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自己创新教育
提升自己创新教育
——河师大培训学习心得
实验中学东校区李守艳
为期八天的教师培训已结束。我想,这次培训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整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品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非常感谢教体局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一个学习的平台,使我能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总的来说,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有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学员的破冰行动。通过这一轮的培训,既让我在教学观念上得到洗礼,也让我在教学理论上得以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
这次教师的培训,给我带入了一种求学的氛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乐园,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标准,要以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行事。同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所以回到学校后,我将会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快达到真正提高自己的目的。使自己成长为专业标准教师。
二、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
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刘庆昌教授所说:“教学看似简单,却是有无限可能性的领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能够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使教育的无限可能性得以发挥?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何与时俱进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技巧?在培训中,我深感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博览群书,授课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刷新,而不是复制。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理论。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乐观对待教育事业
回首这几天的教师培训,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特别是闫新全教授有关《教师的职业倦怠调节策略》的专题讲座,真是心生感慨,受益非浅。让我懂得职业的价值、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我们老师面临着来自自身、学校、家庭、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如此重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先学会爱自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的成败。作为教师要学会调试自己的心态,同时还要学会与学生沟通,用阳光般的心态积极面对学生,对学生要永远充满期待,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做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这次培训,刘萍萍老师的课题《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认识到了盲目的听评课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毫无帮助。我要反思自我,在听评课中寻找自己的观察维度,有目的带任务地进行听评课。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争取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位好的老师?怎样成为学生好的引导者?怎样才能让学生最后发展成为自我管理者?平时我们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很多问题都没有认真去探究和思考,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敢为先知,做学科的引路人。
要想成为一名教育科研专长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究、创新。我要朝着教育特长型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调节机制放在教育活动的控制执行环节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做创新尝试,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广博的知识,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作为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要想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名师,更应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次此培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我相信,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理论沉积,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第二篇:创新教育载体,提升党员素质
创新教育载体,提升党员素质
郴州市国资委党委共有包括驻郴中省企业在内的基层党委53个、基层党支部632个、党员1.8万名。今年以来,市国资委党委根据“创新教育载体,提升党员素质”的原则,紧扣“严教育,勤栽培;规章细,制度全;求实绩,讲实效”的工作思路,在党员教育上不断强化措施,创新教育载体,从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能力入手,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促进党员的成长,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理念创新是前提
加强党员教育,必须根据时代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党员教育工作理念。有道是“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党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工作水平要比一般人高出一筹,因此“学习”是广大党员的终生事业。除了做好常规工作之外,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学习理论文件。重温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从各种书籍、文件资料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理论素养和改善工作方法。唯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工作、服务于人民。一名合格的党员,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而应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带动集体共同进步,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人。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1-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在党员教育工作上应着眼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加快知识的更新,努力建设一支“专家型”、“思想型”、“管理型”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型”党员干部队伍。
