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5 04:3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第一篇: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在经历了婴幼儿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本论文即对我国20多年来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自我意识发展婴幼儿青少年

我国心理学界对自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中对“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概念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做严格区分。朱智贤认为,自我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凝聚,即人对自身的观念系统。时蓉华认为,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李德显认为,自我意识不同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属于一种主体自觉的、能动的行为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过程,是个体的“主我”实现认识“客我”的方法和手段,而自我概念就是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两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尽管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但一般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和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就形式而言,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个方面;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致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婴儿期的没有自我意识发展到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接近成熟,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一、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期儿童主要指0-3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加强了,由随意性向精确性方面发展。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几个月大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甚至不能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大约到8个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即生理自我开始萌芽,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大约在1岁末的时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使用手指,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在儿童2-3岁的时候,从跟周围人的共同生活中知道自己名字到逐渐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方面,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了。从这时起儿童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儿童常说的“我自己来”这句话是最为

明显的表现。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做出评价,并形成自我体验和自制力。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抽象性和稳定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到了幼儿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心理活动开始了概括性和随意性的萌芽,出现了词的思维。这个时期的儿童作为活动主体,不仅能走、跑、跳等,还能为自我服务,独立性大大增强;由于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他们可以借助语言与周围的人们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游戏中,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体,能够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的外部个别性进行评价。自我意识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都是盲目地听从,比如别人说“你不听话”,他就会哭。但到了幼儿晚期,幼儿经过观察分析,其判断力有了较大发展,在自我评价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对别人的评价采取批判态度。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如果成人说他“不听话”,他则会争辩说自己“听话”,同时还会说出许多他听话的理由。所以这个时期,成人对儿童的评价要慎重,以鼓励为主积极暗示为原则,否则会引起儿童的不信任或逆反。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幼儿期由于儿童接触面较广,接受外界的评价比较多,从而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行为标准,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就不单单只看其外部行为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行为标准进行比较,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做一些简单的评价,比如说“我本来想打人都没有打,我乖。”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只能对行为的“好”“坏”“不乖”等进行粗略的分析,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慢慢地学会了客观的分析,能说出哪些好,哪些不好。如问他“你今天在幼儿园乖不乖?”时,他会回答说:“乖”或“不乖”,然后列出乖和不乖的具体事例。

虽然幼儿期儿童在自我评价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整体上说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还是很差的,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善于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都是有害的。

三、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主要发展了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意识。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同时,个体认识自己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他人的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个体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评价标准,或者从自身的奖惩经历中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加以调整或改正,种种这些使个体逐渐形成了各种社会角色,对自己的社会层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个体的眼光是看向外部世界的,对自身内在的世界并未关注。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接触,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确定自己,逐渐明确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的作用与地位。

这一时期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而是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四、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与此同时, 由于对社会,对他人的了解逐渐增多,对自己的了解也日益深刻,青少年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目光指向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与需求。随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逐渐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其对自己的内在素质、天赋等问题的关心。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及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使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其突出的表现是少年的内心世界开始丰富起来,对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是谁?”“我有什么特征?”“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在他们的心中。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因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固执己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甚至十分敏感,怀疑他人在议论自己。于是,少年对外界采取了反抗的态度,尤其是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教育抱有逆反的心理。把父母、教师给予的关照、指导看作是对自己的约束,或是以强硬、粗暴的态度反抗,或是以冷漠相对。这种主观偏执性的个性特点,使少年与外界、与他人的交往出现了困难,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失去了平衡,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为了获得自我统一性,青

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五、成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从青春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一个“我”,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到了成年早期,这种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经过大约10年左右的发展,个人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方面的意识渐趋于完善,个体最终获得较为成熟的心理自我。个体逐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时,个体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并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个体的一生,此时,自我意识逐渐达到了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即一个人的内心的成长过程,代表一个人从“无知”到“成熟”的过程,但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自身单独发展的过程,在其自我意识未成熟阶段,尤其是在自我意识的两个飞跃期,个体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正确理解与指导。而对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能促使每个社会角色正确了解每个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及规律,从而促使个体自我意识的正确发展以及正确引导促进其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后使每个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及积极的个性倾向,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易正乐.促进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教育改革,1998(6):13-15.[2] 杨沁霓.浅析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J].哲学研究:2008(12).[3] 郭瞻予.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引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7):84-87.[4] 李叙嘉.结合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新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工作[J].乐山师专 学报(社科版),1992,4.[5] 程乐华.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第二篇: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机械学院 BJ1113 丘国维

现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主体意识基本成熟,自立感强烈;自我意识系统地分化为“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未来感强烈,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人生问题经常映入自我意识,特别关心自己的人生价值,初步形成人生观;自我意识结构逐步完善,但某些心理成分发展水平不平衡。针对上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注意找准“矛盾点”;寻求“共同点”;守好“限制点”;填补“空白点”,力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阶段是人修炼个性、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的主观因素,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先看看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爱好特长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从结构上来说,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部分构成。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都是自我意识出了问题。由于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晰、不准确,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导致自卑、自负、与社会作对等心理问题出现。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又如何从自我意识的结构出发,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呢?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自我认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

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其次,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程度也是很重要的。

所谓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客观的我满足了主观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和自卑感等。所谓的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是指人们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评价等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判断时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获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是个体过低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时的自我体验。

1、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的自尊感。人只有在产生了自尊的需要,而且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体验到自尊感。

2、指导学生增强自信,走出自卑。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学识、品行、能力、人格魅力等内在的、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无法改变的相貌、出身等来体现的。

