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学记》有感

时间:2019-05-15 04:4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上学记》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上学记》有感》。

第一篇:读《上学记》有感

一个人的讲述,一代人的历史

-读《上学记》有感

高一(2)班孙何凝

现在的人已经习惯把一段狭长绵延的时光斩钉截铁地分为三个时段: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每一段历史具有她自己的特征,每一个时代也影响了一代或几代人的意识。何兆武先生讲述的那段历史恰是我所认为最复杂其实又很简单的近代史,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那段历史。说是复杂,新旧文化的交替,包括思想、观念等;新旧政府的更迭,暂不说清王朝,在近代其间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等等;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的变化„„说是简单,大部分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及追求。我很羡慕何兆武先生,庆幸通过他的讲述让我清晰地看到那代人的单纯幸福,同时通过《上学记》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在追求上亦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一大段路程需要我们摸索着不断前进。

一、特殊时代下多样的快乐

何兆武先生讲述的时代是特殊的,具有多重性与更迭性。正好在许多新新旧旧中间。“鬼子来了”“恋恋故乡情”等章节都叙述了人们迫于战争,只能颠沛流离,不断停停走走,居无定所的故事。但那代知识分子感到流离是振奋的,“人生不能单从物质的角度来衡量。抗日战争时期,生活是艰苦的,可是精神却是振奋的,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做亡国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和意识,也正是这份超越物质的力量支持他们。他们或许感到快乐,也许在逃亡中看到路旁一株花的绽放而感到温暖,也许在休憩中看到秀丽江山而感到惬意,也或许为听到中国打胜仗而感到快乐,但这些仅仅只是快乐。我不愿意用幸福一词,幸福太大了,快乐是不等同于幸福。况且从我心里来说,我拒绝承认他们幸福。从1840年的一声炮声响起,中国的幸福就已经消失殆尽了。人们就更加不可能感到幸福,因为小家需要大家的庇护。中国被屈辱凌驾,任凭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幸福感从何而来呢?尤其是青年人,他们作为中国的希望,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需要担当。所以他们感受的只能是特殊时代下多样的快乐,怕谈不上幸福。

二、交流碰撞中的求学精神

西南联大中的学术氛围是最吸引我的,也是最令我羡慕的。文章中提到到杨振宁和黄昆两大才子在教室外,在草坪前高谈阔论的场景,还有何兆武先生宿舍中的学习氛围,室友们有的左派有的右派,个人主见也不同。对于某一件事意见不同是常有的事,一个人说对,一个人说不对,互相争执起来,毫不松口,但是就是由于碰撞,才擦出了许多智慧的花火,你吸收了我的想法,我了解了你的观点,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了一件事。况且双方争执过后,还是好友,有什么谈什么,没有一点芥蒂罅隙。还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一下课便向老师表达不同意见,老师也愿意与之交流。在那个特殊年代,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并为西南联大,从老师,学生等多方面来说,真可谓都是一流的。大师云集:物理系的元老叶企孙、物理学家吴有训、化学系曾昭抡等等,也正是在这种积极交流,敢于质问的学习氛围中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譬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民主人士张奚若、王浩、吴晗等等,这样的氛围怕是现在不多见的了。现代学生不能说是胆小如鼠,但对于老师仍有畏惧感情,有问题不敢问,更谈不上什么争执了,西南联大学生的敢于质疑,善于交流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所要学习的。

三、自我成长中的灵魂自由

不可轻视自我,更不可无视自我成长。何兆武先生笑说自己是自由散漫的作风,从小到老总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读书方式。但我认为自由恰能更好地塑造一个人,不必拘束,不受限制地学习,用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亲近新鲜事物。那代人的自由有一部分是西南联大赋予的,我所以为。但现在学生的自由已越来越少,变得单极。一方面许多学校现实地意识到在应试

教育下所谓的培养人的灵魂自由是不切实际的,并采取了许多死板的方法来遏制学生自由,一方面学生各方面压力重大,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成长。在现代中,自由的释义显得太狭隘单薄了,就是有单纯的空余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学业压力繁重,许多补课机构补课参考书限制了学生的生活也致使学生老是呼喊渴望自由,扔到沉重的书包,然而这扔掉书包又能获得怎样的自由?放纵?疯狂?它们不等于自由吧。我想我们需要灵魂的自由,这是更高的更深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这需要许多人的重视及支持,应该是一条漫长和艰辛的路吧。