通过开展“百名支部书记讲党课”、“读书心得大家谈”和“书香型企业建设”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国资委广大职工的读书热情和积极性,逐步形成“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文化风尚,树立了党员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风,进一步提升了全员文明素质。在创先争优·书香型企业建设”活动中,各企业广泛参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为创建学习型党组提供了详实的理论数据与实践经验,也为学习型党组成功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二、形式创新促发展
党员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党委结合生产实际,以创建“党支部工作示范点”活动为抓手,以优质党课评比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以党员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为内容的党性分析,不断创新党员管理和党员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形式,推进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促进各企业转型发展。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向党员干部系统传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和群众路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详细掌握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2012年,参与“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
产党员推荐”,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陈舒藻同志荣获“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殊荣。面向全市县开展““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众推荐活动”,由公众投票,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选出广大人民认可的优秀党员。举办“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提升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组织开展“2010—2012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大会,经国资委党委和国资委创先争优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决定授予中共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冶炼厂党支部等25个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授予廖余红等81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谭正尧等40名同志“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党员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广大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心中有人民才能真心为人民,想要在工作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能,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党员教育培训要以提高党员干部履行职责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岗位技能业务知识和政治思想培训。不能在人情事故和工作准则之间游刃有余,更不能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法律之间摇摆不定。对待每项工作都要谨慎和仔细的处理,不能将公共资金作为情感砝码,更不能肆意滥用手中职权。唯有真诚的对待工作,坦诚的承认错误,竭诚的提供服务,最终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把干部廉洁自律作为
必修课程,引导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和各项法律法规。用生动的典型教育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三、机制创新是关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是关键。组织人事部门探索实行党员岗位任职资格制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干部任职应具备相应知识和知识水平的标准,培训长远规划和指导性计划,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考核。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成为创先争优的楷模,因此要把他们当成主力军来建设,以其一言一行来示范带动其他党员。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对党员队伍进行整顿。清除影响恶劣的不良分子,教育宗旨意识不强的党员。从各个时期强化对党员成长之路的教育,有问题找根源,无问题抓预防。真正坚守为人民服务宗旨,取信于民。同时,把待遇和特权彻底区分开来,清除特权,保留待遇。在定期考试中,达不到相应的政治理论和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专业水平者,一律不予提拔,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成果作为党员干部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激励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在岗位上创先争优,营造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更好的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系统大力营造讲学习、比技能、强素质、当先进、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凡是每次在省、
第三篇: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官兵素质
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官兵素质 ——怀化消防支队依托“红门大讲堂”创建“学习型机关、素质型警队”纪实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是党和军队永葆青春和先进性的手段与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消防总队关于创建‚学习型机关、素质型警队实施意见‛》,解决当前基层官兵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方法老套的现状,怀化市消防支队结合部队实际和官兵需求,依据《公安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和《军队党支部工作条例》,特举办以‚学习、求知、成才‛为主题的‚红门大讲堂‛每月一赛活动。
‚红门大讲堂‛每月一赛活动是基层部队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引导官兵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求知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解决不爱学、不真学、不深学、不愿学的思想根源问题,力求达到:‚三融合‛、‚四强化‛、‚五提升‛。‚三融合‛即融教与学于一体,融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于一体,融理论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四强化‛,即强化学习主体的全员性,强化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强化学习主题的针对性,强化学习效果的延续性;‚五提升‛,即促进官兵‚自主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教学能力、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红门大讲堂‛从活动设想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出台,再到活
