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5 04:5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船舶制造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抢抓国内造船业向内地转移的现实机遇,加快我市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船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益阳造船业起步较早,产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具备较大规模,形成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

(一)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船舶制造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产业工人近1万人。2008年,全市造船企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占全省造船业产值的80%左右,相比2004年的2亿元,年均增长53%;造船能力达到20万载重吨,相比2004年的6万吨载重吨,年均增长35%。造船类别也由以前单一的内河船舶制造逐步拓展到沿海各类船舶制造。

(二)产业分布比较集中

产业的地域集中度较高,初步形成了沅江市、资江沿岸和南县茅草街等产业集中区。全市36家造船企业,有23家分布在沅江市、3家在南县茅草街镇、7家在资江沿岸相距不到10公里范围。占全市造船业总产值65%左右的5家规模企业也基本集中在上述三大区域。

(三)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益阳制造”已成为湖南船舶制造的品牌。益阳船舶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其中新型复合材料船艇占省内市场份额接近100%,自卸运砂船占省内市场份额达到90%。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新型复合材料船艇最大制造商之一,被列入国家防总、海事等6家部门公务艇的定点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设有服务网点,且产品已打入欧美市场。

(四)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余项。4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益阳市中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绞吸式挖泥船,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建造的工程船舶有多项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采用真空导流成型新工艺生产游艇、公务艇、特种艇,其关键技术“多混设计、多混材料、多混工艺”已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市船舶产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科研、设计和人才不足;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生产分散,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等。

二、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目前,益阳船舶产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平均新船需求量将达到5000万载重吨左右,同时其产业正加速向东亚特别是中国转移。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小船舶制造市场从沿海转移到内地,0.5-2万吨级的中小型船舶市场需求将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我市造船业起步较早,产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具备较大规模,形成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具备了承接造船业转移的客观条件。

(一)发展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品牌化带动,提升产业水平。以船舶工业骨干企业为龙头,鼓励兼并重组,整合生产资源,逐步规范企业管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自主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船舶设计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拓展产品种类;主动对接国防工业,发展高端产品,努力形成国内造船工业基

地,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规划目标

1、生产能力稳步增长。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25%以上;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提高综合效益,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2、研发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船舶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新船型、新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常规船舶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

3、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重点发展中海船舶、太阳鸟游艇、金瀚船舶等3家造船企业。到2015年,培育3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8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造船企业和2家以上产值过3亿元的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游艇、工程船舶、运输船舶等主导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创建“太阳鸟”国际知名品牌,整合培育3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拥有上市船舶制造企业1家以上。

4、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建成益阳船舶制造工业园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船舶产业园区,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船舶造修技术和配套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船舶上、下游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体系,建成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依托洞庭湖和资江流域丰富的滩涂、岸线资源,突出以沅江建设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为重点,以南县茅草街镇、桃江县牛潭河镇、资江沿岸合适滩涂等生产基地为辅,构建“一园多点”的产业布局。

(二)稳定船舶企业生产

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经营风险。指导船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持生产连续性。加强统计和调度,帮助企业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船舶企业尤其是重点船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引导船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特种船舶制造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内外知名船用配套设备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船舶产品优化升级,提高工程船、特种工作船、内河及沿海运输船、新型复合材料船舶的设计开发能力,加强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高能效船艇推进器和新船型、新产品研发,加快钢质船舶建造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效果显著以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的技术改造。

(五)积极发展修船和船舶配套产品生产

延伸船舶产业链条,支持船舶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引进新的企业发展船舶上、下游产业和开展配套服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绿色拆船业,实行定点拆解。同时,鼓励开发船用产品,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品。

(六)加强船舶企业管理

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

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培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积极落实国家及省船舶产业政策

要落实国家、省、市船舶制造业调整、振兴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方向,加强造船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

(二)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

要创造良好的信贷融资环境。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确保按期到位;对船东推迟接船的,要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要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在建船舶实行抵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投入。在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中安排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建立船舶产业研发、设计机构和人才的培养、引进。尽快制定和规范船舶企业税费管理办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高起点规划建设,加快船舶产业园区发展。要充分利用益阳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基地”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发申报项目,支持船舶企业加快发展;指导做好园区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滩涂、岸线等造船用地管理办法,采取征用、租赁和临时借用等形式,确保园区和项目建设用地。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港口、航道建设,不断提高船舶通行能力,同时要建设好通往园区的道路;加快园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电力设施建设,确保企业生产和园区发展用电;做好通信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与控制,提升船舶产业信息化水平。要通过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完善船舶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促进现有船舶企业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同时吸引新的船舶企业和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五)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

