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
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
仁布县中学政治教师:章仕德
阅读了阿德勒的教育思想:第五章中阿德勒讲到了自卑情结是如何形成的,而第六章就接着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这章中讲到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我先就其中2个谈谈自己的体会:
1、孩子是否懒惰?
阿德勒认为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完成任务,那么他更愿意被视为懒惰,而不是无能,或缺乏天赋。一个懒惰的孩子一旦做好某件事情,他就会得到赞扬,并且听到“他如果不是懒惰,就能做好许多事情”。这个小孩对于这种说法感到完全心满意足,因为他认为,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还有那些缺乏勇气、精神不振、不能集中精力和总是依赖别人、不独立的孩子也是属于这种类型。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有个学生留过级,成绩相当差,但我发现她并不是很笨,只要用心听,也不至于不及格。但是,这个学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上课不愿意听,课后作业不完成,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考试时,她连题目都不看,拿起笔乱写一通,其实只要认真做,不至于分数那么低。曾经,我经常惊讶于她的这种表现,为什么明明会做的题目她都不愿去做呢?难道她愿意得低分?难道她甘愿被嘲笑?现在,我似乎能明白她的想法了。我想她的做法只是想证明她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学,而是懒惰,只要肯学,还是能学好的。看来关键是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她害怕面对失败,害怕经过努力思考以后考试分数还是不尽人意,所以,她索性选择最极端的方式:乱写一气,会做的也不做。
2、孩子对教师是什么态度?
阿德勒认为,通常孩子们会隐藏他们对教师的真实情感。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批评他的同学,并试图贬损他们,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贬损他人的倾向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儿童盛气凌人,吹毛求疵,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多。他们实际上用这种方法来掩盖自己的虚弱。
对于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班级里的一位学困生,他学习积极性相当高,但成绩一直不尽人意。有次考试,这个学生依旧考的不好,却还要取笑一个优等生,取笑人家没有考到优秀。当时,我就非常恼火,心想,自己考得分数那么低,却还要取笑人家,你有什么资格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他这样做只是证明:连优等生都没考到优秀,所以我考得分数低是应该的,不是我笨,而是试卷太难,或是其他原因。他想用优等生没考到优秀来为自己的低分找借口。表面上他满不在乎,还盛气凌人地数落他人考不好,其实他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虚弱,自己的自卑啊。这样想想,觉得这孩子还是挺值得同情的。我要做的不应该是批评,而是引导啊!
此外,结合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我谈几点教师如何让儿童防止自卑心理?
一、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很多学生只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总是不相信自己,而没有发现自己的很多优点,我们教师就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渐地走出自卑的阴影。
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有的学生一直在努力,成绩并不明显,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该肯定他们、鼓
励他们,而不是责备他们、批评他们,要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让学生大胆尝试,多参加集体活动。
有的学生胆小,性格孤僻,总是封闭自己,形成了闭锁心理。正如阿德勒所说,“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自己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只起次要的作用”。这时候,我们教师要开导他们,带领他们参加一些简单的集体活动,逐步让他们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议论与批评。
有的学生太在乎他人的议论与批评,别人说他这不好那不好,他就陷入其中、不可自拔,结果更加自卑、更加不行,正如阿德勒所说,“一些孩子能够忍受别人的嘲笑;另一些孩子可能就因此丧失勇气,回避困难,并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在的表面形象,这也表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待他人的议论与批评,我们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太在乎。
作为一个教师,我越发觉得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重要。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去想,去寻求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4年4月25日
第二篇: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
在第五章中阿德勒讲到了自卑情结是如何形成的,而第六章就接着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这章中讲到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我就其中几个谈谈自己的体会:
1.孩子是否懒惰?阿德勒认为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完成任务,那么他更愿意被视为懒惰,而不是无能,或缺乏天赋。一个懒惰的孩子一旦做好某件事情,他就会得到赞扬,并且听到“他如果不是懒惰,就能做好许多事情”。这个小孩对于这种说法感到完全心满意足,因为他认为,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还有那些缺乏勇气、精神不振、不能集中精力和总是依赖别人、不独立的孩子也是属于这种类型。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有个学生留过级,成绩相当差,但我发现她并不是很笨,只要用心听,也不至于不及格。但是,这个学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上课不愿意听,课后作业不完成,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考试时,她连题目都不看,拿起笔乱写一通,其实只要认真做,不至于分数那么低。曾经,我经常惊讶于她的这种表现,为什么明明会做的题目她都不愿去做呢?难道她愿意得低分?难道她甘愿被嘲笑?现在,我似乎能明白她的想法了。我想她的做法只是想证明她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学,而是懒惰,只要肯学,还是能学好的。看来关键是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她害怕面对失败,害怕经过努力思考以后考试分数还是不尽人意,所以,她索性选择最极端的方式:乱写一气,会做的也不做,读后感《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
2.孩子对教师是什么态度?阿德勒认为通常,孩子们会隐藏他们对教师的真实情感。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批评他的同学,并试图贬损他们,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贬损他人的倾向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儿童盛气凌人,吹毛求疵,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多。他们实际上用这种方法来掩盖自己的虚弱。
对于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班级里的一位学困生,他学习积极性相当高,但成绩一直不尽人意。有次考试,这个学生依旧考的不好,却还要取笑一个优等生,取笑人家没有考到优秀。当时,我就非常恼火,心想,自己考得分数那么低,却还要取笑人家,你有什么资格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他这样做只是证明:连优等生都没考到优秀,所以我考得分数低是应该的,不是我笨,而是试卷太难,或是其他原因。他想用优等生没考到优秀来为自己的低分找借口。表面上他满不在乎,还盛气凌人地数落他人考不好,其实他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虚弱,自己的自卑啊。这样想想,觉得这孩子还是挺值得同情的。我要做的不应该是批评,而是引导啊!
