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领导会见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时间:2019-05-15 04:4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治区领导会见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治区领导会见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第一篇:自治区领导会见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北京专电(记者黎攀)3月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北京会见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郭声琨说,长期以来,审计署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审计工作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不但针对广西审计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整改意见和建议,还在促进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廉洁政府等方面给予了广西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2009年刘家义审计长到广西考察调研工作时,对加快百色铝产业发展向国务院提出了很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广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审计工作保驾护航。发展越快,审计工作显得越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审计的独特作用,有效防止损害民生利益问题发生,使经济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希望审计署继续指导和帮助广西发展,推动广西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马飚在简要介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审计工作情况后表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审计署的悉心指导下,我区各级审计机关扎实工作、尽职尽责,有效发挥了自身作用。2011年,自治区审计厅还获得了“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继续关心和支持审计工作,全力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尽力为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和审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以及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的作用。马飚还提出了恳请国家审计署帮助解决的有关事项。

刘家义说,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干部责任机制建立,在强化项目管理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先进经验,抓得有声有色。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奋发,团结奋进,让我们备受鼓舞和感到由衷钦佩。我们要坚持服务大局,发挥审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审计署将尽自己最大努力支持广西又好又快发展。

审计署领导董大胜、余效明、孙宝厚、侯凯、陈蔷、陈尘肇,自治区领导黄道伟、余远辉、陈章良,自治区政府秘书长王跃飞等参加会见。

第二篇: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刘家义讲话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来源: 时间:2011-8-9 14:09:07 作者: 阅读 365 次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

刘家义

(2011年7月8日)

;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下午好!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审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大家对中国审计学会发展的帮助和指导,感谢大家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所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三年来,中国审计学会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及时总结审计工作的新实践以及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审计的本质和规律,为审计实践提供了及时和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学会各项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学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有很大提升,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需要不断总结和深化国家审计实践,不断丰富和创新国家审计理论。借此机会,我想就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问题与大家作些探讨。

一、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告诉我们,国家职能“既包含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含由各种特殊的因政府与人民大众互相对立而起的职能”。要有效实现国家职能,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被异化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就必须以公开性为原则,建立起有效的权力配置和监督制约机制,使各项权力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状态。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

人民通过法律,把权力、责任赋予和委托给人民意志的代表——国家,国家再用法律形式把这些权力和责任分解给代表国家在某个方面行使权力、履行责任的公共权力机关。其中,对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等的配置、管理、使用的权力和责任,赋予和委托给了某些公共权力机构及其权力人。对于这些权力行使得如何、责任履行得如何,国家又通过法律授权由专门的机关对其进行监督,这个专门机关进行的监督就是国家审计。所以,在国家治理中,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

(一)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国家审计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审计产生于会计又监督会计,从单一或狭隘的技术层面看,这是对的;二是认为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工具,从现代国家审计的单项功能看,也是完全正确的。但从审计产生、发展的深层动因看,两种认识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绩效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等,又如何能看作是审计或监督会计呢?在中国古代西周,在西方封建君主制时期,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法治,但是却都有审计!所以,从深层次原因看,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审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不断演进,其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都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始终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古代国家审计的最高目标是维护皇权,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保证中央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律令畅通。西周设置宰夫“掌治朝之法”,其考核、监督百官的职能已十分明确。之后审计与对官吏治绩的考核,与行政监察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明清时期形成了融监察、审计于一体的比较严密的监督体系。欧美各国的国家审计也殊途同归:尽管在体制上各有特色,但都通过独立、主动地行使监督职权,在促进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民众福利不断改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将国家审计写入了宪法,确立了其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宪法地位。

