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雨人》看心理健康
从《雨人》看心理健康
《雨人》是以一个自闭症患者为主线,刻画了从金钱至上到兄弟情深的人性发展过程。这部片子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获得了奥斯卡的很多奖项。正是因为这部片子,自闭症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自闭症患者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雨人》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弟弟查理因为一辆别克轿车和父亲产生了误解,十几岁就离家出走。本打算一辈子不认他父亲、不回家,然而在父亲葬礼前接到了父亲律师的电话——催促他回辛辛那提进行父亲的遗产交割。视财如命的他立马和女友苏珊赶到了辛辛那提参加了父亲的葬礼。在得知自己只能获得遗产中的一小部分——一个小玫瑰花园和那辆1949年产的别克轿车,而遗产的绝大部分300万美元(1987年的300万)则成为信托基金留给了对他来讲几近陌生的哥哥雷蒙时,查理气愤不已。但精明如他,冷静思考过后决定争夺患自闭症哥哥的监护权,唯有如此,他才能如愿以偿地获得父亲遗产的绝大部分。
可当他偷偷带着哥哥回洛杉矶时,他发现患高功能自闭症的哥哥有一系列的怪癖:他不坐飞机,因为飞机失事后果严重;不走高速,车祸多发生在高速公
路上;每天有固定的作息,看固定的电视节目。家具摆放位置要和在疗养院时一样;买裤子哥哥要在同一家商店买同一个牌子的等等。这都让弟弟查理抓狂,并且他对患病哥哥的恶语相向。苏珊也无法忍受查理的自私和视财如命以及他对哥哥雷蒙德粗暴态度,随后毅然离开了他。
但后来查理发现雷蒙虽身患自闭症,但却有着异于常人的“超能力”。如: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可以记住各种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遇难人数;可以记得每次电视节目里的内容;看过的书、电话本可以倒背如流;掉在地上的一盒牙签他瞄一眼就可以准确的说出它的数量;可以同时记清十二副牌洗牌之后的每一张牌位置。因此查理利用雷蒙这些“超能力”在赌场赢得了一大笔钱,解决了他生意上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在和雷蒙的相处过程中,查理逐渐认识到了雷蒙德优点——单纯、乐观,这正是他所缺乏的。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雷蒙其实一直保护着他的事。此时她意识到了父亲和哥哥一直对他爱护有加,沉睡已久的亲情被唤醒。苏珊回来后发现了查理的转变,经过挫折后的爱情也变得更加坚定与热烈了。
影片的最后,雷蒙和查理未能生活在一起。但查
理经过与雷蒙相处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他变得更关心他人,不那么自我、不那么拜金了。两兄弟的感情也变得十分深厚了,查理意识到了自己对雷蒙的责任。
《雨人》的成功也许不仅仅因为他在拍摄、制作、演绎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同时它也可以算作一部极其出色的心理教育片。
片中一开始就向我们描述了弟弟查理这种视财如命、极端自我、对人冷漠的不健康的心理。而健康心理所需要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也是查理不具备的。苏珊多次要求查理善待雷蒙,查理都嗤之以鼻,依然我行我素,导致随后苏珊离开了他。尊重他人的不同看法,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或建议的心理健康要素也是他不具备的。
然而在和雷蒙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了之前的快速的生活节奏、公司里巨大的竞争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心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因此他放慢生活节奏,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手足之情的珍贵,亲情的美好。
雷蒙本身是一个高功能自闭症患者,虽然它在某些方面有着异乎于常人的“超能力”。但若按心理健康的分析标准: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正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的正常人格来看,他显然应归类于不健康的那类人群中去。虽然他很有自控能力、能严格地按照既定的作息时间生活、娱乐。但患自闭症的他存在社会交往的障碍,交流沟通障碍,行为刻板、兴趣狭窄,肢体语言呆板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智商偏低,他不清楚什么是自尊心、自信心;偏执、有怪癖——非某种内裤不穿。但我们不能苛求雷蒙,毕竟他在精神上、生理上都是不健康的。
不过在和弟弟重逢并待在一起的时间里也让他有了些变化。比如说:怪癖减少了一些,对饮食和穿着的偏执减轻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了——他能和一女士约定一块儿跳舞(虽然最后未能如愿)。
总之看完《雨人》之后,忽然觉得亲情的力量是如此的细腻又震撼人心。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健康心理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乃至生活品质。心理不健康很可能会像改变之前的查理一样自私、自负,生活充满不阳光,总不开心,心理阴暗。而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则会让我们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如意,更会经营生活。并且健康的心理也更易于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胸襟、更健康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从电影《雨人》看马克思的人性理论
从电影《雨人》看马克思的人性理论
电影《雨人》是1988年就拍摄的一部影片。影片选择了“亲情”这个具有无穷魅力的情感主题,并且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使用道德的多重选择来对“亲情”概念加以烘托。影片从一开始查理原本想利用雷蒙获得其监护权,到最后的不依不舍的感情,从查理把“雨人”带出医院开始直到“雨人”返回医院是影片的中心叙事段落,这其中无论从两个主人公的自身特点,还是从剧情中的感情变化,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