作为一个教师我越发觉得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重要。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去想,去寻求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黄春香
第三篇:《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优秀教师读后感
在第五章中阿德勒讲到了自卑情结是如何形成的,而第六章就接着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这章中讲到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我就其中几个谈谈自己的体会:
1.孩子是否懒惰?阿德勒认为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完成任务,那么他更愿意被视为懒惰,而不是无能,或缺乏天赋。一个懒惰的孩子一旦做好某件事情,他就会得到赞扬,并且听到“他如果不是懒惰,就能做好许多事情”。这个小孩对于这种说法感到完全心满意足,因为他认为,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还有那些缺乏勇气、精神不振、不能集中精力和总是依赖别人、不独立的孩子也是属于这种类型。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有个学生留过级,成绩相当差,但我发现她并不是很笨,只要用心听,也不至于不及格。但是,这个学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上课不愿意听,课后作业不完成,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考试时,她连题目都不看,拿起笔乱写一通,其实只要认真做,不至于分数那么低。曾经,我经常惊讶于她的这种表现,为什么明明会做的题目她都不愿去做呢?难道她愿意得低分?难道她甘愿被嘲笑?现在,我似乎能明白她的想法了。我想她的做法只是想证明她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学,而是懒惰,只要肯学,还是能学好的。看来关键是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她害怕面对失败,害怕经过努力思考以后考试分数还是不尽人意,所以,她索性选择最极端的方式:乱写一气,会做的也不做。
2.孩子对教师是什么态度?阿德勒认为通常,孩子们会隐藏他们对教师的真实情感。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批评他的同学,并试图贬损他们,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贬损他人的倾向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儿童盛气凌人,吹毛求疵,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多。他们实际上用这种方法来掩盖自己的虚弱。
对于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班级里的一位学困生,他学习积极性相当高,但成绩一直不尽人意。有次考试,这个学生依旧考的不好,却还要取笑一个优等生,取笑人家没有考到优秀。当时,我就非常恼火,心想,自己考得分数那么低,却还要取笑人家,你有什么资格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他这样做只是证明:连优等生都没考到优秀,所以我考得分数低是应该的,不是我笨,而是试卷太难,或是其他原因。他想用优等生没考到优秀来为自己的低分找借口。表面上他满不在乎,还盛气凌人地数落他人考不好,其实他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虚弱,自己的自卑啊。这样想想,觉得这孩子还是挺值得同情的。我要做的不应该是批评,而是引导啊!
