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1年07月15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7月7日至8日,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以下是刘家义审计长在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 家 义
(2011年7月7日)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199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对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去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前不久中央六部委下发了贯彻实施意见。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上述要求、规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发展。
下面,我讲5个问题。
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干部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审计机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明确责任,进而落实责任,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审计机关履行受托责任的深刻反映和集中体现。各级审计机关要站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既是对干部管理监督制度的完善,也为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十多年来,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和撤职1.6万人;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反映较好而受到肯定和提拔。同时,有关部门采纳审计建议,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相结合的机制,加强了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建设。两办《规定》特别指出,应分别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所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结果公告等制度。贯彻落实这些要求,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做出明确的评判和评价,必将有效促进权力与责任相匹配,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一方面,有利于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推动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有利于约束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推动落实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制度,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10多年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报告和信息40多万篇,促进健全完善制度2万多项。两办《规定》提出,要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进行审计和作出评价,这对于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避免“越位”、“缺位”和“错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要素。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主要领导干部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进行监督评价,能够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履行经济责任。10多年来,审计机关共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中央企业领导人员150多名。通过审计,推动了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两办《规定》进一步明确,要以促使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重点,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标志着对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监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有利于将权力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也有利于公正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使离任的干部“走得清楚”,继任者“接得明白”。
(四)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当前,廉政建设中出现的不少情况和问题,大都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不力,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监督制约权力、严肃财经法纪、推进廉政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10多年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个人经济问题后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7600多人。面对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认真落实两办《规定》,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性约束,同时通过揭示和分析违法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查找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有利于更好地从机制上、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
二、认真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律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形式,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十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明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先行试点,逐步推行;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温家宝总理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成为一项制度,这也是对国家负责、对干部爱护的一种体现。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都作出很多指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审定审计计划、部署工作方案、解决实际困难。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领导干部为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也不会发挥这样的突出作用。
(二)必须建立健全运转顺畅的组织管理机构,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强工作沟通和协调,中央决定成立由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资委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全国所有的省、99%的市和97%以上的县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制度,设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半数专职机构实现了机构升格或领导人员高配。实践证明,统一机构的建立,有利于统一组织协调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计划、实施和结果运用等方面工作,发挥各方优势,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必须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和改进方式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注重运用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境等专项审计的结果,并加强各项审计在计划安排、审计重点、力量调配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同时,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和方法,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试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有的地方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计划管理,尝试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分别建立评价指标;有的地方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只有与专项审计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审计水平和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四)必须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为干部管理监督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依据。目前,全国已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1300多项,包括诫勉(警示)谈话、问责和责任追究、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干部人事和廉政档案记录等制度;有的地方把审计成果广泛运用到重大经济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案件处理等程序机制和处置机制中,进一步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能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更好地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五)必须加强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和健全的过程。199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对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2004年11月,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2006年2月,经济责任审计写入修订后的审计法。去年10月,两办《规定》颁布实施。目前,全国出台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9600多项,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这些做法和经验,是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来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并予以坚持、完善、丰富和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十二五”时期,中央提出要牢牢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贯彻两办《规定》,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握规律,深化实践,在深度和广度上求突破,在方式和方法上求创新,在人才和队伍建设上求作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提高和持续发展,为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深入分析和把握现状,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各级审计机关每年投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力量已占40%以上,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逐步扩展到领导干部贯彻执行经济政策和决策、实施经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廉洁自律等情况,审计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在不断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入了规范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但是,从全国看,这项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在认识上、组织上和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准症结,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一)围绕规范经济权力的监督制约,着力把握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当前,有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还不完全到位,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无所不包,在审计对象确定上贪多求全;有的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就账查账,存在一味等靠、无所作为的思想。从实践上看,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审计对象尚未做到全面覆盖,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一些地方“眉毛胡子一把抓”,对重点部门、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的领导干部关注不够。今后,我们一定要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审计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既要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就是要按照两办《规定》,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要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这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突出重点,就是要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及其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活动的规模、掌握资金量大小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一是要突出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二是要突出关键岗位,加强对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三是要突出重点事项和重点资金,加强对管理重点项目、分配及使用重点资金的部门、单位和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要通过审计,从履行经济责任的角度作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评价,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动性和效益性。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县级审计机关只有10多个业务人员,每年需完成对几十个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并且要求限期报告审计结果。有的地方就出现了两三天完成对一个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使审计成了“走过场”。这是对党委政府、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负责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和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是4个字,即“经济”、“责任”,审计和评价的内容都必须围绕这4个字。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展变化。但是,一些地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仍偏重或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也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履行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审计对象职责的变化情况,贴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相关事项,不断拓展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要按照两办《规定》的要求,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或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特别是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关注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关注领导干部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责情况;关注领导干部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情况等。同时,要根据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的不同要求,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事项,提高审计的针对性。
(三)围绕客观公正要求,着力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按照两办《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横向涵盖党委、政府、司法、企事业单位各类领导干部,纵向涉及从乡镇至省部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目前,对领导干部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依据什么评价、评价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一个细化的标准和办法,不同地方对同一层级、同一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做法不
一、各式各样,有的仅就财政财务收支进行评价,有的对成绩评价过于空泛和笼统,有的对问题与责任的评价不够深入和准确,这些都影响到审计的规范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深入分析各类领导干部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差异,健全完善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一是要把握评价原则。要坚持独立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相统一,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分析审计查证的各种情况,避免以偏概全,尤其是不能用单个事实或几项指标去评价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尽可能进行量化评价。二是要把握评价重点。要依法作出评价,严格做到依法应该审计什么就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要突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评价,突出对履行经济责任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的评价,突出对重大决策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突出对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事项的评价。三是要把握审计评价标准。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分类别、分地区、分部门的相对规范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和体系,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原因等界限,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围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着力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从全国情况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还不平衡,有的地方结果运用很不充分,审用结合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的尚未做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之间有效衔接。这与审计结果不能适应和满足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需求有关,也与审计结果质量不高,甚至不严密、不准确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机关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适应性,做到审计结果可用。各级审计机关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但要摸家底、找问题、揭隐患,还要更多地关注领导干部贯彻法规、执行政策、科学决策情况;不仅要看过去,更要看现在,还要看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是打下了基础、留下了潜力,还是留下了包袱;不仅要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还要反映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提供审计结果时,做到有数字和事实、有成效和问题、有历史和现状,切实为干部考核提供客观和可用的依据。二是要努力提高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做到审计结果好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主要是提供给干部管理监督部门使用的,审计报告要让干部管理部门看得懂、用得上。因此,我们提供的审计报告不能简单地堆砌一些枯燥的数据,要尽可能地用直白、写实的手法来表述审计的结论和意见,给有关部门提供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和依据。三是要切实提高审计分析的建设性,做到审计结果管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作出评价、指出问题,更要防止和避免问题再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审计分析能力和水平,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干部经济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注重从管根本、管长远的角度出发想对策、提建议,提供高层次的审计结果,推动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
