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农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指南
2013年自治区农村服务体系
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指南
2013年,继续将“自治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与“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合并为“自治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合并安排资金总额3000万元。项目工作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项目确定原则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严格申报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本《指南》规定程序申报、审批项目。各地州市、县市党委农办负责辖区项目申报的组织、督查和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到位使用、监督和检查。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支持农产品外销平台、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建立农村信息化示范乡村。突出支持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确保项目资金用实、用好、发挥效能。
---坚持绩效评价的原则。严格绩效评价,明确绩效目标,按年度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切实加强对自治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到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项目资金必须按时拨付,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坚持整合使用资金的原则。整合各方支农资金投入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挥好财政资金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项目支持重点
一是重点支持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开拓我区农产品内地省区市场,提升我区农产品市场的档次和规模,拉动产业发展升级。二是支持在一定区域内对产业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的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使其形成特色、专业的农产品批发集散地中心。三是支持在一定区域内对农产品流通拉动作用大、市场管理机制新、投资渠道畅、工作积极性高的农村中心集贸市场建设。四是支持开展以现代物流、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市场建设,用现代营销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五是继续开展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乡村建设,引导电信运营企业投入推进全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农村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乡村政务、科技、市场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应用。
项目支持内容。项目资金主要支持外销平台网点建设,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市场地面硬化及交易厅棚建设;农产品购销网络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软、硬件的配备和购置,信息发布终端及网络建设等。
三、项目申报要求
各地、州、市的项目申报工作由地、州、市党委农办负责牵头会同财政局组织开展,具体程序为:
1、项目申请单位按要求明确项目建设现状、周期和申请理由,说明资金使用方向及预期绩效目标,填写《自治区
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报县(市)委农办。
2、各县(市)委农办负责牵头会同财政局,组织有关部门对申报项目审核后,报地、州、市党委农办。
3、各地、州、市党委农办负责牵头会同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对县(市)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后,以正式文件(地、州、市党委农办、财政局联合行文,项目申请书为附件)一式3份,于10月15日前报自治区党委农办市场信息处2份,抄报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处1份(财政厅内网报送电子件)。
4、自治区党委农办会同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上报项目进行审定后,提出项目安排意见,报请自治区领导批准下达。
5、项目经自治区批准下达后,各地州市、县市财政应及时将项目资金下达各项目执行单位。自治区党委农办将会同财政厅对大中型项目进行抽查。
第二篇: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
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试行)
第一部分 农村中医药工作政策措施
农村中医药工作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作用,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完善农村中医药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扶持和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一、组织领导
(一)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县政府工作目标。
(二)制定本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建设好1所县中医医院、在县综合医院和每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好中医科和中药房、提高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及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三)建立县乡政府及卫生、发展改革、财政、人事、药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共同推动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
(四)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占全县卫生总事业费10%以上,用于中医药基本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五)县卫生局有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局长,设立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干部,分管局长和专职干部要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全县中医药工作情况,每年参加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中医药相关培训。
(六)加快农村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培养计划。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农村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七)建立县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并纳入对其管理人员工作的考核指标,具体指标可根据本《指南》其他部分制定。
二、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中医药作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县中医医院应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将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作为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
2.将中药品种(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应将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
3.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个部委局《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卫农卫发„2009‟68号)有关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的要求,重点提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和地方增补药品的中药有关费用的报销比例。
4.制定提高补偿比例等鼓励政策,引导参合农村居民选择应用中医药服务。
(二)基本药物制度
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并以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为重点,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和《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培训。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中医药服务的要求,在孕产妇、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加大中医药健康教育力度,逐步扩大在中医体质辨识基础上开展养生保健的人群范围。
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设计具体中医药服务项目和内容(即中医药服务包),以提供1至数次专门中医健康指导的形式,分别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提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优势和作用。
