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2009级建筑1班徐勤斌20095668
无法存活的美好遗失的那些花儿
———品《浮生六记》情怀后不禁感慨
2009级建筑1班徐勤斌20095668
【摘要】:偶然看到三白的《浮生六记》,原本早有耳闻,却从不曾拜读,因此买回家细细观赏。不久便被书中温婉细腻的感情和缠绵悱恻的生活细节所吸引,心中与作者一样悲痛。可爱的女人啊,命运总是如此的不怜惜,心有所感,故结合所看《影梅庵忆语》来阐述一下自己对于沈复的看法。
【关键字】:可爱情痴为子不肖真性情无法存活
【正文】
纵观中国文人,大凡心底都有一片宁静安和的桃源,那可以是黑暗挣扎中的一份慰藉,可以是山穷水尽处的柳暗花明,可以是求索不得后的一条退路。大诗人性情旷达,于是有了陶潜东篱菊香的悠然场景,然此种情感不为一般人所共有,很少人能读懂做到这样所须经历的苦痛。可对于爱情,读者便都心有所思,能够全心融入其中。沈复一生游离于功名之外,洒脱飘逸,他理想中的桃源便是与他相濡以沫的女人芸娘身处乡野竹篱茅舍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种情感实为世人所羡,故三白虽名不经传但与芸娘的故事却得以流传。
一. 上苍无眷顾人世有情痴(芸娘篇)
林语堂先生评价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可爱两字,用的恰为精妙。“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沈复对于其妻的描写看出芸娘秀美而非佳人,故可爱二字对于长相已经足矣。可爱的女人可以不十分漂亮,但
不可不兰心慧质。芸娘颇有林下之风,从小就十分聪颖,可以背诵《琵琶行》,幼年便能创出佳句。对于丈夫,更是有诸多的共同喜好,不如对美有敏感的感知领悟和痴爱,对闲适生活有共同的追求。可爱女人也不是一味贤淑,也能“动如脱兔”灵动活泼,时常有物外之趣。她可以为自己的丈夫积极的寻妾,她太爱她的丈夫,以至于妾为重金者抢去还觉得愧对丈夫,因此大病而终。可爱的女人很单纯,所以会替公公寻找妾侍而触动婆婆,为小叔借债而遭公公误解,从而两面皆怨恨,被逐离家。但也正是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沈复抛弃了自己安心舒适的家与芸娘流浪天涯,家徒四壁,只能以卖画和借钱为生。沈复两次借钱,大寒天而去,因缺路费,将衣服典当,睡觉只能睡在破庙里,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到借钱人处还遭人冷遇,所幸还借到了钱,但这对于需要大量药材的芸娘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芸娘在病重之时,果断安排了自己儿女的前途;在病有好转时又为丈夫谋划前程,病重之时还为赚钱而做针线,可惜命运不眷顾可爱的人,芸娘一次又一次的病重最终死去,临死前最关心的还是她的丈夫,她害怕她的丈夫孤单,没人服侍。“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作者早已两泪茫茫了。芸娘临死还是庆幸自己没有选错丈夫,自己一生已经没什么遗憾了,只希望来世还能伺候自己的丈夫,但这只是理想罢了。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使得沈复心理落差太大,原本想离家与自己的妻子相守,可妻子先自己而去,自己又空无一文,丧葬都没法置办,心中愧疚之情跃然眼前。
古代女子以自己的丈夫为纲,然芸娘的爱情,俨然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从认·识到相爱,皆为两情相悦。初次见面是亲戚家的聚会,两人皆爱对方,于是沈复提亲,两人的婚姻本来就是相互喜欢而成的,并非包办而成。其次,芸娘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抚养,家徒四壁,故芸娘实为封建主义的家庭,但从小并没有受到母亲侍奉父亲的实例教育,所以对于婚姻,还是出于人的本能的爱慕之情。继而,芸娘性情与沈复相同,两人皆是性情温和之人,故相爱实属爱情所致,因此,与其说这是沈复的婚姻,不如说是他和芸娘的爱情故事。芸娘死且不畏惧,只担心丈夫以后的生活,情痴之意无法掩饰,也同时令人无法释怀。
二. 为子诚不肖为夫尤堪敬(沈复篇)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出了自己写这些文章皆源于“事如春梦了无痕”,然东坡之诗还有上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东坡之意是人对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应该像大雁的节律一样有信用,对于自己的那些过去的事能遗忘就遗忘了吧。这是人生的两种态度,沈复前句不取,只取后者,只因为他作为人子,还没有尽到自己的信义,但对于人夫,他尤感慨颇深,以至写下“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这样痛彻脾肺之句。
沈复出身于官绅之家,虽不富有,但也算是吃穿不愁。少时学习没有坚持,年轻时跟随父亲做人幕僚、经商,其志向远不是一个文人的高度。为人热忱,善良,喜欢交友但不节制,实非大才。然其所做文章辞藻温婉流畅,叙事清新动人,感情描述细腻婉转,全篇文章细
节颇多,每一个细节都能透露出作者细腻的感情,虽被怀疑是小说却无刀斧之功,浑然一体,就连作者写自己生活的两篇都会不时的提到芸娘,此只能说明沈复爱妻感情之深实非一般人所能感受。但从侧面可以看出,沈复对于父母和兄弟是缺乏关爱的,文章全篇皆着芸娘之色彩,无论何时,皆有芸娘相伴。但写到父亲,只是“有病才省”,“闻父亡而归家”写到子女的便只有书信往来中的提醒,自己的儿子死了也只是悲痛竟然都未归家看望;写到兄弟的,借钱时都畏首畏脚,宁可问朋友借也不问兄弟借。可见沈复作为子和父都是不称职的。他自己在父亲死后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分文遗产不要,守丧后转身即走也论证了这一点。
沈复其人对于朋友也可谓是关怀备至,经常请人到家中吃饭作乐,吟诗作对。当官时,也曾帮助他人,伸张正义。当然也正是这帮朋友使他度过了最难度过的一段日子,芸娘才得以下葬。
对于妻子,沈复以回忆录的记叙形式为我们展开故事。主要写了与妻子的初遇、与妻子共结连理、与妻子玩乐、妻子被迫出门、陪妻子共度此生这几件事。其中的重点是妻子之死。前两记写得是妻子与自己的快乐时光,当时家境还好,可以与妻子共游乐,也是以此奠定了两人深厚的情感;第三记,写的是芸娘之死,芸娘在父亲和母亲都失去疼爱的情况下,作为丈夫的沈复还在保护她,母亲要驱赶她沈复竟然随其往,这样的感情不是一般人所有的。将死之期,沈复还在芸娘旁侍奉其起居,完全不像是个封建社会的男人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沈复是个真性情的人,而这份情感也是坚定他意志的原因。
