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2孟铁军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孟铁军
读这本书让我有种到处在放火的感觉。而这火苗一旦进入心里,是会情不自禁地熊熊燃烧的。
就拿第一篇案例来说。作者魏智渊,陕西人,曾经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教过多门学科。最后开始执教高中语文。他是教育在线和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著名教育网站的著名网友。
他撰写的这则案例分三个部分:一路狂奔,一路痴迷,一路沉思。一路狂奔中,他明白了人生就是要不断地打回原型,然后重新开始;一路痴迷中,他通过网络完成了自己的神奇蜕变,他开始有了专业意识和专业化追求;一路沉思中,他对教育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希望与学生真正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共同走向健康纯净的生活。
整个案例中,魏老师处处在放火,他的理智与情感,凝结成一句句经典,总是在你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时候,突然袭击你,然后你的心底便开始热浪澎湃,开始为之热烈地思考。平时读书很少做标记的我,也在书里涂涂画画。比如,他说:我承认,人都有一种惰性,一不留神,便会沿着本能快乐地下滑。这样的话语是多么容易引起共鸣,从而开始思考自己的现状,是不是已经在快乐地下滑。然后,他描写了自己在乡村初中里如何地打通宵麻将,喝啤酒。当他身陷惰性的泥潭的时候,是什么拯救了他。他说:感谢少年时代的自由阅读,它在我心灵中播下的种子是那样的顽强,仿佛火种,不断地在人生最脆弱的时候把我点燃。于是,他又挣脱出来。开始迈上新的人生道路。原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消沉的时候,但是也同样可以从消沉中解脱出来。最后,他总结说:我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方才明白,对命运的过早抱怨或者说诅咒其实是衰老的表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鲨。魏老师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浓缩成精华,像酿酒一般点点滴滴地汇聚起来,最后都馈赠给了读者。
像这样的感悟处处都是。比如:关于网络的论点——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民主意识很容易得到普及,而要在网上建立一种霸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尊重别人的网友才能够最终得到尊重认可;关于人生的——永葆一颗童心,永远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永远忠实于自己的童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关于做学问的——如果不能立足于自己脚下的土地,所有言说都会显得空洞;关于名利的——甘于寂寞的人永远不会寂寞,不甘心寂寞的人才会永远寂寞。
当初选择这本书,并没有料到会这样愉快地去看。当时完全是冲着这本书的其中一个主编万玮去的,因为他是那么真实的一个老师。万玮曾经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他以为老师可以和学生成为朋友,于是像朋友一样和学生共同生活学习,而忽略了老师毕竟要建立的应有的威信,最后,当他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时候,班级的课堂纪律开始崩溃,最后,学校领导停了他的班主任工作。而且,最令他记忆深刻的是,他曾经深
深地伤害了一个学生。万老师唯一的方法就是批评,并且一次次地升级批评的办法,并最终把自己推上了痛苦的间断。尽管工作还是那么努力,他却怎么也找不到成功的感觉。最后这个学生转学,并断断续续传来了一些不好的消息。他开始痛恨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同时,他也发现,做一个好老师除了有爱心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方法。正是这样,万老师终于在第二次的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最终写成了班主任兵法一书。
和万老师一样,其他几个案例的撰写者,也真实记录了自己的起起伏伏。这本书记载的是真实的一群人,是真实的生活,他们有成功有失败,有痛苦有欢乐,有迷茫有清醒。这本书里没有所谓的成功者,只有探索者,不断超越自我的普通人。
第二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2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当我读完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一个有一个故事展现在我的眼前。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了很大的帮助,我忠心的感谢。
书中的故事用真挚朴实的语言来描述,教师由普通教师转化为优秀教师的成长足迹。在他们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有成功有失败,有痛苦有欢乐,有迷茫有清醒。
谁说每一位优秀教师背后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们不也和我们一样,终日与平凡单调的教书生活相伴,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属于自己的那片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
优秀教师虽甘心平凡,却绝不甘平庸,成功的信念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而与网络的相识更满足了他们渴望交流、获取更多知识,得到强大精神支柱的愿望。而且让在教育事业中志同道合者的思想的火花随着网络碰撞,把网络作为平台来让自己的教育才能、智慧得以充分展现。在网络里他们找到了使自己专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且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教育生活过得更快乐和精彩,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像常作印老师所说的“网络让我的‘教’更加活泼、民主;网络让我的学生‘学’得更加自主自觉;网络让我的课堂精彩纷呈。”网络竟然有着如此大的魔力,让无数教育工作者神奇地运用它获得成功,并在它面前充分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再看看自己,工作了10年,有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也有对教育的困惑和不解。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知道了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和书中的人们一样满怀抱负和理想,从不曾气馁过,尽管屡遭挫折,我还是满怀爱心地对待学生,为了出成绩,课外废寝忘食地辅导学生,加班加点,从不肯放弃。