中外审计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国家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步明确了通过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标,从而清晰地确立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社会稳定,要求国家审计关注国家安全问题;维持国家内部秩序和实现依法治理,要求国家审计履行用权力制约权力、维护法律秩序尊严的神圣职责;实现国家和社会科学发展,要求国家审计不断地为国家治理的完善和改进发挥建设性作用;国家治理的顺利运转和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要求国家审计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并督促政府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中国审计署上述观点得到了世界审计组织的广泛认可和赞同,而且体现在《世界审计组织战略规划(2011—2016)》中,明确要求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在坚定反腐、加强问责、促进透明、强化良治方面不断努力,以展示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从政治制度设计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机构分别担负起决策、执行和监督控制的职责,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其中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围绕国家治理目标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制定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认决策事项和决策目标,对方案进行选优和决断,对整个决策过程进行协调和控制,并形成最终决策。执行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准确无误地执行决策,实现决策的目标和任务。监督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督执行系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并将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反馈给决策系统,推动决策系统及时修正决策,同时根据决策执行情况实施奖惩措施,进行区别激励。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监督控制系统之一,通过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决策系统,对国家治理的执行系统实施监督和约束。

哈罗德·孔茨认为,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依据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财务收支的监督,促进政府各项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并服务于各级人大对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同时,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引导和调动公众对政府部门和有关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的社会监督。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国家审计机关还直接为执政党服务,接受有关部门委托,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其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三)从审计运行机制来看,国家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国家治理的目标、模式、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是实现良好的治理,即实现善治或者善政,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一般来说,善治包括合法、法治、透明、责任、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和公正等特征,将这些特征归纳起来,广泛认可的良好国家治理的主要标准:一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对外维护主权和对内维持政局稳定;二是有效制约权力运行和建立问责机制,遏制权力腐败;三是有效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四是促进科学发展、摆脱贫困和增进福利。无论国家治理模式和最高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如何,国家审计通过有效制约权力,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在维护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安全,推动责任、透明、法治、廉洁、公平和正义等原则和理念的落实,进而在改善国家治理、实现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审计的发展进程,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产生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现代各国国家审计的实践,其视野早已超越了财政财务收支的范围,而是以查核相关资料为主要手段,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为主要内容,以审计查实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顺延着财政财务收支的线索,将重点放在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估上,放在公共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上,放在有关机构和个人履行职责的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上,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科学发展和人民利益。这些年来,我国审计机关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依法对相关财政财务收支开展审计监督,审计关注的内容从财政财务收支逐步扩展到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活动,涉及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问题,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绩效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国家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始终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服务、坚持监督,立足宏观全面、坚持微观查处,立足主动性、坚持适应性,立足开放性、坚持独立性。这些既是审计理念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审计在实践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特征。

(四)从增强治理绩效来看,国家审计通过发现并促进问题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对党和政府各项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主动进行监督,不断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及各项民生专项资金的审计,不断加强对土地矿产等各项国有资源和环境生态保护情况的审计,不断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及时发现和反映各项政策措施贯彻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严格依法进行纠正和处理,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排除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干扰,促进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同时,国家审计通过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渐进性的改革总体思路,意味着现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国家审计以其独立超然的地位,没有既得利益的羁绊,在审计查出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并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议,促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累积的结果,必将推进经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当前,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维护国家安全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国家审计作为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控制方式、控制行为和控制制度的集合,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待国家审计,就为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发展规律和推动国家审计科学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和平台。

二、国家审计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国家的良治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无论各个国家国体和政体如何不同,国家审计都是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国家审计是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重要措施。

权力的配置与制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要素,也是确立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一个国家要实现对各项公共事务的有效控制、管理和服务,首先应做到的就是用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当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时,国家也就没有了应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体系和法律依据,国家政权也必将走向灭亡。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以宪法或者法律形式明确的权力,通过执行法定的监督、揭示和评价等职能,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权力约束在人民对其授权的范围之内,并将政府机构和官员履行受托责任的程度和水平公开披露,接受人民的监督,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让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如,英国议会于1866年以法案形式明确,政府的一切收支应由代表议会、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主计审计长实施审查,主计审计长由英王任命,但只有经过议会两院的一致同意,才能令其辞退。美国在2003年6月发布政府审计准则时称,公共资源使用的责任观念是国家管理程序的关键,是健康民主制度最基本的要素。

多年以来,中国国家审计围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强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权力行使情况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为监督和考核各级政府官员提供了重要依据,监督手段也更加有效。十几年来,共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使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在审计后得到肯定、表扬和提拔使用;一些被诬告的领导干部,通过审计使问题得到了澄清;也有一批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认定未能正确行使权力而依法受到免职、降职等处理。