有条件的地区应探索将中医药防治在校学生和老年人等易感和聚集人群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在安排县级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时,将县中医医院与县综合医院同等对待、统筹考虑,保证县中医医院同步建设与发展。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时,要将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并将中医药科室建设和中医药服务提供作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公立医院改革
加强运行管理,建立以公益性和中医药特色为核心的中医医院监管制度。在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时,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在投入上予以倾斜的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补偿机制。
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内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对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财政补贴试点工作,以补偿机制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三、其他政策措施
(一)加强中医药全行业管理,将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工作作为本地区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应严格执行相关中医药标准规范。
(三)建立全县中医药工作档案,包括中医药机构、科室、人员、服务等基本情况以及中医药学术和科研情况等。
(四)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研究制定鼓励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的政策,并研究开展中草药标准化种植。
第二部分 县级中医医院建设
县级中医医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龙头,是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承担农村中医药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任务,接受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转诊,承担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和适宜技术推广、乡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及业务指导等任务。
一、基本任务
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本条件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对县级中医医院的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县级中医医院的龙头作用。
二、基本条件建设
参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县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卫办规财发„2009‟98号)的有关要求,开展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临床科室基础条件建设;积极配备现代诊疗设备,特别注重加强中医诊疗设备的配置(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目录)。
三、内涵建设
(一)科室设置
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命名规范,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8‟12号)要求。有条件的一级临床科室进行二级专业分科或设专业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开展建设。急诊科应成为当地急诊急救网络的主体或重要成员单位,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救治工作,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按照《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4号)设置中药房,面积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中药制剂室。
(二)人员配备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国中医药函„2009‟148号)的要求,合理配备人员。院级领导班子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60%;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药剂部门负责人任职条件应符合要求。
重点(特色)专科(专病)学术带头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三)中医药特色建设
重点建设2个以上中医特色专科,并以专科为依托,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逐步实施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临床路径。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鼓励创新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要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等文件要求,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治未病”中心),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治未病”工作的指导。
(四)中药药事管理
按照《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11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11号)、《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3号)、《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和《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意见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9号)的要求,提供中药饮片调剂、煎煮以及中药制剂服务,合理使用中成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4号)的要求,推广应用小包装中药饮片。鼓励有条件的县中医医院研制医院中药制剂。中药房设置达到《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4号)的要求。
(五)中医药文化建设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54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23号)的要求,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民族和地域文化特点,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建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通过诊疗行为、教学传承以及医院建筑设计、装修装饰等方面,体现“仁、和、精、诚”的理念。
(六)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在县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中医的特色和要求,逐步建立中医电子病历体系,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
四、中医药业务指导
建立县级中医医院基层指导长效机制,强化县级中医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业务协作,包括对口支援、双向转诊等,并作为考核和评价县级中医医院的重要指标。有条件的县探索实行县、乡中医药管理一体化。
设立基层指导科,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指导规划,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层指导科应配备必要的办公、交通设备,保证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第三部分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一、基本任务
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建设,使其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法,积极开展中医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对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进行指导和人员培训。
二、中医科建设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按照《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10‟3号)的要求,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
中医科作为乡镇卫生院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无床型卫生院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床型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中医康复治疗室。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可设置中医病床。
中医诊室集中设置,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每中医诊室净使用面积不低于乡镇卫生院每诊室平均净使用面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宣传介绍中医药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知识。有条件的可设置农村名老中医工作室,充分发挥当地名老中医特长,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服务。
