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通航)
第二章 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
2.1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1.1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通航内容
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已把“低空多用途通用航空飞行器”列为了“重点领域”。并鼓励航空制造企业、境外资本、社会力量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兴办通用航空维修企业、低空空域保障服务代理企业以及设立固定运营基地等;支持地方政府、关联产业部门以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以及贴息等政策手段调动各方力量投资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园、区);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发展航空旅游观光、广播影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项目。
2.1.2民用航空“十一五”规划通航内容
2010年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建设民航强国战略构想引领各项工作,更加注重贯彻持续安全理念、确保航空安全,更加注重促进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改善运营质量,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民航科学发展,努力完成民航“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更好地发挥民航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充分认识通用航空在工农业生产、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造和抢险救灾等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扩大通用航空规模,优化发展结构。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通用航空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发挥社会各方面兴办通用航空的积极性,鼓励投资通用航空机场及保障设施建设。大力扶持能源建设、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公益性通用航空作业,积极配合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农林(草)病虫(鼠)害防治、护林防火、飞播造林等传统作业。积极拓展通勤飞行、包机飞行、私用和商用飞行员驾驶执照培训业务,培育娱乐飞行、个人飞行等市场,满足公众航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推动和规范经营性航空俱乐部的发展,促进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开展鼓励开拓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国际通用
航空市场。推动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创造宽松空域环境。
2.1.3上海市十一五规划通航内容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航空航天。推进支线飞机研发、制造,开展干线飞机国际合作,加快通用直升机的规模制造。在应用卫星、运载火箭等领域形成若干产业群。
航空航天产业,大力推进新支线飞机研制,积极发展航空维修业和民用飞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航天产业发展。
2.1.4 奉贤区规划
上海奉贤区结合自身“工业重区、滨海新城”的定位,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发展以直升机为核心的航空器展销、维修、培训、飞行服务、航材贸易业务的通用航空产业,符合奉贤区“以消化、吸收、创新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发展凸显园区集聚功能、完善产业链的集群经济;发展以重点园区为载体、以优势企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动互补、同步推进,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体系”的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利用奉贤区已有的工业、旅游资源,建设青村通航项目,是奉贤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对于满足快速增长的通用航空市场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1.5 青村项目与相关规划关系分析
国际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之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通航产业符合上海市关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规划要求。
在上述规划中,都反复提出了:⑴、积极拓展通勤飞行、包机飞行、私用和商用飞行员驾驶执照培训业务,培育娱乐飞行、个人飞行等市场,满足公众航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需求。⑵、鼓励航空制造企业、境外资本、社会力量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兴办通用航空维修企业、低空空域保障服务代理企业以及设立固定运营基地等内容。
通用飞机制造、人员培训、机场建设、机场服务及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都将直接受益于空域逐步开放带来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青村通航产业项目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功能定位合理,符合与项目相关的各类规划要求,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等规定,满足行业准入标准、优化重大布局等要求。
整个项目将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引进直升机销售公司、直升机组装企业、航材贸易公司、维修企业、飞行培训企业、通用航空运营公司等多达数十种类型的企业,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直接带动奉贤区机械、零部件制造、高科技研发、高端人才培养、旅游、餐饮、娱乐和商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2拟建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关系。
2010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有关航空方面的部分内容: ㈣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6.民用机场的建设和经营(由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
(十五)航天航空工业
1.民用飞机制造
2.航空发动机
3.航空机载设备
4.轻型燃气轮机
5.民用卫星制造
6.卫星有效载荷制造
7.卫星应用(由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
