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缩小两极分化的几点浅见
初中数学缩小两极分化的几点浅见 课堂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形式。课堂的主体交给了学生,旨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参与、质疑、解惑最终到达知识的获取与升华,教师只是辅助的身份。在这种形式下,与教师互动的多数的学生因为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对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大,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班级中总会有部分同学,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缺乏无疑是基础知识没有打牢,过早的两极分化的结果。面对班级中的这些情况,一下是自己的几点改进的做法:
首先,教师要吃透新教材,吃透、悟透,努力领会新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更能高跳出来。这样便能活用教材,教活教材,而且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该点到的点到,该总结归纳的要总结归纳,避免出现知识盲点。
其次要承认、善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十个指头也有长短。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缺点。针对他们的情况静下心来,俯下身去悉心指导。上学期班内的杨童飞成绩位列前茅,解决问题思路条理,但每道题目往往做到最后总会留下一点小遗憾。X2=4,x=2,这样的错误层出不穷。这样的错误你无需多说,用手给他指到他就可以改过来。后来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个记录本。不是记录难题,而是记录这类问题的次数。每月一汇总。这样他就会在解决问题中高度重视到最后。还有一名学生王小港,自认为数学是弱科,但是几堂课后我发现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总是并非最简的方法。几次单独的交流后我们一起解决了几类问题,我发现他的问题不是缺乏数学模型的构造,而是在基本的计算中因为一点失误导致他丧失自信,感觉是自己的方法不正确就放弃,或是因为绕的多把自己给绕进去了。我给他的建议是坚持自己的思路,条理的计算,不要手忙脚乱的把自己绕进去。坚持到最后就会柳暗花明。当然班级中还有几个孩子接受能力稍差一点。在新课的学习中总感觉哪里不明白,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疑惑表述清楚。这时你不但是解惑者。更重要的是你占在他的角度帮助他猜想哪里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这样的问题解决以后在后面的学习中出错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另外对于课堂上表情近乎麻木的学生,不要放任他们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可以。提醒自己他们也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孩子出生时都会受到家人的呵护。我不能因他的学习积极性差就放弃他。我的做法是生活中跟他们多聊天,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好意思再放任自己。在课堂上引导、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对最基本的问题按个要求,比如基本的运算、概念、简单的应用题等要求他们必须会,夯实基础。防止他们再掉队。另外在每堂课的检测中单独设计给他们的题型。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更浓的学习兴趣。第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小组长的人不一定是成绩优秀,但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他们可以起到小组核心作用。能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让小组内每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小组的智慧集体解决。切忌的是小组学习只是优生的舞台。只有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才会发挥到极致。
以上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拙见,与大家共享。
第二篇:缩小两极分化 优化教学效率
缩小两极分化 优化教学效率
谈 丹
【摘要】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程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剧,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相应的策略,有效缓解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两极分化对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然而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却日渐严重,由原来的中高段降到低段。一些学生能力上显得更优秀了,但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显得更困难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普遍出现呢?在教学中我们又该采取怎么样的对策呢?本人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教材的变化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新课标的教材也不外乎其中。新教材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生活中存在的、常用的、未必是学生易于理解的,必须处理好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及学生的认识顺序之间的关系。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教材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2.学生因素
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想学,但由于受智商、学习习惯的影响,一年级就已经出现了学习的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因素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
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二、减少两极分化的有效对策
面对数学教学中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我们要深刻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改变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使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一)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从而创设性地使用教材
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更能高“跳”出来,这样便能活用教材,教活教材。而且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该点到的要点到,该总结归纳的要总结归纳,避免各册教材之间出现知识的盲点。
(二)注重以教促学,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很认真,但学习成绩却不太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会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促成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学生学会了小数乘法的方法,我问学生对于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位学生站起来带有疑惑地说“乘法不是应该积比因数大吗,为什么5×0.7=3.5,积比5小了?”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们自己的疑问,学生讨论都很激烈,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对数乘法有了新的认识,更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三)合作讨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学生的差距,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不存在心理障碍,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智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双方都能获益。
(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个别辅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上要多关注那些容易走神的孩子,多鼓励,多提醒,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营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那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
(五)家校互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的放矢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家长平时要经常与孩子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加强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交换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孩子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
