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感动

时间:2019-05-15 03: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灵的感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灵的感动》。

第一篇:心灵的感动

心灵的感动

4月18日晚上我在电视上看了“感动嘉兴——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颁奖典礼,有一位获奖代表的上台深深地震撼了我,她就是郭掌根。当时对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那始终微笑的面孔和爽朗的笑声,在她上台时,主持人想去搀扶她,她却表示不用。一位无手无脚的农家妇女,用膝盖“走”上领奖台时,台下几百名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更是让观众眼含热泪,唏嘘不已„„

郭掌根的故事,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她小时候因发高烧引发了一种不知名的疾病,致使她失去了双手和双脚,从此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但面对逆境,顽强的她没有丝毫退缩与绝望,而是毅然向命运发起挑战。经过无数的艰辛努力和艰难付出,最终,她学会了以断臂代手做事,以膝盖代脚走路。她用心读书,细心思考,不但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等,甚至学会了打毛衣、修线头等细活。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活能力,而且还拥有了特别的生存技能。2005年,她所在的村子拆迁后,她带着那些因为土地征用减少了农活和收入的姐妹们办起修剪线头加工点,因为她管理有方,保证质量,“信用、诚信”,如今这个加工点已经在全市很多服装企业中有了声誉。

作为一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郭掌根给人的感动还不仅在于她具有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一颗乐于助人的赤子之心。重度残疾的她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寻求到保障,又带动了大批妇女享受劳动成果,带领妇女们修剪线头做起了手工,共同致富发展。以残疾之躯带领妇女们就业,用行动赢得尊重的农村妇女。

我以前在杭州时,经常在公共场所、大型商场门口看到一些乞讨者,他们或坐着,或跪着,或躺着,或趴着来博取人们的怜悯,以此获得生活来源,如果他们也听了郭掌根的故事,会不会也坚强起来,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呢。看到郭掌根时,我想到的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点点困难根本就不算是困难,她的事迹将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挑战。原本想象着这位今年55岁且既无手又无脚的妇女,肯定每日里只能以泪洗面或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哀叹自己的人生不幸,但事实恰恰相反,她不仅是一个干活麻利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对生活极其乐观的人,所到之处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她的事迹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不要抱怨自己的不幸,因为永远有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不要满足自己的成就,因为永远有比自己成就高的人。”

疾病,夺去了她的双手和双脚,人生陷入了一片黑暗„„。然而,她没有向命运低头,以断臂做事,以膝盖走路,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对生活,她乐观向上;对姐妹,她乐于帮助。身残志坚的她,足以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肢体的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无手无脚的人同样可以创造出完美人生。应该说郭掌根的事迹给人于深刻的启迪,试想,一个双手双脚全无的重度残疾人,就能够面对逆境不气不馁,用自己的努力和艰辛绘就精彩的人生,那么,作为健康人,虽然我们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克服呢?

恒盛厂区聚合部:xxx

2011年5月22日

第二篇:感动心灵好文章

信仰的力量

——读马云写给公司内部员工的一封信有感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力量来源。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针对B2B公司的中国供应商部分签约客户有欺诈嫌疑,并有迹象表明直销团队的一些员工默许甚至参与协助这些骗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等问题,在致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表示 :对于这样触犯商业诚信原则和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对更多诚信客户、更多诚信阿里人的犯罪!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捍卫阿里巴巴价值观!马云称,这是一个好时代,这是一个谁都不愿错过的时代!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能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中的时代!

“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即是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集团所坚持的信仰,是支撑阿里巴巴集团要做102年的梦想和使命的力量源泉。

“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当代中国的检察官,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生死。

有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

那就是信仰!

近日,在院里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观看了2014反腐大片——《破局》。该片以一群战斗在反腐一线的检察官顾长风、张芸等为主人公,通过一个由拆迁引发的职务犯罪案件,将国家检察执法人员对行贿受贿的商人和高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行为开展法律监督的过程描述得真实生动接地气,具有浓重的时代感和纪实性,是一部反腐倡廉的正能量电影。

影片中,房地产公司“金玉华庭”老板金玉庭和反渎局局长顾长风的几次对话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时候是医生一边收着红包一边累到在手术台上;官员一边收着贿赂一边为百姓干着实事。对错、好坏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早就模糊成了灰色概念。无数上层结构的人受着金钱的驱动,构成了这个只有钱没有信仰的世界。”这是金玉庭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一番感慨,真实地反应了一些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迷失了人生方向,冲破了道德底线,丧失了职业信仰,抛弃了忠诚本色。诚然,在当下这个充满金钱诱惑的时代,信仰是多么重要,信仰是多么可贵。