雷蒙,一个自闭症患者。因他的名字谐音同“rain man”,所以电影取名叫《雨人》。三百万美元把查理和雷蒙两兄弟联系到了一起,查理原本想利用雷蒙获得其监护权,进而得到一百五十万父亲的遗产,于是铤而走险,带雷蒙离开疗养院去洛杉矶。可是七天的共同生活却让查理改变了初衷。在整个过程中,两人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的活动发展着彼此的感情,查理从一开始的金钱的选择到后来对亲情的选择,过程中两人不断与外部社会发生联系,人性本质的社会性也渗透在两人的多种社会活动中。
弟弟查理是个汽车商人,精明能干。但是在他的公司面临危险的时候,与自己不和并且多年不联系的父亲去世了,更要命的是父亲给他的遗产里只有一两旧车。这让查理很气愤,于是他去寻找那个得到父亲巨额财产的继承人,由此引出了“雨人”雷蒙。也是在这时候,查理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还有个哥哥,还是个自闭症患者,查理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但是对金钱的欲望驱使他一步步策划如何从这个傻哥哥身上拿到那笔“本该属于”他的钱。无论查理是怎样的一个个体,他会做什么样的事,这些都受他自身生活的社会中的全部相互作用的影响。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查理一开始对于哥哥的态度到后来经过两个人的朝夕相处,唤醒了他心里的亲情,这个过程是在整个与社会的接触中进行的,同时两个人的社会性也互相影响着对方。
查理的哥哥也就是“雨人”雷蒙是一个自闭症患者,由于先天的缺陷,父母害怕他伤害小弟弟,他不得不在弟弟查理出生后离开自己的家庭走进护理院,从此与世隔绝。然而,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雨人”的心理有缺陷,但是他却有着常人无法比的超强记忆力。雷蒙在疗养院里最开心的事便是每周六父亲的来访。在那一天,他可以和父亲聊天,谈论那辆1949年产的黄色敞蓬车,学习开车,享受父亲对他车技的夸奖,所以雷蒙总是对人说“我开车的技术好极了”。这不仅是他的骄傲,更是他的幸福宣言:我有一个爱
1我的父亲。虽然雷蒙是个自闭症患者,但是他还是与整个社会发生着种种联系,也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他没有金钱的概念。”这就使得他远离了世俗的人,走向他独有的内心世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自己的兴趣做所有的事情,“下雨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出去。”这就是“雨人”,他住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拥有非常丰富的快乐,他很忙,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从雷蒙身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从本质上看都是社会行为,它们都是以处于一定的关系中的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他总会记得记忆中的父亲,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记得所有一切经历过的事情。
影片中所谓“道德的多重选择”,实际上指的是在片中作为弟弟的查理在对待金钱利益和手足之情上的两种选择,这也是构成影片矛盾的焦点所在。本片并没有什么花哨剧情,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娓娓讲述一段被遗忘的亲情。伴随着哥俩“旅行”的开始,两人的亲情也在培养,在逐渐的磨合,只是特殊的血缘关系会加速磨合。从雷蒙身上可以体会到,无论什么样的人,对“爱”都有两方面的寄托,即爱与被爱,两者的同时存在,就构成了幸福。在兄弟两人爱与被爱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能动性与目的性,比如:当他可以笨拙地唱起儿时对弟弟唱过的歌,当他看到滚烫的热水,歇斯底里的尖叫,害怕坐飞机,准时看“人民法院”,晚上十一点准时睡觉,等等。
如果用“善”或者“恶”来断定一个人的人性本质的话,是有失全面的,例如弟弟查理一开始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得到大量的遗产,所以他才委屈自己非常难受甚至难以忍受的跟哥哥在一起。但是他自己都没有发现,他的狡诈他的暴跳如雷他的唯利主义在哥哥善良天真的无形影响下变得温柔起来。同时也变得有人情味善良起来。不坐三小时的飞机而改坐三天的汽车。后来甚至帮哥哥脱鞋子,听哥哥回忆童年在一起的时光,还教哥哥跳舞。直到后来查理和“雨人”在赌场赢了一大笔钱后和苏珊娜一同乘车嬉戏。如果我们用善或者恶来断定查理的人性本质的话,这时会发现很难下一个定义,或者说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但是如果说其人性本质是社会性的话,就避免了这一标准的分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自始至终查理无论怀着善或者恶的目的他都是与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性本质的社会性这一观点。
雷蒙的语言丰富多彩,喋喋不休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觉到他的单纯和可爱,想什么就说什么,很多东西我们常人看来不关痛痒但在雷蒙那里却是如此的重要。比如,但有一样东西让弟弟大发了一把,那就是利用雷蒙惊人的记忆力算