总之,新课程小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优化我们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⒈周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⒉周宏.学习方式选择[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我的数学阅读教学浅见
我的数学阅读教学浅见
作者姓名:温荣伟
通讯地址:贵州盘县鸡场坪彝族乡民族中学 邮 编: 553525 联系电话:***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课堂检测、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质疑、单元测试的结果,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数学定义、数学性质定理、数学术语的表述总是不到位。导致简单问题弄错,不会书写解题的过程,不知道用什么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比如一个应用题不知是用函数、方程、还是不等式去解答。这种情况在我班时有发生,于是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总把教材内容通过师生的合作进行提炼,经过短暂的时间表达给学生,大部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在课堂上习惯让学生把书关上,过度的注重学生思维的集中。在布置作业时,为了节约学生做题的时间,往往不让学生抄题目。对于更多的几何性质定理,注重学生画图的方式理解记忆。长期以来,学生也就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理念的提出,突显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阅读教学与数学教材为依托
数学教材是专家通过深思熟虑精心编写而成的,数学教材中的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具有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适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的帮助。数学教材编写难易程度恰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数学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看书,怎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让数学阅读走进数学教学的课堂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光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
1、坚持数学教学课堂内阅读
课内阅读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
2、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指明航向
(1)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在第三册中开始出现几何证明的教学,因此阅读,理解,辩清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成了学生首要做的事。在讲了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每种方法后,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另外,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多数是概念不清,算理不明造成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理提炼归纳,让他们在演算中注意。重要句段的阅读。在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船有触礁的危险吗”一课时,通过对“小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危险吗?”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会有触礁危险的数学含义。
(2)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在教材编写中,有些推理的理由,证明的过程会省略,这时指导学生自觉的在省略的地方批注出理由,思考省略的证明过程。
(3)数学阅读之后可把某些数学问题转化为自己易于理解的方式或语言。
三、让学生养成课外数学阅读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学会课外阅读学习的习惯,对课本中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根据不同的内容,对学生既要“扶”还要“放”,使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进行自学。
(1)“教师帮扶”,提纲引领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一节内容,照顾到各教学环节对时间的要求,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与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识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思考,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
(2)“学生解读”,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准确的理解掌握,明确本质、理清逻辑关系。①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②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读与写相结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③重点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边读边讲边练。值得一提的是,练后的说是必要的,因为,说是阅读后的反思与提升。
(3)“合作放读”,互通有无
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同学之间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目的。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使学生重视数学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数学阅读研究,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第四篇:小班额数学教学浅见
小班额数学教学中的教学
下吾旗小学 展宏彦 王利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小班额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班级学生少了,优生显得更加突出。把成绩优劣的学生编在一起,形成学习合作小组。成绩优异的学生负责掌握全组学生的学习情况。树立一荣俱荣,一损具损的集体荣誉观。相互帮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教学要更加突出因材施教。班级学生少了,学生成绩之间的差距显得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上只有因人而异,让优生有发挥的余地,差生有学习的信心,能够学有所得。切忌学习要求一刀切,扼杀差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因人而异。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学业评价都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版主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注重改善师生关系。班级学生少了,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增多,部分有自卑心里,害怕接触老师的学生更加明显地有心里戒备,消除师生间的心里隔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五篇:小学数学为什会出现两极分化
小学数学,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会出现分化现象?
2015-11-04 逢考必过 小学
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不是说你低年级的知识学好了,高年级的知识就一定能学好。
在数学上面,我们常常看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突然掉了下来;再往后,到了初
二、初三时,常常又有一批学生的数学成绩落后了;再往后,到了高中时,仍然有人不断掉队。
很多教育工作者尝试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人说是“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有人说是“青春期了,孩子野了”,还有人说,“小时候没有进行思维训练”。
认同最后一种说法,更准确的说,是:思维能力的地基没打牢。
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
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只需要记忆力就可以了,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搞掂了;
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
到了初中,还需要用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学生们就跑不动了;
到了高中呢,可能还要用到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这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就力不从心了。
这就有点像打地基起高楼,儿童时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起的楼就越高越雄伟,就越不会中途掉队。
所以,要想孩子数学好,首先帮他“打地基”。地基怎么打?个人认为有三条:一是开发八种智能;二是生活数学启蒙;三是培养阅读兴趣。
1、开发八种智能
所谓八种智能,是美国的加德纳博士说的,他说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8种组成。
然后问题又来了,这八种智能怎么开发?非常简单,就是让孩子去玩,玩得越疯越好。
简言之,孩子玩得越疯,玩得越嗨,这八种智力就开发得越好,未来的数学成绩可能就越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点调皮的男生,一直似乎数学成绩不好,到了高中反而超越了一直听话和优秀的乖乖女呢?