(二)国家审计是推进民主法治的重要途径。

民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字面意思是“人民的统治”。在现代宪政理论中,民主是指政治事务中最基本的权利应属于人民,从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理念要在国家治理中得到实现,离不开法治。法治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西方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源于梭伦变法,至亚里斯多德时已经基本理论化,其核心是以“法的统治”为特征的国家治理方式。有学者指出,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创造可操作的、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把民主容易偏向激情的特性引导到理性的轨道;民主为法治注入新的内容和动力,使法治为保护人权、自由和促进人的幸福生活服务。所以,民主与法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国家治理在政治制度上的优化选择,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得到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进行国家治理,而国家审计的制度安排则是为了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这种公共受托责任。现代国家审计适应民主政治的要求,紧跟政府责任的深化而不断拓展审计领域,深化监督内容,将审计内容由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逐步扩展到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再扩展到国家治理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等,以审计成果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职权、承担责任的监督要求,揭露严重破坏法律和秩序尊严的行为,并促使破坏者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美国审计署认为政府责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目前其大部分工作是项目评估和政策分析,不仅关注联邦资金是否适当使用,而且注重评价联邦项目和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以满足社会监督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坚持依法审计,通过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维护和推动完善民主法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不断推动审计法制建设。1994年审计法正式颁布,并陆续颁布了38个审计规范以及20多个审计准则;2006年审计法修订后,国务院修订了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办、国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审计署制发了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内容、以审计准则为工作标准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实现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也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国家法规制度体系,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二是促进政府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近年来,审计重点逐步从预算资金的收入环节,向规范支出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拓展,逐步实现了从简单的查错纠弊向促进规范预算行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服务的转变,有效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三是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和信息发布制度。着眼于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依法公开审计结果、审计计划的同时,组织媒体对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公开审计过程和进展情况,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监督政府部门财政收支活动提供了重要渠道。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制定关于审计信息公开的制度1300多项,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1.8万多篇。

(三)国家审计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

腐败就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意味着公共权力的异化,是国家治理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必须发挥的作用,是由国家审计的内生性所决定的,它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某个时段、某个国家审计机关的特殊任务,是所有国家审计机关都不能回避的重要职责。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不外乎三条:一是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而审计工作始终紧盯国家财富,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财富被直接侵吞或间接侵占;二是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和利害关系,能够客观公正而又敏锐地揭示问题;三是国家审计是经常性的监督制度,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和政府机构,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

世界各国最高审计机关非常重视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作用。如美国审计署曾针对时任副总统切尼的舞弊嫌疑展开专项审计,揭露了美国政府高官和企业相互勾结的真相;欧盟审计院和英国审计署都对议员虚报费用、骗取补贴等腐败行为予以彻查;法国媒体高度关注法国审计法院披露的总统府开支合规性问题;韩国监查院则始终高度关注高官的舞弊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审计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切实突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中的预决算、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土地出让和置换,国有资源、矿产资源开采和受让,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票据贴现和保险理赔,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和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并与公安、检察、监察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这些部门的沟通配合,使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十多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3.8万多件。这些案件的查处和公开曝光,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

(四)国家审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维护国家安全,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几乎所有部门的共同职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之日起,就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密切关注国家安全,并为之做出特有贡献。首先,国家审计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从而为评估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这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就是很好的事例。其次,国家审计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能够敏锐地感知风险、发现影响国家安全的问题。国家审计在这个方面的独特作用有目共睹。第三,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保障其能够如实揭露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促进整改,不断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维护和改善经济社会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安全。