有一种忠诚,它来自信仰的领航。假如没有信仰,顾长风不可能在金玉庭的金钱诱惑面前淡定的说出“社会就像一艘船,总不能所有人都站在一边。需要保持平衡,不能被同流合污”这番发人深省的话,充分展现了检察官“忠诚可靠”的威严形象。假如没有信仰,张芸不可能把村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顾生命危险,全心全意的帮助含冤的常青查清犯罪事实,常青“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正是因她的严格把关,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才被无罪释放,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执法为民”。假如没有信仰,影片中的检察官们也不可能在犯罪分子的威胁恐吓面前淡定自若、无所畏惧,在朋友的请托帮忙声中正义凛然、胸怀坦荡,真正彰显了“公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究竟何谓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力量来源。检察官的职业信仰,就是必须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当前,司法权力在社会权力配置中作用不断增大,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检察官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导致手中的权力发生错用和扭曲,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给检察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将这种职业信仰建立在对自己的国家、人民、法律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上,才能在充斥着利益诱惑的社会中,正确认识价值问题和对待个人利益,才能真正做到忠实地履行自己的铮铮誓言,勇敢地担负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的确,信仰是一种行为,只有当它真真切切地表现出对党、国家、人民、法律和检察事业的无限忠诚时,才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刚踏进检察机关不久的青年干警来说,信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利益诱惑的面前,丝毫不为之动摇;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执法办案中竭力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永葆忠诚为民的政治本色。这样的坚守,这样的执着,必将让我们的青春在检察事业中熠熠闪光!

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富有启发的正义与真理的召唤,是不屈不挠拨云见日的指引,是万物灵长的归依。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信仰多元,无需强求。当代中国的法官,胸前那架华表与麦穗支起的“天平”就是他们最基本的信仰。她昭示着法律的威严,承载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饱含着人民的期盼。

温家宝总理曾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当代中国,法官群体就是仰望星空的人。仰望星空,是对道德法则的凛然敬畏,是对心灵境界的执著坚守。康德曾将星空和道德法则联系在一起,他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若时常反复的加以思考,它们就给人心灌注入与时俱进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摆放在法官面前的是执法的权力,而权力这柄双刃剑,充满了诱惑,面对着种种诱惑,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宁而没有一丝的躁动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宋鱼水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名法官如果在人情关、关系关上失守,也许会得到一些看得到的东西,但失去的却是作为一名法官最神圣的公正和尊严。”严守法官职业道德的防线,恪守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办案的原则,抵挡住权钱、人情、关系的洪流,这是法官信仰应有的内涵。人们常说“公生明,廉生威”,司法工作的性质、法律人的信仰,决定了廉洁本为人民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也许,法官每走一步,都有人关注,每做一件事,都有人品头论足,每做出一份裁判,都会有毁誉参半,天天面对着各种矛盾、种种对抗,这更需要我们法官修炼平和淡雅的风度,平和的目光里没有喷涌燃烧的激情,但它蕴含的是睿智;平和的举止中没有挥舞出慷慨激昂,但它贯穿的是通达;高耸的雕像是平和的,但它始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乃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作为法官的詹红荔做到了,她的先进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的卓越风采。作为少年审判庭庭长,她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以来,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将少年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少年犯和问题少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矛盾。在她看来,那些失足少年都是“折了翼的天使”,只要帮助他们将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重新飞翔。正是詹红荔这种长期把审判事业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态度,才使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样是少年庭的法官,我深深体会到,在她一个个事迹背后是坚定的信仰和不悔的坚持。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分内分外,如果需要,都义无反顾;一个人民法官,不论庭内庭外,如果需要,都责无旁贷”的承诺,她怀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少年审判工作的始终。

“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是她坚守的信仰。她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忠于职守,为民司法,公正办案,用真心贴近群众,真情化解纠纷,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国与家、法与情、廉与贪、荣与辱、善与恶的选择上,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

“公正廉洁、司法为民”是她坚守的信仰。认认真真办案、干干净净做人、开开心心生活是她的座右铭,要用一颗清爽的心创造着多彩的人生,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远离违法犯罪的温床。著名法学家德沃金有一句名言:“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但是,人民法官本质上依然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王侯将相”。成为人民法官就意味着要抵得住诱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要学会清心寡欲和“享受生活”。

社会主义建设是她坚守的信仰。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突出,对新时期下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詹红荔的事迹,平常而普通,但平凡之中见伟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能动司法、为民司法,怎么样才能“案结事了人和”,又如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使做事与做人相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总结出的“三三九不工作法”,是她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社会、掌握民情、依法办案的工作技巧的升华,每一个审判人员都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去认真思考和体会。而她在工作中把对失足少年的慈母关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融入实践,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所有有过诉讼经历的群众真正充分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尤其值得我们效仿和推广。

