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静静地读过学记之后,里面所描述的学生、老师、学校,瞬间想到正作为学生的我、曾经的老师、学校以及将来要成为老师的另一角度的我。虽不甚解,但心有所悟。现就学生和老师角度淡淡浅薄的感想。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对长久以来的学生角色感触真切,自我检讨四失均占有,有时意识到自己学识浅薄就想一口吃成大胖子贪多,有时常找理由推脱、惰性泛滥,渐渐地学识不涨自然浅薄。一旦养成这样的不良习惯就会形成原地踏步的恶性循环。只有深刻地意识到错误,克制自己才能改掉恶习,正视自己、完善自己。但就发现问题而言,教师闻道在先,且教学经验丰富较学生自己更易发现问题,若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就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时说的主科和副科、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交换大脑的不同学习方式。课余仍要认真地复习课上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增长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课余时把该做的做妥当了,课上就能认真听讲好好学习了。学生自己若能自己安排调节自己的课余时间,就能使学习张弛有度、严肃、活泼而愉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能照本宣科,不能领悟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不能称之为一个好老师。"既了解 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才能做一个合格教师。对这一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在补习班兼任老师的时候,自己备课时常常以为已经把所有知识点都弄明白了,但是第二天一上讲台,突然下面的学生一个劲的提问才忽然醒悟,发现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太不了解,造成了学生与老师脱节。课后仔细反思才后知后觉备课时不仅是让老师自己明白,同时也要预先想好学生会在哪儿产生困惑,并且事先想好如何解释。当然很多情况也不是难预料到的,这时就考验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应急能力。“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准老师的我们要逐步学习的,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学习。就个人观点,年老的教师学生老师共同进步可能谈的要少,而对于年轻教师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对学生的认识不仅要多从书籍资料中去补充,还要多从实践中去切实体会、理解、相处并磨合,才能达到真正的互相了解。才能达到兵家常说的知己知皮,百战不殆。对现在的我们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应该要多多实践、探索,实践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 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适当引导,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是简单告知答案。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应是对教师职责的写照。作为学生的我也不喜欢仅记忆乏味的答案,更享受探索答案的过程,所以也立志做一个授人以渔的老师。上面所描述的完美的师生关系将成为我一生的追求,不断地指导我的教师之路。
《学记》不愧是中国教育著作的经典,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借鉴。
第二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篇1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符合时宜,循序渐进,商讨琢磨。“道而弗牵那么和,强而弗抑那么易,开而弗达那么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那么多,或失那么寡,或失那么易,或失那么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抑制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考虑,从学到的扩展考虑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假设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读《学记》有感 篇2
《学记》的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这让我明白了教育自古以来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同时也让我们明确了文化和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顿学习,毕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是呀,教与学要互相促进,只有互相促进,才能真进步,也才符合“学无止境”的道理。
就这样,我边读边感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考虑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读到这里,我想这应该和我们所提倡的'个性阅读,以学生为主体所契合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对待国学,对待古文化还需要恶补,可是我也相信大道至简,所以在恶补之时,首要的是深化《学记》之中的精华,学会与学生同成长。“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把这作为前进的动力,我想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
“不待扬鞭自奋蹄”,读完《学记》更是让我有了一种紧迫感、责任感,不想无病呻吟,更不想再责怪自己曾蹉跎了岁月,辜负了青春,只想每天都踏踏实实地让自己有所收获。让那恐慌、恐惧少一点,再少一点。
对于《学记》,我还将继续学习……
读《学记》有感 篇3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渐渐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晦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催促、进步。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
1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2要催促勉励,但又不强迫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抑制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展教学;
3要翻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考虑,智能得到开展。这点也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擅长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考虑,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开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那么坏乱而不修”,陷入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假设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上下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形式和个性特征的根底上,应表达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互相浸透和互相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络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根底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读《学记》有感 篇4
