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

时间:2019-05-14 23:5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

第一篇: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

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目 录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升.....................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2、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3、旅游市场开拓不断深入.....................4、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5、旅游产业促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二、“十二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一)“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2、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3、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3、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环境,对云南旅游产业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思路...................2

(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2、坚持统筹发展原则........................3、坚持深化改革原则........................4、坚持扩大开放原则........................5、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方向.................................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3、促进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臵................4、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5、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6、实现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5、提高旅游购物比重............错误!未定义书签。

6、打造旅游娱乐精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丰富提升观光体验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3、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一)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1、推进企业所有制改革......................2、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3、拓宽投融资渠道..........................(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三)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做强旅游市场主体实力....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加快品牌企业培育........................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二)协调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推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2、改造提升游客休息站......................3、规划建设旅游厕所........................4、规范提升旅游公共标识系统................5、大力建设自驾车营地......................(三)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事故预警机制............2、健全旅游安全应急工作机制................3、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4、完善旅游保险保障体系....................(四)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体系建设................1、构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4

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五)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1、完善旅游标准体系........................2、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六)全面实施人才强旅和科技兴旅战略............1、制定符合客观需要的旅游人才政策..........2、构建科学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3、强化旅游教育与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5、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应用....................七、发挥旅游综合效益,充分释放产业功能..............(一)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发展................1、推动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2、促进与第二产业互动发展..................3、带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4、深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科学规划旅游城镇布局....................2、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3、进一步扩大城乡旅游消费..................4、着力提高城乡旅游就业水平................(三)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1、强化旅游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要求............2、坚持旅游开发中保护性利用原则............3、推进全行业节能环保标准..................(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1、努力营造良好旅游环境....................2、积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八、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一)深入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创新统筹协调机制........................2、转变旅游行政管理方式....................3、规范旅游市场管理........................4、健全旅游行业协会........................5、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和引导机制..............6.全面落实旅游税费改革制度................(二)深化旅游资源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1、完善和发展旅游要素市场..................2、进一步理顺旅游资源价格关系..............3、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保护制度................(三)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建设工作..................1、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2、全面启动专项改革试点....................3、鼓励各个领域改革探索....................九、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一)积极推动旅游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1、进一步优化旅游对外开放环境..............2、更高水平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3、更大力度推动旅游企业走出去..............(二)不断深化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1、继续深化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2、积极推进全方位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3、不断强化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三)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国际化水平............1、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服务标准接轨..........2、加快推进融入国际服务标准体系的进程......十、“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二)强化规划指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6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决策,认真落实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努力建设旅游强省的开局阶段和关键时期。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省旅游行业以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为契机,有效应对了诸多突发事件的挑战和考验,努力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影响,全面完成了各项预定的工作任务目标,旅游产业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2010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到13.2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8亿元,年均增长

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

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随着我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45.12亿元、380.8亿元和4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1%、6.17%和6.2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9%、40.8%和 4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五年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正式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已有十五个州市明确将旅游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继续位居全国旅游市场前列。

(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

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我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开放”三大任务,着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并取

得了阶段性成效。成立了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全省各州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了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省政府先后与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的合作协议》和《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研究制定了《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等纲领性文件,强化了对旅游改革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推进的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昆明世博新区四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跨境旅游、企业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与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的专项改革试点工作,也正全面加快启动。

2、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旅游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建立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旅游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了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力度,特别是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

(ADB)、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协商、沟通平台。加快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等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及黄金线路的开发,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签订了16份旅游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完成了《金四角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规划》和《香格里拉—腾冲—密支那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国际区域合作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国内旅游区域合作方面,加强了横向旅游经济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和滇沪、滇浙、滇港、滇粤、滇黔桂等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并与西部十二省区、9+2各省以及上海、天津、陕西等省市共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31份,与台湾签订了多边旅游合作协议,推动了协作机制建立,国内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

建立了省、州(市)、县(区、市)、企业四级培训体系,在全行业开展岗位资格培训;加强了与旅游院校的合作,着力推进了高水平旅游人才教育体系的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高、中、初级旅游教育及旅游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云南旅游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咨询顾问

团”、“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三支队伍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科技在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云南旅游政务网、云南旅游外宣网站(英韩泰文版)、云南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库、卫星账户、景区和项目库系统、网络营销、数字景区及12301旅游服务热线等旅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逐步采用低碳、环保的高科技技术,形成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科技支撑。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相比,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看,还存在上下认识、决策与执行不够一致的问题,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二是从支撑保障条件来看,管理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在旅游用地、项目审批、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需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尽完善;智力支撑不够,高素质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人才不足,旅游科研工作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产业要素不配套,区域结构、产品和市场结构

101112

关联度较强的特点,在我省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中,将能够依托于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和我国内陆腹地三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面推进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率先加快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将云南省作为推进改革试验工作联系点。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国家旅游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决定把云南省作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试点省份。2010年7月,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确定共同探索建立旅游土地利用新机制和新方式,积极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和更加紧密部省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云南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将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指导、支持和帮助,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面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切实解决当前加快发展迫切需要克服的问题和矛盾,加快推进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旅游继续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间,围绕旅游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集中凸显,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

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更多的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采取加大促销力度、签证便利化等多项鼓励政策,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同时,随着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国内许多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形成了产品、市场、投资、人才和品牌等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全国已有27个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国家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以海南岛、云南省、桂林市为支撑的“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云南旅游产业将在更高发展层面,迎来更多的赶超对手,面临着更加激烈市场

5161718

城乡发展、推动生态建设、促进文化传承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产品和新业态,全面增强旅游产业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三)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旅游产业功能释放进一步加强,旅游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旅游综合效益和产业素质显著提高,旅游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旅游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树立“度假云南、风情云南、生态云南和休闲养生云南”四大旅游品牌,初步构建起较为科学、完备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性区域旅游集散地和重要通道,建设成为全省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典范和以繁荣旅游经济促进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现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

