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优秀教案评选[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4:4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久的悔》优秀教案评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久的悔》优秀教案评选》。

第一篇:《永久的悔》优秀教案评选

提交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姓名:毛碧琴 省份:广西

学校: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初级中学 通讯地址: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初级中学 邮编:541200 联系电话:*** 《永久的悔》第一课时教案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灵川镇初中 毛碧琴 2011年3月15日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②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③从书本或网上搜集有关季羡林及他母亲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课题: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 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体味文章的风格与 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三、教材分析:

这是又一篇反映亲情题材的散文,与《背影》在选材、结构、语言、主题等方面有诸多相似点,文章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表达因无法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该文可补充加强学生对亲情的体会和理解,进一步明确孝心无价。教学重点:

1. 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 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珍惜现在,珍

惜未来。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某些句子所包含的深厚感情的理解。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教学应突破对学生情感

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四、教学方法:

1.这篇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什么表示强烈抒情的字眼。但正是这些极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含着至爱深情。教学时结合练习题引导学生体会。

2.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可以采用朗读教法,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3.读、评、讲、议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读课文

教师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吗?他因母亲去世而引发自己内心的愧疚和自责,甚至“一度曾想到自杀,追随母亲于地下”,而他自己“在她身边只待到六岁”,“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困扰在季先生的心里呢?他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请从他的《永久的悔》中去找答案。

真正读懂了季羡林《永久的悔》一文,就基本上得到了答案,看谁能最快得...到这个答案。

2.在已经预习了的基础上速读课文,然后交流答案。

二、探究发现,议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够呛(qiàng)模糊(mó)轮廓(kuò)耕耘(gēng yún)

简陋(lòu)

无缘(yuán)

唾手可得(tuò)

孤苦伶仃(língdīng)立锥之地(zhuī)懵懵懂懂(měng)俯拾皆是(fǔ)白面馍镆(mó)寄人篱下(lí)

2.①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②作者为什么“悔”?③悔的具体表现是什么?④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④“你在家里是怎样和父母、长辈相处的?你从哪些点滴小事中感受到了父母对你的爱?请谈谈你这方面的一些感受。”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求取真理。

答案:板书:

①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该离乡 ,不该离开母亲。②作者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

③悔的具体表现是: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眼眶。

④这个悔即包含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三、目标达成,用课文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2.用平实的语言写一段话或一句话来体现深厚感情,这是本节课的写作上的“用课文”。

四、盘点所学,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概略地说说你在思想上和阅读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1.思想上要学会领会亲人育人的良苦用心,学会感恩,学会爱人,懂得尽孝,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珍惜现在,珍惜未来。

2.阅读和写作上,要学会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至爱的深情。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作文《永久的悔》(写诗歌也行,一定要有分量)。2.摘抄歌曲《常回家看看》,体会在现实生活环境下的我们如何尽孝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永久的悔: 不该离乡 不该离开母亲 母亲受尽了苦难

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

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母亲永别 我心永悔 深切怀念 无尽悔恨

六、教学反思:《永久的悔》教学反思

1.《永久的悔》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结合本文的特点,我通过读、议、用、结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2.反思教学过程: 开始,为了唤醒学生读书的欲望,我创设情境的教学核心是激发和唤醒。教....师的所考虑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或唤醒学生读书的欲望。即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将学习的主体唤醒,解决学习主体的学习动力问题。

第二步骤:进入到“探究发现,议课文。”的教学环节。师生读课文、议课文后共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①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②作者为什么“悔”?③悔的表现是什么?④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并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求取真理。(我是将教师、课本、学生放在平等地位,都从

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规律为出发点,去读课文、议课文,认识课文,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学习者,与学生共学习同成长。)语文教学是要探讨“语文”和“人文”方面的问题,为此,我又设计了 “人文”方面的问题:“你在家里是怎样和父母、长辈相处的?你从哪些点滴小事中感受到了父母对你的爱?请谈谈你这方面的一些感受。”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这是时刻注意要“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