今年暑假,我和儿子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里边儿爸爸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君子知志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博喻学校这个名字由此而来。我查了一下百度,这句话出自《学记》。
《银河补习班》是上映于7月26日的电影。该电影主要讲述了马皓文为了帮单位背黑锅坐了七年的牢,而马皓文也错过了儿子七年的成长时光。出狱后的马皓文想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满满的爱去填充马飞的成长空间,并且不断教会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大学只是过程,不是结果等一系列言论。在得知儿子想要成为一名宇航员后,马皓文选择鼓励、支持他。但是此时的马飞面临着学业问题,尽管在学校看来儿子没有可塑之处,但马皓文从未放弃,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阎主任和马皓文立下赌约,打算用一个学期时间将马飞的学业提高。证明他不是无可救药的`学生,“学渣”也是可造之材,后来马飞在爸爸的鼓励下成长成一名宇航员的故事。
很荣幸,每天早上的读书我读到了《学记》,我心中对这本书充满了敬畏。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六点半能够早起读书,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想起床,习惯了之后,每天不读书就觉得是心里边非常空虚,人还是有个追求,有个信念才行。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行为示范,不要自己玩手机,让孩子学习,这样孩子带着情绪,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咱们自己这个原件儿变得好一些,复印件儿才能更加清晰。我们还要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多教孩子一些道理,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学记》有感 篇5
《学习笔记》这篇文章没看之前并不陌生,因为在学校里学过,背过。 毕业后的这几年,再也没有看过,渐渐的也背不下来了。 甚至连一些备考时经常用到的单词都忘记了,但总是不求深究。 “教学相辅相成”、“因材施教”、“玉不可琢,不可成器”、“学而知之,教而知之” 你在纠结什么”等等,但他们总是不要求深入了解,只为考试拿分。 寒假期间,在校长的带领下,我有幸拿起了《学记·世说·劝学解说》这本书,尤其是阅读了《学记》这一部分。 现在我刚刚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心情和感悟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它讨论了大量的教育原理、教学原理、教学方法等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每一点都让我深思。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者善,失者救”。 教育的作用是发展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缺点,纠正他们的错误。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路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和关怀,同时真诚地帮助他们改正不足。 另外,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会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学无止境。 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如果我们停在这一刻,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时,我如何传授知识? 我们的盲点该怎么办? 难道非要用诸如:不讲与班级无关的话题这样的话来打压吗? 自然做不到,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所拥有的。 知识。 书本教给我们的远不止文字上的文字。 我们要开阔眼界,看更广的知识,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只有牢记经典,结合实际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而言,我的阅读还不够深入,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我要珍惜这本《学习笔记》中的理论知识,在学习教育的道路上随身携带。 常回来看看,相信收获会更多!
读《学记》有感 篇6
《学记》的精华是对教育原理、原那么、方法的阐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那么和,强而弗抑那么易,开而弗达那么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原因的人才能做教师。善教的教师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施加压力;为学生带给解决问题的空间但不代其做出结论。引导而不逼迫、多鼓励不挖苦打击,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了;启发而不祥解,学生就会用心去考虑。这不就是循循善诱吗?这些不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吗?我们的祖先多么有远见、多么伟大呀!“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那么多,或失那么寡,或失那么易,或失那么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为教师,务必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是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肯多读?是见异思迁还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有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优势,纠正其学习中的.过失,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进步;同时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读《学记》有感 篇7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数学公主探案记》,我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
该书的作者是俞月林,他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狐小妹和同学们被骗到狮王殿,并抓了起来,还想逼着狐小妹找宝物,最后狐小妹不仅救回了同学们,还找到了宝物。
这部书教会了我们巧用数学知识。确实,数学就像迷宫一样,不能一看就知道答案,所以我们要像小鱼一样,游入数学的海洋,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巩固。如果没有数学,世界会大不一样:天气预报不再精准;无数电子设备不再存在......
书中有个题目最吸引我的目光,叫《一道怪题》。我万分纳闷:这是一个怎样的怪题?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翻开书页,只见书上写着:谁有6只脚,却用4只脚走路?我绞尽脑汁地想,就是想不出来。最后看见棋盘上的骑兵,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吗?”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这本书将数学知识融合进每一个故事,使得数学变得简单易懂,再运用妙趣横生的'故事,让我们看时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当认真记下来时,故事中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的难题,让我感到数学真是奥妙无穷,到处都有。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种精确的语言!
伽利略曾说过:自然界的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除非你首先学懂它的语言,否则这本书是无法读懂的!
