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安阎良高新区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之三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考察报告
一、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由来
陕西是中国航空工业最密集的省份。有41个大型航空企事业单位,其中工业企业28家,研究院所5家。生产大型轰炸机、“运七”、“运八”、“飞豹”歼机轰炸机、预警机、无人机等。但多年来陕西省总感到航空产业优势发挥不出来,主要原因就是军工体制封闭,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能够盘活资源的载体和平台。为此,西安市在2002年开始向国家申办航空产业基地,在得不到批准的情况下转而采取由西安高新区创办二级园区的办法,于2003年成立了西安高新区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园。鉴于既成事实和陕西省上下的不断争取,国家终于在2005年批准建设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西安市一个独立的国家级专业开发区。而此时,西安高新区已投入了6300万元建设资金,完成建设投资3亿多元。
二、基地的规划、基础优势与定位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由核心区、扩展区两部分组成。
阎良是基地的核心区。核心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1
除了基地挂牌前已有的约11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外,待开发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扩展区为陕西关中地区,涵盖西安周边的航空企事业单位。
作为基地核心区的阎良区是西安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距市中心和咸阳国际机场都是50公里,各类交通发达便利。阎良区航空产业聚集,是中国唯一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地区,是亚洲最大的航空产业基地。区内有中国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飞行实验研究院等单位,航空产业职工3万多人,航空科技人才1万5千多人,这些为基地建设提供了雄厚基础。
基地核心区布局与阎良城区总体规划结合进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发展目标是:建设集航空整机制造中心,国家航空高技术研究、设计、试验中心,国际性的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中心,航空旅游、会展中心为一体的亚洲最大、世界著名的航空产业城。
三、发展现状
基地成立了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由西安市一名副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为市管正局级。
当前,基地管委会工作的重点是5平方公里新建区的规划、建设、招商。今年一月,基地管委会代表陕西省,积极参加空客A320整机制造项目的竞争。与国内其他三个竞争
者相比,阎良基地在技术和产业基础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但由于空客方面和国内的一些原因,基地管委会认为自己中标的可能性极低。加之国家尚未具体推动大飞机研制规划,因此,基地管委会认为,远期看不能放弃民用大飞机项目,但近期重点要放在市场潜力大、利润率较高的航空零部件生产项目上,也积极考虑上小型飞机制造、飞机维修、客机改货机等产业项目。
作为刚刚起步建设的开发区,基地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如,国家没有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因此除了得到土地规划和国家级开发区的牌子外,其他政策还需要继续争取;与阎良区、中直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尚未理顺,三方互动还不充分;国家在航空领域的管制、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不尽人意,对基地面向市场需求,自主拓展产业空间的制约还很大;国家民用航空产业政策还不明朗,等等。
四、借鉴与建议
1、西安市从体制角度思考航空产业资源整合问题,值得借鉴。沈阳市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也可以通过创建产业园、产业基地等方式,搭建平台和载体,吸引、整合沈阳乃至黑龙江省的巨大航空产业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阎良基地考察时,他们反复提到沈飞2005年的产值已经超过了西飞,认为一定有市场机会,正计划来沈阳洽谈合作。可见如果我们自己不主动整合,就可能被别人整合。
2、创建沈阳航空高科技产业园有现实紧迫性。黎明公司正筹划在**建设工业园,反映军工大企业有走出原有天地求发展的内在动力。但这种自建产业园的方式有明显不足:一是难以摆脱原有体制束缚,进步有限;二是不能与行政资源和政府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发展成本、思路、眼界、空间等都有局限;三是难以承担资源整合重任。因此,政府出面,积极构思、推动航空高科技产业园创建,搭建集体制、政策、服务、空间等要素于一体的发展平台,引导企业走出封闭、激活资源,共同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阎良基地的经验,航空产业园必须把吸引国外投资和开展对外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航空产业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和现阶段国内外航空科技水平差距过大的现实决定的。
3、沈阳在航空产业综合实力上稍弱于西安,但在全国仍然是少数的航空产业基地之一,在临海、商贸发展、经济圈建设等方面又优于西安。因此,规划航空产业园、空港城时,可以将桃仙机场临空经济、大**建设战略、高新区的体制与政策资源、黎明航发、沈飞等航空企业的经营战略等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以更宏大的眼界全面统筹规划具有沈阳特色的立足当地,面向东北、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的区域航空、航天、临空经济发展基地(园区、航空城)。基地可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区来管理,或独立设置,或定为某区的开发区(二级园区)。管理运作上,除考虑设立管委会外,应