对小学语文教材不熟悉,我就每天认真备课,查阅资料,向其他老师请教,反复钻研教材,尽力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我在一年中所做的努力,但是认识了书中的这些网络名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之后我自惭形秽,我所做的其他老师不也都在做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埋头苦干,只能算是教书匠,新世纪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更多地运用教育智慧来教孩子,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们才会得到更大的成长。而我现在只看了几本教育专著,没有开创一条适合自己能使自己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道路,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创新和发展,我现在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没有任何作为的教师,我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改变呢?我想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和一些有关专业教学的文章,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的心得智慧。
五河县双河初中
毛存停
2014.4.26
第三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高桥小学 王剑成花了五个星期时间把《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通读了一遍,本书向我们展示了30位优秀教师的案列,让我们明白了当今为师之道,知晓教师何以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遨游网络的海洋》,这一部分一共介绍了八位优秀教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成长诠释了网络的意义,像贺杰老师从一名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变为一名优秀教师,一直在网络上“行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朱国红老师初上讲台执教就差点被家长哄下台,到后来在网络上一炮打红;他们通过网络搭建了成长的平台。作为新教师的我,更应该利用好网络,为自己专业道路的成长提供帮助。
第二部分是《修炼自身的素养》,这部分介绍了老师应该学会享受教师工作的一切,不光是把学生教好之后成功带来的喜悦,更应该以平和的心度去带领后进生、问题学生茁壮成长,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学生,带着激情去面对教学,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了来锻炼自身的素养。
第三部分是《把握命运的脉搏》,这部分主要讲解了作为草根的他们不会错过机会,他们还要创造机会。这些优秀教师虽甘心平凡,却绝不甘平庸,成功的信念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他们通过写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钻研、探索,才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和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第四部分是《沉迷教育的世界》这部分主要记录了八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例,记录了教学生涯中的感悟。这部分最能吸引我的是朱雅芳老师的案例,给我的感触最深。“暗号”的设定和运用。我也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教学,任教体育。班里的50多名学生,有的是从学前班上来的,有的是没有进过幼儿园就上来的,年龄参差不齐。课堂上最令我头疼的就是课堂上46张小嘴发出的各种声音,总会把说的话淹没其中。更不要说是讲课了。看到朱雅芳老师在她的课堂上设定和运用暗号,觉得很有趣,很是吸引学生。于是我如法炮制,也制定了“静下来”、“坐端正”等一些暗号,效果真的很不错,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也遵守了课堂纪律。当然教学活动也就进行的顺利多了。
朱雅芳老师在文中说:“······一年级老师要明察秋毫,不仅察出哪些孩子好走神,好动,好私语,还要察出孩子想上厕所和装上厕所的区别。······”确实,我们教师课堂上要有“分配注意”的基本功——眼睛看着学生表情,嘴里讲着教学内容,穿插着防微杜渐的育人幽默,谋划精彩的教学环节,多“管”齐下。
运用故事的吸引力。朱雅芳老师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于是我也在我的教学中,把一节课要教的内容,尽可能的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愉快的学习,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采用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的方式。朱雅芳老师在教学中参与到学生的角色扮演中,然后再进行角色转换,学生学得真切,体会深刻,更能在教学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获实在不小。
朱雅芳老师在《春游》和《踩水》中,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是的,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似乎已经忘记我们曾经是孩子,孩子的愿望,孩子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会和我们完全一样。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会孩子走得更近,心也会贴得更近。
经过这一年的教学,我倍发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改变呢?我想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和一些有关专业教学的文章,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的心得智慧。
第四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备用)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我利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合上书本,我沉醉在书中30位优秀教师的一件件案例情景中,心中感到无比的振奋。
书中的故事用真挚朴实的语言来描述,表现了这30位教师由普通教师转化为优秀教师的成长足迹。在他们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有成功有失败,有痛苦有欢乐,有迷茫有清醒。像贺杰老师从一名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变为一名优秀教师,一直在网络上“行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朱国红老师初上讲台执教就差点被家长哄下台,到后来在网络上一炮打红;万玮老师在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失败教训后深刻意识到“一个好老师除了有爱心之外更要有方法,而这个方法是不断反思之后感悟总结起来的。于是,我下定决心,绝不犯相同的错误,绝不向困难低头,也绝不做一个平庸无能的教师。”之后他经过努力真的成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写成了《班主任兵法》等文章;„„。
