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今年假期读了一本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开始,觉得像古董,太陈旧了,后来随手翻开看了看,渐渐就被它吸引了,这是一本读后感式的书,闫学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正像书中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想做这样的师。让学生喜欢自己课堂的老师。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一个爱学生、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姐姐,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让孩子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告诉我怎样的老师才是一名好老师,并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它像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成为一名好老师!
第二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读后收获很大,以下几点体会很深:
1.这是一本指导教师做一名好老师的专业的好书.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美玉,我们是用锄头还是用精美的刻刀去雕刻呢?答案可想而知,当然是要用刻刀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就是我们老师们要用到的那把精美的刻刀.2.这本书教会了我怎样做一名有智慧的好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把关心孩子的而身体健康看做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身体健康了,孩子才会精神愉快,才会朝气蓬勃,否则其他一切免谈.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而教育信念中,让孩子从事劳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几乎同孩子的而阅读一洋重要.孩子的智慧在手指间上,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动手吧,捆绑住了孩子的双手,就等于束缚了他们的智慧.3.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每个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宽阔的胸襟和视野.以天地为课堂,用一辈子备一节课.只有这样我们的而学生才不至于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学科,爱上学习.是的,每一个教师都应成为这样的教师,都应成为学校的骄傲,这不仅是一个教师良好的心愿,也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所在.愿我们大家都成为这样的教师.
第三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近期重新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我一边读书一边慎重的反省自己,以致内心波涛起伏。时而兴奋,时而满意,时而惭愧,时而内疚。尤其是读到“教师的公正”一文时,让我觉得作为老师是否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
记得刚接手三年级的时候,其他科任老师就给我介绍了各班的情况,尤其是学困生的情况。以致每节课我都会多看这些学生几眼,眼里充满了愧疚与迷惑:小小年纪就在无形中被别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是他们的错吗?我该怎么做呢?想着这些孩子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我心中非常懊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不管他们表现如何,他们仍是我的学生,我必须一视同仁。这也许就是公正在驱使着我必须做一个公正的教师。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
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久而久之,这些宠儿便失去了生存的本领,专门寻求别人的保护与宠爱,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
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第四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了特级教师闫学著的《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一、学生劳动意识。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劳动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教育中没有劳动的参与,其他方法、手段、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意义,劳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培育。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辟了种植园,对于种植园的果实,是否可以鼓励把第一批果实送给家长或老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一个孩子(学生)对家长(老师)应有的责任感。
二、关注学生身体健康。从教十几年,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不在少数,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只能维持几分钟,有的学生天真活泼,有的天生性格内向。未能找到问题真正症结时,所有努力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学生学习吃力、性格忧郁等,绝大部分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孩子精神、智力、世界观、自信心都取决于身体是否健康,作为老师应把关心学生健康看作自己的首要工作,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所在,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三、教师应该是读书人。读书的教师群体共同把学生带入阅读的世界,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道德素养。教师应不间断地读书,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才应大量阅读,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才能感受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四、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数学大师苏步青在求学时,本来十分喜欢文史,正是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杨老师把他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里的数学知识和习题,把年轻的苏步青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直至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考上车中的学生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在这群学生中,有哪一个学生对某一科特别喜爱?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当发现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内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我们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因为这是学生发展智慧的希望。
五、对于学困生,真的就找不到一条发展自身潜能和途径吗?只有分数这一个评价标准吗?分数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不能因为这个领域失败了,就否定其他更多的那些领域,让孩子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可以除学习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对于学生学习困难的,我们观注了什么,是不是把他当人来看待,老师应该反思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
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现在的教学还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很多学校都把教学搞成学校教育唯一的工作。学校拼命抓老师上课,老师就把45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把学生框在老师预设的思路内学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一节课、一天、一月、一学期、一年、几年学生能吃得消吗?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想一想的时间了吗?认为自己把规定的内容讲完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思维有喘息的机会吗?老师的课堂行为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老师上课教同样内容,学生不同,却是同样的的方法,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我想通过这本书引发对于教育现实的更多思考。
第五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新读后感
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心得体会
谢凤君
这个寒假,我精心挑选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刚开始我还以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拿回来一看是杭州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编著的,心里感到有些遗憾,可是通过阅读我渐渐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教育论著。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也读过一些,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让我受益匪浅,但理解的还比较肤浅,而这本书是闫老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十几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所完成的一部书,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看过此书后可以说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大量篇幅,重点介绍了我们每位教师要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下面我就这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爱学习的国家进步快,爱学习的民族进步快。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在犹太人心目当中只有书才是最神圣的,爱书如命。每个犹太人家庭都能做到案不离书,书不离手。据调查12岁以上的犹太人每年至少看14本以上的图书,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更是其他民族的100倍。为什么?不言而喻。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是不是更要有丰富的学识,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有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先有一桶水。可是当前,随着学生求知欲的不断提高。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而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因此,开凿一眼泉,是当务之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对于读书,我们除了善于动脑,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写读后感和摘记,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便于日后比较,分析和总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今我们的课堂都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因为我们践行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学生还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只不过是教师问的少了,学生回答的多,活动的多罢了。并没有过多的思考,过多的产生疑问,)有这样一个不成笑话的笑话。说是中国的孩子回到家里母亲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老师提问你了吗?,而西方的孩子回到家母亲问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提问了吗?截然不同的对比,这说明了什么?学习就要有思考,有疑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对于大多数教师最难的就是教学生写作文,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番话却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他说要指导学生写作,首先自己要写作。自己能写作,指导学生才有足够的底气,才有足够的经验。有了自己的写作实践,也就积累了自己指导写作的资本,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游刃有余。而写作的源泉来自多读。多读则文思泉涌,多写则笔下生花。我们无论多么繁忙,教育理论的学习绝不能间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学校组织寒假学习教育论著,让我有一次学习教育理论的机会,培养我自觉学习教育理论的习惯。即使学校不组织,我们也应该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渴求,因为教育理论是我们平时教育工作的指路明灯,是发展自己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让我么热爱读书吧,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