中药房面积应当与乡镇卫生院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允许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可设置中药库和中药炮制室。
(二)人员配备
中医人员和中药人员总编制根据乡镇卫生院编制意见确定,其中中医类别医师人数占乡镇卫生院医师总数不低于25%。每个中医诊室至少配备2名中医类别医师,每个中医康复治疗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负责中药房的药剂人员应当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中药人员。
(三)设备配置
1.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电冰箱、计算机等。
2.中医设备:针灸器具、拔罐器具、刮痧器具、电针仪、艾灸仪、经络导平设备、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等设备。
3.设置中医康复治疗室的,应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等设备。
4.根据专科业务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5.中药房设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小型粉碎机、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一)中医预防保健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能在健康档案中记录中医体质辨识内容;能运用中医理论针对不同体质指导农村居民养生保健,并在健康档案中记录。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二)中医医疗
乡镇卫生院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通过门诊、住院、出诊、家庭病床等多种服务形式,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不少于10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并逐步形成1—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服务。
(三)中医康复
针对不同疾病和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方案,运用针灸、推拿、刮痧、熏蒸、拔罐、敷贴、中药等多种中医药技术方法,对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
四、中医药业务指导 建立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指导的长效机制,乡镇卫生院有部门或专人负责,通过组织乡村医生月(周)会、进修培训和业务骨干轮流下派、技术协作等多种方式,对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进行指导。
第四部分 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农村居民接受中医药服务的重要场所,对于提高农村居民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基本任务
广泛开展对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配置中医药设备,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法手段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人员配备
村卫生室应配备至少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应配备执业助理以上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
三、中医药设备配置
应配备电针仪、TDP神灯、中医治疗包(箱)(含针灸器具、罐具、刮痧板、艾条等)等中医诊疗设备。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可配备中药柜、中药饮片柜(药斗)。
四、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一)中医预防保健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中医医疗 通过门诊、出诊、家庭病床等多种服务形式,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能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允许乡村医生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
五、中医药文化建设
设置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栏,倡导村卫生室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五部分 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
农村中医药人才是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一、基本任务
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要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以学习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通过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跟师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特别注重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并引导农村西医人员学习和运用中医药。
二、培养目的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三、培养方式
(一)统筹不同形式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岗位培训与进修相结合,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普通与重点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二)根据培养对象、培养条件、培养内容,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农村中医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全科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农村中医药人员的服务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采用与中医药院校联合办班、选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专家讲座、专项技术培训、诵读中医药经典著作,举办中医药知识技能竞赛及电视电台专题讲座、网络远程视频教育等方式方法,开展农村中医药人才培训。
四、培养要求
(一)乡村医生培养
1.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4‟15号)、《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6‟15号)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纳入乡村医生在岗培训计划。其中,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为主的乡村医生每两年要接受100学时以上培训。
2.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鼓励开展农村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3.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52号),鼓励中医师承人员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4.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需求实际,参照《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方案》,通过考核和农民评议等程序将农村一技之长中医、民族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培养 1.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培训一名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均应经过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
2.通过招考录用、公开招聘、对口支援等方式补充中医药人员短缺。
(三)县级中医医院骨干人才培养
县级中医医院重点培养中医骨干人才,按“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和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选送中高级职称中医技术骨干到省级以上中医医院进修培训,聘请全国或省市知名中医药专家带教,通过强化中医理论培训和临床各科培训,提高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其他类别医师
1.重点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2.临床广泛应用、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中药人员
除加强中药基本知识和常用技能培训外,中药调剂人员重点掌握中药饮片的识别、炮制、鉴定等知识;制剂人员重点掌握中药制剂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知识。
(六)中医护理人员
开展以《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第六部分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及应用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种技术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方便、经济、实用、成熟、易于掌握和可持续的特点,对于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本任务