建立由沈阳桃仙机场、南方航空公司、沈阳各航空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的基地建设咨询委员会和以上各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4、规划工作要先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形态正加速到来,已经引起各地的积极动作,抢占这一新的竞争制高点。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有关部门已经把空港城作为支撑大**发展的主要支柱进行了初步规划,提出了建设总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机场控制区55平方公里、临港发展区25平方公里),集航空客运、物流、会议、会展、居住、商务办公、高科技产业、保税、出口加工、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空港新城区。但这些都只是意向性的,没有与航空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下一步应结合大**战略实施,组织力量专门研究,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机构进行具体规划,规划有了就有利于招商,有利于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控制。航空制造业方面应以面向国际的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和民用航空服务产业为重点,同时积极争取上小型飞机制造和大型飞机维修项目等项目,对客机改货机项目也应进行研究和关注。
5、空港城用地指标应积极向国家争取。如果将空港城与新区、高新区统一规划和管理,可考虑将三环内新区的部分建设用地规划调整到空港城,新区开发主轴转向沿机场高速路(应尽快转为市内路)方向,疏港(沈本高速)高速路
可与未来的沈阳南北快道建设结合,东移至目前的沈丹路沿线,高架通过新区,沿未来的五爱桥(隧道)过浑河。新区三环内汪家地区则可考虑永久性地留作城市生态保护地,农用地不必变性,只进行高水平的村镇改造,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
第二篇: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之二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察报告
一、发展概况
到2004年底,西安高新区已完成34平方公里的配套,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00亿。主要指标连年保持30%以上增速。2004年实现GDP 208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9.1%和44.8%。经济增量占全市三分之一,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成为西安的最大经济增长极。
高新区注册企业7130家,其中外资企业660家,高新技术企业951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达40余家。年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8家,过10亿元企业16家,过亿元企业110家。有24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占陕西省的75%。
近几年,西安高新区平均每天成立3.7家科技企业,平均每天转化3项科技成果,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000多项。70%的产品出自本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占总收入8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销售收入占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的81%。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高新区之首。
二、三条基本经验
西安市委常委、管委会主任景俊海在总结西安高新区发展时说:基本经验有三点,一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从高新区成立至今,西安市委、市政府换了几届,但始终把高新区作为全市分量最重的区来看待,集中全力支持。高新区没有法定授权,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没有两个一把手全力以赴的重视是不行的。二是成功的企业化运作。高新区建设初期和新园区建设,注意通过建设集团等管委会控股企业发挥先导作用,敢于带头投入、大规模投入、超前投入,尽快做熟基础配套设施和大型孵化器等政府投资项目,待市场吸引力增强,其他企业投资积极性提高,管委会所属建设集团等企业则尽可能退出一般性竞争,为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让出开发空间。这对加快开发速度,提高开发的收益和质量都有好处。三是明确高新区使命,始终把孵化器建设作为高新区的立区之本,举高新区的大旗不动摇。高新区创造GDP很重要,本地政府重视,高新区应该挑担子,能交了差,但同时一定要明确这不是高新区的本职工作。科技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强,靠创新才能生存,大企业一般是搞集成,把小企业创造的成果拿过去。与中央政府孵化跨国企业,省市政府孵化大企业不同,高新区就是要孵化科技中小企业。政府要通过孵化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环境、配置资源,为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服务。大量中小型科技企业集群创新创业的生机与活力是西安高新区今天
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具体做法
1、孵化器建设
一是把孵化器看作是大量中小科技企业集聚的系统空间,从培育富于活力的科技企业集群角度抓孵化器建设,确保孵化器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二是对孵化器敢于大规模投资、超前建设,不怕过剩,目前各类孵化器总面积已近30万平方米。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得当,做好服务,在科技基础雄厚的中心城市,孵化需求不是问题;三是实行企业化运作。管委会取消孵化器的行政事业费预算,只对专项建设项目拨款,与此同时,孵化器取得的经营收益也不需上缴管委会;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孵化器的资金支持,上级给多少,高新区配套多少。2005年,西安高新区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就争取到了3.2亿元的各种创业扶持资金,在全国高新区中是最多的。