谁说每一位优秀教师背后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们不也和我们一样,终日与平凡单调的教书生活相伴,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属于自己的那片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就拿第一篇案例来说。作者魏智渊,陕西人,曾经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教过多门学科。最后开始执教高中语文。他是教育在线和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著名教育网站的著名网友。他撰写的这则案例分三个部分:一路狂奔,一路痴迷,一路沉思。一路狂奔中,他明白了人生就是要不断地打回原型,然后重新开始;一路痴迷中,他通过网络完成了自己的神奇蜕变,他开始有了专业意识和专业化追求;一路沉思中,他对教育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希望与学生真正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共同走向健康纯净的生活。魏智渊老师正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钻研、探索,才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的。
这些优秀教师虽甘心平凡,却绝不甘平庸,成功的信念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而与网络的相识更满足了他们渴望交流、获取更多知识,得到强大精神支柱的愿望。而且让在教育事业中志同道合者的思想的火花随着网络碰撞,把网络作为平台来让自己的教育才能、智慧得以充分展现。在网络里他们找到了使自己专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且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教育生活过得更快乐和精彩,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像常作印老师所说的“网络让我的‘教’更加活泼、民主;网络让我的学生‘学’得更加自主自觉;网络让我的课堂精彩纷呈。”网络竟然有着如此大的魔力,让无数教育工作者神奇地运用它获得成功,并在它面前充分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再看看自己,工作了15年,有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也有对教育的困惑和不解。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网络学习的意义,知道了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和书中的人们一样满怀抱负和理想,从不曾气馁过,尽管屡遭挫折,我还是满怀爱心地对待学生,为了出成绩,课外废寝忘食地辅导学生,加班加点,从不肯放弃。对小学语文教材不熟悉,我就每天认真备课,查阅资料,向其他老师请教,反复钻研教材,尽力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我在一年中所做的努力,但是认识了书中的这些网络名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之后我自
惭形秽,我所做的其他老师不也都在做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埋头苦干,只能算是教书匠,新世纪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更多地运用教育智慧来教孩子,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们才会得到更大的成长。而我现在只看了几本教育专著,没有开创一条适合自己能使自己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道路,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创新和发展,我现在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没有任何作为的教师,我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改变呢?我想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和一些有关专业教学的文章,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的心得智慧。
第五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优秀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描述了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一番。这本书记录的是30位教师借助网络成长、进步的真实故事,是真爱的堆砌。从书中你看不到任何的矫揉造作,一丝假大空的理论,有的都是每位老师成功、失败的真实再现,有的都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学习、交流、进步。
这本书中我读到三个关键词。草根。网络。勤奋。30位教师,大多来自一线。有的甚至来自最艰苦的乡村。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网络唤醒专业意识,然后,又自觉地去实现专业化追求。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勤奋,实现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长成为一方优秀教师。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看这本书,每次阅读一个或两个老师的成长故事,然后用心去感悟,体会,很有收获!读这本书让我有种到处在放火的感觉。而这火苗一旦进入心里,是会情不自禁地熊熊燃烧的。
其中朱国红教师的成长案例,给我的触动最大。朱国红,一个通过网络一炮打红的典型。没有羡慕她的“一炮打红”。打动我的,是她的这番话:“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多年没有开公开课的机会,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次次被领导安排所谓的滚刀肉班,我都泰然地走过了,从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在寂寞中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认识了陶行知,了解了朱永新,读懂了李镇西......”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有一个机缘成全,恐怕今天,我不会知道有个“朱国红”。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朱国红一定会在那里,她安身立命之地,继续默默耕耘。“平平常常的铺垫,也许和成长无关,但没有平时的铺垫,成长又将在哪里?”对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不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