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历史,分析现状,规划未来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论文题目:反思历史,分析现状,规划未来
义理论体系概论》—基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我的启示
反思历史,分析现状,规划未来
—基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我的启示
我们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更没有压迫。回首历史,今天的这一切都是一辈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出来的。他们从一次次失败中反思总结。逐渐形成和确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路线。这个路线引导着他们走向成功。所以有了现在的中国。
1929毛泽东在分析党内的错误思想,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1938年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实事求是”来倡导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任务。1976年粉碎四帮后,中国前途命运不知向何处时,邓小平首先推行思想路线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被重新确立。也就是我们今天依然推行的思想路线。
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家庭的我来说并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所以我一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就有很多的梦想。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不可能依靠父母为我创造一片天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想想十几年份让生活历程,有许多坎坷上帝曾三次想要夺走我的生命,可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才有了今天。有时候觉得自己好不甘心,为什么上高中的时候不再努力一点点,考一个理想的大学。可是我好像不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从小妈妈就教育我做一个诚实自信善良的人。我努力的让自己做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我发现根本不可能圣人都不可能完美更何况我呢!所以我成不了圣人。小时候有很多梦想,一开始想当一个科学家,可是慢慢长大了我发现不可能,后来想当歌唱家结果被家人否定。它就在我的脑海中消失了。再后来我明白了,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我们都是在一次次经历中成长,一次次成长中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自己的生活计划。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并没有电灯,而且是全村唯一一家没有电的,每天都点着煤油灯,吃着玉米窝窝头,住的窑洞只有一个炕,无数次幻想着家里有沙发、电视、床。家里孩子多,但父母仍然供我们上学,所以我们家里的四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为此他们受了很多苦。他们并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为了省钱不要女孩子读书,这一点我父母的思想是先进的,过去了不会因为我们都是女孩子而不供我们上大学。几年过去了,我们家有了想要的东西,生活慢慢好了。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你年轻奋斗,到老了你就会幸福快乐,但若你年轻时没有努力,到老了就不会付出多几倍的辛苦才能维持生活。我高兴地是我父母现在不用再种地,可以幸福的生活了。因为中国共产党本着为人民服务,改善民生问题的原则,解决三农问题,才有了我们家今天的变化。
现在的我是一名大二学生,但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并没有做什么努力,荒废了一年,更为可悲的是,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的认为自己终于解脱了。每天上课迟到,不认真听课,从不自习,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唉,知道大一下学期时,有一个人了解我,点醒了我,他是位作家,他说:“从交谈中可看出我是一个敢于改变自己的人,也是能接受意见的人,第1 页
对世界观的形成受到环境和当今诸多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在学习中不是那么追求更上一层楼,也许更多是希望一夜成名或是美好的梦想成真,为什么这么多拇指族,好似离开了大拇指就缺少了生活的大部,我不是说教而是对你的友好,真的你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如诗画般、世界般的文化美少女。世界在你眼里应是玫瑰似地绚丽,有形体。音乐、美术、文学应当为你的也许学习的首选,也是当代文化人的基本要素,当然专业是应具备的,这才会是一个阳光少女,一个当代美女大学生。”他的这番话让我好似梦中清醒,我不否认我就是渴望自己做一件能一夜成名的事。他居然能通过几句话的交谈中发现这一点,我很敬佩他。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届时这样一位作家。他说过,他的话可能会影响我一生,我知道,那是必然的。大一的时光一去不返,现在的我不是痛苦的纠结于昨天的迷失,而是应该把握当前的时光,做好点点滴滴。现在的我每天忙碌于求学的路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每天都给你微笑,学习、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我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似乎世界顿然变的亲切了。可是现在的我不管学术上还是生活上,还只是个雏鸟,需要进步的东西很多,我会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客观的面对社会压力,欣然地去迎接,每一次挑战,努力去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将来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
想想现在,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高中,但又和高中不同,高中时努力学习只为了大学,现在学习为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一席之地。现在自由自由支配时间,早上不想起床就不起床,没人管,但我并不快乐。有时候甚至觉得有负罪感,所以努力地克服。总之,现在的我只有每天学习才会快乐,我愿意付出我所有的努力为我的人生奋斗。接受高等教育的我,思想就随之变了,思考每件事的角度也会转变,我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未来的路很长,我现在要紧的是走好每一步。
我的未来我曾无数次的幻想过公务员、研究生,可是最终的决定是仅完成大学学业,因为种种理由而不得已放弃。大学我是这样规划的,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过了英语四、六级,去参加社会实践,为以后更好融入社会做准备。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后,考取工程师资格证书,这是我的简单规划。总之,这是我为己选择的路,无论有多难,我都会一如既往,坚持不懈。
反思了自己的过去,分析了如今的生活学习状态,我深刻的了解了我自己,简单规划了自己未来学术之路。渐渐成熟的我,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受到党的思想路线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必将伴我一生,同时也懂得了自己的责任,但成长也是残酷的,成长路上设有道道险卡,但我会勇敢的面对,为自己的未来坚持不懈,奋斗终身。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总路线,而我们自己的思想是这个总路线的分支,永远是它的一部分,受益于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在成长的路上遇到的困难,从实际出发努力去解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第2 页
第二篇:认真总结过去 冷静分析现状 客观规划未来
认真总结过去 冷静分析现状 客观规划未来
凝心聚力 务实奋进 再创东中新辉煌
(二0一三年东坪中学教师寒假学习班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告别了硕果累累的龙年,度过了吉祥快乐的寒假佳节,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在新一年号角即将吹响之际,首先,我谨代表学校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蛇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快乐、家庭美满!并通过各位向支持和帮助我校发展的家属转告我最诚挚的问候和真诚的谢意!今天,我代表学校作题为《凝心聚力,务实奋进,再创东中新辉煌》工作报告,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结2012年的工作,二是分析目前学校所处的现状,三是谈谈对2013年学校工作的设想。
一、2012年回眸