作为一个教师我越发觉得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重要。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去想,去寻求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第五篇: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
心理咨询期末论文
读阿德勒《超越自卑》
这学期我选修了心理咨询这门课,一方面是对心理方面很有兴趣,另一方面是自己有时候情绪会不太好,想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和调节方法。
期末的考核是关于阿德勒《超越自卑》的读书笔记,从中摘取两段话,结合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对我来讲很特别的书,它的内容在我最初看上去很零碎,可能因为看关于心理学书籍比较少的原因,一些观点也不太好理解,甚至觉得一些观点有些不可理喻。书中有很多的故事,有些故事看上去荒唐,有些让人觉得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
“促使人类行动的动机,是个人对未来的期望(虚构),而不仅是他过去的经验,这个他所期望的生活目标虽然是虚构的,但却能使人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很多人生活在梦想中,尽管不断的失败,却仍固执于自己的目标,把虚构出来的幻想当做了现实的生活。”这部分是第八页,代序中讲述阿德勒在融汇了怀亨格的意见后提出的观点。虽然代序中并为切入正题,但这段话让我很有感触。我想到了我从小到大的梦想,这些梦想由最初的夸大模糊,变得越来越切合实际越来越清晰,我想是时间用现实教会了我要踏实面对人生。我看了这段话马上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条消息,关于一个当代的范进,被人戏称为“高考王”的人的故事。
曹湘凡参加了13次高考,终于考进了一所专科院校读法律。已经41岁的他还在读大学。他年少时成绩优异,但第一次高考失利让他觉得无颜面对家人和邻人,他便一次一次的考。考了几次以后他结婚了,已经终止的高考人生又被妻子的话语重新引发了,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他靠给高三毕业生辅导过活,但却执意要做一名大学生,虽然可能大学毕业生挣钱还不如辅导员多。他的妻子在他大学入学那一天便生气的离开了他。
从阿德勒这本书的内容来分析,曹湘凡这些做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他自身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就是考学,“一切都遵循这个意义而行”。阿德勒在生活尺度中提到,“生活不完美,职业不尽心,朋友不多,生活是件痛苦的事”,我觉得形容他很合适。对他影响深刻的另一点是身边的人,阿德勒在十一章和十二章人和同伴及婚姻中讲述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阿德勒的许多病例都是对其施加无歧视的关心后才康复,其不正常的举动可以减轻或者消失,可见环境之重要。曹湘凡的家人邻人对他的态度,妻子的态度转变,我想都是促使他“一条道走到黑的”原因。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见这条消息第一感觉是气愤。别人都觉得这个人很有毅力,很值得佩服,但我不这么想。若说成功的人生是高挂在枝头的苹果,有人爬树有人爬梯,都会取得成功,但我觉得曹湘凡就是一个不会爬树却非要爬树的人。我觉得他后来追求的根本就不是大学,而是考大学。就像阿德勒的观点“很多人生活在梦想中,尽管不断的失败,却仍固执于自己的目标,把虚构出来的幻想当做了现实的生活。”
虽然我是有点不欣赏曹湘凡的举动,但是仔细思考,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面,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强度不同罢了。有时候我自己对于某件事的执拗我自己都察觉不到,知道别人对我提问“为什么”,我才会去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怀亨格的“虚构理论”并不是处处都合理,但是的却是确确实是存在的。我们需要虚构目标,因为人不能没有“理想”,我难以想象没有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也许世界上没有能飞上天空的飞机,没有带来光明的电灯„„人类需要虚构,但绝对不能把追求虚构当做现实生活。
二:
“如果老师想吸引孩子的注意,他必须先了解这个孩子以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他在这种兴趣和它种兴趣都能获得成功。”
这段话是第七章学校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合作兴趣)中的一段话,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性。阿德勒在第六章家庭生活中提到家庭中每个孩子年龄相差三岁最适宜,但是在学校环境中,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年龄,所以家庭中的一些规则并不适宜学校生活,学校更像是一个初等级的社会,一些孩子可能在入学后感到迷茫。
到了学校,孩子就不再是家里唯一或是少数的掌上明珠,他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产生不良情绪,自闭不愿意交流,对学校生活无兴趣。阿德勒也提出学校一直培养学生的竞争环境,在一些方面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次失败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兴趣。阿德勒的这段话给老师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了解。也许是因为班里孩子太多,大多时候我都觉得老师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对这种“无兴趣”严重的孩子进行多方面的优先了解,在孩子形成错误认识之前,导正他的方向。
我们作为教师要帮助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通过这个为他树立信心,从而使他再多方面都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发展。积极的信心远胜于消极的督促。阿德勒在本章中也指出,沮丧会埋没天才,在学校统一规格的教育中很多孩子的个性化都被磨灭了。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去帮助孩子保留一些有利于他发展的个性化因素,也就是选段中提到的“他必须先了解这个孩子以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他在这种兴趣和它种兴趣都能获得成功”。
我有过一些做家教的经历,那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孩子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反应”“不配合”。我感觉不到任何其智力方面的问题,或者说是因为他“无反应”让我无法根据他的情况制定我的教学计划。阿德勒的这段话应该是改变这种孩子的方式,但是我作为家教很难实行,所以更希望朝夕相处的老师能为他们改善这种状况。
总结
阿德勒的这本书整体来讲并不深奥,没有太多让人看不懂的专业词汇。但对于他的一些
观点,例如关于学校教育(男女生),家庭关系方面的观点,并不适用于现代的学校和家庭,有些阿德勒提出的问题已经随着时代的开化而解决了,或者说有的不太适应于中国的教育模式。这本书的确是本好书,它的多方面分析,会给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带来不同的收获,帮助每一个读过他的人,超越自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