三.忏悔的冒襄真情的三白(对比篇)
单看《浮生六记》可能并不一定能觉得这份感情的伟大意义,所以,我将沈复与冒襄做个比较。冒襄是与沈复刚好相反的人,他重的是亲情,而对于感情的专一和忠贞完全没法与沈复相比。冒襄是典型的封建思想的男人,战乱逃跑期间,妄图舍弃作为妾的董小宛,幸得其母仁慈,而一路跟随。冒襄有一记《影梅庵忆语》其中记载了董小宛对他的深情照顾,而他却是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大男人,为了自己的家人,没有对董小宛产生必要的关怀,所以他的忆语更多是忏悔,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博得人的同情的,人只会看到他对于封建社会的愚忠的理解。真性情的人敢爱敢恨,沈复虽然名不经传,但对于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确实进行了反叛。从文中的细节,如带芸娘女伴男装、让芸娘识字读书、与芸娘相濡以沫不肯再续都是真性情的写照,芸娘的死是沈复最大的伤痛处,这来在于家庭对他们的抛弃,沈复离家也正是希望自己能够正视这被当作一家之主的父亲的权威。读者很难看到有这样一宗封建婚姻却可以像甚至超过现代自由恋爱的美满,就像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你明明知道是假的,却会置身其中,默默流泪。而这是真的故事,真的沈复和芸娘,看后心有所动是一种必然。
美好的事物一般都难以存活太久,因为生活是现实的,理想不可能永远占据。芸娘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她们在哪里呀,她们都还好吗”的花儿,早就随风卸去了她原本的美丽,但风却把他们的故事飘
进了每个读者的心间,让每个看过的人都留下一份感动,记住那份无法存活的美好和遗失的那些花儿。
【参考文献】:沈复《浮生六记》湖北长江出版社
冒襄《影梅庵忆语》
林语堂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
第二篇:徐斌的故事
解读幸运——特级教师徐斌的故事
作者简介:徐斌,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改实验先进工作者。现任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1992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选拔赛第一名,1993年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观摩课评比获二等奖,2000年获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第11届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我,很普通。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走在街上,是很容易淹没在人群中的。有人说我朴实得像个农民,或者渔人。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农民要对得起土地,渔人要对得住大海。而我,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学生、课堂、数学,就是我耕作的土地,我出航的大海。
我很幸运。刚到而立之年,就成了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运气不是与生俱来的。幸运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觉间通过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创造了好运。”(怀斯曼《幸运指数》)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日子,清点着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默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涌动着的,是感念,是感恩,是感慨。
我和我的恩师:不得不说的故事
1987年秋天,刚满18岁的我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首批免检的老牌实验小学——如东县掘港小学,踌躇满志地开始了我的教育之旅。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数学兼做班主任。一个堂堂男子汉要和刚从幼儿园过来的小娃娃们成天呆在一起,我傻眼了:看上去很简单的“2+3”,我却不知道怎样给孩子说清楚;淘气的孩子们常常在课堂上乱成一团,我在一边急得手足无措。也许男人真的不适合做小学教师,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我的职业选择是否错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数十公里外的马塘小学听盛大启老师的数学课。我惊奇地发现——数学课堂竟可以演绎得如此生动活泼!同样是一年级课堂,同样是男教师,而且已经年过半百。我不禁看呆了。
这是我神往的课堂!犹如黑暗中的一点光,一下子把我的心扉打开。蹒跚学步的我,岂肯放过这难得的机会?
下课后,我没有离去,拉住盛老师问了不知多少个问题,也不知道天是何时黑下来的。盛老师和蔼亲切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我——一个毛头小伙子的甚至有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末了,他还留我在他家吃了晚饭。这是我与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顿饭菜吃了什么,现在很难再想起来,当初,我就没在意。可那晚的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无疑是我精神上的“满汉全席”。