动的具体实施,每个环节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心血,是‚支队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单位积极配合、普通官兵热情参与‛的结果。
‚如何激发部队官兵的学习热情,增强队伍活力,营造部队崇尚学习、勤于思考、争创先进的氛围‛是怀化市消防支队党委近年来一直思索的问题。带着‚学什么、如何学‛的疑问,支队党委一班人深入基层实地走访调研,通过与官兵座谈交流,问卷调查,观摩教员授课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基层官兵的学习状况。针对基层教育教学方法滞后,官兵学习动力不足,‚工学‛矛盾等问题,支队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解决办法,党委成员各抒己见,共商良策,于是创办‘红门大讲堂’每月一赛活动的设想在支队党委成员集思广益之下孕育而出。
支队政治处根据党委意见,拟定了‚红门大讲堂‛每月一赛活动的方案,通过支队政工网向全市官兵公布,征求官兵意见,吸纳民意,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实施方案。并依照《公安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确立了‚时事政治教育‛、‚光荣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11个授课选题。活动采取每月竞赛的形式,通过抽签决定比赛序列,每场比赛由代表不同单位的两名选手进行角逐。比赛设1分钟自我亮相、45分钟授课及现场互动、现场评分四个环节。其流程为:
方案下发后,基层单位围绕授课主题积极筹备,充分酝酿,召开军人大会,进行传达部署,广泛动员;利用党支部会、团支部会、武警委员会分类别分层次地进行深入讨论;大队党委汇集讨论结果,进行认真梳理,参照官兵意见确定选题,集体制作教案和课件。组织官
兵进行备课、试讲,选拔优秀选手代表单位参加比赛。
(三)4月8日下午,‚红门大讲堂‛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PK赛在支队培训中心隆重举行。支队政治委员潘清华、支队长王旭健等党委成员、机关全体官兵、特勤中队全体官兵出席活动现场,全市14个基层大、中队官兵通过视频直播观看了此次活动。支队司令部秘书科秘书方健刚和政治处干事肖植文开启了‚红门大讲堂‛ PK赛,俩人围绕着‚时事政治教育‛的主题,分别以‚食品安全‛和‚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教学比武。
(插入两位选手授课时精彩画面及同期声)
最后,经过现场党委成员、主课堂官兵和分课堂官兵分别举牌亮分,按3:3:4的分值比例计算得分后,政治处干事肖植文获胜,取得了进入年终决赛的资格。
‚红门大讲堂‛既是教育模式的改革也是教育方式的创新,这极大地激发了消防官兵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期声] 参赛选手:参加‚红门大讲堂‛,使我收获颇多,它让我掌握了学术思维,抓住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以及收集大量的材料,让我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成就感。
‚红门大讲堂‛首场比赛精彩告捷,令战士们深受感染,备受鼓舞。
[同期声]:
战士丙:以前听课,只要时间一长,忍不住要分心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可90分钟的‚红门大讲堂‛,我却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战士丁:上课采取PK的形式,很新颖,富有挑战性。
战士戊:这样的课堂,既有前沿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事例,让我们很容易听懂和接受。
战士丁:听了这堂课后,我也有种报名参赛的欲望,我也想通过这个平台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四)[同期声]: 基层大队负责人:红门大讲堂‛每月一赛活动的开展,对基层官兵的触动十分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同期声】支队长王旭健:这种以部门与部门、基层单位与单位之间开展授课竞赛,不仅可以激发每名官兵的学习热情,增强团队竞争意识,强化全警学习的理念,而且还可以实现优秀教员人才和优秀课件的资源共享。
[同期声]: 支队政治委员潘清华:
我希望通过‚红门大讲堂‛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发挥官兵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营造人人讲学习、人人会学习、人人爱学习的浓厚氛围,提高官兵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部队的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怀化消防又好又快发展。
‚红门大讲堂,个个有特长;学习打擂台,有才你就来!‛这一活动口号已响亮地响彻于怀化消防支队的上空,已根植于消防官兵们的心里,内化为一种行动,一种品质,一种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驱动力和集结号。
第四篇:创新社区教育载体 提升社区教育水平
创新社区教育载体 提升社区教育水平
城市社区教育的工作起步早,起点高,成效显著,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尤为明显。但在广大农村,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起步迟,不少同志发出了“徒有羡鱼情,而无结网力”的感叹。其实,只要我们结合农村实际,社区教育工作同样也可大有作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西北部的新塍镇,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古镇,新塍镇社区教育中心在近几年工作实践中,以“周末大学堂”为创新之路,在打造新农村社区教育特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周末大学堂”是构建新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一项创新品牌。“大学堂”一词引用自清末所创办的新制大学为大学堂的称呼,是学子在其中可以学到做人之道、生存之道的地方,也是当时培养治国人才的地方。新塍镇社教中心构建的“周末大学堂”是以“学文化,学技术”为主,多元化地推进社区教育,让有求学渴望的乡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学知识。它以周六、周日或闲暇时间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涵盖老、中、青、少各年龄层次的六大工程,包括面对青少年的朝阳工程、面对中青年的正阳工程、面对老年人的夕阳工程、还有文化休闲娱乐工程、学历工程和党建科普工程。它为本镇居民打造了“十五分钟”学习圈,营造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良好氛围,体现了“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的社区教育理念。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时空分布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教育化的统一,是一种复合的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文化教育观的重要超越。
作为从企业品牌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教育品牌是学校的名称和标志,是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项要素的总和。社区教育也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品牌,以创建社区教育特色,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地位。新塍镇社教中心以全民终身学习的思想去宣传并不断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以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项目和活动去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学习;以科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去树立社区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形象,从而使“周末大学堂”品牌全面确立。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策划和精心的设计。这个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对本区域“社区人”进行现状分析;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设计出可行的方案供社区人选择;根据社区人所选择的方案,制订实施的计划。因此,把社区教育打造成一个品牌教育,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区人的综合素质,构筑社区的再就业工程,完善和谐社区的建设。
