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京故事观后感
《西京故事》观后感
昨天下午我们观看了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在场的观众无不潸然泪下而且不止一次。
本剧通过罗天福一家人在城里四年艰难的生活,刻画了坚强﹑诚实﹑怀揣梦想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本剧主角罗天福真可谓强人,他充当了村长﹑教师﹑父亲三个角色。作为村长他没有被金钱所诱惑而出卖自己的良心,是所有政府官员学习的榜样;作为教师,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怕耽误孩子们的前途而自愿放弃转正的机会,让更有能力更有文化的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当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作为父亲,没日没夜的辛苦工作,只为了为孩子交学费让他们的生活过的更好一点,是所有贫困家庭父亲的代表。
甲秀作为长女继承了父亲勤奋﹑不怕吃苦的精神,在校期间除了做家教外还以环保的为由捡垃圾买东西只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赢得广大师生的好评。相反,小儿子甲成在大学期间因为家庭环境的差距让他产生了自卑感。本来就比较倔强的他变得越来越偏激,觉得家庭贫困是因为父亲的“窝囊”,把别人的关心的当做别人在看不起他们,渐渐失去了农村孩子的单纯,要么出手伤人,要么离家出走„„一次次把父亲逼得快崩溃。但最终悬
崖勒马在人们的努力下又重新走上了新生活,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艰难他毅然决定前行。
在每场出现的“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都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是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着一股气力就从来没有塌过腔。”在前面没有听处在感觉到这就觉得它很有味,而且每一次的重复都是更深的震撼。这句贯穿了整唱戏,如余音绕梁,在我耳边回荡久久不能消失。
老罗告诉我们为了梦想我们可以尽全力但是不能丢掉人本应有的东西,勤劳和善良一样都不能丢;甲秀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念着父母的辛苦,时时刻刻为父母着想以自己最大能力为父母减轻的压力;甲成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正视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不要被现实冲昏头脑,冲动不可以解决事情它只会酿成更大的祸患。人生就是这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为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让自己的前方更加明亮。
轻化105班
梁旭升
第二篇:秦腔《西京故事》心得-观后感
《西京故事》观后感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
在那低沉悠扬的钟声后那粗犷、豪放、阔达的唱腔,把我们带到西京城斑驳的城墙根,带着我们来看发生在西京的一个大杂院中的故事。
《西京故事》是一部大型秦腔现代剧,是陕西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的一场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戏剧专场。讲述了怀揣“西京梦 ”的一家四口来到了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大杂院中,一家之长罗天福,因一双儿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而领着妻子一道,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起了儿子罗甲成,女儿罗甲秀在西京城的“求学大业”。从此儿女的学业就成了罗天福夫妇所守望的一个梦,他们起早贪黑的奔波、守望。
主人公罗天福作为一家之长,当他面对困难生活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执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中国传统美德深深触动着我。同时,老罗对儿女的期盼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充分征了天下父母心:盼子成龙盼女成鳯。还有老罗自始至终坚持守候的有六七百年历史的两颗老紫薇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知恩感恩的传统美德。老罗的这样的一个高大的形象,让我感受到更加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期盼,对我们无私的爱,更使我懂得了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脚踏实地的奋斗,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老罗的女儿罗甲秀的孝顺和自强自立令人感动。虽然从山村贫寒的家庭走进城市,可她没被眼前的繁华世界而迷失,反而更加自强,同时她疼惜父母的付出,不把所有的负担都让父母扛,边认真学习边勤工俭学、做家教、捡垃圾帮父母减轻负担。她的孝心让我顿生惭愧,她的自强自立让我觉醒。所以她最终的成功让我觉得那是必定的。
还有那贯穿始终的辛勤劳动、淳朴善良的农民工们。他们是为整个人类一直默默奉献的最可爱的人。当老罗的儿子甲成离家出走的时候和房东西门锁家电线老化着火的时候,他们体现分别出来的是乐于助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最辛苦,但他们的收入却是少之又少,他们凭诚实劳动安身立命,但他们却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城里建起了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但他们却只能住在低矮、潮湿、阴暗的窝棚里。农民工的大爱无疆的精神使我肃然起敬!