点燃起的青春激情,其力量的坚毅和执着,是不可估量的。从此后,掘港——马塘,就成了我的“运营专线”。每个星期,我都要去,少则一两次,多则三五次,数十公里的路,交通工具就是我的老“坦克”——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事实上,我俩也没有什么拜师仪式。只是,在一次次真诚而频繁的交往中,在一回回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我自然而然地把他当作我的导师,我的长辈;他也对我的勤勉极为赏识,把我当成他的徒弟,他的孩子。我后来才渐渐知道,他是江苏省较早的一批数学特级教师之一,曾任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是江苏省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材的主编,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的主审。
现在想来,在人生的起跑阶段,一段不经意的机缘,我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影响我终生的导师,我因此少走了许多弯路。
“魔鬼式”训练:智慧积木的“产床”
“徐斌的数学课仿佛是一堆多彩的智慧积木搭建的儿童乐园:设计精巧,语言生动,气氛热烈,既有传统的扎实训练,又不失充满情趣、注重启发的现代风格。”(《现代教育报》焦晓骏先生撰写的《徐斌:用智慧搭建数学乐园》)
如果我真有那么几块智慧积木的话,我想,它们的“产床”,是一次次赛课中所接受的“魔鬼式”训练。
从1987-1993年,正是课堂教学比赛的高潮时期。这6年里我参加了10次赛课。
1993年,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赛课活动在江西南昌举行。因为是第一届,每个省只派一名代表参加,各省都不含糊,派了实力雄厚的选手参赛,甚至还有特级教师呢。初出茅庐的我才24岁,是参加赛课的26名老师中年龄最小的。
赛前准备的过程是难熬的。整个暑假,在学校的宿舍里,我通读了小学阶段的全套数学教材。宿舍条件差,连个电风扇也没有。那段日子里,流下的汗水,恐怕只有那 12册教材的书页和陪伴我的肆虐的蚊虫才知道。夜深人静,暑气渐退,此时正是我的大脑最为兴奋的时候,当我沉浸在一道道例题、一个个算式、一次次求解、一层层演绎中时,我深深为数学的美丽陶醉。
其间,我的课堂得到了我省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多次会诊。张兴华老师指出了我的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句子太长,不够儿童化,语调呆板,缺乏亲和力,并建议我多听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录音。于是,每个晚上,我都在鞠萍等人的录音故事里进入梦乡……
今天看来,那段魔鬼式的训练,虽然苦不堪言,但直到现在乃至今后,我都一直享受其中的“利息”。
也许有人会说“频繁赛课”的磨练经历,是需要机遇的。对此,我深深理解。我觉得,机遇就像是一层层的台阶。只有登上了第一层,才有了登上第二层的可能。牢牢把握住每个机会,让我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公开教学:让一朵朵具体的花开放
媒体上常有人说,公开教学是一种“作秀”。不可否认,现在公开教学“作秀”的现象时有存在。但,这决不是公开教学本身的错。
“一朵具体的花胜过一千种关于它的描述。”
公开教学,之于我的成长,无疑是助推器。从教18年来,我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公开教学200余次。
1988年4月18日,我永远记得的日子——我的第一节公开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张卫国主任到实验区了解人教版教材的实验情况,要来我们海边小镇,听我上一年级实验课《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在导师盛大启的精心指导下,我编写教案,制作精美的教具和学具,特别是采用了电化教学——配乐故事《猪八戒吃西瓜》(自编),还制作了漂亮的幻灯片。为了这节课,我一星期加起来的睡眠时间才十几个小时。
下课后,张主任紧握我的手说:“这堂课上得太精彩了!学生在轻松自然和快乐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发展。”张主任奖掖后生的褒扬,极大地鼓舞着我的信心和期望,让我尝到了公开教学的苦后甘甜。
鲜花掌声固然可喜,失败批评虽然疼痛,但能忍着疼痛清醒地解剖自己,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2000年,上海浦东。时隔近10年后,我又一次执教曾经的“经典”课——《万以内数的读法》,当课堂按照我的预设运行了还不到10分钟,我发现,教材中的所谓“新知”——读各类数,学生其实都已基本会了,而我硬是把学生拽到我课前设定的轨道上来,和学生做了数位排队、数字组合、转盘读数、击鼓传花等活动化游戏。学生看上去情绪高涨,但我深知,这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泡沫情绪。它引发了我的深思:学生进入课堂怎么会“零”起点?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怎样用数学特质的美吸引学生?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展?我对理想课堂的思考与追求,也因这节失败的公开课而有了质的飞跃。
个案在分析中明晰,思想在交流中发展,理念在探究中升华,我的教学艺术的日臻完善,离不开这绽放着的一朵朵具体的花。
确定位置:描画我的人生坐标
古希腊人看到重物落地,认为那是物体内部有一种“寻找自己位置的愿望”。
最近,我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课《确定位置》。一位老师听了这堂课后,感慨地说:“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确定位置。我想,徐老师的人生坐标是否可以这样描述:对数学一如既往的热爱,是坐标的横轴;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与超越,是坐标的纵轴。徐老师在自己找准的位置上,在横轴纵轴的交汇里,铸造着一个个辉煌的亮点!”
我想,亮点谈不上,但我的确愿意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从《九章算术》到《尝试教学法》,从《儿童心理学》到《给教师的建议》,在工作最初的几年里,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与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亲密接触”,那充满人的气息和爱的光泽的经典之作,打开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理念,更奠定了我做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精神底子。