2.“周末大学堂”是一项多元、有机、循环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教育既要遵循教育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还要遵循农业发展的规律,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为核心,因而不能是单一的培训过程,而是多元循环系统,即新农村社区教育对象所处环境与产业结构决定着农民的教育需求,那就是当地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当地人力资源——农民智力资源“双开发”的“不可分离性”,要兼顾升学、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后者更显重要,也正因为这种“双开发”特征,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是单纯、机械的培训,而是包括教育需求—选拔教育对象—教育培训—扶持(政策、投融资、物质技术支持等)—跟踪指导—联合经营—形成共同体(企业会员、农民协会等)等一系列的投资教育培训。这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通过“朝阳工程,正阳工程,夕阳工程,文化娱乐休闲工程,学历工程,党建科普工程”等六大工程形式,对各类人群开展教育培训;农民、工人和失地农民、失业居民和新居民的各类技能操作、农业技能操作培训、创业培训;老年人健康知识、养生保健讲座、形势宣讲活动等;同时开展自学考试、成人“双证制”高中、大中专学历教育、农广校和农函大教育,它向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学历套餐;开展科普惠农结对,实现科技帮扶、科技致富、科技脱贫;把课堂办到村居、田头、农家,把农函大特色班办到农业基地上,使得科普知识惠及更多百姓。
另外,为了能更好设置周末大学堂教学内容,使学员能在大学堂中找到想学的内容,社教中心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来确定教学内容:一是调研摸底,通过到教学点、教学基地实地调研摸底,与教学点和基地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调查培训需求,出台菜单式培训课程;二是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针对不同的人群,发放不同的培训需求调查表,获取群众需求信息,确立培训内容;三是根据地方特色,根据新塍镇的工农业产业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和新塍镇的文化特色设置培训内容;四是根据政策,根据上级部门(教育局、劳动局、农经局等部门)的文件要求,设置培训课程。
“六大工程”构成了新塍镇社区教育中心“周末大学堂”培训体系,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和就业为核心,以培养造就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改进的现代农民,构筑与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为宗旨。
3.“周末大学堂”的搭建
促进学习型社区建立。社区教育的开展为学习型社区创建提供了条件,而社区教育成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周末大学堂”的搭建无疑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周末大学堂”使乡镇社区教育有了影响力和自信力周末大学堂可以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参与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活动和教育。这是因为周末大学堂着眼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其中。这就把原有镇级居民的培训活动和文化搬进乡镇村级居民中去,让社区教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大大提高了社区教育影响力,同时也为社区教育的开展增添了几分自信,也为学习型社区在乡镇全面建立奠定了扎实基础。
(2)“周末大学堂”避免了乡镇社区教育内容的贫乏由于乡镇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晚,而社区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对于散居在各村的居民要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很难。因此建立一整套的社区教育内容尤为重要。周末大学堂紧紧围绕六大主题工程开展乡镇社区教育工作,不仅丰富了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的内容,也为学习型社区构建在乡镇从理论走向实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周末大学堂”使乡镇社区教育更深入更有效正因为社区教育工作具有广泛性和全面参与性,所以把周末大学堂引入到乡镇社区和村级居民聚集地显得尤为重要。也正因为散居在村级的农村居民有渴望与城镇居民一样有自己的社区教育点,从而使得周末大学堂深入到广大的农村成为一种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地为乡镇的所有居民服务好。
(4)“周末大学堂”使乡镇社区教育得到了提升和发展随着城市社区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社区教育工作逐步向乡镇扩展,但乡镇的社教工作推进力度还是不够大,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居民或者城镇扩建后成为新城镇居民的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而周末大学堂把社区培训搬进社区居民点,把大学堂搬进村级社区,极大方便了百姓的参与,扩大了百姓的参与面,提高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也使乡镇社区教育在镇、农村得到发展,得到提升。
第五篇:创新:提升教育品质的灵魂
创新:提升教育品质的灵魂
——四川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构建“趣动课堂”纪实
按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基于课堂的教育创新,才会具有真正的、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四川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在校长刘文的带领下,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成效彰显的“趣动课堂”,走在了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前列。学校的成功探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近年来,钟灵毓秀的涪江之滨,升起了一颗灿烂的教育新星;人杰地灵的绵州大地,崛起了一所奋进的学校。它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办学视野,一流的教学质量,精细化的学校管理,优质化的教育服务,适合儿童成长的育人环境,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家长的信赖。这就是奋进中的四川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是一所高规格、高起点的股份制全寄宿九年一贯制学校。它融“学园、乐园、家园”于一身,集“笃志、冶情、益智”于一体,是四川乃至中国西部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
为打造“四川一流、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英才人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用自己的热血与汗水铸就了绵阳基础教育的领先品牌: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德育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等。这些骄人的成绩,有力地凸显了英才学校优质教育的雄厚实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近年来,英才学校以师生发展为本,着力打造“趣动课堂”,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模式,又一次走在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列。
铸盾砺剑先锋校,教育创新一面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英才学校,领略他们追求教育创新的时代风采„„
