聘方,多少都有一些侧重。例如,医药、日化企业选择化工、材料毕业生做包装,食品企业选择食品工程做包装也许会很正常,机电、汽车的物流包装部门更青睐电子或者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很多企业对包装工程认识不深或者片面,要么认为是学装潢的,要么认为是学印刷的。包装又是一个注重实践经验的专业,了解不深、期望过高、片面要求,都给包装工程就业埋设了不少障碍,缩小了包装工程学生就业的口径。

教育体制:包装教育的学用脱节,在校实习变成集体走过场,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与双师型人才的反差等都成为人们竞相诟病的焦点。

很多教育专家呼吁向国外学习,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增加创新能力培养。各个学校也在自己学校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改革。

学生情形:学习包装工程的同学们在到达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想了解自己四年的最终成就,希望给自己有一个全面的预期把握。当看到按照教学要求安排的包装设计原理和方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包装艺术设计、包装结构设计等基本知识的时候,产生了如下疑问:

1.包装材料(包装的基本要素,根本的根本,但是问题是化工系的学生要比我们懂得多点);

2.包装印刷(包装的基本要素,没有印刷包装材料是没有实际用途的,但是印刷专业要比我们懂得多点);

3.包装设计(包装的灵魂,没有设计,包装也没有多少意义,但是艺术设计系要比我们懂得多点);

4.包装机械(包装的创造者,大范围来讲,包装要靠机械来实现对产品的改造,途经就是包装机械,但是机械系要比我们懂得多点);

5.运输包装(包装的最终实现者,我们包装的产品要通过运输包装到达消费者手中,但是物流专业要比我们懂得多)。

有很多同学直到毕业,萦绕心头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方向感缺失,为学习和就业埋设了不少的隐患。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包装工程的学生在就业中的自卑感和迷茫感特别强烈。现实现象:因工作原因,最近接到不少猎头的电话,寻求包装高级人才,如包装专业管理人才、包装技术服务人才、高级包装销售人才,人才缺乏似乎非常普遍。外企进驻、出口增加、物流发展,包装如同寄生鱼类伴随大型宿主鱼一样紧随企业发展需求,悄悄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不知何时,就业难和“人才荒”并存的怪现象才能缓和。

包装工程就业中现存问题分析:

学生抱怨教育,企业抱怨学生,教育抱怨企业。显然,教育、企业、学生都存在问题也同样面临困难。

学校:关注的焦点

人们普遍的想法有,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各种声音都有:教育课程设置呆板、教学内容老旧、实习不利、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

包装工程培养目标是具备包装系统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毕业生能从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研究解决包装件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包装材料、设备、工艺、检测、装潢、结构、印刷、管理、防护和回收等具体问题。近年,包装教育虽有较大发展,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识、轻素质;重研究、轻应用等倾向性问题。

包装工程课程设置基本上游离于经济和市场之外,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仅局限于学生的毕业实习,而这种实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为主,大多只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学分走走过场而已,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与企业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改革几乎都是在教与学的问题上纵向深入。

各地院校包装工程绝大部分挂靠在其它院系进行教学工作,具体培养目标都不是很明确,学术性和经济、产业的结合度较差。教学环节中的实践并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实际作用,灌输多,启发少,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等都使教学僵化。

英国鲁顿大学校长戴·约翰博士说:“大学就是制造人才的工厂,任务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向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企业:困惑中前行

对于包装企业来说,一方面,培养人才面临时间和经济的投入,同时,必须有一个团队才能实现整体的人才优势;另一方面,跳槽严重,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寻求成才的高级人才之路受阻。

“从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外资企业发展来看,中高层人才‘瓶颈’是企业快速发展期过后的必然”。目前,我国包装企业好似正逢“瓶颈”期。

目前,对于包装企业来说,因为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技术含量高意味着成本高,但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现阶段的现象是各企业以成本优先为原则。所以,降低成本为首要,技术人才至少不能立即显示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对于其他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包装相对只是一个产品的辅助措施,成本并不占太大比重,包装部门并不受到重视。包括出口企业在内,很多的产品的包装也是经验型的,严格的设计、测试程序受到冷遇,很多企业招聘标准也是高中生或者大专生。

综合来讲,我们还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对包装人才提高了重视,只是这个比例还不能或者说还没有达到包装工程学生就业的迫切要求。我们期待这个供需矛盾早日达到一个平衡。

学生:身不由己的迷惑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需要包装的辅助,甚至人们常常说“人”都需要包装何况商品乎;另一方面,学校期间整体概念的迷惑,学习方向性的模糊,就业去向的迷茫,就业后的失落都在让学生发出“前路在何方?”的感叹。

学校里感觉什么都学,什么都不深入,所以“瞎子摸象”般的学习;

很多学生毕业时,哪些企业需要包装工程人才都不知道,更有甚者高不成低不就,无奈改行成为“正常现象”;

