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中国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4: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在中国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在中国读书笔记》。

第一篇:毛泽东在中国读书笔记

毛泽东在中国:存在和意义(1)

渐行渐远的岁月,把许许多多被称为领袖的人物的荣辱成败,积酿成为或甜或苦的老酒,供人们品评论说。过去了的岁月似乎常常按历史的法则收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断前进的生活浪潮冲刷着一些领袖人物留在政治沙滩上或浅或深的脚印。于是,领袖人物身后的境遇,也就演绎和印证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历史法则。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后人的评说,同时还彰显着任何外力都难以动摇的历史公平。因为我们不难看到,依然有一些领袖人物的身影,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在大浪淘沙的涌潮中,昂然矗立在人们视野的地平线上。

中国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的领袖人物。

领袖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表达者,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守望者,是历史进步的领航者。如果有领袖之位的人,目光所及的仅仅是其自身或小圈子、小集团的利益,而不着意去造福民众,不主动肩负起历史给他的使命,不具有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那么,他暂时的荣耀和拥有的位置,不过是权力所鼓胀起来的一个欲望的皮囊,其生命和权力殆尽之日,也就是皮囊萎缩之时。相反,如果他的一生,能够体现领袖的本质,他就不会被后继的历史之潮湮灭;如果他还有别具一格的风采魅力,他的存在和影响,也会是鲜活生动的。

中国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的领袖人物。

从1976年至今,毛泽东逝世已经25年了。在这期间,足足有一整代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离开了人世,同时,也足足有一整代新人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沐浴着变化多样的生活和价值观氛围成长起来,并且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中坚分子。二十多年间,中国人不知驻足过多少精神驿站,跨越了多么难以想象的历史峰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回望毛泽东,走近毛泽东,体味毛泽东,仿佛有一种依稀相隔的感觉,对许多人来说,“毛泽东”三个字至少已像一部读不完也未必能够全读懂的书。但是,如果超越缭乱障眼的生存枝丫,拨开变乱浮躁的精神氛围,静心贴近我们时代的深处,你不难感受到,毛泽东依然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现实中的人。他不仅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标记,一种理想期待的象征,一段历史反思的对象存在着,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他还以自己的伟业和贡献,以自己的思想和品格,浸润着中国今天的事业,滋养着人们的心田。

“毛泽东”三个字,蕴含着怎样的历史真谛?他又是怎样穿越时代之门走向今天的呢?

他曾经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把泥腿子们引向开阔的大路上迅跑。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他走出一条新路,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在远行的红军将士们濒临绝境的时候,他硬是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急拐了一个大弯,拨正了航道。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他开始更为艰苦的理论进军,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群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在牛羊嘶叫的农家小院,他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剧。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他和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砖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在战火烧到国门口的时候,他毅然决策,打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凯歌行进的岁月中,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的年

头,他构想和探索着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对东西方的冷战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

局势,他始终警觉地关注着祖国的独立和安全,并在迟暮之年开创了崭新的外交格局,使中

国走向了整个世界。还是他,率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一贯维护世界和平,主持国际正义,在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们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青年毛泽东的“问题意识”(1)

1919年9月1日,26岁的毛泽东写了一个《问题研究会章程》,提出当时中国需要研

究的71项大大小小共144个问题。他把这个《章程》寄给各地朋友,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学

生邓中夏。邓中夏此前曾到湖南发动学生响应北京的“五四”运动,和毛泽东交往甚密。他把

这个《章程》拿到10月23日刊印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公开发表,同时还写了一段说明:

“我的朋友毛君泽东,从长沙寄来问题研究会章程十余张,在北京的朋友看了,都说很好,有研究的必要。各向我要了一份去。现在我只剩下一份,要的人还不少,我就借本校日刊登

出,以答关心现代问题解决的诸君的雅意。”

青年毛泽东的“问题意识”

“五四”运动前后,世界是什么样子,中国向何处去,青年人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些什么,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毛泽东那一代知识分子。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一开头就申

明,他提议成立“问题研究会”,就是想弄清楚社会和人生面临的“所必需”或“未得适当解决”

从而影响进步的各种“事”和“理”。这个“问题研究会”虽然没有如愿办起来,但《章程》彰显的“问题意识”,及其列举的认为应该研究和解决的大量“事”和“理”,却记录下青年毛泽东一

段值得咀嚼的思考轨迹。

《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的71项144个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以及科学技术诸多方面。有的问题比较宏观抽象,如中央地方集权分权、普通选举、国

