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时间:2019-05-13 11:2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第一篇: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

副省长在会议上讲到,“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以下意见和要求。

一、大力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主攻方向。国务院4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

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在抓好贯彻落实、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的同时,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

首先一手抓发展速度,一手抓发展质量。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性行业,没有好的服务质量,就不可能有快的发展速度和好的发展效益,要在发展中保证质量与速度的同步提高,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统一,才能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另外在巩固和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要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适应新的旅游消费观念、品味、需求和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高端品牌,吸引高端游客,推动旅游产业档次升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吸引和留下更多的游客。要进一步统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把完善文化设施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方式,建设一批经典集中、内涵丰富的历史景观,推出一批特色文化文艺表演节目,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与文化互促、互动、互兴的格局。

最后,要扩大旅游消费需求。要顺应国民旅游休闲需求不断提高的新趋势,深入研究扩大内需的新政策,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高旅游消费在消费市场中的比重。

二、切实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是我们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的成功经验,全省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旅游重大项目的带动和支持。今年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任务较重,项目总数达到285个,重大项目有142个,各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明确工作责任。此外在建设重大项目的同时还需立足我省特色、优势旅游资源,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需要,把握旅游市场新特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优质旅游项目。

同时还需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私募基金,尤其要吸引国内外大型私募基金来云南投资旅游项目,推进我省旅游“二次创业”。

三、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围绕提升我省旅游市场主体的综合竞争能力,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培育一批专业、强势的旅游市场主体,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度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带动能力强的旅游业“航空母舰”。同时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土地、税收、融资、设立分支机构、开设经营网点等方面给予旅游企业政策倾斜,促进旅游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实力。

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旅游产业是典型“眼球经济”,旅游产品能否给客人留下难忘印象,首先得叫响云南旅游品牌。在进一步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堂”整体形象的基础上,推出“休闲度假云南”、“健康旅游云南”、“生态云南”等更多受欢迎的旅游品牌。

要整合营销资源,逐步建立集电视、网络、报刊、书籍等一体的立体化推介体系,继续巩固日、韩、东盟国家和港澳台等传统客源市场,大力开拓以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为重点的欧盟市场,努力稳定入境旅游市场,确保促销力度不减、市场份额不丢。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质量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票、导游服务和旅游购物这六个要素要域,直接服务于广大游客,加强监管,做到定人、定事、定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继续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我省旅游业在标准化引领下的国际化进程。

广泛组织开展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健康旅游和品质旅游宣传活动,重点开展“零负团费”、挂靠承包经营和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旅游行业协会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提升导游队伍的文化素养、讲解水平、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六、深化旅游产业改革开放

旅游业是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一要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管理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三要建立完善对外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

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无障碍旅游合作,继续推进“孟买印缅旅游圈”建设。实现旅游互免签证、资源共享、联合营销、共同发展的旅游合作格局。

七、进一步完善抓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继续高度重视旅游工作,一把手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政府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

和,形成联动机制,克服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现象。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加强目标责任绩效管理,层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现旅游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篇: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县委、县政府“三年翻番、五年跨越”的总体要求,结合武功县十一五发展现状,特制订了武功县文物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目标任务

依托武功县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政策机遇,积极实施龙王沟生态游、中国农都一日游、西宝中线--渭河沿岸文化娱乐游等项目,打造武功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和生态观光游”立体发展的格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到2013年,全县每年接待游客达到8万人次以上,旅游门票收入达到500万元,并带动餐饮、住宿等其他收入8000万元,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以龙王沟自然风光、武功镇文物旅游、渭惠渠休闲资源、渭河生态景观园为依托,积极打造农业生态观光区、中国农都、渭惠渠休闲文化一条街和渭河生态观光园及户外竞技场,树立武功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依托武功镇文物资源优势,打造中国农都游

武功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后稷教稼台、苏武墓、城隍庙、报本寺塔等历史文化遗存是武功县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中国农都”,形成垄断性旅游品牌,提升武功县文物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3年完成武功镇文物旅游景点项目建设投资8000万元,实现年收入1000万元,年利税800万元。

一是再现古镇风貌。做好武功镇旧城改造规划,拓宽现有道路,抓好绿化,重要街区设计为仿古建筑,恢复古镇风貌,实现历史景观和现代文明的协调统一。同时,建设专门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各种名优小吃经销街区,充分体现武功民风,民俗。

二是抓好城隍庙恢复修建工程。修建钟、鼓楼,完成《先周文物展》陈列工程,展示农耕文明和武功悠久的历史,搬迁路南群众,修建城隍庙广场及戏楼,广场周边建设旅游纪念品商店。三是加快苏武纪念馆建设进度。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异俗村,建造100亩水面的北海湖,使苏武纪念馆成为武功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抓好教稼台景区开发建设。整体搬迁教稼台周边农户,扩大教稼台面积,修建一座五间重檐歇山顶大门、古农业展室、贵宾接待室、雕塑后稷像一座,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鱼塘和7000平方米的原始农业耕作区,使游人既能登台览胜,又可亲自参与渔猎农耕、垂钓烧烤等各种活动,融欣赏、娱乐、参与、趣味为一体,建成与现代观光农业交相辉映的原始农业体验区。五是抓好报本塔景区开发建设。扩大寺院规模,拓宽、改造门前道路,搬迁寺院门前路东群众,在报本寺周边建设占地6000平方米的广场和文物旅游购物中心,使旅游、购物为一体。建一座珍宝阁和大雄宝殿、来宾接待室,使游客既可登临塔顶鸟瞰全城,又可欣赏国宝。修建连接报本寺塔、城隍庙两景点的大道,使报本寺塔、城隍庙等复唐建筑与苏武故园复汉建筑相融汇,形成风格各异的汉唐文化一条街。

六是搞好水河风景园区建设。以武功镇东大桥河道为起点,龙门村苏武墓下的河道为终点,扩宽河道100米,搞好两岸绿化,硬化岸边道路,使之成为能行船泛舟、垂钓、休闲娱乐的一条河流。设计建设后稷农业展示园,院内栽植杏、桃、石榴、梨、葡萄、柿子等不同季节的杂果林带,岸边绿地相间置景,再现人类狩猎,刀割火种,秦汉耕作及收获碾打的各个场景。征集犁、耧、碌碡、石磨子、石碾子等古农业机具,突出特色农耕园,打好古农业在武功,现代农业在杨凌这张牌,提升武功知名度。