2、创业投资
西安高新区认为,如果没有创业投资的活跃,技术创新活跃就难以为继。为了吸引创业投资公司进区服务,西安高新区会同工商部门制定了5条政策,解决了创业投资公司注册与政策待遇问题。即,按有限公司注册;注册资本不低于50万即可;可全额投资;50%以上风险投资投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公司即可视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区内高新技
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每笔风险投资可抽取3%作为风险准备金。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吸引了200多家创业投资公司落户,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还创办了担保公司,主要目的是发挥探索引导作用和对接、吸引国家、省、市的专项担保资金入区。
3、管委会内部考核制度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内部实行严格的季度、计划与考核。计划与考核的对象涵盖管委会的每一项职能、每一项工作,全部量化,计算分值,把工作任务完成百分比的平方作为奖金发放的比例数,以加大奖惩的力度。考核分职员、副处级、处级三个层级进行,在同层级考核中处于末位的降一级使用,连续两年位列后10%的也降一级使用。考核结果不仅与自己,也与其上级领导的奖金层层挂钩。对考核评价有异议的,可提出申诉,由管委会主任裁决。
4、体制创新
西安高新区把体制创新当作高新区的生命来看,不仅自身不断创新,对进区企业的体制创新也有要求。例如,不管企业的名气、规模、投资有多大,只要是国有独资的生产企业一律不准进区落户,要进区就必须合资转制。这种看似歧视性的做法却让很多进区投资的国有企业尝到了转制的甜头,企业、高新区、社会全面受益。
5、敢于大手笔超前投资
西安高新区对认准的事情,敢于在科学规划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大手笔、集中、超前的投资建设。如,在土地大面积整理储备、大范围整体开发、大规模标准厂房建设、大规模孵化器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形象与效益的双丰收。管委会高质量的建设投资与管理,增强了市场资源积极跟进的信心,保证了管委会的超前投资不出现大的败笔。
第三篇: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政策研究室2007-07-30来源:作者:
[ 字体: 大 中 小 ]
北海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金秋十月,我们慕名前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国家级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其创业的精神、创新的机制及其辉煌的业绩,令我们由衷的佩服。所见所闻,让我们惊叹不已,大家都为这次考察来之太迟而感到遗憾。我们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应向西安学习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一、西安高新区的辉煌成就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发展成为集科技开发、科技产业、优雅人居为一体的新城区。目前开发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从业人员14万多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体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
今年1-8月,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7亿元,分别占西安市的16.9%、10.3%。技工贸总收入连续数年保持近80%的增速,拉动西安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成为西安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西安高新区还获得了多项桂 冠:
——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考察认定为中国6个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开发区之一。
——综合指标列全国53个高新区前4位;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通过了IS0900l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认证;多次被评为国家先进高新区。
——首批被国家确认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4个科技工业园区之一;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6个高新区之一。
——1800多项科研成果列入国家、省市各类产业扶持计划;是全国唯一一家“创新基金扶持企业过百家”的高新区;实施国家各类产业计划达500多项,总数居全国高新区之首。——其创业服务中心是国家首批认定的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并被批准为国际企业孵化器、全国高新区先进孵化机构;其软件园、火炬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西安交通大学科技产业园、西北工业大学科技产业园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科技园。
——是中国西部地区风险投资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曾被《数字财富》杂志评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被《科学投资》杂志评为十大本土风险投资机构之一。可是谁能想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初只是靠西安市政府拨款10万元起家的!