加强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机制,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分层分类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推广能力建设
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设在县级中医医院,有使用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的示教室及相关设备,有专门从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管理的行政科室及专人,有相对固定的从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师资团队。
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建设,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投影仪、电视、印刷设备、视音频采集编辑、计算机系统等设备,完善适宜技术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视频会议系统及网络培训等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遴选确定10人左右并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通过外出进修、临床实习、教学能力培养等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和能力。设立针灸、推拿、骨伤、刮痧、拔罐、敷贴、熏洗等临床实践科室。
三、技术筛选 适宜技术来源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系列丛书和地方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筛选确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地方筛选确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经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评价并合格,原则上不超过本地区筛选推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总数的30%。
四、推广培训
(一)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西医人员,重点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包括临床广泛应用、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
(二)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人员,重点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包括一般针法、一般灸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针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辨证施治能力培训。
(三)针对县级中医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类别医师,重点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系列丛书,包括平衡针、热敏灸、针刀等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
(四)《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系列丛书应做到每个适用对象人手一册。
(五)通过组织乡村医生月(周)会、进修、培训等多样化方式,采取集中学习、现场示范操作和轮训方式,向乡村医生推广简单、易学、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等,也可采取网上远程教育和发放教学光盘等方式。
(六)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建立后,可将网络连接延伸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视频网络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系列丛书所列各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组织管理
(一)县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办公室,负责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专家小组,设立专家库,选配师资开展技术指导,参与绩效评价。
(二)经培训考核合格者发给中医药适宜技术合格证书,纳入中医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及其他人员的继续教育项目,作为上岗和考核聘用的参考依据。
(三)通过制作张贴画、播放视频资料等形式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农村居民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和应用率。
六、绩效考核办法与指标
(一)按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考核,农村医疗机构(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100%;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列入县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目标及考核内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应作为中医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工作考核和执业注册的重要内容。
第七部分 农村中医药健康教育
本着科学易懂、形式多样、突出中医特色、广泛参与、普及提高的原则,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有关要求,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提高农村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一、基本任务
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方法,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通过印刷资料、音像资料、宣传栏以及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农村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
二、服务内容
(一)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方法,开展四时养生、饮食起居、食疗药膳、运动锻炼和体质调养等方面的中医药健康教育。
(二)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胸痹、哮喘、乳腺癌、结核病、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和重点疾病防治的中医药健康教育。
(三)结合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健康教育。
三、服务形式
(一)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 1.发放中医药健康教育印刷资料
在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候诊室、咨询台等处发放中医药健康教育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处方、运动处方、中医药科普知识手册等。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0种中医药内容的印刷资料。
2.播放中医药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在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设置健康教育广播、视频系统,现场播放中医药健康教育音像资料。每个机构每年播放中医药健康教育音像资料不少于5种。
(二)设置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
每个机构至少设1个以上宣传栏,包括图片、中药标本、模型、中医标语、中医宣传画等内容。每个机构每季度至少更换1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三)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乡镇卫生院至少每季度举办1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至少每半年举办1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四)开展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
结合时令性疾病防治、法定卫生日等活动,开展广泛而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健康咨询。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至少每年举办4次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村卫生室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
(五)其他形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竞赛和个性化中医药健康教育指导、咨询等活动。
四、服务流程
通过农村居民中医药健康需求调查,了解农村居民对健康保健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需求情况。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和重点病种的基本情况,摸清本地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
五、服务要求
(一)建立起以“政府领导、部门合作、机构执行、农民参与”为特点的农村中医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组织管理网络。
(二)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有专人负责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接受中医药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少于4学时。