何兆武先生的口述让我看到那一代知识分子与现在和过去学生的许多区别,他们有些冲动的勇敢但不是粗莽,富有极大的热情但有些自负,他们有质疑的精神并且敢于交流,何老也让我看到了许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不管是他们的好学精神还是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是独立的,但是独立的他们却构成了那一个丰富、苦中有乐的时代。

读罢时,许许多多人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始终要渐渐消失带着许多发光发热的荣耀,同时也有些更加重要的东西不知不觉流了,现代已经找不到了吧。

第二篇: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米小圈上学记》,我明白了写其实很简单,爆笑作文、最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里面写了很多让人笑破肚皮的故事,特别是米小圈、姜小牙、李黎……几个主人公特别表现出了作者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搞笑语句来编制成的这本书。

在《米小圈上学记》中,米小圈刚开始还想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玩玩具,还不用写作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美丽的老师,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又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老师,这让他喜欢上了一年级,在一年级中又认识了好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发生了搞笑的场面,突出描写了米小圈他那玩皮淘气的.性格。有时跟着姜小牙也会吃苦,因为姜小牙有时还骗米小圈,姜小牙有一个爸爸叫姜大牙,因为他爸爸的牙特别特别大,可以说是超级大,所以他爸爸才叫姜大牙。你肯定想知道米小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他刚出生的时候还没起名字,他就爬到桌子上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小圈,所以就叫米小圈。

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写出了令人感兴趣的事才能引起别人的好感。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2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很多书,其中一本令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米小圈上学记之老顽童和小顽皮猪》。书中讲述的是米小圈的二爷爷来了,给自己带来了一包山核桃,可是米小圈却羡慕同桌徐豆豆的`爷爷带给同桌一堆文具,羡慕表弟大牛的爷爷送给大牛一辆自行车,二爷爷知道后决定买一辆自行车送给米小圈。过了几天,米小圈梦寐以求的自行车来了,后来,米小圈得知二爷爷为了给他买自行车而去捡瓶子赚钱还累弯了腰后,他决定把自行车卖了把钱还给二爷爷,还决定和好朋友一起去捡瓶子赚钱买羊毛衫送给二爷爷。

米小圈从不懂事到懂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尊老爱幼,不要觉得人家对自己好是应该的,要懂得感恩,要体会别人的用心良苦,要懂得换个立场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年纪小可不能因此而任性。同学们,你们看了这本书了吗?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3

最近我疯狂的迷上了《米小圈上学记》,因为主人翁米小圈从小爱画圈圈,所以她爸爸给他取名“米小圈”,多么有意思的名字呀!

这本书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的小知识一个接一个!尤其是有个故事:米小圈特别调皮,他爸妈让他学画画,他不愿意学,说不喜欢,爸爸很生气,就打了他一顿,米小圈没办法只能去学画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米小圈越画越好,也越来越有兴趣,受到了老师和爸爸的表扬!还有一个故事:米小圈一开始学习也不是很多,经过妈妈的'耐心教导,让他不要灰心,只要认真,努力就会成功。后来米小圈听了妈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仔细做作业,终于考到了100分。米小圈开心极了!

通过这2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努力不懈就能取得成功,我也很喜欢画画,现在我每天都会画一张美丽的画,我的小抽屉里放满了我的作品,我的愿望是以后当一个画家哦!

以后我要看更多的书,这样我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呢!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4

期间读了《米小圈上学记》的几本书,其中读到《老爸快乐》时我想起了我姥姥过生日的场景。

每年姥姥过生日时,家里特别热闹,人也很多,妹妹,还有两个弟弟我们特别开心。每次姥姥过生日时妈妈都会给姥姥买生日礼物,虽然我还没长大,不能给姥姥买礼物,但是我会给姥姥画一张特别漂亮的生日蛋糕,还会写上“姥姥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寿比南山!”还会给姥姥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呢。姥姥收到我的生日礼物之后,特别感动,还抱着我亲了一口说:“我的外孙女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听了姥姥的这些话我重重的.点头,说:“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以后长大了也会像爸爸妈妈似的孝敬老人,也会每年给我的亲人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5

