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人行,自必有吾师焉”读后感
“三人行,自必有吾师焉”读后感
自下学又参加教学工作, 屈指数来已有19年。19年来当重温“三人行必有吾师”,心中竟莫名地感到一种既亲切又陌生感觉。亲切的是,想起了在学期间,和自己的同学相互学习、遨游学海的快乐时光;陌生的是,犹如十几年来未曾见面的老朋友又见了面,话儿却无从谈起!只是非常肤浅、礼节性地、应酬式地握手寒暄。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在我们实验小学这个大家庭中,老师们之间和睦相处,无话不谈。最令人感动的是,每个人都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身边的人;每个人都具有一颗谦虚的心,向身边每一个人学习。这种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是一个团队前进与发展的基石。
在这里,孔子没有提到看到他人的缺点,有没有责任给他提出来,帮助他修正自己的言行。于是,工作中,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着自己的职责,做着各自的工作。但是,有时候,工作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大家的配合,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共同联手的工作需要去合作。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就已经不简单;尤其是认真的完成,更不简单。但是,教育教学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个性使然。这就需要相互的配合、合作,需要的是奉献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再亲的一家人,也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冲突或者不满。作为“一家人“,我们相互体谅地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但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却不能够由着自己的个性使然,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因为,基本上,没有人为你当面指出我们自己的不足,大家合作的是优点,合作的是快乐,缺点与遗憾大家只是以包容的心态“和谐”了下来。所以我们自己就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地把由自己造成的遗憾补上。我曾经制造了不少“遗憾”,工作常常顾此失彼,丢东忘西,教学、后勤满处跑,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惹得教导处的同志催着我要需要上交材料,催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只好躲着跑。我曾苦恼、懊恼,教学不教学,后勤不后勤,工作常常干不好,自愧工作能力欠缺还不少。读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又大大慨叹学习能力又欠缺不少。仿佛感觉自己就成了一个没有思维的“工作机器”,人浮于事,静不下身稳不下心来去思考。更苦恼的是,大家竟然还认为我是一位好同志,很是惭愧。我自知自己的半斤八两,欠缺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其实,我最感叹的是,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思考一些问题,按照自己所长去发一下光,是挺令人激动的事。我一直以为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而感到有一种负罪感,觉得对不起领导的栽培与信任,接触了其他老师,竟有同感。难道,领导和老师毕竟站的不是一个层面?细想也是,我们毕竟是一个集体,个人的利益一定是要服从于集体的利益。老师毕竟只是学校这一个大棋盘中的一个小小的棋子,必须服从大局,否则就出局。先做应该做的事情,再做有兴趣的事情,这就是工作。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古话的重新思考,使我停下匆忙的脚步,进行一下思考,调整一下自己人生的坐标与航向,深深感觉学习真的很重要。工作很努力,还得有方法。限于知识层面,认识浅陋,这就是必须学习、再学习的理由。借用《学记》中的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今天,学校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会锻炼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或者充分的展示自己,无论是疏浅的、还是有缺憾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敢于亮剑,我们就会进步一点点。
读名著,诵名言,感悟其精华,吸取之精髓,弥补之不足,让自己的心灵碰撞大师之心灵,激发自己之灵感,做最好的自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第二篇:三人行,必有一人孤独杂文随笔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所有事情都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朋友皆是如此。
