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老子》的感想

时间:2019-05-15 04:4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对《老子》的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对《老子》的感想》。

第一篇:谈谈对《老子》的感想

谈谈读《老子》的感想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08级(5)班李淑娟080302289

摘要: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对孔家的礼法表示轻蔑;主张田野式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尚原始自然的淳朴;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之以稚气的朴质的神话,这就是那个骑青牛的老子。《道德经》一书也缔结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哲学,也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珍果,并且在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一的田野风情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了道家思想的人占了不少的一部分,一种闲散自然的快乐之情,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老子的回归自然,这才是自然的本性,人的本性。老子提倡我们本着一种自由、洒脱、逍遥的境界来度过我们人生的这场旅途,贫困和富有都不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旅途的过程中,不要追求功名利禄,是你的就拥有它,不是你的就放弃它,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旅途中的种种事情,这样到最后,才能得到生命的升华,人生的升华,灵魂的超脱。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法自然 无为 虚静恬淡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种崇尚自然之情调,差不多流露于中国所有的诗歌里头,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一个主要部分,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自然,而被尊为道家始祖的老子就是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老子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老子的智慧》第8页)。老子的隽语是出现于现世见识的火花,老子像宝石,不需要装饰便可以自己闪闪发亮,然而,老子的智慧像谜一样,让许多人能为之痴狂。我通过选修了《诸子散文研究》,重点讲述了《老子》,让我更是感慨于他的智慧,为中国能拥有一颗这样璀璨的星星感到骄傲,为中国最先拥有《老子》这样一本经典之作感到激动。下面谈谈我个人通过目前的了解谈谈读《老子》的感想。

一、惟道是从,崇尚自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道是天地

间之上至高无上的存在,天的万物的根本。道,本义:大路,坦途。《说文解字》中曰:

“道,所行道也,从足,从色,一达谓之道。”段玉裁注曰:“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首者,行所达也。”道之所以难以命名,主要原因在于,道并非现象的存在,而是本真的存在,无象无形,不可以简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在我国有“五行”成物论,万物以五行为根本,而五行自身亦更有其根本,老子认为,五行之本根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而道作为万物之本原,其存在与其他任何事物都不相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恍惚”,似有若无,恍惚中有物,此物即是万物的起始,并周行不殆,长动而不息,化生天地万物。老子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似有若无,不可闻不可见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及缔造者,也并非有意而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自然”并非是作为物质性的存在,也不是事实性的存在,“自然”一词在古代并不具有自然界的意义,而是自以为然、自得其然、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现今这样的状态,而没有外力的强迫之义。(《虚静与逍遥》第56页)“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语,以不治为治,为政以无为为之,民之处事,自己担当,事成后说:我自然。“自然”是对某一状态或结果的说明,“道法自然”,并不是说道之外有自然。“自宇宙本体言之,则为道,字演的程序言之,则以自然为极致。”(严灵峰 《老子达解》 第388页台湾文艺印书馆1971年)王弼曰:“到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中华道藏》第九册,第200—201页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道法自然”即是道以自己为法。“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根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并不是指具备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5页1992年)

道法自然之后就是做到无为,《老子》中出现“无为”字样的句子并不多,且没有一句是以“无为”作主语的,但“无为”的思想却贯穿全书。“无为”是个政治主张,教诲、吁求侯王君主们实行“无为而治”,以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想达到的目的。“夫唯不争,故

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治国的根本原则和最高理念,而“无为”的理论依据是“道法自然”,也即是道,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而去做,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行事,也就是依道做事。“无为”作为“道法自然”的一种后期做法,也是最大的美德,无为而治则是最高的德政,以德治国。

惟道是从,崇尚自然。才会使人更富于自然化,更为纯净,生活也就更会平静安宁。

二、虚静、恬淡的处世,命是决定人生贵贱福祸的,带有必然性和神秘色彩的某种异己力量,而作为一种人力无法左右的异己力量,命也就称作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老百姓大部分都信命常说草根命、当官命什么的,有时候总感觉冥冥之中是上天早已注定了的,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我也会有这种感觉,而且现今社会还存在着很多迷信成分占大部分的算命。其实,说完全不信是不可能的,像《易经》当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合理性的存在,也是有根据“自然”而来的,也就是“道法自然”中的“自然”。

