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 20法则读后感
看完了《8020法则》的相关内容后,感觉自己游离在这80与20之间,但更多的是在80这边,这不得不提醒我自己,自己的脑中还从没有一个对成功的定义,它到底包括些什么,自己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从现在起,更多地是要在自己脑中形成一个对什么是成功的一个定义,否则,人就会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自己今后的目标是什么,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80 20法则读后感。
80%的人都是穷人,而20%的是富人,这意味着什么?社会当中产生一种很平衡的状态,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公平的待遇,大家都一味的想为什么别人能过上好日子,而我却在这里做苦力?那些人凭什么做在那里,指挥别人做事,却赚很多钱过好日子。这就是80%的人用脖子以下赚钱(体力),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脑力,思考,正确的方法)。他们认为自己赚不到钱,就是穷人,所谓穷人过穷日子,生活无非要过得拮据点,过多的消费又会使他们开始抱怨自己赚不到钱,都是别人的因素或是社会的因素,他们想去改变周围的环境,想去改变别人,却从来不知道问题竟然出在自己身上,从来不去反省一下自己的身上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自己去改正的。他们一碰到问题就会想到以自身的能力是无法做到的,于是他们不在坚持,就会马上放弃,去寻找另一个简单的目标,去更容易地完成这些目标。可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他们这样也只能掌握20%的财富,这就是他们认为不公平的原因。他们太容易放弃,以致自己失去一个对他们自己有利的目标。而20%的人,他们却恰恰相反,他们做到了,他们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处世方法,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他们有足够的信心,而80%的人之前可能在某方面受挫,而最终受其影响,不能走出过去阴影,从而失败。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选择一种消极的方式去面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们总是状态不佳,整天想着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不是想着这是我的事业(目前),我要寻找一切好的方法去解决我在这过程中所遇到的麻烦(问题),他们退缩,不愿面对现实,所以他们失败了。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写得很好,作者是吴甘霖,他把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如何去解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过程全部融入到这本书中,把各种思考模式,解决方法汇编到此书中,虽然我大致看过,但还没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
人人都说机会就在眼前,这话不假,可是80%的人却无法看到这些机会,认为这些并不属于自己,他们认为机会难得,哪有那么容易就会得到的,不是你想要就要得到的。是的,他们这样想也不会错,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准备过,话说机会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没有付出过,就不会得到回报,更谈不到上天给你好运,让你转运。所以80%的人总是错失良机,而20%的人,看到了其中所隐藏的任何机遇,他们抓住了,看到了其发展的空间,他们愿意亲自去尝试一下这个发展的机会,只有行动才有结果。而80%的人他们却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们开是口头的空头支票,不付诸行动,就不会有结果。
学历和经验,这两个词,在80%的人眼中,学历是块宝,只有高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一个好的前途。我曾经看过一个很有趣的报道,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有70%的学子选择念完初中去选择职业技术学校学好一门有用的专业技术,毕业后能更好地为自己国家效力,而30%的学子选择去念高中,去读一些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就能说明一个现象,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比我们国家家强大。不错,他们是一定的资本供他们去发展,但更多地是要看个人能力的发展,能力和经验占据主要地位,而不是学历的证明,学历证明只能说明你过去学过什么、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仅此而已。它并不能够证明你的个人修养、品德、水准,这只能从你身上体现出来,并不能显示在文凭里,所以说学历只是一个表面文章,并不能代表你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这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就如现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也是有很多人进去混的,真正用功读书的人很少,随处可见这门课程挂了(不及格),太多了。大学只能被理解为大概学学,真正的学习是社会上的,这才真正开始体现出你在社会上你处于什么地位,你的能力有多少,你能做什么?所以20%的人,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总结吸取经验,重复做简单的事,而另外80%的人却相反,他们在乎于眼前得到多少,有多少好处自己得到了,所以他们毫无计划地规划自己今后的人生,在今天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意和情绪去做自己的事情,同时把自己今天本该完成的事情放到明天去做,这样的话,就会给自己留下无尽的任务,永远都完不成。而20%的人却放眼长远,很好地规划自己今后的人生,有计划地去生活,有自己的目标,与成功人士为伍,一起共同发展。80%的人因为自己自身条件不好,会去迁怒于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喜欢习惯於批评和漫骂别人,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把自己捧得很高,读后感《80 20法则读后感》。而20%的人,做事成功也不会到处宣扬自己如何了不起,而是很低调地继续进行自己另外一个目标,喜欢赞扬别人,因为赞美是一种美德。