(二)依托龙王沟资源优势,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观光区

城隍庙

充分利用龙王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毗邻杨凌农科城的独特优势,建设现代化高科技育种、栽培、繁育、观赏基地,打造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垂钓、水上娱乐、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体验等一条龙度假村,形成独具一格的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一体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同时,充分利用康家坡农业生态基地,通过举办“采摘节”等活动,吸引西安、咸阳、杨凌、宝鸡等周边市民前来观赏体验,让游客感受武功乡村的风土人情。

(三)依托闲置资源优势,打造休闲娱乐游

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规模、有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以渭河北岸(五彩渭河园)为切入点开发户外竞技场。依托渭河北岸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跑马场、赛车场射击场、放河灯等户外竞技项目,吸纳周边旅游爱好者,提高人气指数。在此基础上,积极与拓展训练装备公司联系,建成集体验、惊险、刺激、协作等为一体的拓展体验项目基地、使游人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同时,精神上得到全面放松,吸引更多单位和个人踊跃参与。全其成为集纺织文化、户外竞技、休闲垂钓、娱乐饮食、关中民俗、农家乐为一体的西部文化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园区品位。到2011年实现总投资1亿元。

二是以渭惠渠为平台,大力开展文化娱乐业。充分利用西宝中线渭惠渠大量的闲置空房、地热资源,庭院式KTV休闲场所,采取大项目带动的方式,引入文化娱乐龙头企业,用足用活现有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鼓励和扶持武功县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手工生产项目和文艺表演团(队),发展一批具有武功特色、健康文明的特色文化娱乐场所和展示区,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和娱乐形式,促进民间手工业和演艺业的市场化。引进文化娱乐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电子娱乐城、高档洗浴城、游泳池等大型娱乐项目,带动带动带动一批中小型KTV、迪厅、茶秀酒吧、棋牌、休闲浴场、餐饮业等大众化娱乐开发项目和文化购物市场,形成文化购物一条街,提高人流量,繁荣经济,增加财政收。

三、拓宽筹资渠道

1、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积极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加快文物旅游事业建设进程。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列入一定资金,作为渭惠渠、渭河北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向性资金投入和建立武功县旅游发展基金。二是加大计划内项目申报力度。借助西部大开发、西咸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契机,酝酿一批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立项申报,争取中省市资金项目扶持。三是加大金融机构投融资力度。积极与银行、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联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专门面向商家、农户发展旅游业的信贷业务,努力破解资金难题。四是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制定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苏武品牌效应,借助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苏武品牌效应,借助清明公祭平台,吸引苏姓宗亲投资兴建武功的热情。通过采取内资、外资并举,国资、民资并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招商引资,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旅游开发。

2、建立宣传推介机制。制定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促销方案,进一步加大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力度,邀请中国旅游卫视《文明中国行》栏目,举办拍摄中国·武功文化旅游访谈专题片《千年古镇--中国农都》,强势宣传武功厚重的历史文化一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武功,不断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力,强势打响后图稷苏武品牌。建立清明公祭苏武活动的工效机制,特别是要充分调动苏姓宗亲的积极性,以清明凤祭为宣传平台,努力提高武功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争取与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强势宣传,扩大客源。

3、建立优势品牌扶持、培养机制。以“武功镇文化旅游”、“龙王沟生态观光园”、“渭惠渠休闲娱乐”、“渭河北岸休闲竞技”等品牌为龙头,由财政列支,大手笔、高标准策划包装一批优势项目,以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启动和稳步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全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转变。积极制订旅

游景点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景点软环境建设。

四、搭建政府主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旅游开发平台

教稼台

1、加强组织领导。武功县县上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旅游、城建、工商、土地、招商、金融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旅游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尽快组建到位,启动工作。同时,领导小组还下设“龙王沟生态观光游”、“中国农都千年古镇游”、“渭惠渠休闲娱乐”、“渭河北岸休闲竞技游”四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分管游风镇、武功镇、普集镇、水利部门(五彩渭水园)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所在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各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2、完善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着重加强武功县城区以及武功镇、游风镇等地服务设施建设,做好以交通、道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吃、住、游、玩、购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武功旅游设施体系的核心骨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网络,推动武功由单一名胜旅游地向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3、强化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有重点地从旅游院校招聘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到武功来从事旅游产业,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走出来,请进去”和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等方式,选派德才兼备的人员在旅游学院学习深造,尽快培养一批旅游急需人才,为旅游产业的高速、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严格责任考核。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考核督查机制,与相关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及单位工作季度考核相挂钩,形成旅游开发建设合力。进一步制定完善的旅游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各项目推进小组要积极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而且详实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即突出近期规划流程、时限要求、项目现划、目标任务,又要突出远景策划、措施保障、夯实责任。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切实加大对四大项目推进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项目推进落实,建立周通报、月汇报、季度考核讲评机制,并将考核情况报考核办备案,使其作为综合考评的依据。

武功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投资项目一览表

序号 建设项目 项目进度 占地面积(亩)投资额度(万元)建设年限苏武纪念馆旅游接待中心拟建 20 200 10年特种畜、禽动物养殖观赏区在建 50 500 5年射击狩猎场在建50500 5年中国农耕文化展示与西北民俗文化展览馆在建 361亿10年西北农家小院休闲与农耕体验区拟建68 20005年多季水果种植园在建30 10010年古海潮院遗址修复10工程在建 40 50010年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加宽、加高水库水坝,建库中岛在建5000 10年9 水产养殖、水上娱乐与休闲垂钓园,高级空洞式娱乐城拟建 266 500010年10 陕北风韵窑洞宾馆和蒙古毡房度假区拟建30 5000 10年