到2015年,力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

翻一番。其中,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8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550万人次),年均增长14.87%;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7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从2010年的6.23%提高到10.8%。

(四)发展方向

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资金、资源、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发挥要素聚合效应,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走区域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

依托优势资源,应对实市场需求,改造、提升原有产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色化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领域,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

加快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积极学习和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在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行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探索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服务规则,争取国际社会认可,加快实现我省旅游服务与国际旅游服务标准接轨,全面提升云南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4、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及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自驾车营地和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进程,提高通关流程的自动化和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5、促进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

突出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产业替代,推进生态补偿试点,控制旅游环境容量,构建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旅游旅游市场环境。发挥旅游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和促进居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旅游发展的受益面,提高社会对旅游发展的认同度和游客满意度,在全省形成“人人为旅游、人人促旅游”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旅游环境。

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发展要求,以构筑区域旅游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要素均衡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要素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

依托全省经济发展格局、城镇体系布局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在全省范围内对旅游生产力进行优化调整布局,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

展新格局,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

强化一个中心,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客源地、连接东盟旅游圈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优化六大旅游区,根据旅游资源禀赋一致,充分体现旅游发展延续性并与城镇建设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做强滇中国际旅游区,做精滇西北香格里拉国际旅游区,做优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和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做大滇东南卡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实现省内各大旅游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更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培育七条旅游走廊,在进一步完善五条传统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按照旅游经济带的概念和内涵,以全省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努力构建昆明——曼谷、昆明——河内、昆明——仰光、昆明——腾冲——密支那;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昆明——昭通——成都(重庆)——三峡——“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珠三角”等七条联系周边、延伸国内、辐射国际的旅游经济廊道。

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按照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便捷、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则,大力推进以昆明为中心,包括区域中心

城市、重点旅游县市区、边境城市在内的多层次旅游城市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城市在各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突显旅游城市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重点选择,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协调推进旅游城市、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40个旅游城市、60个旅游小镇和200个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依托,以全省旅游重大(重点)的开发建设为支撑,以旅游项目产品和旅游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手段,着力打造各种类别的若干旅游经济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

卫星账户显示,我省旅游基本消费(含吃、住、行)占总花费的53.8%,非基本消费(含游、购、娱),占总花费的46.2%,产业要素结构有待优化。“十二五”期间,应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品牌打造和模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提高旅游非基本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达到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形成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要素产业结构。

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

实施“美食天堂”建设工程,推动旅游餐饮品牌化、体系化建设。打造滇菜“健康、有机”品牌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餐饮品牌,面向广大国内外游客,以开发特色鲜明的养生餐、风味餐、民族餐、田园餐等旅游餐饮为主,加快建立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消费体系。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由旅游餐饮原材料生产、旅游餐饮策划传播、实体销售、配送经营、网点分销等多业态组成的旅游餐饮业链条。到2015年,重点扶持200户龙头特色餐饮企业,其中10户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

以管理精品化、服务国际化、设施现代化为发展方向,适应不同层次旅游者消费需求,不断完善旅游住宿业结构。认真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加快我省度假酒店建设的意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建设和管理一批高端休闲度假型和商务观光型酒店建设。继续巩固和提升一批传统商务观光型酒店,积极发展家庭旅馆、汽车旅馆、民居客栈、青年旅舍等方便性接待设施和经济型酒店建设。延伸旅游住宿设施等级评定工作,加紧制定其他类型住宿业态的评定标准,加大推广实施力度,提升旅游住宿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15

年,新建改造高端度假商务酒店150家(其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管理集团管理50家),发展经济型酒店200家,规范发展民居客栈3000-5000家。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运输资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旅游运输方式满足不同游客出行需求,降低出行成本,打造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协调推进形成省内航空旅游环线,加快推进“旅游空中巴士”计划的实施,积极引进1-2家小型机观光游览公司,开通空中游览线路。积极发展专列旅游,增开昆明前往热点旅游城市的专列旅游线路,重点开发“夕阳红”等品牌专列旅游产品。根据全省旅游市场增长的趋势,在稳步增加旅游大巴的基础上,重点加大旅游商务车的数量和比重,积极推动旅游房车发展,重点引进1-2家房车集团企业,在全省建立房车系统。依托省内内河航运,重点开发一批集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中小型邮轮;利用高原湖泊资源,适度发展环保型的私家小型游艇。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工具租赁业务,培育和引进相结合,规范开展旅游包机、旅游包车、特种自驾包车和自行车连锁租赁,培育5家大型连锁租赁企业。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

积极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推进旅行社商业服

7282930

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用地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立协调推进省发改、国土、林业、环境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落实重大(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协同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285个重大项目和88个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提升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复合型产品62个,酒店、住宿类产品80个,旅游购物、商场类产品15个,休闲、度假、运动、温泉SPA类产品66个,旅游小镇、古镇类产品37个,自然观光、生态旅游类产品49个,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类产品9个,公益性设施、基础设施类产品15个,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类产品27个,旅游地产类产品6个,科普、探险、漂流、自驾车类产品4个,商务、会展类产品2个,红色旅游类产品1个,努力实现完成旅游投资1500亿元—2000亿元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

以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更加丰富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支撑,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市场多样化战略和开放战略,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

