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精神浅谈
企业文化精神浅谈
新入职场的新人对于企业的什么最为看重呢?不是企业的规模大小,不是企业的外在形象,而是企业文化精神。作为一名中维世纪的新员工,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大服务、大研发、精制造、大发展”的十二字方针必定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那么作为一名中维人要怎么去理解呢?
先来说说企业的文化核心“大服务”,在当今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实力,更多的则是体现在服务上面。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顾客购买产品,购买的绝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期望,他们不仅要获得冷冰冰的实体产品,更多的是要在获得产品实体的同时获得心理满足。曾经有一份调查企业失去的客户有68%是因为对服务质量不满意。因此,做好服务工作,以真诚和温情服务顾客,这才是谋求企业长远利益的上上之策。
再来谈企业的发展战略“大研发、精制造”,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于它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只有保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技术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所淘汰。客户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准不是看他的生产能力有多么的强大,而是看他的研发能力有多强!一个企业的研发能力能保证企业在竞争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前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维世纪的自己的核心产品那就是云视通技术,有了这个核心技术,企业可以围绕云视通开展许许多多的增值业务。在产品的生产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推陈出新。
最后说说“大发展”是作为企业的目标和愿景。中维世纪现阶段的既定目标为“IPC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在年中大会上刑总曾重点指出:未来中维将以“品质”作为公司产品发展的“重头戏”,坚持品味、质量两手抓,注重产品细节,打造“品质为主,速度为辅”的创新产品,让用户感觉到买中维产品更是一种“品味”的提升。
下面我再来谈谈企业文化精神当中重要的奋斗者精神。
何为奋斗者精神?网络有言:开展新的奋斗,要有奋斗者的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始终保持高昂的奋斗热情,不为困难所阻,不为压力所困,不被流言所扰,既要有百折不回、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还要有科学应对、妥善处理的能力和智慧;开展新的奋斗,要做好奋斗的准备。
在公司当中奋斗者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勇于负责,马上行动,绝对服从,没有借口,说到做到。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分析一下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勇于负责”不单单是字面上我们理解的对于责任的承担负责,要有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在公司的日常工作中不仅仅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更是有义务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挑战一下新的自我。比如:在工作当中,公司新上一个项目,但是在同事当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这个时候在公司最需要人承担责任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如果做过类似的或者自己有信心承担这份责任那就需要勇于承担,不能仅仅希望公司把所有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给我们准备好,要勇于开创、勇于奋斗。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
然后,“马上行动”很明显的字面意思需要我们有绝对的执行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种无时无刻都保持一种高昂的奋斗热情,不管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时刻待命的准备,有需要我的地方我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到并做好。切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做一个勤快的人。鲁迅曾经在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能给自己刻上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那么我们如何不
能给自己也加上一个“早”字呢?
其次,“绝对服从”这是提醒我们对于公司下达的指令要有绝对的服从性,不要质疑公司的任何决策,哪怕你是从公司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请你保留意见,在服从完命令结束后,看看实际的效果是不是跟自己想的一样。因为任何公司都不会草率的做出决策命令的。其实“绝对服从”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乍一看的刻薄冷漠感觉和对上级要求的无条件服从、不找任何理由,而是体现一种完美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
再者,“没有借口”这四个字相信不管是谁,在这一生当中不可能完全做到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会给自己找过借口。例如:上班迟到了,会有“家中有事”,“手表停了”或者“交通堵塞”的借口;工作没干好,会有“任务过重”,“身体不适”或者其他种种借口;在生活中有了问题或者犯了错误,特别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错误,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勇敢的去承担责任,去面对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而总是去想法设法的为自己的过失寻找或多或少,或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目的都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过失开脱,借口成了一面挡箭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缺乏责任的态度。长此以往有害而无益,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去争取成功。