(三)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制定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措施,确保有关计划得到贯彻落实。
(四)应有完整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并存档保存,做好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五)加强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等辖区内其他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做好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
第三篇: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指南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指南
来源:国家广电总局
一、如何成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领导,中央成立了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部领导同志组成的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和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协调解决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的有关问题。相应的,各省区也要成立本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人员组成。一般情况下,由省广电局按照省政府领导意见拟定本省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上报省政府批准后,以正式文件下发,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省广电局领导担任,办公机构设在省广电局主管处室。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推动本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
(二)制定本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方案,落实本地财政配套资金,制定放映计划、制定设备资助和场次补贴发放办法;
(三)指导成立本省区内各地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合理安排布局放映点,指导院线公司组建放映队;
(四)组织招标本省(区、市)配套资金购置的数字放映设备,所购设备须符合国家广电总局有关数字电影技术标准,并通过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
(五)落实放映场次,监督放映质量,组织放映人员的培训,监管政府资助放映设备的使用和放映场次补贴的发放。
二、如何制定本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关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基本目标,要在“十一五”规划末期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也就是基本达到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12场电影。各省区应当在这个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由省(区、市)电影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省(区、市)委宣传部、发改委、财政厅,根据本地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步骤、有计划的落实本地放映场次的目标任务,合理制定放映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一)制定本省区放映场次目标,放映场次和覆盖地区可逐年增加,至“十一五”末基本实现本省区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二)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地理特点,按一个放映队覆盖15---23个行政村的标准,合理布局,建立流动、固定放映点;
(三)落实相应的放映设备及放映场次补贴计划,与放映场次目标任务相配套,保证“政府买服务”落到实处;
(四)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建立责任制度,保证放映设备和放映场次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和有效使用,保证农村电影放映规划的顺利实现。
三、如何落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经费和场次补贴
“十一五”期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所需经费按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原则核定。原则上东部地区由本省(区、市)各级财政自筹解决,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按不同比例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本省各级财政解决。各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要积极协调当地发改、财政等部门,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到位,确保资助设备有效使用,确保政府场次补贴按时到位,确保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公益放映到位。
四、如何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中核心任务就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生命力、数字技术高质量放映带来的吸引力,使农村电影放映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和看好电影。体制创新归纳起来就是积极组建以“院线制”、“公司制”和“股份制”为特征的新型放映主体--股份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程序是:
(一)按照本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方案,院线公司发起人召开院线筹备会议,商议董事会股东单位、股东资金投入比例、院线公司名称等事项;
(二)到工商局办理院线公司名称预核准手续,名称中必须含有农村、数字、院线字样,以利于享受国家扶持农村数字电影的优惠政策;
(三)院线公司各股东按照董事会确定的出资比例,将资金转入银行指定账户,获取银行出具的资金证明;
(四)院线公司持本地电影主管部门同意成立院线公司的批件、银行出具的资金证明和董事会草拟的章程及申请名称预核准手续,到工商部门办理院线公司登记手续;
(五)领取工商执照后,召开董事会股东会议,确定经理人选,并在董事会和当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放映活动。
五、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如何报批和备案
申请成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经营范围在市(地)辖区的,由本市(地)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并报省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经营范围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的,由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并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经营范围跨省区的,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审批。
备案所需材料包括:
(一)电影主管部门同意组建院线的批复;
(二)院线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联系人及电话;
(三)《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登记表》,见附表一。
组建跨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需直接向广电总局电影局报批,报批所需材料包括:
(一)放映点所在的各省区省级电影主管部门的意见;
(二)院线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联系人及电话(未办理营业执照的,须先申请立项,提交所在地工商局办理的院线公司名称预核准手续);
(三)与各放映点签订的加入院线公司的合同书;
(四)《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登记表》,见附表一;
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相关条件,可参见《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广发影字„2005‟537号)。
完成审批和备案手续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方可享受农村公益版权影片节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政府场次补贴,申报建立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
六、如何组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
各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应指导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以公开招标或委托招标方式选定农村电影放映队。对符合条件的国有、集体、民营、个体放映队,应一视同仁,均可以参加竞标,获得政府资助的放映设备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在放映队和放映员的招标过程中,应兼顾新老放映员、国有及个体放映员的比例,既保证放映队伍的稳定,又要保持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到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来。中标的放映队须同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签订放映合同,确保完成政府规定的公益放映任务。院线公司对放映队及放映活动实施管理。