说到底,最主要的是心态,良好的心态在人生中起到主导作用,心态成就一切。
所以,我认为想要成功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它们是:
1.积极的心态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最基本的要素。
积极的心态必是正确的心态。它总是有“正性”的特点,例如:忠诚、仁爱,正直、希望、乐观、勇敢、创造、慷慨、容忍、机智、亲切和高度的通情达理。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总是会怀着较高的目标,并不断奋斗,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积极的心态将使我成为强者,胜利者,成功者
2.确定的目标
我认为一个确定的目标同积极的心态相结合是所有可观的成就起点。世界是在改变的,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目标。当我们以一个积极的心态确定自己的目标时,我们还应该倾向于以下7条成功的原则:
一、个人的首创精神
二、自制能力
三、创造性的见识
四、正确的思考
五、集中注意力
六、预算时间和金钱
七、对工作的热忱
要做就做最好的,如果已经够好了就努力去做到更好!冠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事业成功的目的要靠后天的艰苦努力达到,但所有的人已具有这一先天的条件,所以,我们更要靠自己去奋斗。
正确性、可行性、时间性是我们为自己制定的成功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三大要素。
3.多走些路
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棘手的问题,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去面对它才是关键。每碰到一个难题,就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抓住它,解决它,从而使自己成为更善良、更大度、更有办法、更成功的人。
讲述与分析这个难题,并给它下定义
热情地对自己说:“这很好,太好了。”
向自己提出几个特殊的问题,例如:那个东西有什么益处?哪些潜在客户我们没发觉?
不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直到找到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
绝不因为解决问题的路径迂回曲折而畏惧不前甚至放弃,不!不能那样。任何时候都要告诉自己要多忍耐些,多走些路。
任何时候都要告诉自己要多忍耐些,要多走些路。
4.正确的思考
用积极的心态,指挥自己的思想,控制自我状态,掌握自己的命运!
5.自我控制、自我激励
在自我控制的同时,更应该自我激励,它是一种“内部摧动”。本能、热情、情绪、习惯、态度、冲动、愿望或想法、能激发人行动起来。没有人是不受到激励而去做任何事的。
我们应该准确而精密地把握住我们现在的状态!控制它!像世界控制我们一样!
6.团队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动物,我们是无法不爱别人的。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当然,是最重要的一员,一定要在团队中展现出自我特色,为集体作出贡献,那是相当重要的。
团队精神是企业迈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运用信心
有了积极的心态和控制自我的能力,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心。什么叫信心?信心就是因为自己有了信仰从而被这个世界所信任的心理。有了信心,我们虽然并没有否定世界的可疑,但无疑这使我们的行动更具有可能性,从而减少了事情的难度,一下子就能切中要害,找到目标。
一个丧失了信心的人,连自己的成功也会怀疑,从而丧失了所有的生活意义。这种人是万万不可取的,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信心充足的人。
信心使我们成功!
8.令人愉快的性格
个性、能力、才能在这个环境中能使我们愉快和成功,在另一个环境中就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倾向:喜欢做好自己所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当我们做不称心的工作或从事自己不擅长、内心上很讨厌的工作时,我们就像“圆凿方枘”。但在这种令我们不愉快的情境中,我们仍能改变我们的地位,把自己置于愉快的环境中。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个性和才能。那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环境作一些高调整,使之符合自己的个性、能力、才能,使自己愉快起来。
同时,在我们进行这种内心斗争的期间,为了保证成功,我们要热诚地努力保持自己身体、心理和道德的健康。
我们需要掌握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使用自我激励警句,以控制自己的心态。
二、确立目标比没有目标更使自己易于认识那些会帮助自己达到这个目标的事物。如果我们具有积极的心态,把自己的目标定得愈高,我们的成就也就愈大。
三、在任何事情上要想取得成功,都有必要了解那些事情的发展规律,并了解如何应用这种规律,还有必要定期从事建设性的思考、研究、学习和计划。
相信自己!我觉得健康!我觉得愉快!我觉得自己大有作为!