堂”的整体品牌形象,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进一步整合宣传促销资源,建立健全“省级联动、州市配合、内外联合”的促销机制和奖励机制,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及促销手段,科学构建旅游营销体系,全面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努力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格局,切实提高旅游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主动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国内大众旅游蓬勃兴起的趋势,全面落实旅游消费促进政策,在积极争取扩大总量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国内旅游市场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方向转变。深度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地区市场,吸引更多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入滇旅游,不断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打牢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四川、重庆、广西等周边省份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确保国内游客的稳步增长。大力开发华中、东北,积极开拓西北等新兴市场,深入挖掘巨大而深厚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紧紧抓住寒暑假期、黄金周、小长假以及双休日等关键时间点,以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为主要内容,围绕昆明、曲靖、玉溪等中心城市,依托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的短线游、周边游,推动形成“1+N小时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省内各区域间客源的相互流动,3343536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

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

坚持以培育具备较强横向和纵向整合能力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为目的,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依托自身拥有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积累的旅游人才优势,不断整合内部资源要素,积极拓展产业边界,优化资产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实现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及地产、旅游会展等业态的多元化经营。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吸引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为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和规模经济、品牌经济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发展成为对全省旅游行业具备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团。鼓励大型有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强对全省战略性旅游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掌控力度,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培育10家以上综合性旅游龙头企业集团。

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

支持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版纳、玉溪、楚雄、保山等热点地区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改善内部管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发展成为主业清晰、竞争优势明显,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推动作用的旅游骨

干企业,努力形成专业化分工细致,上下游合作紧密的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区域性骨干企业开展金融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广泛筹措资金,不断做大做强,力争发展100家专业程度较高、经营实力较强的区域性旅游骨干企业。

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

实施旅游“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促进中小企业规范成长。分类选择一批具有成长型的旅游中小企业作为银行贷款、财政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的对象,通过资金投入、智力支持等具体措施,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形成1000家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中小型旅游企业。

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

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分步实施、定向扶持、防范风险”的原则,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的旅游创业积极性,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以及有针对性开展创业培训、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为农家乐、家庭旅馆、特色餐饮、民族工艺品生产加工等微型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和前期孵化条件,推动形成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浓郁、比较优势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特”的劳动密集型旅游企业。

940

伍和管理团队,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形象标识系统,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和软实力建设,努力提升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臵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更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协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推进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紧紧依托全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大协调力度,以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为主线,以统筹区域、城际、城乡交通发展为重点,以统筹客运“无缝化衔接”和“零距离换乘”为根本要求,推动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由分散、独立发展转变到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全力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旅游综合运输体系。

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

围绕全省公路网规划中的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和省内骨干联络线路网建设。积极推动以昆明为中心延伸至省内各大旅游片区和重要旅游城市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协调推动实施一批制约全省六大旅游区形成旅游环线的断头路、二级干线公路的建设项目,力促建设完成连接全省六大片区旅游交通环线,以及连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公路建设。改善云南通往内地和东南亚、南亚的通达条件,连接延伸至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的高等级公路,增强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不断完善全省旅游公路运输网络体系。

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

在协调推动全省铁路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促成增开昆明—丽江—香格里拉、昆明—蒙自—河口,昆明—大理—瑞丽的旅游专列。在相关铁路沿线协调增设旅游城市、重要景区景点和公路节点的站点,建设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电子商务、医疗救助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构造铁路旅游经济产业链。围绕滇中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通过站点设立、线路延伸,推动形成高铁与旅游公路的联运方式,改善通往沿线重要景区景点的通达条件。

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

依托昆明新机场建设,巩固云南至东南亚国家的航线,争取开通昆明至中东、欧美地区重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的新航线。积极支持开通省内主要支线机场直飞华东、东北、华南、华北、华中等重要客源市场的新航线,积极推动省内重点旅游城市机场间的环飞航线,逐步形成空中“旅游巴士”体系。进一步协调推进红河、会泽、怒江、泸沽湖等省内支线机场建设,改造和提升西双版纳、腾冲等一批省内机场,鼓励引进更多国内外航空公司,在省内各地设立飞行基地。协调省内各机场简化登机手续,缩短登机时间和换乘时间,设立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外币兑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供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

深入挖掘“澜沧江—湄公河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客运潜力,通过积极争取通关便利化和异地出入境政策,充分发挥其“一江连六国”的国际客运作用。积极争取开通伊洛瓦底江国际水陆联运和中越红河航运。建设以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组建为重点的“四江一河水运通道和旅游航运”。加强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水路和滇池等重点旅游湖泊区的短途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省内旅游水运发展。

第二篇: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县委、县政府“三年翻番、五年跨越”的总体要求,结合武功县十一五发展现状,特制订了武功县文物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目标任务

依托武功县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政策机遇,积极实施龙王沟生态游、中国农都一日游、西宝中线--渭河沿岸文化娱乐游等项目,打造武功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和生态观光游”立体发展的格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到2013年,全县每年接待游客达到8万人次以上,旅游门票收入达到500万元,并带动餐饮、住宿等其他收入8000万元,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以龙王沟自然风光、武功镇文物旅游、渭惠渠休闲资源、渭河生态景观园为依托,积极打造农业生态观光区、中国农都、渭惠渠休闲文化一条街和渭河生态观光园及户外竞技场,树立武功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依托武功镇文物资源优势,打造中国农都游

武功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后稷教稼台、苏武墓、城隍庙、报本寺塔等历史文化遗存是武功县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中国农都”,形成垄断性旅游品牌,提升武功县文物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3年完成武功镇文物旅游景点项目建设投资8000万元,实现年收入1000万元,年利税800万元。

一是再现古镇风貌。做好武功镇旧城改造规划,拓宽现有道路,抓好绿化,重要街区设计为仿古建筑,恢复古镇风貌,实现历史景观和现代文明的协调统一。同时,建设专门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各种名优小吃经销街区,充分体现武功民风,民俗。