中国民用航空局把2009年作为了通用航空的“改革发展年”,由民航局拟定的《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意见》也将于年底前出台。
2009年10月17日以“推动低空开放,促进通航发展,加速产业聚集”为主题的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西安顺利举行。此次通用航空大会预示着我国低空飞行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通用飞机市场拓展等热点问题已经提上日程,通航产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预测,通用航空,传统的农林作业、工业作业将有较大增长,旅游观光、短途客货运输、公务飞行、私人飞行、医疗救护、城市治安巡逻、缉私巡逻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通用航空年均作业量约63000 小时,2015 年市场需求将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到2020年,中国的通用航空飞机应
在1万架以上,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最先进水平。
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数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大型企业单位包括私人购机的客户越来越多,世界著名的直升机厂家也纷纷考虑在上海建立自己的亚太总部或维修中心。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正阳机场投资公司的青村通航产业项目将开展直升机的托管、维修、销售,飞行培训,飞行俱乐部等业务,一旦直升机产业市场形成,将极大完善上海的城市功能,满足上海高端客户的通航需求,带动和促进上海直升机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点。
2.3拟建项目与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关系
《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民航总局令第176号)将通用航空经营项目分为:
Ⅰ甲类 陆上石油服务、海上石油服务、直升机机外载荷飞行、人工降水、医疗救护、航空探矿、空中游览、公务飞行、私用或商用飞行驾驶执照培训、直升机引航作业、航空器代管业务、出租飞行、通用航空包机飞行;
Ⅱ乙类 航空摄影、空中广告、海洋监测、渔业飞行、气象探测、科学实验、城市消防、空中巡查;
Ⅲ丙类 飞机播种、空中施肥、空中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空中除草、防治农林业病虫害、草原灭鼠,防治卫生害虫、航空护林、空中拍照。
2.3.1投资商:上海正阳通用航空机场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正阳通用航空机场投资有限公司从事通用航空机场投资、通用航空机场工程建设、通用航空机场经营管理。目前经营管理或参股、控股的通用航空机场有江苏泰州机场、浙江千岛湖机场、上海高东机场,目前在建的通用航空机场有上海青村机场、浙江杭州之江机场、江苏南京机场、福建福州闽侯竹岐机场,福建厦门五缘湾通用航空机场。
营业范围:机场投资(除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场工程服务、管理,商务信息查询,仓储服务,日用百货零售。
2.3.2运营商: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是沪上经国家民航总局批准的甲类通用航空公司,以直升机飞行服务为核心,旨在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私人飞行、商务飞行、生产性作业飞行以及与相关配套服务。公司目前拥有直升机19架,飞行人员16名,其中特级飞行员3名,教员6名,机务人员16名,平均飞行时间超过4,000小时,航空机务工程人员30人。
营业范围:航空器代管业务、出租飞行、直升机引航作业、直升机机外载荷飞行、医疗救护、航空救援、海洋监测、空中巡查、空中广告、航空护林、航空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航空拍照、航空运动训练飞行、航空表演飞行、个人娱乐飞行、私用驾驶执照培训。
2.3.3运营商:北京中美洲际直升机投资有限公司
专业代理欧美著名直升机厂商生产的各种型号的直升机在中国的展示销售业务,并为中国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通用航空企业以及个人提供与直升机航空相关的咨询、售后、商务计划以及运营等服务。
营业范围:项目投资、销售航空器、航空材料、维修航空器、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
上海市青村通航项目由上海正阳机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将直接引进北京中美洲际直升机投资公司和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组织入驻,同时积极对外招商,引进其他通航公司。
北京中美洲际直升机投资公司销售展示飞机,主要承租销售展示区、办公用房和配套生活用房;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经营通航业务,承租飞行区、机库、办公用房和配套生活用房等物业,同时培训中心定向出租给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上海青村通航项目致力于推动和发展中国直升机事业,以直升机销售为基础,推动直升机组装,进而带动航材贸易的发展,同时让市场需求推动直升机定检、维修和保养的演变升级,进而促进直升机航空教育培训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繁荣,形成一个覆盖整个直升机产业链的直升机产业基地。并积极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和政策引导作用,实现直升机产业的聚集和发展,逐步将该项目建设成为产业链完整、相关产业高度聚集、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富有通航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地带。
第二篇:水库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水库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积极发展电力,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水电开发建设,符合国家总体规划开发的战略,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需要。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国家是积极倡导和鼓励小水电的开发建设,并给予了政策及税收上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左家水电站的开发建设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
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 “要大力推进能源建设,力争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时”的发展目标,和“坚持水火电并举,加快内陆河流域的水电资源开发”发展规划。红崖河流域作为嘉陵江的一级支流,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一直未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按照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左家水电站的开发建设符合省上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
