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由来[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3:0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之由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之由来》。

第一篇:读书笔记之由来

读书笔记的由来

晢熠

我很少写读书笔记,但一向又看书许多。每每看完书本后,书中都画满了横线,但合上一回忆,就似乎茫然无所得。我希望从读书中获益一些知识,才想着用读书笔记这种方式来改善下读书的效果。

我看书的历史很长,到今天已经有十年了。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然后从《红楼梦》到现在《资治通鉴》《史记》《全球通史》等等,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艰深。那些肤浅的文字,已经逐渐看不下去,希望可以有什么东西可以真正打动我,让我深思。

我是才看完了《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三册书的,它们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多,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写出这笔记。打开Word,却不知道如何打出第一句话。我忽然明白我是在Word里面打字,所要说的一切都是要对自己说的。我这是在积累知识,我这是在训练写文章和写书的技能。一切都要从最幼稚开始。自己说话,自己批改,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世界。

昨天,看见一个朋友说他喜欢现在的自己,似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我十分羡慕,我是依然还处于迷茫中。昨夜母亲看着我的这本书问我,看这个书对教书有用吗?我没有回答,我看这些书,只是出于我的好奇和我的喜欢。

我一直都想了解这个世界,因为我想找到让自己成长的道路。哪怕这条路似乎像游戏一样虚无缥缈,但是我还希望自己的等级可以提高。

我不想再停留在原地。

我要一点点的积累历史知识,我要一点点的了解这个世界。

我才这样开始了阅读世界,我买的书,逐渐从《全球通史》《另一半世界史》再到现在的《世界格局》《当中国走向世界》等等。一开始总是无知而且幼稚,所以需要尝试,所以需要学习。我很少去写读书笔记,我也很少认真的总结自己看书的经验和学习,一切都显得那样散漫,就像中国的经济一直都是粗放型一般。

一切也就从《世界格局》的读书笔记开始吧。

这样在电脑上尝试写读书笔记,对我来说有几样好处。

首先是训练自己的打字速度和汉语拼音。

我打字一向是全拼的,所以在每一句话打出的时候,我都相当于在说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在家乡教书,总是要和乡人打交道说话,说普通话就似乎不太合宜,但是久而久之,就有同化回去的危险。好不容易在大学里面纠正过来的方言,就又变回来了。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其次,是训练我的文笔和思维。

因为写文章,我总需要调动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而且通过不断的修改文章,更是可以训练文笔,哪里多余了,哪里病句了,哪里是不流畅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么是改自己的,要么是改别人的。修改的水平,体现了你的究级境界。最后,读书笔记可以让书本的知识真正与我的记忆本体有机结合。

正如滚雪球一般,雪球越滚越大,大脑越用越灵活,甚至可以避免老年时候的老年痴呆。知识是越来越丰富的,如果再不学习,我就真的落后了,而学习则是多方面。作为一个男的,我需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可以独当一面。正是那些书本,告诉了我一个优秀的世界。如果我不努力,我就会被淘汰世界的最后了。

大学毕业以后,我已经教了三年书了。我知道教书是说简单还是很简单的,那就是考什么讲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不想纯粹的为了分数,我觉得可以给这些分数一些意义。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习,我们究竟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

一旦学生离开了我们这群老师,接下来的世界,他们应该如何面对。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许,这就是我朋友说的一个梦想吧。

我在教书中,是不断受挫的。正因为我不断希望课程可以变得更有趣一些,正因为的有趣,课堂变得不太规整,效果也就十分降低。一位同事甚至直言不讳,说我这样下去根本就不适合教书,我的能力连那些刚毕业的老师都不如。

我那时十分生气,甚至疏远了和这位朋友的关系。

只是渐渐的,我才开始明白什么是现实,开始懂得这个世界原本就不是我以为的那样单纯,现实就是那样艰难。

当我走在街上,许多人在乞讨,许多人在檫皮鞋,也有许多人人摆小摊在卖鸡蛋和玉米,还有人帮人手机贴膜,还有人卖着袜子等等,这些人都艰难的活着,也许有的赚了很多钱,也许有的只是勉强糊口,就是这样,他们还要应对城管的凶恶的扫荡。

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他们为什么沦落到了今天这样的境地?

我又是为什么走在了这里?为什么落到了今天的境地?