防军建设、社会主义能否实施、经济自由、教育普及、孔子研究、东西方文明会合等等;有的问题则比较微观具体,如不搞惩罚式教育、私生儿待遇、姑媳同居、工人退职年薪、茶产

改良、清丈田亩、退回庚子赔款等等。有的问题比较现实和迫切,如大总统权限、新旧国会、废除各省督军、司法独立、劳工住屋、劳工娱乐、勤工俭学、编纂国语教科书、恋爱自由等

等;有的问题则不那么现实,不那么迫切,甚至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改造关系不大,如裁军、外债偿还、币制本位、海外贸易经营、海洋自由、爱尔兰独立、重建东部法国,以及飞渡大

西洋、太平洋和天山,在白令、英吉利、直布罗陀三个海峡开凿通车隧道等等。

从起草《问题研究会章程》的时间看,毛泽东当时提出这些事和理,明显受到胡适实验

主义主张的影响。1918年秋冬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时,毛泽东便认识了胡适,且多有

来往。胡适在7月20日《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提出,“

我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毛泽东也如期看到并表示认可。李大

钊在8月17日《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反驳胡适的观点,提出:“不错,纸上的空谈的”主

义“是危险的,但主义本身并不带来危险!”这个观点,想必毛泽东也看到了。但他并没有介入

这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论争双方都是毛泽东当时敬重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

这场论争的实质,他似乎一时还不能完全了解。那时候,他正如海绵一样吸收和消化着各种

新思想、新文化。无论是对胡适提倡研究的问题,还是对李大钊坚持和捍卫的主义,他似乎

都愿意一试。

毛泽东早年的思想风景(1)

中国人民大学萧延中先生的《巨人的诞生》,在1988年初版的时候,我曾仔细读过,并纳入了阎华、廖奔和我当时主编的一套丛书。一晃小20年过去了。社会的巨大变迁,改

变或正在改变着许多事情,但似乎没有改变该书作者的学术追求,他依然孜孜于毛泽东的研

究。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学术队伍日渐式微的今天,尚能如此坚持,多少可视为萧先生对倾

情选择的精神天空的执著守望。

多年来,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接触有关毛泽东的书籍不在少数。在为数不多的称得上

学术之作的书籍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生平史实研究,一是著作文本解读,一是思想理

论分析。而在对毛泽东的思想理论的研究著述中,学人们所据的视野和参照也有所不同:或

立足于当今的现实需要,在毛泽东的思想理论中挖掘有效资源;或依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

践进程,来考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或着眼于西方“毛学”和中国思想史的视野来深化对毛泽东的思想个性的理解。后一类著述不多,萧先生的学术选择即为其中之

一,或者说是其中的比较突出的一例。而《巨人的诞生》,则是他在这条路上迈出第一步时

留下的难得的脚印。

《巨人的诞生》勾连的是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思想风景。巡看这段风景的好处是,能让人体会毛泽东后来的理论和实践那样轰轰烈烈,实在是峰岭有脉,薪传有自。

几年前,我的一位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朋友,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提出:毛泽东诗词明显受到近

代诗人诗风的熏染,可惜人们很少从这个角度去探寻毛泽东诗词黄钟大吕式的英雄气概的来

路。细想,他的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于大悲大患中呼唤改天换地,在林则徐、柳亚子、黄遵

宪、秋瑾、鲁迅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代诗风的脉络。青年时代自谓“饱读诗书,尝立志气”的毛泽东,熟悉这些近人的作品,中年以后,也常常引用他们的诗句,在给柳亚子的信中更是

直称自己的作品与柳作“诗格略近”。这是从诗词个性而言。从思想个性而言,青年毛泽东的探索,却离不开近代以来另一群人的名字,诸如《巨人的诞生》中特别分析到的梁启超、杨

昌济等等。

从1910年走出韶山到1918年毕业于湖南一师,大致可视为毛泽东“修学储能”(毛泽

东语),集中汲取思想资源的时期。从1918年到1921年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则是他立

足于中国的现实,把自己的选择初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时期。这十年多一点的经历,对毛泽

东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少有不大悲大患,少有不把自己的志向和命

运摆在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来统盘考虑的。而毛泽东和后来的许多著名革命家、政治家不同的是,他的探索,不仅蕴含着改造现实的内在冲动,并外化于某些实践,同时还总是带有浓

浓的学理思考,并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在如何做人的心性之学方面,甚至还自成一套逻辑。