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对于数学,要仔细分析题目、化繁为简、抓住要领,难题就没什么可怕的。在这本书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道理,还有解题的技巧,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以后,我会努力学习,尝试用不同的目光看世界,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
我喜欢《数学公主探案记》这本书,也推荐你来看看,相信你也一定和我一样喜欢!
读《学记》有感 篇8
《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庭职业背景,找到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启发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许可以从他的家庭关系里面父母的职业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家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平时对待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于鼓励和赞赏,于是,他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些多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
根据这个孩子的个性,我想先从他的纪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这个方面改进,获得认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是问题了。
9月下旬,我在班会课上郑重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强调职责同时提醒他,作为纪律委员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文明用语,上课认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态,保证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纪律委员。
任命之后没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假期之后学堂孩子们去黄山游学,我特别与陪伴游学的老师们交流,留意并适当引导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
游学回来,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脏话了,偶尔会有一两次,但只要老师稍微提醒,他马上就会主动认错。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他已经不说不合适的语言了,上课坐姿也特别端正,各科作业和课堂反馈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当众赞赏了这个孩子,并奖励给一本课外书。他特别开心,也许很少真正获得过正面的鼓励,并且被作为榜样效仿,他的自信度和个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心结打开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并愿意学习和积极帮助他人,在接下来的全校一日礼仪学习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除此之外,班级卫生每次轮到他打扫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仅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黑板擦得一尘不染,窗户干净明亮,而且主动细心地将桌椅下面、教室的门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
我又利用班会课赞赏他,并且激励他:“老师觉得你不仅可以在清洁卫生方面做榜样,还可以在学业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单词听写和阅读,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会做得更好的,老师相信你,加油!”
我在单词听写测试的`前一天特别提醒他:“明天听写好好准备,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第二天测试中,10个单词听写他居然对了6个,在自然拼读课上,如果学了20个词,我不引导,他居然也能自己试着拼出10个以上,如果我给一些帮助,他能够全部拼读出来,我真的特别感动。
呻,朗读。占,音(chān),同“觇”,注视。毕,竹简,这里指书。“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讯,告知,告诫。“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数,音(shuò),多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疾,怨恨。“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独立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xx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地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并根据我校实际,实行了“新课堂”。新课堂的宗旨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进步。如今,新课堂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堂已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读《学记》有感 篇9
这本书是我除了语文教科书之外批注最多的一本书,我用了两天,只看了前四讲,我不是阅读障碍,而是我真的感受到这里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广度等我去探寻。我要一遍遍去体味,去感悟。开篇第一段话,让我牢牢记住的那四个字——化民成俗。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于教育,是要通过教化,实现良好的风气,全社会积极向上,国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到达平常通俗那样的境界。化民成俗,因为教育,让这会可以到达一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优良传统、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称其为俗。
这四个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说,在大智慧面前,原来我所认为的教育真的狭隘到了极点,我的眼里的教育往高了说,我想教会我的孩子做个好人,实际日常教学中,我又总是在纠结孩子的这道题怎么算上,从来没想过原来教育是有如此高度。这种感觉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质问我的孩子你这道题怎么还不会?而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将来,俯瞰整个社会,为这个社会的开展,为民族的将来,为了改变社会,改变世界而努力培养人才。我惭愧至极。但同时也庆幸我没有一直洋洋得意的夸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从今天起认识到了,我要努力带着我的孩子们爬向峰顶。别再此时堂而皇之、言之凿凿的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怀,要有更顶峰的高度。从今天起,努力做一个向教育峰顶努力攀爬的教师。
读《学记》有感 篇10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行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这些经典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这段话谈的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长善救失说的是: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优长和潜能,并克服其缺点,弥补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层挖掘:长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所谓“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讲的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教育和教学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许多教师研究教材有余,研究学生不足,因此教学缺少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
我们也要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学记》有感 篇11