注:加上南坡绿化面积340亩。在原海潮院的基础上拟建大殿两座,重修“新白雀寺”,占地30亩,从而扩大整个旅游景点的观光、休闲功能。

第三篇: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状况调研报告

2009年4月以来,按照县委的部署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自2009年4月5日至4月16日,按照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方案》的安排,组成了以由我和局长、副局长刘泉和阿庐古洞党支部书记、副处长王俊同志带队,调研组成员由局规划、财务、办公室、市场科、行业管理科主要负责人组

成的调研组,对**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看、听、说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了全县旅游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旅游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以科学的理念,开发阿庐古洞资源,从此,**诞生了旅游业。曾经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处在封闭状态中尚未苏醒的**古城,成为滇南的“旅游城”,外地客商通往红河州的门户。

阿庐古洞的开发与开放,**县经济的活力倍增,面貌大变,参观浏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州内、省内外及台湾、港澳游客纷至沓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奥地利、瑞典、菲律宾、文莱等许多国家的专家、朋友前来考察、游览。旅游业促进了**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邮电、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的发展。1988年,接待中外游客71.5万人次,新增旅游业直接总收入达220万元。平静的**沸腾起来了。1988年全县财政收入、营业税收,创历史最好水平。九十年代旅游业发展到了高峰,成为了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带来了“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的奇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也随之增强,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的大量涌入,封闭保守的旧体制和旧观念收到了最有力的冲击。同时,欣欣向荣的旅游业,激活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的二、三产业迅猛崛起,高中低档宾馆、酒店、旅馆如雨后春笋,接待床位剧增,旅游食品逐步得到开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这是其它产业难以做到的。

但是,从1999年后**旅游业急转直下,2003年跌至经营最低点,各项工作几乎瘫痪,职工半年没有发放工资。而宜良的九乡与我们的阿庐古洞属同一类型的景区,在此之前阿庐古洞的年收入在200—400万元之间,而九乡的收入不过100万元左右,可九乡却借昆明世博会之机一跃反超,之后连续突破千万元,2006年达4300多万元,2007年目标直指5000万元,把阿庐古洞远远的抛在了后边,尽管近几年来经营状况逐渐回升,目前出现了省内、国内、海外市场全方位启动的良好态势,但与之相比差距太大,被人家甩得太远了。

**旅游业的衰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建设投入超负荷,负债过大。1998年,为迎接昆明“99”世博会的召开,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阿庐古洞风景区内建设精品工程,建设款项均是景区贷款,从此背起了沉重的债务,至2006年加上各种债务累计达7000多万。世博会结束后,由于景区债务包袱过重,宣传促销经费严重不足,景区经营每况日下,至2003年几乎瘫痪,职工工资拖欠长达半年之久,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宣传费严重不足、景区无半点偿还贷款本息及拖欠工程款能力。二是设施设备老化。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及市场竞争加剧,旅游宣传投入明显不足,设施设备(特别是洞内灯光)更新缓慢,难以吸引游客。三是缺乏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在省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旅游的位置并不突出。阿庐古洞开发建设过程中所进行过的二次规划,从今天的角度审视,均有许多值得反思、总结和汲取教训的地方,均未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权威性,以致无法正确指导**的旅游实践。四是旅游发展资金匮乏。财政可用资金少,加之政府负债过大,还款任务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保吃饭、保机构正常运转已不堪重负,无力为旅游发展投入更多资金。另外,阿庐古洞门票价格与全国同品牌景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而价格调整又存在较大难度,导致了门票收入处于较低水平,经营成本过高,偿债能力不足,旅游发展资金难于累积,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旅游产品小散弱。县内旅游产品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状况,尚未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文化、休闲、特色等综合型旅游的转变。文化挖掘的深度、广度均显不足,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旅游的品位和内涵亟待提升。对外联合不够,未形成强大的旅游联盟体,未形成旅游发展大环境,因而还未成为旅游消费者云南之旅的首选目的地。六是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80年代,全国开发旅游的地区并不多见,像阿庐古洞这样的景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没有树立竞争意识,缺乏竞争机制,特别是90年代末期景区下滑后,对旅游有一定眼见和卓识的优秀旅游人才由于待遇偏低逐步

第四篇: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10216专题

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目 录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升.....................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2、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3、旅游市场开拓不断深入.....................4、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5、旅游产业促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二、“十二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形势.................(一)“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2、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3、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云南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3、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环境,对云南旅游产业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思路...................2

(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2、坚持统筹发展原则........................3、坚持深化改革原则........................4、坚持扩大开放原则........................5、坚持科技创新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方向.................................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3、促进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配臵................4、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5、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6、实现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5、提高旅游购物比重............错误!未定义书签。

6、打造旅游娱乐精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丰富提升观光体验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3、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一)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1、推进企业所有制改革......................2、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3、拓宽投融资渠道..........................(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三)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做强旅游市场主体实力....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加快品牌企业培育........................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二)协调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推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2、改造提升游客休息站......................3、规划建设旅游厕所........................4、规范提升旅游公共标识系统................5、大力建设自驾车营地......................(三)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事故预警机制............2、健全旅游安全应急工作机制................3、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4、完善旅游保险保障体系....................(四)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体系建设................1、构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4

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五)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1、完善旅游标准体系........................2、加大标准执行力度........................(六)全面实施人才强旅和科技兴旅战略............1、制定符合客观需要的旅游人才政策..........2、构建科学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3、强化旅游教育与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5、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应用....................七、发挥旅游综合效益,充分释放产业功能..............(一)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发展................1、推动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2、促进与第二产业互动发展..................3、带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4、深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科学规划旅游城镇布局....................2、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3、进一步扩大城乡旅游消费..................4、着力提高城乡旅游就业水平................(三)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1、强化旅游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要求............2、坚持旅游开发中保护性利用原则............3、推进全行业节能环保标准..................(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1、努力营造良好旅游环境....................2、积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八、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一)深入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创新统筹协调机制........................2、转变旅游行政管理方式....................3、规范旅游市场管理........................4、健全旅游行业协会........................5、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和引导机制..............6.全面落实旅游税费改革制度................(二)深化旅游资源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1、完善和发展旅游要素市场..................2、进一步理顺旅游资源价格关系..............3、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保护制度................(三)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建设工作..................1、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2、全面启动专项改革试点....................3、鼓励各个领域改革探索....................九、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一)积极推动旅游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1、进一步优化旅游对外开放环境..............2、更高水平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3、更大力度推动旅游企业走出去..............(二)不断深化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1、继续深化区域性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2、积极推进全方位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3、不断强化国内旅游交流与合作..............(三)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国际化水平............1、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服务标准接轨..........2、加快推进融入国际服务标准体系的进程......十、“十二五”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二)强化规划指导,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6