牌。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特别是在当一个“非正常”个体进入“正常世界”时的各种行为都会给人以怪诞、滑稽之感。影片借“雨人”大作文章,尤其是由于他的固执、苛守规章引出的连串喜剧,如前文中提到的闯入弟弟房间一段,在影片中段执意要买指定内裤以及当他借别人家收看电视时,家中小孩子们一个个面无表情地盯着电视与他像孩子般看得津津有味形成的反差。其实,人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只要人存在,这个过程就永远不会终结。“爱的付出”其实是件美好的事,因为没有一个人是铁石心肠。播下爱的种子,就会有收获。影片中的查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雷蒙这位从天而降的陌生兄长给他狭隘的生活打开了一个新匣子,他学会了倾听,理解了父亲,暴躁冲动的脾气也收敛了。雷蒙使他感受到了亲情,感受到了幸福。送人玫瑰,手亦留余香,更何况送的是自己的真心!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人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从其现实性上说,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人在实践活动中吧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征。憨傻的雷蒙不会表达,然而总是以他特有的方式守护着亲情。这种特殊在于他是个特殊的病人,他的一切情绪反应都是本能,不虚伪,不造作。所以,不管是弟弟查理还是我们这些观众,都被他感动了。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吝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因为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把我们磨练得既坚韧又脆弱,既聪明又敏感,我们会不自觉地把社会和工作中的彼此算计带进生活,所以在面对“情感”这一问题时总是踌躇不前。其实,不妨向雷蒙一样,简单一点,不去计较爱的付出与回报,跟着自己的心走:有了喜欢的人就勇敢的告诉他(她),遇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就多和他(她)联系。当我们主动跨出了第一步,就靠近了幸福。我们无法衡量爱的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就像雷蒙和查理两兄弟,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查理对雨人只是个模糊的印象,而雷蒙却紧拽着他们俩的合照,但是只要身边有那么一群能让我们觉得幸福的人存在就已足够。
第三篇:亲情的回归-我看《雨人》
亲情的回归——我看《雨人》
【摘要】:本文是对《雨人》观后感的一个总结陈述,是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论文的写作方法是以查阅资料及个人见解为主,引用为辅。影片主要是为了突出亲情这一主题,为了说明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不能为了身外之物而丢掉亲情。
【引言】查理﹒巴比特在工作和生活一片混乱时,突然接获父亲的死讯,并在父亲的遗嘱中发现他把大部分的遗产留给雷蒙﹒巴比特——一个查理毫无印象的哥哥。为了追查真相,查理来到了雷蒙长期居住的精神疗养院,发现雷蒙是个严重的自闭症患者。原来在查理两岁的时候,兄弟俩的母亲去世,父亲惟恐雷蒙受到刺激不能控制情绪而伤害查理,于是把他送到精神疗养院,一住三十年,以至于查理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哥哥的存在。
生性油滑的查理不甘心巨款落在呆子哥哥手中,便假意替雷蒙申请出院回家,途中刻意讨好雷蒙,取得他的信任,伺机谋夺他手上的遗产。然而在和雷蒙的朝夕相处下,查理发现雷蒙是他儿时的玩伴,手足之情渐渐滋生。同时,查理也发现了雷蒙在数字上过目不忘的惊人天赋,决定带他到赌场一试身手。就在这段长途旅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
【关键词】: 爱亲情财富感人雨人手足
《雨人》是1988年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部影片。在奥斯卡的大名单中留下自己名字的经典影片,也是整个八十年代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影片。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但却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其原因就在于影片中反映出了一种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看了一遍,忍不住又多看了几遍。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热烈的表现手足之情,没有华丽丽的表露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感情,微妙的爱情,浓于水的手足亲情。影片以雷蒙和查理的手足之情为主线,而父子之情则隐藏其后,并且一直支撑着手足之情的发展。如果没有父亲当年的决定,没有他似是不公的遗嘱,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一切。
影片中的苏珊娜,这个和男主人查理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女人,在和查理一起去见雷蒙的路上一直到知晓查理父亲去世,她发现她一点都不了解查理,或者说是查理从来不跟她说一些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查理的冷漠。查理和他父亲因为那辆敞篷的别克轿车而闹矛盾,最后直到他父亲去世了他都在恨着他。同时在旅途中,苏珊娜也看出了他的冷漠,苏珊娜善良的劝诫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查理对哥哥雷蒙的冷漠态度,爱情看似只是影片的润色部分,却在无意中充当了衔接亲情的桥梁、纽带。
影片中的父子之情,是暗含在一些细节里的。在遗嘱中,父亲给他留下了那辆白色别克轿车以及他获奖的嫁接玫瑰花丛。查理是知道那些玫瑰花丛是父亲生前很珍爱的东西,在去世以后把自己心爱的东西留给他,是希望他会明白自己是爱他的,就像那些玫瑰花一样,都是自己亲手养大的。但是查理直到最后知道为何他的哥哥要被送到疗养院时,才猛然发现其实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
《雨人》又叫《手足情未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手足之情是穿插在这部影片中的主线。查理和哥哥很小就分开了,只知道小时候在下雨天会有雨人给他唱歌,那时候他就会很安静,很快乐。小时候的他把Raymon(雷蒙)听成了Rainman(雨人),所以一直不知道其实那个“雨人”就是他哥哥。一直以来,查理以为“雨人”只是自己儿时幻想中的朋友,而眼前这个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人却是曾经保护过他安慰过他,也因为差点伤到他而被父亲送入疗养院的“雨人”„„查理这才知道他曾经得到过多么深切地关爱和呵护,父母和哥哥为他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他曾经得到过多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啊„„