3、指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抱负水平。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一定的期望,期望过高或期望过低都不会让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逐渐让人丧失自信,放弃追求。合理的抱负水平是建立在恰当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学生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就能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抱负水平。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所谓的自我检查,是个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作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而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要从这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大学生能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和更清晰的标准不断观察自己,更主动细致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着更为复杂的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等内心认识活动,并更理智地进行自我控制,同时带来诸如喜悦、激动、焦虑、失望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迫切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大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有关。大学和中学相比,带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随着社会的各种媒介对当前社会形势的介绍以及大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咨询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素质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生也明确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做好提前准备,这使大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现状与将来职业要求的差距,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也是大学生胜任未来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不足与完善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步入为大众化,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慢慢显现出来。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承受力、家庭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困境的高校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及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社会的稳定也将产生影响。大学生的身上存在不同程 度的自我接受、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在目前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无法学习到全面、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方法,因而很难达到自我的统合。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与其它阶段不同的独特的特征,是自我意识发展较为特殊的 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积极自我与消极自我的冲突、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强与片面性、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不足。

关键词:意识发展的矛盾,成因,完善自我意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自我意识中常见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合理的差距能够使人 不断进步、奋发有为,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则有可能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2)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 实现,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这也是大学生常常感到的“交往不如中学那么自如真诚”的原因所在。

(3)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要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4)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它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急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和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他们迫切希望摆脱约束、追求独立的同时,却又不可能真正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于某些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他们总是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来摆脱这种不安与痛苦。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更加注重对自己内在素质的认识 在中学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看重一些外在的东西,如身体、容貌、仪表等,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 变化不是说学生不看重外在的东西了,而是与外在的东西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内在的素质。(2)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从总体上看,现代的大学生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优势、优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状况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姿态。但同时,过分看重自己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陷,这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盲目自大、目中无人的心理状态,而这是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3)存在高估或低估自我的倾向 大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发展不平衡,有时表现出高估自己的倾向,他们用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有的学生 出现了盲目的抗拒心理,认为别的同学都有不如自己,甚至采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能力,思想偏激、武断,因而出现错误的行为。这种自我扩张型的人行为上缺乏理智,情绪容易冲动,妄自夸大自我形象,幻想高于现实,当现实条件不如意时,就埋怨客观环境不佳,学业与品德向不良方向发展。另一种类型是低估自己,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积 累了更多的挫折和困难,自卑感严重,出现了焦虑和紧张,倾向于自我否定。这两种表现都说明大学生在自我控制方面更需要注意三种自

我结构因素由不平衡向平衡发展。(4)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敏感性较大 青年期的学生对涉及到自我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自尊心有突出的表现,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争强、好胜,一旦受挫和失败就会 产生内疚和压抑的情绪。成功与失败都会引起大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那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问题要得到解决,我们首先要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问题的成因。(1)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当代的大学生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过多的溺爱,在家里呼风唤雨,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造成了过分高估自己的结果。而这样的大学生一旦受到挫折,还可能完全否定自己,走到另一个极端。在当今社会教育制度影响下,家长们过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及个性教育,孩子们有了心理上的困惑却往往无法得到解决,日积月累之后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评价。有些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并在无形之中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当孩子无法实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形成很低的自我评价。

(2)学校教育中缺乏合理的引导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问题有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的。虽然中小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着有待于提高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方面。在目前的中小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现象,这种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们进行全面正确的自我评价。(3)社会观念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一代,他们对新鲜思想反映敏锐,接受彻底。他们比前代人更迫切的要求提倡自我,强调个性,张扬权利,独立意识显著增强。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大学生们没有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他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却没有对人生的意义做出正确的思考,导致有些大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缺失,行为消极,思想偏激,处于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4)不恰当的相互比较 有的大学生在与同龄人的相互比较中会发现自己一些不如别人的地方,如身材、外 貌、交往与表达能力、家境等等,因而难免自惭形秽,产生自卑的心理。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对些问题尤其敏感,好胜心使他们不愿在任一方面落后于别人。然而人与人的情况毕竟不会完全相同,如果盲目地与别人做比较,则可能会过多地 关注自身的缺点,进而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大学生们完善自我意识。(1)正确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承 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我给予基本肯定。建立合乎自我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2).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充分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点,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也看到他的不足,并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

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以平等的方式与 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的期望水平要调整到恰当的水平,适合孩子的发展状况,避免给孩子带来过高的心理压力。(3)高校教育方面 开展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以完善大学的自我意识为目的的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协助学生掌握各种自我控制的方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们自我成长的活动,促使大学生们 达到自我的和谐与统一。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组织一些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活;学生管 理部门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教师要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对大学学习生活充满兴趣。

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给大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维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经过不同的阶段,最后走向成熟。自我意识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互动中发展并最后形成的。从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

婴儿期

自我意识先后经历主题我、客体我两个发展阶段。但无论何者,在整个这一时期,自我意识都在稳步发展。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幼儿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从幼儿期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但在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

童年期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世界的评价。

青春期

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特征:强烈关注外貌体征,特别重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我人格、情绪体征。

青年初期(进入高中阶段)

发现、关注自我的存在价值,但总的来说,自我意识还不是十分成熟,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深刻性不够,自我批评态度尚未完全形成。在不断的自我接纳与自我否定中,逐渐趋向形成稳定的自我。

下载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发展

    (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1.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察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敏感性; (2) 独立性; (3) 稳定性; (4) 深刻性。......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辅导的含义 自我意识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解读

    浅析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目 录 摘要 序言 案例导入 1. 自我意识的概述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1.......

    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