9.热情
热情,火热的真挚情感!它的确可以铸就一个个坚强而有能力的人出来。
10.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将使我们完全进入状态之中去!
11.总结经验教训
回视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可以把那些所有的暗示都明晰起来,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现在,去占有未来。
请严肃而多方面地审视过去,定义自身!
12.预算时间和金钱
不论你是谁,不管你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如何,你都既能吸引财富,也能排斥财富。我们说:“要吸引,而不要排斥财富。”
因为,对于一个资料者来说,(投资时)他的全部生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时间和金钱。
13.保持身心健康
积极的心态的两大报酬就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真的,要努力实践才能获得和保持积极的心态。但是,确定的目标、正确而清晰的思考、创造性的想像力、勇敢的行动、长期的坚持和真正的洞察力,这些如果被我们满怀热情和信心地应用起来,我们就能有把握地取得和保持积极的心态。
最后,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而去为那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第二篇:《古代法》读后感
《古代法》读后感
一部经典著作不同于平庸作品之处,就在于对原初的问题以新颖的论述作出了强调。梅因的《古代法》正是如此。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话,“首
1先是对于法律的进化论方式的解释”(evolutionary account of law)。以下
主要通过陈述自己对全书的理解来学习历史法学的方法论。
一.书中运用的法学方法论
法国大革命时期反对理性主义和自然法学的历史法学的兴起对当时人们思想所造成的冲击和震荡是巨大的。而在历史法学发展史上,1861年被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历史法学的扛鼎之作《古代法》便诞生在这一年。《古代法》被认为是英国历史法学派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梅因毕生工作中的一个宣言书,是关于雅利安民族各个不同支系的古代法律制度的一个比较研究,对法律以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诠释。但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同时受到另一位“巨人”的影响,那就是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萨维尼认为:法律绝不是可以由立法者任意地、故意地制定的东西。法律就像语言一样,既不是专断的意识,也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而是缓慢、渐进有机发展的结果。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民族生活作用的结果2。对此观点,梅因无疑是同意的,甚至是赞叹的。他在《古代法》第八章中直接提及萨维尼的名字,并将“伟大的德国法律家”、“天才的萨维尼”这样的美誉毫不吝惜地送给了萨维尼3。
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使梅因完成了传世之作——《古代法》。从《古代法》中不难看出由梅因所奠基的英国历史法学派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他们所运用的崭新的历史学方法。《古代法》一书的全名是《古代法:它与社会早期历史的联系和它与现代观念的关系》,这表明它不仅仅是一部专门性的技术性法律史学著作,而是一部涉及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史论,尤其重视探究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关系。从法学历史方法论这个角度来看,其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梅因分析了各国法律演变的历史进程,指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法律渊 源都是沿着“判决”——“习惯”——“法典”这样的顺序产生发展的。最初法是以父权家长或是国王判决形式出现的,这种针对特定案件的,假借神意指示而下的判决并没 有形成一般原则,只是法的萌芽状态;随着社会的进化,国王逐渐丧失神圣的权力,而为少数贵族集团所取代,这些贵族集团不再假借神意,而是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依照习惯原则来解决纷争,成为了法律的仓库和执行者,他们所依据的习惯也就成了习惯法,从而法律的发展也就进到了“习惯法”时代;再后来,由于文字的发明,加上大多数 人民对于少数贵族的独占法律表示不满与反抗,从而促成了法以法典的形式加以公布,这使得“法典时代”最终到来。经过这三个阶段之后,静止的社会便停止下来,只有进步的社会的法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2.进步社会法的继续发展主要依靠三种手段:其一是法律拟制(Legal Fiction),如罗马的法律解答。其二是衡平方法(Equity),例如古罗马以裁判1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陈叔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26,7.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1987,82-83.3 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64.官法来补十二表法之不足,而英国以衡平法补普通法之所失。其三是立法,即由立法机关制定法规。