携手同行的2012年,是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是我们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大力弘扬踏实肯干的精神,不断充实学校内涵的一年。学校本着求内涵、重管理、树形象的思想,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和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享受快乐的师生“共享成长”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校、以情理校,在逆境中求发展,发展中提内涵。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取得了各项工作的新进展。在东坪中学这一块教育的沃土上浸透了老师们辛勤耕耘的汗水,共同书写了东坪中学发展史上又一精美的篇章:
1、教学成绩大幅度回升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回升。第一,从2012届毕业生录取情况来看,我校初中毕业生759人,升入市、省示范性高中 348人,升学率为46%;二中阳光班招生考试中,我校被录26人,占阳光班总数的52%;二中实验班招350人,我校185人被录,占52.8%;县音体美特长生招生考试继续领跑全县,共63人入围;另外,有7人被省城四大名校和明德黄兴班录取。第二,从中考全县排名来看,我校较去年进步显著,取得了平均第九、合格率第七、优秀率第七和综合第八的好成绩,整体提升了七个名次。多科位居前列,其中语文第三,数学、英语、地理第八,生物、美术第五,多门学科相对2011年提高幅度大,多的提高了 个名次。第三,从抽考成绩来看,2012年上学期七年级(现八年级)英语抽考成绩超越梅城跻身全县前三强,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抽考横扫江英跃居全县第一。
2、各项工作大面积开花
2012,经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在教研教改、安全德育、艺体文学等领域催开了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丰收,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学校共获得“全国校园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春晚金奖、“全国第五届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安全应急管理示范学校”、“益阳市办事公开示范单位”、“安化县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等23个县以上集体荣誉称号(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6个、市级5个、县级7个),申报了“全国安全文明校园”和“湖湘名校”,《成功的德育护航教育的腾飞》、《人防之歌》、《走课程改革内递式发展道路》和《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搞好禁毒教育》等成果先后在县市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教师在评优评先、教学比武、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说课评课、学生辅导等方面157人次获县及以上个人奖励,其中13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7人次获省级奖励你,35人次获市级奖励,62人次获县级奖励;学生150余人次获县以上奖励,其中51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9人次获省级奖励,29人次获市级奖励。8科共14个微型课题在县立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二五立项省级课题《特殊家庭与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国家级写作课题《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真实的体验》、国家级艺术课题“坐式舞蹈有利于大众艺术教育的培养”都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校园文学、艺术、德育、体育等特色日益彰显。
3、育人环境全方位优化
第一、大力改善了办学条件。近年来,在当地党政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其中2012年东坪镇政府投入5万元),共投资150多万元,增建了宣传橱窗(6万元),改造了理化生5个实验室(14万元),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维修了教学楼、学生公寓(5万元),填抬并硬化了一、二栋教学楼之间的操坪(7万元),新建了第三食堂(20多万元),添置了档案室设备(10万元),增添了课桌椅(40多万元),买来了音响设备和相机等(8万元),安装了电动门、校园监控系统和班班通教学系统(50万元),进一步完备了配套设施,为实现“设施现代化”目标迈出了坚实可喜的步伐。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标语、板报、橱窗、校刊、校务日志、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常换常新,营造了和谐奋进平安的校园新氛围、新气象。学校教师通讯组全年79篇县以上媒体刊发的校园新闻稿,维护了学校形象,提高了师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年来,学校通过开展行军拉练、野炊、宣传游行、军训、文艺汇演、文学采风、班级篮球赛、新生广播体操比赛、学校运动会、红歌演唱比赛、德育一日一演讲、安全疏散演练、主题班会、游艺活动等多种活动,丰富了师生生活,活跃了校园,优化拓展了成长空间,为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
4、教师待遇多渠道改善
学校在大力加强行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开源节流,确保了期末年终各项经费的顺利发放和待遇的逐步改善。
首先,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严格财经纪律,规范财物管理,执行预算制度,力行勤俭节约。制订并完善了相关的各项制度,做到了制度健全,措施可行,保障有力,账目周周公布,财务期期审计,设施定期清查,及时添置维修,大型维修购置履行审批手续,物质发放手续完备,无乱开支和违纪违规现象。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各项经费的有效使用,一年来,共节省包括招待费在内的各项费用达 万元。
其次,学校后勤服务力求优质规范,力保卫生安全,力行节俭节约,抓好了商店,管好了三个食堂和一个畜牧场,拓宽了渠道,提高了效益。全年共创收80万元,比上一年多 万元。
5、典型模范大面积涌现
丰收自古来自汗水和付出,来自奉献和牺牲,回首过去,我们每个人的历程都可圈可点:党员老教师林万忠带病坚持教两个班的数学,毫无怨言,刘力、林维国、彭波、黄海刚等老师担任班主任,为学校分忧,勇挑两个班的语文教学重担,大局观念强,实在难得;刘成文、彭建国、周星敏、李敢文、谌尧周、蒋宏彬、谢立贤、夏韶红、刘群辉、陶武劲、王迪辉、夏辉、董小平、郭佩琼、夏琦花、刘艳芝、闵倩如、李淑芳等老师长年带病坚持工作,精神可嘉;杨舜珍、余艺华、蒋铁红、赵旻旻、刘力、张稳红、黄文胜、张茶吾、陈琼、谌东亮、林维国等老师以校为家,可敬;彭登攀、周星敏、王明玲、刘跳章、林建壮、卢范、胡秋蓉、董小平、王淑君、唐立新、邓卫、瞿志荣、黄苏兵、瞿鹏、林涛、刘小琴、蒋立良等老师爱生如子,可感;郭佩琼、李淑芳、邓静章、谌党月、傅建宇、卢晓辉、唐汝友、谌更生等老师潜心钻研教学,卓有成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头雁;夏辉、严辉、刘泽君、王慧、杨欣欣、刘佳华、谌成香、张纯辉、邓育松、谭属华、谌仲辉、张建春、谢路丁、丁瑛、周珊阳、谌党月、刘成文、彭建国、王强、余艺华、谌跃秋、蒋团勋、谌最好、周芳、卢范、谌勇、夏莹、谌晗等老师教学能力强,效果好,是学校教学的精英和骨干力量;陶宇、陆艳珍、周立新、黄金梅、封云林、董小平、谭雄辉、李敬忠、刘群辉、陈娉婷、谌飞跃、谢辉群、卢范、谌刚、陈敏等老师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投身教研教改,成长迅速,有的还热心于传帮带,是教学改革的急先锋;王小华、谌飞跃、胡杨行、闵倩如、王珊艳、陈敏、李敢文、黄胜、王彦、谌小艳、毛良宾、刘旭、谌金玉、刘建新、李敬忠、李跃红、夏向华、刘学群、林跃成、黄长照、夏海清、罗功荣、许自然、王平妹、林普来、谢辉、龙雪琦、王红霞、黄立新、贺学姣、李敢文、谌芬良、何慧阳、危爱飞、谌元才、封云林、陈超飞、廖智娣、刘向军、刘艳霞、宋安民、付清波、王会标、李青、万孟飞等老师工作态度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受学生欢迎;谌东亮、谌朝辉、王彦、谌沁芬、谌元才、林维国、刘磊石、陈超、张彦等老师,别人有求,他应,别人有困难,他帮,学生有难题,他解,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堪称楷模。老师们,因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典型不能一一点到。总之,你们是学校的功臣,是东坪中学的中流砥柱,因为有了你们,才使年青的东坪中学总是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涵;因为有了你们,才使东坪中学生机勃发,熠熠生辉;因为有了你们,才使东坪中学魅力无限,令人向往!因此,让我代表学校怀着一颗真诚而感动的心向各位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大家辛苦了!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在诸多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学校正面临新的挑战。
二、中学教育面临的困境