(五)围绕规范化建设,着力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实践相比,规范化建设进展还比较慢,各地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差异,制约了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们要抓紧制定与两办《规定》相配套的细则和措施,使《规定》中有关原则性、指导性的内容更具操作性,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进一步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方面要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制度。当前非常紧迫的是,要分别地方、部门、企业等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进一步总结和明确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这方面,审计署在总结研究,各地也要总结研究,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和利用反馈制度。逐步把审计、处理和结果运用等情况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再稳步向社会公开,并加强跟踪监督,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推动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三是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建立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使那些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甚至滥用职权的领导干部得到及时惩戒。
四、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和方法
两办《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多任务,具体表现在:一是领域更宽。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关注重大政策落实和重大决策制定情况,要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还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完善国家治理的措施。二是任务更重。按照两办《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几乎涵盖了乡镇至省部级所有的党政、部门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在有限的审计力量下,如何完成好各级政府交给我们的重任,对审计机关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三是责任更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如果审计不深入、不准确,就可能会影响到对干部的正确合理使用,给事业带来损失,也会影响审计的公信力。四是要求更高。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非常关注,希望这项工作在确保政令畅通、推动政务公开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廉政建设和推动科学发展上有更大作为。适应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能力和效率。
(一)进一步改进思维方式,坚持用科学审计理念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和任务,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切实转变单一的查账、单一的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方式和思维习惯,善于在解剖“麻雀”中归纳和分析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东西,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建议,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要按照审计法关于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坚持界定责任与推动发展并重、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并重、过程跟踪与事后监督并重,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地区、部门和单位科学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客观地讲,目前确实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的中长期规划难以确定、临时性项目安排较多的困难,给各级审计机关有效调配资源、统筹全局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推进,对审计立项计划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为此,各级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统筹安排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努力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一是做好立项前的沟通协调。要与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主动协商,在摸清干部管理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提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建议,进一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之间的有效对接和结合形式,使之更加切合经济监督和干部管理的实际需要。二是探索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要综合平衡、突出重点,逐步对重点部门或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轮审,增强审计监督的时效性。三是提高计划安排的统筹性。深入研究、探索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同期开展的各类专项审计的结合方式,积极推进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
(三)进一步完善审计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能。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综合性和评价的复杂性,要求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工作方法。一是要在体现审计对象特色上下功夫。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要体现出人格化和责任化的特点,避免就事论事、简单机械地作出定性和评价。审计的组织和实施,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和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都要力求与“人”和“责任”相统一。各地要结合实际,在两办《规定》中原则性要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和方法。二是要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与各专项审计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做好审计成果的统一开发和利用。各专项审计要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础,经济责任审计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各专项审计的成果。对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项目,可以探索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等组织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在改进技术方法上下功夫。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涵盖了财政、金融、企业、投资和资源环保等多方面的审计内容,同时又面对一个地区、一级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没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保障是做不好的。要不断推广先进的系统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和大项目管理方式。要在完善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跨专业、多数据综合分析,切实提高综合分析、宏观把握和全面评价的能力。四是要在加强理论研究上下功夫。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审计实践为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当前,首要的是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廉政建设和国家治理等层面的战略定位,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的关系,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边界等,为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开展难度较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支持,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需要各级审计机关的全力投入和实施。为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两办《规定》,进一步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深入推进、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贯彻落实两办《规定》情况,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成效,汇报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加大服务中心工作的力度,使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关心、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来保障各项重大决策事项的顺利实施,积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创造条件;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积极主动支持和配合审计。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指导和业务领导,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审计工作的全局出发,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和任务;从审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出发,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审计效能;积极推广经验、宣传典型,推动深化提高。
(二)搞好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于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各地要按照两办《规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制度。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并运转起来;已经建立的,要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进一步发挥好作用。要落实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为同级审计机关的副职领导或者同职级领导的规定,选好配强办公室主任。审计机关要积极为联席会议研究制定政策制度、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搞好服务,推动建立审前共商、审中互动、审后运用的工作机制。在审计实施中,认真听取有关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介绍,邀请有关部门参加审计进点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处理、督促整改的同时,将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做到在思想认识上合拍、在组织实施上合力、在日常工作上合作,及时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
(三)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审计能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结构都提出了很大挑战,提高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任务非常艰巨和紧迫。一是要优化结构。通过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审计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同时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二是要加强培训。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两办《规定》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丰富培训内容,整合培训资源,改进培训方式,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培训工作。三是要改进作风。各级审计机关要以开展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审计机关为抓手,按照“实、高、新、严、细”的要求,教育审计干部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牢记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干部特别是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防止以监督者自居、飘飘然;要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以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干部个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审计职责。四是要以身作则。各级审计机关要采取上审下、交叉审等方式,加强对审计系统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审计署直属事业单位和特派办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两年审计一次,对省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争取五年内轮审一遍,实现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同志们,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国家治理和干部监督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团结奋进,谱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崭新篇章!(完)
审计署就《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答记者问
【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字号:大 中 小】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审计署有关负责人。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重要意义。
答:《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促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目标,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规定》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审计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是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
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有哪些?
答: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经过了范围逐步扩大、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1999年5月,两办《暂行规定》明确的审计对象,只包括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审计署自2000年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情况,以及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具体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问: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为了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在审计前述主要内容时,《规定》强调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问:如何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答: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光明日报:切实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领导干部更
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刘家义(审计署审计长)
【时间:2010年12月10日】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认真贯彻执行《规定》,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健全完善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战略任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为监督和考核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干部管理监督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先行试点,逐步推行。温家宝总理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成为一项制度,这也是对国家负责、对干部爱护的一种体现。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个《暂行规定》),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监督制度全面推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国目前有97%的省(自治区、直辖市)、93%的市(地、州、盟)和91%的县(市、区、旗),设立了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各级审计机关每年投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力量占40%以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1998年以来,审计机关对41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各级党委、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依法依规依纪对4%的人员给予免职、降职、撤职和其他处分。同时,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反映较好而受到肯定、表扬和提拔使用。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责情况为重点,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和评价。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对重点部门、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一方面有利于给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促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责。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避免“越位”、“缺位”和“错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逐步得到深化。在检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同时,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机关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相结合,坚持用制度化建设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经营,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据统计,1998年以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违纪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684亿多元,向各级党政领导提交各类报告和信息40多万篇。
