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一种崇高的责任
教师,一种崇高的责任
机关建国幼儿园徐琤
我出生于70年代,90年代踏入幼教天地,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已近成为一名中年教师了。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新鲜事物逐渐缺乏冲劲,虽然积累了些教学经验,但和出生牛犊的青年教师相比,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我班有外籍孩子,由于语言障碍,我不能与孩子、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使我们之间产生了距离;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我也只限于做最简单的活——打字,幼儿园的网络开通后,与家长网上沟通几乎成了青年搭班的事。有时我不仅要问自己:“现在我还能做些什么?”,“还能用什么与年轻人竞争?”,“我的教学经验还具有优势吗?”这种种的危机使我感到:我不能再甘于现状,不进则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要向自己发出挑战。
在园领导为我们定期进行的英语课程培训上,我努力听老师每句话,听不懂的及时询问;在家中,我经常收看“少儿英语天地”等节目,练习简单的日常对话。渐渐地我能用英语与外籍孩子和家长交流了,当看到他们信任的目光时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
作为小班年级的副组长,我主要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将年级中亮点的、有意义的事情写成新闻报道。然而对一贯不喜欢总结的我来说,又是一个新挑战。在尝试编写的过程中,我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请教从事新闻工作的家长、阅读报刊时做个有心人„„渐渐地我能写出有质量的报道了。
我喜欢收集些废旧材料,并制作成爱心镜框、鸟窝等作品。有一次,国际环保组织“根与芽”组织了展台评比活动,我就利用路边一棵被废弃大树枝,作为展台的主要构图。经过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获得了全国唯一一所幼儿园的优秀创意展台,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对于0-3岁婴幼儿的课题研究,我也积极报名参加。每逢周六,我都来到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边摸索边实践。看着别人的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三口喜气洋洋地来到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时,有时我也会想自己的女儿,也想尽一些做母亲的关怀。但是幼儿园给了我这份信任,社会给了我这份责任,我必须努力做,因为我是一名教师,一名机关建国的教师。
如果岁月如河,中年就是那段最开阔的水域,既有辉煌的记忆,又有灿烂的伸延;既有忙忙碌碌的烦恼,更有进取和征服的快慰。如果教育是一种责任,我会对自己说:“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命才会更精彩!”
第二篇: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人们曾给教师很高的称誉,说太阳底下的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的职业之所以高尚,主要在于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就是一种献身的精神,教师要全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因为教师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每一名学生负责。教师工作同别的工作不一样,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而主要的一种事业。从事一般的职业,你愿意干就留下,你不愿意干就可以走。当教师的不幸是,你如果没有职业信念,没有一个远大的职业理想,没有克服前进障碍、战胜困难的毅力,没有把自己一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的决心,只是为了求得一份工作,那就永远成不了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的工作,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显出它的高贵。教师这种职业,只有为它付出汗水和辛劳,一批又一批成长起来的学生从你身边走向工作岗位时,你才会体会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幸福。教师收获的财富,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来的无数人才。教师获得的幸福和财富是来之不易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来的无数人才。为了这幸福,为了学生克服一个缺点、去掉一个错误、增长一点知识,教师不知要想多少个办法,付出多少艰苦的劳动和克服多少困难。有人说得好,教师这种职业,不是一种自我享受,而是一种奉献。奉献,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品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促使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进步倾心尽力,劳而无怨,鞠躬尽瘁,始终如一。没有教师,便没有教育,没有教育,便没有人才。没有教师的奉献精神,便不会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在每一名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都洒出教师的汗水。教师的汗水不仅洒在课堂上,而且洒在备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谈话等教育的全过程中,洒在校园每个角落。教师的工作虽然清苦,但是,每一位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们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园丁的品格和孺子牛的精神奋力拼搏。
第三篇:一种崇高的:读书
一种崇高的享受:读书
明媚光亮的太阳光照射进屋子的一角,迎面吹来清清爽爽的风,冲上一杯香浓浓的茶走进阳台,先喝上一口茶,闭上眼睛,深呼吸,恩,这些茶苦中带涩,涩中带甜,甜中带香,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坐在左边的摇篮上,拿出最爱看的《沙漏》细细品味着书中的酸甜苦乐,我在书的世界中自由飞翔„„
威尔逊曾说过:“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的确,书籍,可以让我们后人了解千万年前的各大史诗,可以让我们为自己饱满精神的食粮同时也并证明自己是个智慧的人民。” 高尔基也曾说过:“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是的,对于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人,这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因为书,就像是开启你人生紧闭门的智慧之匙,它会带给你无尽的惊喜与欢乐。
《凿壁偷光》: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这篇故事讲述了匡衡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发奋用功,刻苦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囊萤映雪》: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以上几则流传千古的事迹,都是讲述了古代勤奋好学的学者们怎样刻苦读书。但是,当每个人看到这些故事时,相信大部分的人只是略略体会到他们刻苦读书的精神品质。可是,试问,又有多少个人会思考这些学者们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去读书呢?没有多少人对不对?我觉得那正是因为他们好学,爱读书。这些事正好应了高尔基的话: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
第四篇:教师读书是一种责任
教师读书是一种责任
读书不是人生必修的功课。有人终身不读一字,却死而无憾;有人一辈子与书籍为伍,仍恨时间太少。读书与否,也不能作为评定智愚优劣的尺度。但以 “传道受业解惑”为职责的老师,却不能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读书是教师的生命所在,读书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只有读书,教师的心灵之泉才不会枯竭,精神世界才不会空洞。教师以其人格魅力,熏陶着学生。教师高尚的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书香浸泡和熏陶。