劳动人事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方位培养和引进人才,特别要注重引进国外优秀专业人才。要组织船舶及配套企业外出招聘人才,广开渠道引进船舶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高职院校资源,培养船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人才,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上适应我市船舶基地发展的需要;积极扶持建立一批船舶电焊工、装配工、机电安装工等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

(六)不断加强行业管理

要加强船舶企业的管理,依法规范船舶产业的发展。市推进船舶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对船舶工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要引导建立行业协会,重点支持成立钢质船舶建造和新型复合材料快艇生产两个行业协会组织,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维护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尽快做好和完善船舶企业生产资质认证和工商、税务登记,逐步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船舶产品的检测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将船舶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船舶产业招商活动,集中引进一批具有专利技术、品牌优势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来益阳投资,加快提升益阳船舶产业的竞争力。着力引进船舶设计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海事大学(船舶学院)、科研院所等来我市合作办

学,建立实训基地。

(八)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服务船舶产业发展。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围绕创业辅导、信用担保、人才培养、投资融资、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支持民营造船企业做大做强。要统筹造船工业与桥梁、水利等相关建设,尤其是要考虑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本市辖区内新建桥梁、大坝等水上设施时,要保证通航净空高度和宽度。要认真执行《益阳市优化经济发展“十不准”》和《益阳市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实行船舶企业检查准入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秩序。要注重联防联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船舶企业周边环境整治。

五、规划实施

(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规划先行,配套跟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市船舶产业发展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从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编制规划、规范管理。

相关市直部门要按照分工,尽快完成船舶产业规划,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启动园区建设规划,同时开始基础设施建设;成立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逐步规范市场秩序;搞好企业工商登记和资质认证,逐步规范企业行为;实行对船舶企业检查准入制;开展船舶企业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第二阶段:从2010年至2012年,主要任务是稳步发展、调整结构。

船舶企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产值年均增幅30%以上;完成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引导中海船舶、太阳鸟游艇、金瀚船舶、先权船舶、桃花江游艇、清水塘造船厂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太阳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争取到2011年成为中国游艇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时,引导船舶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船舶研发设计能力,引进船舶设计研发机构1家以上,组建3-4家船舶技术咨询服务公司。

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主要任务是打造品牌、形成集群。

创建“太阳鸟”国际知名品牌,整合培育3个以上国内知名品牌;游艇、工程船舶、运输船舶等主导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8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建成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游艇制造基地。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益阳市推进船舶工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挂帅,成员由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农村办、市水利局、市经济合作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益阳电业局、电信益阳分公司、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和各银行机构以及相关区县(市)政府(管委会)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市地方海事局。市地方海事局作为船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代行市船舶产业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要加强与省船舶产业主管部门的联系,认真做好船舶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加强对船舶行业协会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有关区县(市)也要成立船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落实工作力量。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篇:昆明市钛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昆明市钛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六)加强环境保护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治的转变,走一条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以高效、节能、先进的工艺技术取代陈旧落后的工艺,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发生。实施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尾矿治理、废酸治理、煤气回收利用项目,使污染物和外排废水达标排放。

第三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力度,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取得了较大突破,确定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新能源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1.产业基础

我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起步较早,其中生物质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相关企业现已初具规模。其中,长春市荣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12KW 同步太阳能跟踪系统,面积达1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跟踪系统,技术国内领先,并拥有多项专利。

2.资源基础

一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我市作为农业大市, 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中,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 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二是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我市靠近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及资源优势。三是我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条件普通地带,天气的特点是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1400—3000小时,全年辐射总量在4200—5400MJ/㎡。但是冬季严寒,气温低,辐射强度较弱。

3.技术基础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其中,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确定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了新能源产业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工业产业基础扎实,科技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新能源产业仍处起步阶段,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较为单一,资金投入不多,产业链条不完整,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市属于能源输入型城市,大多数以跨省输入为主,能源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因此,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我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面临形势

1.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发展替代能源, 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 我国正在抓紧研究广泛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 并准备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立法, 采取税收、政策倾斜等措施, 促进其开发和推广。国家为了鼓励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秸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研究拟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将为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指导意见。

2.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其中,太阳能的理论资源储量为每年23000亿吨标煤;风能的资源量为3.23TW(太瓦=10亿千瓦 ;小水电资源量为180GW ;生物质能的可开发潜力为3.18亿吨标煤。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

面,近3年全球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2%,我国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为17.5%;2003—2005年, 我国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 截止到2005年底, 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兆瓦=千千瓦, 当年产量达到150MW。2006—2007年国家实施生物质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一是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二是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