《学记》这篇文章,在没读之前并没有感到陌生,因为上学时曾学过、也背过。毕业这几年来,还从没有再读过,慢慢地就不会背了,甚至淡忘到只记住了一些备考时经常用到经常用到的话语,但也总是不求甚解,“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等,但也总是不求甚解,只为考试拿分。寒假期间,有幸在校长的带领下又拿起了《学记师说劝学解》这本书,尤其是再读《学记》这一部分。让如今从学生到教师刚刚完成身份转换的我,有了和当初不同的心境和理解。其中论述了大量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我深思。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学路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与关爱,同时,真诚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另外,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无止境,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快,若是我们止步于当下,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又该如何讲授知识呢?在同学们突发奇想提出触及我们盲点的问题,我该怎么办?难道要用诸如:不要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之类的话语来打压吗?自然是不能,所以我唯有不停地学习,不断更新我所拥有的`知识。书本教会我们的,远远不止课文上的那些文字,我们需要开阔我们的视野,看到更广的知识,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就目前来说,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很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我想将这《学记》中的理论知识珍藏,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学习教育之路,时常再看看,我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读《学记》有感 篇12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教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指导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更有重要的意义,我只是从“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出发,阐述了个人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些详细做法,就当是我对《学记》一文的读后感想吧。
读《学记》有感 篇13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笨狼的故事之闹学记》。我最爱的书也是《笨狼的故事之闹学记》。希望你们有时间的时候也能好好看看这一本书。
你知道的,教人聪明的书已经很多了,爱吃小羊的狼也很多。但是你却不知道,在这世界上、在历史上、还有一只善良、天真、充满了幻想和好奇心、充满了求知欲与行动力的小狼。他的名字是——笨狼。笨狼其实是你、我、也是他。
我在小时候,也是另一个朋友教我读的。也许就像罗丹所说的`:“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也像鲁迅所说的“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屠格涅夫也说过“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其中有几个小故事是令我难忘的,第一个小故事是《井底之蛙》:“打中了!眼镜蛇小姐,你又打中了!”笨狼高兴地捡起粉笔头,跑上去还给眼镜蛇小姐,“这节课,你第十一次打中我的鼻子了!”
第二个小故事是《把爱藏进邮筒》:笨狼说:“又是一个国王。从前的国王太多了,会打起来的!”牛博士说的这个国王是个爱吹牛的国王,故事太精彩了,一会儿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笨狼也没心思担心国王太多会不会打架了,他被故事所吸引,比谁都笑得响。
第三个小故事是《谁的音乐书》:鹅太太满不在乎地说: “把他的名字画掉,写上‘笨狼’,记得写大一点啊!”“好啊!我的字一直就写得很大!”笨狼高兴地说。他掏出笔,把棕小熊的名字画掉,写上了“笨狼”两个字。
我很喜欢这只小笨狼,也希望能像他一样童真、幽默、温暖并快乐着。也希望你在聪明过头、自傲的那个时候,能够想起小笨狼。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读《学记》有感 篇14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缺乏”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化,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阐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那么、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考虑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严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那么:“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珍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教师。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假设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拟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方,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教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考虑。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那么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那么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跟几个纪律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明白“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理论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第三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在学校的倡导下,同事的耳濡目染下,终于拿起了《学记》这本小册子,起初读不懂,越读却越有滋味,感悟越深。它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教师的评价为:“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古人姑且如此,我们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更具有新的责任。
一、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标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在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已经开辟了广阔市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已经被激发的今天,学校教师也应结合实际要求,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做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无时无刻应挂在心上,无时无刻应浮现在脑海里的问题,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决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要想使学生多学知识,学好知识,教师本身应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俗话说:“在深的水里才能摸到最好的鱼”。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是培育健康的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教师要敢于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老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教师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师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教师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更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在学校生活和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上。
《学记》它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它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从教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还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第四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走上讲坛至今,总有一些问题令我时时困惑: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有时陷入到老师累、学生怨、家长责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的老师怎么了?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昔日大家从容讲学的风范,而是“鞠躬尽瘁,病而后已”?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全体渴求知识的眼神,而多的是疲倦哀怨的目光甚至是抵触对立的情绪?
