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 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3:4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赋得永久的悔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赋得永久的悔 读后感》。

第一篇:赋得永久的悔 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

“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

“淳朴恬澹,本色天然”

“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这些词句来概括季老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原本读这本书,信手拣来,纯属偶然,但现在却是欣然。原因自不必多说,尽(浸)在书中了。

季老的阅历已不能用丰富二字形容,但他能持着谦虚待人的本性,在“大家”中委实不多。也许正是清楚了自己的优劣,所以有感而发的谦虚是真诚的,绝不是虚妄的。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季羡林正是经历了这样苦涩的童年。诚如季老所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家境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此情此景,与我们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成为季老一生中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叔父对他望子成龙,教育十分严格.季老也正是从此刻起开启了他漫长的求学生涯……

季老虽已耄耋之年,写起文章来仍像孩子们般生动、活泼。比方,在夜课后,在黑暗中,走过一片种满了芍药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药花同绿色的叶子化成了一个颜色,清香似乎扑入鼻宫。季老戏称,学习英文总同美丽的芍药花联在一起,留在脑海,成为美丽的回忆。

关于“拖尸”,季老也描写得惟妙惟肖。据说,这是当时清华的一个特色。新生在报到前必须先到体育馆,旧生好事者列队对新生进行“拖尸”。几个彪形大汉把新生的两手、两脚抓住,举了起来,在空中摇晃几次,然后抛到垫子上,这就算完成了手续,颇有点像《水浒传》上提到的杀威棒。想想,我们报到是去的也是体育馆,只是没受到这样的“礼遇”。其实,这只不过是旧生对新伙伴开一点玩笑,充满了友情的。

季老就是如此赋有生活感,此外,他的处事原则、清醒自知、民族意识也毫不逊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季老躬行着。他心头有拂拭不掉的科钦人民的一颦一笑,有火焰山的热烈奇异,也丝毫不缺少哥廷根般的点点怀念、感激。体验天雨曼陀罗,分享山中逸趣,来到虎门炮台,一笔点出民族的脊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他不以瓦尔德施密特的评价而沮丧,也决不由于中村元教授的夸奖而发昏。他认识到翻译工作的价值,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甚至可以对垂垂老矣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说出善意的谎言,真心却又不虚伪。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般成熟,一个百变的季羡林。一个时代的骄子。

书名用“永久的悔”,那么季老“永久的悔”又是什么呢!季老说,这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这永久的悔片刻没有离开过他的心,即: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

是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季老如是说。对他自己,也对我们。

第二篇: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一)今天又读了《中国最美的散文集》之《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季羡林先是风趣的挑了一下这个听起来有些八股味道的题目,然后大致的叙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经历(从出生到八十多岁的生平经历过的地方。)原来季羡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离开了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的亲生母亲而去了遥远的地方' 发扬光大 ' 了。

如今的我们大概是都觉得季羡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文学水平提高了,当然也出名了,发财了。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实季羡林的内心也是极为痛苦地!丧母之痛!

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季羡林老人家幼年的时候家里是非常穷的!唯一'阔'的一阵还是在作者还未出生的时候,作者的九叔买了一张奖券竟然也幸运的中奖了!也理所应当的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季羡林的父亲)一笔钱,可季羡林的父亲却没有拿这笔钱用于>投资,却欢欢喜喜的办了一桌宴席!钱便又'挥霍'完了,季羡林的家里又是变得'一贫如洗'了。

季羡林只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写到了关于吃的东西,例如:'白的'(麦子面饼子)——当时最好的食品;'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最差的是'红的'(红高粱面饼子)。由于家庭条件,季羡林从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涩的'红的'.儿时的季羡林只在他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儿时的记忆大多都是吃的东西,而对于只有六岁的他来讲,对于母亲的记忆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羡林大学毕业以前可怜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见到过母亲一次面 ,且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又离开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给母亲奔丧了。

所以季羡林是十分后悔当初离开家的,他自己宁愿一辈子只吃'红的',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亲爱的母亲啊!难以割舍的对母亲的思念与追悼。所以离开母亲,乃是季羡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二)最近,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是季先生在他望九之年写给母亲的。季先生是一位过早地失去母亲而终身怀有风木之悲的人,他6岁就离开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笑容。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生活的艰辛,食物匮乏,想方设法寻找吃的东西而母亲则终日吃'黄的'食物的情节,令人心酸。全文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亲至爱,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季先生把他对母亲的深情和歉意寓于质朴的语言之中,自始至终倾注了一个情字,读后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现节选文章的最后两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日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不回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单的一句话里饱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正应在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如泣如诉。这是一份平平常常的人生菜单,季先生到了耄耋之年感叹自己的人生,这是季先生心灵的晾晒,值得我们深思。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母亲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当一切。那么,作为儿女应该怎样回报母亲呢?读完这篇文章,我最深的感慨是,我们应该趁着自己的母亲还健在,赶紧补上这一堂人生之课,不要因为自己的怠慢和疏忽酿成人间悲剧,时间不等人呀!