3.新能源消耗比重将逐步扩大,新能源产业面临加快发展时期

预计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预计到2035—2040年, 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实现沼气年利用55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5000万吨。

能源产业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相比传统能源消费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的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诸多矛盾,新能源以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突出优点,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重点方向和唯一途径,同时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关联,因此,新能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起到强劲的带动引领作用,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是抢占发展战略高地的迫切需求。

二、目标和任务

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装备和能源存储等四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壮大产业规

模,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新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1.提高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发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和风力发电,进一步优化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型城市建设步伐。到2012年,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占全市能源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科技投入,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重点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中新产品开发数目达到200个以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生产及研发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

1.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跟踪转化技术等新型技术,储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资料,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做准备;探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光伏相关零部件: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转换器,记录仪,逆变器,监视器,支架系统,追踪系统,太阳电缆等。

2.能源存储领域。重点发展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有机化合物材料等。

3.风力发电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如风轮、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究制造项目;小型离网风力发电机的应用;进行完整风电产业链设计,建立风电机组安装公司、发展风电场总部经济、以及风电运行与服务等配套公司。

4.生物质能领域。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原料,采用联合收割秸秆粉碎压缩技术,加热气化,提高秸秆的产热效率;采用生物气化方法制取沼气,发展循环生物系统;余料发展工业乙醇,制糖,制油等产品。

(三)预期项目

1.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项目。重点是开发生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

2.太阳能跟踪系统项目。重点开发生产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光电跟踪、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和光电跟踪相结合的太阳能路灯、庭院灯、景观灯、太阳能电站等产品设备。

3.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100MWp 的太阳能热发电厂。4.屋顶集中供热水推广项目。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项目,工程技术重点是解决集热器与建筑结合问题,解决寒冷地区防冻问题。同时要求集热器具有承压、防雷击、抗风、抗冰雹等安全性能,工作寿命15年以上,为建筑物足量供应水质优良、温度恒定在50度的生活热水,且具有无人值守自动控制功能。

5.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重点项目。由于我国屋顶电站尚未形成产业化链条,因此针对长春市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先建设示范项目,以此为今后长春市的产业化推广带来示范性效应。

6.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年产100亿安时量电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年产3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工厂;年产1.5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工厂;年产3千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工厂;年产1.5吨锂子电池用胶粘剂工厂。

7.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项目。到2011年建成年产5000万Ah 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产能,在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中占据约25%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

8.高能化学动力电池项目。建设10条生产线,形成4亿Ah 磷酸亚铁锂电池产能,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9.镍氢动力电池项目。到2011年公司建成年产4亿Ah 镍氢动力电池产能,在镍氢电池中占据约50%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40%的市场份额。

10.风力发电设备领域项目。年产150万千瓦风电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年生产风电设备150万千瓦,年销售额150亿元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11.中小型风机项目。建设年产10MW 小型风电机组生产能力的中小型风机制造企业。

12.开发风能上网所需的配套设备项目。主要生产、加工风电逆变器、变流器等设备。拟生产功率为1.5KW、3KW、5KW、10KW、20KW —100KW 系列逆变器,是变速恒频大型风力发电机项目中的核心设备,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0万KW。生产适配于功率等级为600KW、750KW、850KW、1MW、1.5MW、2MW、2.5MW 等不同发电机组的系列变流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0MW。

13.风电遥测仪器仪表制造项目。开发生产故障诊断仪器仪表2500台/年,开发风电场生产运行管理软件。

14.华能长春生物质热电厂新建工程项目。新建 2 台 15KW 供热发电机组,配 2 台 75t/h 次高压燃料秸秆锅炉。15.秸秆发电项目。年产 4 亿度电能。16.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根据用户数量、用途及其发展潜力、资源条件 和居

民平均收入,建设不同级别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气化站。17. 粪便制取沼气发电项目。在全市周边的农牧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沼气 发电站,解决原材料供应的问题。项目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建设大规模的发酵罐,确保产生足够的沼气,进行国外设备的采购;其次,建设沼气发电站。18.玉米秸秆燃料酒精项目。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制取燃料酒精,技术上主要 利用可商业化的纤维素制燃料酒精技术,缓解由于粮食涨价等因素造成的粮食制 乙醇原材料不足、成本上升等问题。19.年产 21 万吨生物质煤炭加工项目。20.地源热泵领域工业项目。利用岩土体、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冷热源,通 过消耗电能,制取冷(热)水或冷(热)风的设备,热泵机组与地能交换系统等 组成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21.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主要是生产风力发电整机、叶片、控制系统、塔架等产品。生产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拟生产太阳能多晶硅片、多晶硅电池、光伏太阳能组件、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应用装备产品。22.新能源科技园项目。主要生产太阳能跟踪系统。