英才之魂:以文化气息营造育人氛围
走进英才学校,你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校园蕴藏着的文化美感和沁人心脾的艺术气息,你会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浓郁的育人氛围,感受到她的包容与和谐。独秀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幽雅怡人的校园环境、现代教育理念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令人沉醉流连,如穿行在书林画卷之中。初中部的欧式风格建筑,典雅大气;小学部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富有童话韵味。四季常绿的操场、美观舒适的塑胶跑道、花木葱茏的植物园、意蕴丰富的八德廊、清新雅致的学生公寓、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术大厅„„无不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空间。曲折方圆横撇竖捺锤炼如椽学品,说学逗唱平平仄仄发轫如峰人品,修文习武养德励志拔节磊磊风骨,这就是英才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强大影响力。
英才学校校长刘文,是一位极富魅力与魄力的专家学者型校长。作为全国百名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民办教育家、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绵阳市劳动模范„„对教育深深的热爱与执著促使他带领着英才人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在刘文校长看来,学校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一堂课,需要预设,需要备课,需要反思,需要提升。在这种“处处是课程”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英才学校推行了独具特色的真情教育,以“真诚献教育,真爱育英才,真心为学生,真情促发展”为内核,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深入学生成长过程;注重学力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为真正贯彻好学校“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英才学校坚持德育先行,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德育新模式,构建了融“真情教育”“个性教育”“自主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建立了以学生互动合作小组为载体的德育运行机制。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完善德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学校自创主研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在都能得到自主的发展,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英才学校始终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当作常规教育来抓,坚持不懈。“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社会各界评价说:“英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守规矩、懂礼仪、明事理,就是和别的学校不一样!”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轻负荷、高效益”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追求。英才学校以创新作为学校发展之根本,走上了一条观念超前、特色鲜明、务实高效的教育创新之路。“趣动课堂”,就是英才人在这条路上留下的坚实的足迹。
趣动之源:教育责任与使命的呼唤
素质教育的呼声响彻了很多年,教育改革的浪潮已然向前。但目前“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我们明确了这样的现实。“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改革当然应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抓住了“创新”这一关键点,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掌握了提升教育质量的制胜法宝。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求真;教育更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建校以来,励精图治的英才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的求真与创造,他们把着眼点首先放在了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上。
英才学校的课堂建设经历了不算太长却颇具成效的过程:
2008年,年轻的英才学校刚建校5年,经历了最初成长的艰难与考验后,英才学校在绵阳市已是锋芒初露、英姿勃发。为促进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刘文校长审时度势,认真仔细地分析了促进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依托等多方面因素后发现:各学科课堂教学效益差异较大,部分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章法,另有一些老师的课堂则显得缺乏活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要解决这一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问题,关键就是要认真推进教改,要在广泛汲取各地课改营养的基础上形成英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英才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英才学校的教师们经过认真思考,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说课堂是知识传递的殿堂,那它应该是广阔深远、严谨活泼;如果说课堂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海洋,那它应该是水波浩淼、气象万千;如果说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那它应该是师生向往的智慧乐园、精神家园。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某些僵化的所谓“原则”,扭曲了课堂的本来面目,使众多学生望而生畏。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课堂,充满教育智慧的英才人应该也能够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创造精彩!因此,老师们经过反复研究、构建、改良、推广等环节,终于在2010年探索归纳出了一套有着鲜明英才印记的课堂模式。
课堂模式建立起来了,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又成了英才人的下一个目标。所以,崇尚“追求永无止境”的英才人将目光投向了课堂教学的更纵深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动”为核心,在原来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体现课堂的“以趣促动,以动创新”,实现学生学业的“轻负荷、高效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集散地和创造力的发源地!从2010年9月开始,英才学校的老师们开始了又一轮新的跋涉。
趣动之实:教与学的合作与碰撞、引领与激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古到今,横贯中西,哲人和智者都认为,兴趣对于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则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既然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自然需要从事教与学的双方主体有效地配合而力求水乳交融。这就是提出“趣动课堂”的理论依据,看似简单,却包容了真正的教育智慧。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对“趣动”作出了这样的诠释:
“趣动课堂”之“趣”,包含“激趣、融趣、冶趣”三层含义。