三、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从近年来揭露出的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违法乱纪问题大量发生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融资贷款、土地批租、项目审批、工程发包、国企产权股权转让等方面搞权钱交易。综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都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促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肃财经法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8年以来,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及侵吞国有资产等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0多亿元,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7200人。
《规定》的颁布实施,就是要适应反腐倡廉斗争的新形势,按照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作用,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通过深入分析违法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查找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着眼防范,强化监督,健全制度,促进更好地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四、《规定》的颁布施行,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可循,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1999年,审计机关以承包经营兑现公证审计、厂长经理离任审计为核心,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初步探索,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06年,两个《暂行规定》颁布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审计普遍开展,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全面开展,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阶段是2006年到现在,经济责任审计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地厅级及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审计得到广泛开展,省部长审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并有序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审计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机制、技术方法、效果效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规定》在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界定了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内容、评价、报告和结果运用等方面。《规定》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必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深刻领会《规定》的精神实质,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紧密协作配合,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要着力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关注制度、机制性问题,关注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关注民生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更要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孙宝厚做客中国政府网解读《经济责任审计规
定》实录
【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12月14日15:00,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做客中国政府网,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进行解读,并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今天邀请到的嘉宾是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为大家就审计署最近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进行在线访谈,就这个规定出台的背景、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为大家进行解读,欢迎您。[12-14 15:00]
[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 孙宝厚]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12-14 15:00]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叫“一场风花雪月”的网友提出的,很多网友对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特别了解,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它与其他审计有什么区别?[12-14 15:01]
[孙宝厚]我们平常所讲的审计一般是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者绩效审计,它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国家机关、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上述单位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12-14 15:01]
[孙宝厚]通俗地讲,前者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的审计,后者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两者在项目组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12-14 15:01]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请您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相关背景和过程,中央出台新的规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12-14 15:02]
[孙宝厚]我先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背景,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12-14 15:02]
[孙宝厚]二是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中央近期出台的干部管理监督和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12-14 15:03]
[孙宝厚]三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的需要。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要求,需要加以修改完善。[12-14 15:03]
[孙宝厚]四是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的需要。十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台《规定》是为了总结经验,规范工作,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12-14 15:03]
[孙宝厚]第二个方面,《规定》出台的过程。《规定》的出台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历经四年时间。[12-14 15:03]
[孙宝厚]2006年,新修正的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了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审计署与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并上报国务院。之后,国务院法制办先后征求了部分中央单位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于2009年上半年形成《条例(草案)》。[12-14 15:04]
[孙宝厚]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与国务院法制办商议后认为,吸收《条例(草案)》中的主要内容,对两办《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完善,起草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更有利于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基于以上考虑,在两办《暂行规定》和《条例(草案)》有关内容的基础上,重新草拟了《规定》送审稿。[12-14 15:04]
[孙宝厚]经党中央和国务院审议同意,2010年10月12日,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正式颁布实施,并于12月8日正式向社会公布。[12-14 15:04]
[孙宝厚]第三个方面,《规定》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2-14 15:05]
[孙宝厚]第二,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促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目标,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思考、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12-14 15:05]
[孙宝厚]第三,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将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2-14 15:05]
[孙宝厚]第四,对加强审计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是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12-14 15:06]
[孙宝厚]谈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给网友介绍一下,经济责任审计可能有很多人知道有这个概念,我们这些年也一直在做,但外国就没有这个概念。据我们了解,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审计制度,但是只有中国在搞经济责任审计。我们这几年到国际舞台上,有关方面对我们的经济责任审计很感兴趣,我们也在介绍这是我们很有特色的做法。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一些国家了解了经济责任审计之后,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富有特色的,也是富有成效的,有些国家也希望向中国学习开展这方面的工作。[12-14 15:06]
[主持人]孙总,请您解释一下哪些领导干部需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12-14 15:06]
[孙宝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经过了范围逐步扩大、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1999年5月,两办《暂行规定》明确的审计对象,只包括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审计署自2000年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12-14 15:08]
[孙宝厚]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情况,以及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同时对审计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展,涵盖了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具体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12-14 15:08]
[主持人]有网友也提出,审计署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12-14 15:08]
[孙宝厚]按照中央要求,审计署从2000年开始对省部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试点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共对53名省部长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规模在逐渐的扩大,仅2009年和2010年就达到37名。通过对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为全面推进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12-14 15:09]
[网友 艺表人才]经济责任审计后,审计机关需要出具什么样的报告?这些报告分别送往哪些部门、单位或个人?[12-14 15:09]
[孙宝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需要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出具的结论性文书,分别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审计结果报告是在审计报告基础上精简、提炼形成的结论性文书,主要是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同时提交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抄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12-14 15:11]
[网友 鹰派人物]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进行责任界定和处理的?[12-14 15:11]
[孙宝厚]我先说一下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大经济决策方面,部分决策存在决策程序违规、决策失误、决策执行不力、决策未能实现预期目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问题。[12-14 15:13]
[孙宝厚]二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方面,一些地区和单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等方面存在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够到位、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12-14 15:14]
[孙宝厚]三是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一些地区和单位存在财政预决算编报不真实、不完整,隐瞒转移收入、挤占挪用资金、虚增虚减利润、偷逃国家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12-14 15:15]
[孙宝厚]四是风险管理方面,部分地区存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一些企业存在主业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国有资产未能实现保值增值等问题。[12-14 15:15]
[孙宝厚]五是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管理和监督方面,部分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层级过多、对下属单位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12-14 15:16]
[孙宝厚]六是遵守廉政规定方面,个别领导干部存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侵吞国有资产,以及超标准配备车辆、兼职取酬、参与集资分红等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12-14 15:17]
[孙宝厚]以上这些问题有的在机关表现的比较突出一些,有的在企业表现的比较突出一些,我在这里只是概括地讲,没有分企业和机关。[12-14 15:16]
[孙宝厚]责任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机关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依规对其作出责任界定。两办《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将责任划分为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根据十多年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规定》对责任划分种类作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将其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了责任划分的依据。这种责任划分充分考虑到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审计结果利用的便利性,更加明确和具体。[12-14 15:18]
[孙宝厚]审计处理。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包括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限期退还违法所得、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等;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的违纪违规问题,依法移送干部管理监督等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2-14 15:19]
[孙宝厚]目前,审计机关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正在逐步建立与本地实际相符合的行政问责或责任追究制度,有的地方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干部评议、行政督察等制度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14 15:19]
[网友 normalman]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12-14 15:20]
[孙宝厚]这个问题也问的非常好,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审计评价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依法依规原则。依照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据等进行审计评价。[12-14 15:22]
[孙宝厚]二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评价既要肯定主要工作业绩,也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12-14 15:23]
[孙宝厚]三是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规定应该审计什么就审计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还要强调的就是不能对没有审计的,或者是没有审计清楚的事情作出评价。[12-14 15:23]
[网友 沉默的羔狼]如何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12-14 15:23]
[孙宝厚]之所以要审计,就是因为有人关注审计结果,运用审计结果,所以我们要提交报告。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12-14 15:25]
[网友 涛声依旧]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都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请问,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由谁来审计?[12-14 15:26]
[孙宝厚]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非常理解网友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规定》出台以前,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同级组织部门商请或者委托上一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规定》明确地方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本级党委与上一级审计机关协商后,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也就是说按照“上审下”的原则进行审计。审计署审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审计署是最高审计机关,无法按照“上审下”的原则进行,《规定》明确在报请国务院总理批准后,按照总理指示具体组织实施。[12-14 15:26]
[网友 586]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保护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合法权益?[12-14 15:27]
[孙宝厚]这个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审计就是要监督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有明确规定,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制度规范,也有专门规定用于约束和监督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保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比如审计人员回避、保密、职业道德和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等,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12-14 15:29]
[孙宝厚]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合法权益,《规定》专门增加了一些条款,比如,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征求本级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以及本级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的意见;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等。为了给被审计领导干部提供更为有效的救济途径,《规定》还特别确立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时的申诉和申请复核制度。[12-14 15:28]