现在一些年青人忘记了自己身为学生的重心是什么,因为自己在物质上的满足感或者落差感而浮躁,迷失自我,虚荣心,叛逆心增强。像故事中的罗天成,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太强,觉得姐姐在校捡垃圾帮父母减轻负担会使自己颜面无存,而不会去学习姐姐的那份孝心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对物质的渴望使他逼得他的家人精神精神几近崩塌。老罗教育儿子使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学会了该如何去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如何去戒骄戒躁,去把握住自己,去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老一辈们勤勤恳恳、矜矜业业、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把中国的明天建设的更好!
看完《西京故事》后,我被震撼了,沉浸在舞台上那支贯穿始终的秦腔民谣“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是一部寻常的戏,因为它真真切切来自于生活;这是一部不寻常的戏,因为它轰轰烈烈让生命张扬。从最初的兴奋、感动到最后的沉重。使我想起爸爸妈妈因操劳过度而日渐苍老的身影和两鬓日益增多的白发,再回想一下自己大学两年来的收获,我不知道该和父母说什么,说我那平平的成绩,还是自己那迷茫的前途。心里的愧疚和深深的自责油然而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执着守望的一个梦,有多少父母为了子女起早贪黑,不辞劳苦的奔波着,而又有多少子女能够体谅到父母的艰辛。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坐下来好好地反省一下,我们该怎样回报父母的这份恩情。
第三篇:《西京故事》观后感——艺工101马路平
亲情、亲情、信仰与时代
——观 西京故事》 ——观《西京故事》
艺工 101 马路平
在记忆里,小时候是听过秦腔的,每逢过年和十五的时候城里都会专门组织 唱戏,那时候顶多也就是个凑热闹,真的一次都没听懂过!当《西京故事》第一场开始,钟声敲响,陕北民歌唱起,还有眼前舞台设计 的专业程度,彻底改变了以前的那种观念——呈现在面前的已不是以前儿时的 “戏”了,这是一部大型秦腔现代剧,是陕西高校庆祝建党 90 周年组织大学生 集体观看的一场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戏剧专场,何等的令人兴奋与期待,暗自告 诉自己应该认认真真的去“洗耳恭听”与心领神会了。亲情 随着舞台上的情节发展,思绪也进入了剧情而时起时落,一会儿高兴一会儿 担忧,尤其是剧中老罗一家人寻西京梦的艰辛历程,更是触动了心灵中最脆弱的 神经,为了整个家庭而终日劳苦的父母浮现于眼前而久久不能离去。那种伟大成 就了世间最无法比拟的情感力量,生吾于世,甚微抚养,无所征求,一切文字,一切赞美与歌颂都显的何等苍白无力。也许他们没有带给孩子物质上的充裕,也 许他们无法给予孩子深奥的人生教诲,但最朴实的行动下却总有着最真挚的爱,漫而四溢,潺潺不断。身为人子,又有何缘由不去如他们爱自己一样去回报于他 们,虽然与其情相比微不足道,却总算是给心灵点点应得的慰籍,所谓百善孝为 先,既是如此吧!信仰 对于老罗一直坚持护树,更是觉得做儿子的应该是支持老父亲的,因为老罗 一家世代对紫薇树的感情已经不是金钱可以代替,这树是他们家对于祖先和生 命,以及全村人对于西京梦的一个象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不只是老 罗要坚持,罗家成以及所有后代都应该坚持去护树!这种守护已经跨越一般意义 上的生命延续,而成为一种精神的时代救赎。没有精神的时代是悲哀的,没有信 仰的生命是苍白的,不管是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坚守心灵 中的高尚净土,并为之奋斗与拼搏。时代 在整个剧情中还有一个贯穿故事全局的就是部分城市人对于农民工的歧视 与不屑。在他们的眼里,农民工是低下的没有文化的,不仅又破又穷而且脏兮兮 的不讲卫生和文明,整个故事中房东老板娘对主角们从始至终的态度就明显的体 现了这一点。她的那种吝啬、心胸狭隘与泼辣,让人顿觉小市民是那样的令人生 厌,他们看不到农民工勤劳质朴和善良,而是用门缝中窥视世界的方式去想当然 的鄙视,却把自己放于一个人间上帝的姿态,殊不知平日的种种恶习相对于农民 工的缺陷却是小巫见大
巫,这是多么的可悲、可笑。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总会 存在着各种的相对不平衡,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正是有了这种不平衡的选择才有
