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信息科技中青年教师研修班小结
感悟、体验、收获
上海市信息科技中青年教师研修班小结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吕翼南
2007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上海市首届信息科技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在为期一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修学习中,我兴奋、震撼、感动、体验,一路走来,收获满满。从2001年参加工作起,我就任教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由2003起开始使用小学 “多飞版”信息科技教材。由于新教材理念新,变化大,而且区里只有我们一所学校使用该教材,平时基本没有机会和同行们相互学习,所以我的教学经历基本是处于自我探索、“摸石头过河”的状态,经常感觉是孤军奋战。虽然参加过几次区和市的教学比赛,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可是在课程理念、教学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很多的困惑。非常希望在专业上能得到引领与提升。参加这次研修学习,我就像是迷途的小战士终于找到了长征的大部队。欢呼雀跃后,更让我看清了前面的征途,吸取了同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
一、感悟与收获
1、专题报告与讲座
胡兴宏老师关于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报告,使我更清晰地了解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目的,生动的案例讲述让我了解了研究的过程、特点与价值。对于课题的选题策略、课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整个课题研究的阶段胡老师都一一讲解,更让我知道如何去撰写研究报告。通过学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承担的课题,意识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我今后的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明确了方向。
包老师的《关于开设教学研究课的几点建议》、《关于开课、听课、评课的几点建议》和《教学研究课小结》等报告更让我开了眼界,让我领略到了特级教师丰富的学识、经验与风采。包老师对教学理念、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分析问题的透彻和高度的概括水平都深深的震撼着我。让我重新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正视教学研究,选择有价值、有争议、有突破、有创见的主题,怎样从反映理念、思考创新、确定目标、组织内容、选择模式、设计环节等方面来准备研究课。
2、研究课
准备研修课前,我把包老师的报告反复研究了好久,最后终于决定选择项目 1
活动一中的难点《制订计划表》。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对于学生难的不是绘制表格的技术,而是设计表格,分析资料,确定标题行,在实际活动中运用表格进行信息描述的能力。之前都是我帮助学生设计表格,而这次我想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在项目活动中学习,能运用合适的工具来解决真实、开放的问题,同时能体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到表格特殊的组织结构以及行与列的关系,运用表格设计的方法,学会设计制作表格,真正地做到技术的“学以致用”。主题定好后我又仔细研究《关于开设教学研究课的几点建议》、《关于开课、听课、评课的几点建议》两个报告中的要求,进行三维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同时思考这运用专著中的知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从来没有上过这么辛苦的课,但研究课的目的、思路和方向也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课后的研讨,同行们的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让我肯定了自己对课程理念的认识,真诚的建议也让我得到了许多启发,看到了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包老师的点评更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没有关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3、听课评课
以往的工作中,听本学科课的机会并不多,也不太会评课,好在有了包老师的听、评课建议作指引,在参加多次的研究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中,听了同行们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引发自己的思考,听专家点评,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深层的教学问题,慢慢自己也能有条理的表达看法和建议了。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浓厚的研讨氛围,大家都真诚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客观地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与意见,有时虽然感觉有些“尖锐”,但这份真诚让我感动,研修班中每个人的音容笑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研究课的活动中,我共听了10节小学年段、4节初中年段、1节高中年段的课,每一堂课的背后蕴涵着老师的努力和钻研,浸润了教师的思索和智慧。张燕老师精彩的课堂导入,林鑫老师表格修饰的作用与意义,郭婧老师的比较学习,唐志英老师的时光倒流、马士清老师的项目设计、翁海萍老师的评价指导、马小燕老师的案例分析„„我如饥似渴得学习着同行们的经验,欣喜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遗憾的是还有很多课都没有能够听到。我感觉这次听、评课活动对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4、专著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一直非常困惑,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选读了《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这本书,并将书中的观点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在实践中我对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轮流认领角色,平等参与活动。