这本书是《米小圈上学记》三年级的书,这本书叫我有一个跟屁虫,这本书的作者是北猫,原名刘志刚,三岁看别人的的小说,十三岁开始逼着别人看自己的小说,职业:儿童文学作家、资深动画编剧。

这本书有:米小圈,李黎,铁头,郝静,米小圈的妈妈,米小圈的,肌肉老师,魏老师,莫老师,大牛,姜小牙,潘美多,徐豆豆。米小圈,姜小牙和铁头是好朋友。徐豆豆,潘美多,郝静都是女生。肌肉老师,莫老师,魏老师都是老师。

米小圈天天都为写作业烦恼。他如果一写作业就发愁,真的还不如不让他写呢!唉!米小圈的`妈妈才说的算呀!我也为米小圈的作业发愁呀!魏老师可是班主任米小圈可不敢不写作业呀!

米小圈还对我说了一句:“三年级的米小圈陪你一起慢慢长大!”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6

暑假里,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丛书的三年级第一册。作者是北猫。我觉得这套书非常幽默。

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表弟大牛来米小圈家做客,他把米小圈家里的零食一扫而光后又提议去爬树。可是,大牛爬到了树顶以后,不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的道理--他困在树上下不来了。大牛紧张的脸都白了。米小圈爸爸听了这个消息后挺身而出,爬上树去救大牛。可是,米小圈爸爸有恐高症,他也下不来了。最后,消防员叔叔来了,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牛和爸爸救了下来。这件事太危险了,大牛差一点儿闯了大祸,他真是一个不懂事的淘气包。

这让我想起我的表弟,他的名字叫“果果”。他比我小四个月,眼睛大大的.像弹珠,说话声音也大大的像地震。他和大牛比起来,他更加有安全观念。比如:每次我们一起外出旅游到陌生的地方,果果都会牢牢地牵住他妈妈的手。

这本书用了日记的形式来描述米小圈的学习生活,又幽默又有知识和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

读《米小圈上学记》有感7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米小圈上学记》。书里讲的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他和我一样是个一年级学生。他有好多朋友,最好就是姜小牙、铁头。

米小圈喜欢写日记,他写的'每一篇日记都超级搞笑。米小圈还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那样他就能天天吃上冰淇淋了,可是他爸爸却想让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大画家。这就是米小圈给他爸爸画的画,他妈妈本来也想让米小圈给她画,可是一看这副画,就吓得逃走了。米小圈有时候会写出一些搞笑的话。有一次,他爸爸对他说:“如果我来钓鱼,你妈妈来做鱼,那你来干什么?”米小圈说:“我当然是负责吃鱼了。”

米小圈想成为一句少先队员,但是老师还是没有批准他。我觉得米小圈虽然现在不是少先队员,可是,他既爱写日记,又为了成为少先队员,迫不及待地寻找有困难的人去帮助他们,将来魏老师一定会批准他加入少先队的。

第三篇:读《米小圈上学记——好朋友铁头》有感400字

读《米小圈上学记——好朋友铁头》有感400字

四(4)班曹睿聪

《米小圈上学记——好朋友铁头》这本书主要讲了米小圈离开了幼儿园,离开了他的“铁哥们儿”——铁头后发生的故事,里面讲了米小圈想了种种办法让铁头到了他们班,结果姜小牙想独自占有铁头,米小圈想把铁头抢回来,后来在妈妈的批评下,米小圈去和他们变成了“好朋友三人组”。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认识了活泼开朗、幽默的米小圈了,还有米小圈的“铁哥们儿”——铁头,真名邢铁,特烦的徐豆豆、门牙特大的姜小牙、漂亮有才华的潘美多等一些有趣的人。

读着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好朋友,我本来的“铁哥们儿”,后来被另一个同学抢走了,我当时非常生气,都想跟他们绝交,也想去把他抢回来。可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想法转变了,决定三人一起做好朋友更好。想到我就去“求和”了,最后也成为了“铁哥们儿组”。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不要做自私的人,要做大方的人!也懂得了:要乐于帮助别人。

每个人都有点自私,但我打算改掉这个坏毛病,变得越来越大方,获得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指导老师:李萍

第四篇:读《背起爸爸上学》有感

读《背起爸爸上学》有感

马莲河依旧缓缓的流着,不管人世间怎么改变,他依旧如此。温柔时,水势是那样的平缓,水流是那样的迷人,甚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暴躁时,水势是那样凶猛,水流是那样的吓人,甚至还发出猛烈咆哮声。