三、总体部署

(一)加强产业政策落实。全面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和 《国 务院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11 号),对 各类投资主体研制开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加快项目的核准、备案。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 和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主要支持光 伏并网发电电价、光伏发电示范推广工程,引导和鼓励光伏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 竞争。加大对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

新能源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 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的支持。

(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优先支持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的企业在境 内外上市。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 金融机构推荐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 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资。

(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 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 型企业集

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实施 优势互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对龙头和骨干企业跨地区重组和产业转移项目 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五)提升国际化水平。抓住当前国际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有 利时机,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技 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加强与我市高技术企业的 融合互动,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加大 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鼓励域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 来我市投资办厂和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 资源,以并购、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建立发展新机制 建立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建委、科技局、环保局、质监局为成员单位。建立推动产业发展的综合 协调机制,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共同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规划,强化指导,形成发展新格局 围绕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做好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 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 聚和规模发展。加强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发展规划的指导 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以规划为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

(三)落实责任,强化监督,采取发展新举措 加强监督考核,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逐步纳入全市节 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围绕产业发 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工作计 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目标考核,确保 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

(四)立足创新,培育品牌,打造发展新高地 鼓励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 行产学研联合,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重点支持高纯度太阳能晶硅材料、多结非晶硅薄膜电 池和多晶硅薄膜电池的生产工艺、太阳能发电以及地源热泵等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五)着眼合作,注重招商,拓展发展新市场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建设技术中心,加快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快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项目洽谈会 和高峰论坛等活动,举办新能源产品展示活动,推动产业招商,引导和帮助企业 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六)加强引导,扎实推进,构筑发展新模式 建立行业协会,及时跟踪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及时掌握、公 布行业发展情况和信息;引导、组织企业参与人才培训和联合开发。积极推动新 能源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完善行业应对贸易摩擦机制。自觉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七)加强服务,形成合力,营造发展新环境 加强新能源产业统计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把握运行规律,研究新情况、新 问题,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建立推进产业发展的绿色服 务通道,优化工作流程,加大部门协调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使重大项 目尽早投产达效。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

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 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四篇: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6-2020年)

多年来,发展绿色食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等新思想,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安全健康消费需求,根据农业农村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多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截至2015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500多家,产品总数达到23000多个。2011-2015年,绿色食品企 业和产品年均分别增长约8.5%和7.0%。绿色食品产品日益丰富,现有的产品门类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饮品类产品等5个大类、57个小类、近150个种类,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全国已创建665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25个省、市、自治区,基地种植面积1.8亿亩,产品总产量达到1亿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总数发展到102家,产品达244个。

(二)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通过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落实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管控,提高现场检查和审核许可的规范性,全面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有效地保证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2011-2015年,绿色食品系统每年组织抽检覆盖率超过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近几年由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三)品牌具有广泛影响力

经过多年宣传推广,绿色食品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其推行的生产方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社会形象和产生的品牌效益,已得到普遍认可。早在1999年,《辞海》已将“绿色食品”列入书中;绿色食品有关知识被国家编入了《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数农林院校设置了绿色食品专业或开设了绿色食品相关课程。近几年,绿色食品作为食品安全知识在部分大中城市社区广为宣传;相关电视节目中也时常涉及绿色食品的概念和知识。据调查,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超过80%;在所有认证产品中绿色食品的公信度排名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已从国内扩大到国际,其标志商标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1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开发了一批绿色食品产品。

(四)制度规范基本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的颁布实施,为绿色食品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农业部已发布绿色食品各类标准126项,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地方配套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已达400多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和技术规范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不断补充和修订,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淘汰退出等证后监管制度已全面建立和实施,以标志管理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制度规范已基本完善。

(五)体系队伍已覆盖到基层

全国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36个,地(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308个,县(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1558 个,覆盖了全国88%的地州、56%的县市。全国共有专职工作人员6452人,其中绿色食品检查员3460人、监管员2797人;还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1.8万人,实现了所有获证企业的全覆盖。同时,审核确定了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57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58家。

二、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政策环境有利

“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已多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发展绿色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思想。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已纳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中长期规划,并与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主体工作紧密结合,在组织领导、产业指导、政策扶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生产者积极性高