在疗养院的他的哥哥,那个严重的自闭症患者,他的一切都可以被自己接受了。也许都是因为自己,他才会这样吧。在疗养院呆的时间久了,雷蒙才会与世隔绝,不会和人交流,到了外面的世界只会感觉到害怕和恐惧,但是天性中还保留着孩子的纯真、任性和固执,对于不愿做的事坚决不做。后来,查理是真的良心发现了,不应该利用雷蒙去赌场赚钱,不应该对雷蒙感到厌倦。但是在旅途中,查理还是尽自己所能地去满足他认为雷蒙那些挑剔的要求,也许就是在这些小事上渐渐的磨合,才会使得查理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包括苏珊娜。影片最后结局是好的,苏珊娜回到了他的身边。虽然他没有获得那三百万,也没有获得雷蒙德监护权,但是他获得了比那些更加重要更加珍贵的东西——亲情。他和雷蒙紧靠在一起的画面,是那么的和谐美好。
影片除了他们之间的各种感情,还有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也同样引人深思。查理,这段旅程中最大的赢家。他对雷蒙的世界开始是陌生的,而对雷蒙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他觉得头疼和厌烦,但碍于那三百万遗产,他没有轻易放弃,慢慢地适应和顺应雷蒙。而当他真正融入到雷蒙的生活中,他最终理解和认同了雷蒙,并且从雷蒙身上学会了处理感情的基本方法,那就是爱。于是他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处理了工作的难题,也找回了原本的爱情。这时,对他来说金钱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得到了更珍贵的——手足之情、父子之情还有儿女之情以及社会的怜爱之情,代表了那些不懂爱的人。查理代表了那些从小就很圆滑,从小就懂得怎么做可以得到糖,如何讨人欢心,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从来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亲情,还有爱情,这些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的那一类人。
对于雷蒙,这世界若是个监狱,那么雷蒙是个自由人,我们都是狱中人,而那些对这规则了若指掌、游刃有余的人也不过是个狱卒而已。在这部影片中,我最羡慕的是雷蒙,他简单而坚定,纯朴而任性。对于很多问题他都习惯性地回答“我不知道”,他的确不知道很多,然而他却知道爱,他懂得去爱人,懂得珍惜被爱。他智商可能存在缺陷,但情商绝无不足。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许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人,但是他是快乐的,他是幸运的。他就代表了那些有缺陷的人,“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遇到挫折的时候,我还是会时常想起雨人,那个可爱天真的雨人。
电影结束了,但爱仍会延续下去。而亲情,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里,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感人的神话。这种亲情的爱,不澎湃,但久远!
第四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首先,一个人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必须清醒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现实的知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自己,心理上应独立自主,不只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深信自己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即使有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而不是贬低自己,妄自菲薄。就教师而言,要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必须能正确对待自己,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在个性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个体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则会发展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容易导致自卑、焦虑,其潜能就很难发挥出来。
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要求个体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到其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加工。积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情绪、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消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要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还必须使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现状的知觉与评价;而理想的自我则是个体希望自己要成为的样子。个体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改变对自我的不正确的认知,因为真实的自我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距离过大的人,凡事都要追求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置过高的、力所不及的目标。因此,不论实际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个体还是会体验到失败和挫折,因此总是陷于自卑和焦虑之中。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距离适当的人,能够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故总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从而使已有的良好的自我意识更为巩固,而良好的自我意识又能促使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的越清晰、客观、准确,其活动就越主动和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压力与冲突,提高与角色相适应的能力。