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吾好者是吾贼 道吾恶者是吾师 读后感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这两句从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就是:说我好处的人其实是害我之人,而说我短处的人却是指导我之人。这句话是想告诫人们要能够接受批评,吸取教训,不要只想听好话而听不进劝诫之言,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也。当然这句话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我们在理解行事时只需借鉴其正确积极的一面就可以了。
按照我原本的想法,人与人相处,一个“诚”字就可以了。大家都以诚相待,不是最好的吗?以诚相待,要看对方值不值得。敢于说真话的人,固然一般是正直的人;但敢于听真话的人,却更需要涵养。而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人,喜欢自欺欺人,不仅蒙骗别人,也总是欺骗自己,说的不好听点,自我陶醉,自我麻痹。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竞争中获胜,失败的人当然免不了要自我反思,甚至自我怀疑而导致内心的自卑。此种情况下,身边会出现两种人,一是:为他的失败开脱,找客观的理由,最常见的话就是:这不是你的错,主要是XXXX。。总之是一个让人不仅觉得自己没错,而且是这个世界错了。很多怨天尤人的人,就是这种小人熏染出来的。(人生来有为自己的错误以及失败开脱的潜在心理。)另一种人则会为这个失败的人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是,当一个人成功时,成功的因素是很多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而失败的时候,往往个人的因素占很大部分。所以失败的时候,人最需要的是反
思自身的不足,而非为自己开脱。这就是为什么勇于面对现实、承认错误的人能够坚持走下去,以致最终实现理想;而为自己找借口的人却总是越活越窝囊。
可惜的是,有多少人愿意听真话?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谁都知道。《增广贤文》里的这句“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让我更加肯定自己的做人原则。我一向厌恶拍马屁的人,虽然有时候别人夸夸什么衣服漂亮,身材好,皮肤好。。如此之类,当时会很高兴,但心底知道这样的人没几个好东西,尤其总是这样说的时候。当一个人,自己都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时候,别人的夸奖能够让他的内心安宁吗?很多时候,一个圈子一个圈子的人,满足于互相吹捧,以次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说你漂亮你就漂亮了?说你有才你就有才了?每天每天下来,你内心深处也是这样认定自己的吗?
这种话你也当真,只能说你是个大笨蛋加可怜蛋。哪一天早上你自己对着镜子,突然觉得自己肤色很好气色很佳表情自然而带着对生活满意和坦然的微笑时,哪天你写出自己也佩服的文章时,出版自己觉得还对得起自己的书时,那时候再说自己:还不错。那时候,也许夸奖你的人更多,但这时候这些东西都不重要了,别人的夸奖从来不可能成为滋养人的土壤,只有自我的肯定才能带来内心的充实和安宁。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一个贼,一个师。很久以前,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喜欢互相问:你说说我有哪
些缺点?有些人会真说,大部分人会说些无光痛痒的话,有些人干脆拍起马屁来。
后来,朋友之间的谈话大多流于拍马,年纪大了,竞争激烈了,生活枯燥了,来自周围的赞美少了,只好在这个小圈子里你赞我,我赞你。。你满足了,突然容光焕发了,但从圈子外看你,你变了吗?你还是又丑又窝囊,在小圈子里打着小算盘,一副猥琐不争气的样子。
到现在,该走的走了,该来的来了,心里松了口气,老朋友还是那两三个,该说啥说啥,基本上除了正常谈话,都会指出我的不足的人,虽然偶尔很生气,但几年来离不开的却是他们;新的朋友也交了些,还是以诚相待,随意相处。和朋友互通有无,在他们身上学习一些我没有的东西,真是人生快事。我能忍受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的差异,但不能忍受整天拍马、享受拍马并在马屁中麻醉的蠢蛋。
第二篇:吾行吾道(道德经读后感)
吾行吾道(《道德经》读后感)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也改变了,从而放弃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下有的人为了追求外表的华丽、生活的奢华;放弃了内在的修养、精神的升华; 放弃了人性的本质、道德的考量;放弃了执著是追求、梦想的坚持。而因为这些事情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屡见不鲜。是他们迷茫了还是现实脱轨了呢?