18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我钟爱的数学课堂。我常常在想——怎样的数学课是好课?在不断的追寻中,我的好课观也在变更着:
第一阶段:精雕细琢,完美无缺
这段时间,我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我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研究课,我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教案,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我讲完课堂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下课铃声正好响起。
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这个阶段,我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等等。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
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应该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烧中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老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人生的坐标,自己描画。天书无垠,行者无疆。一切幸运,都在我们自己的把握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第三篇:绿色青岛,徐斌
“绿色青岛,美丽未来”
“远征杯”环保摄影比赛与
“华金苑杯”绘画(漫画)比赛
一、整体情况
1、活动主题名称:“绿色青岛,美丽未来”
2、活动主旨:
为了响应2013全国两会对环保任务的号召,坚持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绿色GDP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学院联合青岛市环保局举办策划并组织此次活动。
2013年是我青岛科技大宣传环保理念,发展环保志愿者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在大学学生中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环保深入每位大学的心中,激发广大大学生对环保事业的激情,发掘大学生对环保事业的潜能,本届“远征杯”、“华金苑杯”比赛将以学院为根基,进一步辐射整个学校,征集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符合活动主题和学生特点的优秀作品,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活动时间:2013年xx 月 xx日 4活动地点:青岛科技大学小五四广场,青岛科技大学讲学厅 5主办单位:青岛市环保局
6、承办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
7、赞助单位:xxx
二、活动内容:
远征杯:
1、环保摄影作品征集
面向全院学生发出“寻找环保典范,批判恶劣行为,环保从我做起”并用DVD记录的倡议,通过影视记录,展示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的典范举措,展现我市环境保护的新变化;曝光有悖于生态文明,破坏环境友好的行径;捕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瞬间,反映我市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身体力行实践环保,提升环保素质和意识的素材,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以此弘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人文主义精神。从上交的各作品中选取角度新颖,题材充实,表现能力强的作品,参加青岛市决赛阶段的比赛。
1、绘画(漫画)作品征集
面向全院学生发出“爱我自然,自然爱我”的倡议,用绘画、漫画的形式表现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环保科普知识、倡导低碳环保行为的宗旨,以此表达年轻人对关爱生态环境与建设绿色家园的美好向往。从上交的作品中选取内容充实、题材新颖、画工精美、富有内涵的优秀作品,参加青岛是决赛阶段的比赛。
2、环保摄影与绘画(漫画)比赛初赛
将各个专业、团队上报的作品按题材进行分类,按类别由工作人员进行审核,由各院学生会代表进行评选,选出三件优秀作品入围决赛。
3、环境摄影与绘画(漫画)比赛决赛
决赛当天,入围作品将在讲学厅进行展览,同时参赛选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演说,最后由评委老师以及各学院代表,评选最优秀作品。
4、决赛前期准备
(1)说明决赛比赛规则、抽签决定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参加讲解演说的选手、团队在比赛前两天时间内将自己演说的PPT或演讲稿等资料提交给承办方。(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则视为自动弃权)
5、环境摄影与绘画(漫画)比赛决赛开幕式
(1)9:20开幕式准备活动结束
(2)9:25观众进场,播放公益片,发放选票(3)9:35领导进场(4)9:40大会正式开始
邀请校领导讲话,宣布活动正式开始(5)9:50邀请院领导对本此活动致辞(6)10:00开幕式结束(7)进行作品展览
作品在大屏幕展览,并有一名解说人员进行解说 每个团队的演讲时间是10分钟,评委打分1分钟(8)11:00颁奖仪式(9)11:20活动结束
三、参赛要求及评分细则
远征杯:
1、彩色、黑白不限,单幅、组照(作为一幅)均可。组照每组不少于6张,需标明序号。作品一律制作成七英寸照片上 报,同时提报摄影作品JPEG文件格式电子文件(单幅照片尺寸 不小于4MB),电子版可通过电子邮件形式重命名后上交。
2、作品为个人独立完成的原创作品,电脑合成或改变原貌的作品不得参赛。