“爱”是她的信仰。人之生命生生不息,是爱让生命延续,也是爱让人类更加团结,詹法官践行自己爱的哲学,用自己的爱心,做着工作,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感化工作。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具有叛逆思维,这时候,对未成年人来说,犯罪后意味着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假如仅仅强调惩罚,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受不到人间柔情,心态进一步扭曲,就不会真诚悔过、重塑人性、走向新生,詹法官的工作法,始终把“爱”作为“起点”,让失足少年能感受到“爱”的真谛,明白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伤害他人就会付出代价,只有“爱”才能既不伤害他人,也可保护自己。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能使冰融于水,让知足少年迷途知返,而且可以让世界充满温情,让爱的哲学在人际间传递,促进社会的和谐。爱优秀少年易,爱失足少年难,这似乎是人之常情。而她打破了这一常规。她不抛弃,不放弃,把失足少年作为转化和关爱的对象。她知道,世界上没有甘心落后的人,即便现在是落后的少年,将来也可能成为优秀的人。为了爱,她始终坚持微笑、鼓励、温暖和友善;为了爱,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执著。在她爱的感召和呵护下,那些失足少年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来之不易的荣誉和欢乐,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这种理解的、宽容的、认真的、忘我的、唤醒的爱,是一种深层次的爱,是一种大爱。

那架以华表和麦穗架起的天平,不仅仅嵌在每一个审判法庭里,不仅仅别在每一件制服前,而且还深深地镶在每一位法官的心中。这个小小的天平,昭示着法律的权威,承载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饱含着亿万群众的殷切期望。这个小小的天平,就是每一位法官的信仰,时刻提醒他们把“公正、廉洁、为民”当作人生追求,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牢记“三个至上”,坚定 “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信念。要深入学习,把握詹红荔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詹红荔竭尽心力为人民司法,把党的宗旨落实到本职工作的每个环节。她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其精神值得各条战线党员干部学习。要学习她忠诚于党、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自觉做到政治上始终坚定,工作上始终尽责,积极主动干事创业,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学习她以人为本、全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学习她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自觉做到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她清正廉洁、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自觉做到坚持职业操守,注重道德修养。作为新时期的法官,我们要以詹红荔同志为榜样,树立新时期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司法形象;要把学习先进事迹活动转化为做好当前工作的新的动力;要把学习詹红荔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与抓好当前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与协调推进当前法院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新的动力,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

法律的理想与作用

孙曙生

理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创造完美生活的原动力。作为安邦治国的法律,更有自己的理想,它不仅引领着法学的发展,而且这种理想的因子已经内化为现代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各有不同的见解。在柏拉图看来:“法律不是只为谋求某一阶级公民的幸福,而是寻求全国的幸福。”纵观中国的法制历史,古人对法律理想的描述更为精彩,有人认为“刑期无刑”是法律的最高理想,如书经大禹谟篇说:“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无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在孔子看来,“讼期不讼”为法律的理想,所以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整个思想繁荣的先秦时期,集法家之大成的法学理论家韩非对法律理想的概括代表了法律理想的最高境界:“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蔽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盤盂,记年之牒空虚。”(大体篇)在这短短的七十二个字来看,不仅内容非常充实,而且意境无比崇高伟大,充分表达了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法律最高理想。

时至今日,中国人对法律理想的认识有一个渐进升华的过程。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中国人民民主法制的先行者董必武提出了法制的主题思想是“有法可依”,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在2010年终于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的法律理想经历了从法律体系的构建到法治体系创立的变化;从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到2011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法治的精神归纳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法治的精神、实质也是法律的理想的成熟性认识,实现了对法律理想认识的历史性跨越。公平、正义、和平、安乐、自由与幸福成为了法律的最高理想。这种理想作用体现为: 其一,是型塑社会文明的力量。法律的理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并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这主要表现为它摒除人性之恶,发展着人性之善。16世纪的英国大法官爱德华·柯克坚持司法独立的法律理想,奉守“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的英谚,坚决否定国王拥有的司法审判权,为克服专制、通过司法保障人类自由实现的理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世纪以来的美国法学家们正是坚持人类平等的法律理想,使美国的“黑奴”变成了美国的公民,使种族隔离的制度变成了历史的遗迹,更使美国的历史成为“平等的历史、自由的历史”(埃德加·方纳语);20世纪的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是法律正义理想的胜利,它使下列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国家的制定法与正义的理想有极度冲突的时候,制定法就不再是有约束力的法律了,法律也因此失去了合法性的效力。历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法律性的事件,法律的理想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现代文明的化身,是现代文明的评判标准,同时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向着更高阶层迈进。