长期以来,美国审计署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2000年以来,美国审计署关于国土安全、国际事务和国防类的审计报告共有1013份,占同期审计报告总量28%。2010年,中国审计署发布新的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目标。新准则第六条明确指出,“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新准则对国家审计目标的诠释源于审计法,又更加明确。近年来,中国国家审计机关一直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重点关注了财政金融运行、能源及战略资源、国家信息、地方政府性债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国有资产安全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及时分析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五)国家审计是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今天,国家治理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在全球竞争的平台之上,如何持续改进和改革,以应对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国家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揭示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持续推动国家各个领域的改革,取得国家间竞争的优势。这既是法律赋予国家审计的责任,又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很多国家赋予国家审计机关不是简单的披露权,而是包含建议在内的报告权。这种报告权,也就是国家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权而且必须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审计建议,而这一建设性作用的最终目标,就是推动国家治理的持续改革。各国审计机关在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推动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如1714年,普鲁士最高会计署开展业务期间,德国的审计监督已经从单纯的凭证和账目审计发展到了提供政治咨询;又如1761年,奥地利审计法院的前身会计署成立,在其主要任务中,除了发现会计账目的差错、指出不足之外,还明确了实施预防性控制,即在女王做出决策之前,对悬而未决的经济事项表达意见等内容。1967年,美国国会发出了第一个要求审计署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的要求;1969年,美国政府经营委员会就美国审计署作为国会信息来源的潜在能力进行了广泛讨论,得出了“如果审计署集中力量进行项目效果评估、审查经济活动和提供新的建议,其工作将会更有意义、更为有用”的结论。“为什么要到审计署工作?因为我们说的时候,别人都在听!审计署处于政府决策的震中!”这是美国审计署网站上招揽人才的宣传词,体现出了美国审计署对自己建设性作用和地位的理解或期盼。

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国家审计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围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常规审计和绩效审计融为一体,加强对现行法规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查找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提交审计专题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70多万篇,提出审计建议102万多条,促进相关部门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8万项。

(六)国家审计是维护民生的有效手段。

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既是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也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公信力。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

针对近年的审计工作,美国审计署提出过四个战略目标,包括应对美国人民福利和财政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安全威胁、推动联邦政府转变职能和迎接21世纪挑战、使美国审计署价值最大化。美国审计署的八大审计关注领域中就有三项直接和民生相关,一是变革中的美国经济,二是美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多样化,三是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由此可见民生问题被关注的普遍性。

多年来,中国国家审计机关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审计中,始终把监督检查国家关于民生和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高度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涉及“三农”、城市低收入群众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和资金的管理。“十一五”时期,全国审计民生及资源环保类项目和单位13万个,通过上缴财政、促进滞留或截留资金拨付到位等方式,为国家增收节支1107亿元,促进了各项惠民及环保政策措施和资金落实到位。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更好地推动和服务国家治理

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良治,国家治理的任务和重点在不断变化,赋予国家审计新内涵、新任务。当前,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治理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审计工作需要主动适应。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变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和制度基础。下一个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放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及其相关领域。在这一特殊时期,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也将相应发生变化,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应势而变,从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到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主法治进程加快。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人民监督与舆论监督成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推动力量。审计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使审计工作过程、结果处在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对审计的规范化程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监督既要揭示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推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对审计工作层次和深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是信息化成为发展趋势。随着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换代升级,审计机关也需要不断研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调整和改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对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审计工作需要主动跟进。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审计机关关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情况和效果,关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和绩效状况,关注资源和环境保护、自主创新情况,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二是加强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的社会管理,要求审计机关关注涉及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关注民生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快民主法治进程和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关注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责任履行情况,关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落实和绩效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促进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公信力和管理水平。四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审计机关关注国家利用外资情况和对外开放情况,关注境外资产和投资的效益和安全情况,并认真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相关职责,积极开展境外审计,在推动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国家治理对审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审计工作需要主动加压。一是党委政府对审计效能的要求更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希望审计工作在推动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政令畅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党委、政府的需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审计、选择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审计建议,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二是社会公众对审计效果的要求更高了。社会公众希望审计机关既要勇于碰硬,敢于揭露违法违规事实,严肃查处大案要案,更要分析原因,提出深化改革、完善法治、强化管理的建议,并及时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开,对审计效果的关注,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一种常态化的需求,要求审计机关必须狠抓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三是审计对象对审计效益的要求更高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是认可和接受的,也是支持的,希望审计公平、公正和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被审计单位更好发展。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在关注真实、合规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效益情况,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促进科学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和校正发展路径,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适应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推动国家治理的完善和改进。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服务国家治理,首先要明确国家审计的定位和努力方向,回答好为谁审计、为什么审计、怎么审计和靠什么审计等问题。一是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解决好“为谁审计”问题。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治理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上。审计机关的权力是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所赋予的,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的首要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审计”问题。审计工作要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要加强对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的监督,推动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推动行政问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政治安全;加强民生审计,促进惠民政策落实,维护群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生安全;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三是要把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审计的着力点,解决好“怎么审计”问题。从强化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出发,努力培养预防的、动态的、宏观的和建设性的审计观念,始终坚持“两手抓”,在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着力分析和查找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社会肌体的“免疫力”。四是要把信息化作为审计的重要手段,解决好“靠什么审计”问题。在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情况下,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有失去审计资格的可能。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在审计工作中,必须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打击犯罪、规范管理的能力。