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另外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八十年代以后,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横向相比,教师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增长,甚至反而显得更少了,于是导致冲突加剧。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教师本人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角色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弥补,同时也不能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
(三)、教师应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信念
有时侯人内心的冲突是由于自身所持的观念不正确造成的。不正确的观念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进而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有的教师认为“我在课堂上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了,学生就应该学会”。持有这种观念的教师往往在学生没学会时非常气愤。而事实上,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可能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就会持宽容的态度,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
那么,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呢?艾里斯认为,有11种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困扰,甚至诱发神经症。它们是:(1)每一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每一个人,尤其是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喜爱;(2)个人是否有价值,在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各个方面都有成就;(3)世上有些人很邪恶、可憎,故应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4)事情不如意是非常可怕的、悲惨的;(5)对人生中的责任和困难,逃避更省事些;(6)人的不快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扰的;(7)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非常担心,要不断的去关注,随时注意它们会不会发生;(8)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的经历,这是不可变更的事实;(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要依附于一个比自己强有力的人;(10)一个人应关心他人的问题,也应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合理的答案则会很痛苦。以上这11种不合理的观念是形成神经症的根源,应予剔除,这样才能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四)调节自身心理冲突和自身情绪。
佛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焦虑发生的心理根源,而为应付焦虑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若过于严重则会导致神经症。生活中充满选择,人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陷于认知失调的冲突中,而且大多是多重趋避式冲突,即做出某种选择便意味着失去其他机会,有时由于无法权衡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就会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这种心理冲突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危害心理健康。因此要及时化解心理冲突,这要求教师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其原因何在,然后做出比较恰当的取舍,这时教师应有做出选择的勇气,虽然有时做出选择也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既然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也不应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对于日常生活中种种小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也应及时加以疏导,否则,如果压抑在心中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并使人无法找到其根源。疏导的方法可以是向亲朋、同事倾诉,缓解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以是把心理压力