随着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在优质 优价市场机制的传导下,广大企业和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食品行业骨干企业、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更加关注绿色食品开发与经营。同时,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大格局的形成,各方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市场秩序和品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更加凸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工商资本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寻求发展商机,必将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物消费结构正加快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追求“绿色、生态、环保”日益成为消费的基本取向和选择标准,绿色食品更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消费需求和品牌影响的拉动下,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连锁超市、专营店,走上电商平台,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绿色食品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划。在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发展,进一步明确其定位、方向、目标、政策措施和工作要 求十分重要,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方位感和目标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体系队伍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促进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农业各产业中逐步扩散,绿色生产技术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发与推广应用,各产业主管部门正在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绿色食品工作部门与农业各产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作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将成为今后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是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少数获证企业标准化生产不能真正落实到位,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压力增大;有的企业用标不规范或违规用标,个别企业违法制售假冒产品,有损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从结构看,中小食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多,大型食品企业偏少;初级产品偏多,精深加工产品偏少;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禽、水产品偏少;东中部地区发展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发展规模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深度宣传与推广不足,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完善标准、优化程序、强化监管、加大宣传、创新机制为支撑,坚持精品定位,稳步发展,努力实现绿色食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一)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定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农产品安全优质消费的风向标。新时期,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要求,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等农业主体工作相融合,率先发展,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积极争取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发挥好主管部门在统筹谋划、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市场开发,多形式搞活流通,多渠道拓展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绿色食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

三是质量优先,稳步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强化证后监管,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在坚持准入标准、保证质量的 前提下,稳步扩大总量规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需求。

四是坚持特色,创新驱动。坚守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保持绿色食品标准的先进性;坚持“安全、优质、环保、营养、健康”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打造精品品牌;坚持质量管理与标志许可相结合的基本制度,不断创新机制,提升发展活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总数达到11000家,产品总数达到27000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5亿亩,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总产量5% 以上。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出口企业比例明显上升,达到6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按照“稳定总量规模,提升创建质量,强化产业对接,增强基地效益”的总体思路,新创建200个原料标准化基地,使基地总量达到800个,面积增加到2亿亩。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着力创建一批 8 绿色食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糖料、水果、茶叶、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养殖)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启动绿色食品园区创建活动,打造一批融“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园区,拓展绿色食品发展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着力扶强生产主体,持续扩大总量规模

按照“提高门槛、强化服务、加强引导”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力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外向型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指导国家与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鼓励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发展绿色食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

(三)加快推进短缺产品开发,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良好的草原地区发展优质草食绿色畜禽产品,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畜禽产品,引导行业领先企业和境外企业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引导大型湖泊、库塘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天然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鼓励远洋捕捞及其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是食用植物油、米面加工品、果酒等。

(四)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绿色食品步入“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拉动市场、以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轨道。制定绿色食品市场推广与品牌形象展示规范,引导和鼓励建设绿色食品专业营销体系。支持多形式建立绿色食品电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推进“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促进绿色食品产销对接、商贸合作的专业平台。鼓励举办区域性绿色食品交易会,多渠道开展市场对接,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五)全面加强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 坚持绿色食品精品定位,把精品理念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依据《商标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绿色食品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工作,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严格许可审查,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开展品牌知识宣传,培育并提升绿色食品在消费市场的良好形象。

五、支撑体系

(一)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继续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突出“安全、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特征,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力争绿色食品有效标准达到150项。重点完善养殖、屠宰环节绿色食品卫生控制要求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规范。推进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订工作,为落实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质量安全、技术先进、生产可行、产业提升”为基本评价指标,建立绿色食品标准跟踪评价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制度

按照“科学公正、规范有序、简便快捷”的要求,不断优化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完善现场检查规范和专家评审制度。积极开展申报企业组织模式、管理体系、产地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格准入门槛。强化申报企业投入品审核管理,对投入品使用合理性、管理规范性、来源稳定性进行严格审查。强化工作机构审查把关和定点检测机构公正检测的责任,确保审查工作环环相接不遗漏、不延误、不推诿。建立健全检查员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检查员签字负责制。加强证书管理,不断提高颁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以属地监管为原则、行政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检、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与打假、质量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追溯管理。加强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宣贯标准、沟通信息、质量保障、风险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制订符合绿色食品行业自身特点的诚信标准,建立诚信信息服务平台,稳步开展诚信评价工作。

(四)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标准定位、制度安排、功能作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鼓励和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研究,并建立将先进成熟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的宣传推广机制。支持地方研究和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绿色食品清洁化生产水平。