——01
我因为工作的原因结交了两个新朋友,我还没来的时候,她们相识的日子比我久,我一个人来到这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亲戚好友的日子。
第一次认识她们,但是每次她们在我的面前有说有笑的,只剩我一个人默默的走在她们的身后,看着她们手挽着手,羡慕着她们的关系。
刚开始的我,说话总是会注意一些分寸,几乎不怎么讲话,因为我总是担心话说太多了,她们会因此而厌烦我。
我怕孤独,但是在现实中我从不表现出来,我怕气氛会变得很凝重,我更怕她们会走。
每次下班去到食堂,她们都是两个碗,一个盘子,然后一起夹菜一起吃,跟她们不熟的我只能自己拿着餐具去食堂阿姨那里打菜,然后默默地走过去坐在她们的桌前和她们一起吃,她们还是跟往常一样,工作上有什么事情都会摊开着的来讲,而我只顾着吃饭,几乎插不上话。
随着时间过后,我开始慢慢融入她们的生活,她们也习惯了有我的加入,她们会开始主动跟我说话会主动的跟我玩,我很开心也很荣幸。
几乎每次一下班她们就会提出出去外面逛街,有时走路去有时坐公交去,她们开始邀约我一同出行,其实刚开始的我还是想拒绝的,但是又觉得她们第一次的邀约拒绝不太礼貌,所以就答应了。
我发现每次她们出去的时候都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手挽着手,但是才刚刚熟悉的我们,我还是不敢主动,我还是放不开。
——02
有一次,和她们在操场上玩耍,其中有一个朋友打了我一下,其实很痛但我没有说,我知道她是在跟我玩,她出手时没有注意轻重,我没有怪她,我笑着假装反打她,但我没有用力,我怕打痛她,她会介意。
在我心里,每一个和我做朋友的人,我都会格外的珍惜,她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我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好玩的,我都愿意拿出来与她们分享,她们口渴了,我会去买水,就买三个人的份。
现在,我因为工作的原因被调到与她们同个宿舍,然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了,有的时候我发现,她们在说某些事情的时候,我完全插不上嘴,我选择了沉默,或者听她们说,她们笑的时候,我就跟着笑,哪怕我不知道她们在聊些什么。
她们有别的事情要单独出去的时候,会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可我总是会说:“我就不去了,你们去就好”。
其实我是怕去了之后,我只有呆在一旁的份,什么都做不了。
很多时候遇到这些情况,我会选择想开,因为我会习惯,我会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我会安慰自己她们相识的日子比我长,她们关系好一点,这属于正常,慢慢的,我少了很多的胡思乱想,挺好的。
第三篇:“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后感”
张满明德小学四年级陈锦辉
告诉你们吧,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它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诗天天挂在我口中。那的意思就是说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诗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30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天才王吉昌;唱歌能手姚金玉;小书法家王开荣;管理专家何甜甜„„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孔子的《论语》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就一定会开得更鲜艳更持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指导老师卢克锡
第四篇:读后感-如焉
人生的困惑——《如焉》
人活在今日,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受社会历史的制约,并在内心渴望决胜未来。那么,一个人的生活也就不可能再单纯。他所承载的东西过于沉重过于复杂,他的顾虑与恐惧也就多。无欲则刚。但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人心底的欲望被史无前例地激发。名车,洋楼,红酒,高尔夫„„金币照耀出的闪耀生活使不少人如痴如醉,疯狂似的向往。当人拥有了一样自己所期望已久的东西,第一感觉是欣喜,第二感觉则是忧虑。因为人害怕失去。反而是一无所有之人,才可能心无负担,自由自在。
当全球一体化的风浪日渐高涨,强势文化吞没边缘文化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全球一体化带给人类最大的尴尬莫过于所有的城市都在向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美国大城市靠拢,看看中国最发达的几个城市,哪个还有所谓自己的风格。但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你要经济迅速发展必然会先污染环境,然后等财力雄厚时再花个几十亿去治理污染。看起来很愚蠢,但有些弯路,是不得不走。作为弱势的一方,你不得不向强势靠拢,等到自己也变得强大时,再去寻找一些自己过去的独特的影子,不然,你也只不过是永远被欺负的弱势罢了,有了自己的特色,又怎样。
