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徐斌教师心得体会
在这半学期的听课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斌老师执教的一堂课,(徐斌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1969年出生,他堪称小学数学界的精兵强将,曾先后应邀到北京、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作公开教学200多次)这次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六年级的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徐老师那精湛的教学水平、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灵活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在场所有老师留下了长久的、深深的回味与思考。下面我就徐老师的课谈几点个人体会:
1、教学层次晰、层层深入
新课一开始,就由学生熟悉的天平、曹冲称象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替换,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通过画图、摘录、整理等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策略——替换,让学生通过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替换的思想方法。
2、教师的引导顺畅自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当学生的思维受障时,徐老师总是不急不火,循循善诱,最后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学生往往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抓住问题的关键,例如:在教师问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不同之处时,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倍数关系的题总量不变、物体的数量变了;相差关系物体的数量不变,总量变了。
3、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练、幽默风趣。从课堂上的每一句过渡语,每一次提问,每一阶段的小结都能看出: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经过锤炼。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中,满眼是缤纷的色彩,热闹的场面,满耳是激烈的争辩,廉价的表扬,而徐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却让我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宁静而清新、扎实而不失生动、有趣而不失有效,从他的课上,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底蕴!一个优秀教师的底蕴!
第二篇: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经开五小 杨海涛
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到参加了在滇池路嘉斯特酒店举行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天的培训中我听了曲靖市第二小学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及说课,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量代换》及专题讲座。
这是我第二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斌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徐老师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徐老师教学环节处理也很成功,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徐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课前活动环节的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运用替换的优势所在,顺势不留痕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教学方式的呈现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另外教材要求教学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个例题,经过尝试、指导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从变换例题的条件入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徐老师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何进行替换,与同伴的协助下完成替换的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替换的过程,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替换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意会而不会言传,生活中虽然处处存在,但留心不多,应用的更少。而徐老师的课能够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很好的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
第三篇:徐斌课心得体会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参加名师引领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深度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韬奋希望小学 杨珊
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2014年11月29日,我有幸去参加了名师引领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深度学习的活动。在这半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苏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皋岭、东坎实小陈娟的展示课以及最后徐斌老师做的报告。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稳儒雅的皋岭老师,设计新颖、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徐斌老师语言亲切,情感愉悦、轻松的课堂。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珍惜每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更何况特级老师的课,能够让我学习不少教学经验。认真倾听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目标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高度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现就结合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简谈如下:徐斌在讲授这一课时,首先欣赏动画《西游记》,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72、81,孙悟空、唐僧等形象是小朋友熟悉的人物。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正式开始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为有意思的是,歌曲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九九八十一难”等歌词,正是本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这样的交流让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
然后在课的导入环节徐斌老师让学生猜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从而轻松切入本课的正题,9的乘法口诀。接下来引导学生算出9、18、27„„这一列数,观察得数。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含义做了充分准备,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理解了乘法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在正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之前,教师通过逐步出示五角星图片,让学生在了解几个9的得数特征的同时,通过9与10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加法得到得数,再引导学生用减法的思路得到得数。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对例题五角星图的丰富的感性积累,编制9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放手让他们自主编制口诀,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接着教师设计了几层记忆:看口诀边读边记、看加的得数记口诀、看减的得数记口诀、对口令、找规律记、手指记忆。尤其是通过介绍手指记忆法,把每一个学生当做学习资源,运用每一个学生的双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在这每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中初步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
徐斌老师安排了设计了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算一算说一说口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目的不是计算,而是通过口诀指导方法。最后学生就在这练习题如春风化雨般中提升了。
徐斌老师的这一节课真正是给了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完全看不出这一节课的教育意图与教育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就如同朱熹的一首诗那样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徐斌老师所坚守的“无痕”教育,是旨在“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徐斌 无痕教育 心得体会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参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推进课堂深刻转型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板泉潘庄小学
聂磊
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2017年3月4日,我有幸去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教学观摩活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黄爱华、余颖等著名教师的展示课以及最后各位老师做的报告。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稳儒雅的黄爱华老师,设计新颖、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徐斌老师语言亲切,情感愉悦、轻松的课堂。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珍惜每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更何况特级老师的课,能够让我学习不少教学经验。认真倾听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目标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高度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徐斌老师的这一节课真正是给了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完全看不出这一节课的教育意图与教育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教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就如同朱熹的一首诗那样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徐斌老师所坚守的“无痕”教育,是旨在“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第五篇:听徐斌 倍的认识观后感 徐云雷
听徐斌《倍的认识》有感
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
徐云雷
听完徐斌老师的这节《倍的认识》,真的感受名师的风范,那种将教育传授于无痕的境界很值得我去深思和学习。
下面我就徐斌老师的这节课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首先,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活动中学数学。
第一层 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再现“几个几”的旧知,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
第二层 通过观察、演示和讲解,在认识“1份”和“几份”的基础上引出“倍”,将“几个几”与“几倍”联系起来,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第三层 通过操作、游戏长讨论,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丰富“倍”知识的表象,深化对“倍”知识的理解。
其次,再从教学过程来谈谈我的感受,整节课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知识。
一、复习准备,先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设计意图:将旧知与本节新课很好的衔接。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2
认识“1份”。徐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颜色的带子。(出示教具,贴在黑板上:)请看,红带子和黄带子比,长短怎样?(同样长)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也有这样的几份?(1份)
认识“几份”。徐老师将红带子的长放至2段。提问: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师再将红带子放至3段、4段,分别提问:红带子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
引出“倍”。徐老师提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学生齐说一遍后,徐老师再问:“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是什么意思?徐老师把红带子折进去一段,再放出来一段,又分别提问:这时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红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几倍?
设计意图:同桌学生以“悄悄话”的形式练习口述,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有一个小结:像这幅带子图,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几倍。揭示课题(板书)
2、教学例13
观察演示:徐老师逐步贴出花朵图,并提问:黄花有几朵?红花有几个2朵?
(边贴图,边数:第一个2朵,第二个2朵,第三个2朵)指名上台指着数一数。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不至于出现知识的断点。
进一步启发提问:如果把黄花的朵数看作1份,红花的朵数就有这样的几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几倍?明确:黄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如果把黄花的朵数看作1份,红花的朵数就有这样的3份。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再以变式的形式加强训练:徐老师再贴上2朵红花,并问:这时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再贴上4朵,问: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把黄花的2朵看作1份,红花有几个2朵,就有这样的几份,红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几倍。
这节课,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和配合;课堂真实有效,互动生成,也就是他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整节课,徐斌老师都是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开始了知识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今天的课堂正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徐老师仿佛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诗人,学生的思维在他的点拨引领之下像是的一团团小火花,不停的跳跃,不停地闪烁。
精简恰当的评价,巧妙自然的过渡,灵活机智的调整,充满智慧的点拨,整节课上完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学生对这样的课堂留恋不舍,听课的老师对这样的教学意犹未尽。一节课,规模可能不是很大,但是通过这样的一节课,徐老师已经向我们老师很好的传递了“无痕教育”理念的博大与精深。正如徐斌老师所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教学方式”,“无痕教育”为我们各位老师的发展与思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