一、“十一五”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决策,认真落实旅游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总体要求,努力建设旅游强省的开局阶段和关键时期。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省旅游行业以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为契机,有效应对了诸多突发事件的挑战和考验,努力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影响,全面完成了各项预定的工作任务目标,旅游产业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一)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2010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到13.2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8亿元,年均增长

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明显。

4、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随着我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显现。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345.12亿元、380.8亿元和4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1%、6.17%和6.2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9%、40.8%和 4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五年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正式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已有十五个州市明确将旅游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牢固。200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一位,继续位居全国旅游市场前列。

(二)旅游产业促进取得可喜成绩

1、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我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开放”三大任务,着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并取

得了阶段性成效。成立了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全省各州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了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省政府先后与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的合作协议》和《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研究制定了《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等纲领性文件,强化了对旅游改革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推进的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昆明世博新区四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跨境旅游、企业改革、投融资机制改革、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与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的专项改革试点工作,也正全面加快启动。

2、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旅游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建立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旅游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了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力度,特别是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

(ADB)、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协商、沟通平台。加快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等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及黄金线路的开发,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签订了16份旅游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完成了《金四角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规划》和《香格里拉—腾冲—密支那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国际区域合作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国内旅游区域合作方面,加强了横向旅游经济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和滇沪、滇浙、滇港、滇粤、滇黔桂等国内区域旅游合作,并与西部十二省区、9+2各省以及上海、天津、陕西等省市共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31份,与台湾签订了多边旅游合作协议,推动了协作机制建立,国内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6、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

建立了省、州(市)、县(区、市)、企业四级培训体系,在全行业开展岗位资格培训;加强了与旅游院校的合作,着力推进了高水平旅游人才教育体系的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高、中、初级旅游教育及旅游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云南旅游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咨询顾问

团”、“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三支队伍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科技在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云南旅游政务网、云南旅游外宣网站(英韩泰文版)、云南旅游资源及服务信息数据库、卫星账户、景区和项目库系统、网络营销、数字景区及12301旅游服务热线等旅游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逐步采用低碳、环保的高科技技术,形成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科技支撑。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相比,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看,还存在上下认识、决策与执行不够一致的问题,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二是从支撑保障条件来看,管理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在旅游用地、项目审批、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需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尽完善;智力支撑不够,高素质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人才不足,旅游科研工作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产业要素不配套,区域结构、产品和市场结构

101112

关联度较强的特点,在我省全面推动“桥头堡”建设中,将能够依托于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和我国内陆腹地三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面推进与国际市场接轨进程,率先加快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将云南省作为推进改革试验工作联系点。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国家旅游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决定把云南省作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试点省份。2010年7月,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确定共同探索建立旅游土地利用新机制和新方式,积极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工作。《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和更加紧密部省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云南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将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指导、支持和帮助,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全面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切实解决当前加快发展迫切需要克服的问题和矛盾,加快推进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十二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旅游继续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间,围绕旅游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集中凸显,云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

1、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加剧,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更多的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采取加大促销力度、签证便利化等多项鼓励政策,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同时,随着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国内许多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形成了产品、市场、投资、人才和品牌等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全国已有27个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国家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以海南岛、云南省、桂林市为支撑的“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云南旅游产业将在更高发展层面,迎来更多的赶超对手,面临着更加激烈市场

5161718

城乡发展、推动生态建设、促进文化传承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产品和新业态,全面增强旅游产业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三)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旅游产业功能释放进一步加强,旅游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旅游综合效益和产业素质显著提高,旅游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旅游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树立“度假云南、风情云南、生态云南和休闲养生云南”四大旅游品牌,初步构建起较为科学、完备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性区域旅游集散地和重要通道,建设成为全省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典范和以繁荣旅游经济促进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现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

到2015年,力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

翻一番。其中,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8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550万人次),年均增长14.87%;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7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从2010年的6.23%提高到10.8%。

(四)发展方向

1、推动旅游要素的集群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资金、资源、技术等生产力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发挥要素聚合效应,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走区域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2、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

依托优势资源,应对实市场需求,改造、提升原有产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色化发展,不断完善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领域,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进程

加快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积极学习和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在经营管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行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探索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服务规则,争取国际社会认可,加快实现我省旅游服务与国际旅游服务标准接轨,全面提升云南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4、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及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自驾车营地和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进程,提高通关流程的自动化和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游客进出的便利化程度。

5、促进旅游环境的优质化发展

突出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产业替代,推进生态补偿试点,控制旅游环境容量,构建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旅游旅游市场环境。发挥旅游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和促进居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旅游发展的受益面,提高社会对旅游发展的认同度和游客满意度,在全省形成“人人为旅游、人人促旅游”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旅游环境。

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发展要求,以构筑区域旅游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要素均衡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产业要素结构、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

依托全省经济发展格局、城镇体系布局和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在全省范围内对旅游生产力进行优化调整布局,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

展新格局,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1、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

强化一个中心,把昆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客源地、连接东盟旅游圈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优化六大旅游区,根据旅游资源禀赋一致,充分体现旅游发展延续性并与城镇建设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做强滇中国际旅游区,做精滇西北香格里拉国际旅游区,做优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和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做大滇东南卡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实现省内各大旅游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更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培育七条旅游走廊,在进一步完善五条传统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按照旅游经济带的概念和内涵,以全省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努力构建昆明——曼谷、昆明——河内、昆明——仰光、昆明——腾冲——密支那;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昆明——昭通——成都(重庆)——三峡——“长三角”、昆明——文山——北部湾——“珠三角”等七条联系周边、延伸国内、辐射国际的旅游经济廊道。