激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激趣”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起来,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从而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融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融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情绪,达到师生、生生之间,学生与课堂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冶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冶趣”意即“陶冶情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真善美”的熏陶,怡情养性。
“趣动课堂”之“动”,包含“主动、互动、灵动”三层含义。
主动——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主动”,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渴望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主动预习、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让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通过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得以实现。
互动——根据新课改“师生互动”的要旨和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互动”就是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过程,成为师生与教材之间互相对话的过程,成为每一个师生的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灵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当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讲解,绝对是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新课程积极倡导建构焕发生命力的有效课堂,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与创造,追求课堂的活泼与灵动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基于此,“灵动”,就是以生动的教学语言,智慧的教学手段,巧设的教学场景,积极的师生互动,充满灵气的创新思维,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的成功尝试,生成一种活泼灵动、有序高效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实现学生在校学习“轻负荷、高效益”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样的课堂,将出现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甜美的笑脸、自信的表达、真诚的交流、自豪的展示、合作的精神、自我价值的实现„„
趣动之法: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披肝沥胆、甘为人梯的教育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教学有法”,将这些历经时间洗礼而依然茁壮的前人实践精髓继承并发扬光大,是当今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实践中,英才学校的教师们根据各学科特点吸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七年级生物教师在上《认识生物》这一章时,运用考查交流的方式:首先明确学习任务——调查身边的生物;然后将学生分组,划定区域,做好调查指导;明确要求:以校园里的植物为主进行调查,每个小组要掌握10种左右常见生物,并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学生检索资料收集信息,再通过实地调查得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本小组调查结果,再将其综合归纳,写出一份完整的班级调查报告。结果,生物分类的方法也从总结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归纳提炼了出来。
科学类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采纳最根本的教学方式——实验总结。如教学《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教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用哪些方法可以让物体浮起来,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让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仔细的观察,积极的实验,冷静的思考,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发现知识的方法。
语文教师在教学《美猴王》这一课时,采用了探究展示的方式,首先“激趣导入”,开课时播放《西游记》片头曲,师生齐唱,使得孙悟空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让学生初步进入文本。此时,教师抓住契机提出探究话题:《西游记》原著第一回题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课文编著者为什么不以此为题目,而用《美猴王》作为题目?学生在预习勾画自己喜欢词句的基础上,圈点勾画能够体现石猴性格特点的句子。先是自主探究,后来是有组织的小组展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和小组的探究成果,发表意见,碰撞思维。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会了人物性格,感受了语言的魅力。政治历史课教师则常用讨论辨析。以初一历史课“我看武则天”为例:首先,设疑激趣,形成问题。武则天功大于过,是一位历史伟人(正方论点);武则天过大于功,是一位历史暴君(反方论点)。其次,收集资料,积极准备。在一周的时间里,学生自己查阅书籍,上网浏览,从影片到史料,从小说到图画,准备了大量丰富的学习素材,各组还写出了自己的辩论提纲。最后,讨论辨析,得出结论。
此外,直观演绎法、竞赛活动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方法,也都在英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使英才学校的课堂焕发活力,生机勃勃。
但是,英才人并不以能熟练运用这些有效的操作方法为最终目的,而是将着眼点放在了丰富和完善、吸收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上面。为真正将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锻造英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在不断地进行着富有成效的创新性实践——打造英才特色的“趣动课堂”。
趣动之美: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英才学校认为,“趣动课堂”之“趣”“动”,就是“以趣促动,以趣怡情,以动融趣,以动创新”。“趣”“动”紧密相连,互为依托,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在“趣动”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他们力所能及地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充分调动“趣”的因素,科学运用“动”的策略,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探究的精神去认识世界,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趣”中主动探究,在“动”中积极体验,获得真知,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的同时,学会学习,实现真正的格物致知。
鉴于以上理解,英才学校认为:学生的学习以兴趣为首要前提,融“趣”生“情”、以“情”促“动”,“趣”“动”结合的课堂必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英才学校的课堂特色——以“趣味”引领学生口动、手动、脑动、心动、情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究探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思维灵动起来,使课堂得以“课伊始,情已生;课行进,情渐浓;课结束,情未了!”
