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张斌博士《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心得体会(大全)
听张斌博士《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心得体会
李飞飞
3月14日,我观看了省教科所的张斌教授的讲座《突破课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备课工作改革》。在三个多小时的讲座里,我在他的讲座中收获很多,对现在的备课有了一些新认识。
(一)用优秀企业文化改造教育。先进的文化引领企业发展,教育同样如此,“标准”的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要求教师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育的更高追求:要保证自己在课堂零错误,追求课堂的完美。
(二)站在课堂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教教材,而是从学生的“发展水平”或者是学习的结果来实施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素养的实现来审视教学,这也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让课程和教学适应学生。学校的教育的主人是学生,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生。教师要从理念上和行动上树立“服务”意识,创造让学生自由呼吸的教育。从学校层面上要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上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从教师层面上要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驾奴三级课程的能力。
(四)三维目标下的教学质量观。国家课程标准确定三维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学会——有知识。
⑵、过程和方法——会学——有智慧。
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学——有美育。
并且这三者之间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专业化的教学来实现,就需要教师确实是一位教育的行家里手:实现从“教书”走上“育人”。
(五)关注结果或绩效。国家课程标准,不是不要结果而是更重视结果。一个“按部就班”、“任劳任怨”的老师是不是一个好老师,国家课程标准的回答:不是,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有卓越的成绩。
(六)以评价促进教和学。评价设计要领先于教学设计,开展有证据的教学,注重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考试成绩只是评价的一小部分。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提升,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为孩子创造孩子感到快乐幸福的学习课堂是最终目的。
(七)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传统教学基于教材、教参或者经验,而有效教学基于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以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
(八)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张斌博士明确要求教师“把课程标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按照“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时教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逻辑顺序落实教学。
因此,课程标准视野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学;眼里有“客户”(学生)的教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开展有证据的教学;追求卓越有绩效的教学;旨在实现学习结果的教学。总之,为实现国家课程标准的真正落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听张斌博士报告有感
听张斌博士报告有感
腊月十三,全校师生齐聚一堂,认真聆听省教科所和市教研室三位专家的报告。听后,受益匪浅,收获颇多。特别是张斌博士《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备课工作改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备课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对课程标准的新认识
课程标准自己也读过,不过都是在考试的压力下被迫读的,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也是稀里糊涂,搞不清到底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什么目的,只是浅显的认为课程标准就是告诉大家教的内容,给大家制定的一个教学标准。听了张斌老师的报告,我才发现,课程标准的设置并不是让教学标准化、模式,恰恰相反,而是非标准、非量化,目的是让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研究教学,培养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力,让教师像专家一样去研究教学,站在课程的角度去思考和审视教学问题,思考我该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该掌握哪些能力;去研究课程的性质、研究课程的基本理念、研究课程的标准设计思路。围绕课程标准来服务学生。
二、对三维目标的新认识
每节课我都要在教案上写三维目标,但是都是抄来的,根本就不明白这三个目标如何与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总是存在很大的困惑,特别是怎么准确的制定三维目标,怎么恰当的用行为动词表达三维目标,怎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还有很多地方不清楚,一直迷惘。知识和技能是告诉学生学会什么,它是三维目标中基础性目标。过程和方法强调的是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学,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如何喜欢学习,喜欢发现,有美德。
张斌老师告诉我们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以此为目标,认真思考如何设计三维目标,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到智慧。
三、教学目标的新认识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主要是在研究教学过程,每每总是参考好多份教案,绞尽脑汁地设计有趣的问题,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感觉自己一直都在做无用功。张教授的观点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才发现自己这一段时间里竟然如此迷茫。回想一下,自己也是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是有过这样的实践,只是想得没有这样透彻。试想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通过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加上动词,目标更加具体也更形象。只有教学目标弄懂弄透,才会在后面的学习中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目标是课堂的起点和终点”让我一下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备课中,我要把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当然,教学目标不是参考教案和教参,而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才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对评价的认识
评价不是对学生的一句表扬或批评。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和目标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张老师说“实施教学即评价”这句话更我留下了很深刻印象。注重评价。我想最重要的评价是知识评价。曾经听徐长青教授在报告中说,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知识评价是让学生检测责任的一种方法,老师讲得再多也只是自得其乐,最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而评价的设计正是基于如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重教学评价的设计。
听了张教授的讲座,解决了我教学中的困惑,为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尝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的课堂能明确高效,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第三篇: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习。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
(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第四篇:听徐斌教师心得体会
在这半学期的听课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斌老师执教的一堂课,(徐斌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1969年出生,他堪称小学数学界的精兵强将,曾先后应邀到北京、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作公开教学200多次)这次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六年级的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徐老师那精湛的教学水平、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灵活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在场所有老师留下了长久的、深深的回味与思考。下面我就徐老师的课谈几点个人体会:
1、教学层次晰、层层深入
新课一开始,就由学生熟悉的天平、曹冲称象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替换,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通过画图、摘录、整理等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策略——替换,让学生通过替换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替换的思想方法。
2、教师的引导顺畅自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当学生的思维受障时,徐老师总是不急不火,循循善诱,最后达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学生往往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抓住问题的关键,例如:在教师问倍数关系与相差关系的不同之处时,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倍数关系的题总量不变、物体的数量变了;相差关系物体的数量不变,总量变了。
3、教师的语言简洁精练、幽默风趣。从课堂上的每一句过渡语,每一次提问,每一阶段的小结都能看出: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字都经过锤炼。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中,满眼是缤纷的色彩,热闹的场面,满耳是激烈的争辩,廉价的表扬,而徐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却让我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宁静而清新、扎实而不失生动、有趣而不失有效,从他的课上,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底蕴!一个优秀教师的底蕴!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
熊继承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二、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四、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五、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六、备好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七、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2011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