老子对于“命”少有论述,只是顺便提到了“复命”: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处之命,是性命之“命”,而不是命运之“命”,“复命”就是恢复性命之本来状态。(《虚静与逍遥》第243页)反而是儒家认为“命不可违”,强调“知命”。老子因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周而不殆的,因此认为生命也是一种不断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达到巅峰时,也正是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犹如潮水退尽,接着又开始涨潮,这也是老子产生了强调柔弱的力量。(《老子的智慧》第13页)

命是人的基本,不管是生命还是命运之命,强调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根本。要求成为一种束缚。(《虚静与逍遥》第203页)与儒家对于人的工具性形成强烈的反差,道家则大力高扬人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人的自主、自由和自尊。老子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自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如果人失去了本性,那是因为受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导致了分心,因此,一般宗教家认为,要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只有采取无我的政策,也就是道家所提出的无为,不过无为超越于无我。自然、平静、欢乐是人的本性,无为而治,是天下人得到平静与欢乐。人本自身无为,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与“自然”随行。

水平静了,才可以召见一切显于它面前的事物,人的心神若是平静了,可以探索天地的奥秘,“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穿;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若是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则自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若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持,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必遭打击,持富而不骄傲,功成身退才合乎自然之道。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自鸣得意,锋芒太路,太过于显富,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因为有很多不平静的人已经虎视眈眈了,准备磨刀霍霍向“猪羊”,而功成了还不急流勇退的话,要么会被后辈超过,自然在心灵上一时接受不了,要么会倒在与年轻人争“功”的路上,说不定还会被人在背后说什么不好听的话。因此,要顺应自然,做到无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强硬的东西,从无形之中穿过。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要懂得无为的道理,才能使自己达到平静与欢乐。

老子同时还提倡人要做到无为,还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即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命常客,客乃公,公乃王,王乃大,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宁静的功夫达到极致,以去知去欲,那么万物的生长、活动,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往复循环的规则。虚静的学说是由往复循环的理论而来,当“静”为道回返原始的形体时,动则为道暂时的表现。静默,可以养病,按摩,可以防衰老,心情平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这些只是叫人休息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本身自己就能平静无为的话,就不需要被人教导去做这些了。(《老子的智慧》第82/82页)致虚、宁静以观万物的变化,物虽千变万化,亦不会脱离其根本,其根本是静,因此要知常守静,自然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以天地之本为精微,以外物为粗略,以有储为不足,心灵恬淡清静而无为。以柔和荏弱、谦虚的态度为外表,以常无、常有为内在的实体。遵从自然,无为处世。参考文献: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罗安宪《虚静与逍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赵又春《我读<老子>》岳麓书社

第二篇:读老子第二章感想(范文模版)

《老子》读书笔记

读完《老子》,八十一章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二章。在第二章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的美,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人们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大家都知道砒霜微量就能致命,但是陆道培院士却将它运用到白血病的治疗之中,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砒霜和治病是多么奇妙的关系。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我们也只能知道,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没有人能用语言来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面对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是多么的短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寂美,一生一死,一怒放一寂然,一阳光一凉风索索,仿佛光影两世界万物各有性,又如“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动一静,物象截然不同,却都美到了极致。物各有性,物各有宜,我们没有办法创造它们,也没有办法描绘它们的规律。但是我们是没有必要来试图做这些的,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归属于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能是仰望自然。摒弃功利的心,淡泊平静生活在自然中。

在自然中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成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得到启示,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科技发展到现在,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生科院学习,我们知道,如果将转基的能产生β-胡萝卜素的金色水稻投入种植,将有百万计的有视力障碍的非洲孩子重获光明,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转基因植物一直受到质疑,很多科学家都质疑其的安全性,违背自然规律的转基因植物有潜在的健康危险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颠覆。我们是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放弃这条路,无视非洲儿童的健康吗?既然转基因的路有违背自然的风险,我们为什么不学习遇到阻碍的水,选择另外的路子呢。路很多,我觉得没有必要选择转基因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老子留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容被忽视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顺就物性。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消极待世。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对任意作为,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顺应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清华大学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所以竞争也是很强的,很多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以及消沉。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无为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努力学习锻炼,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不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即使结果不理想,不要自暴自弃,要心平气和地学会接受。