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两当县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水力资源开发,坚持“生态建设与水能开发并举、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政府引导与业主开发结合”的原则,及全力开发水力
资源,培植水电能源产业要求,左家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不涉及敏感的环境对象,水库淹没损失较小,符合 “生态建设与水能开发并举”的原则,建设条件较好。小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为广大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同时促进偏远山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xx水电站的建设符合xx市及xx县区域规划的要求。
二、产业政策分析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水电开发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政府将对民资投资小水电以及小水电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有水力资源的地方,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下,要优先发展小水电,鼓励各方投资建设小水电,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对发展小水电,实行大、中、小并举,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调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县为经济实体的管理体制。自建、自管、自用。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和群众筹集,实行以电养电,即小水电的发电、供电利润不纳入地方财政,全部用于小水电的建设和改造。同时,对小水电给予扶持,如贷款优惠和在一定时期内减免税收。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左家水电站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从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技术政策内容分析,左家水电站建设是个人投资,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创建效益的项目,同时有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符合市县两级政府产业
布局的要求,三、行业准入分析
水电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产业,水力发电利用的是可再生的洁净的水力资源,符合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水电的开发也符合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发展中西部经济的战略。水电建设是国家鼓励开发的行业,尤其提倡民间个人资本的投资,无论是从国家还是市县两级政府对水力资源的开发,都是大力提倡和引导民营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对小水电的建设。xx水电站是低坝引水式小型水力发电站,其开发建设不涉及敏感的环境对象,水库淹没损失较小,符合 “生态建设与水能开发并举”的原则,建设条件较好。小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为广大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同时促进偏远山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单位xx县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是完全按照县政府的要求,新成立的项目法人,注册资金600万元人民币,符合市县两级政府关于招商引资企业及水电站建设企业相关准入标准的规定,xx水电站建设项目也是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符合市县水电站建设的相关规定。
第三篇: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2014-2018)
中国期货业协会于2008年制定了《中国期货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并相应提出了实施“人才兴业”工程的具体措施,经过多年努力,这些举措已实施完成,在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期货市场面临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国务院“新国九条”及中国证监会“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对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落实证监会创新发展意见要求,进一步实施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推进期货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特制订”本规划。
一、重点实施三方面的人才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期货行业创新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规划并尽快实施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千人工程”,即利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在金融衍生品和商品衍生品领域,培养出两千名左右资产管理、期现结合、场外业务、投资组合、期权操作、结构化、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类别的创新型专业人才。要努力做好对创新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支持其中的高 层次人才通过参与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行业标准制定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鼓励、支持、推荐高端人才参加国家人才工程项目评选,开展对行业优秀人才的评选表彰。
1.金融衍生品创新型专业人才
继续与厦门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合作,面向期货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培养金融衍生品研发、产品设计及基金经理类的金融衍生品创新人才,满足市场发展对金融衍生品人才的迫切需求。
2.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创新型专业人才
由协会组织或与有关机构合作,组织期货经营机构从事研发及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人员与现货企业拟参与期货交易的操作型人员参加培训,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型现货企业、国际投行、咨询公司和国内外商品私募等机构的实务型专家授课,通过专业学习、案例讨论与操作经验交流,通过产品设计与风险管理方案等形式,培养一批了解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熟悉大宗商品业务,能开展期现结合及场外业务的专业人才,增强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水平。