《背起爸爸上学》这本书。用很多特点描绘了石娃家附近的一条河流。石娃是谁?他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背起爸爸上学》是一本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书,它讲述的是发生在贫困山区的真实故事。主人公——石娃,真名叫李勇,1980年4月出生在甘肃宁县瓦斜乡永吉村。他是第一个由他们那个山区考进城里的师范生。一路走来,他历尽千辛万苦,但命运总是作弄这个不幸的孩子,也造就了他的坚强。

这本书中许多内容让我难以忘怀,它们在我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难忘的父亲用砖铜勺来决定姐弟俩的命运。姐姐辍学了,他又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难忘的石娃站在领奖台上说:“我现在只想我姐姐。”

石娃背起父亲上学堂的一幕:马莲河依旧,但父背子的那一幕己换成了子背父。

更令我难忘的还是父亲背起石娃走过马莲河时,告诉石娃:“河水有涨有落,学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个结果”。

我是个女孩,但是我只会做“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时妈妈让我帮她干些家务。我总是找借口推脱,有时,我甚至把妈妈的叮嘱当做唠叨,总是嫌妈妈老了,烦了。还有一次,因为我的测试成绩不理想,妈妈批评了我几句,我就与妈妈顶嘴,结果一场“战争”在家里爆发了。

看着书中的石娃,想着生活中的我,真的很羞愧。石娃能够微笑面对所有的风风雨雨,最终考上了师范,成了村里的骄傲。当父亲瘫痪在床时,他毅然背起父亲踏上求学之路,而我呢?有时为了自己的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有时为了一时的快乐而惹父母生气,有时面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

我已经长大了,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能有好的结果,看完了这本书,我时时提醒自己,告诫自己。

河南信阳浉河区乐兵六年级:余沛柔

第五篇:读《更衣记》有感

浅谈《更衣记》中张爱玲的追求

《更衣记》是张爱玲声明燥热时所写的一篇关于近代服饰发展的散文。初读《更衣记》,感觉她在为服饰的发展作总结,编写小史,然而为何会取名《更衣记》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耐人寻味的。我想:“更衣”即穿衣,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做的日常小事,极具个性化,多样性,这正好契合了张爱玲的追求独特鲜明的创作个性。

张爱玲的特殊家庭文化渊源与其自身受教育情况,使她成为了穿衣的先锋派,认为时装具有追艳猎奇的效果。同时,张爱玲也是一个有名的爱用衣服来炫耀自己的人。所以,在以衣服为题材的作家中,张爱玲是个中高手。从《更衣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张爱玲就像一个研究服饰的专家。她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近代各种服饰的穿着搭配、颜色的要求、面料的等级、做工的繁复与过分的注重细节、产生的条件、设计的理念以及服饰中所蕴含的特殊的意义等等各个方面,像是一部穿衣辨色的鉴赏书。然而,她似乎又超越了服饰研究的专家,她注重穿衣的感觉。在《更衣记》中,她用不同时期的衣服穿在人们身上的感觉来写出服饰的变迁。比如: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的极度宽大的衫裤,将标准美女裹得失去了人的本身;百褶裙穿在身上是极度规律化,且对女人的教养是极为严苛的考验;1930年后改装的元宝领对人体产生了影响、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等等,贴切传神的写出了服饰对人本身的束缚、限制与影响。古中国那种世代相传的衣服更是给人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感觉。我想:这其中大概也记叙了张爱玲自己穿衣的感觉吧。由此可见,张爱玲是写衣服的个中高手。

读《更衣记》时,会联想到很多内容,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衣服对女人的影响以及张爱玲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悲哀苍凉的思想。