二是抓好城隍庙恢复修建工程。修建钟、鼓楼,完成《先周文物展》陈列工程,展示农耕文明和武功悠久的历史,搬迁路南群众,修建城隍庙广场及戏楼,广场周边建设旅游纪念品商店。三是加快苏武纪念馆建设进度。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异俗村,建造100亩水面的北海湖,使苏武纪念馆成为武功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抓好教稼台景区开发建设。整体搬迁教稼台周边农户,扩大教稼台面积,修建一座五间重檐歇山顶大门、古农业展室、贵宾接待室、雕塑后稷像一座,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鱼塘和7000平方米的原始农业耕作区,使游人既能登台览胜,又可亲自参与渔猎农耕、垂钓烧烤等各种活动,融欣赏、娱乐、参与、趣味为一体,建成与现代观光农业交相辉映的原始农业体验区。五是抓好报本塔景区开发建设。扩大寺院规模,拓宽、改造门前道路,搬迁寺院门前路东群众,在报本寺周边建设占地6000平方米的广场和文物旅游购物中心,使旅游、购物为一体。建一座珍宝阁和大雄宝殿、来宾接待室,使游客既可登临塔顶鸟瞰全城,又可欣赏国宝。修建连接报本寺塔、城隍庙两景点的大道,使报本寺塔、城隍庙等复唐建筑与苏武故园复汉建筑相融汇,形成风格各异的汉唐文化一条街。

六是搞好水河风景园区建设。以武功镇东大桥河道为起点,龙门村苏武墓下的河道为终点,扩宽河道100米,搞好两岸绿化,硬化岸边道路,使之成为能行船泛舟、垂钓、休闲娱乐的一条河流。设计建设后稷农业展示园,院内栽植杏、桃、石榴、梨、葡萄、柿子等不同季节的杂果林带,岸边绿地相间置景,再现人类狩猎,刀割火种,秦汉耕作及收获碾打的各个场景。征集犁、耧、碌碡、石磨子、石碾子等古农业机具,突出特色农耕园,打好古农业在武功,现代农业在杨凌这张牌,提升武功知名度。

(二)依托龙王沟资源优势,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观光区

城隍庙

充分利用龙王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毗邻杨凌农科城的独特优势,建设现代化高科技育种、栽培、繁育、观赏基地,打造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垂钓、水上娱乐、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体验等一条龙度假村,形成独具一格的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一体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同时,充分利用康家坡农业生态基地,通过举办“采摘节”等活动,吸引西安、咸阳、杨凌、宝鸡等周边市民前来观赏体验,让游客感受武功乡村的风土人情。

(三)依托闲置资源优势,打造休闲娱乐游

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规模、有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以渭河北岸(五彩渭河园)为切入点开发户外竞技场。依托渭河北岸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跑马场、赛车场射击场、放河灯等户外竞技项目,吸纳周边旅游爱好者,提高人气指数。在此基础上,积极与拓展训练装备公司联系,建成集体验、惊险、刺激、协作等为一体的拓展体验项目基地、使游人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同时,精神上得到全面放松,吸引更多单位和个人踊跃参与。全其成为集纺织文化、户外竞技、休闲垂钓、娱乐饮食、关中民俗、农家乐为一体的西部文化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园区品位。到2011年实现总投资1亿元。

二是以渭惠渠为平台,大力开展文化娱乐业。充分利用西宝中线渭惠渠大量的闲置空房、地热资源,庭院式KTV休闲场所,采取大项目带动的方式,引入文化娱乐龙头企业,用足用活现有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和扶持武功县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手工生产项目和文艺表演团(队),发展一批具有武功特色、健康文明的特色文化娱乐场所和展示区,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和娱乐形式,促进民间手工业和演艺业的市场化。引进文化娱乐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电子娱乐城、高档洗浴城、游泳池等大型娱乐项目,带动带动带动一批中小型KTV、迪厅、茶秀酒吧、棋牌、休闲浴场、餐饮业等大众化娱乐开发项目和文化购物市场,形成文化购物一条街,提高人流量,繁荣经济,增加财政收。

三、拓宽筹资渠道

1、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积极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加快文物旅游事业建设进程。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列入一定资金,作为渭惠渠、渭河北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向性资金投入和建立武功县旅游发展基金。二是加大计划内项目申报力度。借助西部大开发、西咸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契机,酝酿一批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立项申报,争取中省市资金项目扶持。三是加大金融机构投融资力度。积极与银行、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联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专门面向商家、农户发展旅游业的信贷业务,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四是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制定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苏武品牌效应,借助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苏武品牌效应,借助清明公祭平台,吸引苏姓宗亲投资兴建武功的热情。通过采取内资、外资并举,国资、民资并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招商引资,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旅游开发。

2、建立宣传推介机制。制定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促销方案,进一步加大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力度,邀请中国旅游卫视《文明中国行》栏目,举办拍摄中国·武功文化旅游访谈专题片《千年古镇--中国农都》,强势宣传武功厚重的历史文化一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武功,不断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力,强势打响后图稷苏武品牌。建立清明公祭苏武活动的工效机制,特别是要充分调动苏姓宗亲的积极性,以清明凤祭为宣传平台,努力提高武功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争取与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强势宣传,扩大客源。

3、建立优势品牌扶持、培养机制。以“武功镇文化旅游”、“龙王沟生态观光园”、“渭惠渠休闲娱乐”、“渭河北岸休闲竞技”等品牌为龙头,由财政列支,大手笔、高标准策划包装一批优势项目,以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启动和稳步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全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转变。积极制订旅