就业后,感觉什么也学不到,学校的理论用不上,甚至感觉工作太苦,待遇低、没前途,跳槽、改行成了正常现象。

整个过程都像是醉汉走夜路一样,走到哪里算哪里。

社会:补充断层需求

包装工程发展迅速,但是还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很多人还不了解包装工程的学科特点。学校教育、学生追求与企业需求脱节,思想不能统一到一起,就像齿轮不匹配一样,运行自然出现了困难。教育就业的完整体系没有建立健全以前,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断层,社会培养体系需要尽快建立,以弥补其中的间隔。

切实解决包装工程就业需要各方共同行动

从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切实解决包装工程的就业问题,教育体制、学生观念、企业培养、社会培养,只有整个链条得到改善和统一,才能共同打造有质量的“人才产品”。包装强国教育先行

“包装强国,教育先行”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了。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问题,虽然远水不能解近渴,但一些学校还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郑州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在“3+1”人才培养框架下,实施各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在前三年完成,第四年进行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同时配合一些任选课程、课程设计和专题讲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从包装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力求体现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避免课程科目的分散及内容的重复。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增强能力、因材施教、提高素质”为指导原则,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宽”,突出“合格加特色”;压缩课堂时数,强化课程练习、设计与实践;增加选修科目,拓宽专业面;建立专题研究小组,实行导师制;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联合培养人才。

郑州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因此也稳定在较高水平。

我认为,我国的包装教育存在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要盲目学习外国体制,建立合理的渠道与企业沟通,合作达到双赢,以能够生产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例如,可安排专门时间,要求学生在学业中至少参观2~3个大型相关展会,并撰写相应的报告。

合理规划广泛拓展

包装行业的圈子很小,“人才产品”流通不畅,产业链条中能动性最强的是学生本身。产业可以有发展规律,但是人生不能等待,更不能蹉跎,就业困局破壳从自发开始。首先,要对包装工程专业前途有信心

包装工程专业因是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包装服务于几乎所有工业产品的生产活动,作为一个辅助性行业,注定包装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广泛的,需要了解的信息是庞杂的,个人认为,“广而不精”不是说明包装专业的缺点,恰恰是表明他任何一个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包装工程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重大。

当粗放经营步入精确经营时,当利润下降需要精确核算成本时,当绿色环保壁垒成为贸易壁垒时,包装从附带服务将被推向技术前台。

其次,要把握包装工程的学科特点

包装工程主要研究产品包装技术、工艺及过程、包装机械设备、各种包装材料的使用、被包装产品的运输、贮存及销售、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等环节中的相关科学、技术和艺术问题。同时,考虑相关的经贸、管理、环境、法律、心理、文化和社会等问题。包装目的在于优化产品–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按照教学要求安排的包装设计原理和方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包装艺术设计、包装结构设计等基本知识,都是日后工作的基础,从包装总体来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再次,合理规划学业和职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包装工程专业因为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学校中安排的是主要的课程,其他相关的社会学知识等都需要自己根据情况进行课外的搜集和整理学习。很多同学问到底学习哪个方向,哪个科目更重要一些,更有前途一些?

包装工程的学习就是各个科目的综合,看似无机,其实都有着其中必然的联系。所以,没有哪个方向更好,哪个科目更重要的问题,过的是平均分的日子,只有材料、测试、印刷设计等相加才是包装的整体,才是“复合型人才”。

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是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的,可以参考一下四年的课程设置,尽量了解四年的总体情况,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保证学业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尽量多的涉猎课内外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覆盖。如果有机会和能力,尽量多的参加实践,包括参加比赛、参观展会、组织参观和生产实践,甚至参与销售和策划。毕业前,很多同学喜欢考取证书,以增加就业的砝码,个人认为,证书固然是自身技能的证明,但要适当学习。如果能在大四找到工作或者确定工作方向后,考取1-2个证书,使自己对某个方向提前有所把握,也未尝不可,不要盲目。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称,大学生要成为人才,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其次要训练直觉和洞察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抓住问题的关键;还要具备在注意力集中下的勤奋,既要刻苦更要用心;最后训练善于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总之,把握包装整体,学好主业,积极拓展,多实践。大学阶段,需要不断站起身来四面观望。

包装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就业难免会与其他专业的同学有所重合,重要的是为自己设计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路线。就业只是事业的开始,从此将接触非常多陌生的工作,能

够适应工作需要,适应社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相信比抱怨、不满和消极的人,你获得的不仅仅是进步机会,还有不断增强的信心和能力。

敬业,是一个人获得信任、提升和进步的基础。

就业,相同的时间,不同的起跑线,态度决定谁最先到达目标。一个人的成才,除了在大学,更多的时间是在社会,是在工作中成才。

最后,跳槽再就业需要谨慎

每次的转职都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跳槽应明确职业目标,跳槽应从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态势来决定,发展空间包括升职、加薪、创业、成就感几方面。

第二,彻底摸清跳槽对象再行动,知己知彼。遵循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的基本原则。

第三,不要因找工作而提前辞职。这样会抬高就业成本,提升就业压力,不利于职业发展。

改变思路以质取胜

企业在通过引进设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逐渐加大对人才的“培帮带”,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济南Labthink兰光不仅着眼于企业未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包装检测领域,致力于检测理论研究与实验室建设,一直与湖南工业大学(原株洲工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工业学院等院校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这些院校的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提供实验设备和指导。