第二,推动法学本身的发展。理想和价值是法律的本体要素,追寻理想目标,担当价值责任,是法理学题中应有的本原之义。从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历史来看,伟大的法律理想一直是法律的眼睛,引领着法律的前路,在法学的发展中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自觉的、目的明确的历史驱动力。罗马法因注入了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理念,乃成为人类千古法律的典范;布莱克斯通为英格兰法注入理性主义精神,终使支离破碎的普通法技艺成为傲立世界的伟大法系;萨维尼凭借着对德意志历史中“民族精神”的发现,成为历史法学派的奠基者,把康德的权利公式变成了一种法律,从而确立了每个个人的行动自由机会受到保护的范围;而当代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出于“认真对待权利”的理想,实现了自然法学在20世纪的复兴,等等。这种发展的规律,当代德国著名的法哲学家德拉布鲁赫把其总结为:由人的意志向国家意志的发展,由习惯法向制定法的发展,由法律的“有机增长”向“目的在于法律”和“为权利而斗争”(耶林语)的发展。

(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可以开出璀璨之花,也会生出许多的迷茫和困惑,其中充斥了理念、功利、道德和人性。我们究竟该修正我们的理想,还是该批判我们的现实?

去年夏天,我在台北做访问学者数月,虽然走马观花,但也近距离地接触了岛内审、检、辩、学诸多法律人士,对台湾法律人的生存状况有了真切的观察。今年夏天,我从法学院走出去,跟随某课题组在祖国大陆几个省的基层司法机关调研,倾听最富审判经验的法官的述说与牢骚。两岸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在理论与实务交流的脑力激荡中让我记忆犹新。

但凡学习法律之人,大多怀抱法治的浪漫主义。“公平”、“正义”等大词醍醐灌顶,法言法语如春风拂面,使得以法为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法学教授会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英国的李尔本是如何视死如归,为大众赢得“任何人不得自证其罪”的权利,德国的磨房主是如何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维护其私有财产的神圣权利,美国的黑人领袖又是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种族平等的权利。于是,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成为法律学子最常引用的口号。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由哲学王统治一样,法律系的学生也憧憬着将来由法律人来治理国家。我们曾经想象如苏格拉底一样,在必要时为法律献身;也曾想象如贝卡利亚一样,决心向人类发明的酷刑宣战,我们甚至想象德沃金一样,发誓要把法律当做自己一生的主宰。的确,西方法治恢弘的历史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精致而思辨的法理,挑战着我们的智识,无数鲜活的案例激发着我们对法律的兴趣,培养了我们对法律的信念。然而,法律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法学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有时真的很无奈。不管我们是揣着法学硕士、博士的文凭,也不管我们是攥着律师证或公检法的通行证,走出法学院的那刻起,我们就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练。社会的现实让很多人一夜之间长大。初出茅庐的我们,渐渐懂得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所谓的“潜规则”,那些永远不可能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原来,私有财产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刑讯逼供获得的证据并不是都被排除的,证人不出庭法官也是没辙的。在成长中,我们明白了有时法律也是多么的软弱,理解了司法独立何以任重道远,深深体会了我们的前辈承受的压力。平常当做口头禅的“权利”、“公正”、“证据”,有时不得不被“信访”、“稳定”、“效果”所取代;法律条文规定的效力,有时会被某位领导的讲话所取代;本该坚持的正确判决,有时会被各种利益关系所左右。在司法机关待了几年的人,见到还在法学院念书的师弟师妹,言谈中不经意会流露出不屑的神色,似乎学校只是幼稚者的避风港。现实犹如一把利刃,已经刺穿了他们心中美丽的肥皂泡——虽然夜深人静时,心会挣扎:我还坚守着对法律的信仰吗?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可以开出璀璨之花,也会生出许多的迷茫和困惑,其中充斥了理念、功利、道德和人性。我们究竟该修正我们的理想,还是该批判我们的现实?其实,跳出法律人的世界从外看,这是一个社会走向法治的必经之路。法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理论上对法律正当性的论证,永远不能取代实践中对法律可行性的检验。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曾经告诫过我们的,“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法律并不能站在云端俯瞰世间”。现实是法律人的大课堂,也是法律人的试验场,真实世界需要法律人以敏锐、激情和睿智投身其中,也需要法律人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和营养。我们既不可以用学究式的理论来生搬硬套,也不可以用完全迁就现实的心态随波逐流。从现实中发现理论问题,从理论中发现现实的方向,或许是最为明智的两种进路。现实为理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资源,理论为现实提供了高瞻远瞩的努力目标。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其实为法律人提供了前进的原动力,现实可以抹平我们的棱角,却磨不去我们内心坚守的信念。正如我当年在台湾民间司法改革委员会看到的那首小诗——《我们对司法有一个梦》:“期待有一天/司法会成为我们共同的许诺/许诺一个公平的审判/一个平等的文化/一个体现正义的社会。”同为中国的法律人,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迈进“法律之门”所期许的共同理想。