3.梅因在比较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他提出的“从身份到契约”的公式,不管曾经引出过怎样的辩难与批评,毕竟是从法律史角度深刻描述了两千余年西方社会的一个根本性转变。4
4.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还具体运用历史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对遗嘱的早期史,财产、契约的早期史以及侵权和犯罪的早期史进行了专门研究。
二.历史法学与其他法学流派的对立
梅因促使人们对形成法律的各种力量加以重视,而不是只服从于自然法的设想。梅因在研究中提出的问题是,法律在过去的年代里究竟是如何发展的,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法律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十九世纪流行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人们看成唯一的理解法律的路径,梅因指出了这种思潮的偏颇和浅薄:“卢梭的信念是,一个完美的社会秩序可以通过单纯的对自然状态的思虑来实现,这种社会秩序同世界的现实情况完全没有
5关系,而且同它完全不同”。
对于以奥斯丁为代表的分析法学派,梅因的观点是“主权者的命令”一说至少在法律产生时并不符合事实,并且它可以解释的问题也有限,尤其是对于“宏大叙事”型的法律发生发展解释缺乏力度6。而梅因在研究中提出的问题是,法律在过去的年代里究竟是如何发展的,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法律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洛克的社会契约,梅因的观点是:洛克所主张的法律起源与一种社会契约的理论很难掩饰住其实它源自于罗马7。
而对于广受推崇的孟德斯鸠,洛克似乎也要找出点问题来,他认为“孟德斯鸠似乎把人类的本性看作是完全可塑的,只是能被动地复制从外界接受的印象以及绝对服从与外界所接受的刺激”8。很明显他也是不赞成的。
然而,梅因的不足也正好蕴含在他的伟大之中。无论梅因、卢梭、洛克,孟德斯鸠还是奥斯丁,实际上都是法律的解释者。奥斯丁立论的基础是普通人对法律的态度,卢梭立足于“为什么法律应当遵守”的冥想,洛克立足于社会契约的构建体系,孟德斯鸠已在三权分立上找到突破,而梅因在《古代法》中却试图作出一个根本性的解释:历史是如此,现在即如此,将来也必如此。值得追问的是,历史果真如此吗?梅因并不是评判的标准。
梅因提出了法律发展的一般图式,其基础是《古代法》不只一次提到的人类社会的幼稚与成熟期。对理解《古代法》有帮助的是,梅因作为法学家的同时,还是一个作为“文化进化论”者的人类学家。“进化论”的历史方法蕴藏的风险不仅是理论上的偏见和独断,它和历史决定论的关系也显而易见。现代已经有一些哲学家对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作出了反思,结论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历史悲剧并不仅仅来源于东方专制传统,而是内在于决定论本身。实际上,关于历史的“进步”,4
5梁治平.“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读梅因《古代法》随想,北大法律信息网《古代法》(上)九州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P111《古代法》(上)九州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P131《古代法》(上)九州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P145《古代法》(上)九州出版社 2007.1 第一版 P147
《古代法》中的一些观点也呈现出很大的片面性。梅因对于历史的判断决不是离开了自然法,他的研究让人感觉出某些“历史的规律”,但由于历史并不能说明法律应当成为社会秩序的理由,自然法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样,梅因仍然没有成为一个离经叛道者。梅因也提到“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的一种普遍信念,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因此也就是人类的历史,究竟会朝那一个方向发展了。”9这正是进化论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致命之处;进化论不应当受到信念、理想这些上层建筑的决定,否则就难以自足,难以否弃超验的的观念达到纯粹。
三.结语
梅因的这本《古代法》,把法当成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考察研究,进而告诫学习法律,研究法律的我们如何才能改变华而不实的学风,才能真正地领悟法律。要领悟法律,应当考察它的历史形态、历史进程,应该考察那些非法律的因素。“法律并不是自己产生自己,自己改变自己的,所以我们应当从法律事件入手而不是从法律原则入手来考察和研究法律。”“法学家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解释、创造、反对现实的法律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学家对新的法律
10而言是起到一个助产婆(midwife)的作用,而不是去做法律的母亲”。
每个学期的法学名著读得都不多,但都是精华所在,从中我们都能领略到每一位大师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和为人类进步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觉悟,这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了不断地升华。9(英)亨利•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3.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固有法制与现代法学[M].台北:成文 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87.