2、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按照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便捷、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则,大力推进以昆明为中心,包括区域中心

城市、重点旅游县市区、边境城市在内的多层次旅游城市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城市在各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突显旅游城市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重点选择,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协调推进旅游城市、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40个旅游城市、60个旅游小镇和200个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依托,以全省旅游重大(重点)的开发建设为支撑,以旅游项目产品和旅游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手段,着力打造各种类别的若干旅游经济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

卫星账户显示,我省旅游基本消费(含吃、住、行)占总花费的53.8%,非基本消费(含游、购、娱),占总花费的46.2%,产业要素结构有待优化。“十二五”期间,应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品牌打造和模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提高旅游非基本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达到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形成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要素产业结构。

1、提升旅游餐饮水平

实施“美食天堂”建设工程,推动旅游餐饮品牌化、体系化建设。打造滇菜“健康、有机”品牌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餐饮品牌,面向广大国内外游客,以开发特色鲜明的养生餐、风味餐、民族餐、田园餐等旅游餐饮为主,加快建立高、中、低档次相结合的旅游餐饮消费体系。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由旅游餐饮原材料生产、旅游餐饮策划传播、实体销售、配送经营、网点分销等多业态组成的旅游餐饮业链条。到2015年,重点扶持200户龙头特色餐饮企业,其中10户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

2、完善旅游住宿结构

以管理精品化、服务国际化、设施现代化为发展方向,适应不同层次旅游者消费需求,不断完善旅游住宿业结构。认真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加快我省度假酒店建设的意见》,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建设和管理一批高端休闲度假型和商务观光型酒店建设。继续巩固和提升一批传统商务观光型酒店,积极发展家庭旅馆、汽车旅馆、民居客栈、青年旅舍等方便性接待设施和经济型酒店建设。延伸旅游住宿设施等级评定工作,加紧制定其他类型住宿业态的评定标准,加大推广实施力度,提升旅游住宿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15

年,新建改造高端度假商务酒店150家(其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管理集团管理50家),发展经济型酒店200家,规范发展民居客栈3000-5000家。

3、健全旅游运输方式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运输资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旅游运输方式满足不同游客出行需求,降低出行成本,打造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协调推进形成省内航空旅游环线,加快推进“旅游空中巴士”计划的实施,积极引进1-2家小型机观光游览公司,开通空中游览线路。积极发展专列旅游,增开昆明前往热点旅游城市的专列旅游线路,重点开发“夕阳红”等品牌专列旅游产品。根据全省旅游市场增长的趋势,在稳步增加旅游大巴的基础上,重点加大旅游商务车的数量和比重,积极推动旅游房车发展,重点引进1-2家房车集团企业,在全省建立房车系统。依托省内内河航运,重点开发一批集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中小型邮轮;利用高原湖泊资源,适度发展环保型的私家小型游艇。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工具租赁业务,培育和引进相结合,规范开展旅游包机、旅游包车、特种自驾包车和自行车连锁租赁,培育5家大型连锁租赁企业。

4、创新游览组织模式

积极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推进旅行社商业服

7282930

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用地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立协调推进省发改、国土、林业、环境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落实重大(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协同推进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285个重大项目和88个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提升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复合型产品62个,酒店、住宿类产品80个,旅游购物、商场类产品15个,休闲、度假、运动、温泉SPA类产品66个,旅游小镇、古镇类产品37个,自然观光、生态旅游类产品49个,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类产品9个,公益性设施、基础设施类产品15个,旅游文化、民族文化类产品27个,旅游地产类产品6个,科普、探险、漂流、自驾车类产品4个,商务、会展类产品2个,红色旅游类产品1个,努力实现完成旅游投资1500亿元—2000亿元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优化旅游市场结构

以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更加丰富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支撑,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市场多样化战略和开放战略,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

堂”的整体品牌形象,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旅游市场,进一步整合宣传促销资源,建立健全“省级联动、州市配合、内外联合”的促销机制和奖励机制,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及促销手段,科学构建旅游营销体系,全面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努力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格局,切实提高旅游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

1、优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全面发展国内旅游。主动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国内大众旅游蓬勃兴起的趋势,全面落实旅游消费促进政策,在积极争取扩大总量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国内旅游市场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方向转变。深度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地区市场,吸引更多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入滇旅游,不断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打牢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四川、重庆、广西等周边省份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确保国内游客的稳步增长。大力开发华中、东北,积极开拓西北等新兴市场,深入挖掘巨大而深厚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紧紧抓住寒暑假期、黄金周、小长假以及双休日等关键时间点,以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产品为主要内容,围绕昆明、曲靖、玉溪等中心城市,依托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的短线游、周边游,推动形成“1+N小时旅游经济圈”,加快推进省内各区域间客源的相互流动,3343536

(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做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

1、培育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

坚持以培育具备较强横向和纵向整合能力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为目的,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依托自身拥有的行业资源优势和积累的旅游人才优势,不断整合内部资源要素,积极拓展产业边界,优化资产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实现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及地产、旅游会展等业态的多元化经营。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吸引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为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和规模经济、品牌经济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发展成为对全省旅游行业具备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团。鼓励大型有经济实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强对全省战略性旅游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掌控力度,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利用,确保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培育10家以上综合性旅游龙头企业集团。

2、扶持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

支持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版纳、玉溪、楚雄、保山等热点地区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改善内部管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发展成为主业清晰、竞争优势明显,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推动作用的旅游骨

干企业,努力形成专业化分工细致,上下游合作紧密的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区域性骨干企业开展金融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广泛筹措资金,不断做大做强,力争发展100家专业程度较高、经营实力较强的区域性旅游骨干企业。

3、支持中小型特色旅游企业

实施旅游“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促进中小企业规范成长。分类选择一批具有成长型的旅游中小企业作为银行贷款、财政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的对象,通过资金投入、智力支持等具体措施,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形成1000家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中小型旅游企业。

4、帮助微型旅游企业发展

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分步实施、定向扶持、防范风险”的原则,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的旅游创业积极性,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以及有针对性开展创业培训、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为农家乐、家庭旅馆、特色餐饮、民族工艺品生产加工等微型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和前期孵化条件,推动形成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浓郁、比较优势突出和发展潜力较大,“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特”的劳动密集型旅游企业。