最后,“说到做到”这四字看似简单,实则如果能做到完美那么这个人或者这个公司必定是成功的。“说到做到”不仅关乎一个人的诚信问题,同样也关乎一个公司的诚信问题,假如一个公司连最基本的“说到做到”这种诚信品质都做不到,那么公司的员工会没有凝聚力,没有战斗力,公司对外的形象也必定全无。在公司我们不仅做到对内说到做到,对外我们同样要对客户、对供应商、对合作伙伴和朋友同样做到“说到做到”。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商鞅想要进行改革变法,但是他怕大家不相信,不支持自己,于是命人在城里放了一块木头,说只要是有人能够搬到城西,就给他500两黄金,人们都不相信,任务太简单,怕愚弄自己,几乎没有人去搬。后来有一个人去搬了,商鞅信守了自己的诺言,给搬木头的人发了500两黄金,于是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后来实行的商鞅变法得到了了大家的支持,取得了成功。这个例子很简单但是也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说到做到”必定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必定能树立起自己的形象。那么如何才能说到做到呢?第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工作目标,切记好高骛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第二,使用较好的工作管理方法,根据工作的特点,牢记自己的能力所长,讲求效率,切不能做劳民伤财的无用功;第三,提升个人的素养,并推己及人,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工作作风,说到做到,必定会高然到身边的 其他人;第四,对结果执着追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事有结果,才等于有价值,即使过程很完美,即使差一点点,也等于是零,也就是99=0,千万不能告诉自己:我已经很努力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事情完成不了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要树立凡事在努力一下,在努力一下,如果现在放弃我们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直到达成最终的目标才能罢手。
以上是我对于公司企业精神的微薄之见,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成为真正的奋斗者,也同样希望公司如同翱翔于蓝天的王者雄鹰一样,在安防监控这片领域当中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
第二篇:企业文化精神演讲稿
公司企业精神颂歌
个人要有点精神!一个企业也要有点精神!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这个人就不会有强健的灵魂,就不会有鲜明的个性,就不会有昂扬奋发的风采,就不会有宏大的魄力,就不会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精神,管理就会松散、产品就会老化、市场就会萎缩、效益就会低下,这个企业就会常年停滞在老地方不思进取,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现在和未来!精神是一种高昂的激情,是一种自信、乐观、向上、智慧的生命状态,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毅,是一种追求不息的活力。自古得道者无不以精神立身,自古成事者无不以精神取胜。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从宏观管理时代进入中观管理时代,乃至微观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精神决定未来”逐步成为共识。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处在隐性和深晦的机遇和挑战中,无时无刻都面临着机遇的倏忽而逝,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看似微小的、不足以改变现状的机缘在身边溜走。在一个追求“细微”的时代,机会不可能像社会大变革时期那样扑面而来,更多的是“经营”和“经略”自身精神,也就是自我完善,自我修为,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随时为那些可能到来的机遇准备着 我们鸿翔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在自觉地营造和锤炼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像一根发亮的金线,不仅贯穿了我们公司的名称,而且贯穿了五年来的经营和发展历程,同时也灌注到了公司的整个团队文化。鸿飞于天,德润于人;务求高远,止于至善——这四句话概括的就是我们公司的精神,我把它称之为“鸿翔精神”!鸿翔精神是一种高飞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鸿,是指志向远大的高飞之鸟。鸿飞冥冥、鸿雁于飞、鸿骞凤立、鸿举于天、鸿鹄高翔,这些与鸿有关的词语,传达出来的是大气场,是大能量,是大精神,既让人心旷神怡,又让人激情飞扬!鸿,羽毛洁白,姿容优美,声音嘹亮,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畅行于清风流光之上。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挧鲜明,横绝四海——这是一种昂扬奋发、风采焕然的生命状态,这也是我喜欢的一种青春精神。另外,鸿昭示着博、大、深、广的境界。鸿,大也。鸿猷,是大道大理;鸿文,是巨著大作;鸿志,是大志壮志;鸿生,是博学之士;鸿博,是精深博大;鸿儒,是学识渊博的儒者;鸿明,是昌盛清明;鸿祚,是鼎盛的事业。在一个追求卓越的时代,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大志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高度”的人!我也希望我们的鸿翔公司,成为一个有宏图、有责任、有抱负、有”高度”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而且也应该有超越精神。在畜牧行业,我们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做就做优秀,要做就做到卓越!鸿翔精神是一种服务精神!小商言利,大商言德。