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卫生宣传资料
世界精神卫生日——及时有效减压,预防精神疾病
精神卫生专家指出,学会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及时有效的缓解压力是预防精神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冰:“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建议大家在遇到一些压力的时候尽量能够想办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说找朋友聊天,实在觉得压力大,不妨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是做些体育活动,我们建议,遇到压力及时缓解,在压力中更好的适应,这样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专家还建议,平时比较容易烦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练,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出现心理不适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求治。
专家提醒如果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身体疲劳,有焦虑感等症状,在两周以上,就应该及早诊治。同时向朋友倾诉,适当的运动,以及多听听优美的音乐,也能消除和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第二篇:卫生宣传资料
一、中小学生每日学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
1、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生每日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
2、户外活动时间:小学生每日不少于3—3.5小时,中学生不少于2—2.5小时。
3、睡眠时间:小学生每日睡眠应保证10小时,中学生应保证9小时。
二、刷牙方法、读写姿势、个人卫生“四勤”“五不”等:
刷牙方法:早起晚睡要刷牙,正确方法请记下,顺着牙缝往外刷,除尽牙缝饭菜渣。刷上牙,往下刷,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刷,牙齿刷得白又白。
读书的姿势:手拿书本用心看,书距眼睛一尺远。姿势端正腰挺直,保护视力要牢记。
笔的姿势:小小铅笔手中拿,手离铅笔一寸远。食指在前拇指后,斜拿铅笔字写大。
写字的姿势:写字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和一尺。左手压纸右手写,身正肩直头不斜。
生水喝不得:夏天汗多口以渴,生水不能随便喝,水中病菌多又多,引起疾病多又多,饮水卫生要讲究,确保健康真快乐。
个人卫生“四勤”:勤洗手指甲,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洗衣,勤漱口刷牙。
个人卫生“五不”: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丢果皮纸屑。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上莫贪玩,按时上床睡,天亮早起来,睡中十小时,白天精神爽,学习能力强。吃饭定时定食:一日三餐不可少,定时定食要记牢。早吃好,午吃饱,晚餐适量身体好。
眼保健操的操作方法及四个穴位:四个穴位:天应穴、晴朗穴、四白穴、太阳穴。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必须加强防范,以下是值得人们警惕的九种冬春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一、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易引起暴发或大流行。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软弱无力,并有轻度鼻塞、流涕、咽痛、胸骨后灼热感、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主要体征是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化验检查显示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流感的传染性强,一旦发病,应至少隔离至热退48小时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如降温、补液,保护心功能等,并可酌情选用抗病毒药或干扰素。流感的预防,除要注意保暖防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呼吸道传播机会等一般措施外,对老年人、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要特别加以保护,可在每年流感流行前几个月中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也可在流行期间给予药物预防,如给予病毒灵口服,每次0.1g,每日2次,连服1周左右。
第三篇: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资料
精神卫生知识
一、健康与心理咨询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躯体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即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身心健康。
现代心理咨询:从对正常人的指导和帮助到对心理疾病病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涉及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合理用药指导等各个方面。
近二十年来,国内都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肤浅,缺乏深入的交往和感情交流,传统意义上的人情味越来越淡。其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来自家属的社会支持网络大大减弱,人们遇到心理问题便不得不求助于
心理咨询人员。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文化水平低的地区,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很不够。他们认为:生病就该吃药,就该动手术来解决。如果对他们说谈话也能治病,他们会视为天方夜谭。只有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能逐渐理解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一样,能作用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
精神卫生问题,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精神疾病包括十大类近400种。轻性精神障碍可能仅仅是心烦、失眠、情绪不稳等神经症样的患病率为35.19‰,而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患病率为13.47‰,表现则言行失常,殃及社会。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各个阶段。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
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
法。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四、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有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化病程,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会交往,最终可成为精神残疾。当一个人出现不寻常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变化时,应及早就诊。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策略是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体化的连续治疗和康复。
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身体的疲劳衰弱为主要特征,常伴有焦虑和无用、无助、无望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自杀倾向。抑郁状态下还常出现多种躯体不适,常被误认为躯体疾病。上述主要特征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早就诊。抑郁症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知晓率、就诊率、识别率和治疗率。