[孙宝厚]《规定》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有异议时,提起申诉和申请复核的途径及期限,以及审计机关办理复查和复核的期限。主要内容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可以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出具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申诉,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审计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审计署的复查决定为审计机关的最终决定。[12-14 15:30]
[网友 太阳天天升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困难和问题?您对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什么设想?[12-14 15:31]
[孙宝厚]首先,我说说取得的成效。十多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0.72万人。[12-14 15:34]
[孙宝厚]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政领导提交审计报告、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超过40万篇,为党委和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2-14 15:35]
[孙宝厚]第二个方面,不足、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推进、不断深入,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但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12-14 15:35]
[孙宝厚]一是审计对象尚未实现全面覆盖。《规定》明确的审计对象,在审计实践中尚未完全覆盖。具体情况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县级以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地、厅)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推进,对市委书记的审计仍处在试点阶段;省部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规模逐步扩大,但是对省委书记的审计尚未进行过试点。[12-14 15:36]
[孙宝厚]二是审计规范化建设不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仍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计划性不强、临时追加项目较多;一些地方仍然以离任审计为主,任中审计比重较小,审计时效性不强;审计内容不够规范完善,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不够科学准确;责任追究制度亟待落实等。[12-14 15:37]
[孙宝厚]三是审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部分地方在审计质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内容不够全面,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审计评价指标不够健全,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等。[12-14 15:37]
[孙宝厚]第三个方面,下一步工作设想。《规定》颁布施行后,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将会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谱写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新篇章。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2-14 15:38]
[孙宝厚]一是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省部级以下行政领导干部审计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推进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扩大市地委书记审计的覆盖面,稳步开展省市委书记审计试点。加大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推动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12-14 15:39]
[孙宝厚]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将共同研究制定贯彻《规定》的实施意见,制定印发《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等,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各地将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与《规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12-14 15:41]
[孙宝厚]三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各级审计机关将进一步加强审计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完善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改进审计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12-14 15:41]
[网友 打钩钩]请问孙总,您对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有什么建议?[12-14 15:41]
[孙宝厚]这个问题也提的非常好。这个《规定》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促使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对领导干部提一个建议或忠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12-14 15:44]
[主持人]网友对被审计人的审计结果是否公开,什么时间公开,多大范围公开都提出很多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12-14 15:44]
[孙宝厚]审计的结果应该公开,不仅把审计结果送给被审计人、他所在的单位以及相关的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甚至应该向社会公开,至于公开什么内容,或者以什么形式公开,实际上这些年审计的一些领导干部,我们已经把审计结果公开了。因为审计一个单位领导的时候,既是对他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也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事实上,我们已经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形式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了。[12-14 15:52]
[孙宝厚]《规定》第38条,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但只是初步的,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制度化。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逐步走向规范化,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进行公开,当然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信息除外。[12-14 15:54]
[网友 风继续吹]规定总要一步步的完善,还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关键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到个人,有些官员就会肆无忌惮,请问如何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您怎么来看这个问题?[12-14 15:53]
[孙宝厚]按照现在法律的规定,审计发现问题或者违法犯罪案件线索之后,在审计机关职权范围内会下达审计决定,要求予以纠正或者是移送有关部门进行查处,但是查处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结果可能是由做出处理的部门予以公布的,这个时候离当初审计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审计机关的职责就是要揭示问题,让有关人员得到惩处,并对健全完善制度,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12-14 16:01]
[网友 不审不相识]在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的审计突出重点,对组织部门提出的计划有没有一些约束的机制?[12-14 16:02]
[孙宝厚]这个问题也提的非常好。我刚才讲到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就讲到了计划性不够强,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做到审计突出重点,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问题。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需要审计,审计资源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应该审计的领导干部都审计了,从道理上讲都应该审计,但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安排计划,都应该分清轻重缓急。[12-14 16:04]
[孙宝厚]这些年有不少地方,大约一个干部任职期间会审计一次,有的是在离任的时候审计,有的是任期进行审计,大约是5年一次。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很好的协商,已经形成很好的制度,使每一个应该接受审计的人都能接受审计,但也考虑到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审计质量的要求,要具体到每一个地方,应该审计哪些人,再去审计哪些领导干部,这个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审计部门和其他的单位进行协商。[12-14 16:04]
[孙宝厚]刚才网友提到如何制约审计部门,不存在谁制约谁的问题,具体审计哪些单位要由组织部门提出委托的要求,这个委托都是可以商量的。有的时候可能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也可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组织部门委托,最后确定下来。我想,既要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所有的应该接受审计的人都能接受审计,同时也要使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比较均衡,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否则审计需求过大,而审计资源有限,审计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12-14 16:06]
[主持人]网友也有这样的提问,现行的《规定》和原来的两个《暂行规定》有什么突出的差异?[12-14 16:10]
[孙宝厚]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现在的《规定》是在原来的两个《暂行规定》基础之上发展演变来的,是根据这些年的实际情况和新的要求总结提升来的。现在的《规定》和原来的两个《暂行规定》差异可以做这样的概括。[12-14 16:15]
[孙宝厚]
一、审计对象提升了。原来的《规定》是县处级以下,后来扩大到地厅级,这一次明确规定所有的省部级及以下的领导干部都要审计,就是审计对象级别提升了。
二、审计内容深化了。随着这些年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发展,大家认识到哪些是应该审计的,哪些是应该细化的,所以这次对内容更加细化了,都有明确的规定。[12-14 16:15]
[孙宝厚]
三、审计程序规范了。一开始的时候不可能规定的那么细,大家实际操作起来程序上还有一些灵活性,也有一些随意性和不规范性。随着这些年实践的深入,尤其是在大规模审计实践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这一次从联席会议制定审计计划,到审计实施,一直到最后审计报告的出具,以及审计结果运用等一系列的程序,都更加规范了。[12-14 16:15]
[孙宝厚]
四、结果运用强化了。这一次在《规定》里面不仅要求要审计,不仅要出报告,更关注这个报告怎么使用,所以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和结果的公开制度,就是使审计结果运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12-14 16:16]
[孙宝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互相之间的配合更紧密了。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和通常的审计不太一样。经济责任审计有联席会议办公室,需要协调有关部门,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很重要的特点。这次在《规定》当中,对这些部门应该建立什么机制,如何运作都有明确的要求。[12-14 16:20]
[孙宝厚]我想这就是新的《规定》和原来两办《暂行规定》的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上五个方面。[12-14 16:21]
[主持人]非常感谢孙总审计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中国政府网访谈到此结束,再见。[12-14 16:22]
[孙宝厚]谢谢主持人,也谢谢网友们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12-14 16:21]
现场图片
审计与会计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比较
2006-3-31 0:0 湖北审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会计重要性是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一种需求特征,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报表使用者只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2企业管理当局按报表中是否存在重要的遗漏或错误承担法律责任。实务中,企业管理当局依据这样的标准对外编报会计报表,法官依据这一质量标准判定管理当局应否承担法律责任,审计人员依据这一标准来确定自己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
企业外部人需要重要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使用就是根据各项法规、准则的规定及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判断,检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遗漏或错报了企业外部人需要的重要的会计信息。
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运用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以重要性水平作为判别会计报表质量状况的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对会计报表的质量状况发表审计意见;第二是作为审计行为(工作)的准则,即:只检查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符合“三性”(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
我们知道,国内外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往往是审计人员(CPA)的一种主观行为,尽管他们也会根据有关资料和以往经验来确定他认为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但是,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并没有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立场出发,至少分析问题的起点没有考虑特定的环境下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特别是我国审计理论界在引进国际上“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时,只注重结果,而没有考虑在不同环境下会计报表使用者对重要会计信息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笔者认为,审计人员要从会计报表使用者使用会计报表的目的出发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而不应该脱离这一特定的目标与要求,就事论事地仅从报表本身和审计人员的感觉出发。一般来说,企业的利益关系人分为投资者(包括国企的主管部门或国资公司或者说是以所有者身份出现的国家或政府)、债权人、市场管理者(工商局、税务局及相关管理部门)、企业经营者、企业一般员工。他们欲实现使用会计报表目标进而对会计报表判断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委托的不同目的,参照国家相关的法规规定,再结合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审计行业组织(如 CPA协会)应该在一定的时期内从统计学意义上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使用会计报表的目的及会计报表使用者相应的判断与决策标准进行研究,并依此确定参考性的有关会计报表审计的重要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审计人员就事论事地从会计报表本身及自身的感觉出发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原则作为企业会计人员的簿记工作原则与编报工作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决定一项经济业务(信息)是否纳入会计报告时,要看它是否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反过来说,如果某一项经济业务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该项信息是否就可以不编报呢?显然,会计人员不能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或使用会计重要性原则。因为会计信息是一种分类累积的信息,单一的经济业务信息的遗漏是不重要的,但累积的同类经济业务信息却可以是重要的。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对信息需求差异越发明显,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报务于企业外部人对企业信息的需求,企业内部人特别是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更多地转向簿记或内部报表。于是人们自然会问,簿记是不是也只需记录重要的会计信息;我们说,所谓的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会计产生过程来看,“簿记”只是半成品,会计人员要按照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簿记的基础上加工出不同的最终产品。会计人员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肯定要贯穿到簿记行为(生产)过程中。但是,簿记对经济业务的反映必须连续且不能遗漏。不然,簿记将不能满足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的管理需求,也不便于以它为基础加工出满足企业内外部人所需要的不同的最终产品。因此,簿记行为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只是按照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在序时、连续地登记企业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时,判断经济业务如何分类反映。如企业购置一项设备,价值2000元,是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还是纳入低值易耗品核算,这就有一个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问题。
当然,簿记中也可能遗漏一些会计信息,但这种遗漏主要考虑的是成本效益原则。以企业折旧为例:很多企业采用的是综合折旧法,即报表上纳入成本、费用核算的折旧额并不是将每一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出来后,再累加求和计算当期折旧额,如果那样的话,核算成本太高。按综合折旧率计算出一个大致的折旧额,已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需要。这就使得在簿记中不会登记某些具体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额。
既然簿记中不能漏记,为什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重要性的定义中要强调“漏报”?笔者以为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一定义直接受到了判例法系国家法官判案影响。因此,它只是法官判案时判定企业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应否承担法律者责任的原则,或者是审计人员审计时,据以确定审计意见类型的原则,而不应以此作为会计人员日常会计行为的原则。
其次,会计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差错:——错记或漏记,并最终在会计报表中产生错报或漏报。这种错漏既可能有主观故意也可能出于疏漏。从法律上来讲,只要这种错漏对信息使用者造成伤害,就应当追究信息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第三、会计报表编报与簿记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1.簿记要考虑“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相对变化;2.管理人员需要从簿记中获取信息。例如,在簿记中将原材料、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分类反映,而报表中将这些信息合并为存货反映,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内外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木同需求。因此,簿记不能允许有因成本因素以外的经济业务的量的漏记。而会计报表的编报涉及到一些会计报表中数据的性质(报表项目的认定)发生变化时的披露问题:如企业资产的使用是否受到限制?企业是否被起诉?是否存在或有负债?等等。投资者关注这些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很重要,不披露就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这些信息重要时不能遗漏。不重要,可遗漏。