二、西安高新区运行机制及其特点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1991年6月,西安高新区创办之初,市政府只给了10万元的开办费,没有国有资产可以管理,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但西安人立足自身优势,以开拓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创造了中国西部发展的奇迹。奇迹的产生,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这便是西安高新区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企业转的运行机制。
1、创新体制出效率
西安高新区始终致力于建立一个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要求,有利于迅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新型管理体制。“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模式是其重要特征。其管理体制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决策层,即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及部分区县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制定高新区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高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层次是管理层,即以“精简、高效、服务”著称的高新区管委会。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被授予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具有一级财政权限以及规划、建设、土地开发、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进出口业务等经济管理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市政、市容、物价等业务由市级主管部门授权委托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是:管委会有别于一级政府,却具有市级经济管理和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不同于企业,但具有企业化运作的机制。另外,管委会内部机构不与区外政府部门对口设立,管理人员不到100人,对口市上60多个部门。这种精干、高效的管理机制,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将政府行为优势及企业行为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个层次是经营服务层,即管委会下设的高科集团。管委会主任兼高科集团董事长。第一次创业时期(1991-2001),管委会与高科集团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但进入第二次创业时期(2002-),除党组织外,管委会与高新集团已经分家。该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房地产滚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技术引进、产品推销等方式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
西安高新区的实践证明,一流的干部队伍,一定能创出一流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一个公开、公平、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
2、创造条件聚人才
西安高新区千方百计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目前,高新区从业人员14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近1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500多人,博士近1000人,硕士3000多人。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聚集为高新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保证。西安高新区积极鼓励多方力量共同培育人力资源市场,目前已有20多家人才机构进入高新区,形成了国家、合资、私营多元化的人才市场格局和平等合作、多层次、网络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在高新区,企业可以委托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全方位的人事代理,将本企业诸如员工招聘、人员调动、人事档案管理、离职、退休手续、结婚生育、出境申请、职称评定、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交纳等业务委托人才服务中心代为办理,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益。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中,实行不限指标、不按工龄排队、不限单位性质、不规定身份、不划定区域的“五不”政策,以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标准评定职称。高新区还出台了《向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奖售成本住宅房的办法》、《关于加快西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吸引留学人员创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区内大多数企业都建立起了比较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实行了年薪制、风险抵押经营、持股经营、期权、员工持股等激励办法,而且实行了科研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薪金分配与个人价值、个人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3、孵化器多元化、多层次
西安高新区创办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即企业孵化器。近年来又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兴办了大学科技园、软件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专业孵化器,已初步形成了以创业服务中心综合型孵化器为核心,其它科技园专业孵化器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孵化培育体系。
4、风险投资壮大科技企业
西安高新区制定了《关于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准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拓宽吸引民间资本渠道,为风险投资退出建立了一个平台;建立了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了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机制;建立了以高新区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种子基金,每年出资1000万元,由创业中心运作,重点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创业;西安高新区及时引入了风险投资机制,已相继成立了1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注册资本30多亿元,境内外有l60多家投资机构向高新区企业提供了20多亿元的风险资金。
5、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西安高新区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进行园区建设,为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西安高新区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创新之处是将新建区和政策区结合起来,使其优势互补。西安高新区充分利用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代表政府负责高新区范围内土地的统一征用、拆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签订以及权属登记。成立了西安高科集团,负责园区的资金融通、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和市政设施建设,创出了管委会负责规划管理,高科集团组织成片开发、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同步推进的开发建设新机制。他们还借鉴国内外科技园区的经验,把高新区规划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生产、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娱乐服务等为一体,功能合理划分的科技产业园区和新市区。