(五)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地方工作队伍体系,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充实人员,推动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继续抓好检查员、标志监管员的培训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用”的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食品检测机构布点工作,强化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专家队伍在理论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开发、风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审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提升绿色食品许可审核工作信息化水平。发挥绿色食品 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绿色食品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绿色食品,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省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要从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统筹部署推动。要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和进度安排,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强化发展规划的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估,积极争取将发展绿色食品纳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管理范围,确保绿色食品发展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公共财政预算,适度增加绿色食品发展预算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建立补贴制度,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和农户的奖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要结合国家有关规划和已有各类投资渠道,创造条件,争取把发展绿色食品纳入重要 农业建设项目,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丰富可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龙头企业评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创建、“三园两场”创建项目建设内容,统筹利用各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与资源,实现农业项目建设与绿色食品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深化舆论宣传

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公共媒体,加强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运行模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绿色发展、健康消费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农业节庆活动和相关博览交易会,扩大绿色食品理念与标志形象宣传。认真总结绿色食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深入挖掘各地推进绿色食品工作的成功典范,加大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典型产品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健全与媒体的快捷沟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推介宣传,提升绿色食品的国际影响。

第五篇: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呼政办发„2009‟97号

为落实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总体要求,抓住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我市光伏产业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 “新能源之都”的战略目标,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0—2020年。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背景和优势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碳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展可再生能源已迫在眉睫。太阳能是替代化石能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凭借其分布的广泛性、资源清洁性、能源可再生性以及技术发展的充分性,必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臵。“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转变已是势在必行。

(二)国外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发展可再生能源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纷纷制定鼓励政策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呈现六大特点。一是产业从爆发期开始转入平稳较快增长期。过去由于高纯硅材料生产工艺技术被国外少数企业所垄断,其故意控

制产能,导致硅材料供不应求,价格急剧攀升,受多元利益驱动,国外大量资本投资光伏产业,产业处于典型爆发增长期。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光伏产业市场的需求扩张减缓,市场供应能力得到提高,全球光伏产业市场呈现量增价减的趋势,产业逐步转入平稳增长期。二是产业日趋集中,打造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成为发展方向。光伏产业链已开始上下贯通延伸发展,并日趋集中,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可以规避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风险,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链的规模效应、优势互补、循环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光伏企业在市场的价格和供应链的竞争中更有优势。三是光电建筑(BIPV)应用市场凸显,大型并网电站成为国际光伏发电应用主流。光伏应用市场已由边远地区的补充能源和解决特殊领域供电向并网发电和替代常规能源发展。主要向大型并网光伏电站(荒漠电站和沙漠电站)、风光互补电站和光电建筑一体化(BIPV)等方向发展,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已把光伏产业作为战略能源储备。四是光伏关键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电池效率不断提高、硅片厚度持续降低、多晶硅生产能耗不断下降和薄膜电池产业化技术不断改进等方面。五是光伏产品成本快速下降,大规模产业化步伐得以加快。在技术进步、应用规模扩大和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光伏发电的成本呈逐年快速下降趋势。乐观的估计,2015年甚至2012年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将达到传统发电电价的水平即0.7~1.0元/KWh,大规模应用市场步伐已快速推进。六是发达国家出台政策,抢占技术制高点。西方国家立足于未来能

源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发展,以大幅度投入抢占技术前沿。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强劲推动下走上 “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产量连续两年占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光伏生产国之一。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呈现以下态势:一是政策扶持开启了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我国从2006年开始,先后推出了《可再生能源法》。近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着手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新政策的出台必将大力推动国内大型并网光伏电站、风光互补发电和城市BIPV应用等光伏发电应用市场的迅速成长。二是能源结构调整,中国势在必行。《京都议定书》生效之际,中国表示将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承诺的义务。发展光伏产业,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三是光伏产业迅猛发展。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4500吨,产能达到2万吨;太阳电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3,在全球排名前列;光伏系统装机容量仅20MW,在建敦煌10MW并网型光伏电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

(四)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1.自然资源优势

太阳能资源:内蒙古日照资源属于一类和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我市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比率为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适合大力推广光伏应用。

矿产、水和土地资源:一是我市周围有丰富的优质高纯硅矿资源,储量大,品质高,大部分矿床硅矿石品位达到97%以上,属于世界上优质的多晶硅生产原料,适合发展多晶硅产业。二是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资源储量大,总量为14.3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主要采用引黄入呼,水量充沛。三是拥有丰富的荒漠资源,且离主电网较近,发展荒漠电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风能资源:我市位于我国风能丰富带“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中部,风能资源储量丰富、稳定度高、持续性好,适合建造大型风光互补发电站。

2.电力资源优势

呼和浩特电网位于蒙西电网的枢纽位臵,是蒙西电网的主要组成部分,西连包头电网,东接乌兰察布电网,南面通过500千伏永胜域变与万薛地区相连,已形成以220千伏乌素图变、东郊变、昭君变、台阁牧变、宇航变和500千伏永胜域变为定点的五边形环网,总容量4641兆瓦,是国内27个省会城市中发电量最大,电源稳定、电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城市,工业电价比国内中东部地区低30%左右,电力资源对发展多晶硅等原材料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区域优势