第三步骤:目标达成,用课文。用平实的语言写一段话或一句话来体现深厚感情。这叫“学以致用”。

第四步骤:盘点所学,结课文。①让学生从“语文”和“人文”方面对课文去进行梳理,并让学生明确今后学习的新目标。②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所获。

3.成功之处:

①我是将教师、课本、学生放在平等地位,都从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规律为出发点,去读课文、议课文,认识课文,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学习者,与学生共学习同成长。②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③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要“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

4.我的思考:①教师教授仍然偏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堂。②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还有待于提高。③教师在吃透文本上还有待于加强。

第二篇:《永久的悔》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

龙台中学初二语文组 徐明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过程与方法: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2.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当代孝子捐肾救母 ——田世国颁奖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田世国用他的行动尽了孝,可又有几个人可以无悔如他呢?季羡林老人的一篇《永久的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能尽孝的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之情。

二、文学作品常识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 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字形:后悔(huǐ)俯拾皆是(fǔ)简陋(lòu)唾手可得(tuò)立锥之地(zhuī)孤苦伶仃(língdīng)无缘(yuán)够呛(qiàng)模糊(mó)轮廓(kuò)懵懵懂懂(měng)寄人篱下(lí)耕耘(gēng yún)白面馍镆(mó)

2、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2、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感情——“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3~9)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重点研习

研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同学们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得是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我”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因为这个“悔”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研习3、4自然段

1. 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明确: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 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 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 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5. 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研习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红的

3、那么,这个“红的”指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里得到这个答案的呢?——“红的”指得是高粱饼子,是最不好吃的吃的。

4.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见课末板书设计)。

5.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同时思考两个问题:①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两句话的感情?②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①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②因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十分的伟大。

研习9一ll自然段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9、10自然段。

2、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听完了这两段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吗?——这两段文章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3、请同学们看第9自然段,如何理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他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明确:①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她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②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实现尽孝母亲的美好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4.大家是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5、一般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却极少,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对母亲进行了直接的描写?——第7自然段母亲给我月饼及第9自然段的一句话。

6、虽然对母亲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很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在于本文所表达的情。(2)作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了很多的铺垫,如家庭的贫困表现出母亲生活的艰辛等等。

总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体会到亲人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这感受可以是对课文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亲情的感受,任你们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六、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本文回忆儿时家里贫苦生活和自己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侍奉照顾母亲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心和儿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之情。

2、(1)、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内疚之情→总体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板书 主要内容包括:A、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B、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C、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2)、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板书:线索)_“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_: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没有好东西吃的环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因为家境贫苦,一有点儿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给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所以,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就围绕着吃的来写了。这样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复杂了。

(3)、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请同学们看课文,课文的开头写道“我永久的悔”,而在结尾处又提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请问,课文在结构上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起强调作用,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悔恨之情,与题目“永久的悔”紧紧相扣。

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内容: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 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篇:《永久的悔》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

一:导入

二、文学作品常识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德文,1935年考取赴德研究生,后因二战爆发滞留德国十年。1945年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在印度佛学,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及中外关系史等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接近九十岁的高龄,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约,完成了这篇散文。作者虽然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但是,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对于自己未能对母亲的尽孝而铸成一个永远的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而成年后则无从尽孝。因为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作者,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字形: 俯拾皆是(fǔ)唾手可得(tuò)立锥之地(zhuī)孤苦伶仃(língdīng)够呛(qiàng)模糊(mó)懵懵懂懂(měng)寄人篱下(lí)耕耘(gēng yún)白面馍镆(mó)(可补充:mó 模范 模式 模型 模仿;mu 模样 模板 模具)

2、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2、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感情——“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3~9)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重点研习

研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同学们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得是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我”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因为这个“悔”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纵观龙池初中151班,认真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说俯拾皆是。)(太宗皇帝要晏驾,世祖皇帝才六岁,睿亲王多尔衮揽总儿掌握朝政,眼看着的花花江山唾手可得,可他就是不伸这个手。)

用“俯拾皆是”、“唾手可得”连在一起造句:(你以为机遇是俯拾皆是,你以为成功就是唾手可得吗?)