因此,按照笔者的观点,会计重要性作为约束会计行为的准则,与审计(或司法)重要性作为CPA发表审计意见或追究信息提供者法律责任的准则是有差别的。会计重要性从量的角度考虑不应强调“遗漏”或“不报”,只能强调“每个重要项目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不重要的金额应与具有类似性质或功能的金额汇总,不必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29条)。“如果某项目单个看不重要,则应将其与财务报表内或附注中的其他项目汇总。但是,其重要程度不足以在财务报表内单独列取的项目,对于附注而言,却可能是足够重要的,从而应在附注中单独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30条人在会计报表项目的性质(认定)的变化上,可以强调不重要则不报(披露地如果为了保持与司法及审计的一致性而在会计重要性标准的表述上强调了“如果信息的漏报……”,则在将其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时,只能理解为量的信息不能漏报,而会计报表中数据的性质变化不重要时可以不披露。
第二篇:在全州上半年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州审计局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州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宫永祯
(2012年6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交流汇报审计工作经验,回顾总结今年以来审计工作成果,研究探讨下阶段审计工作重点。勤学同志在会议开始时已经传达了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昨天和今天4位县(市)区审计局长和4位市局处长分别作了发言,相互交流了工作经验。从印发的材料看,大家都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围绕各个专业审计和本地的创新做法畅所欲言,谈了许多真知灼见,相信这些做法和意见对今后我市审计工作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一、今年以来我市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今年是实施《宁波市2004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开局之年,我市两级审计机关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年初确定的2004年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依法审计,以强化审计监督为重点,积极发挥审计机关的卫士、医士和谋士的独特作用,审计工作中体现了不少亮点和特色,为2004年全年工作夯实了基础。
一是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通过依法审计,查错纠弊,揭露问题,成为维护我市经济秩序的坚强“卫士”
据统计,1至6月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项目169个,查出违规行为金额26385万元,管理不规范行为金额126773万元,应上缴财政5832万元。
今年市局继续把财政“同级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实行财政审计一体化,按照综合财政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两个转变”,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结合。进一步改善和改进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组织方式,力求有新意。同时,以大财政审计理念为指导,将预算执行审计内容贯穿到各专业审计当中,并增加了关于效益审计方面的内容。
“同级审”报告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重点更加突出,效果更加明显,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市人大常委会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财政等相关部门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切实整改和落实,同时首次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审计力量,解决审计人员不足等问题。
二是在强化监督的同时,注重搞好服务,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做到“审、帮、促”一体化,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相关部门制定规章制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妙手“医士”
今年上半年实施了对县(市)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科技资金、政府负债、计划生育资金、公路养路费、环保资金及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政府采购、质监系统等审计,审计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引起了计划、财政、科技、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部门积极提出整改措施,制定规范办法。从而,进一步树立了审计的权威,发挥了审计独特的监督职能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紧紧围绕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这个主题开展。今年以来,全市两级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地促进了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规范了部门的财经秩序。其中,为配合市人大评议部门主要负责人工作,开展了对市文化局局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监督引入市人大对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职评议工作。同时各地对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积极的探索,其中余姚市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工作抓得紧,机构健全,工作规范,注重制度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有效运用,作为浙江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县级先进单位被推荐到全国参加评比。海曙区开始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审前公示制。奉化市完善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和评分细则。宁海县出台了领导干部离任调任前经济事项交接制度,明确规定领导干部必须“屁股清爽才走人”。
三是注重围绕经济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开展审计调查,从中发现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充分挖掘审计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高层次服务,成为科学决策的优秀“谋士”
突出重点项目,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成果,这是我市审计机关今年工作的主要思路。我市审计机关跳出“就审计论审计”的思想框框,通过审计摸准资金的流向和运作方向,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分析决策的背景,并从机制、体制和制度上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在成果利用上,加强各专业审计之间的合作,强化对审计报告的综合分析研究,在审计成果的深度上下功夫。努力引导审计人员加大审前调查和审后的综合分析,对审计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通过归纳、分析、提炼,从中挖掘审计成果,并以综合调查报告、论文和审计要情专报等形式,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详实、充分的资料。到7月底,《我市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建议》、《我市公路养路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关于市本级2003政府性负债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10篇专题报告、专报信息受到市长批示多达16人次,有效地发挥了审计在领导宏观决策中的重要参谋作用。
此外,各县(市)区审计局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围绕本地区的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审计工作。鄞州区审计局在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中,扩大了审计范围,将历年审计的盲区——各乡镇工业园区纳入审计范围,加大对城镇配套费的审计。江东区审计局针对城郊国有集体经济总量大的情况,加强了国有集体经济单位的审计。北仑区审计局加大了建设项目招投标环节的审计力度。象山县审计局加强对涉农资金的审计,重点对渔业发展基金、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等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慈溪市审计局还在全省审计系统率先引入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审计行为,防范了审计风险。同时各地还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146号令,江北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象山县等在成立投资审计中心同时迅速落实了人员,有效开展了基本建设审计,切实履行起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职责。
综上所述,今年以来,全市审计机关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希望在今后几个月,继续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2004审计任务,同时为明年的工作打下好基础。
二、正确认识当前审计工作形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审计创新
今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也必将对我们的审计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做好当前工作
6月23日李金华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作了《关于2003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审计风暴”,这为我们基层审计机关开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基层审计干部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也是我们目前难得的内部环境。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中央到地方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针对今年的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结果,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批示,对审计工作予以了肯定,并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认真整改、汲取教训,对违法违纪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宁波市代市长毛光烈近日在听取市审计局领导班子集体汇报后指出,其他部门难免会站在本部门利益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而我们的审计部门是独立的、可靠的、是可以信任的,并表示市委、市政府是审计工作的坚强后盾。可以说,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审计工作形势和内外环境是近几年来少有的。
面对当前审计工作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审计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审时度势,正确谋划,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既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企不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机关人员不依法办事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严格行政执法是关键,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是根本保障。审计机关是政府行政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应当而且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审计成果的广泛认可,审计地位的快速提高,最重要的也是审计监督权的真正落实。
二要争取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坚定做好审计工作的信心。随着审计地位的逐步提高,审计影响力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环境及各方面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没有理由气馁,也没有理由畏缩不前。有为才有位,才有威。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发挥作用,成为领导离不了的“第三只眼”和“智囊团成员”,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审计风暴”。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证审计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工作经费和内外部工作环境。我们要敢于和善于依法审计,既要抓住机遇,又要直面挑战,坚定做好审计工作的信心。
三要抓好审计机关“两个文明”建设。审计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要防范审计风险和切实抓好廉政建设,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市委、市政府的“四条禁令”。廉政体系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机制,审计机关不廉洁,就没有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客观公正,就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权力监督为关键,构建与新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廉政体系,为新阶段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四要切实做好领导的参谋,发挥促进科学决策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运用监督检查,调研调查等手段,从微观着手、宏观着眼,及时发现机制、体制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在认真抓好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经济运行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大审计信息反馈和宣传的力度,扩大审计影响,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在揭示重大违规问题和反映宏观经济管理问题方面着力提升审计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建设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
(二)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审计工作,注重审计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二十年来的审计实践充分证明,审计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审计人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目前,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必将会带来各级党委、政府思想观念和行政理念的重大调整,必将会带来政策措施、工作思路、工作重点的重大变化,必将会带来政府职能、经济增长方式乃至于经济体制的重大调整。行政理念的调整要求创新审计工作,审计理念的创新将有助于更好地为宏观调控保驾护航。同时,当前审计工作正处于“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转型阶段。为此我们要适应形势变化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要创新审计理念,发挥促进科学决策作用。审计创新的核心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只有摒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旧思想、旧观念,才能增强审计发展的动力。创新审计理念,需要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公允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式创新相配套。首先,效益审计是审计理念、审计方法的一次重大的扬弃,是国际审计的发展趋势,是审计工作升华到比较高的境界的一种体现,科学发展观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探索效益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钱管好、用好,就必须探索和开展好效益审计。效益审计不仅要查处是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还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并检查资金使用是否达到原定的计划目标和政府的要求,即使没有问题,我们也要分析提出能否使效益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机遇,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力求在国家建设投资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各种重点专项资金审计上有所突破,逐步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其次,要加强对宏观调控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这不仅是为了适应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一时之需,而且是国家审计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政府负债问题、盲目重复投资及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土地征用及房屋拆迁问题等,已引起了决策层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要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找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现象,探其成因,寻求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三,监督权要为民所用。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养老、失业保险、医疗、低保资金及住房公积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通过审计,防止相关资金的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保障其安全与完整,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好地发挥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是创新审计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当前审计技术创新最重要是搞好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大背景下起步和发展起来的,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行动。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个新的审计技术方法问题,它还将是一场涉及审计观念转变、方式转变、干部队伍结构转变、人员知识结构转变的深刻革命。要根据审计署提出的《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要求,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进行新的实践、新的创造,积极有效地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是创新审计管理机制,整合审计资源。当前审计资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面对我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创新审计管理机制,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显得更为重要。首先,我们可以对重大项目统一调配审计力量,打破专业审计处(科)界限,在审计力量、经费和时间安排上有所倾斜,组成超强工作队伍实施审计,打“歼灭战”,发挥审计整体效能。重大审计项目的主审人员,我们是否可以参照公安部门对重大案件的“摘牌制”,每年可以拿出若干个重大审计项目在全局范围内公示,由符合主审资格的审计人员通过各自的审前调查和讲解审计方案的实施过程,然后由评议组来确定主审人员,以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为重大审计项目的突破创造条件。其次,在整合审计机关内部审计资源同时,还可以整合外部的审计资源,把审计机关离退休老干部、财政、金融、城建、法律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士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中介机构,建立起审计人才库,必要时可以聘请他们为审计顾问,知己知彼,发挥智囊参谋的独特作用。同时要充分运用社会审计成果,尽量减少重复审计,积极探索国家审计组织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国家审计的新路子。对社会审计接受委托进行的与公共财政有关的项目,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让国家审计及时掌握社会审计动态,将质量检查寓于日常审计之中,以达到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和加强中介机构监督双重之效用。
三、切实抓好三项基本工作,即抓好基层工作、基础工作和基本功,使之成为促进审计工作的“加油站”,成为创一流审计业绩的“助推器”