现在的东坪中学是全县乃至全市公立教育中规模最大的初中,在前进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
1、迅速崛起的我县各级各类初中,使我校陷入深深的尴尬境地。
①异军突起的东山中学。去年中考东山中学在全市193所初中中,统考居全市第一,且67个学生考起重点高中的人数为38人,比例超过50%;
②迅速崛起的梅城镇中学。梅城镇中学十年前无法与东坪中学比竞,去年和前年的中考跻身全市前二十强,并且势头强劲,来势仍然势不可挡;前年初一英语统考仅一个指标比我校偏低,其他两项指标比我校略高,整体跟我们差不多,但他人数比我们少300人,优势仍然明显。③素以质量著称的仙溪八中,仍处在全市前二十强,这是我们无法超越的。
④如何以“一分两率”取胜,如下学校似乎找到了命门,经久不衰。他们是清塘、乐安、大福、小淹、羊角、平口、萸江。
⑤怪异军团江英学校,他们不仅质量优胜,而且对我校生源构成极大的威胁。
⑥大面积推进课改而初见成效的田庄中学不可小视。去年中考仅因人数问题,不能排名,否则也挤到了全县前十强。
2、一直困惑着东坪中学的生源质量今后将是制约我校继续称雄的桎梏。
①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影响我校生源质量的优生开始流失,以去年为例,东坪完小、萸江学校优生巩固情况仅为70%,这是两个最大的优生输送基地;
②在校优生不断地流向省会学校长沙。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初
二、初三暑假无端流失17人;并且今年寒假还会大面积流失,这对我校优秀率、奥赛特色等方面将构成严重甚至致命的打击。而往常每年都有北大、清华学生,此项一直是东坪中学的骄傲。同时长沙的学校到我校录取优生的办法越来越多,过去只是单一的到招生学校参加考试,现在花样越变越多:A、利用学生发动和招募学生;B、通过学生掌握优生的家长的电话号码,策划家长;C、每十天招考一次;D到安化办备考班等等。
③外乡镇学生来的优生不多,差的不少;并且柘溪、田庄两地的校长或书面报告或口头汇报东坪中学挖他们的学生。
④普九范围内差生一个不落全到,到私立学校被劝退或开除的学生打着他们是东坪中学招生范围内的学生旗子,依法不能拒收。
3、如何进一步促进教师(东坪中学)凝心聚力、奋发向上还需统一思想,调整队伍,假以时日。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有一支正义感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关爱学生的不断成长的教师队伍不论什么样的学校都能办好,否则,即使是一时闪烁,终不能永恒。
我校教职员工中,其实仍有如下一些情况和问题须不断改进。
①物价飞速上涨,而老师工资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为生存而努力,很难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学校非常理解,但老师们如何不违规、不违纪,不为难学校,自己要清清白白。
②不能专心致致工作,心中自有沟壑纵横。
A、学校办好办差与我关系不大;工资照拿,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B、专挑别人的毛病。自己不努力做事,事后诸葛亮。C、年轻教师享受型居多,事业型居少。有的年纪轻轻只追求如何轻松,把工作当作是一种累赘和负担。教育的希望在于年轻人,学校的希望在于年轻人。
D、出工不出力,做天和尚撞一天钟,有学校机制原因也有自身原因。
E、工作中只讲学生差,学校条件不好,但从不设身处地思考,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得失,成败,更不愿学习,也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发展变化的新状况。
F、行管队伍攀比的多,主动工作的较少。
G、只讲学校效益不好,待遇差,从不正面向学校建议在不违规的情况下怎样来开源创收,怎样来节省开支,如何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范例不多,只要求收费(早晚自习)。
H、只埋怨学校教学形式太多,学校各学科中真正专家型老师少,越没有能耐的老师越讲别人,不反思自已,那样的人,他永远都不能成长,只怕吃亏吃苦,就连常规性工作都是备课抄、心得体会、论文总结网上下载(一数学老师点评一堂课,听数学,点评物理)。
J、一线教师学历都达标,但真正从知识积累水平高低来讲千差万别,国家和教师职业都要求老师终身学习,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学科知识,但真正沉下来读书的老师有几人?更新观念,改变教法,端正教态是每一位教师时刻要做好的本职工作,而客观上,只要对老师大脑中形成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跳起来反对。
K、以自我为中心,缺失全局观念,我行我素,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天永远只有井这么大。
L、不遵守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时常到签了人走了。(当然查的情况也不好)
总结过去是为了不忘老师们的辛苦,分析现状是为了让老师们更能清楚地了解学校的现实情况,关键是为了切合实际,不好高骛远地规划一年的工作。
三、2013年工作设想
1、指导思想
以关心关爱全体师生为出发点,以办好学校为目的,以质量强校,以特色名校,避免浮躁,静下心来做学生成长工作和教师成长工作,科学结合人性化管与制度化管理,努力创设心情愉快、人际和谐、环境优美的工作场景。抓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课堂由有效逐步向高效发展;抓校本研修工作,使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得到解决并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抓学生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成为个性化人才,扬长避短,凝心聚力,务实奋进,再创东中新辉煌。
2、具体工作设想 1)关注每位教师的生存条件与环境,千方百计改善福利待遇。
①提高特定假日的福利,让大家勿忘节日文化。春节500元、教师节200元、端午、中秋、重阳节各100元。
②关心教职工的身体健康,体现人性温暖,每三年做一次全面、系统的体检,及时发现病源,及时治疗,早日康复;建立教职工互助基金会,对因病、因事故造成的家庭困难户给予关心和帮助。经济来源从学校勤工俭学经费中挤一点,老师们参与量力而行出一点,学校募集一点。对突发灾难造成的家庭困难的教职员工要从勤工俭学经费中挤一点进行慰问,让他们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大家庭的关怀。
③开源节流,尽最大可能解决老师们的校级待遇,让老师们安心工作。
开源方面:
A、办好校园商店,争取逐年提增上缴;
B、办好食堂,在服务好师生的同时,力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收;
C、认真论证开办好圆珠笔校园小工厂,在自给自足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扩大销售范围。
D、办好畜牧场。节流方面: A、节省接待开支,自办招待食堂,降低接待标准,从牙缝里省钱;
B、节约能源资源,降低办学成本; C、避免重复建设,做到规划行事; 2)抓质量强校
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把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来抓,不讲理由,只重实践。县局2012年31号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分作三块:即考试块、考查块、综合块。
①抓文化学科质量的提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要千方百计解决老师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老师们放心工作,不必担心来自由于认真工作而带来的麻纱;千方百计创收解决老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不因为衣食住行困难而无法集中精力工作;要广开教学言路,让老师们献计献策畅所欲言,为提高教学质量出谋划策;帮助老师树立终身从教的思想,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老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这是亘古的真理。
A、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只有通过外因刺激内因,才能激活运行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收到良好效果。首先学校狠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只能学习,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其次要充分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及时鼓励学生,适当的表扬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第三,按学生层次选择和布置学习任务,使每个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果,这样学生的激情才不会熄灭,求知的欲望会熊熊燃烧。
B.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及时解决好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校要有专人主持这项工作,各学科要有负责的老师,收集问题及时组织全组老师分析解决好各类情况,达到统一,学以致用。
C.坚守常规工作的扎实。认真钻研教材,关注教材中细致的变化,扎实备课;备课时要备学生、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板书。不得怠慢每一个环节。
D.关注各班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各年级各班都有潜能生,他们渴望老师的关注,迫切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但是他们希望被看重和认可,只有把他们调动起来了,才有可能提高一分两率,提高整体效果。