3.期权交易操作型人才
为满足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公司等创新业务发展的要求,继续与欧洲期货交易所合作,通过计算机演示教学,程序化交易、量化交易及算法交易模型设计,交易 软件模拟实战等方式,培养熟悉期权交易、套利策略及风险管控的行业急需的期权交易操作型人才。
4.基金经理(CPO)、商品交易顾问(CTA)型人才 邀请券商及基金等行业的明星基金经理、境内外知名商品交易顾问、期货市场知名专家、知名高校教授等授课,培养具有很强的数量分析和市场走势把控能力,具有战略性思维、国际化眼光、良好职业道德、极强风险控制能力和压力承受力的职业基金经理(CPO)型人才;培养熟悉投资策略、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国内商品交易顾问(CTA)型人才,为期货公司开展投资咨询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人才支持。
5.风险管理型人才
为满足期货经营机构在开展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公司等创新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管理需求,有效管控股票期权、商品期货期权等新品种上市可能产生的风险,培养熟悉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置技能的风险管理型人才。
6.交易商、做市商型人才
积极培育交易商,特别是专业交易商型人才,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开展。与欧洲期货交易所合作,邀请美国、欧洲等做市商机构的专业人士,讲解交易商报价技巧、交易策略、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等课程,培育专业的做市商型人才。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培养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国际化人才培养重在三个方面,一是期货经营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期货经营机构风险管理方面的高层人才,三是期货经营机构金融衍生品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与国际上著名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成熟期货市场的经验,增强与国际上期货经营机构间的沟通,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合规管理与风控经验,提高期货资产管理、产品设计和业务创新的能力,为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风控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
(三)期货后备人才培养 1.高校大学生金融衍生品知识竞赛
继续与中金所联合,每年举办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对获奖学生免费提供协会金融衍生品网络培训课程,以加深高校学生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金融衍生品后备人才。
此项工作已举办两期,全国参与高校近800所,参与竞赛学生达6万人,获奖学生近千人。2015年以后每年举办1期,仍按每期参与学生3万人计,四年下来参赛学生将超过 10万人,获奖学生总数将达4000人。可以预期,这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金融衍生品后备人才,必将在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
2.高校大学生商品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
与三家商品交易所联合,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全国高校大学生商品期货与衍生品知识竞赛,推动对商品期货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商品期货及衍生品方面起到培养高校后备人才的作用。
3.高校期货辅修专业
与高校和地方协会合作,建立高校期货辅修专业,推动高校期货类专业学科建设,进一步扩大期货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加大期货行业后备人才储备。拟用两年左右时间,选择10所左右高校开设辅修期货专业课程,两年后逐步扩展到其它高校。协会与高校共同设计课程大纲并提供经费支持,高校负责安排招生、教务和建立相应的学分认定和结业考核机制,地方协会负责协调沟通并在当地选拔实务类课程师资。
4.金融学专业硕士(期货及衍生品方向)
在全国选择5所左右高校,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硕士(期货及衍生品方向)班,由中期协推荐实务型专家授课,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联系到期货经营机构实习,此举意在为期货市场培养高端后备人才。5.吸引境外期货与衍生品专业人才回国就业
依托协会在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德国法兰克福3个境外培训基地,与有关机构合作,面向中国留学生和期货衍生品相关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在境外开展短期培训,吸引有意向回国的专业人才回国就业。
6.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培训
适应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修订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教材。针对拟参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编写考试辅导资料,通过网络学院、地方协会和期货公司对报考人员进行考前辅导,使其掌握期货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从业资格考试的宣传,进一步提升考试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幅度增加参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的人数,争取每年参加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人数不低于30万课次。
7.期货论文大奖赛
继续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期货论文大奖赛,每2年举办一次。通过媒体和高校宣传,向全国高校在校生广泛征集参赛论文,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行业内知名专家参与初审、复审、答辩等环节,评选期货相关的优秀论文,通过大奖赛的形式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关注期货、研究期货,培养期货相关的后备人才。
二、开展五个方面的专项培训
(一)高管培训 1.董事层和经理层培训
针对期货公司董事长、监事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和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等高管人员,开展以公司战略调整、业务转型与创新发展、风险控制为主题的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使其对期货市场新形势、公司定位、发展战略和业务创新有更加清晰地思考,提高期货市场高管人员开发新市场、新业务、新产品以及业务转型与创新发展形势下风险管控的认识。
2.营业部经理培训