(一)抓基层。就是要抓好县(市)区审计机关、内审机构和派出审计组建设。基层是审计工作的细胞,是审计工作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市审计机关争创一流审计业绩的成功与否。一要以建立和完善县(市)区审计局工作考核制度为切入点,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业务领导,使全市审计机关工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实施业务工作的领导是《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市局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业务领导意识。首先,市局要切实提高对全市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能力和水平。要适时地提出全市性专业审计基本规范的指导意见,既要充分发挥专业审计“龙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又要善于学习借鉴和推广各县(市)区审计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每年要化一定的精力加强对县(市)区审计工作的指导,切实帮助下级审计机关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其次,要加强基层审计机关建设。要充分认识加强县级审计机关建设的重要性,真正负起指导帮助县级审计机关建设的责任,把加强县级审计机关建设作为促进审计发展的重要环节,争取用几年时间,使我市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有一个新的提高,从而形成市指导县、市带动县、市服务县的审计工作格局,更好地形成两级审计机关的合力。第三,建立和完善《宁波市审计局对县(市)区审计局工作的考核办法(试行)》,以加强业务领导为突破口,把争创一流审计业绩的精神贯彻到基层审计机关,增强基层审计机关的创优意识。通过政治业务考核,形成一种正确的政治业务导向,使我市审计机关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得以落实,做到上下联动。
二要以内部审计协会为载体,加强对内审机构业务管理,加大内审指导力度,推动全市内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有效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内部审计机构434个,内部审计人员2020名。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审协会组织网络,积极发展协会会员,把全市的内审工作者组织起来,使协会真正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者之家。要努力搞好内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要把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要树典型,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在内审工作者之间逐步形成争先创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要重视和加强审计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审计工作实际的审计组运行机制。审计组是代表审计机关进驻被审计单位,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组织,是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是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使权利。因此加强对审计组领导和建设对审计机关来说尤为重要。要建立和完善审计组廉政责任制等必要的规章,推出有关内控制度,规范审计组的审计行为,积极主动地防范审计风险;要积极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并赋予审计组长一定的职权,审计组长要切实履行对整个审计过程中的保廉工作和审计质量控制;要引入竞争机制,重大项目实行审计组长竞聘制,并打破处科界限,组成最能满足项目审计需要的审计组,科学配置审计力量,促进审计人员资源的整合。
(二)抓基础。要以“人、法、技”建设为抓手,加强审计基础工作,为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提供智力、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持。
一要抓好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审计机关要“深化三项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一个结构”、“做到四个加强”,即探索建立审计人员职业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班子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建设。通过队伍建设,既创造出一流的审计成果,又培养出一流的审计干部队伍。
二要以贯彻落实审计署6号令为契机,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要加强地方审计法规建设工作,力求在审计立法上有新的突破,下半年要力促市政府出台《宁波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要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6号令精神,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明年要扩大试点范围,争取每个业务部门有1-2个审计项目按6号令要求实施;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切实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
三要增强紧迫感,强力推进我市的“金审工程”,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要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全体审计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也将失去指挥的资格”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近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是一次专题研究计算机审计的会议,并出台了《2004年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这说明审计署已对审计信息化建设摆到当前重要议事日程上。上周市局开展的“质量创优年”夏季培训活动,其中也把审计信息化建设列为主题。现在从各方面传递过来的信息看,我们明显感到我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审计部门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如南京市审计局已有70%以上人员可以参与计算机辅助审计,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必须直面我们的落伍,也必须看到我们的潜力,迎头赶上,力争花三至五年的时间,让我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与同类城市发展同步,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下一阶段要在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方面下功夫,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首先,要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建设领导和工作机构,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抓住“金审工程”建设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全力以赴抓紧做好我市的“金审工程”的立项工作。其二,要抓好计算机审计的试点单位,力求突破。通过试点,为全面开展计算机审计探索一条路子、积累一些经验、练就一支队伍。今后优秀项目评比,要对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加分,没有采用计算机审计的扣分,鼓励计算机审计的推广应用。三要抓技能培训,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没有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信息化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计算机审计人员的成长,一部分靠实践“练”出来的,一部分是靠培训“逼”出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靠骨干“带”出来的。培训形式一方面是全员普及培训,上到局级领导,下到普通审计人员,人人要参与,人人要过关;另一方面挑选骨干重点培训,使每个部门培养出一至两名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或攻关技术小组等,以“星星之火”燎原整个审计机关。
(三)抓基本功。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切入点,强化审计人员的基本功。审计工作是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现在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越来越关注,审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加大,审计对象呈现出体大量广,审计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审计工作是智慧的比拼,实力和胆识的较量。所以说,审计人员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就显十分重要。
审计人员的基本功,包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审计执业能力两个方面。审计职业道德,是指审计人员品德、职业纪律及职业责任。俗话说:人不正,则心不良。如果一个审计人员不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根本就说不上职业道德。一个审计人员只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不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是不行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这说明,一个审计人员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过硬的执业技能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才能搞好审计工作,才能把良好的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良好的审计执业能力不但要有扎实的审计业务能力,还需具备有一定宏观经济、法律、外语、计算机和写作等相关方面知识,并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组织和协调能力。
努力营造“学习型机关”。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是发展的动力。要使审计人员有扎实的基本功,达到复合型审计人才要求,就要努力营造“学习型机关”,使每个审计干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适应性学习为开拓性学习”。同时,要在机关积极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构建审计人员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体系,将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培根说得好,有实际经验的人虽然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书能影响人的一生。提高人的素质,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就离不开读书。最近,市局机关党委作出一个看似平常但却重大的决定,要求在机关党员和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并列出第一批28本推荐书目。希望大家热烈响应,持之以恒,多一分学习的辛苦,就多一分人生的收获。
要加强培训工作。培训要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骨干培养为重点,以审计应用为目标。培训方式可以采取“送出去”,即送到高校等地方去脱产或半脱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请进来”,即请各方面优秀的专业人士来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各项技能;“走下去”,即新进机关的审计人员到与专业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去实习。要努力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培训的质量。
要办好学习园地。即将于10月份推出的双月刊《宁波审计》,既是我们对外宣传的窗口,更是我们广大审计干部的学习园地。我们要以《宁波审计》为平台,提高审计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研水平和工作水平,同时让其成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有效载体。
四、以人为本,争创一流审计业绩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审计机关在创一流审计业绩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人才强审意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古今中外潮流趋势,早在明代有人就提出“人君之治,莫先于养民”,西方管理理论中也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视作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流,确立和运用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观念,是现代审计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思潮已走出了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审计工作管理也是如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创造出一流审计业绩。
二要强化审计人员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争创一流审计业绩、创建文明单位为契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弘扬审计文化和审计精神,增强审计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始终保持审计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形象,继续以更高的标准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和市委、市政府的“四条禁令”,以廉政促质量,以廉政防范审计风险。注重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典型教育人。引导审计人员以集体利益和荣誉为重,着力改进工作作风,讲政治、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营造团结活泼、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三要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出人才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下功夫。人才的产生取决于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一活,人才工作就能满盘皆活。为此,我们要适应创一流审计业绩的需要,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通过进一步改进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法,丰富干部选拔任用形式,完善能绩考评、年终考核、公务员考核等干部考核制度,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总之,我们要通过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创新,为审计人才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四要强化激励机制。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必须要研究人的需求,进而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这是在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审计机关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审计人员激励机制。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在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福利待遇的同时,要对审计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和成绩的审计人员进行嘉奖和表彰,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市局已制定了《2004至2008年人才培养计划》、《干部职工在职教育培训管理的规定》等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相信通过这些制度可以调动、激励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高级审计人才不断涌现。
五要切实加大人性化服务管理的工作力度,在优化环境上狠下功夫,做到真情暖审。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为此我们要积极搭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努力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各级领导要时刻把审计人员的冷暖挂在心上,要为审计干部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职工家庭、生活诸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帮助解决这些平凡细微的小事入手,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真正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有专心“谋业”的成就感。要一如既往地加强老干部管理工作,关心好、照顾好老同志的生活,积极支持他们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努力把老干部工作做得更好。
同志们,新世纪、新阶段,审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争创一流的审计业绩,争创一流的审计人才,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相信,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我市的两级审计机关一定能在全市机关单位中处于先进行列,我市的审计工作一定能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的前列。
第三篇:在全市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全市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XX县审计工作的有关情况及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一、近年来工作的成绩
审计监督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是《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具有经济监督、法定鉴证、权威评价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XX县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审计服务职能,加强审计监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通过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有力推进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二是通过对民生资金审计,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通过对“三农”资金审计,有力促进了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四是通过对建设工程审计,有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五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力促进了依法行政和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开展的政府债务、土地出让、社保资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多项审计和调查,形成了客观详实的审计报告,揭示了债务管理责任不清、融资渠道不畅、拖欠土地出让收入、保障性住房资金不足等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赢得了充分信任。
二、发挥好审计作用的思考
第一:领导重视。这是前提和关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市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注重发挥审计机 关作用,支持审计机关开展工作;二是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审计机关的大力支持,硬件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高度重视审计部门反映的情况,并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维护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第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支持。近年来,被审计单位都能一改过去“找问题”的消极态度,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积极采纳审计建议、执行审计决定。
第三:审计队伍的建设。这是基础。近年来,在市县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的同时,一方面,审计机关要不断强化业务培训,以“自身硬”来“打好铁”;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不断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营造有利审计干部依法、阳光审计的制度环境,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
三、存在问题
一是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审计重点经常变动,而且目前面临的资金量不断增大大了,审计任务十分繁重。而我们的人员、经费却没有得到同步的增加,导致有时我们的工作力量捉襟见肘。建议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
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富民惠民工程陆续实施,民资投资规模、密度也成倍增加,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投资方面的审计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比如:少数项目立项程序不到位,评估不充分,概算粗放,缺乏科学规划,给政府投资项目带来先天性缺陷。部分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一些违纪违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建议建立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的监督体系,确保国家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是近年来中省市投入到“三农”的资金数量大,明目多。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部分村一级财务不规范、不合理。甚至有个别害群之马贪污挪用或者违规使用,把好事没办好,导致部分群众不理解,甚至对国家政策有意见。建议相关部门能更加重视审计建议,在建章立制、源头防范上再下功夫。