我市紧邻华北、京津塘地区,是蒙西电网输出华北电网的接口,地域辐射优势明显,发展光伏发电,可提供更多绿电,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4.政策导向优势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我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将大大促进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

5、产业聚集优势

(1)形成了以多晶硅材料为主,单晶硅、硅片产业相配套的光伏原材料制造产业集群

随着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10500吨多晶硅项目投资建设及一期项目的投产、内蒙古大陆光伏材料有限责任公司18000吨多晶硅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市将成为多晶硅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已投产的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单晶硅棒及切片等产品,预计2010年,单晶硅年产能将达到1000吨。在建的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单晶硅、硅片项目年产能达 800MW~1000MW。已入驻企业使我市光伏产业形成了集聚效应。

(2)我市已成为全国城市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正式批准呼和浩特市为全国光伏应用示范试点城市。我市目前已建成内蒙古神舟硅业光伏基地100kWp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在建的项目有:金山开发区5MWp并网光伏发电站

项目、内蒙古神舟硅业基地1MWp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内蒙古医学院1MWp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项目等。(3)完善的化工产业配套优势

我市有中海油内蒙古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三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企业,还有硅化工、有机化工等中小型化工企业,为光伏制造业提供了原料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新能源政策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引导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加快光伏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光伏产业成为呼和浩特未来经济新引擎,促进我市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规划,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产业布局采用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格局。

2.产业集聚,联动发展——利用产业集聚优势,支持核心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我市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吸引发展产业链中游企业,实现产业链整体联动,双向发展。

3.技术牵引,引领优势——立足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逐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前瞻性技术部署,以技术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

4.示范先行,创新模式——以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应用和推广为先导,探索并建立光伏发电应用项目建设、投资、盈利等新模式。

5.规范实施,安全环保——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规定,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

6.政策扶持,快速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强化政策的引导和实施,大力推进光伏示范应用,带动光伏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三)发展战略和目标 1.发展战略

依据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选择“哑铃型”发展战略模式,即通过打造多晶硅、硅片原材料生产集聚基地和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基地带动中间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上下联动、配套产业支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2.发展目标

根据“哑铃型”发展战略要求,以硅材料产业为主导,以大型光伏发电应用为牵引,把我市光伏产业建成国家硅材料生产基地和光伏应用基地。至2020年:

多晶硅实现产能3万吨以上,硅片4000MW;电池片、电池组件实现产能1000MW以上,电池片转换率提高到20%以上;引进100MW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项目;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2100MW,其中BIPV 100MW,风光互补1000MW,荒漠电站1000MW;构建2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引进扶持1—2家产值百亿元、5—10家产值十亿元以上的光伏企业,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每年实现替代常规能源110万

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80万吨、二氧化硫9300吨、氮氧化物8100吨;提高新能源占比,到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我市总装机容量的15%以上,占全国光伏发电5%左右。

(四)战略实施的两个阶段

1.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阶段(2010—2015年)

本阶段完成产业布局,突出“哑铃型”结构两端,重点发展以硅材料制造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的前端,同时推进产业链后端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突破500MW。

2.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应用,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阶段(2016—2020年)

本阶段利用两端优势,完成上下游产业带动中间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同期实现我市光伏发电1600MW的大规模并网应用,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三、发展框架、重点和布局

(一)产业发展框架

建立以多晶硅、单晶硅、硅片为原材料生产平台,以荒漠电站、风光互补电站和城市BIPV为光伏发电应用平台,带动电池、组件、光伏配套产业的发展,构建“哑铃型”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在空间上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产业格局。

(二)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根据发展战略,重点突出两端竞争优势,实现中间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快速联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1.突出上、下游竞争优势(1)高纯硅原材料

多晶硅产业 利用金桥、托电、金山工业园区的电力、化工产业等优势,打造三大光伏原材料生产园区。重点建设神舟硅业万吨级多晶硅项目和大陆多晶硅项目,再引入规模较大多晶硅企业。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进行企业联盟,提高项目的引入门槛,重点引入企业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的1—2家大型企业。重点突破改良西门子法生产过程中还原炉系统、氢化系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以及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突破太阳能级高纯硅制造新技术,在“十二五”期末实现产业化。

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和切片产业 提高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生产能力。着力实现超薄、大面积硅片的规模化生产。重点建设晟纳吉和中环拉单晶切片项目,再引进2000MW以上的硅片项目,使之与多晶硅原材料生产能力相匹配。(2)光伏发电应用