第三篇:感动心灵的报告

感动心灵的报告

——聆听丁榕老师报告有感

文贵义

2011年3月18日~20日,在王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赴济南参加“中小学班主任教学与管理创新培训会”,两天的时间里我们聆听了原北京四中丁榕老师和北京三十五中钟竺老师的报告,两场报告我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班主任工作的技巧,坚定了努力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信心。其中,丁榕老师的报告更让人心海澎湃,心底受到涤荡,让人听了有流泪的冲动。

丁榕,北京市特级教师。曾任北京四中初中、高中班主任、教导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丁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

丁老师的报告是凝聚着几乎她毕生教育艺术的报告,整整六个小时,这位67岁的老人一直坚持站在台上,握着遥控鼠标,用她那沙哑的嗓音,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她近五十载的教师经历。丁老师的报告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有扎实的工作,没有空洞的口号,但有具体的实例。她懂教育,懂教育者的甘甜心酸,她的讲述显得那么贴心,那么轻松,句句又是那么生动、深刻、深情,让人感动……

感动之一: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丁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讲述了她做一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共分为五个阶段:择业、创业、乐业、敬业、爱业。

首先她描述了自己的择业,她出生于美术世家、他的家人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知名画家。美术专业的她,梦想就是成为一位画家,没想到六十年代中学教师奇缺,国家一个号召,号召知识青年到中学从教,她就放弃了自己成为一位画家的梦想,成了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虽然满腔青春热情,但在从教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丁老师说,做不了高山上的青松,就做大树;做不了大树,就做路边的小树;做不了小树,就做灌木;做不了灌木,就做一棵小草。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尺寸大小,而是做一个最好的你。接受改变不了的,改变你能改变的。这样的理念,让她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自己是位初中语文老师的现实,从努力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并为此孜孜不倦一辈子。她讲述了在她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辛苦,她又是如何笑着战胜这些困难的。她说,幸福不是结尾,而是过程,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苦中寻找乐趣。这就是她在创业阶段的所为。

在乐业阶段,她说老师要做好六种角色,1、做老师,为人师表;

2、做父母,无微不至;

3、做姐妹,亲密无间;

4、做朋友,心心相印;

5、做大夫,治病救人;

6、做心理咨询师,走进心灵。严中有爱,爱是基础。第四个阶段为敬业,她说,她不重复自己走过的路,没有一节班队课是一样的,努力做一个创新的老师。她带的班级学生的信、贺卡、作文、甚至小条全都收集起来,退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分类整理。现在,她已经整理好两个班的材料,印制成册,送给每一个学生,她说,我要把孩子们的青少年时代还给他们。第五个阶段就是爱业,她把这班主任工作当做事业来经营。丁老师热爱自己的学生,她自己的亲生儿子7岁那年被电线杆压死了,她是为了别人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骨肉的。她难过,但并没有被不幸所击倒,而是用自己真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更多孩子的爱。她说:用心才能有快乐,不求回报就能得到幸福,成就在快乐和幸福中获得。

感动之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

整整六个小时中,听的最多的话,就是丁老师的那一句“百年树人”。她说,教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想三十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变“一时一事”为“一生一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她给第一届美术班编的书,写序的就是当初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孩子,后来成了著名的作家。一位接话茬特厉害,特让人烦的孩子,成了北京著名的婚礼主持人。丁老师说班级出现了问题,先找为什么,再去找办法。教育人是助人自助,促人自悟。她举了一个例子,听了之后特别令人为之感慨和动容:有一年过年时,丁老师三十年前教过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她,丁老师教他时是13岁,现在这学生是四十三岁,整整三十年都没有见面了。据同班同学说,现在是个人物了。他看见丁老师,带着他的孩子,跪在了丁老师的面前,并对儿子说:“没有丁老师,就没有你的老爸,快叫恩师奶奶。”之后,拿出了一枝钢笔,送给了丁老师。丁老师讲述了他第一回捉小偷的经历。六十年代,最严重的就是小偷和流氓,谁的班级少了东西,那是很严重的事情。有一天,有一个孩子给她汇报,说自己带来的钢笔不见了,那时的钢笔珍贵如现在的手机。于是,她开始抓小偷,告诉同学,凡是在教室里的,人人都是嫌疑犯。看他们的表情,一个个都很无辜的样子,看不出来。她就先让学生搜她的身,然后,她有理由搜学生,结果,在一位瑟瑟发抖的孩子的那里,找到了那支钢笔。接下来,她做了漂亮得不能再漂亮的俯地动作,做出了一个拣的动作,“瞧,孩子们,以后少了东西可要好好找啊,这钢笔不是好好地在地上了吗?”就这样,丁老师用她的爱心保护了一位孩子的自尊心。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她又找这位孩子谈心,并把自己的钢笔送给了这位孩子,叮嘱他好好地练书法。于是,30年后出现了跪地的一幕。