德,是健康洁净的血液,在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荣面,可以润身,可以盈气,可以丰神;在一个组织的肌体之内,可以强壮骨力,可以富足灵魂,可以昂扬精神,可以营造力量。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必须在不断地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创造出自身恒久的价值。服务,服务,再服务,是我们公司全体同仁必须遵循的原则。鸿翔公司的发展,始终与“三农”紧密相连,始终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没有农户的支持,公司的发展就会失去坚实的基础。公司和农户的关系,是共生共荣共享的关系,公司只有在实现农户利益的最大化中才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农户富裕,则公司强大;农户满意,则公司发展。我们公司绝不仅仅只是一家养殖公司,而是一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公司,是一家为农户提供服务的公司、是一家带领农户发家致富的公司!我们的“一扶双保五统一”,是服务;我们的“内部保险机制”,也是服务;我们的“零风险养殖保障机制”,同样是服务!我们提供的服务越细致,农户的满意度就越高;农户的满意度越高,我们事业的根基就越牢固!鸿翔公司的利益分配原则很明确,就是要让养户得到更多的利益!行情不好时和他们共度难关,行情好时帮他们发家致富。为养户创造利润,为养户创造价值,就是鸿翔公司的使命所在。看过一些管理书籍或是读过管理专业的人,都懂得“在产品同质化时代,服务是创造唯一差别的途径”的道理。联邦快递的创始者佛莱德"史密斯有一句名言:“想称霸市场,首先要让客户的心跟着你走,然后让客户的满意度跟着你走”。服务,是鸿翔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鸿翔公司的道德追求!鸿翔精神也是一种高远精神!鸿翔天地间,其志在高远。鸿非燕雀,是大鸟,其志不在草莽,不在凡俗之间,而在天高地阔之中。孔子有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高远”就是高天远地,就是高瞻远瞩,就是站在高处,看到遥远。在空间上目穷千里,不仅看清当前,还看到长远;不仅脚踏实地,而且看到天空;在时间上善于筹划未来,明白今天为明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务求高远,体现的是一种目光,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气魄。眼光有多远,步子就有多大。在公司新的转型时期,在新的市场情况下,确定发展方向,实现经营目标,我们在思想上在眼光上,尤其需要“高远”。生动的现实告诉我们:把一天行走目标确定为50公里的人,能够走出40公里;而把行走目标确定为15公里的人,可能走不出16公里。有高远之志向,才可以走高远之路,才可以做高远之事。我希望鸿翔公司的每一个管理者,要力求把“高远”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奔跑之前,必须先脚踏实地地行走,必须先找到坚实的着力之点。高远,不是漂浮,不是只说大话不干实事。高远,既要体现于工作的细节,又要体现于为人处事的胸怀。要摆脱陈旧观念的藩篱,要走出个人狭窄的圈子,要多算公司大账少算个人小账。要把目光往远处看,不仅看到今天,还要看到明天;不仅看到当前,更看到未来;不仅要看到自己部门的情况,更要看到整个公司的发展。要把“高远”落实到工作的不断创新中去,要勇于“跳起一步摘桃子”,要敢于在竞争中争当第一名。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潜能只有通过自我激励、敢于拼搏才能展现出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立于高地,才能识见高远;识见高远,才能境界博大;境界博大,才能格调高雄;格调高雄,品味才能卓尔不群。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做到思路宽、眼界宽、胸怀宽,把工作当事业做,把个人追求和公司发展结合起来,在为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完成,在成就公司大业中成就自己。鸿翔精神是一种至善精神!大家知道,《大学》为四书之首,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叫“止于至善”?我的理解是无止尽地追求最完美的境界,该做的事力求做到最完美。“止”在这里的意思是指达到,“至”是指极、最,蕴含着“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精神。追求卓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对这一点,我感受极深!鸿翔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断地追求价值、创造价值。正是凭借这种不懈的追求,我们才把肉鸭养殖做成了产业,把产业做成了产业链条,把产业链条做成了价值链条。就是在这样的产业链条中,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经过了层层升值,逐渐成为一只翱翔在广阔市场上的“白天鹅”!正是凭借这种不断超越的精神,我们才在畜牧行业中打造了一个公司农户“互利共赢”的“鸿翔模式”。对于我们公司,“鸿翔模式”是一种服务增值模式;对于农业产业化,“鸿翔模式”是一种引擎带动模式;对于农户,“鸿翔模式”是一种扶贫发家致富模式。“鸿翔模式”是我们鸿翔人的创造,凝聚了我们鸿翔人的智慧,汇聚了我们“止于至善”的精神。“止于至善”,要求我们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员工,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仅在知识上丰富自己,而且在能力上提升自己,同时要在道德修为上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生产力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公司的创造型的人!鸿翔公司不需要成天制造负能量的人,不需要终日挑拨是非的人,不需要处处制造矛盾和内耗的人,不需要工作敷衍塞责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之会成为公司 的成本和亏损,只会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止于至善”,要求我们鸿翔公司,必须不断设定新的发展目标,让自己在发展的阶梯上不断精进、不断超越,从好做到优秀、从优秀做到卓越,力求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多的财富。“止于至善”绝不是满足于现状,驻步于结果!我们要记住,我们事业总是在开始,我们的团队总是在出发,我们的鸿鹄总是在飞翔!前面的前面,天空很高,地很远,景色很美,但路很长,我们一直在过程之中,一直在道路之上。鸿鹄高远志,天阔地正宽。
第三篇: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与企业文化的共通点