(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国家治理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关系到体制机制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国家审计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的各项任务,在更宽领域、更高层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服务科学发展,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强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审计,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对科技和自主创新投入的审计监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审计监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要促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审计工作要更多地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关系到民众生计、生产、生活的内容纳入审计视野之中,继续加大对财政投入较多、资产额度较大、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部门、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加大对扶贫资金、社保资金、环保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服务公平合理分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推进法治建设。要通过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揭示法治不健全、有法不依等问题,揭露和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促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法律得到严格执行,推进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民主法治建设。四是要推动深化改革。各项审计工作都要以促进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为目标,积极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审计建议,并促进改革措施的落实。五是要促进反腐倡廉。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准确判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及时揭示和查处重大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重大违背国家政策问题、重大铺张浪费和损失浪费问题以及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失职渎职、商业贿赂等案件,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三)要进一步改进方式,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治理的水平和绩效。服务国家治理,首先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审计方法和途径,推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一是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谋划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围绕主题和主线,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判断能力、监督保障能力、建言献策能力和促进发展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二是以加强计划管理为先导,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在审计计划的编制中要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等中心任务,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适时确定、调整和下达审计任务,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三是以改进组织方式为保障,积极做好审计资源整合,构建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格局。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将专项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领域的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审计成果的全方位、多角度运用。要积极探索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的组织方式,不能单纯地就账查账、就事论事。要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采取整合分工、上下联动、重点攻关的方式,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四是以保证审计质量为核心,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取得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成效。将督促整改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抓实,发现一个问题,就推动解决一个问题,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促进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矛盾和困难。要更加注重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指出问题,及时促进纠正问题,及时促进规范管理,从源头杜绝问题的发生,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果。五是以深化政务公开为基础,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形成审计工作发展的新局面。要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前提下,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推动公共资金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审计等情况都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通过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使其更多地了解政府管理者对公民责任的履行情况,了解其是否真正代表民意来开展工作,从而促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六是进一步改进审计机关内部治理水平,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打牢审计工作发展的坚实基础。审计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黄帝内经》讲:上工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治其未复。所以,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瘥病防复。良好的国家治理,就是要使国家这个系统健康运行,作为国家治理内生“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不断提高能力,努力成为“上工”。当前,要在审计队伍中着力提升“五种能力”:第一,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第一跑道,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努力培养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第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公正执法,严格审计处理处罚,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做出处理和判断,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第三,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审计管理,将目标、责任、考核监督贯穿于业务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制度体系中,并实现其协调运作,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第四,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不断用新的思路谋划审计发展,用新的举措完善审计制度,用新的方法推进审计实施,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审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审计工作理念创新、思路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第五,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把廉政纪律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依法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以上是个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审计长刘家义经典的演讲

审计长刘家义:领导干部要不断改进思维方式

每位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的领导同志,在从事领导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矛盾和挑战。然而,不同的人采取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坐而论道,有的退缩回避,有的则积极应对。

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解决矛盾,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提升领导能力、升华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应努力做到“十个坚持”、“十个防止”,处理好“十种关系”。