研习3、4自然段

1. 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明确: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 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 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可以作为作业)

4. 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5. 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研习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红的

3、那么,这个“红的”指的是什么?

——“红的”指的是高粱饼子,是最不好吃的。

4.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 二,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

三,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见课末板书设计)。5.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同时思考两个问题: ①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两句话的感情?

②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明确:①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②因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十分的伟大。)

研习9一ll自然段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9、10自然段。

2、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听完了这两段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吗?

——这两段文章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3、请同学们看第9自然段,如何理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他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明确:①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她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②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实现尽孝母亲的美好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4.大家是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总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体会到亲人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这感受可以是对课文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亲情的感受,任你们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六、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本文回忆儿时家里贫苦生活和自己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侍奉照顾母亲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心和儿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之情。(选讲: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板书:线索)_“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_: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没有好东西吃的环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因为家境贫苦,一有点儿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给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所以,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就围绕着吃的来写了。这样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复杂了。)

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内容: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 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第四篇:永久的悔-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班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组织学生讨论。

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四、本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第五篇:《永久的悔》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来背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呤》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作者名)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演示)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检查预习作业,读准下类词语并掌握其意思。

盈眶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迎养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孤苦伶仃

四、整体把握,明了文章线索。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而“悔”?

⑶作者后悔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⑷这篇文章围绕什么来写?(文章的线索)明确:⑴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⑵原因:母亲受尽了苦难。⑶表现:文章第10段。

⑷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2.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上面的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一.(1-2)开篇设疑(点题)----点出“永久的悔”。

二.(3-9)中间叙述----说明悔的缘由。

三.(10-11)结尾点题(扣题)----突出“永久的悔”。

五、合作与探究。

1.作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而做儿子的却未能尽孝,以至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小组讨论形成答案。

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在文中找答案)

⑵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永久的悔”,重点应写对母亲的怀念,但这篇文章却大量的写家境和幼年的生活,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 小结:⑴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⑵首先作者家庭情况及幼年生活情况特点都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的苦,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其次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就越深。

六、引申。

1.今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忏悔,后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如今我们也长大了,对于父母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回报他们呢?

2.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七、板书。

永 久 的 悔 季羡林

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一.(19)中间叙述----说明悔的缘由

三.(10-11)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苦 →→→ 悔 →→→ 孝

(母 亲)(作 者)(我 们)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 从文题入手,2. 创建情景,3.

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4.

进入新课学习

5. 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6. 朗读课文,7.

在教师指8. 导下研读l、2自然段9. 让学生默读课文,10.

熟悉文章内容 11.

默读课文,12.

理清文章线索,13.

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

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不敢苟同)

第二课时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线索(存疑)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练习设计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下载《永久的悔》优秀教案评选[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久的悔》优秀教案评选[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久的悔》说课稿

    《永久的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

    永久的悔(季羡林)(共5则范文)

    2永久的悔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②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③从书本或网上搜集有关季羡林及......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一) 今天又读了《中国最美的散文集》之《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季羡林先是风趣的挑了一下这个听起来有些八股味道的题目,然后大......

    赋得永久的悔 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 “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 “淳朴恬澹,本色天然” “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这些词句来概括季老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原本读这本书,信手拣来,纯属偶然,但现在却是欣然......

    读《赋得永久的悔》有感

    读《赋得永久的悔》有感之所以会挑这本书,一方面是奔着季羡林的大名去的,因为他是国宝,是大师,出了很多的书,著作等身;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名字很好。于是选中了,就带了回来。这是季......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读后感] 想想已然有好几年没有真正意义上认真的读过书了,看着书架上摆着女儿新买的几本新近出版的名家名作不禁顺手拿起了几本想拜读拜读,平息一下......

    悔优秀作文

    悔优秀作文 悔优秀作文1 从小认定自己做的事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所以对做出的决定从不后悔。可是……自从搬家以后,每天都乘车来回于家和学校之间,那天,下着大雨。我很幸运找到......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

    引导语: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赋得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