很简单,原来数学成绩不好,也许仅是由于粗心,但调皮男孩在童年时的多种智力开发得远比乖乖女要彻底,其深层的思维能力远比乖乖女要强大。
地基打得牢打得深,自然会在高中阶段反超,数学大厦自然也起得更高。
所以让小孩去找“孩子王”。
啥叫“孩子王”?就是那些特别容易活跃和兴奋起来的,能够且愿意带着一大堆小孩子玩起来那种,就叫“孩子王”。
这种孩子,往往还是天生的,没法培养,所以你身边要是遇到的,那就不要放过,就得想办法去亲近才行,呵呵。
因为只有这样,小孩才能玩得嗨,于是八种智能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和开发。
2、生活中的数学启蒙
看过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吗?
她说她的小孩圆圆4岁开始,通过游戏开始学习数学,不出两年居然就会了500以内的加减法。她们玩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开小卖部”,让她自己围个地方当柜台,放点东西,爹妈轮流去购买。
真定价,用真钱,真找零,玩着玩着,这些钱款计算就成了天然的“应用题”训练。这么训练到小学二年级,学校经过测试后,觉得也不用上三年级了,直接给她跳级上了四年级。
没错,生活中的日常买卖活动其实是最好的数学启蒙。如果咱们不知道怎么玩“小卖部”,小孩去超市买自己的玩具,或者买冰淇淋时,让他自己算钱、拿钱、花钱、存钱,也是个不错的法子吧。或者,玩点狠的,把买菜买烟买家居用品的所有任务都交给上小学之前的5、6岁的小朋友,当专职的家庭采购员算了。
当然啦,这个游戏要爹妈配合才能玩起来,还要顺应兴趣和时机,如果一方大包大揽所有采购事宜,那就没得玩了。
还有啊,掷色子,打扑克,参加儿童跳蚤市场,都是方法;专业点的还有蒙台梭利的数学教具,一切都可以在游戏中进行。
反正,每天你总要面对小孩的,每天小孩总要缠着你玩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玩,那就去玩“数学游戏”,动点心思,给抽象的数字结合到游戏中去,把零花钱当成道具。
玩着玩着,小学三年级的加减乘除估计都给你学完了,而且还一点压力没有,而且还兴高采烈,而且还兴趣盎然。
3、培养阅读兴趣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篇文章,《阅读,才是最好的“补课”》,说是孩子数学成绩不好,根源在于读书太少?这个道理,100%认同,现将那篇文章部分节选如下:
前几天,朋友给我13岁的女儿推荐了一位数学辅导老师。“您孩子数学学习是什么情况?”电话中简单寒暄了几句老师问我。
“题不难成绩还不错。一遇难题,就好像深入不进去。”提起女儿的数学,我真头疼。
“那她平时喜欢读书吗?”老师的问题让我一愣,这不是语文老师的事吗?跟数学。。?“不是特别喜欢,但也不是一点不读。平时喜欢看《淘气包马小跳》之类。”我想了想说。
“哦,那科普读物和一些经典名著读过吗?”老师接着问。“没有,我认为对学习有用的书她都读不懂,也不愿意读。”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是有些问题。”老师顿了顿说,“孩子到了初中要想学好数理化,必须小学得多读书,特别是有深度有人文素养的好书。多读好书的孩子思维活跃,视野也开阔,到了初二就更能显示出优势。”
“我们班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大多6、7岁就能看书,在小学阶段就大量阅读有深度有人文素养的好书,爱思考,爱看书,这群孩子问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时把我都难倒了。
而那些表现不怎么样的孩子大都以前没读过什么书,现在也就不爱看书,有些油盐不进、刀枪不入的感觉,他们父母着急花钱,我再怎么辅导,他们的数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听他这么一说,忽然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很多家长总觉得阅读所带来的改变很缓慢,而考试就在眼前,所以还是觉得不如补课来得直接,效果更显著。
今天,经这位数学老师一提醒,茅塞顿开。阅读的功效绝不仅仅是丰富文化积淀,提高语文素养,而是帮助孩子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视野,深化思维,提高学习力。
所以,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首要的。有研究发现,一年级或更早开始大量阅读的孩子比三年级开始阅读的孩子在其后的中小学学习,尤其是数理化学习方面潜力更大。
因为前者在其后的学习生涯中具备了深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就是理解能力很强,而后者阅读时思维很肤浅,理解能力自然很弱。这个现象在初二这个分水岭年级就表现得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