许多人在电脑坏时,会感到度日如年。那个时候,他们总会想起比尔•盖茨的伟大,也难怪人家可以当首富。短短十几年间,互联网线铺进了千家万户,时代性的变革产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着网络的不断提速,越变越快。前一代逐渐老去,后一代逐渐长大,但现在却正处于青黄不接之时,最令人难受。于是,前一代人开始按捺不住了,他们不希望历史随着他们一代人的消失也同时消失了,加之时代的略微自由,《如焉》这样既含概“非典”等时事,又兼顾叙述历史的小说,便应运而生。
只有那一代人的小说,才会有如此深刻的烙印。那一段往事,几乎是文文必提。无论是痛楚,恐惧,还是要勇敢正视,伤痛永远无法消除。就像血会止,但疤永远会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当经历历史的人全都不在时,那段历史也就逐渐变得含混不清,被轻视,被遗忘。中国人向来很健忘,这句话一点不假。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缠绕着我们,目不暇接,如梦初醒。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很正常,毕竟伤疤不在自己的身上。但那些文化人,那些懂得点什么却又无能改变现状的人,最痛苦。
或许中国的文人会特别不满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但也没有办法。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不是中国社会所最需要的人。当中国乱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们的文字无法使百姓平安、社会稳定;当中国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时,他们开始为自由与民主高呼,但百姓已经累了,他们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接下来的日子,或许还可以期望个“小康”。文人是典型的有话说,没事做。中国老百姓已经烦了这种人,对于寻常小老百姓,可能只能对文人说一句“您是文化人,跟我们不一样,金贵得很”。失去了“群众基础”,自由和民主怎能在这块土地上发芽成长?所以,直到现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一百圆人民币上印的还是毛泽东,春晚歌曲歌颂的还是共产党。你还能有什么话说?要怪,只能怪中国的历史没有垂青文化人。如焉以自己的单纯娴静,通过电脑和网络,面对着一个比她复杂千万倍的大千世界。一群文人,一个高官,开了眼界,凉了心。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一篇虚构的小说,一些想象出的人物。但有些东西,故事里故事外,倒都是一致的。
你对人的性格可以充满自己的幻想或理想成分,但通常对于现实,人不会刻意编造些美好的成分去渴望隐瞒或欺骗些什么。例如《如焉》中对事实犀利的观点与批判。千百年来,人性没有变,于是官场的勾心斗角也没有变。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我们听到的;我们所听到的,经常不是真实的。多了网络,人们多了一种廉价又便捷的方式去了解我们外部的世界,闻所未闻的、新奇有趣的、肮脏不堪的。要痛苦的清醒还是快乐的无知,很多人在困惑。特别是明知道清醒也不能改变什么的情况下。
很多的时候,人的无知是人为造成的;但人的清醒,却是偶然的。偶然地看到了一本书,偶然地接触了一个人。既来之,则安之。古人的教化浸染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人生,不正是不断地接受么,无论前提是狂喜还是无奈。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无论你喜欢还是批判,你永远无法逃离它。即便是肉体地逃离了,社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却已嵌入你的骨髓里。你所想打败的对象,却已永永远远地,从一开始就注定地管束着你。就像孙悟空,自以为天下无敌,但在知道自己根本没跳出过如来佛的手掌心时,陷入了极端暴躁中。有些事情,不知道也许本人也不会有什么感觉;知道了,才是真正的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渺小感。所以,孙悟空才死活不愿相信这事实。
努力想想,人生有很多困惑,至于答案,或许根本不存在,也不重要。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作为普通的一个人,我们只活在今日,其他的都是多余的欲望。
第五篇: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未赶上影片《归来》的上映,在一天突发奇想买了一堆小说中包含了影片的原着《陆犯焉识》。
是在出差归来的时候初读,然后在昨晚看完了整个小说。
在焉识最后选择带着婉喻骨灰盒离开那个已经不属于他的家时,心里还是莫名的同情这个老者。