佛教博大精深,特别是隋唐时期西风东渐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佛教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道教不是宗教派别,但道教的哲学观还是自成体系的),也没有基督教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来生生不息,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庶人所接受。
但佛教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好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企业文化。
从上述不难看出,佛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种讲求以人为本的宗教派别。我们一般认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而佛认为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於人的努力与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因此佛教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用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这种体系类似于哲学的定义,因此也有人在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上争论不休。
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就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总的说来,国外的学者更多的是从观念形态上着眼,以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为基础,同时与管理哲学、管理行为相联系。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 E.Deal(特伦斯)和Allan 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通过对于佛教和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借鉴意义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1、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说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岂可有一独悟而众生迷。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企业的组织目的就是赢利,但并不表明企业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其用以获利的产品来给别人带来思想、身体上的解脱,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其二,企业通过赢利来帮助企业员工以及社会解脱痛苦、寻求快乐。而企业员工和社会得到企业的帮助后,会自然而然地信奉企业本身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无论是金蝶“发展软件产业、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还是商务通“科技让人更轻松”的温情关怀,都会激发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使员工工作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同时也会使社会对企业本身给予更多的信赖,以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引自《阿含经》)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按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一体。按现代组织论的原则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佛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领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作为企业里最早为该企业寻找到生存和发展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扁平化管理模式应取代A型管理模式,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海尔提出了著名的“赛马场”策略,使海尔的每位员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尔的诸多才俊脱颖而出,他们为海尔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弃恶从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虽然许多宗教都有弃恶从善的主张,但佛教的弃恶从善有独特内容。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佛教中的弃恶从善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一、善恶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人心的本性无善无恶,因一时的念头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恶均没有实性,“真赅妄本,妄彻真源”,由此善恶不过是真妄分别而导致的后果。
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去妄存真、弃恶从善是有内在根据的。
三、善恶是绝对客观的,没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种名义,可以行恶而以之为荣。在佛教那里,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征服所谓蛮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屠杀异教徒。善恶是自明的,永远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论释。
四、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轮回中,是上升还是堕落,取决于人自身。总之,以绝对善恶观为核心的劝善止恶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对应于佛教精神,弃恶从善有以下意义:
一、员工本质没有好坏之分,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当他行善时便是行善了,当他行恶时便是行恶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人性假设理论应受到挑战,如果持X理论(即人性本恶),就忽略了人从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论(人性本善),就会缺乏弃恶的主动性。在建设和宣导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
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对于曾经违反过企业法规的员工不是简单摈弃,而是努力帮助教化。对于曾经为企业带来过利益的员工不能盲目信赖,松懈对其管理和教化。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文化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带来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于能够带来不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抛弃。并且注意在企业文化里应包含更多的宽容精神和引导观念。
三、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不要轻信其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即便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得受到处罚或谴责。同时注意在企业文化里不要掺杂攻击和蔑视其他企业即便是竞争对手的成分,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应树立起自觉与所在的社区和所处行业友善相处的精神。
四、企业应渗透褒谴、奖罚的道德和制度体系,让因果报应说在企业文化里具有全新内容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4.重智尚真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引自《阿含经》),所以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佛教所崇拜的是“真如”,而不是佛祖,由此禅宗才敢于唾佛骂祖。佛教如此重智尚真,因而也就崇重理性和实证,虽然佛教之所谓客观仍逃脱不了“万法唯心”的范畴,但佛教徒常
会不自觉地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圭臬。这与其他宗教的神秘主义截然不同。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显然不在于其“万法唯心”的主张,而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3M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的主观创造能力,设立了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步奖,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师拿着和总裁一样高的薪水,这些都是企业为了鼓励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业文化里应明确一点,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远没有完全了悟其所有真谛,到达终级目标,还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资源和潜力没有被我们利用和挖掘,以此来激励企业员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断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领域的真理。对于企业内部乃至行业内的权威,虽不赞成去唾骂,但也要感于去质问和挑战。在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纵览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独特魅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里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树立了典范。
第四篇:企业文化、宗旨、口号、精神
1.企业精神:同心图治唯实创新追求卓越 企业精神释义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独立的长期经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供同行信念、价值观念、经营宗旨、风格尚等观念。
“同心图治、唯实创新、追求卓越”,是我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凝聚的鉴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同心”就是全体员工要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努力发扬团队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员工个人创造性的企业机制和环境,使员工与企业结合成“其兴我荣、其衰我耻”的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重视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永远与众同心,奉献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诚心、精心、爱心和责任心。
“图治”就是要在集合全体员工力量与智慧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善磨巧合,科学管理,努力创造一个经营规模化、产业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的跨国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及跨国,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努力创造一个令社会满意和信赖的“广州尚级鞋业有限公司”。
“唯实”就是要遵循市场规律,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就是要恪守诚实守信的承诺,坚持实干的精神和追求效益的科学态度。“创新”是我们发展和进步的“传家宝”。“创新”就是要坚持走改革之路,勇于实践。对过去,不循规蹈矩;对现状,敢于超越;对未来,主动进取。“追求卓越”就是要一心一意的做事和发扬“有一必争、有棋必夺”的精神,致力于人员的高素质、管理的高效率,科技的高水平、产品的高质量和经营的高效益,保持企业永恒的魅力和永远发展。
2、企业宗旨:重信兴利,服务社会,让每个人都有好鞋穿!