(一)坚持群众观点,防止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想着群众。当好表率,以身作则,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其次,带领群众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不能做群众的尾巴,无原则地迎合一些落后观念。该带领群众去干的事不敢干,怕得罪人;该批评的事不敢批评,怕丢选票,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失职,从小的方面讲是在坑害干部,是典型的自私表现,进而也可以说是不廉洁的表现。

再者,对上对下应当一致。有个别同志,对上捧,对下哄,害人也害己。作为正职,要包容、宽厚,胸怀大度,处理问题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对一些事情要举重若轻,对有些问题又要举轻若重。作为副职,应尽职不贪功,尽责不揽权,到位不越位。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防止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首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狭小经验出发,从个人的固有观点出发。

第二,应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而不能从形式出发。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文过饰非,掩盖问题,就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积越大。当然,也不能只看到问题,看不到成绩,看不到工作主流,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第三,应从过程出发,不能从本本、条条和框框出发。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分清阶段,分清轻重缓急,渐进式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个人的作用,否定主观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工作,不断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

(三)坚持辩证思维,防止片面性,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看问题、处理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往往会出现一成不变、顾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绝对化倾向。

比如,谈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就忽视了动力,好像天马上要塌下来了;看社会,要么无比和美,要么一塌糊涂;看人,要么好得没毛病,要么坏得不得了。这样就会把问题绝对化。而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防止绝对化、主观性和表面性。

(四)坚持全局观点,防止从局部出发,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对全局看不清楚的,对一个地方和一件小事也是看不清楚和处理不好的。

为此,首先必须从全局着眼,准确把握局部的地位和作用。考虑任何问题,处理任何事情,完成任何工作,都要站在全局高度。

其次,必须立足全局,服从全局,调整和做好局部工作。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做好。例如某一领域,上游只管发展经济,污染物向下游排,从局部看眼前发展了,从全局看则得不偿失。应从全局需要出发,不断提高局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五)坚持长远观点,防止短期、短视行为,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要放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去考量。若仅从某一剖面、某一断面去看,可能会想不通,继而心里产生压力,最终影响心理健康。每个过程又有若干个阶段,每个人都必须把所处阶段的工作做好。

首先是从长远出发,来考虑和确定当前的目标、方向、重点和方式,否则会迷失方向。对于关系长远发展的大事,必须努力去做、去推动,逐步加以解决。

其次是做好当前的工作。走好当前的每一步才能有长远发展,把当前的工作做好才能放眼长远。这就是当前和长远的辩证关系。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

(六)坚持原则性,防止随意性,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做人做事,对人对事,都得讲原则。一方面,敢于坚持原则,遇事先问法;另一方面,善于坚持原则,讲究灵活性。

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要研究问题发生了应该怎么看;第二,应该从什么角度处理;第三,今后应该怎么办。讲原则性,是必须依法办事,依法处理;讲灵活性,是依法由谁处理和处理到什么程度更有利。原则性不是死框条文;灵活性不是随意性、想当然。原则性与灵活性都不可少,必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七)坚持创新性,防止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创新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反之,只会僵化守旧,必定无所进取、停滞甚至倒退。创新不等于否定一切,不等于一切从头来,更不等于瞎折腾、天天变,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首先是继承和巩固。对已有的经验应进行总结和更好地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加以巩固和升华。应敢于和善于否定自己、否定过去,找出不足。不敢于、不善于否定,实质是思想僵化、夜郎自大,既不能继承,也不能发展。

第二,因势利导,增强预见性,保持相对稳定性。要稳中有变,变中求稳,这样才能使工作有预见性,才能够把握它的本质、趋势和规律,适时提出新的目标和思路。

第三,善于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寻求新抓手。同时,还应防止“三俗”问题。现在有些人在讲某个人或某件事时,尤其是讲上级时,无不竭尽吹捧之能事。这是一种媚俗、庸俗、低俗的现象。