丁老师真诚地感慨道:教育真的是百年树人啊,一位教师面对孩子的犯错,要有一颗同情、怜悯、关爱之心。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说,我是一个教师,我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愉快或悲戚,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可以叫人开心,也可以叫人伤心。一位老师站在工作岗位上,看待每一位孩子都要有“百年树人”发展的战略眼光。

感动之三:从人格的角度开发人,变性格劣势为优势

丁老师说,性格决定人生,每一个学生在性格上没有优缺点之分,只有优势劣势之分,做老师的就要强化学生的性格优势。一个运动会,她能充分发掘人才:胆汁质的孩子为运动员,多血质的孩子做啦啦队,粘液质的孩子写新闻报道,抑郁质的孩子搞情报工作,到别的班级打探情况。听到这里,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被丁老师的教育智慧所打动。

她讲到了他班上的有一位抑郁质的孩子,孩子站到朱老师那里,因为他不善于说话,说特想考北大考古系,但妈妈坚决不同意,要他读外语系。丁老师上门帮助孩子做妈妈的思想工作,妈妈一开始坚决不答应,丁老师反复劝说,说这孩子不喜欢说话,你非要他读外语系,那不是往绝路上逼啊。妈妈终于答应了。结果,那一年,报考北大考古系的就两个人,他直接升研究生,唯一的一个去日本留学的名额也让他占了,现在成了考古专家,出书了,在他喜欢的岗位做着贡献。

丁老师说,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有一个两面性,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她教的一位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她帮助他想了许多的办法,可还是改不了,这孩子痛苦得只好去喝敌敌畏。然后,丁老师就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小偷,小偷胆大、心细。胆大、心细的心理品质适合做的是外科医生,于是,就天天在这位孩子的耳边灌,你是外科医生,你就是外科医生,同学、家长也说他的外科医生,后来,他果真成了外科医生。

一个个翔实的事例,一句句肺腑的话语,在每一位听课者的面前,铺开了一个教育的长卷,那就是用爱心、智慧、奉献、魅力、创造、激情编织而成的发展型的新时代班主任。

第四篇:精彩课堂感动心灵

精彩课堂感动心灵

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三是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 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二、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教学片段:计算父母的爱有几斤

师:多美的家庭树呀,一片片树叶都浸透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我想把它叫作“亲情树”,喜欢这个名字吗?

师(课件演示)瞧,“亲情树”上结出了许多“亲情果”,想不想采摘一个 尝一尝?

学生们一个个踊跃上台,点击“亲情果”。每点击一个“亲情果”,“亲情果”就落地,并弹跳出一个问题。

生甲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

生甲:算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甲:从没计算过。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

师:谁能计算出来吗?

生乙:不能,我们长这么大,得吃多少东西才行呀!

师:对呀,把刚出生时的小不点,抚养成今天的你们,爸爸妈妈想尽办法让你们吃得饱,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得费多少心思啊。生丙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送我,下午是妈妈接我,有时我忘了带书本,爷爷还会给我送来。所以我一时计算不出来,但我想,加起来一定很长很长。师:我发现,这些问题大家都没回答出来,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乙:父母的爱没法计算。

生丙:因为平时我们从末想过这些问题。……

师:是啊,不仅爸妈关心着你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关心着你们,你们多幸福啊!这条长长的路上,每个脚印里,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曾经有人问,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有多少斤?)你们说呢?

生甲:很重很重。

生乙:很沉很沉。

生丙: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思考:“以我为主,漠视他人”是现在少年的普遍心理缺陷。引导他们关注身边最寻常的事、最普遍的人,并让他们从中体悟出心灵的感动,也许是填补那份缺陷的好办法。课件与问题的独具匠心设计,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的出现,巧妙地带着学生们进入生活的回忆,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对父母之爱的体验。举一反三,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比出皆是。以课堂为基点辐射生话,这才是品德课的终极目标。

1、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说说”、“议议”、“评一评”、“演演”的新俗套。为帮助学生感受到成长道理上家人浓浓的关爱,设计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叮嘱你说了多少遍?”“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等你放学时间有多长?”“爱有几斤”?让学生动动笔先做一个书面调查和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以打破沉闷 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尽可能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的活动。

2、以虚促实,为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作为人文性学科,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德性、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话动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本文“父母的爱无法计算。”“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爱很重很重。很沉很沉。”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却最能反映父母的爱的“厚实”,使学生对父母的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3、以小见大,根植生活琐事深入情感“回归生活世界”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处处是小事,从小事最能见真情。小事也往往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引导他们从关注身边的最寻常、最普通的真实小事“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父母接送你上学回家”,根植于这些亲历亲为的生活琐事,学生从“随便说说”到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当这种真爱深入孩子的心灵时,我们就无需担心,他们现在以及将来是否会对父母、对同伴、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世界充满着爱。

三、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洛克)游戏、扮演、各种竞赛……在这些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了其好动的天性。作为“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话课程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教学片段:让爱做主

师:请大家根据课前调查记录来说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在为你做些什么呢?