②抓考查科目质量,需要一视同仁对待
A.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解决一个老大难问题,重考试科目、轻考查科目;重主科、轻副科的问题。去年由普教股组织2012年下期考查科目考核情况表明,查了东坪完小、东坪中学,东坪完小进入了全县先进行列而东坪中学名落孙山,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而又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B.从行动上要做好四项工作 a.开齐开足考查学科的课程;
b.考查学科,考核学科的老师同等考核考评,同等晋级,同等评优评先;
c.任教考查科目老师的常规工作与任教考试科目老师的常规工作要同样扎实,同等评价;
d.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要经常深入考查科目老师的课堂听课,力求共享成长。
③抓综合考查工作的同步推进,科学规范
综合考查工作即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小至微观大至整体,反馈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全貌,要经得起检查,办得出色,须从点滴做起。
A.四季作息时间表须科学编排;
B.学校环境育人工作要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C.学生养成教育要点点滴滴规规矩矩;
D.学校德育工作要每月主题鲜明,层次清晰,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效果好;
E.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扎实而规范,井然而有序,学生管理科学而规范;
F.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对食堂满意率高。
3)特色名校 狭隘的教育质量除了部分家长、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得失之外,广大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教育专家和教育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这所学校的特色和充满个性且极富创造力的学生团队。
学校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多年来积淀所蕴含的内力的外在表现,它将是永恒的。特色能名校,进而兴校。东坪中学如果单讲教育质量在全市193所初级中学中排名在前30位,虽属于上乘,但终不能冒尖,而特色教育经过一代代东中人的不懈努力,已香飘三湘四水,乃至在全国闻名遐迩。因此,我们将努力做好特色文章,为已有的文学、艺术、层次德育、奥赛四大特色抹釉上彩。
抓好文学特色工作六件事:第一,严格新社员选拔与培训工作,力求高质高效;第二,高标准办好四期《柳声文学》;第三,圆满完成好每期一次的社员文学采风和社团联谊活动;第四,认真组织每期一次的校园主题作文赛,积极组织参与校外各级各类征文赛;第五,做好学生向各级各类刊物投稿的发动与服务性工作;第六,做好学生高质量稿件的搜集整理与编辑刊发的筹备工作。
完善层次德育工作三件事:第一,进一步丰富各年级德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第二,进一步完善各种活动的组织编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活动质量;第三,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强化艺术特色两件事:
一、强化人员选拔与培训过程;
二、适时组织校园相关活动,积极参与校外各种演出比赛活动。
搞好奥赛培训件事:一,严格人员选拔与培训工作;二,适时组织竞赛,及时公示结果;三,组织编写奥赛校本教材。
4)教师专业成长
一所学校只有教师专业成长了,学生才能成长,继而学校才能发展,因此,作教师专业成长工作是学校众多工作的头等大事。
①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选择了终身的无私奉献。教师待遇低,在七十二行中应该是最劳心、最无近期效果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必须爱岗敬业,否则会贻误子弟,以至会断送几代人;教师职责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学生全面仔细地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人间真情和真爱;教师的良心驱使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知的一切传授给学生,人们用非常羡慕的语言赞美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教师以责任告诉我们,我们担当着国家富强、民族兴亡的重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世界经济的竞争虽然话说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就是教育竞争”,我们担当的是培养人才的竞争,你所教的对象,兴许是国家尖端的人才,兴许是各行各业未来的排头兵,至少也是能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的生产者,任重而道远,教师肩负着国家、社会、家长的期望,最重视教育不为过,最关心教师也不为过,为官一任兴教一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兴国,科技兴邦,今年起将加大教育投入,从过去的财政收入的不足3%加大到4%,同时广大家长把小孩送进学校后,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尽管观念不是正确的,但是愿望是善心的;从家长选择优秀老师的举措来看,他们渴望自己的儿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也迫切希望老师成长,都能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②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学习能使人目光远大,学习能使人变得厚重,有人把教师终身学习概括为:仁者的宽容、智者的深沉、学者的厚重、长者的慈祥。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学习,我想无外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不懈,就能成功和成长。
A.确定学习的范围:知识浩瀚如海洋,无边无际,学习也永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究竟应选择哪些知识来学呢?
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是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掌握的专业知识,掌握它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至于无章无法,不至于违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学习法律知识:在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依法治教,以免盲目和冲动带来的不良后果;学习学科知识:只有学有所长,才能教有所长,只有知识渊博,才深得学生爱戴和喜欢,只有知识丰富,才能使学生择其师,信其言,行其道;其他知识:作为教师,你必须是个杂家,因此除了上述以外,还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外教育专家的著作,古今中外名著,民间社会闲耍,天文地理等等。
B.学习的形式:学习的形式不拘一格,但是基本的形式必须确保。首先,学校每年要抽出一定的经费送老师们外出学习,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次,有计划地送培老师,哪怕编制还紧,都必须做好,尽最大的可能两年之内轮一次;第三,每年花大本钱请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学一、二次,让老师更新观念,了解天南地北的教育形势,使每一位教师都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第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更新知识,了解信息,掌握方法;第五,以自学为主。老师工作是全天候的,只能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挤时间进行学习,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左右别人,但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理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我们应千方百计做到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腰包;第六,启动教师培训工程,开展百问研究活动,完善教师成长档案。5)其他工作齐头并进
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支部工作,事关教育员工切身利益的政工工作,事关国计的计生工作,事关生命财产的安全工作,事关群众性切身利益的工会、团队工作等,务必按照各线块要求,保质保量切实落实与完成。
老师们,春天我们沐浴着春风、春雨、春光;春天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胸中孕育新的企盼和新的希望;在新年的起跑线上,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去谋划,共同努力去建设好东中教育的美好明天!
谢谢!