今后,我们将以贯彻这次座谈会精神为契机,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中心工作,践行科学审计,大力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着力在“质量、精品、创新”上下功夫,改进方法,转变作风,提高质量,努力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3
第四篇:在审计工作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
高宝林
各位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审计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三不”重要方略,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始终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忠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成效,未发生重大违规违纪现象,积极配合纪检工作,向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
条,充分发挥了审计在惩治腐败中的“尖兵”和“利剑”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吕梁“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局之年,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义重大。关于2021年全市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全市审计机关要始终保持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高度警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为吕梁“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转型发展蹚新路出雏型提供坚强保障。第二、毫不动摇坚持严管严治。
要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梳理廉政风险点,动态更新干部廉政档案,有效防范审计廉政风险;要强化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决策,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上级审计机关党组和下级审计机关班子成员集体谈话、述职述廉评议等制度;要推动廉政案例警示教育具体化常态化,研究制定审计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完善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要坚决杜绝审计干部违规入股企业,搞以权谋私。第三,坚决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执纪问责。一是审计干部要主动接受派驻纪检监察组的监督,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八不准”和各项廉洁纪律,警惕被围猎,也要防止灯下黑。二是全市审计机关党组要带头严格执行审计监督职责,对发现的问题线索,不管涉及到谁、职务有多高,都要毫不含糊坚决支持、全力配合查处,确保审计监督权始终在监督下运行、在法律轨道上推进。三是要健全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善于运用审计成果,建立健全经常性信息通报,问题线索移送与案件协查、查处结果运用反馈等工作机制。对于审计发现问题和线索,要认真梳理,仔细甄别,及时通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查等部门,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效能。
第五篇:刘家义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切实履行审计职责 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 家 义
(2011年1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这几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回顾总结去年工作,研究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十二五”期间和今年的审计工作。
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1月4日,温家宝总理专门听取了审计署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去年的审计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新的要求。总理指出,各级审计机关自觉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工作富有成效,发挥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促进了政令畅通,保障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推动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高度重视宏观性、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了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所有这些,都是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总理说,对于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辛勤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党和政府是充分肯定的;审计机关要善于秉要执本,积极开拓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刚才,董大胜同志传达了总理的指示,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2010年审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审计机关认真履行职责,扎实推进自身建设,各项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较之往年,去年审计工作的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整改公开力度明显加大,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认真履行职责,审计工作的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
去年的审计工作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性、及时性和建设性进一步增强。全国共审计和调查15.7万多个单位,通过上缴财政、减少财政拨款及归还原渠道资金等促进增收节支2099亿元,收回不合规土地8万多亩,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7070项,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3092件。
1.为促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深化对重大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和调查。各项审计都关注了中央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重点对汶川、玉树、舟曲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二线、溪洛渡水电站、中央扩内需投资和机场等4.9万多个政府投资项目、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事项和5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结构进行了跟踪审计和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投资和结算额517.7亿元,挽回和避免损失212亿元。
2.着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状况,重点关注了财政、金融、国有资产运营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调查,揭示了债务形成时间较长、总体规模较大、蕴含潜在财政风险的情况,促使有关部门强化了管理和监督;通过对全国4462家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审计和调查,促进上缴财政16.2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132亿元。
3.积极推进依法行政,逐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全国共审计领导干部3.69万名,其中省(市)部长23名、中央企业领导人员10名。从审计情况看,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执行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但也有个别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决策和管理不够规范。审计共查出领导干部对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249亿元,82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465名相关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办、国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各级审计机关注重把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积极推进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并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作了尝试,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4.围绕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加强重点民生工程和资金审计。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开展了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和调查,涉及专项资金总额7.4万多亿元,促进拨付和归还资金等436亿元。一些地方组成多部门参与的整改联合工作组,跟进检查民生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状况,保证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5.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资源环境审计。审计署下发了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有的地方建立了资源环境审计联动机制,重点对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土地和水污染防治等项目进行了审计和调查,如对20个省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促使有关地方淘汰落后产能342.7万吨,归还或拨付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2.26亿元,制定和完善制度9项,有23名责任人员受到处理。
6.加大对体制机制制度层面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全国提交审计报告和信息16万多篇,比上年增长4%;提出审计建议25万多条,增长12%。特别是积极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增强了财政审计的时效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审计署制定了关于加强财政审计和投资审计的意见,不少地方将政府性资产和政府性债务等纳入预算执行审计范围,把本级预算执行与市县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更加全面地掌握了财政运行的总体情况。
7.坚持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全国审计机关移送案件线索3092件。这些案件依然呈现“窝案”、“串案”的特点,大多发生在土地和采矿权出让、工程招投标、银行放贷、保险理赔、国有企业投资等环节,有的是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有的是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借道”第三方民营企业实施违法违纪行为,有的牵涉到洗钱套现、高利放贷、骗保骗贷等严重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犯罪花样翻新、手法更为隐蔽,查处难度加大。
8.着眼于服务“走出去”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审计走向世界。在强化对政府外债、境外企业和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监督的同时,完成了对联合国14个单位的审计,推动联合国加强了预决算管理。在第20届世界审计组织大会上,中国审计署成为世界审计组织第一副主席,并获得下届大会承办权。加强审计援外工作,已在国内培训非洲、南太平洋地区最高审计机关审计长143人次,受援国占非洲的90%、南太平洋地区的80%。
(二)更加注重提高审计监督效果,督促整改和对外公开的力度明显加大。
去年,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整改的督促和跟踪。从跟踪情况看,一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更加重视整改,制定整改措施1.4万项,普遍将整改作为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建立健全了整改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整改和问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年审计查出的应上缴财政资金已上缴1710亿元,有2541人(次)受到处理。其中:11个省区补征土地专项资金271.38亿元;17个省区追缴非税收入751.59亿元。三是更加注重构建长效机制。有关部门和地方根据审计建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7070项,比上年增长25%,有的还将整改纳入了政务和绩效考核。
各级审计机关注重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加大了审计结果公开力度,共发布审计结果公告7664期,比上年增长85%;在依法公开审计计划的同时,组织媒体对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公开了审计过程和进展情况。
(三)更加注重提高依法审计水平,审计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去年,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办、国办下发了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深入开展“制度完善年”和“作风改进年”活动,强化了各项基础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在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和两办规定的基础上,审计署颁布了新的国家审计准则,各级审计机关清理和完善内部规章1500多项。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了干部管理、选拔任用和培训等办法,审计署组织培训班60期、培训8956人次,通过轮岗、挂职等途径交流干部69名;地方审计机关也加大了培训、交流和轮岗力度。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竞争上岗、增强透明度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作风建设方面,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实”、“高”、“新”、“严”、“细”。审计署以向社会专业公司购买服务和劳务的方式,对机关后勤用工制度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不少地方审计机关推行了绩效管理或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努力提高依法审计、依法管理水平。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加强调研和对下工作指导,如审计署班子成员在署党组统一安排下,分别带队对18个驻地方特派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针对审计工作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集中提出20个问题,发出致全体审计人员的一封信,在全署掀起了一次“我为审计发展建言献策”的高潮。
过去的一年,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一定发展和成绩,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审计队伍的素质、结构和能力与审计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审计规范化建设、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以及现代审计技术的推广运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审计署在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职责方面尚未完全到位。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审计工作面临着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从反腐倡廉形势看,这些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但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岗位腐败案件多发,一些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 “十二五”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治理。所有这些,都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是审计工作应尽之责,又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清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理解审计机关肩负的使命,准确把握机遇和挑战,始终坚持“两手抓”,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力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要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方面迈上新台阶;二是审计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审计层次和高度;三是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计理论、审计文化、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的研究与建设迈上新台阶,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四是审计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坚持以真实合规性审计为基础,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不断增强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重点完成好以下任务:一是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中央重大经济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和目标实现;二是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三是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民生资金的审计,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力度,推进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五是加大对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六是充分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风险,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七是加大对腐败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揭露和查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八是加大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力度,推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
三、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011年是步入“十二五”发展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站在新十年的开端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一年。各级审计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次会议提出了今年的审计项目计划,大家要认真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地方审计机关在参加审计署统一组织和授权审计项目的同时,要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做出部署和安排。在今年的工作中,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货币、投资、土地、贸易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审计监督要适应这一要求,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揭示和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资金投向,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促进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投资、贷款和政策优惠,推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关注税费征管情况,推动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促进严格依法征税,做到应收尽收。要关注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推动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制止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等问题,促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推动完善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关注预算执行效果,进一步推进绩效审计,把财政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以及政策目标实现统筹考虑,积极探索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发表总体意见,促进提高预算分配和执行的公开透明度。要高度关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关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和创新发展面临的突出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向财政领域转移。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摸底审计,摸清规模和结构,反映问题和成因,分析风险和责任,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各级审计机关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人员、技术等方面全力保障,既要摸清已有债务底数,又要坚决防止有的地方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形成新的浪费和风险。