事件写出来等等。对于愤怒情绪,要控制自己,不能随意发泄,因为这样做可能伤害他人,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事后又可能愧疚不安。如有的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甚至失手打伤学生,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震怒之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失手,而并不是教师有意如此。这样做已被证明有损于心理健康。对愤怒情绪应做无害化处理,如脱离引起愤怒的情境,然后冷静思考,接受他人劝告,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等等。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看作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工作看作是安身立命、发挥自己潜能的所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既劳神又费力的工作,已有研究表明沉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长期应激源,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本人更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放松自己,适当的给自己减压。
(五)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心理相容则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心理相容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心理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产生,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导致焦虑的发生,一旦生活中遭到重大挫折,便会缺少来自他人的心理上的支持。即使事业有成,也易招致嫉妒,无人与之分享快乐与成功,人际关系紧张的个体也难于得到来自他人的积极的评价,因而他的自我意识也是消极的,不良的人际关系还是导致神经质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不良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存有敌意,但这种敌意并不总是能够随意表现出来,有时人们必须压抑这种敌意,而对敌意的压抑就会造成焦虑,个体为了应付焦虑,就会发展出种种神经症倾向。而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个体必然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在遭受挫折时,会得到朋友和同事的心理上的支持,进而克服由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情景中,教师所具有的重要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同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其中,前两种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最大。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注意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人的各个层次上的需要的满足,工作上要积极配合,相互帮助,共同走向成功。要重情谊,轻名利,若过分看重名利,就容易视同事为对手,有时就会为争夺有限的机会,进行不适当的竞争,从而导致关系的紧张。要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即便是批评他人的缺点,态度也一定要诚恳,要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的进行,避免损伤他人的自尊,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要能接受悦纳他人,善于发现和欣赏同事的优点、长处,并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同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要善于融入教师集体,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以同集体的行为目标相一致。对待领导,要服从其合理的工作安排,努力工作,及时完成领导所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领导的最大需要就是使工作有起色,获得成就感。对待同事应相互尊重、利益协调。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合作与竞争两大基本类型。合作是互动的双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竞争还是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另一方需要的满足,就会导致竞争。如果利益一致,相互合作有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关系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矛盾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应尽量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要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求教师善于与人沟通,要能开放自己,表露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待人处事的原则。对他人开放也意味着信任他人,他人才有可能相应的开放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志同道合者,才有交流沟通的可能。,若是一味的封闭自我,沟通和交流便不可能,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在沟通过程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不盲从,不丧失自我也是与领导、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味迁就别人,丧失自我,一定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信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便不可能。因此与人交往必先尊重自己的立场,如果对方的要求违背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就应说“不”,但在拒绝他人时,应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切忌标榜自己清正、高洁而指责他人污浊,不堪共处,最好能公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样他人一般也不会强人所难。