这些,正是《巨人的诞生》用功之所在。作者对青年毛泽东思想逻辑的梳理和研究,读者或

许会有不同看法,但要承认,这是一个十分必要并且具有诱惑力的学术领域,同时也是一个

需要具备相当宽厚的知识背景才可能去亲近、体会和解读的精神天地。

<<上一页返回目录页下一页>>

第二篇:读书笔记毛泽东

读书笔记毛泽东

毛泽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辞海》)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毛泽东以理论家闻名于世,而他的一套思想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和军事经验之中。”R1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毛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他的影响早已经超出了他的国家。”“不论怎样,毛是我触及的历史人物中最伟大者之一,不论历史舞台怎样变幻,他永远与中国与世界同在。”迈克尔·H1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列榜》中,将毛泽东列在第20位,排在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之前,并且大大超前于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等。这足以说明毛泽东的影响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能创造奇勋伟业而获得如此辉煌大成呢?其根本原因是他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人生和事业大成所需要的高超本领和素质。毛泽东又是怎样获得学业大成的呢?他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解决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个不同层次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而获得了学习的最大效益。1902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学生时代历时16年半,其中小学(含私塾)9年,中学2年,师范5年半。小学阶段,他一边读书,一边劳动,熟读经书,爱看“杂书”,也读过一些新书。中学阶段,他关心时事,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结合,以新学、西学为主。师范阶段,他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以社会科学为重点,博览群书,为改造国家社会储才蓄能。青年毛泽东的精神境界与人生抱负的主要发源地就是湖南一师。后来,毛泽东曾回忆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1918年夏至1923年春(调上海党中央工作之前),毛泽东两度从事教育工作,两次赴北京、上海,一面读新书、马列书,一面投身教育实践,开展革命活动。

一、为何学———“改造中国与世界”“为何学”,指求学目的或求学目标,也是理想、志向和抱负问题。请看毛泽东是怎样立志为祖国而学的。他8岁开始读书,27岁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一条深刻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富有时代精神和浓厚个性色彩的求学道路,伴随着求学的行程———韶山(东山)→长沙→北京(上海),相应的求学目的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改造中国与世界”。11“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目睹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对贫困农民苦苦挣扎的情景,毛泽东从小在忧国忧民中萌发了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他不喜欢读经书,而爱读《水浒传》之类反抗皇室官府的“杂书”;他不讲以读书来做官发财,而常和人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他钦佩中外历史上振兴民族、挽救国家的英雄人物,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同学互勉。基于对祖国命运前途的高度责任感,他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自主恢复学业,于1910年秋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从此,离开了闭塞的山村。他这种独立不羁的品质,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大成作出了第一次选择。

第三篇:毛泽东读书笔记

读《毛泽东传》有感

班级:0623091学号:062309108姓名:方圆

毛泽东——一个让无数国人为之自豪的名字,正是他,让一个受百年欺辱的民族屹立起来。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在世界上逐渐有了一席之地,不容小觑,而作为伟人总是饱受争议的,十全十美对于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即使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依然是功过皆有,国内国外对于他的研究也已经走出了最初的那种过分绝对的感觉,一些足够实证的史论随着相关资料的挖掘、解密和澄清而不断发表出来。以研究毛泽东生平的毛学也像其他学派如红学开始日渐完善。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所写的这部传记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书中从毛泽东一生从求知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中年时代的再到辉煌的老年时代的光辉的一生。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毛泽东传》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该书对人物的情景分析更是出神入化,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更展现了这位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别样的人生。

我觉得特里尔的文章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管毛泽东多么伟大,伟大如神,他首先是以人的形态处在人们的视野中,政治和文化的洪流并不会不会淹没特殊人物的光泽。在读《毛泽东传》的时候,我觉得我仿佛来到那个非凡又辉煌的时代,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毛泽东展现在眼前,而不

是理论中仅作为文字表述的毛泽东。毛泽东绝非那种天生的伟大领袖,他在青年的时候设想的中央政府是并不成熟的,而且充满的理想化。即便在他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投身革命后,在政治上也是几起几落,饱尝失败的滋味。我觉得最有趣的部分正是对那个尚不成熟的青年毛泽东的描写,书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毛泽东(和朋友们一起)去长沙附近爬山,在冰凉的池塘里游泳,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天只吃一顿饭,晒日光浴———他认为这会给他的身体带来能量———有大半年的时间不在宿舍就寝而在学校院子里睡觉。这都是为了使他的身体更加健壮。毛泽东把这些叫做“体格锻炼”,在西方这种方式也是不同寻常的,在中国则更是如此。对毛泽东来说,锻炼身体不仅仅是一种获得健康的方式。为什么他迎着狂风高声朗读唐诗?这当然不只是在练嗓子,而是在体验随意和任何抵抗力竞争的愉悦。毛泽东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而正是日记中的这句话,经常被人断章取义用成毛泽东想与天斗与地斗,他是在感受生命不断突破的快感,正如现在在大学校园中我们,意气风发,亦有乘风破浪的胆量。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能够感觉到青年毛泽东的那种有些鲁莽有些冲动的青春气息,总觉得能找到一些共鸣,这样充满人性地描写也减少了这位伟人与我们之间由于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