企业宗旨释义
企业宗旨,指企业的根本目的和主要意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司的企业宗旨定位“重信兴利,服务社会”。“重信”就是重承诺、守信用,讲信誉。“兴利”就是兴企业,创利润,图发展。“重信”是“兴利”的基础,“兴利”是“重信”的回馈,二者互为依托。
“服务社会”就是要发挥尚级联盟集团的“尚品生活,成就你我”经营方针,积极承付社会责任,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并作为社会的回报。
“重信兴利,服务社会”既相互促进,有互为影响,在这种利益机制与取同的趋势下,才有灿烂的过去,遵循这样的宗旨,尚级将有辉煌的明天。
3、质量方针:产品质量管理总方针
争优质,创精品,开拓市场生存空间;
守法规,重信誉,营造顾客满意产品;
抓基础,严管理,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4、质量管理总目标
对不合格的产品,一定要坚持过程控制20字方针制即:查出异因,采取措施,加以消除,用不出现,纳入标准。
5、企业作风:团结拼搏 令行禁止 严谨求实艰苦奋斗
企业作风释义
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不懈努力的过程中,积累并实践的一种精神风貌,它是企业精神的外显内容,使企业员工价值取向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伴随着企业的稳步发展,尚级集团员工要形成一项团体风貌,时刻塑造“团结拼搏,令行禁止,严谨求实,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作风和形象。
“团结拼搏”是成就事业的关键。“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合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就是要在思想上同心、行为上同步、目标上同向,形成了强大的集团力量,并精心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拼搏就是要敢打敢拼,一往无前。
“令行禁止”是成就事业的保障。市场如战场,在参与激烈的市场中,有了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才能统一行动,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实现集团经营战略目标。
“严谨求实”是科学的工作作风和规范的工作态度。“严谨就是要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周密工作”。“求实”就是要探索并掌握客观规律。这是对我司员工共同要求,即通过每个岗位、每个员工严谨的态度,达到求实的目的。
“艰苦奋斗”是我司始终要保持与发扬的优良传统。它是企业在发展中积累的最优秀的作风,是企业走向辉煌的最有效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创造出强大的精神财富。因此,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既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又是精神文明的最直接体现。
“团结拼搏,令行禁止,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我司的“四大作风”,既是历史的积累,又是新时期的创造。“四大作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司成就事业必须发扬“四大作风”。
6、经营方针:以业为主 多元经营 立足广州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企业经营方针释义
企业经营方针表明了尚级联盟集团在管理上的总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以鞋为主”即以“鞋”为主导产业,这是我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
“多元经营”就是要突破经营领域的局限,实现产业多元化,向技术型、效益型、规模经济转变,未来我司的多元化经营规模将形成企业新的经济支柱;就是要突破单一所有制局限,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转变,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既有产业经营,又有资本经营。无论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经营范围还是经营方式,都要多元化,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空间,形成网络,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的资本,把企业“做精、做大、做强”。
“立足广州”,即广州是我们事业发展的起点,广州作为一线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拥有时尚、经济、文化、高科技等广泛的信息源,是孕育我司事业的发展,应以广州为依托,为基地,向国内其他区域市场延伸。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就是要脱坡广东地区的界限,把经营的触角广泛延伸,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实现跨地区、跨国经营。
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内,转换企业行动规则和行为规则,改革企业的制度化结构,完善功能,科学管理,开拓市场,才能不断顺应生产的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能站在市场竞争的最前沿。
7、企业哲学
以市场为生存之源以管理为发展之本
企业哲学释义
企业哲学就是什么样的思想来经营企业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观,是企业人格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的神经中枢和总体信息选择的综合方法,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事业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技术和经济资源、组织机构、发明创造和时机选择所起的作用。
“以市场生存之源”充分体现了尚级集团的经营方略和价值观。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一切经营活动的源头。对市场发展趋势的了解、判断、掌握以及占有,必须成为企业行为的唯一取向和判断标准,用以指导调解企业行为,以期实现企业的价值观,我司就是要运用这种超前的市场经侦来形成群体意识,动员全员去开辟产品通路,占领市场,驾驭市场,拓宽市场,以保证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以管理为发展之本”充分体现了集团在全面建设上的科学求实态度。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一个具有生机活力、鲜明个性、高效运转的企业,其管理应当是具有有效的、卓越的。管理就是企业的经营思想,进行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积极协调、严格控制、科学指挥。管理涉及面多。内容宽泛,导向是唯一的。“以人为本”是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管理才有依托,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的集团才有可靠的保障。
“以市场为生存之源”“以管理为发展之本”是互动条件,相互求真的定位过程,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赢得了市场,才有管理基础;有了良好的管理,企业才能不断医德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抓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抓市场、抓管理、开源固本、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尚级联盟集团的哲学思想。
8、企业口号
企业口号,也称标语口号,是传达企业理念的基本方式,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内容。它是企业的标语,代表了企业的身份和品质。口号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特性,其作用突出表现在提醒和鼓励企业员工树立和保持克服困难的信心,永葆高昂的斗志,表明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的态度和责任。
优尚伊——爱足一辈子!
