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赵瑞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张玲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袁丽霞)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袁)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袁)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合)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二篇:老子道德经
读《道德经》有感
——心静、心净、心尽
当今这个社会,科技愈见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可我们在如此现代的社会中,却更少的思考精神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我们更因踏下心来想一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对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读一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眼前的混沌变的清晰,耳边的嘈杂渐渐安静。
《道德经》中蕴含了三个精髓,第一就是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第二就是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就是无为而治,强调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人生并不长久,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渡过无悔的一生。我总结,我们应该做到心静、心净、心尽这三点,便会减少遗憾,让我们人生的道路不在那样蜿蜒曲折,磕磕绊绊。
六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其中的内在,真要我们做到,却是很难的一件事。静心、净心、尽心是我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以“清净为天下正,清净无为”为修道之本,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就是先要消除心灵的屏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方后才可通过静,深蓄后养洞察力。就好比我们的工作,每天或许会有很多繁杂的活放在自己手边,需要我们及时完成任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凌乱而又繁重的工作,就会心烦意乱,不知从何下手,便会心浮气躁,怨声载道。带有情绪做工作,不但没有质量,而且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这时要学会静心。先让自己处在一颗平常心态,让自己的思路清晰,理清工作的主次,给繁杂的工作进行规整,心中有数,在一一完成每项工作,做每一项工作时,不去想之后还有什么需要去做,只是踏下心来完成手头所做之事,会觉的工作量减少,心情便会平稳,有了良好的心态,做起事来会有很多好的思路,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
所以,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
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更好的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如今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垂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真金白银使人望眼欲穿。就从视、听、味、嗅、触、物这六个方面,非常形象的勾划了人们因为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古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在约束我们,收敛贪欲之心。老子写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人们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总认为自己过于聪明机智,心浮的太高,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的太重要,不能够恬淡处世,少私寡欲,惹来众多麻烦。总之一个贪字,让人们的心不再洁净。
所以,只有净心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分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老子也说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导我们做事要遵道而行,不忘为,但却要有所作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讲究一定的道理,并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要遵循事理有章可依,这样才是有所作为的前提条件。有为就是要我们尽心扮演好社会角色,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干好本职工作,不妄自菲薄,无所事事,杞人忧天,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不推卸,不抱怨,不退缩。
所以,尽心是我们生存立足的重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心,不懈怠,不懒惰,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
其实,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你对它微笑,他会还给你一个灿烂笑容,如果你对它抱怨,他会还给你一生的不满,如果你对它哭泣,他会还给你一世的眼泪。我把“静心、净心、尽心”衍化为六心去面对生活,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我想大家都用这六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会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间的温暖,人民的团结,友谊的真诚,工作的尽职,家庭的和睦,自己的奋斗。
景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沈楠
第三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第四篇:古今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古今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精神:停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事物: 停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本来万物无名,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才被命名。本来精神和物质因绝对变化而无其实质,且不会被定义而命名。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被以停止状态而被定义命名。无名与有名,绝对运动与相对停止同为一个变化的两个描述。描述角度不同,就有了广义狭义之不同解释。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且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变化。这才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第五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总共只有五千字,但是要完完整整地看完理解透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其中凝结了老子一生的思想和智慧,并用最朴素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传统文化的深遂性和思辨性。这也正是老子哲学的魅力所在: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老子在中国思想历史中的地位不容置喙,正如儒家圣贤孔子所言:“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对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作了高度概括,他揭示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即“道”。
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巧拙,辨讷,祸福等等是相反相成的,揭示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他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的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步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点滴中的积累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途径。老子的辩证思想在军事战争中也广为运用,比如他的“愚能圣智,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孙子兵法》中不也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句话就灵活的运用了虚实的关系。
《道德经》中我最喜欢的句子当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才是善的最高境界,这启迪人们为人处事时居处停留要懂得地利,做事要存仁爱之心,谈话要说诚信之语,组织或者国家都需要善于调理,做事情要懂得怎样运用自己的能力,行动要知道时节的安排。做事要有宽容之心,不争名利。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应该减少自己的私心,远离欲望,不能沉迷于毫无益处的东西,找不到自己,看不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而还应常怀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即所谓的赤子之心。
除了个人的善,老子的治国理念也相当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老子的治国之“道”其实是为迎合当时的统治者而提出的,换一种角度,其实就是教当时的统治者如何去领导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老子认为人民百姓可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中运用颇为广泛:汉惠帝询问曹参治国之道,并说他认为现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曹参就问汉惠帝:陛下您比汉高祖如何?汉惠帝承认比不了高祖,曹参也比不上萧何于是曹参就说既然他们在去世之前,把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法度都给定下来了,我们后头的人守着他们的制度就可以了,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个例子就是历史上说的“萧规曹随”,也是无为而治的做法。但是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也是辩证的,过多的改革可能会是邯郸学步,并造成社会的疲惫,但一味的抱残守缺是不合适的,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当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时我们就需要改革,正如七十年代邓主席的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治国的重要的概念。老子研究学者陈鼓应这样说:自然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一种不被外在力量所干扰的存在与运动的状态,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而无为则是这种运动状态对人类社会的要求,简言之就是不妄为。因此“自然”是针对天,地,宇宙,万物而言的,而“无为”是针对人类社会活动状况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没有生态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亚特兰蒂斯古国的灭亡,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造污与治污,再到如今各类气候协定,环境条约层出不穷,人们对于自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保护环境的呐喊也愈演愈烈,而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不可不感叹他的预见性。
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家,其一是道家,另一个便是儒家。儒道之争在中国古代持续了一千多年。出世入世问题可能是两家最大的分歧所在上,儒家主张实行王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而道家则希望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们蔬食而遨游,过着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生活,高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语)就足矣。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由上面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对于仁义大道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儒道也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和“善”这样的标准是不能被人为规定死的,“仁义”亦是如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言之美是谓大美,无为之善是谓大善。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才是真正的大仁。而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一种有层次、有差别的爱。樊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说是“爱人”;而孔子又主张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已及人,再去爱其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道家所倡之不仁其实就是一视同仁,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同等看待的,而真正的圣人亦是如此,对待百姓庶人,任其自身发展,不以人为的“仁”来横加干预。
天才的社会理想不会自行实现,因而儒家拘泥于做好一件件小时也并非无用,与老子相比,建立和明确一个个道德规范的儒家诸贤更近于庸人。但我们推崇天才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这些,“不够哲学”的“庸人”虽不可提供许多被称为辩证法的高深而终极的理论,却在显示生活层面是那个完善一种发展人格的生活方式。老子为社会提供理想,而普通的行动者提供了通向理想的唯一可能性,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同时也不能忽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老子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认为自己的说法容易实践,但是天下人却没有办法了解,也没有办法实践。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来阅读《道德经》,不能主观臆断,台大的傅佩荣教授曾说过:“智慧”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你跨过去,觉悟了,自然就会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滞碍,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由此看来,大概只要我们跨过了老子智慧的那道门槛便觉得它可亲可近了。
一家之言,供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