特里尔先生是一个美国人,通过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能够发现事件中有趣亮点的作者,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他在书中曾这样说道:“如果真要追根溯源,探寻历史的真相,只有返回

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也惟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才可能产生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伟人。”

毛泽东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党魂、军魂、民族之魂。如果说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那么毛泽东则是唤醒了这条在各种压迫下意识渐失的巨龙。在文化的造诣上,毛泽东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毛泽东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从宏观来讲这三个字已经演化成是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信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纵览近代历史的这一段,有好有坏,有背有喜,但领导中国沉浮中寻找到道路的依然是他——毛泽东。

第四篇:毛泽东武略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为充实课余生活,并且进一步掌握这门知识,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由胡哲峰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武略》这本书,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与理解,让我对毛泽东这位伟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了解,现将我的读书感受记下来:

面对我们现在如此安逸的生活,我们可能会淡忘当时在革命战场上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而浴血奋战的勇士们,也许会淡忘了当时的革命领导们彻夜未眠而为如何夺取革命的胜利出谋划策„„也就是说,和平久了,人们常常会忘记战争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怎么样的一种作用。在整个20实际上半叶,战争史几乎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全部。这世界史上罕见的漫长战火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书中在引子: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中这样提到:罕见的战争必然孕育出丰硕的军事思想,况且中国有着五千年“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厮杀场面,丰厚的战争泥土上早已生长出丰硕的兵学理论。毛泽东和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片泥土和本世纪的战争风云中诞生的。

这一段文字简单的说明了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外部条件,这样也不难看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一部经典的战争思想。而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这位不仅用思想,而且用武器改变了我们民族的命运和形象的历史巨人,如果我们把它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比作一部“大书”的话,留下如此丰厚遗产的毛泽东,即使在过去成百上千年后,仍然会是漫漫历史征途上一座耀眼的高峰,让后人敬仰不止的高峰。

在毛泽东的这部“大书”中,其文韬武略足以盖世。军事思想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厚实的一章。毛泽东从马克思、列宁理论中作出了一套精辟的军事学说,它是高度的分析能力和稀有的心里洞察力以及冷酷无情的结晶。

在本书的《战略·战役·战斗》一章中有这样的几段话:

1936年春东征途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战略上的有规则由定向,战役战斗上的不规则无定向。

在一个时期内,战略方向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只能有一个。在一个时期内不能允许有两个乃至多个战略方向。但在战役战斗上,作战方向是没有一定准则的,毛泽东指出“战争方式的游击性,即没有固定战线,这是由于技术条件落后而决定的中国红军作战的特点,也正是过去军事指导的长处。在这里反‘游击主意’是错了的。第五次反‘围剿’中企图建立固定战线是失败的”。

从这段记录中,我有这样的感受:毛泽东这位伟人充分的认识了当前的战争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无论从武器装备上还是士兵素质上,都很好的扬长避短,注意我方的优势,着力发展我军善打游击战的特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战略思想,才保证我军在以后战争中的屡战屡胜。这也恰恰说明了毛泽东传略思想的伟大性与正确性。战略方向上的另一个正确选择是长征途中的“北上”方针。红军被迫撤离浴血奋战十余年的南方根据地后,向哪里发展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关键。如果说遵义会议前还是为了求生存的无目的的逃跑的话,那么,到了遵义会议之后,前进方向的选择就是与求生存、谋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

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了遵义会议在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生命攸关的转折点,多次强调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这次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也说明我们要正确的了解并认识到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本书在虚实·奇正一章中,每一段的标题如下:敌进我退,盘旋打圈;敌进我进,琵琶反弹;退中有进,进退结合;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巧布疑兵,假戏真做;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打而不登,断而不死;围城打援,攻城阻援;“雷公打豆腐”与敲“硬核桃”以及最后的因势利导,就汤下面。

初看标题,感觉着写的是单纯的战略方针,结果,仔细看下来,发现大有一番学问在其中。用兵之道,贵在虚实不定,奇正交替。“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用到这里,简单的来说,就是用兵要灵活机动,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拘于现状的死打仗。