这一切,在认真阅读《学记》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一切,因何我们至今仍迟迟未能觉悟?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教师,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时间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谈。实在不深,实在不新,只能算作对这精深理论的浅易注脚。
《学记》第10则在谈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引导而不逼迫,这样师生间就会融洽和谐;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不施加压力,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就会用心思考。做到了这三点,就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了。
而对于师生间最终的双向效果,《学记》第14则中也有表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却双倍,并且会把功劳全部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但效果却只有一半,并且还怨恨老师。
反观我们的教学,大多也就呈现为这两种状态,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一部分老师,他们在教学中所做的就是“道”、“强”、“牵”的工作。他们都是旨在教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乐学”。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老师所起到的是引导、激励、启发的作用,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所以,就会达到“和易以思”、就会达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这样,师生之间是融洽和谐的、是民主自由的,学生自然也会“从而庸之”。
而我们一部分老师,所做的就是文中所说的“牵”“抑”“达”的工作。我们以“学生还小”为理由,理所应当地牵着、拖着学生、甚至是代替学生走路;我们以“严师出高徒”为理由,冠冕堂皇地逼着学生学,甚至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抢占学生一切学习时间,还要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我是为了你们好啊”;我们以“学生不会”为理由,简单机械地给他们记答案,只是把自己的东西、甚至只是教参上现成的东西灌给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求知的渴望、没有任何入门的兴趣、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没有任何合适的方法,而只是如机器般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会有一部分学生成为屡屡与师长对抗的问题学生、叛逆学生,也会有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泯灭个性的、只知盲从的人。前者固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在我们当前的集体教育中,这样的学生必定会影响我们的整个教育效果。然而,后者呢?不是更加可悲而可怕吗?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在沉默中泯灭自我的人,他们的一生将会何其悲哀?我们民族的希望又在何方呢?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生能不怨、不怒吗?所以结果自然是“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这怪不得学生,换作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会这样的。
幸而,我们身边还有无数真正的名师;幸而,我们有道尽世间一切真理的先人。只要我们认真去拜读,认真读书,认真读人,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日臻完美的。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第五篇:学记有感
因材施教,双管齐下——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之浅见
根据新课改要求,新的美术教材将以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初中美术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双基”教育,学习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的总目标反映的是时代精神。旨在通过贯彻美术教育理念目的是使初中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美术教育的要求层层深入。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的高标准。而放眼当前的美术教育,城乡之间的美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五花八门,中小学的美育课程的实施水准参差不齐。笔者以一位新人的眼光,尝试的谈谈当前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建议性的解决措施。学生当前的水平良莠不齐。
作为一个刚踏上美术教育行业的新老师而言,心里总想着如何在学生的原有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提高其绘画技能和审美眼光,但当前学生原先所接受的美术教育水平层次比较低,就我所调查的本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美术方面的爱好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其
一、有些“幸运儿”从小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方面的训练,对美术“情有独钟”,但却对除去专业绘画练习之外的“美术内容”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殊不知一味的重视美术技法,“眼低手高”,美术理论方面的修养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学生的审美眼光;其
二、笔者有幸借举办校园艺术展之际,了解了许多爱好绘画者,但发现大部分人都喜欢画动漫卡通人物形象,而当真正在课堂上讲述涉及人物五官和比例结构的时候,他们对于专业的审美要求和绘画技法却很漠视,他们将海报上的人物形象当成了“正确规范”的临摹对象。“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不知道漫画家是在了解了人体骨骼比例的前提之下将人物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后才会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形象。一味的只管临摹,则绘画水平虽有量的增加却不会有质的飞跃;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存在“自暴自弃”的心理。原因何在?问问班里的学生后原因很明显:在孩子入学前,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而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大家都默认的教育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味尊崇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对于广大中小学校而言,也有其内部因素:在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就算安排了专业的美术老师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但其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的美术爱好,所以,到了初中,他们的思想也近乎“麻木”,甚至就出现学生在美术课做文化作业的现象,究其原因,仍是学校和家长无形中关闭了学生受美育教育的大门,切断了学生的美术兴趣,也导致了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举步维艰。2 审美观的偏差
当今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但是,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表现在: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他们往往以潮流趋势来判断,只注意欣赏表明的“锦绣画面”,不去关注内在的东西,对于一些奇异怪诞的美术表现形式大有兴趣,甚至将一些丑陋的、低俗的,违背审美标准的所谓的作品大大推崇,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当今学生受周围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不注重内在审美修为,却抓住一点点露于表面的所谓“新潮美术”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自己已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针对上述的两个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性的措施,1.全面贯彻真正实施“2+1”工程