正象季老先生所讲的,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比起伟大的母亲又算得了什么!是啊,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人生固然重要,但与伟大的母爱和母亲的无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季先生的感受刻骨铭心!永久的悔实则是无尽的爱。我们可能不曾有季先生那样的悔,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像季老先生那样,纵使悔痛一生,也唤不回望眼欲穿的那位母亲的生命。在母亲过世后抚棺大哭时,恨不能随母亲而地下,然后再为'永久的悔'写什么赋。我希望我们大家都有颗清清明明的心,不要有这样永久的悔。让我们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吧!伟大的母爱是一盏不灭的灯。

第三篇:《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想想已然有好几年没有真正意义上认真的读过书了,看着书架上摆着女儿新买的几本新近出版的名家名作不禁顺手拿起了几本想拜读拜读,平息一下内心的浮躁寻一方净土好让自己焦虑无需的神经平静下来,《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一下跃入我的眼帘,永久的悔多么沉重的话题,大气的可以赋得的人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何?而季老确是当之无愧可以“赋得永久的悔”的人!

季羡林是一位学识渊博有着质朴的情感和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学者,他平和谦逊的外表下孕育着一颗充满爱和善良之心,他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填满恋惜,发自内心的赞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引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岁月的长河、推开疑惑的屏障遨游于宇宙无限的空间里,陶醉于名山大川的秀丽风景之中。给我们书写描绘着一个如曼妙音乐般的冥想,带我们踏进一个色彩纷呈、绚丽多姿的美丽新世界。在老人一声声的赞叹中你感受到了造物主的神奇,他的温情和恋惜流淌在世界各个角落,在峭壁嶙峋伟岸的大山的林深处,在江河流淌的岁月长河里,在纯朴真诚的世界各地人们友好的温情里,让我们留连往返恨不能亲临其境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魅力。他把内心的爱奉献给了每处让他赏心悦目满心欢喜的世间生灵们,他会心怀虔诚的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恭敬地祝福黄山屹立一千多年依然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的黄山奇松。虔诚的祝他们长寿!他温情的怜惜那些和人类是好朋友的动物们,欣赏动物们对人类的忠诚和自由的天性,在动物们身上寻找人类需要追寻的自然规律,真诚的祝福自由自在的神牛们有福了!朴实的情感流露于简单的话语之间,让我们仿佛觉得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感受他温情慈善的心,读后感《《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文明如群星璀璨、呼之欲出文化魅力的源头,用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引领我们遨游于世界文明的瀚海中。用他最真诚的心传递着友谊的种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铺满神奇的世界。最让人欣赏的是他真诚、豁达、开朗的人品,没有夸夸其谈的浮躁,有的是实事求是、爱憎分明的君子之气。他诚挚的赞美纯真的友谊,珍爱自己的亲人不离不弃、安静的享受真实的只属于自己的亲情,心怀感恩的对待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们,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一位德高望重、善良的老人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正在聆听他的谆谆教诲,感受他谦逊的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季老的一生是充实、美好的,他经历了少年求学的艰辛,学而有成的充实,在有生之年饱览群书,亲历大自然、遨游于世界各地,饱识生活给他带来的最美妙的感受好生羡慕!他谦逊温和的性格无处不受人尊敬和爱戴,有什么比人们崇高的赞叹更让人羡慕的呢?我在这里祝他有福了!(套用老先生的话)

想在他回忆一生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将不悔。正向他书中描绘的那样,吃了该吃的苦,行了该走的路,遇了相知的人,有了温馨的情。荣幸自己在岁月的长河里尽情的书写着婉约、优美洒脱的文字,有幸记录这一生的美好流芳百世,留世人去同他一起遨游于天地间的神奇和美妙是一件多么荣幸之至的幸事啊!让我们感受到为自己能作为人生于这奇妙的世界而感到自豪和荣幸。

想在季老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您给自己所描绘的天堂就在您自己的脚下,您能看到美丽的天堂为您敞开的大门,看到儿孙们、朋友们和爱戴您的人们有说有笑的簇拥您前行,您会在星光的引领下无悔快乐的告别亲朋好友的送行,挥一挥手潇洒的开启天堂的光辉。

季老您是<负得永久悔的人>!

爱您!优美的文字!

爱您!爱憎分明刚柔兼具的性格!

爱您!天真无邪、溢满了博爱之心!在这里我祝您安好!

第四篇:读《赋得永久的悔》有感

读《赋得永久的悔》有感

之所以会挑这本书,一方面是奔着季羡林的大名去的,因为他是国宝,是大师,出了很多的书,著作等身;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名字很好。于是选中了,就带了回来。

这是季羡林老师的自选集,选了一些自己的散文。我看了很多,感觉挺好。在我的印象里,知道他是研究中印文化的,知道他主编了《百年美文》,其他的都不知道了。直到这本书才知道他也是个散文家。