第三篇:安全生产法读后感
读《安全生产法》有感
杨洲舟
工程管理1202班
U201215806
《安全生产法》共七章九十七条,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生产,关键在落实。安全生产不是口头上的承诺,也不是书本上的几段大话,而是一种踏实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是为企业、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一种永久性地表现。要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提高安全保障的“执行力”。因此,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从细节做起,重视每个环节链,做到每个环节都执行到位。规章制度不仅要让人看,让人记,更要照着去做。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始终贯穿着“三不放过”的原则,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之后,体会到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不够明确。因此,现在又将“三不放过”改为了“四不放过”,加大了发生事故后的处理力度。这不失为一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好做法,有新意。但生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即使再加多几个“不放过”也为时晚矣。新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则体现了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要强化“超前意识”、“预防为主”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只有有效地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达到最高的境界。
安全管理工作的“超前意识”,强调把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监督上来。要建立完善的事前监督管理体系,在贯彻“安全第一”工作中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防范胜于救灾”的内涵。同时,也要形成建立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这是安全管理工作事前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安全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现出来的安全管理理念,从而促使所有人员表现出较高的重视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自己的职业价值中去,从而使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成为自己工作的行动指南。另外,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考核机制,是事故“超前防范”的有效措施。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应包含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健全“责任链”的监控系统,提高“防患”意识,从小事做起,建立必备的安全防患措施,坚决杜绝“三违”,养成工作严谨、执行制度认真、工作程序规范的良好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防和互防能力,做到“三不伤害”,从而建立起安全管理工作的新风尚。把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消灭在萌芽状态。
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真谛。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企业要想寻求更大发展,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就必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篇:法辩 读后感(精选)
读梁治平《法辩》有感
利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梁治平先生《法辩》一书,书中引经据典的比较了中国古代和西方旧世纪的那种型同但实质上迥异的社会伦理秩序。中国古代是一种以人治为主的社会,以家庭纲常为社会秩序的纽扣,强调礼溶于法,另外,古代治理结构以名分为重,伦常在社会秩序中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情都要讲身份和伦理,比如父亲状告子女就不论子女是否违反礼法都要收到处罚,不允许子女提出控告,但是古代社会却不允许子女状告父母,子女对父母应该以恭敬顺从为本,否则将不溶于社会与法律。古代法律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古代礼法讲究礼,注重名分与等级,这就有了刑不上大夫的说法,而现代文明法律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注重公平,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古代社会等级明显,尊卑礼仪是社会的基本反映。在古代早期,社会中的人从一生下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不会有独立的意志,而是一个团体的人,而这个团体便是家族,家和国是一体,在家族中,“个人”被淹没,“个人”并不能为其自己设定任何法律权利;他所遵循的规则,是其出生的场所,以及来自于他作为其中成员的家长所给他的强制命令。进一步而言,权利的配置取决于人们在家族中的身份,而义务则无时不刻纠缠着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所以,从最初形态的意义上讲,国古代法与西方古代法在价值追求与功能界定等方面并无重大差异。
但是西方法律却在不断的发展中出现了质的变化,不在可以强调家族性,而人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其自由意识,平等自治的社会秩序悄然声息的进行了革命,自由契约变得越来越常见,作为单独的个体更加强调自由,渐渐的淡化了家族性,个人从家族中分离出来,突出了法的本质,法凌驾于社会之上掌控着人的意志,法是私人事务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和仲裁者,与市民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法律治理讲究礼和法,历史上法家崇尚法治,儒家崇尚礼治,到归根结底历史上的礼法和现代文明的法律制度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古代礼法制度是在封建统治的大环境中产生的,当时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礼法的产生不过是为了维护古代封建阶级通知,然而,不管是务法,还是务德,这两种治理文化都没有离开“人治”的本质。所谓务法,乃是只信奉权谋威势而不屑于说教的人治;所谓务德,只是极度轻视法律政令的人治。所以说,人治到法治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走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从古代的人治到现在的法治,到现在的法治社会,虽然古代的礼法人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严肃的法律代替,但是古代法律的精神内核民族思想还是流传了下来,纵观现今之中国,为什么法律已经规定得很明确了,但总是会牵扯进那么多不可避免的案外因素?