可是现在很多教师都不读书,他们不读书的几个借口:一是觉得没有时间看书;二是觉得没有兴趣看书;三是觉得没有必要看书;四是觉得学校不提倡读书。教师不读书是一种知识缺水”、精神上的缺 “钙”现象。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万物不能生长;没有水,人们没有活力。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元素。缺少钙,人成了软骨头;缺少钙,儿童发育不良。这些道理,我们人人明白,众所周知。可是到实际生活中看看,40%的教师写工作总结要人代笔,的教师写的下水文还不如自己的学生有文采,有新意。放眼校园,又有几位教师能静下心来读书呢?谈起工作,感受是 “苦”和 “烦”,谈起生活,感受是 “累” “酸”。至于工作之余闲暇时间,就只有苦中寻乐了,看电视逛商场,斗地主打麻将,美发店里去美容,隔三岔五上酒楼,上网聊天,找美女看大片。
至于读书,只能是三分钟热度,“拿得起”便很快 “放得下”。即使读书,也是一种< “快餐”式阅读。读书不读经典,热衷于时尚杂志;读书不读名著,热衷于时尚杂志;读书不读专业书籍,热衷于幽默笑话荤段子。读书只为休闲催眠,哪里愿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只是浮光掠影,哪里来得及细细品味 “吹沙拣金”;读书只为走马观花雾里看花,哪里愿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于是浮躁之风日盛,敷衍之气长存。新课改,新理念,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实施实践起来悄然无声。袖长才能善舞,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腹有诗书才气生,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情趣的课堂。如果教师本人不读书或不好读书,新理念只是一个美丽的外表而已;如果教师本人不读书或不好读书,他怎会带领学生走进书的天地?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深刻的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所以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读书,读书,再读书。但是我们教师为何而读?世俗的观点,学而优则仕,读书可获黄金屋、颜如玉;不入仕也可为雅人,赏菊饮酒,作画吟诗。圣人的观点,读书可养浩然之气,处乱世仍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此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读书既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识也为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
我们教师读什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感叹书真的如海。书籍如此众多,常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惶惑,一种茫然,这是技术时代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必然,面临这样一个读书方面的问题,无人例外。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提醒自己不能为读而读,不能因读而忘己,书如海,只能浮于海上,不能沉于海中。古人可读之书有限,故勤苦读书者多,有勤读如囊萤的匡胤、如映雪的孙康,有苦读如挂角的李密、如削简的公孙弘,悬梁刺股者更是数不胜数。当今时代读书无须如此辛苦,不过没有一定的意志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图个花红热闹总算不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读
书。一定要有所选择,最好还要按次序列好。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张潮在其《幽梦影》开篇即讲,“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别致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史子集博涉为佳,天文地理通晓为妙,作为教师在深钻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当然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教师怎么读?我想一定要做笔记。很多读书大有收获的人共同看法就是不忘读书积累。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强调: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黄金。张潮在其《幽梦影》中也提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讲读书的积累,一是材料,一是阅历,这一观点与歌德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尊敬的教师们,不要再为不读书寻找借口了。借口的代价无比高昂,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也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让我们改变对借口的态度吧,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读书中来吧,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应该唤醒那些在沉睡的教师们,回到书架前,享受着书香的滋润。
第五篇:人民公仆是一种崇高的称谓
人民公仆是一种崇高的称谓
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说法。这一说法,看似简单朴素,实则寓意深刻。它既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明确了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值得时时加以思考体会,需要经常进行对照检查。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一次警醒我们思考公仆的含义,强化公仆的意识。
公仆意识源于对人民主体和主人地位的认知与自觉。1871年,巴黎公社明确提出公社的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把人民置于主体和主人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基于对人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的。今天,强调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首先必须搞清楚公仆的含义和权力的来源,充分认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进而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甘做人民公仆,有力地推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但也毋庸讳言,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经不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淡化了公仆意识,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比如,有心当官、无心做事,得过且过、慵懒懈怠;以功臣和老爷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无视百姓疾苦、漠视群众利益,见到矛盾绕道走、一心想当太平官;以权谋私、索贿受贿,以身试法、腐化堕落;等等。凡此种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因此,强调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人民公仆是一种崇高的称谓。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是具体的、实在的,关键是把公仆意识体现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以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业绩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具体说来,就是要既抓发展、促和谐,又重民生、解民难;既着眼长远、善于谋划,又立足现实、真抓实干;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又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一句话,就是要始终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怀公仆之心,尽公仆之责,永不玷污人民公仆的崇高称谓。
党员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应以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能不能做到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是衡量政绩的“晴雨表”,也是检验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试金石”。领导干部要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清正廉洁,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不断增强创造力、执行力、公信力,将公仆意识落到具体行动中,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