游景点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景点软环境建设。

四、搭建政府主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旅游开发平台

教稼台

1、加强组织领导。武功县县上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旅游、城建、工商、土地、招商、金融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旅游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尽快组建到位,启动工作。同时,领导小组还下设“龙王沟生态观光游”、“中国农都千年古镇游”、“渭惠渠休闲娱乐”、“渭河北岸休闲竞技游”四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分管游风镇、武功镇、普集镇、水利部门(五彩渭水园)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所在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各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2、完善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着重加强武功县城区以及武功镇、游风镇等地服务设施建设,做好以交通、道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吃、住、游、玩、购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武功旅游设施体系的核心骨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网络,推动武功由单一名胜旅游地向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3、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有重点地从旅游院校招聘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到武功来从事旅游产业,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走出来,请进去”和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等方式,选派德才兼备的人员在旅游学院学习深造,尽快培养一批旅游急需人才,为旅游产业的高速、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严格责任考核。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考核督查机制,与相关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及单位工作季度考核相挂钩,形成旅游开发建设合力。进一步制定完善的旅游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各项目推进小组要积极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而且详实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即突出近期规划流程、时限要求、项目现划、目标任务,又要突出远景策划、措施保障、夯实责任。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切实加大对四大项目推进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项目推进落实,建立周通报、月汇报、季度考核讲评机制,并将考核情况报考核办备案,使其作为综合考评的依据。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投资项目一览表

序号 建设项目 项目进度 占地面积(亩)投资额度(万元)建设年限苏武纪念馆旅游接待中心拟建 20 200 10年特种畜、禽动物养殖观赏区在建 50 500 5年射击狩猎场在建50500 5年中国农耕文化展示与西北民俗文化展览馆在建 361亿10年西北农家小院休闲与农耕体验区拟建68 20005年多季水果种植园在建30 10010年古海潮院遗址修复10工程在建 40 50010年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加宽、加高水库水坝,建库中岛在建5000 10年9 水产养殖、水上娱乐与休闲垂钓园,高级空洞式娱乐城拟建 266 500010年10 陕北风韵窑洞宾馆和蒙古毡房度假区拟建30 5000 10年

注:加上南坡绿化面积340亩。在原海潮院的基础上拟建大殿两座,重修“新白雀寺”,占地30亩,从而扩大整个旅游景点的观光、休闲功能。

第三篇:济南市“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济南市“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推进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照《济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特制订济南市“十二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一、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济南市认真贯彻国家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有机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纤维、高性能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好,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现有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工程技术中心5个,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章丘有机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氟材料和氟化工产业链。为我市新材料产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统计部门资料,2010年年末我市规模以上新材料工业企业88家,企业产品涉及了当今新材料领域的多个方面。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4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约184亿元,同比增长26.6%。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

1、玻璃材料

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产业在我市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涉及这一产业的企业有10家左右,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力诺集团为龙头,主要生产真空太阳集热管、太阳能玻璃管等产品。该领域中拥有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高硼硅玻璃太阳能集热管雄踞全国第一。高硼硅玻璃管材、棒材占国内市场65%份额,高硼硅耐热玻璃器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甲级玻璃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2、耐火材料

济南市耐火材料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设计-生产-应用的产业体系。济南镁碳砖、新峨嵋等龙头企业均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和战略产品开发,产业链整体技术实力得到很大提升。耐火材料年能力为 7.5万吨,其中镁碳砖等定型产品6万吨,不定形耐火材料 1.5 万吨。出口创汇额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新峨嵋为国家滑板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单位之一,产品技术居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滑动水口产品产销量连续十几年居国内第一。

3、建筑材料

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产业一直是济南市的传统优势行业,目前有大约10家企业从事改性沥青、防水材料制造、防水涂料、保温防腐材料等产品的研制与生产,产品具有节能环保,防腐防水等特点。龙头企业—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数条SBS改性沥青生产线、天然沥青改性沥青生产线、木质素纤维生产线和乳化沥青生产线,具有沥青储存能力六万余吨的沥青中传库,年沥青周转量达30余万吨。

(二)有机高分子材料

1、树脂材料

目前我市树脂材料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济南圣泉集团为龙头企业,有大约20家企业从事塑料及合成树脂的制造与生产,产品包括呋喃树脂、酚醛树脂、化工树脂、PVC板材等大约30个品种。其中圣泉集团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企业,主持起草过8项酚醛树脂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与中科院合作成立“酚醛树脂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济南大学合作成立“酚醛泡沫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开发、生产用于耐火材料、磨具磨料、建筑材料、泡沫酚醛等用途的酚醛树脂,形成了10个系列800多个品种,具有年产10万吨酚醛树脂产能,国内市场占有率30%。

2、橡胶材料

我市从事橡胶制造的企业大约有5家左右,目前产业规模不大,以台橡(济南)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年产TPE/TPR热塑性弹性体材料5000吨,填补了大陆长江以北无专业生产热可塑性弹性体工程材料大型企业的空白。

3、合成材料 我市涉及其他合成新材料生产的企业还有10家左右,涉及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产品包括聚酰胺、无纺布、铝塑复合板、PTFE填充料等十几个品种。山东康洁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非织造布专业生产厂家之一,公司实力雄厚,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年产各种无纺布可达21000吨。产品60%以上供出口,产品已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产业一直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济南市有60家企业从事化学品、化学试剂、专用化学品的生产与制造,产品包括上百个品种,其中氟材料是其中优势产业。我市涉及氟化工产业的现有企业中,生产型企业8家,氟树脂加工企业约3-5家。山东中氟公司的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单体、四氟丙醇、八氟戊醇、悬浮聚四氟乙烯等产品70%出口到国际市场。山东华氟公司的四氟乙烯单体、聚四氟乙烯树脂市场占有率达到12%,聚全氟乙丙烯树脂市场占有率达到33%,二、济南市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分析

1、优势分析

(1)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把新材料作为我市“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过去的5年,特别是近2年,市里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为今后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较好的发展基础为今后的腾飞积蓄了力量