(八)坚持抓重点,防止四面出击、顾此失彼,处理好全面与重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现在有些同志,不管是讲话、写文章、汇报工作、部署任务还是讨论事情,都面面俱到,无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人说这是“周密、细致和完整”,其实这是思维方式不健全、能力弱化的一种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考虑问题、酝酿和研究任何事情,都应反复掂量、多谋善思,分清共性是什么,主流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其次,分清原因,对症下药,把共性、主流和本质的东西找准了,还应分清形成的表层、深层原因是什么,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既学会弹钢琴,又善于抓重点。

(九)坚持精益求精,防止作风飘浮、粗枝大叶,处理好粗与细的关系。

在考虑问题、处理工作的标准、态度和方法上,不要总是讲差不多、过得去。

比如,廉政问题,就必须细,不留任何缝隙;勤政问题,必须忠实勤勉、永不懈怠;学习问题,必须坚韧不拔,究根问底,永不满足;工作问题,必须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人言问题,有的应一听了之、一笑了之,有的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则应重视。

又如,我们在现场审计时,对于每一个重大事项的来龙去脉、形成的原因、违背国家规定的情节、客观结果和处理方式,必须要细,涉及到人,更要细,粗了就会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必须细上加细。

(十)坚持深入思考,防止盲目性,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的关系。

现在,有些人是人云亦云;有些人对问题的理解、对文件的学习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有些人对现行的看法就一根筋、钻牛角尖;有的是浮于表面,深入不下去,看不到问题实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务实不够,就是没有深入进去,不能了解事情发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吃透问题的根源,只知一点不看全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是务虚不够,就是拿到一个问题后,没经过自己的大脑深加工,没多问几个为什么;下功夫不够,总结分析缺乏;理论功底不足,无法深度思考。

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处理好动手与动脑、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积累与发挥的关系,形成实践总结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作风。中国有句成语叫“厚积薄发”,还有一句话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积累是什么?就是务实与务虚的结合,在务实中积累经验,在务虚中提高能力

第四篇:刘家九义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推进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本,我校健康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市疾控下达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任务,开展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师生健康素质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干预和控制影响师生健康的危险因素、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以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校园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积极创建江苏省健康教育促进学校。认真落实健康促进学校考核评估细则的各项要求。在组织发展、政策保障、物质环境、社会健康环境、社会关系、个人健康技能、健康服务等各方面达标,力争办出特色。

2.树起健康意识,把健康教育课放在重要地位,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3.创建健康的校园环境,努力做到整洁、优美、安全、愉快和富有教育性。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健康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批示,组织学校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充分认识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才能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积极调动学校建立各班卫生工作制度,重点对学生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宣传力度,建设文明健康校园。

2.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人员作用

健教人员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课,已成为学校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宣传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学生把健康知识带给每个家庭,形成良好效益。学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课,开展健康教育,主动要求增加健康教育活动,并按照上级标准有专职教师授课,以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为目标,能够把上课、宣传、活动等内容融为一体。做到学生有教材,有笔记,有年终考核成绩。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减轻学习压力。使健康教育多层次、渠道广、领域宽,成为建设“健康校园”必不可缺一部分。

3.加强环境卫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绿化、净化、美化学校环境。积极开展全国爱国卫生活动,推进学校的整体卫生水平。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督促学校每周进行集体打扫卫生。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教质量

每年因气候,季节,危险因素等变化都会有突发传染病危害每个儿童,青少年,对此要加强学校预防传染病宣传防治工作。加强预防接种意识,确保学生健康。

(1)定期检查学校黑板报、画廊,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做到有检查有记录。(2)每学年为各学校开展卫生知识讲课,传授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突发性疾病等健康防治知识。

(3)积极进行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和利用5月20日“学生营养日”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5.认真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及统计工作

每年的体质监测工作与上半年完成,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学校应做好体质监测(即体检)提前准备工作,要求班主任做好学生体检思想准备工作及通知工作,让大家了解体检的重要意义,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体检工作。体检结束后做好体检结果统计工作,及时准确上报相关表格。

6.积极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在此项工作中,本中心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积极开展“六病” 防治工作,一预防龋齿、沙眼、近视为重点。主要开展工作:

(1)关于预防龋齿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口腔和牙齿,确保龋齿早发现早治疗。

(2)对于预防沙眼工作中,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不与别人共用一条毛巾,要经常杀菌消毒。不要用手揉搓眼睛,如果发现沙眼要及时治疗。特别要发现一人患病全家预防,有效制止疾病人与人直接传播及蔓延。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认真做眼保健操。做好眼保健操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提高学生做操质量。做好视力检查和防近工作,严格控制近视率。

(4)督促学校对有疾病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确诊并将资料反馈给学校,督促学校将及时通知体育教师,注意学生运动负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7.继续加强学生疾病的巡视工作和相关疫情登记报告

督促学校卫生老师,加强对学生因病缺课的统计检疫工作,以利学生常见病及传染病的动态观察,发现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学生出勤率。认真做好学校治疗收集汇总工作,及时上报疾控中心。

第五篇:刘家义首份审计报告:揭露问题增整改意见

意见与以往审计报告相仿,刘家义“报告”在最后一大部分,深入探讨的是,如何加强财政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刘家义首份审计报告:揭露问题增整改意见。“报告”列举了五个方面的意见:是要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统筹考虑财政资金使用、国债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政府投资管理,提高财政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和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而对于每一方面,“报告”都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比如,在“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报告”指出,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权划分不清晰、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影响了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务院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在确保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和比重,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投入;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采访中崔振龙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而根本性的原因则在于整个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有待提升”,而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大趋势。在崔振龙看来,只有致力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才可能更有效地从根本上清除目前审计过程中常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政府的每一项行动计划上,需要有科学的计划,既定的规范,相应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监督检查。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崔振龙说:“我们要揭露问题,但揭露问题也是为了更好推动政府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才是审计的根本目的。”整改细读“报告”人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暴露了大量问题,同时也更加追求平衡,将审计中发现的具有更多积极意义的变化同样展现给公众。比如,在谈到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时,“报告”同时指出,2007年,财政部和发改委这两个部门“认真落实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中央预算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推进预算和投资管理改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随后,刘家义提供了具体的例证:在这一年,财政部进一步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在18个部门开展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在11个部门推行部门预算内部公开试点,在7个单位推行公务员卡管理试点,把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扩大到50个部门,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覆盖到中央部门本级及所属9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整改报告《刘家义首份审计报告:揭露问题增整改意见》。发展改革委则坚持“把握重点、压缩一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共组织分配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1372亿元,还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安排6个专项投资66.55亿元,投资计划下达进度比去年明显加快,当年已全部下达完毕。另外,几乎对于每一方面审计出来的问题,“报告”也会尽可能地告知公众相关部门随后的整改情况。比如,“报告”谈到,审计署对9家金融机构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共移送各类涉嫌犯罪案件线索43件,涉案金额141.62亿元,涉案责任人144名。同时,“报告”指出,截至目前,“9家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已处理责任人1450人(次),纠正违规问题436.54亿元,并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全面加强信贷管理和财务管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问责制度,推进依法规范经营”。最后“报告”还提出,对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的全面整改情况,国务院将在今年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对各部门、单位的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审计署将依法予以公告。崔振龙注意到,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变,即,大量揭露审计问题的同时,“报告”更多增添了相关部门整改情况的内容。“审计的价值,不仅仅是揭露问题,更追求通过审计使得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崔振龙分析道。意见与以往审计报告相仿,刘家义“报告”在最后一大部分,深入探讨的是,如何加强财政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列举了五个方面的意见:是要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统筹考虑财政资金使用、国债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政府投资管理,提高财政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和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而对于每一方面,“报告”都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比如,在“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报告”指出,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权划分不清晰、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等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影响了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务院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在确保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和比重,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投入;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采访中崔振龙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而根本性的原因则在于整个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有待提升”,而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大趋势。在崔振龙看来,只有致力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才可能更有效地从根本上清除目前审计过程中常出现的上述问题。“在政府的每一项行动计划上,需要有科学的计划,既定的规范,相应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监督检查。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崔振龙说:“我们要揭露问题,但揭露问题也是为了更好推动政府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才是审计的根本目的。”

下载自治区领导会见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治区领导会见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