(二)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审计,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当前的投资布局、方向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经济结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必须高度重视转变和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政府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审计工作中,要关注政府投资的规划布局和投向结构、分配依据和计划下达、资金使用和建设管理、土地环保和投资效益,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要加强对中央支持新疆和西藏发展投资、三峡和高速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做好汶川、玉树、舟曲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审计,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促进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和安全等准入标准,推动及时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和堵塞漏洞,为“十二五”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设投资环境。要把投资项目审计与行业性、区域性审计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对政府投资的绩效审计,把检查项目建设情况、建成后的运营状况和实际效果相结合,把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促进投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推动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地要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审计,项目名单报审计署掌握和了解。
(三)强化对自主创新、资源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各项审计中,都要高度关注自主创新、资源和环境保护情况,关注财税、金融政策对这些领域的扶持力度,关注重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要强化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情况的审计监督,推动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对水、矿产、土地等资源以及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保护情况的专项审计和调查,严肃揭露和查处违反土地、环境保护政策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揭示和反映水、大气和固体废物污染等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问题,促进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污染治理,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四)加强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央提出,“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以完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审计工作要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防范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和企业改制等方面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结合民生领域改革和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跟踪检查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着力揭示和反映落实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资金分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问题,监督检查保障性住房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推动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房地产市场综合调控体系。
(五)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中央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有很多明确规定,强调要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权力分解和实时监控机制,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既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关注的重点,也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上述要求,认真落实两办规定,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要不断提高审计效能,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等审计相结合,把任中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积极推进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要严格依法规范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严禁超越职责和权限进行审计和评价,准确界定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信、可靠、可用。要积极促进审计结果有效运用,并依法逐步向社会公开。地方审计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制定贯彻两办规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队伍和制度等基础建设,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开展。
(六)加强涉外审计和审计国际交流,促进深化对外开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对外投资方式。为此,在继续做好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工作、加强国外贷援款项目公证审计的同时,要加强对政府外债、境外投资、对外援助资金管理和绩效情况的审计,促进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高外资利用和对外投资水平。继续深化审计援外和国际交流工作,充分展示中国审计风貌,在世界审计舞台上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
四、探索把握规律,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
实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把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也特别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和队伍建设,更加严格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不断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我们要落实好总书记、总理指示,努力探索和把握工作规律,狠抓审计基础建设,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强化管理,在审计业务上提升水平。要把管理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审计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方案更加具体、实施更加规范、成果更加实用、整改更加彻底,推动各项审计任务更好更深入地落实。
一是加强计划管理。制定审计计划,要在“谋”字上下功夫,做到谋而后动。首先,要善于在大势下谋,在全局中谋,能够捕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找准关键环节,作为审计的主攻方向,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次,要统筹兼顾,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适时确定、调整和下达审计计划,切实增强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三,要突出重点,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下做出科学选择,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效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第四,要加强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协调和指导,既要防止贪多求大、面面俱到,也要避免生搬硬套、无所作为,确保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的要求相吻合,取得更好的审计效果和效率。
二是严格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依法审计,认真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做到审计程序合法,问题定性处理合法。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明确各环节质量管理的分工和责任,做到各尽其能、各负其责、追究有源。要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加强现场审计的实时动态监管,完善大项目统一管理方式。审计机关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及时沟通情况,督促加强现场管理。要全面推行审理制,细化审理操作规范,坚持审理程序与审理内容相结合、审理过程与审理结果相结合,做到各环节应该解决并可以解决的问题绝不留到下一环节。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漏洞及时弥补,发现情况及时反映,确保审计结果百分之百准确,体现出水平、经得起检验。
三是抓好成果管理。要在提高成果质量上狠下功夫,切实解决审计成果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就事论事多、分析挖掘少,反映个性问题多、综合共性情况少的“三多三少”问题。第一,内容要再贴近。要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反映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反映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反映涉及体制机制的问题,增强审计成果的宏观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质量要再提高。要加强深层次分析,不仅能把问题找准说透,还能深入剖析产生原因,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把审计实施和政策研究、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汇总近几年来的审计情况、综合各项目的审计成果,强化研究、形成观点,多出精品和高端产品。要建立健全成果质量责任制,定期分析成果质量,及时点评通报。第三,时效要再增强。要抢前抓早、快速反应、便捷运转,及时反映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为有关方面提供第一手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改进方式,在审计能力上寻求突破。提高审计能力,必须内外兼修、法技并重,在转变思想观念、运用先进手段、探索科学方法、改进业务指导方式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推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是改进思维方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工作方式。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培养战略思维,努力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要培养辩证思维,善于透过现象辨本质,透过微观见宏观,透过苗头看趋势,实事求是地做出分析和判断;要培养开放思维,善于兼收并蓄、换位思考、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各方面有益经验,认真分析采纳各方面合理意见,努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培养创新思维,善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和提炼新观点,敢于突破旧意识的束缚和桎梏,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继承中发展、巩固中提高。
二是改进审计组织方式。要进一步加强审计资源、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的整合,根据项目特点,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审计组织方式。对常规审计项目,探索将专项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结合起来,避免多次进点、重复审计;对重特大投资或突发事项的审计,探索采取整合分工、上下联动、重点攻关的方式,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在整合审计资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审计成果的运用和审计督促整改的效果,多考虑如何组织审计,才能使审计成果得到更好运用、使整改取得更好效果,更加注重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指出问题,及时促进纠正问题,及时促进规范管理,努力收到“审计一项、规范一块、促进一片”的实效,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三是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坚持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打击犯罪、规范管理的能力。积极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探索“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利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计算机仿真预测,揭示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和模拟审计实验室,创造条件培养更多的信息化工作骨干,认真总结和提炼数字化审计实践中的案例、经验和方法,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果。
四是改进对下指导方式。各级审计机关要在总结这些年对下指导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在做好对审计工作方针、政策、思路和重点的总体规划和指导的同时,强化对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业务培训和队伍建设、科研和宣传等方面的对口支持、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对口分类指导责任机制,增强对下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推动全国审计工作协调发展。
(三)夯实根基,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开展以“审计大练兵、全面提素质”为主题的素质提升年活动,以治“庸懒散”、“娇骄暮”为重点,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专业化审计队伍。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着力解决好选人用人导向和公信度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品行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的干部培养选用机制,做到科学规范、好中选优。选用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干部,干事创业、勇于创新的干部,践行宗旨、脚踏实地的干部,严于律己、群众公认的干部,充分调动广大审计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竞争和公开选拔干部力度,加强轮岗和挂职交流,优化干部队伍的来源和经历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建立干部退出机制,使不称职、不胜任和不适宜本岗位的干部及时得到调整。上级审计机关要积极协助地方党委,加强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解决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问题。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努力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政治理论、审计业务、法律、经济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把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第一跑道,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尽快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要加强培训资源和培训成果的管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突出时代性,体现实用性,注重运用多媒体网络培训、案例教学和模拟审计实验室等,不断优化培训方式。要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的意见,加大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和深度,紧密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审计工作重点,拿出一批高水平的审计科研成果,为审计实践服务。
三是落实“实、高、新、严、细”的要求,着力解决好队伍作风建设问题。要加强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重点的审计文化建设,切实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形成向先进人物看齐、不看待遇看贡献、不比职务比业务的良好风气。要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严格自律、自省、自警,牢记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廉政纪律是绝不可触摸的“高压线”,堂堂正正、干干净净、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维护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把治理“庸懒散”、“娇骄暮”作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娇砺意志、以治骄育广才、以治暮振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全心投入,尽职尽责,努力取得一流工作业绩。
(四)严格制度,在内部管理上有新作为。进一步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逐步实现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一是切实加强预算和成本管理。要牢固树立预算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严格执行预算,杜绝铺张浪费,重大开支坚持民主决策,提高透明度,切实做到账目全、资产实、家底清、标准严、责任明。要进一步强化审计成本控制,坚持科学理财、规范理,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提高审计工作绩效。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内部审计,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
二是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推动公共资金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审计等情况都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公开的范围、流程、时间和内容,努力实现审计工作的全面和全方位公开。要注重分析网络民意和舆情动态,加强审计宣传工作和门户网站建设,使网站在党务政务公开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切实提高执行力。锲而不舍地抓好各项任务措施和制度规范的推进实施,在提高执行力上见到实效。要健全报告机制,实行重大事项及时报告、专项信息实时反馈和日常工作定期报告制度,保证上情下情畅通。要健全督办机制,专人督促和定期通报领导交办事项、重要议定事项和审计项目计划等落实情况,促进提高工作效率。要健全考核机制,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与日常考核相结合、集体和个人考核相结合、当前业绩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并加强考核评议结果的运用,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和管用。
同志们,新起点赋予新的使命和任务,新征程承载新的发展和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