Power
第三篇: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发展之后,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需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过去的发展历程、现今的实际状况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文章正是适应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互联网调查方式,收集到这方面诸多最新资料,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有助于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向多模式、高层次、专业化和现代化等方向顺利发展。
【关 键 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发展/中国
【 正 文】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
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隋唐至清末期间)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国家管理)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应当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家管理教育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它们毕竟都是为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封建皇权服务的,崇尚集权专制、追求特权地位,因而必然与崇尚民主、公正、自由等精神的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相去甚远。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3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黄达强、刘怡昌,1988年,第17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郭济,2000年,第3页)。
建国以后,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从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注:60年代个别院校也曾经给予政治学等学科院系以短暂的恢复。如北京大学曾于1960-1963年间,恢复了政治学系,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参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系况概览·历史沿革”,http://。中山大学曾在60年代初在哲学系设政治学专业。参见http://。)。这20多年的空白对我国的行政学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至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1994年,第180-181页),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以及现今的转型等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2-1985)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行政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加强对行政学的研究和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开始酝酿开展行政管理教育。
酝酿阶段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先培训骨干教师,再推广行政学研究和教育。1982年中国政治学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全国行政学讲习班,1983年又在济南举办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讲座(刘怡昌等,1996年,第3页)。这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对于我国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此,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行政学方面的专门课程。例如北京大学于1984年就开始向本科生讲授行政管理学课程(鲍静、左然,1996年,第27页)。
其二,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开展。1983年,中国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了“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和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这次会议对我国后来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启蒙影响作用。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刘怡昌等人,1996年,第3页)。此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便开始了筹备过程,旨在推动行政学研究和教育交流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于1985年7月得以创刊。这些活动对全国恢复和重建行政学研究和教育起到了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
2.恢复阶段(1986-1992)
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从1986年开始,我国行政学的专业化教育终于得以恢复和重建,其间有两大特点:
其一,主要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行政学类系所中恢复了本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教育,而后逐步兴办了行政学硕士教育。早在1985年,湖北大学就创建了专门的行政管理系,但并未开招本科生。1986年,国家教委首先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批准了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同年,武汉大学还在已有的政治学硕士点中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硕士生。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校的政治学系得以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管理研究所也得以创建。1987年,南京大学开招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山大学恢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苏州大学则先行建立起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并于第2年开始招生。198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得以恢复,并定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在原来政治学专业的基础上,另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中山大学也正式恢复原来的政治学系,并改称“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首次正式开招行政学专业硕士生。同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成立。1990年后,一些学校(如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的政治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模式,纷纷改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或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这些院系名称的变化本身就表明这一时期行政管理专业得以逐步恢复或重建,并在政治学学科教育中占有二级学科教育的独立地位。
其二,初步建立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体系。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将在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这无疑给中国刚刚恢复重建的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1989年政治**的冲击,原定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计划被推迟,从而使得1990-1992年间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然而无论如何,经过6年多的发展,到了1992年时,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初成体系。不仅如前所述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学考试、夜大、刊授、电大等)共存的行政管理学专业横向教育体系,还有一批专门的地方行政学院得以组建。如广东(1985)、北京(注:北京行政学院最早建于1949年,时称“北京市行政干部学校”,“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86年得以恢复,更名为“北京市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93年正式定为现名。)和上海(1986)、河北(1987)、浙江和沈阳(1988)、深圳和吉林(1989)、黑龙江(1990)、安徽和青海(1991)、江苏(1992)等省市先后组建地方行政学院,开展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和一些成人类的学历教育(详见鲍静、左然,1996年,第9-25页)。
3.壮大阶段(1993-1999)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都要求中国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继续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并尽快建立已被拖延几年的公务员制度。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些都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壮大阶段。
首先,这一时期又有一些学校加入到行政管理教育大潮中来。如1993年的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1994年的华东理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199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1996-1997的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南昌大学(注:其中仅南昌大学将政治学专业调整为行政管理专业,其他学校直接拥有(见《中国高等教育》1997-5,第50-55页。)等纷纷拥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权。清华大学从1998年起则直接获准兴办行政管理硕士教育。
其次,一批较早开展行政管理教育的学校对本身的行政管理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对人才培养(如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崭新需要,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办学资源的共享,也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它们大多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工作:(1)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系和专业设置,实行院系合并,组建了不少多学科共存的学院性教育机构(详见后面的分析)。(2)改变了过去仅仅重视培养数量的数量型模式,奉行注重人才质量的质量型教育模式。在80年代末,先期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校往往招生数量较大,本科年招生数量多达60名,加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年招生数量就更为可观。但是由于机构改革,政府人员精简的影响,毕业生难分配,所以这些老学校不得不减少各类行政管理教育的招生数量,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造,以培养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才。(3)这些学校还利用已有的优势,纷纷重视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开展硕士及硕士以上层面的各类教育。如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行政学院等在这一时期先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9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率先获得中国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专门的行政学院得以继续壮大。1994年9月21日,经过多年精心筹备的国家行政学院终于正式成立。1993年以后又有一些省、自治区先后成立地方行政学院。同时,一些地市级行政学院也纷纷建立,这就基本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公务员培训网络。
4.转型阶段(1999-)
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正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化经济等新时代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向多学科模式转型和开展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等一系列难得的全新机遇。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开始步入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详见后面的分析)。为了应付这些挑战,抓住发展良机,有必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专门的考查。
二、现状的调查
对于目前到底有多少家普通高等学校拥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权,我国有关部门缺乏统计数据。我们近期通过网上和其他调查方法所做的不完全调查证实,目前全国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的普通高校至少为40多家。目前,全国已有副省级以上地方行政学院46所(郭济,2000年,第5页)。其中普通高校行政管理教育主体的机构建制、教师状况、学生状况和课程设置状况如下:
1.教学机构的建制
我们所了解到的42所高等院校普遍拥有至少本科层级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权。通过网上调查到其中近39家院校在院系建制方面的最新状况。结果显示如下几个特征:
(1)从学校类别来看,综合性大学要多于专门性院校。前者(27所)几乎是后者(15所)的2倍。不过后者能兴办行政管理教育本身,既说明他们正在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2)在学校内部,学院数大大多于系所数。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参见表1)。这突出地反映了我国1993年以后院系合并浪潮对行政管理教育的影响很大。在31家学院当中,数量和比例居第一位的为管理类学院(含行政学院)。这虽然说明管理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并不等于说,法学或政治学类学院的影响已经很小。实际上我们将政法类和文法类合起来所占的数量和比例与管理类一样大,何况管理类还有至少4家政治学取向很强的学院,因为它们原本就主要靠政治学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文类与文法类加起来的比例竟然高达29%,与政法类旗鼓相当。这说明我们已有一些行政管理教育正在受到人文科学更多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院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比例太小,经济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是非常稀缺的。这在后面论及的课程体系分析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此外,由研究所直接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主体也很少。