为适应期货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期货公司营业部经理开展以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培训,并注重营业部创新发展的经验交流,以提升期货公司营业部负责人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适应机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要求。
(二)期货经营机构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
为适应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结合期权品种的上市,大规模开展期权基础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包括股票期权、商品期权、金融期权等。做好原油期货、外汇期货、场外交易、结构化产品设计、投资组合、创新业务中的风险控制等新品种和新业务的培训。以速成方式强化培训,在短时间培训一批行业急需的专业人 才。
在开展专项培训中,特别要重视对期货经营机构IT人员的业务培训。新形式下,期货经营机构创新业务的开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期货经营机构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经之一。但目前期货经营机构的信息技术人员,普遍对期货新业务特别是创新业务了解不多,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极度匮乏。为培养熟悉技术和业务的综合型人才,满足创新业务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重视面向期货经营机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创新业务培训。
(三)机构期货与衍生品相关业务人员培训
将培训与投资者教育相结合,培训对象扩展至银行、保险、基金、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交易策略、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培训及期货投资咨询服务,为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提供人才支持。
(四)现货企业期货及衍生品相关业务人员培训 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合作,接受政府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大型企业委托,根据培训对象的业务特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特征,为实体企业拟从事期货业务的相关人员开展实用性培训。如面向全国数万名农产品价格信息员的期货知识培训;面向上市企业衍生品业务人员开展的 期货专项培训;面向领导干部的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知识培训,以扩大期货市场影响力,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五)交易所与地方协会工作人员的培训。
接受交易所委托,开展面向交易所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组织对地方协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地方协会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更好地发挥地方协会的作用。
三、注重四个方面的基础建设
(一)培训基地建设 1.金融衍生品培训基地
继续巩固与厦门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的合作,借助厦门大学在金融工程、衍生品领域的国内领先的学术应用水平构建高端金融衍生品人才培养模式,每年进行期权、利率、固定收益产品、外汇及其他衍生品方面的强化训练,培养金融衍生品研究、产品设计及基金经理高端人才;同时加强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合作,深化合作内容与形式,共建金融期货及其衍生品培训基地。
2.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培训基地
充分利用三家商品交易所在现货品种上的产业资源,分别建立上海、郑州、大连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培训基地,发挥交易所及大型现货企业在商品期货及衍生品方面的优势,开展商品期货及衍生品高端人才培训,提高期货经营机构服务 现货企业的能力。
3.境外培训基地
协会将继续加强对现有美国、加拿大、欧洲三个境外培训基地的维护工作,利用好境外资源,进一步深化与国际著名高校、交易所、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丰富培训课程,开展交流互访,探讨与改进培训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
(二)地方培训学院建设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考虑地区分布,选取期货机构相对集中、高校资源丰富、资本市场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郑州、成都、深圳、大连、武汉、长沙、西安等地),设立若干地区培训学院。由协会制定培训课程,组织师资,在证监局支持下,汇聚地方协会、期货公司、高校等多方力量,为地方培养培训期货人才。地区培训学院将主要承担营业部经理培训、期货专项人才培训、后备人才培养、现货企业与机构投资者培训等工作。此项工作应制定专项工作计划,从2015年起组织实施。
(三)网络培训学院建设
建立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络培训学院,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的互联网培训平台。面向行业内从业人员、投资者与高校学生,在协会现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各系列实用型课程。利用网络教育使培训突破地域 和时间限制,不仅满足从业人员的后续培训需求,同时面向期货市场参与者进行投资者教育,特别是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宣传期货市场,培养衍生品人才。
网络培训学院重在课程建设,为适应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投资者教育和期货后备人才教育三方面的需求,网络培训学院将建设以下课程体系:
1.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类课程。针对期货公司董事长、监事长和独立董事的公司治理与内控课程;针对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首席风险官等高管人员的期货公司经营管理类课程。
2.岗位后续教育类课程。针对期货公司各岗位系列的从业人员,如研发、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与客服、风控以及前台、中台、后台等岗位需要,开设后续培训课程。
3.创新业务类课程。针对期货经营机构的业务转型与业务创新,面向从业人员开设业务与产品创新类课程。
4.金融衍生品类课程。针对金融衍生品研究、产品设计及基金经理等人员,开设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外汇期货、国债期货、结构化产品、场外衍生品等金融衍生品课程。
5.商品期货及衍生品类课程。针对期货经营机构的研发人员、现货企业期货操作人员,开设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头寸管理、交易策略、套期保值与套利、交易风险管理、期现结合等课程。6.期货品种分析系列课程。针对期货公司投资咨询、研究分析人员、现货企业期货操作人员及高校学生,开设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品种分析系列课程,并将配合陆续推出的新品种,如原油和期权类品种,及时增加对应的课程,建立完整的期货品种分析课程库。包括各品种现货链上下游的市场情况、现货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分析、各品种套期保值和套利模式、期货为现货企业服务的实例等,突出各品种期货的应用与案例分析,重点讲授分析师应掌握的各品种研究分析的方式方法、研究的体系。