了更加有活力的竞争社会。作为这种社会食物链中的基础环节,农民工因为文化 层次的缺失与对社会生产力贡献形式的相对单一性,而造成了其在经济上的拮据 与物质上的缺乏,在这种的形势下,再要求其能够如城市白领一样光鲜亮丽总归 是不合情理的苛刻要求。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那些看似肮脏低下的活计哪个 不是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放眼望去,那些边享 受着他们劳动成果,边拿白眼去横眉冷对的所谓“城市人”确实应该反省一下个 人素质与修养了。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建设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宏伟目标的 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的概念是从建国,以至于建党之初就有的全民理念,这 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什么政治任务,这是党领导下的伟大意志,是所有的国人 都应该从血液里具备的最基础生存道德。虽然目前的社会中依然残留着那些目光 短浅的小民意识,但民主与平等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历史进程,在众志成城的 大踏步跨越中,那些“小市民”们定将自行惭愧而消失殆尽,就如剧中那些人间 真爱的表现一样。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上所扛的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饯行的是党的意志与理念,在这种社会素质体现的 “小事情” 上自然要当仁不让,用实践去履行这不是义务的义务,将微薄之力融入时代的汪洋波涛。钟声再一次敲响,伴随陕北民歌的悠远,思绪也飞向了更远的地方……
第四篇:《西京故事》新闻
灵魂的呐喊,秦腔的雷雨——华南理工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演出
百步梯学生创新中心南校区新闻资讯部彭尔君
2012年5月19日晚七点半,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编剧,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领衔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在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学术大讲堂盛大上演,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振刚观看演出并讲话。
《西京故事》讲述的是由农村进城追寻“西京梦”的一家人的故事。曾当过民办教师及村长的一家之长罗天福,从大山中走出,来到西京城卖千层饼赚钱,供养在重点大学就读的一双儿女。于是,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罗家父子两代人之间;罗家姐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台戏通过农民工在城市机会多多却也困难重重的生活境遇,揭示了在时代大潮裹挟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演绎出世间百态、市井风情,凸显出各色人等鲜活生动的个性。
据《西京故事》的编剧、陕西戏曲研究院长陈彦透露,他创作这个剧的灵感主要来自于他对农民工的长时间关注。“因为我们住在文艺路,文艺路前面有一个农民工的劳务市场,这个给了我们很多的感触。”同时,他希望能透过这部剧传达自己对改善当今中国存在的许多弊病的看法——坚守老一辈“诚实劳动,安生立命”的朴素作风。剧中还设置了一位看似无关重要却贯穿全剧发展的东方雨老人。据陈彦编剧称,东方雨老人代表的是社会的高层精英,他希望透过这位老人,表达自己对社会高层精英扎根底层、关注底层人民的希愿。
“高层精英只有脚踏实地接地气,才能创造出更卓越的成绩,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知识分子都是一样。”
陈彦编剧编写这部剧历时3年半,改稿7次多,“总觉得心里想说的没说完,觉得很多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没揭示好”。
整台戏紧贴社会现实,把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房租涨价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浓缩在两个多小时中集中展示,使得观众在看戏过程中感同身受。
导演查明哲:我觉得看这么一个演出,比上一个学期的课还有意义,我用十个字总结我对这部剧的感想——灵魂的呐喊,秦腔的雷雨。