(3)在系一级的建制上,政治学取向的直接教育主体占居明显的主导地位。如果说从学科众多的学院建制中还不太容易看清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教育的学科取向的话,通过对独立的系所和学院主要承担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级组织的分类分析,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表2显示,单纯的政治学系(含国际政治系)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如果把政治学色彩浓厚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和单纯的行政学系也加进来,那么其数量就有23家,比例高达54.7%,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两类加起来的数量仅仅11家,占26.2%,其他(含国际文化和人文社科)类的就更少了。
表1 39所高校举办行管教育的院系类别
分类学校(31个,占73.8%)系所(11个,占26.2%)总计
小类 管理类政法类文法类人文类经济类系所
数量138451101
42比例% 41.925.812.916.13.290.99.1100%
备注 经济管理 政法、法学 文法学院 文学院 仅为经济学院
行政管理
注:本表主要根据互联网上各高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设置的最新资料统计而成;39所高校不含前述42所高校中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同时浙江大学有3家办学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有2家办学单位,因而这里的总数仍为42。
表2 39所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具体主体类型
分类政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行政学 公共管理 管理学 国际文化 人文社科 总计
数量49106526
42比例%9.521.423.814.311.94.814.3100
包含类型 含国际政治体育管理、公共政策国际关系 社科教育
注:同表1
表3 7所普通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目前的师资力量情况(人)
类别专业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博士硕士全职
数量教师教授 副教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兼职 兼职
高校院系教授 之比
北京大学政治学 33111681.8618.21545.51339.4与行政管理系
中国人民大学197878.9210.5315.8
行政管理学系16 1∶0.84
南京大学政治3981866.7923.1与行政管理学系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39149591128.2615.417 1∶0.44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541731.53564.8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50617462244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 34915 70.61029.41029.48 1∶0.24
注:本表全部根据7所高校网上资料统计而成;表格空白处均为情况不详。
2.教师队伍
据统计,我国从事行政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10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近千人,高级职称的人数为200多人(郭济,2000年)。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有关专门从事行政学教育的教师的具体统计分析。我们通过网上调查获得7所院校现从事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注:由于很难搜集有关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资料,所以这里的数据涉及的是这些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系的专业教师,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并非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数据。)的部分资料(见表3)。表中关于各教学单位职称结构方向的资料较全,而学历结构方面的资料不全,专业背景方面的资料完全没有。各高校教师其他方面的资料更是缺乏。这里我们仅就这些办学单位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兼职状况加以分析。
(1)关于职称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以上。同时讲师职称所占的比例大多为50%以下。其中,发展较早的院系的副高职以上教师比例通常超过50%,最高者为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达81.8%。这些院校已经逐渐改变过去流行的正金字塔形结构模式(职称越高,比例越低),而呈现倒金字塔形结构(职称越高,比例越高);发展较晚的院系副高职以上的比例则一般低于50%。
(2)关于学历结构。我们仅搜集到7所院系中5所院系的资料。5所院系中有1所(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资料未分博士与硕士,有4所的资料明确显示博士学历状况。这4所院系的博士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处于15.4-45.5%之间。它说明这些院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都还不高,都有待大大提高。
(3)关于外聘兼职教师状况。我们得到了其中3所院系的资料。其中从数量上看,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数量最多,达16个。从外聘兼职教师的背景来看,人民大学也很有特色,其中绝大部分为政府官员。其他院系一般以教师及研究人员为主。例如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达17名,其中全属教学及研究型。
从总体上看,各院系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正在趋于合理,但在学历结构方面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教师结构方面还要打破传统的只有全职教师的模式,走广泛外联的道路,扩大兼职或客座教授的比例。
3.学生状况
关于本科生状况。因为院系建制较为流行,许多院系对于学生状况的网上介绍往往不分专业,所以我们很难了解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最新情况。有幸的是,我们通过中国高校就业网了解到2000年14所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数。今年毕业生数最多的是东北大学(62人),最少的为南开大学(11人),平均每校毕业生数为33人(注:资料源自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0年4月12日。)。这个数字显然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9年)规定的一般为60人的标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不像刚恢复时那样易于招生和分配所致。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推知该专业各高校年招生数应该在35名左右(毕业数通常会少于招生数),若以40所院校推算,全国年招生数应该能达到1400名左右,年在校人数应在56OO名左右。至于这些本科生毕业以后的去向,我们缺乏统计数据,但据我们的一般了解,他们通常去机关、企业和高校的比例大体各占1/3左右。
表4 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在11所高校的开设情况统计
学科课程开设的 占调查学课程课程相近数
学校数 校的比率(%)一致数
行 行政学原理11100110
行政组织学763.661∶组织与管理
市政学981.890
政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436.440
行政案例分析545.550
领导科学654.533∶行政领导学
学 公共政策1110011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090.946∶人事管理学
行政公文写作1090.991∶秘书学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其应用 654.560
管 政府公共关系学763.607∶公共关系学
理 管理学原理1090.991∶现代管理方法
学 信息管理概论218.220
管理心理学763.643∶组织行为学
政 政治学原理1110011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763.643∶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
治 比较政治制度1090.9100
政府经济学545.550
学 地方政府学436.440
政治学和行政学文献选读 218.220
法 法学导论763.643∶法学基础理论
学 行政法学981.890
社 社会调查与统计654.551∶统计学
会 社会学概论763.661∶政治社会学
学
注:11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资料大多来自于它们的网上资料。
关于硕士生的状况。我们也很难查到现成的统计资料。不过据我们的了解,北大、清华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计划类脱产硕士生年招生量能达到10名左右,其他一些院校一般年招生数为5名左右,平均每所院校年招生量应该为7名左右。目前全国行政学硕士点的数量为21家(参见徐中奇等,2000年)。依此计算,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计划内硕士生的年招生量估计应在150名左右,年在校生应该在400名左右。若再加上计划外自费生和委托培养生,总数应该大大高于这一数字。
4.课程的设置
关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因为国家教委有统一的专业规范,所以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尤其在公共必修课方面更是如此。在专业课程方面,主干课程差距不大,但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差距较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曾对能搜集到资料的11所院系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5门主干课程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其中有3门(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和政治学原理)开课普及率为100%,有15门普及率为50-91%,6门普及率为50%以下。也就是说有18门课(占24门主干课程的75%)在大多数院系都得以开设。这说明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确实较大。其次,各高校都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都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当然,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高校对一些重要课程的认识有偏颇。比如像政府经济学、行政案例分析、地方政府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献选读、信息管理概论和国家公务员概论等课程应该说都很重要,而且其中一些课程还会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多数院系对它们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足,致使它们在这些院校中的普及率均没有超过50%。再者,一些课程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实际课程仍然是传统型的,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普及率虽然达到90.9%,但其中名称完全一致的仅占40%,60%的院系开设的则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的普及率能达到63.6%,但开设的全是笼统的公共关系学。此外,分析还发现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就我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总体课程体系来看,尽管的确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系兴办的历来是行政法取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由于过去行政管理学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经济类、管理类和一些方法性技术类课程都很少。这在我国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24门主干课程(表4)要求上也能看得非常清楚。
关于行政管理硕士专业课程体系,全国并没有像本科教育那样的统一规范,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状况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总之,我国行政管理本科与硕士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其中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课程在两个层次上的比例都较低;培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等等(另参见王乐夫等人,1998)。
三、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恢复重建10几年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我们更迎来了一个以经济的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同时我们自身正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持续、快速和稳定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的政府管理必须适应新时代特征和任务的需要,向高效、民主和廉洁等方向发展。这自然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既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它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1.严峻的挑战
首先,挑战来自于我们本身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向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的任务都更加艰巨,尤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效应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来化解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平稳、协调、有序地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我们还面临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政治民主化、行政程序民主等重大历史课题。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我们的公共管理人员掌握和具备更多的现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知识与理念,而且需要他们要有更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否则,他们就根本不能跟上这个世界飞速发展和变化的节拍,也不能适应我们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无疑这就从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上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其次,挑战直接来自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本身。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都明确指出,中国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工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内涵在认识上的新突破。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既是我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新的机构建立之后,政府职能是否能真正转变,“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持久下去的重要组织保证。