“十一五”期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济南市新材料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金属材料孕育了一批具有很强发展潜力的产业增长点;复合材料产业也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驻济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材料研发力量雄厚 济南是省会城市,驻济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有多家设计新材料研发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先进的科研手段、前沿的信息来源,其研发力量和成果将很好地弥补我市企业研发力量方面的不足,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山东大学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具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科研机构包括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20多个新材料类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济南大学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粉体工程、热工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与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山东轻工学院、山东建工大学、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化工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在新材料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

2、劣势分析

(1)资源、成本等因素制约某些材料领域的发展 济南是山东省会,电、煤、水和土地等要素价格相对较高,对部分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的新材料产业,在低端产品生产环节不具备竟争优势。而且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也将增加某些新材料产业的环保成本,甚至使得某些新材料产业在济南的发展受到限制。

(2)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各地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正呈现集聚趋势,特色基地的建设成为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济南新材料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上还有很大不足,尚未形成有明显特色的主导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市场份额分散、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间的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

三、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发展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走开发型、国际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我市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思路

以实现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本市的技术基础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新材料,形成具有济南特色的、若干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新材料产业。

1)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在创新中求发展的思路。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坚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通过合资、合作等途径,抢占科技制高点;注重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断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业优势。

3)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宏观调节相结合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要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形成济南新材料产业的优势与特色。

4)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思路。依托现有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

3、发展目标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建立起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社会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济南优势的新材料产品;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打造我国新材料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0%,总产值达到450亿元。

四、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顺应国际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立足济南在金属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耐火材料和氟材料等产业优势,以及重点培育的胶体材料、半导体照明(LED)、节能环保等新兴材料产业,抓住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基础材料转型提升的内在要求,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逐步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加工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以下新材料产业:

(一)金属材料

1、新型钢材料产业。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和能源压力的增加,未来五年我国对新型钢材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山东大学为技术依托,以济钢、济南冶金所等为载体,以节能降耗、短流程、降低成本、改善环境为核心,针对市场开展熔融还原技术、洁净化和细晶化钢铁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特种钢材产品。如高强度轻量化钢材、耐磨、耐热、耐蚀黑色金属材料、铌铸铁系列产品、无镍、少镍高温耐热、耐磨黑色铸造合金新材料等。

2、高性能轻质合金产业。高性能轻质合金产业在我市已初具规模,铝合金压铸件、铝硅合金、镁合金等合金材料的产量在国内市场占有很大比例。以济南轻骑铸造有限公司、济南慧成铸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生产的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重力铸造件及低压铸造件。以平阴同鑫铝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生产铝锭、铝板材、铝线材、铝箔材。以山东山大吕美熔体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研制生产的用于提高铝硅活塞合金性能的特种Al-P中间合金,提高铝合金、镁合金性能的特种Al-Ti-B中间合金、Al-C和Al-Ti-C中间合金材料。努力把高性能轻质合金产业链建设成为产能结构合理、制造工艺先进、产品质量精良的一体化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链,使之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首选的高性能轻质合金生产基地。

3、金属膜层涂镀产业。依托济南复强动力公司、山东大学焊接工程技术中心和济南鲁得贝有限公司等企业,充分发挥金属膜层涂镀方面的技术优势,开拓更大市场。加快推进“绿色再制造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项目。完善纳米电刷镀、高速电弧喷涂、微脉冲冷焊、粘涂、微弧等离子熔敷等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并进行相关技术项目的落地生产转化试验工作,尽快启动微弧等离子融敷技术、剩余寿命评估技术等相关的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落地生产,带动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1、LED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以山东大学为技术支撑,依托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济南半导体所、济南富川卓越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大于150mcd LED的红、黄、蓝、绿及紫外延片和管芯技术、大功率LED芯片及大功率多管芯超LED器件、提升LED芯片出光率的ITO新型材料、808nm 无铝大功率激光器等,同时加快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下游产品LED白光照明器件及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快瑞森华光、富士康、宝世达、宇科同茂等LED半导体照明材料项目推进,进一步加大核心技术与产品的产业化力度,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上游企业数量较少、产量和技术水平落后的现实,建设国内最大LED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2、耐火材料产业。培育新型耐火材料产业,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快产业链整合。加快新峨嵋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和无穷尽焊接技术钢包内衬材料生产线建设,在节能型钢包内衬材料、高档滑动水口、炼钢出钢口、连铸产品方面增加新品种,在国内冶金炼钢行业用耐火材料企业中达到全国规模前三名、山东省内第一名的企业生产规模。

3、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材料产业。依托力诺集团、桑乐太阳能等企业,打造太阳能新能源产业链,全力打造全球生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人均劳动率最优的太阳能光热基地,同时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支持力诺集团 1000兆瓦光伏电池片等大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炭/炭复合材料产业。依托济南伟得热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公司的研究基础,大力发展快速制备高密度炭/炭复合材料工艺研究开发及其配套工程,重点推进碳纤维设备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制品等具有高强度、高模性、高热稳定性、高导热导电能力、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耐烧蚀、耐腐蚀、摩擦系数稳定等特点的产品在航空、航天及民用工业领域的应用。

5、高技术陶瓷产业。以山东部分高校、研究院为技术依托,加快高性能陶瓷粉体原料的工程化制备技术及配套装备开发,解决高技术陶瓷生产装备依赖进口的问题。依托济南安达刹车片有限公司、济南意星陶瓷精密仪量有限公司等企业,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两大系列产品为重点,重点研究开发高端陶瓷粒化摩擦材料刹车片、陶瓷量仪、陶瓷过滤网等系列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优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尤其是新型墙体材料。粘土质墙体向非粘土质墙体材料发展;实心型墙体材料制品向空心型墙体材料制品发展;小块墙体材料制品向大块墙体材料制品发展;重质墙体材料制品向轻质墙体材料制品发展;现场湿作业多的墙体材料制品向现场湿作业少的墙体材料制品发展;单一材料的墙体向多功能复合材料墙体发展。