很多同学进了大学后都会感叹大学同学之间的感情很淡,没有高中同学之间的感情那么真挚,总是感觉自己孤单寂寞。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地铁轨,在我们身后紧紧跟随。我们没有办法绝对地避免失落,只有平静的接受。这样的隔阂其实有很大的可能是大家在心里设了防,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用一颗纯净的心,不要想的过多,纯真质朴地与人交往。多一些纯净,会有活性炭的效果,吸附掉周围的杂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一些自然。“无为”还表现在老子“崇俭节欲”的思想,这并非是要我们抑制消费,他反对的是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钱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成功而弗居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于谦下的重视,“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认为只有具备谦下的美德,事事不争在别人的前头,其结果就可被人奉为首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头人。老子还进—步说:“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不要像美玉那样孤高自赏,潜身藏形,令人难见;也不要如坚石那样拒人琢磨。这是从相反的方面说明要谦下,不要自视清高,要能容事容物。个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是有限的,谦下虚心能够集思广益;用众人之智,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更快地进步。从老子谦下不骄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要对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个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盲目自大。我们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学校里面可能不会有自大的表现,但是出了学校,就有自负的可能,我们要谨记“成功而弗居”,不要居功,不要自负,只是简简单单地生活。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要拥有一颗如井一般的平静的心,不追奇猎艳,只在乎淡泊明志;不追名逐利,只在意宁静致远;不在意被人遗忘,只在乎始终如一。看秋叶辗转于瑟瑟秋风中,不感慨人生苦短;看平静湖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不会驻足不前。静默伫立在自己的心灵晴空,把背影留给世界。

聂鲁达曾说过,“当绿叶华美的颜色渐渐褪去,生命的脉络才依稀可见。”华美的文字往往缺乏深刻的内涵,老子留下的文字很简洁,很朴实,这样的文字才寄托了深奥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只能用这种提示性的文字来记录他的思想。这样,后人也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可以不断地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老子,体会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读老子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地猜想思考,省视、发现自我的过程了。

第三篇:2000 words感想 - 老子及其道德经解说

感想

世上多万有,万有终须无。

有者多声色,大千便欢呼。

声色变无有,俗人当痛哭。

此无彼或有,此有彼将无。

无有何者有,有无何者无。

你痛你的苦,我欢我的呼。

无无应须有,有有终须无。

在老子哲学中的“有”与 “无”,都是道的称谓或者说是道的别名。说它“无”,是因为它看不到、摸不着。说它“有”,是因为它客观存在,而且它无时无刻不在施作用于天下万物。

道所化生的宇宙万物都具有向其相反方面转化的特性,因此都处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正反对立和转化关系。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的道理是非常深奥邃密。首先从概念上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思辨训练:如果什么都是无,无也是无吗?无也无了,负负得正,不就成了有了吗?如果世界上只有“有”,与没有“有”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无”的“有”等于没有“有”,没有“有”的“无”等于没有“无”。比如一个从来没有出生过也没有被怀胎过的“人”,你须要确认他或她的“无”吗?

有与无都是人的概念,是相反相成的概念。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离了无则没有“有”,离了有则没有“无”。

另一方面,从经验与常识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我们看惯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了地球才有地球上的万物,故万物生于有。地球有自己的形成,是从没有形成变成形成了地球的,是来自无。一个人有姓名年龄籍贯历程成就影响长短得失成败喜怒哀乐等等,这是万物生于有。但是这个人是从娘胎中有起来的,未进入或未结合于娘胎之前,他或她只是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是“无”,建立后是“有”,“无”的前身却是“有”——旧中国,此“有”的更前身又是“无”。例如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前,冰河时期或者什么纪时期,中国不是“无”又是什么呢?

老百姓很喜欢用有与无作主轴的成语俚语熟语:如有恃无恐、有备无患、有教无类、有

心没肺、有今儿没明儿、有惊无险、若有若无„„细品百姓对于无与有的领悟,也是有意思的。

而老子的看法,相较于有,无是更巨大更本原的概念,无是有的母亲,有是无的运作。不必诅咒无,因为无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意味着永恒。无是道的别名,不是死亡的别名。个体生命,生自无,死向无。从当今的科学的观点来说,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直到宇宙,都是生自无、又灭向无的。无是更加根本的状态,是有的更恒久的形式。而这种无,并非绝对的空虚寂灭死亡,而是永存的大道的一种基本状态,是充满了生机的无,是孕育着新的生机的无。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个无、礼拜这个无、珍重这个无、坦然于这个无。

无中有有的因素,否则有怎么可能生于无?一个人的有以前,已经有他的父母、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然后才可能有他或她。有中有无的因素,一个人在没有了、死去了以前,已经有无的因素:时间在逝去,细胞在死亡,童年在无,青春在无,往日的寿命在变无。

有和无是一对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无离不开有,有离不开无,有无相反,有无相生。只知道明处的有,不知道暗处的有,怎能体会到无的伟大用处!