940

伍和管理团队,不断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形象标识系统,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和软实力建设,努力提升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臵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更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合理配臵全省公共服务资源,协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推进旅游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逐步形成“分布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协调推进旅游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紧紧依托全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大协调力度,以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为主线,以统筹区域、城际、城乡交通发展为重点,以统筹客运“无缝化衔接”和“零距离换乘”为根本要求,推动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由分散、独立发展转变到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全力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旅游综合运输体系。

1、进一步完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建设

围绕全省公路网规划中的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和省内骨干联络线路网建设。积极推动以昆明为中心延伸至省内各大旅游片区和重要旅游城市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协调推动实施一批制约全省六大旅游区形成旅游环线的断头路、二级干线公路的建设项目,力促建设完成连接全省六大片区旅游交通环线,以及连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公路建设。改善云南通往内地和东南亚、南亚的通达条件,连接延伸至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的高等级公路,增强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不断完善全省旅游公路运输网络体系。

2、大力推动旅游铁路网络建设

在协调推动全省铁路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促成增开昆明—丽江—香格里拉、昆明—蒙自—河口,昆明—大理—瑞丽的旅游专列。在相关铁路沿线协调增设旅游城市、重要景区景点和公路节点的站点,建设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电子商务、医疗救助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构造铁路旅游经济产业链。围绕滇中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通过站点设立、线路延伸,推动形成高铁与旅游公路的联运方式,改善通往沿线重要景区景点的通达条件。

3、着力提升旅游航空网络体系

依托昆明新机场建设,巩固云南至东南亚国家的航线,争取开通昆明至中东、欧美地区重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的新航线。积极支持开通省内主要支线机场直飞华东、东北、华南、华北、华中等重要客源市场的新航线,积极推动省内重点旅游城市机场间的环飞航线,逐步形成空中“旅游巴士”体系。进一步协调推进红河、会泽、怒江、泸沽湖等省内支线机场建设,改造和提升西双版纳、腾冲等一批省内机场,鼓励引进更多国内外航空公司,在省内各地设立飞行基地。协调省内各机场简化登机手续,缩短登机时间和换乘时间,设立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外币兑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供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快推进旅游水运通道建设

深入挖掘“澜沧江—湄公河水上黄金旅游线”的客运潜力,通过积极争取通关便利化和异地出入境政策,充分发挥其“一江连六国”的国际客运作用。积极争取开通伊洛瓦底江国际水陆联运和中越红河航运。建设以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组建为重点的“四江一河水运通道和旅游航运”。加强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水路和滇池等重点旅游湖泊区的短途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省内旅游水运发展。

第五篇: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

布拖县 “十二·五” 旅游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地处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腹心地带,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沙江相望。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891米,最低海拔535米,高差3300米。县辖3个镇27个乡,总人口16万人,其中彝人口占人口的94%,建县五十年来,全县旅游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关系,将旅游文化的发展目标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旅游文化与全县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旅游文化的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三)坚持科学规划与重点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原则。

(四)深入基层,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科学务实地进行规划。

(五)注重统筹协调,做好各方面的衔接。一是必须与旅游相关政策协调一致;二是必须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三是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思路

编制“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县 的县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精华,整合火把文化优势资源,打造“火把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培育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布拖建设成为“火把文化”旅游名县,加快发展群众旅游产业步伐。

“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思路是:建立健全事业机构,加大旅游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切实服务于大众,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打造火把文化旅游品牌,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四、布拖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分类

1、资源分类

根据国际标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参考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结合我县10前资源的状况,我县旅游源可分为2大类、10个亚类、31个小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峡谷景观、洞穴景观);水文景观(湖泊水库、风景河段、瀑布景观);气象景观(冰雪景观、气候景观、云海景象、日照景象);生物景观(森林景观、珍稀植物、草地景观、鲜花景观、动物禽鸟)等。

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 宗教文化(巫师法式、葬俗);典籍文献(天文历法、文学医学);民族风情(特色风俗、工艺美术、节日庆典、游艺竞技、音乐歌舞);现代人文景观(特色村镇、传统建筑、娱乐场所、产业工程);土特产(风味佳肴、特产品 土产品)等。

2、资源特色(1)布拖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布拖县是国家级彝族火把节之乡、省级“彝族火把节之乡”,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国家级非遗3项(火把节、口弦、银饰手工技艺),已申报“彝族阿都高腔,朵乐荷、口弦、银饰工艺”等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区域内有四川省第二大湿地和留秀原始森林、白石群,金沙江大峡各等自然景观。

(2)旅游资源分布合理,保护良好,未遭破坏,虽然开发滞后,但是原生态的民俗等开发得越晚越有价值。只要做好高起点的规划、高质量的开发、高水平的管理,具有明显的旅游开发后发性优势。旅游主导资源——民族风情已具备开发条件。

(3)旅游资源具有复合性。民族风情与自然生态以及避暑休闲等互补性强,可进行产品组合,不受季节影响。

(4)旅游资源具备可进入性。

(5)建设成为单一的旅游目的地难度大。

3、资源总体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的价值、特色和开发条件,布拖县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以下等级:

一级(导向性)旅游资源:民族风情(火把节、彝放年、苏尼表演)、补莫湿地开发。

二级(重要性)旅游资源、吉留秀、金沙江大峡谷、县城。三级(辅助性)旅游资源:乌科索玛花、瓦都水库等。

(二)旅游市场及营销现状分析

1、总体评价

布拖旅游开发工作的起步,应从2003年县第十一次人代会开始,县政府工作报告用一定的文字章节来进行描述,据统计,2004年接待游客共1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25万元,2005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00万元。但总体看来,旅 游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特别是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则更是不容乐观。

2、旅游形象模糊

作为“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旅游形象如何有机结合,从而在市场中形成鲜明的主题形象的问题解决。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的旅游产品以节庆与会议接待为主,其他产品没有很好的开发。