第五篇:影评-雨人
一部特别的电影,动人的真情
——《雨人》观后感
很早就听说过这部荣获五个奥斯卡大奖经典的电影,只是一直没找来看,这一次借着这门课程的学习,特意选了这部影片来看。看完后,感觉果然精彩不凡:故事的情节不仅很有新意,而且生动感人,让人在看到雷蒙的自闭症症的一系列异于常人的举动之后忍俊不禁,同时又为他的单纯善良而感动不已。这部片子,看到最后让人带着含泪的微笑,心里有一点辛酸的欢乐。这部片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感动,更加引发了我的思考。接下来,就谈谈我对《雨人》这部电影的几点思考。
通过查阅百度百科,我了解到自闭症一般都是先天患有的,主要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症状如下:
首先,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患者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很难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经过长时间相处,患者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者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雷蒙在说话时几乎没有跟对方有过任何的眼神交流,他的眼神是呆滞的,当他在受到查理呵斥的时候,会流露出一丝丝不易觉察的失落;在自己按部就班的规律生活被打乱时,会流露出一丝焦躁和不安。其次是交流方面的障碍,患者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患者可能会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言语运用能力受损,患者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在影片中的雷蒙有四次出现了激烈的反应——大声尖叫。第一次是在查理强迫雷蒙乘坐飞机时,第二次是在查理打开热水时,第三次是在查理要同他拥抱时,最后一次是烟雾报警器响起时。每一次情境都曾经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让他产生了极强的不安全感,正如片中的医生所说:“他的认知能力和环境分析能力有障碍,一成不变的生活才让他有安全感。”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类似雷蒙的自我保护倾向,会对一些不利于我们的情境产生激烈反应,如洁癖、晕血等,但是没有想雷蒙那样极端。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精神疾病,之所以不同于那些在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是因为我们程度比较轻罢了。”这种程度的轻重指的是我们能否依靠理智对我们的冲动进行克制,以保证不至于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
最后是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患者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
影片中的雷蒙可谓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让查理都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这一点的表现非常像《生活大爆炸》中的男主人公谢尔顿,是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雷蒙的生活规律的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汗颜,一周七天一日三餐都有规定,吃煎饼时一定要用牙签和枫露汁,睡觉时床一定要在窗户旁边,晚上十一点一定要熄灯睡觉,鞋子一定要放在床头正中间,甚至于穿的内裤也一定是要在辛辛那提凯马特商店买的汉尼牌32号四角裤,等等。
到这里,我不禁对影片中的饰演雨人的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敬意陡升。在影片中,他对雷蒙的刻画是那么细致入微、生动逼真。从呆滞而略带困惑的眼神到头略略左偏的笨拙的走路的形态,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真实的形态。一直看完这部片子,我在想,这部片子想传达给我们的不是作为一个正常人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同情怜悯。而是,同样为人,生活在这世界中,人与人的生存状态是有着那么大的差别,但是总有一种东西将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真情。这种真情是不同于居高临下的同情的,这种真情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平等的地位上的。在电梯里面,苏珊娜给了雷蒙一个轻轻的吻,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雷蒙对于爱的渴求跟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他虽然缺乏同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但那并不代表他不需要。真情,是人所渴望的,不论是我们这些正常人,还是像雷蒙那样的病人。在影片的结局,查理没有获得雷蒙的监护权,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失去了联系。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对于雷蒙而言,融入社会无疑是困难的,在疗养院之外的世界中他很难生活的平静而舒适。查理可以常常去疗养院看望他,给他关爱和支持,兄弟之情仍然得以继续。结局,查理戴上了眼镜,也许他怕自己的眼泪会流出来被人看见,也许他已经流泪了。但是这不也恰好证明,他找回了童年时代遗失的最美好的东西,Rainman,那个在他害怕时会唱歌的Rain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