他这个散文家,有点返璞归真,呵呵。我认为他的文章很平实,文字也很普通,甚至语言也没有很出众的地方,可是有一点就是真诚,因为真诚,所以有感情,有了善念,有了思想,所以文章读起来很好,常常给人产生共鸣。我上网查了一些他的资料,才知道他实际从17岁就开始写散文,写了80万字左右,顿时感觉这人认真。听说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的确,这本书也是他真诚的化身,化身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书里谈到一些在外国的经历,往往与孩子联系在一块,这说明他一定很和蔼,而且对孩子充满感情。我想有一个可以和孩子交流的人,并且对孩子记忆的人,该是一个怎样的可爱的人?书里也讲了一些生活上的事,老师、喜欢的植物、动物不一而足,处处都是真情,读起来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似的。

书的内容并没有全看完,虽然很好,不过,好多带点回忆的感觉,有点忧伤,让我看不下去。我就要还书了,却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我自己一开始就错误的问题。之前,我一直以为书名是《赋得永久的梅》,我还以为是因为他喜欢梅花,或者也喜欢一个可以叫梅的姑娘。因为我有点喜欢梅,虽然没见过真正的梅花。可是,我在一瞬间竟发现书名叫《赋得永久的悔》。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差之千里。我找了一下原因,因为书名是毛笔的字样,所以没有细看,只隐约感觉是个梅字。如今,在我面前的却真真切切,的确是个悔字。他有什么悔的吗?他的声望、他的人品是很难挑出差的啊,为什么还有一生的“悔”?

文中上来就提出了,他的悔是:不该离别故乡,离开母亲。然后回忆了一些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对母亲的记忆,以及自己的伤心。这是我从重新审视了这个题目,我差点真的“悔”在这篇文章。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他对于母亲的记忆那么少,少的可怜,连我都比他多了好多。他是站在那个年龄段写的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因为书上没说。然而这句话却被我记下了,永远永远。昨天和母亲在网上视频,因为我妈在我姐家,可是网很卡,通话不行,看视频也不行。然而终究挤出一张照片,在网上,我差点流泪。我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我也写过很多关于她的文章,然而这种情会越久越难舍。

母亲也是快半百的人了,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她的瘦弱的身体总是令我担心。然而,我现在离她很远了,三千里的距离,隔了多少重山多少条河。我离开了,虽然每年寒暑假还是会回去,但还是很担心。我父亲经常会出去干活,母亲就一个在家了,那该是多么孤独的啊。我自己带着梦想来到远方,可是把它丢在很远的地方。

作为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也会在母亲上留下永久的悔,我呢,我的命运何去何从呢?现在还都未知,但我希望我以后能够少悔一点,多和父母亲在一起,和姐姐在一起,我宁可没有别的荣誉,也不愿在亲情留下无尽的悔。

书已经还了,可是文章留在了我的心中。

第五篇:《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

引导语: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写的真挚感人,下面是《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罗们曾两次窜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地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他说的是实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in)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北京大学那一位“老佛爷”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

后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于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样,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情况。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

母亲当然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可惜,当我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有几岁,告诉我,我也不懂。所以,我们家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昙花一现,我到现在也不完全明白。这谜恐怕要成为永恒的谜了。

不管怎样,我们家又恢复到从前那种穷困的情况。后来听人说,我们家那时只有半亩多地。这半亩多地是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这半亩多地生活。城里的九叔当然还会给点接济,然而像中湖北水灾奖那样的事儿,一辈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没有多少钱接济他的哥哥了。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己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以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 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后卖掉。老牛肉难煮,实在没有办法,农民就在肉锅里小便一通,这样肉就好烂了。农民心肠好,有了这种情况,就昭告四邻:“今天的肉你们别买!”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阅读答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

更加勤劳吃苦。

C。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3)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1)D2分,E3分,B1分。(A项文中也提到了在拾麦子、吃月饼等时候的欣喜。B项从上下文来看,拾麦子多与母亲给月饼之间没有特别的逻辑关系。C项上文中也曾提到“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说明母亲也吃过“黄的”。)

(2)①因拾麦子而吃到一点“白的”;②中秋节吃到一块月饼;③去二大爷家蹭上一顿“黄的”;④过年在二大爷家吃黄面糕。(答出2点得3分,答出4点地6分。)

(3)①自己吃到月饼却没有注意到母亲;②自己在贫困中好歹能吃到“白的”“黄的”“黄面糕”等等,而母亲却几乎与之无缘;③母亲一辈子受尽苦难,一辈子没有笑过;④本想迎养母亲,不想在自己读大学时母亲就去世了;⑤后悔不该离开母亲去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幸福、尊荣,以致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1点1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

下载赋得永久的悔 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赋得永久的悔 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念母亲》拓展阅读:赋得永久的悔.DOC

    《怀念母亲》拓展阅读: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

    《永久的悔》说课稿

    《永久的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

    《永久的悔》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 龙台中学初二语文组 徐明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

    《永久的悔》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 一:导入 二、文学作品常识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1935年考取赴德研究生,后因二战爆发滞留德国十年......

    永久的悔-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

    《永久的悔》教案(全文5篇)

    《永久的悔》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

    永久的悔(季羡林)(共5则范文)

    2永久的悔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②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③从书本或网上搜集有关季羡林及......

    《永久的悔》优秀教案评选[共五篇]

    提交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姓名:毛碧琴 省份:广西 学校: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初级中学 通讯地址: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初级中学 邮编:541200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