依托市区及土左旗(金山)、武川县、和林县、托县、清水河县等地在建或拟建的BIPV、光伏电站、风电场等项目,打造若干光伏发电示范应用区和风光互补发电示范区。重点发展城市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伏照明示范应用,在学校、医院、机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建设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示范应用;选择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大型建筑景观照明等,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照明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应用市场。

大力推进武川县、和林县风光互补发电,在风力发电项目中,选择太阳能光照资源充足、输电线路合理的风电场,重点建设风光互补电站。推进太阳能荒漠电站建设,在我市未利用荒地中,靠近有足够承载能力的主干电网和距离用电负荷中心较近的地方,重点建设太阳能荒漠电站。

2、带动中间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1)电池片、组件产业

利用如意、金山、金川等工业园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聚集的优势,打造联接上下游产业链的电池片及组件集群。扩大晶体硅电池生产规模,开发高转换率的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片,突破组件封装生产设备的关键技术,提高组件封装技术水平。

引入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项目,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逐步实现柔性薄膜电池产业化,重点支持卷对卷柔性薄膜电池生产项目。(2)配套产业

在金桥、金山、金川、如意、托电、武川等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光伏配套产业,引进和完善硅材料和硅片配套:制氯、制氢、切割液、线锯、石墨制品、坩埚、氮化硅、电极材料等;组件配套:光伏玻璃、光伏系统平衡装臵、电池生产辅助材料、固体照明器件等;光伏系统配套:大功率逆变器、控制器、蓄电池等。(3)开发终端产品

不断开发太阳能钟表、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换气

扇、太阳能水泵、太阳能玩具等终端产品。

3.建设创新平台

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产业研发平台、区域研发和国际技术合作相互联动的光伏制造和系统应用创新体系。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在光伏产业的几个重点领域建设不同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国家级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光伏系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呼市光伏产业领导小组,工作机构设在市发改委,统筹协调光伏产业发展重大事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行业规划和全市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组建光伏产业协会,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引导和协调,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二)实施优惠政策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光伏项目实施一站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新建的光伏产业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实行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现行规定的前提下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中设立一定比例的光伏产业扶持资金,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实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和太阳能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地面并网电站建设。

(三)强化电力保障

地方政府和电力部门积极建设光伏产业项目的供电专线和双回路,确保稳定充足供电。根据区域电网的总体布局,按照我市太阳能及其它新能源发电并网的需求,制定我市及周边区域的电力系统规划,进一步加快我市电网建设,解决光伏发电并网接入问题,统筹协调上网结算、并网接口、计量、供电、调度等供配电资源。在绿电入网方面,积极打造智能电网,对目前电网进行全面配套升级,实现数字化管理,涵盖发电、调度、输变电、配电和终端用户各环节,建设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的现代电网。

(四)建立标准体系

配合国家光伏产业生产标准的制定,完善以多晶硅等原材料为主的光伏产品技术、生产、质量、检测、安全、环保节能等标准体系。在光伏发电示范应用的同时,总结光伏发电应用的管理、运营经验,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发电、并网接入标准。

(五)建立光伏产业投融资机制

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光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光伏企业优先推荐在国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并予以全程专项服务。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国资类担保机构,重点对光伏企业的融资提供专项担保服务。

(六)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产业招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招商引资、经贸合作洽谈等大型招商活动中专题推出光伏产业,重大项目招商采

取一对一方式。支持搭建展览、贸易和传媒平台。以“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为契机,每年7月18日召开以“光伏产业”为主题的新能源论坛,适时举办光伏产业展览、贸易洽谈、大型宣传、研讨会等活动。协调行业部门,强化服务。向国家外汇管理局争取将重点光伏企业的收汇、结汇、用汇按特殊企业对待,提高预收货款等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适时建设综合保税区或保税库。

(七)加强物流保障

提高物流运输水平,满足光伏生产企业特殊需求。打造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管理。

(八)形成人才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首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构建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营及管理等光伏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对我市光伏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技术带头人予以物质奖励。

下载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益阳市船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一......

    石家庄市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选5篇)

    石家庄市银行卡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至2010年)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努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

    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

    益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选合集)

    益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征求意见稿)文化产业占地少、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是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出台了支持扶持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文......

    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设置字体:大 中 小】时间:2008年04月25日 为进一步促进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根据《国家中长期......

    广东省建筑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精选五篇)

    广东省建筑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我省建筑产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规划纲要》决定十年教育改革方向 据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是继去年1月后,《规划纲要》的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

    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开学我们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学习中我知道了《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