第三,这种挑战也来自于新时代经济及社会的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①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发展不仅促成了网络经济的出现,还促成了网络政府、电子民主、电子政府等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为此,政府管理的方法与程序都要进行巨大的变革。为这种现实需要服务的行政管理教育或公共管理教育都必须迅速转换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否则,我们的行政管理教育就不能培养出迅速适应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需要的全新公共管理人才来。②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公务员队伍本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身在政府的公务员本身更应该是知识素养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这决定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必须主要为公务员队伍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③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对我们的政府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冲击。它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在未来的管理中都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求我们对这方面的公共管理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难得的机遇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原本发展历史就不长的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势必更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但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些新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既是对我们传统的行政管理教育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会给它的充分、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和强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它们无疑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模式发展。就行政管理教育的模式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诸多划分。在此我们只是主要涉及学科取向模式的问题。如前所述,无论是从过去的学科归属,还是从现有的系所建制、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国现有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其表现是突出的政治学取向性。尽管依托政治学发展行政管理学教育的确有一些优势,而且这种取向模式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但单纯或主要是这种取向将会很成问题。因为行政管理本身是一种必须由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高度复合支撑的交叉领域,因而行政管理教育应体现出多学科取向以及与它们的复合取向的共存性。就目前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借国家学科调整的东风,尽快实现行政管理教育的多模式发展。除了继续办好已有的政治学取向模式外,还应该发展管理学取向模式(罗自刚,1998年)、经济学取向模式,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取向模式(陈振明,1999年)等等。
此外,在教育模式上,我国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大学学院型与专门培训机构型、理论知识型与实际应用型、学历型与公职资格型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经验(薛澜、彭宗超,2000年)。各类教学主体均可以参照他国他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己的优势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②高层次专业化发展。面对上述诸多崭新的挑战,行政管理教育必然要向高层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高层次专业化除了要重视扩大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外,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注重以在职公共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前的专业背景往往复杂多样,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后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统合训拣。特别是目前中国公务员队伍庞大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很难适应上述未来发展的需要。1997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达530.7万人,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为297.9万人,占总数的56.1%,具有大专学历的为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其中大专学历的178.2万人,占总数的33.58%,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硕士学历的仅1.88万人,占总数的 0.35%(季明明,1999年)。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学业学位的教育。这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无疑又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
③现代化发展。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网络社会的出现能给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行政管理教育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体制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更能促使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范式与方法体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实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必须根据现实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优化他们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只有这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历史的飞跃。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们自身行政管理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挑战,把握好机遇,勇于改革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拥有行政管理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怡昌、许又惠、徐理明主编。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8-184。
[4]鲍静、左然总策划.中国行政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通览[R].北京: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络部,1996。
[5]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1996/1997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或备案的普通学校本科专业名单[J],中国高等教育,1997,(5)。
[7]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1999年颁布)[E],第二章第5条第1款。
[8]徐中奇.为中国行政学长远发展培养复合型行政学硕士[J].中国行政管理,2000,(3)。徐中奇、吴瑞坚.报考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问答[J].中国行政管理,2000,(6).[9]罗自刚.对行政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
[10]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11]季明明.国家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途径——论我国建设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行政管理,1999,(3)。
[12]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
[13]各高校的网上资料等。
第四篇: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在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中,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主线,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这种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初次接触的稳定过渡期。日本是属于中国的文化圈子里的。
进入元明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兵朝鲜,驱除日寇,以及在日本国内战争中流散的浪人集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掠夺骚扰,在给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恶化了中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大国外交保守政策,另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起的必然结果。
在清一代,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日本的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在清初对台湾政权的支持和对满清政权的敌对可以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由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交往并不频繁。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日本在二次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沿袭了德国的发展道路,以铁血政策为主导,走军国主义强国的模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反映了东亚生存空间的争夺,也反映了西方对东方政策的影响。此次战争是中日关系开始恶化的标志,造成了中日关系半个世纪的紧张。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反是服从和退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给日本奴役中国创造了机会,在清末民初的数十年,中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和外界关系的重点,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逐渐丧失了主导权,东北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卢沟桥事变则标志中日关系的彻底恶化。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在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终于取得了民族的伟大胜利。中日关系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受到了国际关系和两国政治方针的影响。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满足不了工业化的需要,所以必然会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无疑是日本侵凌的首选。中国当时政治分裂,国内战争频繁,无暇外顾,对日本的行为采取退让的态度,一进一退,最终引发了火药桶。中国和日本的两国关系恶化主要在于政治经济的对比悬殊,也是西方国家寻 1
租行为在亚太地区的典型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中国在这一时期,为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先后采取了一边倒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直接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而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直到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最终实现了破冰之旅。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中日关系走向了战后的新起点。
但中日关系发展至今也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首先,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日本在战后走美国路线使其在经济上实现了罕见的大腾飞,而富裕之后的日本加紧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决定了其国策在近期内不会改变亲美传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战略地位的维持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日本的协助。而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也是亚太地区的大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和政策。其次,中日在经济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问题。好不宽张的说,21世纪是能源时代。能源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血液。中国和日本在东海有共同的利益交合区,主要反映在海上油田开发的问题上.。春晓油气的开发和归谁所有是中日在东海的一个焦点和争端。日本基于本国资源不足和政治领土上的考虑,对海上资源问题一直很看重,韩日在竹岛上的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日本不会轻易在东海能源问题上让步,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使这一区域问题复杂化,随着中国的资本外输和勘探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能源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钓鱼岛事件历历在目,对于领土主权方面和资源能源的冲突演变得越来越激烈。日本这个岛国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背后霸权主义的支撑,(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分子)越来越猖獗。再者,中日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中日民族历史观问题。在世界各国中,日本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伤害最大最深,中国在日本侵华期间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而日本军国主义试图抹杀历史,否认其历史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伤害,此举严重地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日本首相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和不承认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恶劣行为使得中日关系走进了冰河期。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另一方面,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领土能源问题,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是解决中日问题的三大关键。中国和日本的明天既掌握在两国政府的手中,也掌握在两国人民的手中,中国和日本应该以史为鉴,共同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两国的利益。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3年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上,学界也出现了争论,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为此,2004年4月25日,中国日本史学会和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在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日关系历史与现状”学术研讨会,从学术角度对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 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