生1:早晨上学,妈妈为我背书包;晚上,妈妈还教我做作业。

生2:星期天,我还在睡懒觉呢,妈妈已经为我烧好了热腾腾的鸡蛋面,后来又陪我去商店买鞋,下午还陪我上公园玩。

师:这些同学观察得真细致,可是,我也发现有些同学的调查表填得很筒单。是不是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认真呢?

生3:不是的,我妈妈平时上班挺忙,很多事情都让我自己做。

生4:我妈妈也是。她说我都快十岁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师:那么,是不是父母为我们做的事越多,就说明他们越疼爱自己呢?(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看来观点不一样哦,不如我们开展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吧。

学生按不同的观点调整了座位,分成正反两方进行预备讨论,并进行正反讨论。

师:是的,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还高,不水还深,实在无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可曾发现——(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朗诵一首小诗《父母的爱》

师:同学们,我们就在这爱的包围中,一天天长大起来。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吗?(背景音乐《感谢你》响起,课堂上鸦雀无声。十几秒过后,终于有一位女生举起了手)

女生甲:我想说:“妈妈,谢谢你!(说完便哽咽起来。教室里依然沉默,教师环顾四周,用眼神鼓励一名男生发言)

男生乙说:妈妈,我爱你!

(教室里特别安静,同学们谁都不愿说话,眼睛里都含者泪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好吗?

(所有的同学都点点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师(声音微微颤抖):同学们,你们的真情很让老师感动。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可是,爱却需要行动(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需要行动”)你们用什么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平常的一点一滴,恰恰可以表达最真挚动人的爱!同学们,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在此,我想把两张贺卡转送给你们的父母,能帮老师完成这个心愿吗?

老师画贺卡,请学生读贺卡上关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简介。

师: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回报,惟有一生心存感激。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小小举动,每天都让爸爸妈妈感到开心,感到欣慰,感到骄傲,让她们觉得天天都是母亲节,天天都是父亲节,大家说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好好想想,在脑海里放一次电影:从今天开始,你回家以后会怎么做?想象一下,父母会有怎样的心情?想好了,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交流。接下来的时间,老师都想把它留给你们……

(继续播放《感谢你》音乐,学生都沉浸在想象中,不时露出微笑)

思考:思品教学内容须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 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调查表所体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学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老师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说”的环节。教师确实要有一双慧眼,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善于及时进行精辟恰当的处理并及时抓住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引导,会收到双倍的效果。

1、要把金针度与人——价值引导作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一门课程,品德教学更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儿童健康、安全地成长。有些教学上的把握不当,也许反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孩子向你说了心里话,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以后的情况如何,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怎么看待和感受你对他心灵所做的合乎人性的触动。真正的对话不仅需要彼此的真诚,更需要一种“合乎人性的触动”。当教师观察到部分孩子存在对父母爱孩子认识偏差时,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思考与分析。不是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没有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进行了学生喜爱的形式“正反辩论赛”,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点拨,帮助他们在不断的价值冲突中学会自主选择。如正方:“那些事情我们现在做不好,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帮我们做一点,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做了。”反方:“我不那么认为。以前,我也是什么事都让妈妈帮我做。直到有一次.爸爸妈妈有事不能按时回家,结果我饿得眼睛都花了。妈妈很心疼,她开始教我下面条、用微波炉做简单的饭菜。现在.我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妈妈外出也放心了。”通过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观点越辩越明,思考逐渐深入,„疼爱”与“溺爱”的不同在此有了鲜明的答案。