罗天福扮演者李东桥:每演一场我要哭几趟,一本戏要哭三次,最少。我们院长这个本子非常感人,当看到一些情节以后,不由让人热泪盈眶。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我觉得它很能反映我们的生活,很多地方很有共鸣,怎么说?真的很有感触,觉得今天没白来。
在这次的观演活动中,我校党委副书记张振刚也出席观看并对此剧大为赞赏。他认为《西京故事》将古老的秦腔艺术、现代交响乐艺术以及现代舞台艺术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传统的秦腔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芒。同时,他还承认自己被这部剧深深感动。他认为,这是一部很适合大学生看的青春励志剧,能让大学生学会怎么看待考验与磨难,并懂得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就像最后那一句话‘这一股气力,从来都没有塌陷过’。往前走,就有希望。”
第五篇:《西京故事》故事又突破了故事
《西京故事》故事又突破了故事
编者按:文艺批评亦有文体与文风问题。今天的批评界不乏虚情假意的批评、言而无物的批评、繁冗生硬的批评,批评效用的发挥受制于此。我们希望以作家贾平凹这篇《故事又突破了故事》为开端,倡导短小、扎实、精准的千字文评论,鼓励真诚、直接、有创见的及物式批评,为读者提供更多清新、有趣、性灵之作。
陈彦是剧作家,他总是有极其精彩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戏剧《西京故事》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我被感动过,也流下过热泪。而他将戏剧又写成了长篇小说,除了再次感动外,给我震撼的是他第一次写长篇小说,竟写得如此恢弘而从容,厚实又有趣,真感慨一个人的才华和能量超人了,会推磨子也就会推碾子。
在社会转型期,深山里的农民向往的就是城市,而通往城市的出路也就是求学和打工。罗天福一家就是这样到了西京。但进了城并不就是城里人了,在比山还深的城市里,到处有能让你腾起来的跳板,也有能让你跌下去的陷阱,创造、颓废、快乐、悲伤,“西京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当个人的命运在某一节点上契合了时代的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也就是时代的国家的命运,而这样的故事既是个人的,又超越了个人,如植一丛花,花在自家的地里,所有路过的人都看到了花的艳丽,闻到了花的芬芳。说《西京故事》格局和境界是大的,是一户山民的故事,是一个西京城里的故事,也是一个中国的故事,理由也就在这里。
在这样的年代里讲现实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实地反映国情、世情、民情,需要详尽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并投入巨大的真诚,否则,就暴露了虚假和偏执,出现那种随之而来的戏谑、调侃、嘲弄和妄言诳语。《西京故事》有着无所不在的复杂错乱中的欢乐、悲伤、痛苦、愤怒,却又流动着一种正大的清明的气息。这如同冬天里看到的树枝,似乎是已经干枯了,折开来枝皮相连,它其实还活着,无法折断。从罗天福身上,甲成娘身上,甚至东方雨和甲秀奶奶身上,我们看到了无论经历什么,中国人仍然顽强地活下来的原因。
如何把西京里的故事叙述精彩,陈彦采取的倒还是传统写法。这并不是因为他缺少那些现代的手段――其实他在别的作品中对那些手段已经熟悉和老到,西京这个故事适宜于他现在采用的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说用现在的方式方法更是一种难度。小说里的故事太丰厚、太扎实,他又有太多的想法,于别人或许是混沌的、杂乱的、难以理清头绪的,但他能把故事讲得复杂,情节交织,环环相扣,又显得条理清楚且敦厚温藉。这样,故事又突破了故事,整个时代的社会的气息弥漫开来,如同一片苍茫的丛山,山上有草有木,草木中有飞禽走兽,山中有沟有水,沟水里有鱼虫花卉,就不单单是一个峰头的风景了。
社会经历着史无前例的转型,文学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考量着每一个作家的格局和能量。《西京故事》观照的是历史和国家的大的发展趋势,以一户山民进城的角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又把这种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写成史诗,写他们的艰辛和坚持,写他们的勤劳和忍耐,从而使读者,也就是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人自然而然腾飞了他们的梦的翅膀。这就是这个社会的正能量所在,也是当今文学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