亲身示范,组织学生讨论实践合作技巧。尝试多种分组方案,总结不同分组的学习情况、产生问题、应对的方法和学生学习变化结果。反思合作学习的任务提出是否合理,尝试组织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合作任务,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案,细化小组分工,力争做到“人人时时有事做”,并采取改进措施,既考虑了小组的合作,也没有忽略个人表现的差异;既保护了好同学的积极性,也督促不自觉的学生不能不劳而获。在一年的学习、运用和实践中,《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学习并运用书里的方法,对提高合作学习的高效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不知不觉中一年的研修学习结束了,虽有些遗憾学习的时间太短、但也欣喜地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与成熟,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再彷徨,犹豫,不再为课堂重点不是技术内容而忐忑不安,而是从容地考虑通过项目活动,安排怎样的学习环节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公开课不再紧张忙乱,而是沉稳的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对组织合作学习和评价的有效性不再困惑,而是坦然地尝试各种策略与方法;对于听课、评课不再羞讷、胆怯,而是沉着的观察课堂教学效果,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年来的收获难以用文字来表述,教学的灵感与智慧在内心生根发芽。当然也看到了自己诸多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不足、困惑与努力方向
1.语言叙述能力:
语言的表达随性、随意。课堂中的用语需要仔细斟酌,反复考量,要努力做到简练生动、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感染力。注意及时、准确归纳小结,强调教学重点、难点。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语言概括、精炼。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学生评价他人的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教师语言要丰富、深刻具有价值观引导的作用。
2.教学设计能力:
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反思任务提出的合理性,评价方案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合作的习惯,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关注学生在作品创意和个性上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实施能力:
注意教学时间的安排与控制,对于教学活动要有多种方法应对,教学过程中关注度有些片面,要尽量从整体、全局来看,观察学生的反映、小组活动情况,并做适当记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点评,和教学调控。
4.教科研能力:
虽然参与过多个课题研究,也独立承担过课题,但还是比较害怕独立做课题。本来是想研究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但是被告知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够新颖,很难立项。在课题研究方面有比较多的困惑和困难,比如:如何确定选题,确定研究目标,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途径,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个人的时间、能力有限等等。我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也希望研修班能带领年轻教师合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年的研修班学习让我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感谢研修班的老师,感谢研修班的同学,是你们让我充满无以言表的感动,我将秉承研修班的学习、研究精神,继续我的教学研究之路,为信息科技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挥洒青春。
第二篇:——市信息科技青年教师研修班小结
认识 提高 思考 总结
——市信息科技青年教师研修班小结
浦兴中学 杨伟俊
2007学年,我从教的第九个年头在忙碌与收获中落下帷幕。回顾其中的得与失,无论是项目研究、教学评比还是督导评估、职称评定,虽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但所得却只有任务完成的放松以及证书、评定的几行文本了。
一年间,唯有研修班的学习才是另一方净土,让我脱离了“任务”的束缚,每周一次的学习并不紧密、“五个一”的学习任务在一年的周期中也不繁重,但每一场讲座、每一回听课、每一次讨论都有着自身的吸引力,召唤着我们30多个遍布上海各个角落的年轻人„„
一 认识
过去的八年,我是一个普通初级中学的普通青年教师,虽然在其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教学上却还是默默无闻、按部就班、鲜有成绩。作为一门“小学科”,信息科技的课堂教学,在我的工作中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1/2?1/3?1/4?„„它占我工作的比重,少,而且是少的可怜。为什么?我一直认为这是信息科技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学校的需求所制约的,特别是一所有着“生存”压力的普通学校。学科教学,总是在“下学年”开多少课的疑问中,在“三期课改”是否还有这门课的猜测中一年一年的开展„„
“862”,这三个简单的数字,开始了我对学科教学态度的改变:第一次认真的翻出《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对照其中的条条本本、第一次写下没有任何“借鉴”的评课稿„„“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从评课稿被学署老师看中,到区内评课交流获奖,随后拿到研修班学员的推荐表„„