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落魄的,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了自己的落魄。

我几年前意气风发的在校园里晃荡,我明白自己竟是这样的落魄。所以我才想知道,在我身上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状况。我可以失败,我可以落魄,但是我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我更想知道,我如何改变自己的状态,改变自己的境遇。

我看过许多的成功学或者励志学之类的书籍,什么《最伟大的推销员》,什么《李阳疯狂英语》,什么《卡耐基成功学》或者《羊皮卷》等等,这些书都是要人们去尝试,然后逐渐坚持下来。什么成功者需要具备的良好习惯,还有优秀品质等等。我看了许多,到后来我才认真的皈依《曾国藩家书》,我把曾国藩看作自己的老师。

曾国藩一生当中,战战兢兢,勤勤恳恳,虽然他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是作为一个人类,他的不懈努力,正是我需要认证学习。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认真的坚持写了大概七年的日记了,只是《世界格局》书上曾经说过,“形我者死,神我者生”。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照搬经验,学了一些皮毛,却没有学到真正的本质,是会死的很难看的。

历史上很多时间都体现了这点,比如学习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菲律宾和印度。

历史上的许多成功和失败,都不是一件侥幸而且偶然的。

所以我在学习曾国藩的经验的时候,尽量学习他的精神实质。其实,他的精神实质很普通,总结下来也就十几个字而已:有志,有恒,有勤,有俭,有谦,有让,有争,有强,等等,我试着将这些精神一点点注入到我要做的事情中去。

人必须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话,就会散漫,就会下流,就会沉沦。虽然《道德经》说,我无为而人自化,这只是说国家管得少,人民就会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追名逐利,但不会说人民自己就变得道德高尚了。散漫终究不是一个好品质,所以我想改掉自己的这些毛病。

而读书笔记就是这样的一个开始。

我喜欢看书,这是一件好事,终究是比喜欢看电视要好许多。看电视是很少让人思考的,只有文字才会让人的大脑充分的运转起来。

我喜欢写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字,这很好。只是以前写文字都是十分散漫的,没有规律,更没有计划。自然是从现在开始不断积累经验,慢慢的成长起来。《沉思录》说要遵照神的指示,如自然一般生活。

人的生命其实很短暂,如何让自己的声明更加鲜活起来,这就需要努力。总是想象一下

吧,明天,我将一无所有;今天是我活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天。

我们其实根本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其实我们根本没有以后,只有当下。

因为过去已经过去,而未来还没有到来。

所以啊,认真活着。积累每一分知识,珍惜每一毛钱。

所以才在某一天,在空间里面卸下了“少出门,多读书”。

因为现阶段的我,无法做到大量开源的时候,就要不断节俭。老师说,要常常思量物力的艰难,不要浪费。我往日极散漫,三年逍遥已经结束,那么也就要开始真正的独立了。我这文章是要写出去让人看得,所以不能敷衍;我这人生,是要拿出去与人竞争,不能马虎。我作为根本的书籍,依然是《韩非子》,辅之以《曾国藩》《道德经》《金刚经》。

第二篇:中秋节常识之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第二十二条军规》

——虚幻的军规,真实的残酷

第一次看到《军规》是看电影《隐形人》的时候,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做着贩卖论文的勾当并将其“非法”所得藏入这本书中,电影对其的特写镜头以及中文字幕勾起了我的兴趣,利用暑假读完此书令我感触颇多。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长篇巨制,我花费几个星期才将其读完,对其情节没有过多感受,相反众多的人物角色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大的看点。尽管身处二战背景,但在“皮亚诺扎”岛上,军队似乎并不急着结束战争,同样的,小说也内有用太多笔墨描绘战争,相反却是立足人性,反思自我。

疯子,荒诞

由于这是一部恢弘巨制,所以我只能从其高频词汇对其进行剖析,“疯子,荒诞”便是第一组。

小说开始便是主人公约塞连大喊着“疯子”,他认为所有人都是“疯子”,约塞连他不在意他的军衔,不在意他的收入,他只希望可以快点回国,不幸的是他所在的飞行大队的长官卡思卡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于是肆意增加飞行次数,由原来的四十增加到八十,约塞连对其难以忍受,于是用尽各种办法进行抵抗,博洛尼亚轰炸是最典型的一次,他不明白为什么仍有人愿意不断飞行只因长官的私欲。

战争的炮火不仅寝室人的肉体更折磨人们的精神,尤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末期人类求生欲望空前高涨的时期,此时却不断被要求继续冒险,很难想象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疯狂的事。幸运的是,约塞连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同样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认为所有人都疯了。私欲,荣誉

文中三个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卡思卡上校,谢思科普夫少尉(中将),米洛司务长。三者皆以荣誉为名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战争中他们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这三人却各具特点:卡思卡不择手段,谢思科普夫愚蠢却运气好,米洛则赚钱有术。三者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战争本身并无任何感想,但对其带来的机会,谁也不肯放过。战争已接近尾声,人们都开始为自己做打算,战争的残酷不只在于其炮火,也在于其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这种机会如同毒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每次大战过后对于人类生活、科技各方面也都是全新的机遇。也因战争,我们的价值观等人文领域的东西也在不断改变。