2、此时无声胜有声——恰当留白教材的呈现与教案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面课堂却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偶然的、随机的因素,难以完全按照教材的预设和教师的预设去进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教人化平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教师深情的小结“是的,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还高,比水还深,实在无法计算。”接着又趁热“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朗诵一首小诗《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一顿可口的饭菜,父母的爱是一声重复的话语,父母的爱是一段静静的等候……”爱在学生们的心中堆积,当《感谢你》的音乐缓缓响起时,它似乎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让人不由响起了自己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思绪……学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课堂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久久地思索,学生回味着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老师没有打破这个“僵局”,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说”的环节。“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处理既避免了沉默的尴尬,又将学生情感的波澜推向了高潮。或许我们有时该注意情当留白,毕竟“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3、心中悟出始知深——倡导自主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这堂课前我还布置请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倒一次洗脚水,帮妈妈吹干头发,做做简单的家务等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去体悟父母”的辛劳,从而引发其心灵的震动。另外,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 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或评价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在情感上有所感染。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爱的行动”,学生争先恐后。如有学生说:“昨天,我一回到家就帮妈妈拖起地来。妈妈对我的举动很吃惊,吃晚饭时,尽往我碗里夹菜。我只做了一点点小事,妈妈就这么心满意足,可妈妈每天做那么多事,我却还常常对她发脾气,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有学生说:“我给爸爸洗了一回脚(笑声)。开始时,爸爸说什么也不肯让我洗,后来拗不过我,只好乖乖地听我的了。我发现爸爸的脚跟上、脚趾间有很硬很硬的茧,脚背上的青筋一根根地暴露着。我想,爸爸真是太辛苦了,为了这个家,到处奔波。”品德课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要融人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品德。与其这是一堂品德教育课,不如把它看成是一次师生对话,一次真情告白,一次生活访谈。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

雅斯狈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以上案例告诉我,老师们光有真情和真心不够,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去宣泄;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去创造。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做主吧!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开放些、“简单”些,让课堂多一些留白,多一份晃动,多一些生成,便多了份精彩。

第五篇:心灵的感动作文800字

心灵的感动作文800字

心灵的感动作文

在偶然的一场梦里,内心深处的我与上帝相遇了,上帝便带我领略人世间美丽的真谛。这,就是我心灵深处的感动。

上帝把手一晃,我眼前便浮现了《感动中国》里的一幕。幕上有一个女孩,叫何玥,是个农家女。小巧玲珑的眼睛、大大的樱桃嘴、一头乌黑的秀发、黄黄的皮肤,是这个农家女的模样。可是,上天却把灾难降临在了这个无辜的女孩身上——2012年4月,就在何玥准备毕业的时候,一次体检检出自己患上了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家人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妈妈叶翠荣为此还哭了一天,把一床被子哭湿了。家人亲戚凑钱给何玥进行了一次手术病情缓解后,何玥赶回学校参加考试。她语文作文的题目是《真正的英雄》:一个小女孩被送进了抢救室,医生说,必须马上手术,不然就会没命。后来手术成功了。我去看望小女孩。小女孩对我说,我真怕自己醒不来了。可是离死亡不远的时候,我拼搏了,最后战胜了死亡。

稚嫩清新的文字打动了语文老师何兰鲜,她给了这篇作文满分。

可是,这只是暂时的,过了不久,病情又复发了。爸爸何先航急忙送她去医院,但是,医生说,即使做手术也改变不了何玥的“命运”了。父母知道“命运”是什么,但仍然痴痴地幻想奇迹的出现。

有一天,何玥请求家人,把自己完好无损的器官捐出去。此话一出,她的家人立即反对。她自信满满地说:“我知道,我的生命快到尽头了,怎样挽不回来了。可是还有一些人有救啊,我也想为人民做贡献。”家人发现已无法使她放弃梦想时,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

2012年11月17日,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何玥的生命,在一个叫索朗旺青的年轻人身上得以延续。

我哭了,我感动了。上帝帮我擦干眼泪,问我:“有什么>收获吗?”我感慨地说:“感动,就两个字,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无论高贵低贱,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下载心灵的感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灵的感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先进人物,收获心灵感动

    学习先进人物收获心灵感动【热点一】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典礼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

    震撼心灵的感动(5篇)

    震撼心灵的感动 观看2013最美孝心少年有感 这两周我带全校学生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我一连看了四遍,每次我一直在流泪中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一直在感慨中品读着他们的心灵。他......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著名职业培训专家弗拉尔?凯普的著作,该书被《纽约时报书评》赞誉为“最完美的员工培训读本”。在这本被众多著名企业奉为圭臬的书......

    名诗佳句让心灵感动

    名诗佳句让心灵感动 有名言曰:“高尚的爱好,可以造就天堂。庸俗的爱好,只能造就坟墓。”这是何等警策而又催人奋进的教诲啊 纵观古今,文人墨客写下了多少名诗佳句,它们深深的感动......

    感动心灵的经典话语

    1、我们如海鸥与波涛相遇似的,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我们也分别了。上帝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2、爱......

    让感动走进心灵作文5篇

    让感动走进心灵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

    感动心灵的句子[合集5篇]

    感动心灵的句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呢?下面是小编......

    感动心灵故事主持人串词

    女: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 为世界画一双眼睛 男: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 为世界唱一首歌曲 女:用所有记下的事迹 感动你我 男: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 流下感动的泪滴 女:在人的一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