三、启发与建议
1、高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西安高新区不仅在技术创新上起步早、发展快、开发体系较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创新上独树一帜,并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西安高新区的巨大成就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体制创新对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环境的营造以及高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通过体制创新,西安高新区理顺了管理机构、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建立了一个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社区管理更趋国际化、更加符合科技园区发展的新模式。为什么西安高新区能在仅有10万元开办费的基础上取得今天的成就?深层次的原因正在于此。北海高新区尽管起步晚、底子薄,而且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在先进高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只要能在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人才使用创新以及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上狠下功夫,并抢得先机,就一定能够在要素市场上搭建一流的资源平台,积累足够的要素资源,实现超常规发展。因为土地要素是可以置换其他一切资源的稀缺资源。我们要向西安高新区学习的东西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创新精神。
2、高新区创造效益的前提是聚集人才
西安高新区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奇迹是人创造的,科技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北海高新区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立足北海自身的优势,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积极培养人才。可以借鉴西安的经验,首先要培养和锻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高新区干部队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3、风险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保障
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风险投资这一催化剂和资本市场这一孵化器。在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西安高新区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配置”的方针,建立了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北海应当根据实际尽快制定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拓宽吸引民间资本渠道,促进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同时要及时建立起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融资机制。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高新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西安高新区之所以成就显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批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北海高新区必须实施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战略,大量吸纳和聚集外部资源和要素,并抓住全
球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的机遇,全力引进有行业带动力的跨国公司,以形成有高度产业关联度的“产业航母”,并通过嫁接高新技术,全力打造园区的产业优势。按照北海“一区多园”的运作模式,北生生物制药孵化基地、银河软件孵化基地以及国发海洋生物技术孵化基地作为北海上市公司的核心研发基地,其龙头效应正在显现。联姻上市公司,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参天大树,形成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是北海高新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5、建立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
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保持高新区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动力。北海高新区必须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程,努力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培育和创造具有北海特点,适应时代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新区企业文化。要鼓励敢字当头,敢闯敢试,张扬个性,宽容失败,坚韧不拔,依靠科学致富等创新文化观念,形成“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和“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高新区精神。
第四篇: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咸阳高新区管委会赴西安高新区考察学习组
(2011年11月9日)
11月9日上午,咸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烨带领经济发展局、招商局、国土分局、考核办、创业中心,以及高科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一行7人,对西安高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参观西安高新区展示厅和座谈交流,重点学习了西安高新区内部管理、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与创业中心发展、开发建设公司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所见所闻,让我们惊叹不已,其创业精神、创新机制及辉煌业绩,令人由衷佩服,深受启发,获益非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安高新区基本情况