“第二十二条军规”

打引号表明其特殊性,小说随叫《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其出场次数不过四次,都是约塞连想要回家并欲打破军规时出场(最后一次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条军规不过是虚幻的,但只要有人想用,它依旧有效,即使拿不出文件,之前列举的种种行为皆因它的存在。作者创造这一条军规的目的也十分明显,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都是源于这种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制度,约塞连无法改变只能逃避。但又因矛盾的制度它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想象,其实往往给自己造成困难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轻信和懦弱。

好友的不断逝去最终令约塞连明白只有靠自己逃离这个小岛才能最终得到解脱,他放弃了消极抵抗,撕毁了那令人作呕的协议,也不在想着装病那个蠢主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构思巧妙,一个极其巧妙的伏笔,以及约塞连最终借此方法逃离苦海,这个伏笔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它大篇幅的描写以及最终不动声色的揭露。

战争离我们远去,但文章留给我们的反思不止于战争,更多于生活,类似的“军规”生活中比比皆是,以中秋月饼为例,人们一方面追求着食品包装的精美,另一方面却又对高昂的价格表示愤怒,商家正如战争固然可恶,可反过来,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面对此情相信我们会比约塞连更无奈,让我们最后伴随着约塞连飞往瑞典的旅程,在小说的留白上展开自己的想象。

高二(8)班俞皞哲25

第四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普通教育学》

10教育学田文群101201016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中,我认为赫尔巴特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主要如下:真正的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管理的教育不是教育,只有管理的教育也不是教育,由此可见赫尔巴特对管理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儿童管理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调和斗争本身;最后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社会参与它没有充分权利参与却被迫要参与的那种冲突”。而儿童管理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但管理并不是教育,管理具有强制性,而教育虽然是严格的,但并不是生硬的,“教育者在教育中不太会突然地对学生提出他们很不愿意接受的要求与顽固地忽视学生的愿望,使教育变得像管理一样具有强制性”①。由此作者引出了真正的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即不应过度,避免使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手段,另外因为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而教育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教育的目的就应该也是多方面的。教育的目的应分为未来成人的意向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意向的目的即成长着的一代人的内在的和明显地表露出来的活动力与敏捷性的总和,因此人们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由此作者提出了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即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道德。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避免侵犯儿童的个性,应培养儿童的多方面的兴趣。

2教学

何为教学?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的。为什么教学是经验与交际的补充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交际容易在感情范围内留下缺陷,而经验容易在知识范围内留下缺陷,教学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陷。“交际在小小的感情范围内留下的缺陷与经验在巨大的知识范围内留下的缺陷,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同样重大的;无论在这方面还是那方面都必须同样的欢迎通过教学来加以补②充”。其次,“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交际将一切民族联结在一起”,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核心不能卓有成效的通过经验与交际来培养。而教学一定能较深入地渗透到思维工场中去”③。最后,作者认为只有教学才能做到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兴趣。他指出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活动和事物,它是同“欲望、意志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兴趣与欲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是: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欲望。“尽管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假如心境变化得使心灵在更大程度上向往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话,并且假如存在于期望中的忍耐消失了的话,那么兴趣就可能变①

② 《普通教育学》第30页《普通教育学》第64页

③ 《普通教育学》第68页

1兴趣并不支配其对象,而依赖其对象。欲望是为欲望”④。两者的区别在于:○

2“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进行之间”支配其对象的。○,“兴趣在观望中形成,还停留在被它观望到的现在的对象上”。而“欲望,当它想着手行动的时候,它力争把握它还不占有的未来的对象”。多方面兴趣的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和方法。而教学的意向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因此赫尔巴特把教学也分为与达到多方面兴趣相同的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另外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他认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等都是不同的,由此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的一般结果是心灵的充实,而心灵充实的质量可以通过学校对人的培养的目的以及结果来加以保证。“学校就是闲暇,而闲暇便是审思、鉴赏与

⑤宗教的共同财富”,而思辨与鉴赏是生活的两个主宰,由此教学将学校与生活

联系起来。赫尔巴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思辨与鉴赏并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使人从宗教中解脱出来。教学的结果应该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使儿童获得意志的坚定性。只有这样儿童的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充实。2 训育