在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不对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他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对这一原则,毛泽东评价很高,称之为是“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并认为人民军队后来的战略战术,都是由它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更为成熟的“敌进我进”构想形成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敌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五次“围剿”初期,已近失去军权的毛泽东仍以负责的精神向中央提议:应该放弃黎川,诱敌深入到建宁、泰宁地区,集中红军主力于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同时,书中这样解释毛泽东的“退中有进,进退结合”战略思想:从1927年到1949年的中国革命战争史,其中有20年的形式特征主要是退却,是战略防御。毛泽东磨破口舌说服大家退却。他解释说:在战后国际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共同勾结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我们要要走交通要道,去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胜利才有希望。这实际上已经预示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启。这种看似退却的战略思想,最后是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点。

对于“巧布疑兵,假戏真做”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评价:毛泽东用兵灵活,主要特点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捉摸不透。上文提到的“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是真真假假的手法之一,虚虚实实,还有许多手法。

对于这样或那样的战略战术,在我敬佩毛泽东的用兵之道的同时,我的感觉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历史条件下、解决何种问题,都一定要充分的结合实际情况,结合事物的外部条件及自身的内部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看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根本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走错路,才能最高效率的解决问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本书的倒数第二章:建军 治军 强军这一章,书中这样提到:毛泽东曾经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度,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是清末新军,这个新军和孙中山建立的革命党,在人民拥护的基础上,完成了推翻清朝的任务,但后来腐化了;第二代是黄埔军,即国民革命军,它曾经是一个革命军队,革了前面搜说的那个军队的命,后来也脱离了人民。第三代是人民解放军。对于毛泽东对部队的管理,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1947年颁布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实行抗日救国纲领;服从上级指挥;不拿人民一针一线。八项注意是:进出宣传;打扫清洁;讲话和气;买卖公平;借物送还;损物赔偿;不乱?屎;不搜俘虏。这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看来,从军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互相变化的历史曲线中,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战斗队的作用。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对这一点不能有丝毫怀疑。

并且无论是在当时抗日救国的第一线,还是现在雪灾、地震的第一现场,都是人民解放军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而冲在危险地第一线。因为有了人民解放军的保护,我们才能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有了安全的保障。这一切的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当时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打下的坚实基础。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我现在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与结合自己的学习,这也坚定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的决心,我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人民走向更好的生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当然,我深知,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以学习为本,我会继续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进一步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最终,能够很好的掌握这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篇: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亲”,最终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悬挂在宇宙的上空指引着中国的前进。毛泽东无论是在中国的政治界还是在世界的政界,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他率领着中国人民大众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发展探索道路前进所著作的理论著作。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了解到: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其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 目的。在工作的实践中应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个事物在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无穷的过程。

《实践论》中阐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出世,不可否认的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在当时的苏联模式以及斯大林模式的“教导”下,《实践论》的问世给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它总结了中国革命在前期学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失败后的教训和经验,给中国指明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从而走向光明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实践论》的正确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让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理论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让中国共产党进行党政、党风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始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引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又一

次证明了《实践论》让中国从贫穷到富裕、从羸弱到强大、从一个“东亚病夫”到世界的“东方雄狮”。

《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的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和“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好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深知“实践出真知”。为此,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实践论》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前、不断发展。

下载毛泽东在中国读书笔记(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在中国读书笔记(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对于纠正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进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起了非......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

    毛泽东著作读书笔记

    《毛泽东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论文—— 读毛泽东文章《为人民服 务》有感班级:计科07-3班 姓名:林楚平学号: 读毛泽东文章《为人民服务》有感【摘要】 读......

    读书笔记(毛泽东传)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学时就熟......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

    《毛泽东传》 读书笔记 我从小时候就了解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一样没有我们新中国,毛主席是我们新中国成长道路上的......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我爱看造反的旧小说(读《水浒传》) [毛泽东的谈话] 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

    毛泽东读书笔记(推荐)

    选择毛泽东,这是历史的必然,逻辑的必然。为什么?还是要谈国情,谈历史,谈阶级。而中国呢?大而穷,后发,是挨打的。几十年内怎么可能切换到资本主义思维和资本主义掠夺世界的强国姿态?没......

    毛泽东文选读书笔记

    毛泽东文选读书笔记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毛泽东文选读书笔记 提起毛泽东,相信绝大部分人心中会立刻浮现出一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伟人形象。确实,咱们伟大的毛泽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