本学期伊始,县教育局就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这一重要通知的颁布为学生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庆幸此机会能为学生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前提之下,笔者建议:①因材施教:在新课改的大要求下去开展课外美育活动,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例如写生,学生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其中,进而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举办艺术节、绘画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我校在10月就开展过艺术节和绘画展比赛,效果良好,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可见“投其所好”就会在课堂教育之外提高美术教学水平;建立课余美术小组。依据学生的专长,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可设立素描、水粉等分类学科,深化、延伸课内学习。②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做个调查关注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号入座,唯有了解学生心理,才能使美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要有层次和阶段性的训练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学生心中简单的想着如何达到最后的“精彩效果”,却不明白绘画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如何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掌握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双管齐下,在注重培养文化素养的前提之下,进行美术理论方面的培养
美术是个涉及很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是单向向学生传授单方面的美术知识,更要融合音乐、文学、历史等各方的学科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讲解美术方面的知识。重视多种学科的贯通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的在课堂上讲讲画家背后的故事和美术史,让学生们通过各方面知识的熏陶,才能做出比较,“眼界决定境界”,慢慢形成自我的审美眼光,进而区分出真正的“美”与“丑”。另外,可根据本土资源,开展“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发展本土艺术特色的思想。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将“改头换面”,有着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新旧老师共同努力,优化教学结构,完善美育教学思想,为广大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但在这方面我们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改革创新之路还很长„„
读《学记》有感 [原创 2006-04-14 09:46:04]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这
些问题经常使我感到困惑。
前不久,有幸再次阅读《学记》,给我的感受特别深刻。《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下面先谈谈其中的一个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学记》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缺点,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也即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是不容易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对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的细致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或能将不良的学习心理状态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并最终实现目标。
我在上美术课时经常碰到下面一些情况,就是有个别学生呆坐在坐位上不画画,一问,通常都是回答“不会画”。难道是真的不会画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不是学生不会画,而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说他以前没画过这种题材,有的说太难„„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通常都会根据该学生平时的表现给予鼓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会降低作业要求;对于有能力完成作业而不敢画的学生,我会用鼓励的语言对他说:“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大多数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都会动起笔来。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建立自信,当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变化后,就能够更好的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过分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讲,只能引起学生加倍的厌烦和反感,以至于思维疲劳,听讲质量下降。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灵活的运用转换原理,尽量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例如在课中,将呆板的开场白辅以精心的导入设计,以情境、谜语、游戏、音乐等等新颖手法来进入主题,学生注意力自然能够集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演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幅幅美丽的小范画或一次次热烈的讨论,贴切儿童学习心理,亦可实现有意注意,学起来轻松愉快;只要教师将这些教学环节巧妙过渡、做到无雕饰做作之感,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无需教师多次地重复整顿课堂纪律,美术教学自然能够变得情趣盎然。
下面再谈谈《学记》中的另一个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原文是这样写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如何启发诱导?也即是本段话中的这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
记得我小时候上美术课的时候,很多美术老师总是自己先画好一幅画,然后把画贴在黑板上,让我们看着他的画来画。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学生画画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作业必然是千篇一律,没什么创新。
那么,该如何启发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呢?我想,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创新环境。由于历史原因和教师素质水平有限,传统的美术教学比较僵硬,以教师为中心,美术课缺乏生气,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把美术学习看作是一项艰难困苦的任务,那绝不可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保持好心情,寓教于乐,用激情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励,必可绽出创新的花朵。同时,由于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一点指导学生做做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在学学、做做、玩玩、画画中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和表现性,在快乐的气氛和愉快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还要用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儿童画通过艺术的想象,可以诱发儿童心智的开发。它从现实的定位出发,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般的世界,凭借想象,儿童自由自在地打破一切条条框框,从现实走向理想。上一年级《月亮走我也走》一课时,我在课程中设置了两个疑问,用以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问题一,我问孩子们如何绘画可以使月亮成为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变成我们的好朋友?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想象,打破月亮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的固有印象,正当孩子们为自己寻得答案而兴高采烈之际,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来冲破第一个问题的局限,“月亮又可以是谁,你和月亮正在干什么?”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已由原来被动听讲的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脑中灵光闪现,答案也显得精彩纷呈,极具创造性,在后来的作业中,有的学生把月亮画成长头发的妹妹,正在帮她梳头发;有的学生把月亮画成自己的好朋友,正在和他通电话„„等等,当看到一幅幅内容各异的画面时,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在孩子们这种天真幼稚的想象中,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人类最宝贵的创造财富!