很多东西,那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地方正是它空无的地方。

事物不可处处塞满,心灵也须时时空灵。

虚与实如同无与有,成就了多少绝妙的意境。

舍与得如同无与有,演绎出多少人间的悲喜。

无中可以生有,但是无中胡乱生有,那就会生出无限的烦恼与痛苦。

世界上太多的战争是因为要夺取明处的有,也就是无中产生的有;而这些有,终将同归于无。

领悟出有和无的道理,在拥有的时候,保持虚无的态度和境界,在失去的时候,充满拥有的希望信念,我们才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

有无,是体现道德经辩论方法论的主要论点。这是一种认识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无中生有,任何事都是从无开始,没有之前都是简单的,有了物质的东西,万物呈现生机,以出现如今的繁荣社会。有和无本应就是一组对立面,万物是有是无,都遵从了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普遍存在于事物本身,我们会去相信或者怀疑,这就是种辩论的思考。

老子授予我们的是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重要辩证法则。离开了无,就无所谓有;离开了难,就无所谓易;离开了长,就无所谓短;离开了高,就无所谓低;离开了声,就无所谓

音;离开了前,就无所谓后。这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完整诠释。

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告知我们不要局限的于眼前所失去的悲伤,因为好坏,美丑,善恶总会相互存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正是教育我们有与无具有其反面转化性。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本性,是事物向其的相反方面转化。就是祸会向福转向,坏会向好转化,无会向有转化,这是万物中普遍存在且是社会的法则。

第四篇: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中文5142何宁迪

摘要:人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经》,故认为老子无教育思想,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具有反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老子的“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等主张皆蕴含了值得珍视的教育思想。关键词:老子;教育;六步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老子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内容,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切感悟思想。

一、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动荡不堪,曾经皇权至上、王室独大的局面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以及“周室衰而王道废”的社会局面,“礼乐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伐自诸侯出”所代替。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建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态势形成,对老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铁器的发明及推广。春秋初期,我国在冶铁技术上有了突破,制造出了适用于各类用途的铁器,至春秋后期,制铁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器的质量大幅度提升,逐步被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到了战国后期,铁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铁器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牛耕技术在农作中的应用。同样极大地提高了农耕效率。

农业生产效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商业、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当时社会的各类经济活动呈现一片繁荣之景,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被井田制牢牢束缚着的各种力量被逐渐释放出来,个人获得了自我生产的机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社会大动荡、大转型时期随之到来。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状况

第一,地主阶级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将权利的要求进一步扩展到政治层面。

第二,社会环境黑暗,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呼声高涨。(《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第三,各诸侯国霸主逐渐意识到:要想使自身的统治基础得以巩固,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能完成。(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社会环境开放,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春秋战国后期便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现象。加之边境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不再为官府所控制。

二、老子教育思想概述

(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在教育上也同样如此。在老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或着力点是“辅”而不是“教”。老子指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教育的重点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辅”,“辅万物之自然”。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从而追求创新,也就是让受教育者的本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帮助受教育者理想与追求得到实现,而即使是受教育者未来有所成就,教育者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在这里,老子对教育之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界定,所提倡的是受教育者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之主体性和自然性。

(二)、“行不言之教”

老子崇尚平等、博爱、宽容的教育思想,倡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些教育理念又促使老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权威主义教育。老子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在这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能有思想上的掌控,希望教育者不要以教师或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并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思想上,老子希望教育者不应直接地把“思想成衣”交给学生,而需让他们自己学会“思想服装”的裁剪,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老子启发式教育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教育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老师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道”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既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类遵循的价值观。因此,“道”既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最本质的概念,也是老子要求人们去效仿和建立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由于人的欲望等因素,人们的价值观容易出现异化,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即使是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受人的欲望或物质主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容易产生异化——走上功利主义,成为人们获取利益、功名的工具或手段。老子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历程,而不是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它对于人就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使人获得生存的工具或手段。在老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其有肉体的生命,而在于其肉体的生命中蕴涵着具有无限超越性的精神。所以,教育一方面是当下的、可感的、具体的,适应现实的需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然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工具性存在,教育又必然具有超越性。所以,在老子那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教育要超越知识异化,促进精神性本质的发展,这才是老子所强调的教育之本质。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细读。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速度不限。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这些教育经验,用现代的教育理论解释就是: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辅导,其实,都不如用老子的思想去解释更为精到:即“为无为,事无事”,“上无为,下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虽然老子思想已离我们久远,但老子的教育思想似乎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失去其现代意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道家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做出新的诠释和发展,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专著——毛礼税,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424.[2]学位论文——张娟芳.二十世纪西方《老子》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 [3]期刊论文——沈明明.“无为”,恰是老子的“作为”之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7期.[4]期刊论文——陈静.道家思想的当代启示[J].世纪桥,2012 年第 3 期.