对于参加研修班的学习,这时我的意愿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刻:信息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基层老师究竟该怎么做?专家的思想和教师的想法差距有多大?上好一堂课、评好一堂课的根本在哪里?平日里专家的评课为何总是头头是道?为什么开公开课总让我很头疼?评职称了,论文要时方恨少,原因何在?究竟应该写些什么?怎么写„„
带着众多的疑问,我跨入了研修班的课堂,在一次次的专家报告中,疑问得到了答案;在一回回听评课中,答案得到应证;在研究课的开设中,应证得到实
践;在心得交流中,实践得到了总结。
备课精、上课稳、听课细、评课准、积累多、研究实„„这就是研修班一年来我对当好一名教师的认识。
二 提高
研修班的学习是高起点的,专家的报告,立论之严、举例之精、思考之深,让我得到了先进理念的洗礼;教授的讲座,道出了一名研究型教师研究的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迷茫中的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研修班的学习是多角度的,教学专著,从选择到落实,八本书三类不同的方向;研究课,从上课到评课,课题的种类、评课的着眼点更是八仙过海„„
研修班的学习是全方位的:报告和讲座,体现学习和理解的能力;专著学习,提升领悟和借鉴能力;听课评课,锻炼品评和释疑能力;上课反思,展现实践和总结的能力„„
带着听课、评课的收获,我在职称评定和教学评优的课堂教学中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网络安全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情境合理设置、课堂交流自然展开„„
听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胡兴宏老师所做的《中小学的课题研究》报告,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改写了科研论文,获得了区论文评比一等奖„„
三 思考
研修班就快结业了,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学习的氛围?交流的平台?还是展示的舞台?我认为它给带来最多的是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在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思考问题。
思考一:“新”与“旧”的关系:二期课改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媒体应用、合作学习、探究活动在课堂上热火朝天的开展,似乎一节公开课上缺了他们就没有了生命力。难道传承了百年的教学方法在新世纪就会遭到淘汰么?在研修班的学习中,在专家的讲座和同仁们的课堂上,这个问题慢慢得到了解答。成功的课堂,教师无不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入手,不少课既展现了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活力,又把没有放弃原有的教学手段,可谓老瓶新酒,令人耳目一新。这也应证了班主任对黑板、课本、多媒体演示三种教具的不同作用的分析与
评点——只有知其理,才能图其用。因此,无论是新事物、还是旧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哪个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的采用它。
思考二:“知道”与“不求甚解”:68节课,这是信息科技课标中的基础课时量。学生们比起在大学四年本科中进行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的我们,这点量可谓“沧海一粟”,在短短的68节课中,能学到什么“精华”?68,数字带来的困惑一直没有消失过。近年来,从项目教学和“提升信息素养”目标的提出中,我似乎摸到了前进的石头,也看出了些端倪,但知识技能与能力素养的关系与衔接,依然横亘在眼前。在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网络两个领域,教与学两端都存在问题,教什么?难以取舍。怎么学?众说不一。回想现在的教学目标,大多把学生的认知框在“只有清楚了,明白了的事物才能接受,不清楚,不理解的事物就不能包容于心。”的状态,“不知道就是没有学好”成了学习成果判断的铁律。在思考的尽头,“不求甚解”成了我思考的救命稻草。也许,有会认为这种思考对于文科尚可成立,对科学则缺乏严谨,但从学生的成长来看,基础知识与网络的定义、概念真的很重要么?这好比现在考驾照,技能和法规才是重中之重,而汽车的构成、道路的建设则是厂商和建设部门的事。因此,教学的目标可以从知道降为了解,概念可以不做定义,仅仅给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解释,能说明问题即可。不要怕学生问你“协议”是什么?因为答案很简单,“协议是什么”就如同大学生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什么”的答案一样。我认为,学生基础知识,把重点放到历史与发展,学生对信息科学过去了解核对未来的憧憬更有现实意义;网络知识,则结合安全、道德、法律等问题展开,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
思考三:课题研究怎么开展?研修班中缺憾很多,没有很系统的开展一次课题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在学校里的单兵作战已经大大局限了课题研究的开展,而研修班给了我们共同研究的机会。然而研究还是没能全面开展起来,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相对于“研究课”和“专著学习”来说,则不能说是成功。如果以后还有这种机会,我想是否可以借用专著学习交流的模式,先收集教师的研究方向,然后汇总归类,形成研究团体,确立课题并开展定期活动,汇集每个人的思维亮点,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模式,保障学科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四 总结
最后,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就个人的研修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讲座和报告学习:态度认真。开拓了思路、增长了信心、加深了理解、增添了希望。
听课评课:尽力参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听到更多的课而有遗憾。学习了不少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锻炼了听课评课的能力,增长了上好信息课的信心。
研究课:课题选用较有挑战,准备尚不充分和细致,与预期效果有距离,积极反思、期待改进。