同样是敲键盘、按鼠标,有的人玩出的是未来的光明、人生的风光;有的人玩出的是金钱的富足、生活的奢侈;有的人玩出的是时光的流逝、岁月的蹉跎;有的人玩出的是人脉的宽广、情义的深刻;有的人玩出的是名声的折损、信誉的折扣;同样是敲键盘、按鼠标,有的人揭露的是世间百态、人间冷暖;有的人揭露的是道德万象、人性美丑;有的人揭露的是社会幕后、现实真假。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是不是在问自己我们的路在哪里呢?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不管你曾经经历过什么,失去过什么,那都是注定的,我们不需要去效仿别人,也不需要去走别人的道。你就是你,你就是道!但活在当下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学会为人处世,更应该注重的是修身!古语有云“轻财而聚之,律己而服人,身先而率之,量宽而得之。”“吾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我国有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巨著,我们称之为“国学”。国学展现的是古代的哲学理论,它们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道家思想,道家的经典名著是老子的《道德经》。儒家思想,儒家的经典名著是孔子的《论语》等。其中《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鲁迅说:“懂得道家,便懂得中国……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其实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道家是指一种流派思想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它以道家思想为中心思想,奉老子为其老祖即太上老君。著名的美学家叶朗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美学的开端,这个开端是一“个灿烂的日出。”由此可见《道德经》对我国文学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老子》其实就是《道德经》,因为《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所以又叫做《道德经》。《道德经》中的道经主要讲的是修身,德经主要讲的是治国,而我们主要的是修身。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过《道德经》之后的感想。
道经中修身的中心思想是抱朴、守中、守柔。
老子提倡的处世原则为谦恭退让、柔弱无为、外柔守静、以退为进。抱朴---我们要有有复归思想,“夫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正所谓“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它告诉我们的就是只要知道事物的本源,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同样我们如果要知道事情的真相,首先得了解人,因为事是由人做出来的。人因事变,事因人变。事情对一个人的改变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和处事态度也就决定了这件事的结果。所以一切还在于人。就像查案一样,只要了解与这件事有关的人的性格、做事方法还有表情,事情就可以解决了。电视剧《读心神探》和美剧《别对我说谎》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守中---做事不走极端,所有事物都有一个度,事情做得太过了就不会长久。正所谓“物极必反”。
守柔---大智若愚,柔弱无为,以退为进,谦退无私。柔弱并不代表懦弱,这里的柔指的是处世的一种方法。做人不能太过张扬,不可以居功自傲,不可以自以为是。要懂得藏锋,不露锋芒,要懂得守静,诸葛亮也曾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实守柔是为了储备实力,以备更好的出击。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楚汉之争就是一个史例,正因为刘邦当初不与诸侯争权夺利,万事小心谨慎,不露锋芒,甘愿谦卑守柔,屈尊处下。就这样刘邦从一小股看似不成气候的力量一步一步积聚自己的实力,到后来才形成了楚汉对立的局面,也就是最后刘邦打败了不可一世项羽建立了汉朝基业。在楚汉之争中,韩信的“多多益善”露出了自己的锋芒,他居功自傲,唯我独尊的处世原则最终害了自己,使自己最终在成就了他的萧何的计策下被吕雉处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而锐之,不可常保。”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勾践灭吴。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后,在吴国经常被侮辱,但是勾践自己心中有自己的复国大计,他并没有忘记灭国的耻辱,他时刻都想着复国,但是要复国自己就必须先活着,所以他在吴国三年一直忍辱负重,饱受欺凌。甚至在一次夫差病倒时,亲尝吴王的粪便来为他判断病症,使夫差很受感动。最终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勾践回国之后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在吴国所受的屈辱,他每天睡草席尝苦胆,他一边为了讨好吴王,赠送给他美女,一边暗自在计划自己的复国大计,鼓励民生,强化军队,励精图治。最后终于将吴国消灭了。这才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所以人必须学会忍受屈辱,必须学会处柔卑下,这样是是为了保全自己,也是为了自己的长久发展。这就是大智若愚、以退为进的处世艺术。放弃是为了拥有,需懂得放弃。“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认为水最接近道,“上善若水”因为水处在低洼的地方,也就是处下,它宽容博大,它汇百川而流大海。水看起来柔弱,但是却可以摧毁房屋,埋没山川。故柔弱也可以胜刚强。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水的品德,柔弱处下。
老子还提倡为而不争,谦卑处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学,博者不知。
处实去华,避虚就实---务实求真,实事求是。人应该去除外表的华丽,不要太注重自己的外在,要充实自己的内在修养。人生来就一无所有,死后还是一无所有。唯一可以遗留的就是人的精神,精神就是内在表现。就像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随物赋形,推己及人---做事的时候需要换位思考,也就是将心比心。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己立足了也要让曾经帮过自己的人也能够立足,自己发达了也要让曾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发达起来。“苟富贵,勿相忘。”说的就是这个。这个在曾国藩的处世哲学中更加得到了体现,在晚清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曾国藩提拔上来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事要从容易的事情开始,大事要从小事做起。这就是说我们做事要注重细节,把握细节,从小处着手。在职场中称之为“破窗效应”。海尔老总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祸兮,福之所倚靠。福兮,祸之所伏。---狮子和羚羊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要过于安逸而丧失了危机感。
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利己则利他。也就是所谓的“给别人留路就是给自己留路”。
老子还教导我们要自知、自胜。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甘堕落,要懂得弥补自己的缺点和超越自己。
这些就是我在《道德经》中得到的处世哲学。不得不说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可以说是直接触及到心灵。让我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读完之后,思索良久,遂称此文,一字一句皆自肺腑。望观者有所得!