3、参赛时作品背面右下角请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年龄、所在学校、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拍摄地点、时间等。学校统一组织参赛的,需将作品汇总并附汇总表两份统一报送,同时将电子版通过电子邮件送报。作品信息可从上方的附件中下载表格,填写、打印、剪裁后张贴在照片背面右下方。
华金苑杯:
1、作品要通俗易懂,创意独特,构图新颖,富于美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作品为单幅、两格、四格皆可。
2、参赛者须填写阐述作品创作理念、思路和寓意的作品说明一份(格式为Word文本格式,字数不限),并注明姓名、学校、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等信息。作品说明可从上方的附件中下载表格,填写、打印后,与作品一并上交。
3、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不得剽窃或抄袭他人作品,如发生版权纠纷,由参赛者承担后果。主办方有权宣传、出版、制作、展示、绘制参赛作品,不另付稿酬。
4、评委团由学校领导以及专业老师等组成,评委将秉承公正,以理念创新、内容丰富、角度新颖、现场发挥为标准,公平公正现场打分从而得到最终分数,评出最终结果。
5、奖项设置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四、准备工作
1、宣传工作
(1)在人流量较大的小五四广场粘贴宣传海报(2)发放本次活动的宣传单(3)在小五四北设置站点,现场报名(4)在校传薪论坛发帖宣传(5)以班级为单位宣传本次活动(6)以走访宿舍的形式宣传本次活动(7)在篮球场等人员就较多的地点悬挂横幅
2、人员分工
指导组:1人,由学生会组织部部长担当,对活动总体负责 劳动组:12人,由学生会组织部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人员担当,分为三组,每组在不同方面负责不同工作
摄像组:3人,数码摄像2名,DV人员1名,选取有经验的摄影人员
宣传组:6名,定点宣传2名,流动人员4名,选取口才较好的人员 后勤组:负责在活动过程中工具的搬运
五、风险处理
1、保证会场秩序:由学生会维持会场秩序,确保活动顺利、有序进行
2、尽最大努力做好整个活动的准备工作,力求不出现任何差错,提前做好预防那个措施,保证活动圆满成功
第四篇: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教学观摩课评比并获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05年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有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等.个人教育网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徐斌工作室 教育信念: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
十几年来徐老师在不断的追寻他理想的数学课堂(好课观),追寻着理想的课堂教育生活.他在谈理想数学课堂时以他讲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为例.他的好课观是:
第一阶段,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阶段,徐老师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间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他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他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他在课前的准备中都做的完完整整的.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就把学生的知识点看成是“零”来教学的,整个课看似学生都学的很好,但是把学生当做了被动的接受者.他指出了他这节课的繁琐,他说:“因为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这个阶段,他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他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此时,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煤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但是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表现非常积极,个个兴奋不已,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这一阶段徐老师认为自己上的课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他渐渐认识到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徐老师追求“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他认为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然而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走进他的课堂,你会对“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徐老师精心的设计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中能使你领悟到: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要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进步,就必须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懈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