古中国的衣服像珠宝一样,没有时间的概念,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从上到下都追求着迂缓、安静、平稳的生活制度,忘了衣服原本的审美及发展规律。古中国的女人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苛的礼法下成了一尊衣架,在什么时节、什么场合、什么身份等方方面面对女人穿红着绿都有严苛的规定。在重重叠叠的衣服包裹下女人失去人的本质,即使标准的美女也会在衣服下面失去光华,而不是依靠衣装使自己变得更美,衣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是女人最为重视的事情。所以尽管不脱衣服都分不出她和她,如此沉重的过一辈子,她们也乐此不疲。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女人的知识、能力不断的发展,致使她们有了所谓的维权意识,身体不断的在变化,服饰也在不断的变化。然而,所有的一切也只不过是将繁复细致的修饰点缀品去掉,并没有真正发现自己的美。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反驳了刘备的“妻子如衣服”观点,女子的一往情深不是给了自己的丈夫,而是对衣服一往情深。这是希望激发女性的潜意识,让她们真正的认识自己。这里似乎透漏出淡淡的女权主义的思想,却也带着微不可查的苍凉。

《更衣记》除了从女性的视角来写出服饰的感觉以及服饰变迁蕴含的意义外,最主要的是用了比较的视角。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和现代巴黎的时装都被张爱玲拿来与中国的服装进行比较,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在服饰设计上的理念不同。西方的服装目的性很强,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有几个大公司进行操作而影响整个西方服饰世界。然而,我们中国的裁缝似乎没有主张,跟着时代的要求,民众的心意进行设计衣服,无论繁复而细致的还是称出人的流线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张爱玲是倾向于中国这种服装设计理念的,也说明了她更喜欢这种小市民式的审美情趣,尊重世俗的生活。

然而,对于服装设计理念来说,张爱玲说“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由此可见,张爱玲虽然喜欢衣服,但只喜欢能够表现活泼精神的衣服。在《更衣记》的叙述中,张爱玲认为一个人在其他领域失败了,即使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服饰上来也未必会创造出精神的品味与个性的风采。对于她的这种观点,我认为不一定正确。也许是她所生活的时代环境造成的局限。总之,我认为这种观点太悲伤了。如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是可以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服饰的。但是,张爱玲所提出的服装设计要体现活泼的精神和新颖的思想的理念是服装设计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更衣记》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句子,比如说“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她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衣服,穿上这样的衣服,久而久之,衣服便能传达我们身上的信息,体现我们的性格,而这些衣服的信息也对我们浸染,成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再比如,文章结尾处那位穿红着绿却洋洋自得的男士以及“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等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所以说,张爱玲的《更衣记》美的很纯粹,尽管有些地方没读懂。

《更衣记》以假设开头,引出对服饰的回忆,接着写了各个时代的服饰的感觉并进行分析,读了它,你可以清晰的明白近代服饰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所以,如果你想学习如何鉴赏衣服,我觉得张爱玲的《更衣记》会领你入门。

下载读《上学记》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上学记》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窃读记有感

    精选读后感一: 以前,在姐姐家翻到一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窃读记》。 《窃读记》主要讲了林海音童年时因没钱买书,因此只好在书店里窃读,窃读的味道让林海音感到愉悦也感到......

    读《草帽记》有感

    读《草帽记》有感 北师大泉州附中 高三(3) 黄思雅 初中时在《智慧》杂志上读到胡坚的《草帽记》,当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整篇文章都抄了下来,未曾仔细琢磨,而今再回头看,竟......

    读《窃读记》有感

    读《窃读记》有感 罗湖区翠竹小学五(9)班海伦 在我们的课本上,有一篇叫《窃读记》的文章,摘自《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窃读记》不长,读起来却让人感慨万千。 这是一个发生在......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读《学记》有感 篇1《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符合时宜,循序渐进,商讨琢磨。“道而弗牵......

    读《窃读记》有感

    读《窃读记》有感 篇1我读了窃读记后,很受启发。本文讲了一个作家林海音,因为家里买不起书,就天天到书店偷偷读书,这种精神令我敬佩,我也有很多感想。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和作者相......

    读《窃读记》有感

    读《窃读记》有感上半年,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这篇文章。文中主要讲了作者林海音小时候十分喜欢读书,可是家里的条件是绝不准许她去买书的。于是,她只好选择偷偷的溜进书店里去......

    读《窃读记》有感

    读《窃读记》有感读《窃读记》有感 篇1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因为读书可以填补荒芜的心灵,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了解大千世界,读书能使人顿然醒悟,能使人......

    读《窃读记》有感

    读《窃读记》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窃读记》这一边文章,我觉得无比的羞愧,因为文中的,林海音到书店里去窃读,一直到说店里的日灯亮起来,林海音才把书依依不舍的放了回去。我从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