西安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6月,位于西安市西南角,是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高新区,是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战略发展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高新区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由占地80平方公里的主体区和占地7平方公里的长安通讯产业园、20平方公里的草堂科技产业园两块“飞地”共三部分组成,目前已开发完成45平方公里。西安高新区已累计注册企业15000余户,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000多项,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008.84亿元,同比增长30.3%;工业总产值 2634.11亿元,同比增长30.1%;工业增加值834亿元,同比增长30.2%;大口径财政收入118.47亿元,同比增长4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06亿元,同比增长37.7%;利用外资5.46亿美元,同比增长36.31%;利用内资253.54亿元,同比增长36.31%。西安高新区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考察认定的中国6个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开发区之一,是国家首批5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是国家6个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技术园区的高新区之一,是中西部经济规模最大、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
西安高新区始终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大胆探索。按照“及时、需要、周到”的要求,确立了充分授权、统一管理、开放运行的管理体制,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一区多园、组团开发、县区合作的开发模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全员聘任、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的园区文化,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政务环境。按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宗旨,建设了20个专业孵化器(8个国家级)、4个大学科技园,建设了西部首家、全国第4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建立了12家技术与产业联盟、77个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中国最优越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和最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聚集能力,其中创业中心成为国内最好的孵化器之一,荣获了亚洲孵化器大奖。2008年7月,西安高新区正式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工作,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施“三步走”战略,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科技创新之城,成为拥有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企业的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目前,西安高新区正在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重点建设“两带四区七园”,即以高新路、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为轴线的万亿元现代服务产业带,贯穿现代商业聚集区、总部经济聚集区、创意产业聚集区、金融商务聚集区等四区;以西三环亚迪路快速干道为轴线的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带,贯穿创业研发园、软件园(软件新城)、先进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口加工区、长安通讯产业园、草堂科技产业园等七园。
二、西安高新区运行机制及其特点
1991年6月,西安高新区创办之初,市政府只给了10万元开办费,没有国有资产可以管理,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但西安高新人立足自身优势,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企业转,奋力开拓,创造了中国西部发展的奇迹。
1、创新体制出效率。西安高新区始终致力于建立一个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迅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新型管理体制。“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模式是其重要特征。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 门及部分区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是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决策层,负责制定高新区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高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精简、高效、服务”著称的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西安高新区的管理层,被授予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具有一级财政权限以及规划、建设、土地开发、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进出口业务等经济管理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管委会有别于一级政府,却具有市级经济管理和部分社会管理权;不同于企业,但具有企业化运作的机制。管委会具有“部门、编制、人员、薪酬”4个自定权,自主设立有党工委办、管委会办、发改商务局、人事保障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国土房管局、社会管理局、投资促进局等大部门(每个部门下设若干二级部门)和各园区管理办、征地拆迁办、人才服务中心、市政设施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等,并在相关部门加挂有市国土、规划、执法分局的牌子,市工商、税务、质监、公安等在高新区设有派驻机构;管委会自主决定人员的进出和管理,任命的中层,市委组织部备案认可,并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体系,可以流出;建立了与严格考核制度相配套的薪酬制度。这种精干、高效的管理机制,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将政府行为优势及企业行为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创业中心、高科集团是管委会下设的经营服务层,两个单位完全实行企业化独立运作,分别通过孵化器建设、专业服务、股权投资,房地产滚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产品生产等方式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服务。西安高新区的实践证明,一流的干部队伍,一定能创出一流的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一个公开、公平、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
2、创造条件聚人才。为吸引和聚集各类科技人才入区创新创业,西安高新区实施了百名院士创新创业计划、百千万科技人才创业计划、知识产权跃升计划、青年创业计划和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计划等,积极帮助科技人员转化成果、创办企业。采取科技立项、种子基金、小额贷款、房租补贴、创业辅导等方式,降低创业风险;通过信用担保、风险共担、股权投资、产权质押等途径给子支持,加快成果产业化;运用贷款贴息、债券信托、上市上柜等方式推动企业发展。目前,西安高新区参与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68人,留学回国人员2600名,列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获得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授牌,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聚集为高新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保证。