(三)有机高分子材料

1、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以济南圣泉集团为龙头,通过与国内大学院所联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开发满足铸造行业更高要求的各类树脂,建成全球最大的铸造材料供应商和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制造基地;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为依托,开展树脂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改进与应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烧蚀与热防护材料、特种橡胶制品、密封材料、隐性材料、特种粘剂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打造山东五三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支持薄膜和涂料等有机硅共聚物的研究开发,硅橡胶及其共聚改性研究,特种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有机硅精细品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2、新型纤维产业。依托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齐鲁宏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大力发展特种高强低伸传动带、真空物理溅射镀银纤维及织物等新型纤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推广;以天诺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建设国内最大的新型导电纤维产业化基地。

(四)精细化工

1、氟材料产业。氟材料产业是我市在国内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利用氟化工产业起点高、潜力大和基础材料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氟聚合物、氟材料、氟精细化学品、建筑氟碳涂料等氟材料产业生产规模,合理配置氟化工发展资源,增强中氟化工的氟化学品和华氟化工的氟材料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学研、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发挥华临公司氟化学品广泛应用的科技开发能力。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形成以无水氟化氢为起点的四氟单体、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电子材料为系列的氟化学产业链。做好氟醚、碳涂料树脂等含氟产品的市场开发;加快重防腐型氟碳涂料树脂、含氟黏合剂、含氟医用治疗鼻炎药物的双氟硼酸盐、含氟农药氟醚唑、含氟精细化学品三氟乙酸乙酯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氟铃脲原料中间体异氰酸酯的研发和应用。

2、特种化学剂产业。依托济南泰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国内阻燃剂行业的领军地位,推广硼酸锌、聚磷酸铵、高氮阻燃剂(MCA)、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功能母料、专用技术产品等产品在工程塑料、橡胶、电子、纺织、建材、通讯等行业的应用,建设国内品种和规格最齐全的阻燃剂供应基地。

3、精细化学品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及饲料添加剂、造纸及水处理化学品、含氟医药农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抓好得呈化工的1000吨/年甜菜碱等项目建设。抓好新时代(济南)民爆公司现场混装胶状乳化炸药车和现场混装乳化粒状铵油炸药车5000吨/年安全配套建设。

(五)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园 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2010年11月由科技部批准成立。以“国家工程中心” 入驻济南市化工产业园为契机,济南市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国家工程中心”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在3年内完成“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并有不少于16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生产,重点支持“银浆”项目的开工落实,跟进高效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电力用硅基胶体材料复合树脂等项目的引进,力争每年入驻1-2个项目,5年后入驻5-10个项目,建成油田胶体材料、军用胶体材料、胶体材料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平台,建立起胶体材料开发、产业化、应用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胶体材料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园区的行业影响力、产业聚集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五、济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自主创新。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技术创新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及专家库系统建设。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完善融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开放、流动、协作的公共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把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列入市重大专项,开发重点共性技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

(二)完善投入体系。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统筹扶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基地、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各县(市)区也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市场培育,研究促进新兴产业产品开拓本地市场的扶持政策。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直接融资,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引进和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重点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建立产业链贷款联保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机制。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实施“5150引才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的精英人才。继续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青年科技明星计划、留学人员创业计划,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实行政策津贴、企业津贴制度。落实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动员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项目和重点学科,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强化人才培养。加强对本土企业家及技能人才培养,做好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工作,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四)促进产业集聚。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促进现有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协调制度,努力构筑服务高地、项目洼地和资金洼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各类资源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新兴产业项目在济布局。

(五)提升产业层次。结合新材料产业高投入、高产出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建立高效投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新材料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壮大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材料产业的力度,提高传统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提升整个材料产业的层次。加强资金筹措,引导资金投向,市工业经济发展引导资金,要有选择地向新材料产业倾斜。要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制定的鼓励企业技术开发费列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技改项目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各级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要向重点发展的新材料领域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 民间资本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

(六)推进国际化合作。发展新材料产业,必须借助国际合作,解决技术来源、市场来源、资源不足、技术支撑、人才支撑、生产经营管理团队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有实力的大企业全方位合作,在全市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运营中心,完善产业链配套。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格局调整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建立与国际新材料产业接轨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全市新材料产业。

第四篇: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入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初级xxx人,本科xxx人,大专xx,专1xxx人,医院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开设病床xxx张,设有有内一科(以神经内科、心血管为主)、内二(呼吸、消化、肿瘤)、外科(普外、胸外、脑外、烧伤、泌尿等专业)、妇产科(分妇科、产科专业)、儿科、骨一科、骨二科、急诊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和放射、CT、检验、输血、功能科(心电、超声、脑电图、胃镜、脑超)、病理科、药剂科、供应室等医技科室。十一五期间医院传染病区、新外科大楼等工程先后竣工,新增建筑面积共计1.5万平方米;医院科室设置逐步完善,新建层流净化手术室、标准化消毒供应室、现代化产房,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09年底医院实现实际开放床位xx0张,二级临床学科xx个,病区xx个,医技科室xx个,神经内科科为市级重点专科。医院在职人员381人,聘用人员60人;拥有高级职称xxx人其中正高xxx人、副高xx人、中级职称xx人、执业医师xx人,助理医师xx人,执业护士xx人。