第五篇: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全球所有企业家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持续地在企业全体员工中保持企业家精神。一些研究发现企业越做越大,当初的那种创业精神越来越淡薄。大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在企业中创造一种环境,使全体员工都有一种“我们要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管理经验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家的价值观。那么,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如何能够扩散为企业文化呢?本文从二者都是特定价值观体系的视角加以分析。
一、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都是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尽管企业家精神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不仅是投资创业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创新和联结各种生产要素的一种极其稀缺的特殊无形资源。但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实质解释却存在着诸多困难。综合企业家精神在心理、能力和品质三个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的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家的文化价值观体系。企业家所选择的文化价值观体系不仅反映在他的心理状态、认知能力与思想品质上,而且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与制度评价。
从企业家精神的内部构成来看,汪丁丁总结了企业家精神的三个主要“成分”。一是创新的精神。二是敬业的精神。三是合作的精神。上述三种精神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也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三种精神都是人们对特定文化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首先看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对常规的突破。常规不仅体现为维持日常生活秩序的法律规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学术权威等,更为重要的是常规是人们价值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常规都在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中确立了其地位,获得了价值观上的支持。常规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价值观的重新选择。正因为常规是如此重要,所以创新才非常困难。尽管企业家精神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它的出现却非常难得,并不是和特定的人联系在一起,而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简单地说,凡是正在从事创新的人,就是企业家,就具有企业家精神。由于常规的是多方面的,因此创新活动包括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种类别,而任何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够实现的背后则必然存在着文化价值观的创新。
敬业精神同样是一种价值观选择的结果。马克斯•韦伯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归结于对新教伦理的信仰。宗教伦理本身就是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相联系的,它包含了人们对工作、生活乃至生命、成就等一系列事物的评价。敬业精神只是人们价值观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不仅要在价值观体系中确立工作同其他事务的排序关系,而且还要确立何种工作才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例如,当西方国家将发展工业作为所尊崇的事业时,在其他的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中则是将读书做官、农业产生以及占领抢夺、敬奉佛门等作为“敬业”的内容。
合作精神也与特定价值观的选择是分不开的,这是由于合作精神本身是道德素养的体现。尽管道德总是表现为人们之间“博弈”的结果,但从个体来看,任何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他进行选择的结果。人们对通常将各种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应该”和“不应该”的称述句形式组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当一个人选择了“做人应该诚实”这一价值观念时,他往往会在合作中中表现出诚信的行为。而当他放弃这一价值观念时,其合作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既然企业家精神的内在成分可以被描述为企业家对特定文化价值观的选择,那么,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与兴盛也可以从这一思路出发进行分析。事实上,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合作精神都反映了企业家价值观体系的不断扩展,或者说,是文化资本积累的结果。创新精神并不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而是指
价值观的创新。无论是采用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还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利用一种新资源,实现一种新组织,这些创新都意味着企业家价值观体系的扩展。例如,从需求的角度看,企业家精神体现为将更多的消费者的价值观纳入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使其不断扩展,从而发现和发掘消费者的新需求,以此出发来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敬业精神同样是意味着从原来以读书做官、重农重商、敬神敬佛为追求扩展到兴办实业、谋取利润为事业。合作精神则要求包容、理解合作对象的价值观,也就是实现自身价值观体系的扩展,否则,道不同,难为谋。
从上述意义上讲,企业家就是那些能够持续实现文化价值观扩展的人,他们所提供给社会的是创新的观念。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这是因为进行文化资本投资是困难的,主要在于人们要突破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绝不容易。事实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通常要受制于文化创新而难以形成,因为“要有效地开发借用的技术,就必须进行适宜的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形式主要受文化传统的限制。根据诱致性创新模型,预期利润是诱致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动力。然而不管诱致力量有多强,如果它们同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规范不一致,对社会有利的创新就不可能实现”。