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新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新、重复他人的技能。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实会培养出不同思维类型的人,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以上只是我阅读《学记》后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的一点点体会,《学记》处处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作法,这是非常可贵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善于吸取并付诸实践。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本人将一如既往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点,采用更合理更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读《学记》有感
2009-07-29 08:38 《每周一读》将《学记》列为首篇,显示了编者的匠心独具——因为《学记》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较完整而又有价值的一篇教育专论,难怪有人将之称为“中国教育的圣经”。在我这名一线教师的阅读视野中,《学记》堪称一篇用美文写成的教学论,我对十大原则里的“和易以思”与“长善救失”原则深有体会,这两条原则使我更加清楚地体会到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重要性。
细细读来:“新课程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新课程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引这一教学行为,其内容涵盖了学生智能发展与人格培养两个方面。”这恰恰契合了《学记》所阐发的观点——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古人把引导看成能否为人师的一个先决条件,视为衡量教师是否善教的一个重要尺度。从中感悟出“教”的尺度,也就是:
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导”是教之兴衰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由山东美术出版社编排的新版《品德与生活》教材时,我首先系统地结合教材研读了《教学参考书》,并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了教材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尊重儿童主体性和探究性原则,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特点,是我确定目标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于是我决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换牙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决定选一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中《我是洁洁》一课进行相关教育。这一课由“为什么要刷牙?”“怎样保护牙齿清洁?”小演讲“我是洁洁”及“做一做、比一比”四部分组成。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我决定删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因为这一课是提上来讲的,其中的第三部分关于“我是洁洁”的演讲活动,对于刚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缺乏很多训练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效果不一定好,需要做一下调整。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定了:活动目标;教材设计意图;活动设计思路;学生情况分析;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过程等7部分。其中,在活动目标中涉及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课堂激情。★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化认识。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本着不脱离活动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实际,做到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原则,以便能较好地指导学习活动,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回想我对这节课的处理方式,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易以思”这一教学原则的现代意义。
同时,作为教师又必须懂得“新”是教之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思维。老师们都有实际体会:好的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准确恰当,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所能达到效果比起其他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在教学环节中,我又碰到了如下困难:
在活动的准备中,我制作了多副Flash动画,并调整了授课顺序,把“洗手”环节调到了前面,目的是引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经过紧张的备课,我第一次试讲了这节课,课堂中的孩子们果然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我适时帮助孩子概括了讲卫生的行为。但在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二,开始学习怎样正确刷牙时,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变得涣散,有的孩子在下面玩起来,有的孩子开始和周围同学说话,尤其是有一个孩子竟然站起来向窗外望去„„我着急起来,如何把孩子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呢?我很随意地提出问题:“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讲卫生的行为?”答案80%集中在“早晚刷牙上”。失败!简直是前功尽弃!因为这堂课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拓展出身边更多关于讲卫生的好习惯,因为我不冷静的一个调整,竟将孩子们误导入了一个狭窄的思维空间,一节课就只知道了“早晚刷牙”这一个讲卫生的行为习惯上,这不是与最终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吗?
为了让我在失败中反思、改进,领导们适时点拨,我又研读了《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法》等材料。其中“面向儿童生活——课程功能的回归”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句话中所包含的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对我启发很大,这不就是我这堂课的问题所在吗?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承,采取了“告知”式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统一、问题答案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都被局限住了。找到问题所在,在修改课件的同时,我又重新调整了设计理念,我想,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重新调整的设计也许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样就会显得流畅自然了。
我开始了第二次试讲,这一堂课明显地动起来了,学生积极 参与,我也放开了不少,尤其是调整了教学顺序后,孩子们先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再导入洗手环节,最后引出其他讲卫生的行 为,使学生明确了整堂课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不断修改备课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品德与 生活》这门功课的特殊意义:它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但却特别有利于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 展。学好了这门学科,也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正是体现了“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就这样,将学习活动很自然地延伸至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广阔的大社会课堂里自主探究,逐渐能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和搜集信息,自由地锻炼成长。
《我是洁洁》一课的互动学习过程中,使我更明确了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也更使我更深地意识到,课堂应是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的心态完全放松,思维时时都可以迸出奇异的火花,而且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课堂才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
《学记》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发虑宪„„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不仅是百年大计,而是千万年大计;教育对建立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建国君民”,正是国不可一日无学。这也正是《学记》一文带给我的最新启迪!