如今的他与当年才高八斗、会四国语言的留美博士,风流倜傥,韩念痕、望达这样的女子为她倾倒的那个人,那样集所有优势为一身的人,在孩子面前是显得多么的多余与谈之色变。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年代,但凡是被定义为反革命的家属,是要被一直斗争的。斗争到你比人低了很多级,斗争到焉识的儿子无法娶到自己满心欢喜的姑娘,因为他的老头子的成分不好,终而牵连了整个家庭。所以在这个家里,除了婉喻,他的妻子,是一直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期盼他的归来,相比其他成员,虽然在看书的时候,我也生生的厌恶作为子女,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名老者,对待他们的父亲,但是转念想来,也许就是这样的亲情带着埋怨,因为他们父亲,造成母亲的辛劳,造成整个家庭的不幸,才使得孩子的怨念对他是真实反应出来的。
朋友说,这部小说离我们太远了,他的厚重与悲凉应该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们无法体会的。但我却有种莫名的亲近感,小的时候,奶奶会常常和我说起爷爷,那个在我4岁的时候就去世,在他年满60岁,没有享受过一天国家给老年人应有的退休政策而退休的老人。我的印象应该是模糊的,但因为一直在奶奶身边长大,所以每天睡觉前奶奶的话题总是围绕着爷爷。那个她很崇拜也很怀念的人,是她共度一生的人。奶奶的描述是零散的,作者描述婉喻对焉识的字里行间却透露着难以名状的崇敬和爱慕,我想在那个年代但凡是嫁给陆焉识这样的女子都会有的心情吧。爷爷远没有焉识的才情,但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对于奶奶这个从私塾先生教出来的女子也该算是崇拜之至了吧,她和我说起的恋爱,是那个带她去看电影的爷爷,两个人的距离能隔着一条马路那么远。她说起当时的情景,我仿佛能够看见一个走在前时不时回头看一下远远跟在身后的少女。我不知道在当年包办婚姻体制下的爷爷是怎样看待他和奶奶的爱情的,会不会也如焉识一般不认同那就是爱情。有的时候奶奶说到兴奋的时候会告诉我,爷爷的大学里的某个家族挺显赫的官员的女儿,也就是爷爷的女同学看上了爷爷,总是送他笔记本之类,但最后爷爷还是选择了奶奶,那眼里看得出满满的得意。我问奶奶,对方好看吗?奶奶说看过照片,可漂亮了。那么言下之意,再漂亮也敌不过奶奶,因为最后她们是在一起的。每到这里,我总是会打趣得逗奶奶,我要是爷爷,肯定和你分手,找漂亮女同学了。奶奶总是笑得灿烂,然后朴实的说了一句,估计你爷爷是怕逆了家里的意思,就不给他再念书了。多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要是在现代人的眼里,不吵个你死我活,就是要分道扬镳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我想我更能体会婉喻的平静、隐忍,甚至认为焉识是一直深爱他的。是啊,他不知道焉识在内心深处的望达和念痕,不知道他做了多少风流的事情,不知道他厌恶包办体质的婚姻,不知道他有多么的渴望自由,他看到的是焉识的每一封封来信,一个顾家的男人,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让他焉识在与不在都有理想信念支撑这个家的男人。我有时候在想,爷爷那个时候应该会为女同学心动,呵呵,不过那又算得了什么。是啊,那又算得了什么。
焉识说过婉喻是他寡淡的开始,却又是他二十年漫长回忆里完美的归宿。如果不经历劫难,也许他自己根本无法看到婉喻的坚韧与自己的内心。是的,谁能受得起这样一直的不离不弃。奶奶告诉我,在爷爷也被定义过反革命的日子里,他们被抄过家,爷爷五年的牢狱之灾,使得爷爷整个人瘦骨嶙峋。作为家属的他们也日常被各种看不起,以及各种我们这个年代人看不到的折腾。那个时候,有人自寻短见,有人带着孩子改嫁,奶奶骄傲于她的坚持,这一切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是个要强的老太太也同样源于她对爷爷以及这个家庭满满的爱。“你们可以不孝敬我,但是不能对不起你们的妈。”这句话奶奶只说给了我听,因为我是她的忠实听众,她告诉我那是爷爷出来的时候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在说那句话时,她满是皱纹的眼角都是满满的甜蜜,偶尔也会有一两滴眼泪在眼眶里。我在想,五年尚且如此,那婉喻与焉识的二十年呢?二十年情何以堪?那不是二十年,那该是一辈子的许诺和陪伴吧。所以,焉识被放出来后,哪怕这个家庭对他有所嫌弃,哪怕婉喻到老得了失忆症,他其实也只为他一个人回来。
合上书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以前人的爱情是怎样的?焉识与每个与她有过纠葛的女子而言,他是幸运的,因为一个个都是深爱他的女子。婉喻是不幸的,在年轻的时候焉识没有发自内心的对他热恋。婉喻也是幸运的,在年老失忆的时候这个老头子一直陪伴到人生的最后一程,让她的小女儿都甚至羡慕嫉妒。她有幸做他的妻子,能够彻彻底底的等他归来,相比其他女子,虽是得到过他热恋的甜蜜,但也只能守着回忆,去在心里担心和挂念着她们曾经爱过的焉识吧。现在我或许明白他们的小女儿为什么那么羡慕嫉妒他母亲的爱情了,就像我小的时候羡慕嫉妒奶奶有一个爷爷,然后把爷爷定义成自己的择偶标准一样,然后发现爷爷是个梦,是个属于奶奶的梦,我高攀不来,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坎坷,才有那样的美好,才有那样的福气。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的,他焉识饥饿一场、遭罪一场、生死一场,才领略了这真正的福气。是啊,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你我,艳羡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