把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文化价值观的扩展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它还得到大量事实的证明。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企业家精神通常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间呈现一种不可比的差异化现象。这种差异化又集中体现在企业家精神总是容易在文明交汇地区、文化边缘地区以及外来者群体中。可以发现,恰恰在这些地区文化价值观不仅是多样化存在的,而且个人的价值观的创新是经常性的,这必然为文化资本的积累即企业家精神的兴盛提供了基础。
二、组织学习是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扩散的主要方式
对企业家精神实质的分析显示出它与企业文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不仅都是对特定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选择的结果,都被看作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企业家精神还直接影响或制约了企业文化的选择,特定的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家精神的取向发生反作用。
首先,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实质是企业家个体价值观体系的扩展,当这一扩展的价值观体系将更多的资源聚合成为企业时,企业文化也随之形成。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形成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以创新、敬业和合作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也就不可能形成为获取利润的企业组织。由于企业家精神体现了企业家个体的独特价值观念,当企业成立时,企业家通常会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他不仅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来遴选和聘用企业的成员,而且还进一步规定和引导企业文化的取向。这表明,企业文化主要是基于企业家精神而形成的。
其次,企业家精神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文化不断变革,从而支持企业的成长。当企业家精神停止发展时,企业文化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扩展,从而抑制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与那一个特定的人相联系的,而是与企业家的价值观体系相联系。当企业家持续进行观念更新时,企业家精神就会一直表现出来,而当企业家的观念趋于停滞和保守时,企业家精神也就会丧失。企业家精神的变化通常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取向,一方面,当企业家精神持续扩展时,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扩展;另一方面,当企业家精神萎缩消失时,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日趋保守。这两方面的趋势最终又反映在企业的成长与其竞争力上。因此,不仅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总是共生的,而且二者都表现出了对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企业家精神存在的阶段性也导致了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差异,使企业的成长具有了不确定性。
第三,企业家精神扩散为企业文化的过程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现有效扩散必须通过组织学习。从企业家精神扩散为企业文化的过程来看,并不是一个自动完成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实现。
组织学习不仅包括对特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组织成员对某种特定价值观体系的学习、认同甚至信仰。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家精神才有可能被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变成整个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也就是说,企业家个人的文化资本积累转变为全体企业成员文化资本的积累。因此,了解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转化,需要深入了解组织学习的特性。
三、促进企业家精神有效扩散的策略选择
实现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的扩散既是组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有效组织学习的前提。为了巩固和恢复一个组织内部对价值的共识,特别是为了在组织中灌输企业家精神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改变。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家个体创新的和扩展的价值观体系才能够被其他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当然,这并不是要彻底改变其他成员的原有价值观体系,而是扩展他们的价值观体系。
首先,只有当企业尽最大可能地包容和反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时,积极从外部引进新思想时,企业家精神的持续扩散才有可能。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则应建立在对多个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重视与包容上。这不仅要求组织摈弃“独揽大权”的意识形态以及个人崇拜的错误观念。而且要容许员工有更广阔的业务方向和行动空间,容许他们跨越等级制度,才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潜在的企业家精神。
其次,积极改变企业成员的心智模式,但心智模式的改变并意味着强加于员工。而是要由领导者不断改善本身的心智模式,不要把领导者所偏好的心智模式强加于人们身上,应由人们自己的心智模式来决定如何做,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同时,内部董事会成员很少需要直接作决定。他们的角色是透过检验或增益总经理心智模式来帮助总经理,而领导者的价值是以他们对别人心智模式的贡献来衡量。
再次,企业文化的改变通常也伴随着企业家精神的扩展或者是企业家本身的替换。当企业组织内部的价值观趋同且难以扩展时,通常需要从外部引入新的价值观加以改变,具体来说,需要那些具有新思想的外来者推动企业的文化资本积累。例如,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是不断进入企业经理层的“外来者”。”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在对进行企业文化变革的案例研究中也发现在实现企业文化变革的10家公司中,改革者的背景为主要是外来者与才能异乎寻常的公司内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