7.后备人才课程。针对高校中对期货和金融衍生品有兴趣的学生,开设期货基础知识的系列课程与期货专题讲座等课程。
8.从业资格考试辅导类课程。适应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新教材的变化,在网上开设期货法律法规、期货及衍生品基础知识、期货及衍生品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的辅导课程。
9.投资者教育类课程。创新期货投教形式,开办期货空中讲堂,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以通俗易懂的“慕课”类形式,制作动漫、视频、音频课件,开展在线教育和互动交流,介绍期货品种及金融衍生品基础知识、投资策略与技巧。
网络培训学院建设是关系到协会人才培养、业内培训、投资者教育的重点工程,应加强与有关机构合作,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在2015年初具规模,对全行业 从业人员、广大投资者和高校学生产生影响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为满足行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需要,在协会现有师资库的基础上扩充师资,建设一支500-600人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各级各类课程设置的需要。
1.从期货行业内,包括交易所、期货公司、监管部门,选择兼职教师200人左右;
2.从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私募等金融机构和现货企业选择兼职教师100人左右;
3.从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投资咨询机构选择兼职教师100人左右;
4.从美国华尔街、香港、台湾及国外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发达国家和地区选择兼职教师100人左右。
师资筛选主要采取推荐和试讲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的推荐收集专业水平高、讲课效果好的专家信息,通过协会各种培训筛选专业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以实务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完善各个培训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按照监管部门、交易所、期货经营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现货企业、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境外专家等进行专项分类,对师资个人情况按照个人基本资料、授课经历、个人履历、授课评价等项目统一制表,进行师资库 管理。制定师资评价体系,通过课件制作、讲课效果和学员反馈等指标对师资的授课质量进行跟踪评定,不断充实与调整。
四、加强与三个方面的合作
(一)加强与交易所的合作
加强协会与交易所间的沟通交流,与国内外交易所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利用交易所的产业资源和专业优势,并且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的期货及衍生品发展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
与上海、郑州、大连三家商品交易所合作开展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培训、期货分析师培训,商品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建立商品期货培训基地;与中金所合作开展全国高校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加强金融期货知识的宣传及普及。
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洲际交易所(ICE)等进行广泛合作,建立赴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与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合作,开展金融衍生品高级人才培养;加强与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交易所的合作,充分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
(二)加强与其它相关行业协会及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 1.与证监会系统内的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上市公司协会、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资本市场学院以及金融行业内的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保险行业协会、信托行业协会、中 国国债协会等开展合作,学习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产品设计等业务方面的经验,同时面向其他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开展期货及衍生品培训,培育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协会合作,推动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
2.与全国性行业协会合作,为现货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期货投资咨询,培育现货企业投资者,促进行业期现结合,帮助实体企业更好地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工具服务实体经济。
3.与地方期货业协会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协会的优势与特长,联合开展期货专业人才培训、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与现货企业培训及投资者教育,努力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4.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与境内外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丰富衍生品课程建设体系与内容,开展程序化、量化、高频交易等专业人才的培训。
(三)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高校在期货及衍生品方面的人才培养,为行业储备后备人才及潜在投资者。建议发起成立“期货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会”,坚持每两年举办高校期货教学研讨会,邀请全国部分高校经济或金融类院系领导、期货及金融衍生品方面课程现任师资、期货行业内经营机构有关负 责人,探索高校期货专业“产学研”道路,交流全国高校期货教学经验,创新期货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校期货类专业方向的学科建设,培养行业后备人才。
五、拓宽资金募集渠道,用好人才培养基金