专著学习:虽然只完成了半本书的学习,但在实践中已有较大的收获。课题研究:未能加入研究,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综上,研修班虽然结业在即,但自身的研修才刚刚起步,真诚的希望我的这一点星星之火能够在周围发出光亮,而不是回来后又一次渐渐淹没在碌碌人群中随波逐流。
第三篇:精炼的中青年研修班学习体会
全省优秀中青年研修班学习体会
感 恩 之 行
七天时间,北大燕园,难得年底繁忙中能有这样一次安静学习的机会,开阔了视野,看清了形势,启发了思路,感恩xxx党委于我们这一期学员的关心关爱。学习切身体会,主要有三:
一、高规格的培训。本次研修班在顶尖北大学府举办,学员感受到北大的厚重历史与人文学风,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思想是一次洗礼,对自己的心灵是一次净化,对自己的学识是一次充电。授课的十位老师,全部来自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家、北大教授、资深研究员和高级培训师,聆听他们的讲课,能深刻的感受到他们深厚的专业素养,授课内容既契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又能深入浅出的渗透到农发行的工作实践,学员普遍感觉受益匪浅。
二、交流活跃的培训。本期研修班有来自全省各地xxx系统的44名学员,学员分布省、市、县各层级、各条线,大多在不惑之年,正是人生职场工作的“当打之年”,学员们有长期在xxx的工作经历,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人生社会体验和阅历,一些学员
还正好面临工作岗位的调整,对于省分行党委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平台倍感珍惜。学习课间,常常可以看到、听到学员们就工作实践进行互动交流,每次上课的课间休息时间,学员也大多在向授课老师请教交流。对于学员来讲,于交流中普遍认为收获很大、启发很大。
三、自律的培训。本次培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培训学员的严格自律,除了学员自身的自律意识外,我想这也是xxxxx近年来狠抓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工作的成效。学员都能够遵守课堂学习纪律和八项规定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余时间有的散散步,有的逛逛书店,有的健健身,整个7天的培训井然有序,既有学习交流的活泼,又有严肃认真的自律。
短暂的研修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让自己这次所学、所思用于工作实践中,全面梳理规划好xxxx2018年的工作思路,努力推进xxx各项工作再上台阶,才是感恩xxx党委给予本次培训机会的意义所在。
2018年1月23日
第四篇:研修班小结
浙江省首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研修班在杭举行
9月27—29日,全省首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研修班在杭州举行,本届研修班由浙江省文联举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来自全省各市文联、省属各协会、相关大专院校及其它单位的近40名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参加了研修。学员们普遍反映,本次研修虽然时间不长,但效果良好,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严密。在9月27日的开班仪式上,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田宇原作了重要讲话,言简意赅又丰富深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文艺评论处处长周由强受陈建文主任的委托,到会祝贺并作了专题报告,视野开阔,启发思考;在结业仪式上,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黄先钢对办班情况作了总结,并对下一步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要求,具体实在,思路清晰。省文联创研处在开班前,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确保学员能准时到校研修;在培训中,还专门组成了班委,实现了学员的自我管理和相互交流;整体组织工作有条不紊,课程安排紧凑,授课环境相对封闭,有效地保证了学员学习时间和纪律。
二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鉴于这次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研修班尚属首次,一个核心的目标就是文艺评论工作搭平台,拉队伍,打基础。田宇原书记在开班仪式上强调了文艺评论工作对于当前和今后浙江省文艺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要努力形成自己的一支文艺评论家队伍,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为此,省文联在学员名额分配、课程内容、训后工作等三个环节都进行了认真考虑,并在学前动员和学后总结中作了强调,省文联创作研究处处长郑晓林提出了下一步全省文艺评论工作“六大行动”计划,即:巩固并开拓创新好《文艺阅评》《文艺界动态》《当代文艺评论》三个文艺评论阵地,激活并稳妥操作好“浙江文艺论坛”“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研修班”“首届浙江文艺评论奖”三个有效的工作抓手,与此同时,要积极做好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的工作,积极做好各地文艺家评论协会的组织联络工作。本届研修班结束后,立即建立了“浙江文艺评论”QQ群,目的是通过办刊、培训、交流等手段形成全省文艺评论的言论平台、研讨平台和组织平台。本次学员来自各市及相关团体,代表性强,回单位后,将对全省文艺评论家队伍的组织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是课程安排合理,针对性强。针对文艺评论综合性、学科性及学员专业性、多样化的特点,省文联在教师聘请上花了不少心思,三个专题讲座各有特点,精彩纷呈。北京电影学院陈晓云教授的“当代中国电影的文艺批评”,中国美院楼森华教授的“中外艺术及其思想”,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杂志李云雷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的前沿问题”,分别从影视艺术、视觉艺术、文学三个角度,对中国文艺创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阐述。三位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开放的视野和独到的个人见解,启迪性强。