第三篇:何处是吾家散文
我心里一直觉得自己不属于现在的这个地方。
大概十年前,我家从A搬到B。当时十岁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直到若干年后有一天,我想起了姐姐过十三岁生日时,特别多的她的同学朋友来家里面给她庆祝生日。当时姐姐的一个好朋友住在我家后面,那天中午,她上学前肩膀上扛着一直大大的熊然后甩到了沙发上:阿姨,这是我给xx的生日礼物。我还记得她的表情,那种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自己的感情。我记得姐姐当年是有很多好朋友的。我知道的,姐姐一直都不笨,我们家的人都不笨的,可是,搬后来搬家了,姐姐上了初中,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这里的人都是说的家乡话,包括老师上课而我们一家人都是说的普通话),姐姐过的一点都不好,刚开始只是每天晚上熬夜回来写作业,我知道姐姐一直都没有什么朋友,初中的孩子心思已经很敏感了,后来,这边的坏孩子会欺负姐姐。我知道的,姐姐一直和我一样,对这边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我一直觉得姐姐在高考前夕放下一切离家出走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不能说。我不知道在离家出走的那些日子里,姐姐遭受到了什么,但我知道,一定是不好的。从哪些家里人的只言片语里面我就猜到了,姐姐活的很不好。我说不清是谁对谁错,但是,后来回到家的日子里,姐姐开始在B打工,慢慢学着说这里的话。我懂得的,这是对生活的妥协,对未来的失望,以前上学的时候,他还可以安慰自己,总有一日她会离开这个地方,我们家在这里也只是暂住,但是,从她选择离家出走,错过高考的时候,她就失去了这个机会。再后来,姐姐嫁给了一个男人,看着很老实的一家人,那家人不介意她以前受过欺负,也不介意她打过胎。我知道的,爸妈一直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是我理解姐姐的心思,她是真的不想折腾了,她屈服了。她终于承认这个地方就是她的家。
我复读的那一年遇到了我的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十多年未见两个人变化很大。后来说起彼此的变化,他显得很不可思议:你怎么现在成了这个样子,我记得你以前活的特别开心,特别喜欢笑,怎么现在……我不记得我是怎样回答的了,可我记得他还是记忆中的样子,这么多年,一点都没变。也许这么多年来我的变化大到我自己都忘了。刚刚偶然和别人说起搬家前的事情,一件又一件有趣的事情从我的脑子里跳出来,十多年没有提起我一直以为我把他们都忘了,原来那些特别悠闲美好的时光,一直都在记忆里。记得爸爸给我做秋千,记得院子里有一颗大大的梧桐树,一片叶子就可以盖住一整张脸,阴影可以盖住一整个院子,记得夏天的午后,铺上凉席,一群人吃东西,看星星,记得每个周末不着家的在外面疯玩儿,记得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记得一家人去看元宵节的灯会,记得溜去旁边的幼儿园玩儿滑梯,记得上学的路上同学教我叠心,教我背英语单词,记得每晚打针后来爸爸背我回家,买好吃的哄我……突然这些记忆越写越多,不断拉扯出更多的记忆来,原来我以前是这样子的,我自己都要忘记了。后来呢,后来我成了什么样子呢?我想不起来这些年我经历了什么,我也不想记得,潜意识里,只要有以前那些美好的记忆就够了,只是现在我自卑,敏感,懦弱,忧郁,怕黑,怕被孤立,不会与人相处,不喜欢见到生人……我知道这些不全都是负面的影响,很简单,成绩就比以前好了很多,毕竟,除了看书,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现如今,我总觉得自己是不健全的,妈妈总会说,怎么也不见你和朋友出去玩儿,怎么从来都没见过你的朋友?可是这么多年来,我真的都是一个人。
我家里有几本大大的相册,都是搬家以前照的,有和同学的照片,有集体的照片,每年过年的全家福,每次六一穿上新衣服的照片,每次过生日的照片……只是,搬了家之后去照相馆的次数屈指可数,偶尔去拍的艺术照也是为了凑一下人数。
我知道把自己陷于回忆的人很是懦弱,没有展开新生活的决心。其实从表面上看,我现在过得很好,在离家不远处读大学,只是,内心深处,我必须承认,我是不健全的,我人格有缺陷。只有在偶尔想起这些事的时候我才能记起其实我有鲜活的模样。
第四篇:管仲夷吾者阅读答案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管仲夷吾者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仲夷吾者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往
B.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多数
D.管仲富拟于公室 拟:类似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⑥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
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分)