目前,兰光除了支持这些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已为世界各地2000多家客户提供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及逾万套检测设备。

企业是行业的缩影,随着包装行业的高速发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必将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成功。

广泛宣传合理培养

对于媒体,要加大对包装工程到底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现在的教育状况等进行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人了解包装工程,了解这个专业,使包装工程深入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心中。建立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交流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与人才直接交流。

对于社会组织,各种技能培养能够进一步规范,使之实现他的现实意义,而不是证书化。扩大对技能性的培养,增加实践技能环节,逐步消弱扁平快的证书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操作技能水平。

关注网络求职

网络求职相信绝大部分求职者都即将或者曾经尝试过,包装工程毕业生也不例外,尤其对现在正在苦苦寻求第一份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因种种原因暂时还不能离开学校,而竞争的激烈,又不得不积极寻找出路,网络求职成为一条捷径。

这里不再就网络求职的宏观发展进行评述,仅对现阶段包装工程就业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网络求职目前成功率还不是很高,各种人才网站不胜枚举,职位陷阱也花样繁多。包装工程毕业生求职可以登陆如下网站。

综合人才网站:招聘职位多,浏览量总体较大,信誉较好,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信息较多,但是针对性较差;

区域人才网站:针对本地企业招聘,相对浏览人群比较稳定,企业性质参差不齐,职位设置需要求职者自己甄别;

行业人才网站(频道):针对性强,信息相对较为精确,职位设置相对更适合包装行业求职者,但目前更新相对缓慢,并且与印刷人才网站界限逐渐缩小;

企业网站招聘频道:招聘人数多的用人单位网站也是毕业生应该关注的,诸如大型医药、电子、机电、食品等企业的网站,以及一些大型的包装企业的网站。

网上投放简历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针对自身的情况制作相对简洁、大方的简历。简历应该简明扼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留下多种联系方式,自我评价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

其次,投递简历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职位,针对招聘条件,相应的进行修改,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次向同一家企业递交简历;简历尽量不要以附件形式发送,除非有特殊说明;投递简历前要争取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不要盲目发送简历。最后,不要轻易相信回复到你的信箱的招聘信息,以防上当受骗。

“人才短缺正成为全球企业的最大障碍。”这是在最近举行的全球跨国企业论坛上,各国企业发出的共同声音,企业争夺人才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最后,祝愿2007年即将毕业的包装工程大学生们一路顺风。

第五篇:大学生谈“十二五”与大学生就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充分表明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极端重要性。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中全会已把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写入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重要内容。专管全国人才工作的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指出,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于十二五规划,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阅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变是:面临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下,我们怎样顺利就业,并且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

需求之间的错位。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

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要寻求四个突破: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机会。第二,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一是要建立完善的 “预备就业”机制。“预备就业”是大学生在 “学校待业”与正式 “上岗就业”之间,学生根据企业工种需求再学另一种职业技能的过渡阶段。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制度。第三,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 “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第四,大学生就业应在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一是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对最优秀的人才向企业等用人单位输送,进行重点培养。二是企业和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适用人才。三是利用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

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四是通过与更多的国家的合作,拓宽大学生出国深造和工作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全球范围内择业。

下载谈就业(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就业(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油大学研究生谈就业经验

    石油大学研究生谈就业经验 2009-05马上就要毕业了,把就业当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给大伙说说,想到哪就写到哪,大家凑合着看吧,希望对师弟师妹们能有所帮助。 1、就业中关系和实力都......

    谈就业的促进[精选]

    谈就业的促进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的富裕,而人民的就业与否,是人民是否富裕的重要标志。人民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是人民实现富裕的重要形式。因此,国民的就业问题理应成为国家......

    北交痞子谈就业

    2010年7月26日 其实这篇文章本来是我作为自己研究生毕业,献给考研论坛,特别是北京交通大学版友的,但内容基本都适应各大高校研究生,特别是北京地区的研究生。应JOB版幽幽姐之......

    新十八谈.就业篇心得体会

    学习新十八谈·就业篇心得体会张 义通过学习“新十八谈〃就业篇”,我深切得体会到“业兴人和惠民生”这七个字,抓住了当前就业与民生的辩证关系,突出了就业重要性。就业是安国......

    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谈“就业难”与“用工荒”姓名:王子秋学号:210993240专业班级: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摘要:春节一过,一场让企业头疼的用工荒像往年一样席卷而来。尽管有太多的不适应,但 仍需......

    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谈大学生就业心态摘要: 就业心态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大学生个人、......

    未来之路——谈大学生就业创业

    各学院团委、学工办: 由党委学工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依托菁扬网打造的师生面对面在线直播栏目“菁扬有约”今晚将举办第一期节目,主题为:未来之路——谈大学生就业创业,以现场......

    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一、常见的毕业生压力源有哪些? 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无所适从、焦虑)。 简历投出无回音(不踏实、焦虑)。 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