(二)医疗技术发展情况

2005年医院拥有日本东芝螺旋CT、日本产500mA数字X光机,日本潘太克斯电子胃镜,美国产彩超、数字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脑电图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血流变分析仪、乳腺检查治疗仪、体外震波碎石机、床旁监护系统等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十一五期间先后添加了核磁共振、血液透析机、直线加速器、动态心电图机、进口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多功能显微图象分析系统,平均每年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等各种学习活动,狠抓了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顺利召开医院四次职表代会,全面总结医院工作,明确今后工作任务;完成医院工会换届;加强党组织建设,召开四次党员大会和团代会,完成党支部、团委换届改选。

借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先进经验,按照所辖范围成立了医疗、护理、行管、院感等五个考核小组,制定了新的标准,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并制定实施相关的奖惩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使医护质量得以全面提高。下一页五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入xxx万元,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院实行网络化管理,主要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软硬件升级,护士工作站、医院管理系统部分投入使用,数字化医院建设初具规模。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2006年“120”紧急救援中心和xx县中心血站在我院的启用和运转切实增强了我县院前救助和治疗能力,2009年全年我院急救中心出动急救车xxx台次,其中接诊xxx人次,转送诊xxx人次,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96%以上,成功地为全县xxx万人民群众提供了院前急救服务。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06年年底,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实施,在原有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我县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9年,我院收治合作医疗住院病人xxx例,农合办反馈直补6xxx万元,减轻农民负担人均xxxx7元。

沉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手足口病疫情、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甲型H1N1流感防控,我院均能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圆满完成了患者的救治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待加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门急诊量不高,应急能力不强,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二)坚持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三)主要任务

床位设置:五年内由现有的xxx张增加到xxx张;

人员编制:五年内由现有的xxx人增加到xxx人;

科室设置:五年内临床科室达到xxx个、医技科室达到xx个;病区由xx个病区增加到xx个病区;

一项重点工程:完成建设项目医院内科综合病房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两项主要指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开放住院床位达到xxx张;医院年业务收入突破xxx0万。(其它医疗、检查、护理任务指标按“二级”甲等医院要求完成)

三项人才计划:遴选一批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遴选一批医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和引进一批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

四项综合支撑能力建设:重症医学科建设;医技检测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医院门诊建设。

五项民生相关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建设;营养食堂建设;院内停车场建设;两路供电改造;医院文化建设。

六种大型设备投入:GE64排CT、大型C臂、DR、1.5核磁共振、腹腔镜系统、X-刀上一页下一页

(四)、具体办法和措施

1、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完善基础设施,适度扩大规模

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已规划立项筹建的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约1.5万㎡的内科病房综合大楼,内设CT室、磁共振、放射科、彩超、检验科、供血库、内科系统(含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肾病、内分泌、消化内科)儿科和新生儿科、ICU、CCU等科室,该项目是医院建院以来投入最大的一项重点工程。此项重点工程建成后,医院规模扩大,床位总数达到400张,力争在2010年5月启动,二年内完成工期,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采购,严把工程质量关,做好单体设计,力求理念超前,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功能先进,条件舒适,设施完善,质量优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将对现有门诊和病房楼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增加现有门诊空间,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扩大教学、科研和药剂用房,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为合理有效的利用。

2、加强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主体,大力推行以名科支撑名院,以名院提升名科。细化专科设置组建胸外、肾病内科、ICU、CCU等重点专科。注重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遴选一批医院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名医,加强名医工作建设;聘请一批院外知名专家作为医院特聘专家,帮助和指导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遴选一批科主任作为医院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升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遴选一批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加强青年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至“十二五”期末,要达到高级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人。

3、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增强综合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健全三级质量控制网络,适时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病房工作在保持较高床位使用率的基础上,要加快床位周转次数,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出院人次和病床利用率。鼓励开展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加强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建设,建立高标准的ICU、CCU;医技科室、手术室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技术力量,与临床相关科室有机整合和协作,分期更新添置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逐步完善基本功能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门诊管理,制定有利于提高门诊量的考核激励办法和奖惩措施,充实专家门诊力量,改善就诊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扩大门诊宣传,增加门诊工作量。改进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病人满意度。力争年门诊和出院人次增加10%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年门诊量超过xxx万人次,年出院超过xxx万人次。

4、坚持以科学管理为保障,强化制度规范化,凝练医院文化

坚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依规管院,以法治院。以2009年第二周期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为依据,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标“二级甲等”医院。健全和完善医院二级职能机构设置,实行中层干部及科主任、护士长的任期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管理岗位津贴和考核制度,调动从事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修订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充实调整医院各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有计划选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深造,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完善医院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聘用和职称评聘办法,坚持效益领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完善院务公开,发挥工会和职代会民主管理作用,加强审计、监察和监督;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网站,建设数字化医院,主动适应新一轮医改政策,加强医保和新农合管理;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凝练医院精神;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利益问题;筹建医院职工和患者营养食堂,为医院职工和病人提高良好的饮食服务。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停放车辆管理,保证安全平稳、有序运转的良好环境,创建平安医院;在保证医院业务收入和效益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稳步提高,共同构建和谐医院。

第五篇: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学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相关”内容的感受

财务管理学院徐迎磊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此,我深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21世纪以来,对教育的重视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既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生总数达3798万人,企业职工培训规模年均超过9000万人次,面向农村的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培训总规模超过11亿人次。继续教育已成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综合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力与素质。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意义、任务和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特别是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强政府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搭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正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科学分析继续教育的新特点,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更大发展!

下载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 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

    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至2015年,是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长春高新区)加速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一、现状分析**第一中学创建于1959年,原隶属于****林业管理局,10月移交政府管理,成为**市教育局直属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85177m2,校舍建筑面积376......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2012-02-22 15:41:52 信息来源:上海有色网 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

    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以技术引进为主,重点突破,要重点......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一、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初具规模。以鲜切花为主体,盆花、盆栽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地方特色花卉等多品种共同发展。 2.......

    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仙桃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充分发扬中国体操之乡悠久的体育传统,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