明明有法,明明自己就是受害者,但人们却总是情愿绕过法律,去找关系,去上访?执法者为何总是堂而皇之地认为执法即为特权?为什么我们常常把权利救济的希望寄托在某个道德贤明的领导人身上呢?这就是古代人治思想的真实反映,礼的思想深入中国老百姓的心里,他们有时会无视法律的严格和严肃,认为人情会让法动容,对于现代文明社会法治来讲,需要加强的就是普法力度,让历史的烙印运行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同时,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梁治平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一种选择、一种方向、一种希望:“两种或多种文明的融合往往会迸发巨大的力量,产生新的文明,罗马文明和日耳曼文明之于欧洲,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于日本,都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显著的烙印,一种制度倒影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所以我的感想便是,中国经历了人治到法治的大变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刻的礼法要求,一种思想催生着一种社会制度,而一种社会制度需要法来维系,而法是一种精神信仰,所以我国现在走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的加强法律改革,同时不能忘记历史,结合历史经验制定法律,让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的更加的有精神内涵。
第五篇:法约尔读后感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读后感
亨利·法约尔是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被尊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理论多出自实践中的真知,在煤矿公司30多年的总经理生涯中,他总结出来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一般管理理论。
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我看到法约尔的理论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将管理作为一项职能分离出来;二是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三是管理活动的五大职能(要素)。在提及管理这项职能的时候,他谈到,在各类企业中,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而较上层的领导人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但在法约尔的调查中发现,当时的法国对于“管理”的教育十分欠缺,以至于当人们正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时,却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来安排协调。于是他十分强调了管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管理教育应该像其他技能一样,先从学校获得。但当时的情况根本没有大家普遍承认的一套管理理论,没有理论就不可能有教育。法约尔认为应当普及管理教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应该懂些管理的知识:在小学里是初级的,在中学里稍微广阔一些,在高等学校里是发展的。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中法约尔讲述了管理的原则和要素。他列举了十四条管理的一般原则:⑴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的目的是用同样的努力生产的更多更好。⑵权利与责任。权利与责任是孪生物,法约尔认为,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应用奖惩,这是良好管理的基本条件。⑶纪律。这是对协定的尊重,它要求取得服从、勤勉、积极和尊重的表示。⑷统一指挥。这个准则指的是,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该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⑸统一领导与统一指挥相对应,意思是对于力求达到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只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两者的区别在于:人们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来实现一个社会团体的统一领导,而统一指挥取决于人员如何发挥作用。⑹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需要领导人的好榜样效应来支持,尽可能签订公平的协定以及认真进行监督。⑺人员的报酬,这里人员法约尔提及了三种支付工人报酬的方法:按劳动日付款、按工作任务付款、计件付款。三种各有利弊,但计件付款更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⑻集中,实行集中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用所有人员的才能。⑼等级制度。在等级制度中,不一定要全部按照等级路线来走,它允许阶梯各级的某种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例如提及的“天梯跳板”。⑽秩序: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在他的位置上。⑾公平,由善意和公道产生,用以鼓励所属人员全心全意和无限忠诚的执行他的职责。⑿人员的稳定,它可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向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一点对于领导来说尤为重要。⒀首创精神,领导的首创精神加上全体人员的首创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是一股巨大的力量。⒁人员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法约尔提出,管理有五大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阐述“组织”要素中,引用了泰罗的著作,之后他总结道,泰罗所认为的组织系统的基础在于两点:一是以参谋部加强车间主任和工长的工作,二是否定统一指挥的原则。他认为用各种专家作为领导的助手,使领导不必消耗大量时间来了解各专业,这就是参谋部的重要作用。对此法约尔十分同意泰罗的看法。但对于第二点,他不相信有这样的一个组织可以在违背统一指挥这一原则的情况下还可以运转良好。他认为摒弃这一原则对于任何组织都是十分危险的。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管理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继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之后管理学史上的第二座丰碑。作为中国正在发展的市场经济,这本著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的一些管理方法与法约尔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应该以这些相似点为基础,探求先进理论的实践与操作,帮助更好的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求得更加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