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案例1
对一名“优秀学生”的教育案例
题要:此案例是一个对优秀学生教育的例子,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对差生的教育方法,而忽视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技巧。本案例通过欲擒故纵、沉默以待和耐心谈话的方式引导了一名存在问题的“优秀学生”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时时在考验着我的耐心、意志以及智慧。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对此更是有着深刻的体验。我担任此职十年,十年磨一剑,也许这把剑还磨得不是十分锋利,但是其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遇到的问题、带来的思索却让人难以忘却。
我面对的是一群初中生,初中生的思想是动荡的、神经是敏感的、心灵是脆弱的,但同时也是富有进取心的。在平时的教育中,我觉得老师们往往注重了对后进生的指导,却忽视了对所谓的优秀生的教育。下面是我所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
我班上有一位名叫刘敏的女生,她在小学阶段参加过很多的竞赛活动,获得过许多的荣誉证书,曾经被评为区级的“十佳少年”,是一位个人能力很强的学生。她同时也是我们班级的学习委员,工作中的有些事情,我大胆地放手让她去做,她往往都能够完成得很好。常有外班的老师在我面前夸奖她,我感到十分自豪。从常理讲,这种学生给班主任的印象是完美的,因为这个缘故,我的思想里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她的不足之处。一直到第一次学生评议班干部的时候,十四个班干部中她得到的赞成票居然名列倒数第一位!我开始感到不对劲了,于是在背后找了一些学生对刘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学生们的反映又一次让我感到意外:她的脾气倔强、喜欢我行我素、与同学们不能和谐相处,更甚的是她经常将一些不适合中学生看的课外书带到教室里来看。此时,我才联想到她平时的一些表现:例如,上课精神萎靡不振、考试成绩下降等等,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出现了漏洞。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琢磨着如何对她进行一次教育,但是最终我克制住了,我觉得找她的时机还不成熟。
有一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她出去了,教室里有许多学生在写作业,我巡视班级的时候瞥见她的抽屉里有一本打开了的、很厚的书。我坐下来顺便翻看了一下封面,那是一本成人化的言情小说,我不动声色的将书放回原处,她的同桌看到了这一切,我知道她的同桌一定会对她说的。果然,下午我讲课时发现刘敏的眼神和神态有些拘谨,这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她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热情大方、心理素质十分好。这让我体会到了她的敏感,她看了一些不应该看的书籍,一旦知道被人发现后的不安心理。我装着若无其事地点她起来回答问题,她显得很慌张。接下来的两天,我仍然没有找她,更没有在班上提起这件事。这种沉默终于在第三天打破了!第三天中午,我在办公室休息时,刘敏进来了,低着头,没有说话。我微笑着招呼她坐下,故意问道:“有什么事吗?”她说:“老师,我这几天心里总不塌实,我知道你已经知道了一切,但是你越是不批评我,我就越怕看你的眼神。”我又问道:“你说我都知道了一些什么呢?”她抬起头来:“老师,我不该看那些小说,我错了。”说这话的时候,看得出来她的神情很是沮丧。我的心刹那间有一丝颤动,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位多么优秀的学生啊!但是她也有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我决心好好与她谈一谈。
我说:“老师也有过中学时代,有过你们这种年龄的困惑,站在你的心理角度,我能理解你看这种小说是很正常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批评你的原因。”她沉默了。我又接着说:“但是,你是学习委员,是班上同学们的榜样,如果大家都能够将心思用到学习上,我们这个班会是多么有希望啊,如果大家都将小说拿到教室里来看,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你应该懂得我的意思。”她用力点了点头。接下来我们又谈了很多话,刘敏说她上一次学生评议后,心情一直都不好,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好班干部,感觉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很难堪。这时我才感到在她强大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内心的脆弱。说实话,当初评议结果出来时,看到她那显得满不在乎的外表,我心里有点生气,本想将她严肃地批评一顿,现在想来都十分后怕。班主任真的是要体察入微,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啊!简单的教育方式就有可能给她们带来伤害。我想到了魏书生说过的一句话:“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亮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去照亮他们自己的黑暗!”我对刘敏说:“你知道雕像是如何制成的吗?一块普通的石头,工匠并没有加入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每天将它多余的部分去掉、再去掉,剩下来的就是一尊美艳绝伦的雕像了。同样,你的身上有
许多优秀的东西,但也有一些不足,如果你能听从我的建议,慢慢地将身上不好的习惯去掉,你的优秀就更能够突显出来。”她认真地、静静地听着,终于望着我微笑了。我继续向她表达着我的观点: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方面,同时也应该学着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大家的欢迎。她的眼睛流露出聪慧、思索的光芒,起身离开时,说了很多“感谢老师”之类的话。后来她真的再也没有看那些小说了,常常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自己的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依然活泼、乐观、充满自信,我在心底里为她祝福:刘敏,你终于又将光荣找回来了!