4、没有市场促销

除在州内《凉山日报》、电视上有火把节的促销外,没有市场促销。

(三)旅游基础设施

1、道路公路交通现状

由于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区域内公路等级和质量不高,路、车发展不平衡,公路养护状况不佳,自然灾害对公路通行影响严重。

2、公路客运现状

布拖汽车站位于县城中心,占地3800平方米。每天发往西昌的客运汽车24辆次;发往昭觉4辆次;发往县域内的客运车及出租车约29辆次;接纳各区发往县城的客运汽车及出租车约29辆次。

3、通信现状

近年来,布拖电信事业和移动通信发展讯猛,开通了GPRS系统。

(四)旅游服务设施

1、旅游住宿接待设施

布拖县的宾馆、招待所等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主要集中在县 城。现共有宾馆5家、客房147间,接待床位292个,无星级宾馆。除布拖宾馆、普提园宾馆硬件设施和接待服务质量较好以外,其它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2、旅行社

没有注册的旅行社。(准备成立一个旅游公司)

(五)旅游组织机构

1、现状

2002年成立布拖县文化体育局,2003年增加旅游职能,更名为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属县政府序列机构。主管全县文化艺术、体育、旅游、语言文字、新闻出版等工作。2人员编制概括

县文化体育旅游局行政编制5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工作人员2人(含1名工勤人员)。县旅游与语言文字中心事业编制3人,在岗3人。

3、旅游组织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员编制少;现有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专业结构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发展现代旅游的要求存一定的距离。

五、布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没有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旅游总体规划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我县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正确评价,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实现“火把文化” 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发旅游的实力较弱 布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 不发达。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只能寄希望通过招商引资金等方式争取一定的外部资金,难以形成旅游资源成片开发。资金匮乏,是影响目前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不易全面开发旅游 我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县域内分布并不均衡,景区景点开发难度高;文化旅游资源以彝族火把文化旅游品牌为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最具特色,丰富多彩,但又集中表现在火把节和彝族年两个节庆中,时间短难以形成产业优势。

(四)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但是旅游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没有形成规模,还没有任何旅游招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内交通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五)进一步提高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

由于旅游产业的地位、政策、措施等不能完全准确定位,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缺乏正确判断。

六、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管理、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我县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的正确评价,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实现“火把文化” 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通过编制《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我县旅游发展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接轨,制定相应的规划实施方案和分阶断目标。

《布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范围为我县30个乡(镇),幅员面积1850平方公里;规划时限为201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两个阶段来制定发展目 标、规划开发项目并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预计投入资金60万元。

(二)火把节旅游项目

1、火把广场扩建工程

布拖是一个彝族聚居县,是火把节的发源地,有“火把节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也是四川省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的火把节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风格,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布拖彝族火把节民风古朴、气氛浓郁,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使布拖村村寨寨沸腾,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不需人为炒作、包装,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火把节。布拖县民族火把广场,座落于布拖县城西北角,它为多功能的火把广场,既能进行摔跤、斗牛、斗羊、朵洛荷等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又能进行综合性民族体育比赛。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火把文化,整合火把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布拖跨越式发展,打造 “火把之乡”品牌,实现“火把文化”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对我县火把文化广场进行扩建,把其建设成为有坐台的多功能的火把文化广场、民族体育竞技场和现代体育比赛场地,扩建面积约3万平方米,按每平810 元计算,预计投入资金2430万元。

2、民间火把场扩建

布拖的火把场遍及全县各村寨,每年到了火把节之时,村村寨寨的彝族同胞相聚在火把场,进行各种民族体育项目比赛,其中最著名的是拖觉日柱、俄里坪火索者。拖觉日柱属拖觉片区人员集中的火把场,辖8个乡镇,总人口32624人,面积344平方公里,火把场占地60亩,是彝族火把节(三把火传说之第一把火)的发源地。每年火把节时,不仅是本地的彝族人民,还有周边县如宁南跑马、普格西罗、金阳对坪和县境内的群众大约有 10万人相聚在这里,过火把节。

俄里坪乡的天然火把场—火索者,这里风景优美,距县城30公里,交通方便,每年在这里过火把节的有昭觉县沙洛、罗恩、博史、新民以及我县的彝族群众大约有8万人。为了更好地发挥火把场的作用,作为“火把节”活动的基础工程,改造拖觉日柱、俄里坪火索者民间火把场,进行适当扩建、保护,使其功能更齐全,服务于彝族民间火把节,开展节庆活动,改造面积6000平方米,预算投资120万元(其中主席台10万元,跑道60万元、挡墙20万元,观众席26万元,公厕4万元)。

(三)加快景区景点建设(1)补莫湿地

补莫湿地为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繁多,是鸟的天堂和乐园,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是人类自然和谐共处的楷模。补莫湿地座落于我县乐安乡,面积约700万平方米,为了对这一特殊的湿地进行保护,“十二五”期间,将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周边民居进行保护和改造,吸引游客,促进我县民族风情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发展。(2)金沙江大峡谷

金沙江大峡谷位于布拖、金阳与云南巧家县交界之处,金沙江上游,从州府西昌可乘车到布拖县龙潭镇,与州府相距175公里。金沙江大峡谷,风景优美,地势险峻,可以观赏到金沙江边的景点─白石滩,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参观牛角湾电站群(一、二、三级电站),沿金沙江大峡谷,沿途可观赏猴子嬉戏,可徒步走进老甘莫千年原始森林,进行科考、科研等生态旅游,并参与金沙江大峡谷探奇、探险、漂流等活动,预计投入资金850万元。

(3)吉留秀 吉留秀位于县境东南方向,为布拖、宁南、普格三县交界处,北接乌科梁子,主峰许午梅,海拔3774米,面积为44平方公里。该山脉山陡峻,沟深谷狭,有成片针、阔叶混生林,主要是杉木、桦木、松等杂木林。药材有贝母、党参、天麻、续断、黄连等。野生动物有熊、野牛、野猪、岩羊、猴、獐子、豹等,林区边缘有广阔的天然牧场。(4)乌科高原万亩索玛花