在继续按会费比例提取基金的基础上,通过募集市场和行业内捐赠和赞助等形式,以及与交易所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培训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规模,并将基金更多地用于创新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上,使协会的人才培养基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规划的实施,争取到2018年,实现期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人才素质的有效提升。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期货市场,熟悉期货及衍生品业务,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产品设计能力、期现结合能力、实盘交易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储备一批关注期货、学习期货、热爱期货又具有期货专业知识的后备人才,开创期货行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第四篇:制盐行业投资战略规划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制盐行业发展迅速,原盐产量年均增长12.26%左右,质量大幅度提高。当前我国盐业政策市的特点明显,专营制度改革处于摇摆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制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依次为19.95%、4.47%、24.15%、4.09%和27.30%,增幅波动较大;同时,利润总额增长率也随之波动。
我国制盐行业经过六十年的发展,调整是目前的必然选择。创新盐业改革模式,给盐业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是制盐企业的首要任务。行业内兼并、整合重组,淘汰落后生产力,实施产销联合、跨区域跨行业联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是我国制盐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有许多制盐企业在行动,为自身的发展,兼并重组、实施多元化,与下游联合,延伸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本报告将帮助盐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本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研究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特别感谢!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长期对制盐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从当前制盐行业的宏观景气状况出发,以制盐行业产销状况和产品需求走向为依托,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制盐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态势。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制盐行业界定及市场环境、采盐行业和盐加工行业发展状况、制盐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制盐行业的竞争格局、制盐行业体制改革分析、制盐行业市场营销分析、制盐行业重点区域发展现状与前景、制盐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以及制盐行业的投资与前景预测。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制盐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制盐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一章:中国制盐行业发展综述
1.1 制盐行业统计标准
1.1.1 制盐行业数据统计标准
1.1.2 制盐行业统计数据种类
1.1.3 本报告研究方法概述
1.2 制盐行业报告范围研究界定
1.2.1 制盐行业定义
1.2.2 盐业产品分类
1.2.3 制盐产业链分析
1.3 市场环境对行业的影响评述
1.3.1 制盐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食盐专营办法》
2、《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3、《关于推进盐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4、《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5、《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2、城乡居民收支水平分析
3、生活必需品市场发展分析
4、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展望 1.2.4 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3.2 制盐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3.3 全国人口数量增长情况
1.3.4制盐行业节能减排潜力
1、制盐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整形医院行业投资战略规划分析
中国整形医院行业进入黄金十年,高昂的利润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将整形医院行业推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投资热点。另一方面,中国整形医院行业乱象频现,部分国内整形医院竭力扩大规模,广招专家并且重金投入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医院成本虚高、虚假信息随处可见、医疗事故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握好行业发展脉博、理性投资也便显得极为关键。
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指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即进入中等发达的小康社会后,对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的需求会增加10%左右。2010年,我国美容产业总产值已突破4000亿元,并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递增,预计未来5年还将翻一番。
美容产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医疗整形美容手术例数每年以100%左右的速度增长,已成为继房地产、汽车、旅游和电子通讯之后的又一大消费热点,但与此同时,美容行业也成为被消费者投诉最多的行业之一。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数据,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从当前行业市场环境出发,以市场需求作为依托,详尽地分析了中国企业当前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运营情况。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几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行业生产单位、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医疗机构细分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