课始,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基调,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兴趣被充分激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让学习积极性可持续维系,预设一个或一组触动学生思维增长点的问题,让学生很快地处在思维最佳发展区,近距离地探究教学内容的内涵与特质。
课中,多方式、多渠道挑起学生的思维兴奋,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新课标强调“„„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所以,他们尽力地营造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徐徐推进学生的认知深度与广度,自主收获课程奥妙。在此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思绪紧跟着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从容飞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随着学生认知体验的不断丰富,此时,或延伸拓展,或举一反三,既让学生的所获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沉淀,又使学生的技能与认知得到更具高度的提升。
课终,给学生留下课下探究的余地,开阔眼界,敞亮心灵。英才学校的趣动课堂,可谓是特色彰显,异彩纷呈。“趣味横生、动感十足”的语文课堂 怎样让语文课“趣味横生”?
一是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从而激发情感。二是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三是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吸引他们去领略小说。
怎样让语文课“动感十足”?
一是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是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三是通过出彩的导语,激励学生“愿动”。四是创建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动”。五是引入生动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喜动”。六是把握的时间、数量和效率,让学生“善动”。
“兴趣、高效、思维”的数学趣动课堂
展现课堂教与学形式,教师和学生激情投入,课堂内容充实有趣。
生动活泼,实现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在于引导学生学、帮助学生学、促进学生学,而主要不在讲课。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将课堂教学变生动有趣学生喜欢并高度参与的活动。
基本操作程序为:“情境引入,激发参与”(激趣)——“独立探究,积极参与”(主动)——“变式探究——引导参与”(冶趣),“合作交流,竞争参与”(融趣、互动)——“知识构建,能动参与”(灵动)——“拓展运用,创造参与”(冶趣)——“反思归纳,提高参与”(灵动)。
“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英语课堂 创设情景,落实课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找寻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以此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探究、体验、表现、表达,从而激发其学习情趣,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
巧用歌曲,连接课堂——英语歌曲由于内容丰富生动,语言浅显,节奏明快,因此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形式。
游戏教学、升华课堂——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将知识融于游戏中,使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他们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学得快,记得牢,起到了“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此外,学校的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学科,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构建出了自己的趣动课堂。
通过探究,教师们一致认为,趣动课堂模式更加契合新课标的要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情”让学生自己抒,“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在活动中发展。
在传承与创新、去粗与取精的交织中,英才学校充分认识到“趣动课堂”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大意义,他们认真地把“趣动课堂”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做到了理顺“趣动课堂”的内外关系,创造和谐的内外环境;细化“趣动课堂”教学目的,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重视“推陈出新、避重就轻”,调整“趣动课堂”内容体系;主动适应师生自我发展,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构建相对独立运行的教学实践体系,使“趣动课堂”自身健康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与办学效益。
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不懈追求,使得英才学校的“趣动课堂”风生水起,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1年,英才学校再次蝉联“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绘画、书法大赛组织工作先进集体”、“中国美术教育先进学校”、“四川省十佳青少年艺术教育示范单位”等殊荣,学校党委还被省民政厅评为“创先争优,树立四个新形象”示范党组织。这些荣誉的获得,进一步证明了英才学校强大的办学实力。“英姿卓荦声自远,壮志凌云品益高。”务实上进的英才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今日的教育品牌。充满无穷活力和魅力的英才学校,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