第二篇:赏识教育案例1
赏识教育案例
唐坤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过程中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德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他教会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们的缺点,从而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今后的道路。
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是去年毕业来到这所学校,学校一直在贯彻实施赏识教育,在这将近一年的赏识教学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更进一步的懂了孩子们的很多小心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经常在反思自己,哪些地方需要多加改正,多加学习。
孩子气的我和孩子们相处得非常融洽,自我认为做到了恩威并施。面对他们犯的一些错误,我认为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小,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就能很快改正。现在的孩子们很爱面子,所以我总是把他们叫到一旁单独跟他们谈心,这样他们首先就能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更容易主动承认错误。并且时间久了,他们会觉得违反纪律是对不起你的。
在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长得特别小巧,一看就知道是个“小机灵鬼”,慢慢熟悉他以后,我发现他的成绩很靠后,但是在我的语文课上,他的脑袋瓜特别灵活,能一直跟着我的讲课进度,而且又快又对的回答我的问题。其他老师也有类似的反应,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的纳闷了,那他的成绩为什么那么靠后呢?之后,我就准备找他谈话,但我又想如果这样直接找他,好像带有目的性,所以有次我就在他吃完饭回来的路上,假装碰见他,然后跟他聊天,小孩子比较单纯,三句两句就问出来原因了,他当时是这样说的“老师,我不想回家。”我说:“为什么?”他说:“每次回家,家里冷冰冰的。周末爸爸不让我出门,总是吼我,责骂我。我在家里看书,他说我是装模作样,我不看书,他又说我不是读书的料。我心里很难受。”我当时这样跟他说的:“你是个机灵的小男孩儿,老师第一眼就觉得你非常的聪明,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后来我又跟他的爸爸交流交流,让他多去倾听孩子,关心孩子。当他意识到以后,他也在慢慢的努力的改正。在之后的半个学期里。他只要有点滴的进步,我就会当着全班的面对他进行表扬,但年龄还是太小,因为前一学期他跟爸爸赌气,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时不时还是会有坏毛病,我总是把他单独叫到一旁,耐心的跟他讲。半个学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他考到了班级15名,他的坏习惯也基本都改正。我特别开心,他自己看着自己的成绩也非常的骄傲。
从这个学生身上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耐心跟赏识的重要性。他的改变也让我特别有成就感。我的教师路还有很长很长,在这条路上我将一如既往,耐心的对待学生,及时的反省自己,只有这样赏识教育才能有始有终的进行下去,借助智慧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个性优势。
第三篇: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1
班主任教育故事案例
记得那是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一年,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欣宇,胖乎乎的,能说会道,是个挺可爱的男孩。可是在学习方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没那么好了,上课时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业时动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动脑筋,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小组长每天都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了。可他就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他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每次我都要被他气晕了,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想想还是算了吧,或许他是根“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转化他!我把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思想。
为了转化王欣宇同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我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好孩子的思想。于是我再找他谈话,谈话中:“你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李思睿)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李思睿)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其进步。朱倩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有时,李思睿同学也会显得不耐烦,说王欣宇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李思睿同学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徐伟同学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李思睿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想,“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我们的孩子就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
从这个教育故事我深刻的认识到,怎样做一个好的班主任。
一、以人为本,爱心感化。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王欣宇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 时胜过 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在转化后学困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落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确引导。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从而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好学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
第四篇: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题1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随着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当地学生求学机会的不平等。其实,他们在高考前夕移民的理由非常简单:海南、新疆高考的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内地。在内地进不了录取线的,到海南、新疆能进录取线;在内地进不了重点大学的,到海南、新疆就能上重点大学。据了解,去年全国有527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率52%,但北京、上海、海南、新疆等地录取率都超过70%。从录取分数线看,以文科重点为例,北京462,上海497,新疆490,而山东568,河南562,浙江560。北京与山东等地相差100分左右。
每年高考划线后,考生家长都会对因区域不同而分数线相差悬殊表示极大不满,但不满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于是,这些考生和家长千方百计变换户籍所在地,改变民族成份,以期改变孩子的命运。
问题:阐述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和内涵,结合材料,就地域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之间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美国的科尔曼和瑞典的胡森的论点。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T·胡森则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他认为“平等”有三种涵义:(1)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3)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结果均等论)。“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1)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2)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3)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4)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5)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
“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的存在,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动力。这显然是一种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高考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教育的内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或者说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从教育外部情况来看,主要是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给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包含着宏观层次的国家法律政策的因素,也包含着中观层次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还包含着微观层次的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因素。
教育均衡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的配置均衡;从教育的目标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因此,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现状是大部分地区已在数量上普及义务教育,达到数量公平,但在质量上并没有实现公平,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教育。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择校”问题是一种教育严重不公平的表现。以钱或权择校问题等现象也严重影响儿童入学方面的公平。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结合学校选择制度的实施,可促使多样化的特色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使教育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人员的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最终有助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我国目前全面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施学校选择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能从局部做起,但这是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
资环学院
魏亚利
1080900030
第五篇:教育案例1”失恋“之诗
教育案例(1)“失恋”之诗
与众不同,总有原因。不同之处的原因往往蕴藏着教育的契机。我就曾经从一个与众不同的细节,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人“失恋”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小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小刘同学趴到桌子上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
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小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其中有失落,还有愤懑!敏感问题需要冷处理,更需要艺术处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小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有哄骗之嫌疑)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对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实践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用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处理学生问题,是一种无伤痛有结果的教育,可以进而拉近师生的距离,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则教育案例,较好地体现了案例的基本特征,满足了教育实例的“问题性”“故事性”和“典型性”要求,也有较好的“理性分析”,富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