第五篇:谈老子思想对教师的作用

谈老子思想对师德的建设

三江镇中心小学班玉文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读懂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关键词:老子 思想 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家老子的<道德经>短短几千字,内涵甚为丰富,其中他的上善人格的优秀品质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困境,笔者认为老子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络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令我茅塞顿开,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学习后对其中的道理只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感谢张剑伟老师的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德‛之理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老子主张做‚上德‛之人,他认为‚上德‛之人应该具有虚怀若谷、致虚守静、崇俭节欲等品性.针对当前师德建设所处的困境,这些对于当今教师雅量客人、平等爱生、勤俭节约等师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道,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我知道《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道‛,‚道‛是它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的,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和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的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老子的思想和内容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躬身而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宁静‛‚少于寡欢‛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正确看待得失,净化人的心灵。《道德经》中让我们知道,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二、教师应该有水一样的包容、仁义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平时,我经常听别人说得最多是‚上善若水‛,可对其真正的理解,相信很多人对其含义是含糊不清。我常听长辈教导晚辈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为什么有人却在追求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水有什么可以学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人如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不争,它用自己去净化世间的污物,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我们世人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有渗透性,包容性,学习水的宽容一视同仁,水所过之处接纳所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见解,做事方法,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当自己的某些东西与周围人发生冲突时,要适当退让,自己的棱角与周围人的棱角有无结合之处.碰撞之处,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棱角变平进而消除矛盾;学习水的清净:无论所过之环境加注了多少影响,一路荡涤污垢,化归本色,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人或多或少的影响自己,这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习惯做法要学习,不好的习惯做法要向对方指出,大家携手共同进步;学习水的柔软:能适应周围的一切环境,水看似有形却无形,把水放在容器里,容器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今世界,适者生存,要变的像水一样,让自己能够快速进入各种容器,适应周围的各种环境,努力调整自己,以最快最好的状态进入新环境;学习水的流动,要有谦虚精神,如果固步不前,只能成为一潭死水,做到凡事戒骄戒躁,不断向周围人虚心请教,有水一样的弘扬精神,才能使自己逐步进步。

三、教师的心中应该存有爱 在从事小学教育的时候,‚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一往贯之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对待学生要以慈爱之心,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内心的质朴,教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道理,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黑格尔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哲学的故乡在中国!老子说:‚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道家的‚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放弃学习孔子的‚礼乐仁义‛就可以没有忧虑了。实质上是反对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是比较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王炳照先生认为,道家老子所主张的`为学' , 并非是指追求现实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指进行减损私欲、邪念、妄见, 返朴归真, 复归于自然。‛ 老子还反对孔子在六艺中所提出的‚技巧‛的训练,老子说‚绝巧弃利‛实质是反对人为了利益巧取豪夺的手段。没有了这些,人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过简单而质朴的生活。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老子思想的大智慧,很多人开始反思欲壑难平、争名逐利最后的结果。而我们现代存在很严重的‚应试‛教育,这个‚应试‛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渗透了。香港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担忧:‚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教育只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忽略了内心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在孩子的启蒙时段带给孩子最本真最质朴的教育。

从老子的这个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一说法也应该变成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但如此,我们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要给孩子施加很多负担,让孩子自由发展。

老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当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下载谈谈对《老子》的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对《老子》的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1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

    老子读后感

    说明:黑-课程内容||绿-原文引用||一些想法||补充知识 话题一虚无主义的危机 1) 什么是虚无主义: ——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即善恶没有区别。 ——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即生死没有区别......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一、老子对道......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赵瑞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张玲......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鲁迅便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

    老子经典语录

    老子经典语录 老子经典语录1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