同时,本届研修班针对学员来自文艺各行各业,并且具有较强的文艺理论功底和文艺评论实践经验的特点,除沿用老师讲授模式外,还较多地采用了案例式、提问式、探讨式、交流式等学习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结业仪式上,学员们争相发言,气氛活跃。大家普遍反映本次研修一是好听,专家们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系统,文词灵动、内涵深刻丰富,体现了文艺评论的特征;二是独特,听到不少真实的声音,虽然有的观点还值得商榷,但不同的声音,提供了一个更为广宽的视野;三是开放,课程信息量大,观点鲜明,思维辩证,评点有度,体现了文艺评论的基本要求。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在研修班结束之际,学员还对下一步办班工作也提出一些建议要求,他们表示,一是要强化听课与讨论的结合,除听课外,要让学员及老师之间多加强交流与讨论,实行二维培训模式;二是要视听结合,除了听课外,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观看电影、演出和展览;三是坚持综合办班模式,不同艺术门类的学员共训,更有利于开拓视野,这是文艺评论特殊的办班特色,以后办班要坚持下去。
第五篇:上海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小结
上海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小结
上海市上南中学
马莉 6月19日,本次培训班正式开班。这次班主任培训对我个人来说,不仅是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为期十天的培训使我们收益匪浅。我总是认为: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就是一个好老师,好的班主任。所以十年来,一直这么努力却平淡地工作着。真的很感激这次骨干班主任培训,从这些优秀的班主任身上,让我看到,原来班主任也可以做地这么出色,这么成功。这次骨干班主任培训对我来说,不仅是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重要性,明白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更需要艺术性和实效性。
第一天的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的报告,理论实践相结合,春风化雨,听后就让我们感触颇深。报告中说到以为我未有耳闻的谷老师的义举足以感动所有家长的一句话:您把您的宝贝交给我,就像从左手换到了右手。如果我儿子的老师这样对我们说,我们作为家长一定会非常感动,从而心理上就已经认可和接受了老师。作为老师其实我们很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当然做比说更重要。还说到:不要奋不顾身地去爱孩子,因为他承受不起。不要带着刻板的态度去生活,那样是不快乐的。作为班主任也要学会,先爱自己,再爱别人。不爱自己,去爱自己,人家受不了,自我区别于自私,热爱学生,影响学生,热爱事业。了解学生喜欢的所思所想,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吴强主任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更多地是从理论上给我们以更多的信息和指导。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要服务学生主体发展;教育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教育要惠及学生的一生;教育要输送素质人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义务教育阶段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教育存在的问题:学习睡眠不足;没有时间体育锻炼;体育、艺术及综合实践课被占用;师生关系紧张。
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报告,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聆听和学习,但是每一次都收获都各不相同,这次收获最大的是于漪老师从教几十年来能一个紧随时代的步伐,实时的更新的自己的教育理念,指出了教育操作层面中的“育分”和教育理念上的“育人”的矛盾,并提出了对我们新一代德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于漪老师“师爱荡漾”的各个案例更是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为学员感受深刻。
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华栋教授的《网络感染与教育思考》和之后的《博客,承载专业思考》更是体现出了这次教育主办方的良苦用心,陈教授的报告在宏观的层面上讲解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对于教育的影响,而后的《博客,承载专业思考》更是在一个方面进行了网络的良性应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导和讲解,宏观的了解,微观的认识,对于“点”上的应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学员们对于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新技术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质量。然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和学生做好沟通工作,要具备这三个重要的前提:理解、尊重、真诚。让学生们在见到你的第一天,就能感受到班主任老师那浓浓的关爱和殷切的期盼。班主任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珍视他们的价值潜能,要深信我们教育的每个孩子都有改变自己的美好愿望,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孩子,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要叩开孩子的心扉,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用孩子们的眼睛来观察,用孩子们的心灵来感受,以一颗全无偏见的心来包容孩子,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蹲下身来,打开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真诚地分享,让孩子感受到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一个可以信赖的真心朋友。
工作十年,本次培训的守时,班主任老师及全体学员的认真参与,已经是我好久已经没感受到的了。短短几天真的收益匪浅,这种收获会更好地体现在我以后的工作中。
20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