乌科梁子位于县境西部,主峰泽克木土坡3832米。山顶地势平缓,水草丰茂,是县内最大的天然牧场,有大片的索玛花林。每到五月,满山遍野的索玛花盛开,在明媚的阳光下,蜜蜂嗡吟,彩蝶飞舞,花香扑鼻,蔚为壮观,令人陶醉。走进万亩索玛花林欣赏繁花似锦的各色索玛花,领略乌科高原风光;在高原进行野餐活动,品尝彝家美食,观看索玛花节,阿都山歌对唱赛、阿都服饰、银饰表演,朵洛荷表演,黄伞表演等活动。

3、修复彝族古建筑群旅游观光项目规划(1)彝族古建筑群文物保护点概况

布拖是保持彝族古文化最好的一个县,是阿都文化的中心点,是凉山彝族文化的腹心。布拖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彝族古建筑风格,其中以拖觉镇、石咀点老吉35户,亚河村40户,乐安乡洛思村50户,伟只堡村50户最为典型,这四个点的彝族古建筑已于1996年均列为乡级文物。

彝族古建筑为土木结构,房周围筑有围墙,墙外栽有将来为儿子建房或改造旧房的树木,还有花椒树和竹子等,正房门前有一块沤肥坝,正房面积在70平方米左右不等,其建筑结构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而定形。墙体用土夯成,梁上盖瓦板,俗称瓦板房。瓦板由木条和海碗口大小的石头压住,以防止刮风时被掀开,屋檐由13到15根碗口粗的垂柱和三根穿枋连成,并雕刻有

水波、日、月、星、辰、火、牲畜、家禽、飞鸟、走兽、花草、树、人等图案,并以土漆绘制而成,色彩以黑、黄、红为主,每隔一根垂柱,就有一根顶柱顶着垂柱。进门的左边由木栅栏隔为畜圈,圈边有一付石磨,用于加工荞子、包谷、燕麦,石磨上方有1至3个站柜,储存粮食。进门右上方安设火塘(三锅庄),供煮饭和取暖、会客。火塘上方是贵客的座位,对着门的那方是主人家的座位,下方为妇女儿童的座位。靠火塘右上角用竹笆将主客座位区分,竹笆里边设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外人不得擅动。进门右边靠墙放臵水缸、碗橱(架)、锅、飘、马勺等,里边再放个用于装衣物的柜子,再往里就是妇女的床位。楼上分为两部分,靠门口部分是男主人和接待男宾客的住处,靠人居住的一边堆放洋芋和粮食等杂物,门口上方堆放用来过冬的畜草,火塘上方装薪柴。楼板是由竹条做的,上楼有梯子,彝族有女人不得在外人面前上楼习俗。整幢房子不开窗户,光线全靠从门和屋顶的瓦板缝中透进,所以外人白天进入房屋也需过一会儿才能适应,整个建筑不用一根钉子,一根铁丝。其建筑古朴,雕纹朴实而大方。另外每个点都有旧时冤家械斗时留下的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的每一层四周都有枪眼,枪眼有平视的,有向左、右、下视的,墙体比一般住房的要厚,夯得更实。其建筑风格和住房建筑相似,面积小,但高度比住房高出一倍以上。古时由于冤家械斗频繁,随时都可能有入侵者,男人们就常住在碉楼,以便放哨和备战。碉楼历经六七代人而依然矗立于彝寨,是彝族古建筑中最具文物价值的一种。

(2)实施维修和修复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点是至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为久远的彝族古建筑群文物,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仅具 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旅游功能优势,是集文化旅游功能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一体的极其珍贵的民族文物,是研究彝族阿都古建筑的活体。但由于历时已久,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腐化,屋面破旧,部分墙体裂缝,刻有精美雕饰的垂柱有的已霉烂,因我县是国定贫困县,财政无力承担这笔维修经费。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缮,这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将遭受严重损毁而消失,因此,维修和修复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是抢救民族文物重要工作,具有强烈的紧迫性。

(3)修复规模和所需经费预算

拟维修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点175座房屋,一是加固墙体150座,2240平方米,需资金39.8万元;二是加固和维修地基面积165座,共973平方米,需资金16.6万元;三是修复古建筑物上已损毁的雕刻艺术品135处和更换霉烂的材料,需资金25万元,共需投入81.4万元。其中立项争取中央补助71.4万元,地方财政补贴10万元。计划于2007年组织实施。

(三)新建阿都文化风情园建设

布拖是至今保留彝族古老传统文化最好的一个县,彝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是彝族哲理诗《玛木特依》的发祥地,是“阿都文化”的核心地,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发源地,是彝族“火把文化之乡”,素有 “火把圣地”、“阿都山歌之乡”、“银饰之乡”、“阿都服饰之乡”的美称。

彝族是火的民族。他们视火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对火的崇拜具有全民共性认识,在彝族人们心目中,火具有净化和圣洁功能,一切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的丑恶现象都在火中消失。布拖彝族阿都火把节反映了社会美的本质,传统火把节,充分展示布拖彝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文艺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创造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诸多文化遗产中民间口承文化和音乐素材十分丰富,特别是最具彝族阿都特色的传统文艺口弦、山歌、朵洛荷对研究彝族历史和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阿都文化风情园,集民族特色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把我县的火把文化、非遗产品、朵洛荷歌舞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游览一个民族村寨,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顿民族风味的美餐,购买一件民族商品,过上一次民族节日”。计划用地1万平方米,修建综合大楼、停车场、绿化带、员工生活区等预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二0一0年四月十日

下载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禹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禹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

    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落实××省政府确定的《××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切实推进××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进程,促进××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京政发〔2008〕4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发展北京旅游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

    酒泉“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酒泉“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刘永富出席评审会来源:甘肃日报日期:2011/4/13月29日下午,省旅游局在兰州主持召开评审会,通过了《酒泉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1—2015)》。......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2012-02-22 15:41:52 信息来源:上海有色网 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

    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以技术引进为主,重点突破,要重点......

    市旅游产业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谋划

    市旅游产业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谋划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跨越发展,全市旅游经......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最终版)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发布 新闻日期: 2010年07月03日 08:43:37 海南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中国旅游对接世界的一面旗帜;云南通过“七彩云南”旅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