西安高新区还积极鼓励多方力量共同培育人力资源市场,目前已有20多家人才机构进入高新区,形成了国家、合资、私营多元化的人才市场格局和平等合作、多层次、网络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在西安高新区,企业可以委托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全方位的人事代理,将本企业诸如员工招聘、人员调动、人事档案管理、离职、退休手续、结婚生育、出境申请、职称评定、养老、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交纳等业务 委托人才服务中心代为办理,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益。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中,实行不限指标、不按工龄排队、不限单位性质、不规定身份、不划定区域的“五不”政策,以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标准评定职称。区内大多数企业都建立起了比较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实行了年薪制、风险抵押经营、持股经营、期权、员工持股等激励办法,而且实行了科研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薪金分配与个人价值、个人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3、搭建平台促转化。西安高新区建设了软件、光电子、集成电路等20个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专业孵化器和4个大学科技园,设立有创业服务中心和专业孵化园区,搭建以特色服务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形成了综合型——专业型——加速型的孵化培育体系,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准入、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设立了每年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2亿元创新基金、2亿元风险投资担保基金,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了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机制。为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和企业的合作,西安高新区建立了通讯、电力电子、石油服务等13个产业基地和77个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8所“211工程”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 协议,共建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组建卫星应用、激光应用、移动互联网等13个技术与产业联盟,与6个工研院开展了深人合作,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建设了西安科技大市场和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开展技术交易、仪器共享、人才创业、企业融资、政策服务、知识产权等系列服务,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2010年,西安高新区完成技术交易额12.6亿元,同比增长34%。
4、招商引资提实力。西安高新区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非常注重引进高技术项目、外资、大项目和企业总部,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和审核程序,项目评审时,招商部门汇报完毕后回避,完全根据专家意见决定是否入区和供地亩数。到2010年底,已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创办外商投资企业971家,其中有21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了100多家国内外企业的全国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总部,成为中西部总部经济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在四大主导产业领域形成了通讯、光伏与半导体照明、电力设备与能源技术、电子元器件、汽车、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创新型服务业等八大产业集群,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拥有华为、中兴、GE、比亚迪、法士特等一大批龙头企业。2010年,西安高新区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过50亿16家,过10亿60家,过亿 元230家,目前,西安高新区的财政收入有90%以上来源于企业税收,不再依靠土地运作增加收益。
5、经营城市搞建设。西安高新区用经营城市的办法进行园区建设,为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西安高新区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创新之处是将新建区和政策区结合起来,使其优势互补。西安高新区充分利用市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代表政府负责高新区范围内土地的统一征用、拆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签订以及权属登记。成立了西安高科集团,负责园区的资金融通、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和市政设施建设,创出了管委会负责规划管理,高科集团组织成片开发、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同步推进的开发建设新机制。西安高新区还借鉴国内外科技园区的经验,把高新区规划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生产、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娱乐服务等为一体,功能合理划分的科技产业园区和新市区。
三、启发与建议
1、高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西安高新区不仅在技术创新上起步早、发展快、开发体系较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创新上独树一帜,并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西安高新区的巨大成就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体制创新对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环境的营造以及高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体制创新,西安高新区理顺了内部管理机构、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建立了一个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更趋国际化、更加符合科技园 区发展的新模式。咸阳高新区尽管底子薄,但在先进高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只要能在管理创新、政策创新、人才使用创新上狠下功夫,改变目前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