第五篇:学习徐斌老师感悟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向徐斌老师学习的感悟
葛沟小学李成香
今年春季去临沂二小学习,我有幸认识了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我听了他一节课,一节讲座。徐斌老师的《追寻无痕教育》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我。正如徐斌老师所言:“理想的教育是不知不觉的教育、是无痕教育、像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就连我也被无痕了一回,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心灵深处的感悟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又从网上搜集资源,认真地学习了徐老师的无痕教育理论和课堂实录、教学视频,让我们来追寻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课堂艺术。
徐斌老师说,数学教学就是把“科学形态的数学”转化为“学科形态的数学”,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徐老师说他的课一般有百分之八十是完全来源于教材的,其余百分之二十则是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稍加改编而成。但是,这百分之八十,恰恰是体现了他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抓住了本质和核心的东西;而这百分之二十,又恰恰体现了他对教材的创造,这种创造细小、平实,却透着徐教师独特的教育智慧。
我结合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简谈如下:徐斌在讲授这一课时,首先欣赏动画《西游记》,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72、81,孙悟空、唐僧等形象是小朋友熟悉的人物。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正式开始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为有意思的是,歌曲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九九八十一难”等歌词,正是本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这样的交流让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然后在课的导入环节徐斌老师让学生猜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从而轻松切入本课的正题,9的乘法口诀。接下来引导学生算出9、18、27?这一列数,观察得数。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含义做了充分准备,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 理解了乘法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在正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之前,教师通过逐步出示五角星图片,让学生在了解几个9的得数特征的同时,通过9与10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加法得到得数,再引导学生用减法的思路得到得数。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对例题五角星图的丰富的感性积累,编制9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放手让他们自主编制口诀,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接着教师设计了几层记忆:看口诀边读边记、看加的得数记口诀、看减的得数记口诀、对口令、找规律记、手指记忆。尤其是通过介绍手指记忆法,把每一个学生当做学习资源,运用每一个学生的双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在这每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中初步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
徐斌老师安排了设计了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算一算、说一说口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目的不是计算,而是通过口诀指导方法。最后学生就在这练习题如春风化雨般中提升了。
纵观徐老师的数学课堂,他善于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精彩的童话故事,亲切的师生对话,充满挑战的游戏活动??他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有效情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巧妙链接旧知与新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先易后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进发,不知不觉中开启学生愉快的数学思维之旅。徐斌老师站在学科教学的新高度,让数学变得“好玩”“好看”“有趣”起来。引导学生在无痕中学习数学,发展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智体验,追寻教育的“真、善、美”。而非常惭愧的是,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建立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引导新课,而忽视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这次自学活动让我感受到,徐斌老师所坚守的“无痕”教育,是旨在“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