赫尔巴特把训育当做教育的主要部分,目的是培养“性格的道德力量”。那么什么是道德性格呢?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与性格紧密相关,道德是性格的最高原则。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赫尔巴特认为对一个行为进行判断,这一判断就是道德的积极部分,但如果这一判断与原本的性格相背离,那它对于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判断自己的举动本身是积极的,但是这种判断对于那种与判断提出的要求不相一致的性格来说就是消极的”⑥。而性格是意志的坚定性,是寓于意志之中的,表现为决意要什么和决意不要什么。性格分为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前者指已经具有的意志,它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后者指人产生的新的意志部分。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二者一致,就会加强性格的力量;反之,则会损坏性格,使之分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性格的客观部分上,使之慢慢得到陶冶与提高。从而道德教诲所具有的调整力量才能取得效果;在此基础上,主观部分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完成对道德性格的修正与完善。而性格的1行动是性格的原则:性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性格就是意志的坚定性,2思想范围对性格而行动从欲望中产生意志,因此行动对性格的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行动包括内心行动和外部行动,人的内心活动在思想范围中都有它的基点。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范围都能过渡到行动,所以思想范围为性格造成了限制。3素质对性格的影响:○赫尔巴特的素质就是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而心灵稳定性的程度能对人的欲望,进而对人的意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性格。那么训育到底怎样培养人的性格的道德力量呢?

训育就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具有普遍的和特殊的两种应用。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范围的形成产生协作作用,可以帮助形成性格。它的特殊的应用在于它可以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善良、仁慈、正义与公平),而通过这五种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④

⑤ 《普通教育学》第59页《普通教育学》第113页

⑥ 《普通教育学》第125页

德性格。由这两种应用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性格的道德力量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训育与管理的区别在于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遵守秩序,而训育是要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有目的地进行培养,训育在管理之后进行。训育与教学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不同之处在于训育要对学生的意志进行培养,而教学要对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进行培养。教学应在训育之后进行。、纵观整本书,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赫尔巴特对教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提出教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或管理或教学或训育的措施,因此有人说赫尔巴特把教学当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赫尔巴特一直都是在对教师做出要求,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还是教学的中心,这可以从他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以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可能的目的中看出。虽然赫尔巴特的观点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他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教师的有意识的形成可以造就儿童的好的性格,但却忽视了儿童的态度对性格形成的作用,但他在当时那个时代提出这些观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证教育学的实际问题。他提出了形式阶段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的有系统的教学,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了“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等著名的教育原则。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的教育原则在当时是没被采用的,更没被实现,可这不代表着他的教育想法就是错误的,他的许多的教育方法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都应该被采用的,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他的理论,批判继承,加以实际运用,对现在的有缺陷的教育加以改造,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

第五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思考的力量》

房明

在读此书之前一直也很喜欢思考,读完这本书之后更感觉思考的力量是强大的,读这本书告诉我该如何去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更让我认识到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大众媒体主流的时代,很大一部分的人缺乏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大众媒体的主流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思考。特别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深刻感受到同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正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书中讲到成为一名公正的思考者需要有理性的自主,理性的真诚,理性的谦恭,理性的正义,理性的执著,理性的公正,坚信推理,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的感受,觉得理性的勇气和理性的执著是最难做到的,因为理性的勇气要求我们要有愿意挑战信念的勇气,而这种做法往往可能由于公众对于不墨守成规而特立独行的人的惩罚会很重。而理性的执著更要求我们要穿越复杂与挫败前行,要不顾旁人的无理反对,始终坚持其合理的原则,为达成理解或洞察,能清楚地意识到,要处理并解决混乱无序及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努力。所以要做到公正的思考的是很大难度的,书中还教我们怎么样进行自我的思考锻炼,这个比较难理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应该慢慢品读,对于其中的思维训练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下载读书笔记之由来[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之由来[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之《实践论》

    写作背景: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性著作,带有很强的哲理思辨性,写于1937年7月。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

    读书笔记之道德经

    感悟《道德经》,修身养性 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

    读书笔记之2

    读书笔记之《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 个人简介 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

    读书笔记之《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是我国的一代伟人。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时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难以忘记,而且他的文采非凡,留下的各卷书籍都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特别是《......

    读书笔记之国富论

    读书笔记之《国富论》 早就耳闻经济学界有一部“圣经”,它就是《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虽然是两个世纪......

    读书笔记之《创业史》

    心酸创业史 ——读《创业史》一部家史,更是一部社会史! 《创业史》其实讲述的是好几家人,好几代人创家立业的历史。辛苦劳作的农民受尽了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个不息的......

    读书笔记之薛宝钗

    读书笔记之薛宝钗 薛宝钗,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风范,一个处事圆滑的大家闺秀,一个德才兼备,礼仪大方的“宝姐姐”! 曹雪芹笔下与林黛玉同样地位的人。宝钗和黛玉在曹雪芹心中可以说......

    寒假作业之读书笔记

    寒假作业之读书笔记 先略读了一遍文章,之后对作者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百科上这样讲: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张五常先生成就卓越,偶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