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和其它行为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较为常见,发生于6岁以前,表现为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因而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的防治策略是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老年期痴呆是指老年人出现持续加重的记忆、智能和人格的普遍损害。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表现为逐渐发生记忆、理解、判断、计算等智能全面减退,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日益降低,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生活不能自理。当老人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
近记忆力减退、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等问题时,应及早就诊。老年期痴呆的防治策略是早期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外伤等)、早发现、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五、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怀疑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者,要及早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咨询、检查和诊治。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
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
六、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二级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
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
一级预防主要是增强精神疾病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状况、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培养稳定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社区支持网络、减少成瘾物质的危害、防止暴力、进行灾难后心理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发展个人技能等。
二级防治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疾病,降低危害。为此,需要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为骨干、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三级防治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以减少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促进康复、防止疾病复发。为此,需要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采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个人保持和促进精神健康。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
精神病人失去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要使疾病好起来,就要求社会功能恢复。
精神疾病患者能参加工作,能像正常人一样同别人打交道,就算达到了社会康复。
使患者达到社会康复需要家属与单位、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制作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的基本要点:
1、做丈夫像丈夫,做父亲像父亲。能关心自己也能照顾别人。使家庭与社会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这些都是人的社会功能。
2、合理的治疗是社会康复的基础,但是只有通过社会中的新的适应和训练才可达到社会康复目标。
3、家庭亲友关心和支持患者的健康愿望,在有关部门与精神科专业人员共同努力下,创造一个利于精神病人康复的家庭、社会环境。
4、要启发患者产生社会康复的动力,鼓励他们点滴进步。
5、克服精神病社会康复的阻力,不疏远、不歧视精神病人,不要使患者长期脱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自理、自主的能力,维护患者的家庭完整。减少因病造成的精神刺激。
6、精神病社会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各种渠道和设施,依不同病人加以不同训导。
精神疾病的社会康复基本内容:
1、精神分裂症病人经治疗好转后,普遍仍残留社会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胜任职业工作和学习任务,次序下降。(2)不能共同挑起家庭的担子。
(3)不会与人交往,深居简出,独来独往。
(4)缺乏意志、要求与欲望指向、生活被动、甚至个人生活的料理也要督促照顾。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就是要扭转这个局面,要尽力减轻或消除病人残留的社会功能损害,使病人再度负担起各项社会职能。
2、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具体可包括四个内容:生活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交康复。
(1)生理康复。精神分裂症状在得到控制后,常会有较多的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疲劳、乏力、心悸心慌等。这些不适也常成为病人逃避社会职责的理由。因此生理康复可为社会康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2)心理康复。这是全面康复的核心。精神分裂症后的社会功能损害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情感的淡漠、思维的贫乏、意志的薄弱、行为的迟钝、欲念的空无等导致了他的职业不能和社交不能。因此心理康复的好坏是社会康复的关键。
(3)职业康复。这是指在病人已有的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的水平下,训练和培养他可能承担的职业能力,变单纯的社会消费为对社会能有所贡献。
(4)社交康复。这是社会康复的高水准,要求病人能如常一样在社会人群中生活交往,而不是与社会疏远的。要达到理想的社会康复,基础还在于合理的药物治疗。没有合理的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消除不彻底,身体没有轻松舒适的感受,职业康复和社交康复的质量也
不会高。在合理的药物治疗基础下,对病人进行再教育、再适应、再习惯,这是社会康复的心经之路。得了精神分裂症后,病人的内部世界及外部环境,如自身的价值感、期望欲、他人的态度、社会的要求等都发生不少变化。病人重返社会,一下子进入了角色并不容易,需要再教会他生活的技巧,重新适应环境,养成习惯,踏上社会。
第四篇:卫生精神宣传标语
1、卫生精神
尚德尚医爱岗敬业
2、服务理念
用心服务用爱相助诚呵护
3、共同愿景
病人至上服务至优术至精评价至高
用技
第五篇:卫生宣传资料1
卫生宣传资料
(一)除‘四害’知识
1、四害是什么?
四害是: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2、四害能传播哪些疾病?
①苍蝇能传播消化道疾病(如痢疾、伤寒、肠炎、肝炎等)。
②蚊子能传播乙脑和疟疾。
③老鼠能传播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
④蟑螂能传播多种胃肠道传染病。
3、灭鼠防鼠的方法有哪些?
①堵洞。
②放鼠夹和其它灭鼠工具。
③投鼠药。
4、苍蝇传播疾病的方式有几种?
①体内带菌:蝇类在病人排泄物上进行摄食时将病原体吞入体内,当它再摄食物时,通过呕吐与排粪,将病原体排出体污染食物。②体外带菌:蝇类在病人排泄物上进行摄食时将病原体吞入体内,当它再摄食物时,通过呕吐与排粪,将病原体排出体污染食物。
5、如何防蝇、灭蝇?
①食物加盖。
②消灭孳生地,如改厕,垃圾日产日清等。
③药物灭蝇、灭蛆,常用药物有:敌百虫、马拉硫磷、倍硫磷等。
6、居民防蚊灭蚊的常用方法有几类?
①治理环境,控制孳生地。居民集中对周围的污水沟、坑、积水填平;消除各类废小容器,雨季勤检查,不让积水。
②杀灭成蚊。拍打。蚊子越冬期间,活动能力差,可结合大扫除、消除杂物时用拍打方法和喷酒药物杀灭成蚊。
③多蚊季节安置纱窗纱门,使用蚊香、驱蚊片等防止蚊子叮咬。
7、蟑螂的防治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①环境防治:包括收藏好食物、动物饲料、处理好残羹、消除垃圾杂物,及时修理房屋设施和堵嵌缝隙,尽量减少其栖息场所。②化学防治:使用药物喷洒、毒饵、药笔等,常用药物有二氯苯醚菊脂、溴氧菊脂、氯氰菊脂等。
③物理防治:采用水烫重点栖息场所,采用粘捕、诱捕等法。
老庙生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