(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3分)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3分)
答案:
1.C(多,赞美。)
2.C(②句写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③句写鲍叔牙家的情况;⑥句写齐国人对管仲的看法。)
3.D(不是管仲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下属,是鲍叔牙自己愿意的,文章也没有说天下人对他批评指责。)
4.(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2)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3)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就使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的说法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了法度,六亲才能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着百姓的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第五篇: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笔
李健的《故乡山川》,让我期待了很久。
曾经有好多年,我最爱的一句宋词是南宋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觉得鲜妍明媚之余又风流灵巧,读来口齿噙香。后来年岁渐长,我渐渐爱上王维的自然明朗,就像写意画,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让人无限遐想。李健的这首《故乡山川》,正得了这种疏朗开阔、自然优美的意趣。
这首歌大概写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吧,漫天飞舞的纸鸢,引出对故乡的无限怀恋。还记得那些黄发垂髫的日子吗?我们奔跑在荠菜花开的田野,笑着闹着,把手中的风筝放到遥远的天空。那时候的日子,阳光柔软,风儿清甜,时间过得那样慢,慢到一节课的时间,都仿佛是永远。直到有一天,我们行色匆匆,懵然不觉自己已经变成风筝,飞得太远,只是偶尔看到“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才发现自己的心上,还系着那根思乡的线。
这样甜蜜又忧伤的主题,其实是很容易煽情的。但是李健的长处,在于他的歌曲能通过旋律和歌词的相互交融,用温暖的底色托住。
他的这首《故乡山川》,歌词简洁感伤,思乡之情丰沛深沉,却因为旋律的悠远绵长和意境的恬静开阔而多了一份洒脱和率性。没有一份随遇而安的开阔胸襟,是断断写不出这样霁月光风的词曲的。
前奏的南箫悠远醇厚,仿佛故乡的山川河流,美得让人心醉。这样的细节也是李健精心考量过的Ⅱ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离愁固然令人感伤,思念却因为爱而温暖心安,那是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带给游子的温度。
李健对歌曲的精雕细琢还体现在他吐字断句的轻重缓急之上。你若不信,只去听他“在那遥远地方,灯火依然昏黄”,何等细腻温柔!下一句“却无数次照亮我的梦乡”,如珠落玉盘清亮有力,更显思乡之情的真挚迫切。尤其是这一句的尾音,中强—渐弱—弱—渐强—最强 渐弱,游子对故乡的思恋、纠缠、向往,甚至有一点点自责和渐渐坚定的信念,尽在其中。
间奏衔接紧密,笛箫清脆欢快,俨然是民歌的路子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惊喜。调子是《乌苏里船歌》,它是xx族民歌。李健的民歌唱腔声清气朗,圆润自如,真是让人又惊喜又赞叹。
在这样偏民谣的流行歌曲里插入民歌,很容易弄巧成拙,然而,《乌苏里船歌》的插入,不仅从内容衔接上巧妙对应了“故乡山川”的主题,而且十肖然改变了整首歌的情感走向。歌曲前半段唯美中有淡淡感伤,充满游子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乌苏里船歌》则如同秋日的明亮阳光,带着丰收的喜悦。
后半段的演绎充满了正能量,虽然我们仍是“离家千万里”,可是我们不再害怕,因为故乡和故乡的人,已经将我们的梦想照亮。
李健在这里的演绎,唱出了我寻求多年的答案。当初的我们,为了梦想离开家乡,却从未想到归家之路如此漫长。然而,故乡从来不是羁绊,而是我们坚定前行的力量。
忽然想起苏轼的《定**》,当年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广南,几年后才得以北返汴京。老友相见,苏轼无意中问起王巩的歌姬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广南蛮荒之地穷山恶水,自然是不好的。然而,柔奴的回答不仅震撼了苏学士,也震撼了我:“此心安处,便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