启发式教学在美术课上的应用
美术教师/郭劭卉
摘自:《北京市天坛中学》
在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这门课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发挥本学科应有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初步实践,我们体会到:美术课有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是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发挥美术课的作用,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审美和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到美,并大胆描绘和抒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那么,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自觉、自愿对美的追求和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在主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以下体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主体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处于活泼状态,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判断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根据课是45分钟学生精力集中程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弛一些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首先展示生动的画面,产生视觉的注意力,让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容,从图案到构图,老师适当给予指导,引入正题,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集中精力的最佳时间,因为新知识带来的新鲜感正使他们产生出高涨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抓住这一点时间,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决定“主体”参与热情能否被激发起来的关键。
我们知道,成功的教学过程是双方共同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老师能否将自己内在的知识意向外化为语言,(包括动作、表情)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而且能受到的感染,发生情感上的交融,从而跟着老师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言之有物,问题问到实处,点题点得到位,正如启发式教学的一条经验:宁可不讲,也不可多讲。多讲,往往把知识讲死。而少讲也就是精讲,其精就精在把知识凝结成一把钥匙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这一过程,就是启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在《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这一课讲到设计中的基本形态时,为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提了一个问题:“生活中的放射现象在哪些地方有所体现?”开始,学生半天没有反应,这时我没有直接说出结论,而是一个有意识的打向学生的手势,并用启发诱导的语气引导说:“国庆节„„礼花„„静了片刻,同学们眼睛一亮,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了,争着抢着举手,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什么机枪扫射,地雷爆炸,晚上的灯光,花,喷泉等等‥„为了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接着我又让他们把他们所能想到的放射的感觉画在黑板上,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画得都非常生动;不但有单元发射一类简单的图形,甚至还有多元发射类的图形。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们有成就感,在他们随意作的图形的基础上,我又加以整理,结果出现了连我都没有想到的及佳效果,大家都赞不绝口。
在有前面辅垫的基础上,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大了列举图例的容量,在短时间内给他们展现大量的即新鲜美观,富有新意的“平面构成的放射组合”图案,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和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讲“构成分割组合”的各种方法的时候,我拿了儿童玩的“七巧板”举例。在问到他们是否听懂了的时候,他们只是点头,反应并不强烈,我意识到,实践性强的课,应注意少讲多练,于是我让一位学生在一个方形中又画了方形、圆形、三角形,位置不限,又叫一位学生用直线或弧线随意分割,结果画面感觉很乱,大家都笑了,认为这不是在画画,大家集体创作的结果几乎成了“废品”“急转弯”的好机会来了,我启发这位同学支脑筋在无序当中找到有序,找出排列规律,再在有序的区域中填充颜色,边画边启发,不一会儿,一张画“乱”了的图形,便逐渐“生长”出了极具魅力的“平面构成图案”,这时,学生们明白了涂色方法和规律,便来了兴趣,剩下一半的画面是学生抢着完成的。画面的效果使大家都很激动,每个同学都有跃跃欲试的劲头,这时我布置了“构成分割组合”的作业,图案的内容形式由他们自由选择,宣布完后,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设计,看着他们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投入,那样地聚精会神劲,一个个学生真有点小设计家的风范,很快,各式各样的平面构成图案就产生出来了,学生们都带有一种自信的表情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个性的体现,我抓信这个机会,又让每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用是什么形式构成的,通过介绍,使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重温一下所学的知识内容,使新不到的知识及时得到消化和巩固,同时,也使每个同学得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感情性、逻辑性,有启动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感情波动,教与学融为一体,才能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最大程度切入学生精神而激起他们巨大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靠什么启发,引导和调动呢?靠的是教师对教程的周密准备,尊重学生精力集中程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科学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靠的是教师的主体课堂教学意识,是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研究首位。因此在推进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进程中教师不单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