2、高新区创造效益的前提是聚集人才。西安高新区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科技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咸阳高新区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千方百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积极培养人才。可以借鉴西安的经验,首先要培养和锻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高新区干部队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3、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投资这一催化剂和资本市场这一孵化器。在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西安高新区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配置”的方针,建立了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咸阳应当根据实际,加快孵化器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和孵化企业种子基金,建设面向社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制定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同时要及时建立起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政府支持和企业自筹为两翼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资金来源社会化、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投资环境宽松化的融资机制。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高新区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西安高新区之所以成就显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批实力强劲的龙 头企业。咸阳高新区必须实施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大量吸纳和聚集外部资源和要素,以形成有高度产业关联度的“产业航母”,并通过嫁接高新技术,全力打造园区的产业优势。在项目选择上,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和审核程序,选好项目。
第五篇:高新区考察报告
重庆、成都、西安三市高新区考察报告(规划)
为了提高南宁市高新区的管理水平合总体规划设计水平,借鉴学习其它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总体规划设计经验及设计理念,2002年7月31日,在南宁市高新区管委会黎世龙副主任和南宁市高新区规划局陈云平副局长及南宁市高新区建设局李萌副局长的带领下,一行6人到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考察学习。
一、重庆高新区考察报告
重庆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总用地面积2.5平方公里,发展至现在建成区的总用地面积为2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3万人。1995年完成高新区总体规划编制,1996年编制新区的控制性规划,用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1998年编制六塘子控制性规划。2001年邀请法国夏氏公司做了70公顷的城市设计。从今年开始,增加两个镇(用地面积为50平方公里左右)即北部新区。
高新区内一区多园,依托研究单位发展。进驻工业均为一类工业,工业区与住宅区相对独立。严格控制规划,若小范围的调整,可等面积置换。园区内新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不低于25%,绿地覆盖率为50%,房地产开发容积率为2.5。建筑后退红线:主干道为5米,次干道为3米,支路为1.5米。工业区内的服务设施集中考虑;路网密度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道路为自由式布置。
二、成都高新区考察报告
成都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集中新建区位于成都市正南方,总面积4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4万人,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长约
6公里,与老城区紧密结合。1996年邀请了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专家作为设计顾问,由成都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高新区进行总体规划编制。
成都高新区是成都市副中心和科技新城,是高新技术产业前沿,是配套完善、活力四溢的新城区。其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向东(机械加工)、向南(高新经济产业)发展。
高新区主要以组团的形式发展,主要分为四个组团。
1、起步区组团
总面积为6.33平方公里,包括起步区工业园一期、芳草小区、紫荆小区、肖家河小区、总人口规模12万人。
2、新园组团
总面积为7.04平方公里,包括起步区工业园二区、新加坡工业园。
3、站南组团
总面积为15.17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为10.18万人。
4、大源组团
总面积为11.9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为6.4万人。
高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横向有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和外环高速路,纵向有天府大道、元华路、成雅高速路和机场路。快捷便利的交通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势。
天府大道城市设计:设计总面积3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
1、站前交通集散区及商业服务区
主要包括:铁路客站、地铁站、公交汽车始末站、长途汽车站、出租汽车站、公共停车场、商业、旅馆、餐饮和娱乐等建筑。
2、中央商务办公区
主要包括:商务办公、金融保险、贸易、大型商业和酒店等。
3、行政中心区
主要是未来大型的市民广场和规划行政区。
4文化科技博览区
主要包括:中央绿化公园和科技园。
5、科技园区
高新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工业容积率不大于1.5,住宅的容积率不大于1.6,建筑密度控制在35%左右,建筑间距为1:1。
三、西安高新区考察报告
西安是位于中国地理位置中心的西部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且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西安是中国西部航空、铁路和公共交通运输的枢纽,有100多余条国际、国内航线,有连接中国东南西北的十字铁路大通道,即将建成的8条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将使这里成为中国陆路交通最便捷的城市。
西安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当时的总用的面积为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建成区总用地面积为34平方公里。现在正申报扩建至109平方公里。
西安高新区处于西安南郊科技教育区,是西安人口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西安自然和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
西安高新区有以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科技研发体系。
有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62000平方米,目前是中国服务功能最全、孵化面积最大的孵化器。
有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以“种子基金”、信贷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服务于企业从初创到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
有企业经营服务和射去服务体系。设有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服务中心、社会保障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发展提供要素配置、市场开拓、社区生活等全方位服务。
西安高新区基础设施先进、配套功能完善,高标准的路网、通讯、水、电、气、暖等公用设施齐全。建有中国西北地区一流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公园、高尔夫园、宾馆、国际俱乐部、保税仓库、住宅别墅区等配套设施,既适合科技企业研发、生产,也适合科技人员居住、生活。
建设了100兆园区宽带光纤网络,实现了1000兆到园区、100兆到楼下、10兆到桌面,为企业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
注重园区绿化和清洁生产。总绿化面积53万平方米,绿化地率36%。
四、经验总结
高新区的用地性质经常变,其规划是滚动的规划。对高新区的规
划需要有前瞻性的考虑,战略性的控制,地标性的分割。1、2、3、4、5、规划要突破地域文化 进行多元文化的规划设计 高新区的发展应是多功能、多元化的发展 营造人气、以人为本,服务配套设施齐全 形成高新区的文化,主要与传统文化的区别,营造活跃的社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