如何评价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会议的焦点之一。与会学者认为,中日两国是地处于东北亚的两个大国,地理位置上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两国关系发展得如何,不仅影响到中日两国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东北亚局势的健康发展。代表们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问题不少,前景不乐观;二是有好有差,即所谓“经热、政冷”;三是不好不坏,属正常关系。有学者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进行了分期,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的第一次教科书事件,为中日关系的友好合作期;从1982年到1992年的天皇访华为摩擦与合作并存的时期;从1992年到今天,为对立与合作时期。1996年以来的中日关系开始恶化,中日对抗发展到军事领域。
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学者认为,中日之间有着长期和平友好相处的历史,曾有过三次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但也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100多年的不幸历史。中日百年来的恩恩怨怨,怨大于恩。有的学者提出,中日历史问题的根源和责任在日本,不在中国。历史问题是无法超越的,也是搁置不了的。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中已有结论,现存的问题是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中日两国首脑人不能实现互访,关键就在于小泉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一再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有学者对靖国神社之所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做了深刻地分析,认为中国在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同时,也应了解靖国神社的背景,两国都应主动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的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尽管现在中日摩擦不断,而且至少在未来30-50年内不会减少,但在近代100多年以来的历史中,当前的中日关系尚处在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因而不必过分悲观地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中日关系的现状不仅仅是“政冷经热”,在经济“热”中也出现了“官冷民热”的状况。中日两国有实现首脑人互相访问的愿望,却不能实现,令两国国民感到不满。而往来于两国之间的留学生、商人、学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中日政府面对两国的对立与摩擦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但当前中日关系中民间的对立情绪严峻,会议代表们对此表示忧虑。大家普遍认为舆论导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双方的新闻界应该正视自己的责任,在宣传报道上要着眼于发展中日关系大局。经济上,日本官方对华援助大幅度减少,而日本民间对华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双方贸易额不断上升,2003年已经达到了130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有的学者认为,未来中日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发展。东亚区域共同体已不是口号,而已经进入实际探索阶段。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日本也认识到了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有的学者认为,尽管中日政治关系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由于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中日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对中日目前存在的对立与摩擦,要以平常心看待。
二 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会上,学者们对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有的学者认为,要将中日关系放到世界总局势和东亚总局势之下来考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共产主义处于低潮,全球化与局域化不断发展。日本逐渐走出战后时期,成为普通国家,中国也在和平崛起。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与韩朝共同构筑东亚共同体的任务。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日还可以在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新的合作。这些是保证中日关系和平发展的稳定因素。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日实力对比的变化,引起了日本的警惕和提防,日本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这是中日当前矛盾的根源所在。中日两国处于同一大陆板块,在两国实力接近或相当的情况下,发生矛盾、冲突是必然的。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政治关系上,也体现于经济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日在经济领域已不仅是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现已在能源等领域形成了竞争关系。在将来的中日经济关系中,竞争的色彩会更浓。
历史认识问题仍然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日本政治总体趋于保守化。日本政界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老一辈下台,新生代尚未成熟。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否认、歪曲历史真相,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尤其是首相小泉将自己的国内政治利益看得高于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不惜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四次参拜靖国神社,是导致中日政治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日益高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情绪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此随彼长。中日两国目前都处于艰难的改革阶段,由改革带来的各种社会不满情绪,极易转化为排外的民族主义。这也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的学者对日本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存在着进步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保守的民族主义、和复古的民族主义,当前,保守的民族主义占据优势地位。但民族主义不同于右翼势力,要区别对待。对日本国民正常的民族爱国心我们要正确理解。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三个“钢性约束条件”,即日美同盟关系钢性、文化意识形态钢性及区域利益冲突钢性。所谓“钢性”,是指缺少变化性因素,会向特定方向直线发展。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日美同盟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战后日本的发展战略,始终将日美同盟置于首要位置,日本对华政策,受到美国的影响。中美关系则由于人权问题和价值观的差异,中美间的冲突将会长期存在。中日、中美、日美这三对关系中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因而,日美同盟关系的稳固发展,会影响到中日关系。中日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中日两国民族性格差异巨大。中日都是儒学国家,但两者的实质内容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儒学注重“仁”和“孝”,而日本的儒学则注重“忠”。中日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导致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不可能达成共识。
三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与会学者提出了各种见解。有学者认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中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抓住稳定的大好时机,发展经济,壮大实力,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处理中日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
有学者主张明确提出“政经分离”或“政经分立”的观点。该主张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当时在冷战的环境下,中国学者未与采纳。现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明确提出“政经分离”或“政经分立”的主张,有利于支持日本国内的左翼进步势力,有利于放手发展经济,促进中日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并以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这样更有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也有部分学者反对这种提法。认为政治和经济是无法分离的,当前中日的政治关系,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关系,例如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和新干线铺设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中日关系中的问题的确需要解决,但要讲究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要坚持原则,战术上可以灵活对待。中日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妥协,不能一厢情愿。要防止过度的情绪化和焦躁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静观待变。在钓鱼岛问题、台日关系等敏感问题上,要坚持原则立场,抱着“求同存异”,“求同争异”的态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要在舆论上过分吵作,以免中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还有的学者从构筑国际秩序的理论角度谈了发展中日关系的问题。认为民族主义不能构筑国际秩序,只有国际主义才能构筑永久和平的新国际秩序,只有遵守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真正和平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也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有的学者还以史论今,提出古代东北亚中、日、韩三国三足鼎立格局的理论。在公元7世纪,中、日、韩三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北亚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突显了朝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东北亚格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陆势力与列岛势力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半岛的统一问题。尊重半岛的独立存在,有利于三国的共同发展,否则三国俱损,这已被历史事实所证实。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历史上日本只要有力量,就会向朝鲜半岛扩张,因而只有在唐朝力量强大,对日具有威慑力之时,三国势力才会平衡、稳定地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并存的大背景下,中、日、韩朝应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同努力构筑东北亚共同体。
有的学者指出,对中日关系研究中的相对薄弱的环节文化交流,应予以重视。文化交流、民间外交在中日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交往不可忽视,要充分发挥大批旅日华侨在发展中日关系中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中日青年一代的交流,增进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很有必要,这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基础。
对于前一段时间提出的“外交新思维”及“外交革命”,学者们普遍认为中日关系需要新思维,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中日关系实际情况的新思维,否则无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思维”和“外交革命”在战略上缺乏常识性,属“浅见”,经不起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妨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都要双向思维。中国应在中日关系中大事讲原则,小事不纠缠,不上纲上线,不搞对抗。要以“求同存异、求同化异、求同纳异、求同尊异”的态度去对待两国关系。与会代表认为,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作为学者,首先应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学者从事的是学术研究,不易作出政府决策式的结论。坚持国家利益和安全,维护民族尊严,这是作为中国学者的基本立场,违背国家利益的做法是必不可取的。中国学界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反思研究过程中的情绪化问题和各种不足,注重实证,用扎扎实实的资料来研究,避免以偏概全,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细致、全面、综合地研究,才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争取日本一般民众和学者的支持与理解,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除上述问题外,代表们还围绕着日本掠夺中国文化遗产的归还问题、日本的历史教育问题、日本古代史研究的最新动向、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钓鱼岛、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篇:现状与未来规划
现状与未来规划
我叫马骏,是一个即将踏入婚礼策划师的新人,也许会成为婚礼策划师的一匹黑马。相信我的出现会对这个市场造成冲击,从新洗牌,从而占领整个市场。(开场狂了点,下面得搂着点)
我是一个新人,刚刚踏入这个行业半支脚,出席过一场婚礼。我的工作是负责搬运和布置会场,从最简单、最基层、也是最有效的位置开始做起。这也是我目前唯一能胜任的工作了。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不是很懂了。
对于未来规划我也给自己顶一个小目标,看看能不能也赚他一个亿。所以我也得对自己各个阶段做出自己的规划:
首先说现阶段
小成:现阶段处于懵懂时期,同样对未来抱有着美好和憧憬。刚刚入门却一无所知,现阶段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基本功的锻炼;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为自己积累人脉;积极认真完成老大交给我的任务;不错过任何锻炼的机会;丰富生活接触不同新鲜事物;不断的提升自我品位;维护好好每一个客户;与客户沟通把握好尺度;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的融入更多的元素突破自我;在设计上不拘泥于小节;多去参加相关活动开拓眼界;勤劳为主。
中成:吸各家之所长,避各家之所短;达到较高的知名度;力求了解市场从而掌控市场。
大成:一切从 心
最后愿我们的铁蹄可以踏遍世上每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