七、如何制定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管理章程
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成立后,要制定严格的管理章程,明确规定设备使用、补贴发放、场次考核、院线公司和放映队的关系、权责等项内容,主要包括:
(一)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实施细则。包括制订放映目标、规划放映网络、确定组织机构和运作方式等内容;
(二)院线公司管理办法。包括公司机构及职责,部门人员聘用与考核处罚规定;
(三)市场管理办法。明确公司经营的内容,院线公司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放映公益场次的有关规定,节目供应渠道,完成公益放映后从事商业放映的条件,放映队配合院线公司开展宣传等活动的规定;
(四)广告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依照国家广告管理有关法规和《关于加强影片贴片广告管理的通知》(广发影字„2004‟700号)等文件精神,开展广告经营的有关规定。院线公司和放映点广告放映时间及收入的分配比例;
(五)放映人员招聘管理办法。明确招聘条件、程序、人员待遇、工作职责、聘用周期等内容;
(六)放映人员培训制度。确定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明确上岗人员的培训标准,核发放映人员上岗证,确定年终考核的具体内容,建立培训考核档案等;
(七)放映设备管理办法。明确放映设备管理权限,建立设备管理档案,严格设备出入库手续,规范折旧费的提取标准,明确设备保养维修、月查年检,及违反规定的处理办法等相关内容;
(八)放映场次考核办法。规定放映场次的下达部门,明确放映场次的计算方法、考核标准与监管部门,建立放映场次映前公示制度和映后举报制度。明确放映场次登记表、回执单的内容,注明回执单要有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的签字,并加盖公章,由院线公司汇总后上报当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
(九)院线公司奖励办法。明确奖励内容,评比方法,考核程序,责任单位等;
(十)制订设备使用、租赁合同。明确规定放映设备的租赁条件、时间、程序、押金数额、押金管理部门等,合同中还应明确严禁使用数字放映设备放映盗版、侵权的音像制品。此外,还有一些常规性的管理制度,如:财务制度、员工手册、放映收费制度、考勤制度等等。
八、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如何申请优惠财税政策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及数字化试点工作,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一部分,可享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相关优惠财税政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精神,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在2009年-2013年期间可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各地2004年1月1日以后登记注册成立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由本省(区、市)委宣传部上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经确认并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院线公司即享受免征1至3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应积极与当地电影和税务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九、如何注册数字放映服务器
各数字院线和服务器生产厂商向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提交服务器注册申请单,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根据申请单进行相关的业务准备,并派工作人员到指定地点进行注册。注册完成后,由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出具服务器注册登记表,一式两份,交院线公司并报电影局备案。
十、如何申请农村公益版权影片
在农村县级以下地区开展农村电影放映的院线公司,可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申请使用农村公益版权影片。具体申报程序是:
(一)提交书面申请。由各院线公司向广电总局电影局提交书面申请,文中应注明组建成放映队数量,已购放映设备所覆盖的县、乡、村数总和及所用服务器的型号,并附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出具的服务器注册登记表;
(二)填报农村电影放映队名单表。表中注明:
1、申请使用公益影片节目的放映队数量,2、放映队名称,3、放映队覆盖的县、乡、村数(格式见附表二);
(三)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后,将批件发至院线公司,抄送当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及总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即可享受农村公益版权影片 ;
(四)院线公司为新购置的数字放映设备申请增加使用农村公益版权影片时,办理手续同上。
十一、如何申请建立数字电影节目卫星接收站
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简称卫星站),用于接收数字电影节目。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市可建一个卫星站,向以地市为龙头组建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供片。具体申请程序是:
(一)由所在地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中应注明拟建卫星站的详细地址和所使用服务器设备的名称;
(二)经电影局核准后通知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同时将批件抄至院线公司和当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
(三)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将电影局核准通知报送总局国际合作司,待国际合作司批复后将发至各省(区、市)广电局社管处;
(四)院线公司向各省(区、市)广电局社管处申请安装卫星站,申领许可证;
(五)院线公司将本省(区、市)广电局社管处的批复及许可证传真至总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并将相关款项汇至中心帐户;
(六)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负责卫星的安装和管理。
十二、如何订购农村公益影片
已获得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使用公益版权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可按下列程序订购公益影片节目。具体订购程序是:
(一)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可与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签订纸质订片合同,结算时间按合同规定执行;
(二)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执
(一)中签订的合同,到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办理有关手续,由中心负责开通订购平台上该院线公司的电子帐户,完成该院线的订购注册手续;
(三)公益影片片源信息将发布在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中影新农村发行公司审核后,将确认的订单返回订户。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按月进行订购结算;
(五)订户将已确认的订单,在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网站(https://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09年省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2009年省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机库项目工作总结
句容市后白镇为民机插秧专业合作社位于后白集镇,成立于2008年,现有成员9人,其中农民成员7人,拥有高性能乘座式插秧机3台、步进式12台、育秧流水线1台、育秧播种机3台、大中型拖拉机2台、秸杆还田机2台、洋马联合收割机1台,各类机具达30台套。合作社的成立,为本镇及周边镇村部分农户提供机耕、育秧、机插、收割等农机作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短,经济基础差,30台套的机具只有80m2机库,机具不能集中存放,一部分机具存放在成员家中或雨布覆盖露天存放,不利于机具的保管和使用。为了改变目前状况,我们积极申报了省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机库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农机站长张贵华同志担任,具体负责项目的管理、监督,副组长由合作社社长胡兵担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成员有李安平、周笃福、李明进,项目的实施由组长实行总负责。
二、明确工作目标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9月份与后白镇夏王村委会签订了10间房屋的购置协议,明确产权。
2、本着经济实用、停放安全、出行方便、量力面行的原则,合理制定了房物的维修方案。
3、落实维修队伍,先后落实了3家施工队进行商谈,最终选择报价合理、有施工经验、对工程负责的施工队,并与他们签订了施工协议。
4、加强管理,落实专人对维修材料购置及施工程序按维修方案进行全程监督,确保维修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该工程在11月初进场。经过20多天的施工,目前主体(物面、墙体)维修已接近结束,其它方面正在维修之中,11月底将全部完工,确保在本机械作业后所有机具集中停放。
5、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机库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机具停放制度、机具保管制度。
二、今后的打算:
通过机库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农机作业市场,扩大合作社队伍,提高服务能力,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农机户加入合作社组织,加强管理,积极探索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运作模式,使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社员收入不断提高。
句容市后白镇为民机插秧专业合作社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第五篇:龙游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龙游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近期建设方案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保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根据《浙江省关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方案》(浙政办发〔2009〕191号)、《浙江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二期建设方案》(浙发改社会〔2010〕407号)、《中共龙游县委 龙游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县委发〔2010〕9号)和《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游县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龙政办发〔2012〕1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龙游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近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农村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到2013年,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整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达到机构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合理规划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所达到国家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各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2、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生机活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卫生人才支撑要求。
3、基本建立“大院带小院、县级带乡镇、乡镇带村”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好“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1、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并完成15家卫生院基本建设。
2、扎实推进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根据“建得起、办得好、能持续”的要求,完成全县村卫生室规划建设布局工作,实现“服务人口全覆盖”。
(1)规划设置。在农村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按照“20分钟医疗服务圈”的建设要求,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乡镇(街道)卫生院及原卫生分院改建的医疗机构所在地一般不再增设新的卫生室,部分服务人口数不足或空间位置较为接近的多个行政村合并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原一个行政村有2个以上村卫生室的保持现状不变,人员退出后机构自行注销,今后不再新设。按照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要求,未建村卫生室的行政村,可设立巡回医疗点,按“三定”(定人、定时、定点)和“五统一” 要求规范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也可以由临近村卫生室实行共建共享服务。现阶段全县统一规划设置185家村卫生室(建设规划名单见附件1), 建设方式按照已建、新建、设立巡回医疗服务点等进行分类。同时设立巡回医疗点22个(巡回医疗点名单见附件2),巡回医疗点设置标准参见龙卫发(2012)90号文件。
(2)建设标准。村卫生室建设由行政村申请,乡镇政府同意,经相关部门批准,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00平方米,必须设立门诊室、治疗处置室和药房,有条件的可设立输液观察室和预防保健室,每室必须独立分设。
(3)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政府新建村(改扩建)卫生室150家。2012年,启动30家村卫生室建设,其中新建28家,改扩建2家。
(4)补助标准。对经过考核验收后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村卫生室每个补助建设经费8万,改扩建村卫生室的给予每个补助建设经费3-5万,同时每个村卫生室补助设备设施经费2万元。村卫生室房屋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和设备设施归卫生院统一管理。
(二)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人员素质为抓手,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1、合理配置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可在村卫生室执业(包括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巡回医疗点)。每个村卫生室配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有2-3名乡村医生执业。年龄原则上控制在60周岁(含)以下,对于确有一技之长或工作需要且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者,可适当放宽。鼓励支持乡村医生到医疗服务空白村执业或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2、严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管理。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准入和执业考核管理。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执业资格人员非法行医。
3、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规划(2010—2015年)》组织乡村医生培训,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
4、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摸清全县乡村医生动态并掌握执业情况,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从本地选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室。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县、乡医疗机构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
(三)以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
积极推行以“五统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1、统一人员管理。乡村医生由村委会和乡镇(街道)卫生院联合聘用,首先在现有村卫生室符合聘用条件的卫技人员中聘用,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卫生院派驻或在乡镇(街道)卫生院非在编人员及新毕业的大学生中聘用。有2个以上村卫生室集体能够提供医疗用房的村卫生室原则上要合并,乡村医生集中执业。乡村医生的服务实行24小时应诊制,公布服务联系电话、服务内容和监督电话。
2、统一业务管理。对村卫生室所从事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业务工作实行统一的质量管理、操作规范、业务指导和培训等。
3、统一药械管理。村卫生室的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由省药品招标平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严禁村卫生室和个人私自采购药品和加价销售。药品配送企业不得擅自向村卫生室配送药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卫生材料,由村卫生室收集送乡镇(街道)卫生院集中处置。
4、统一财务管理。村卫生室的财务由乡镇(街道)卫生院代建帐册,统一实行县财政监制的医疗收费票据和收支核算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卫生室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及药品价格,常规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上墙公示,按照标准收费。
5、统一考核分配。建立以服务质量、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分配机制,促进村卫生室运行机制的转变。
(四)以建立农村卫生信息化为抓手,落实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政策。
积极推进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财、物、技术、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完善城乡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建设和管理,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居民健康档案。
1、完善乡村医生补偿政策。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偿。对按规范要求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4元的标准给予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可增设一般诊疗费项目,由县财政按人均每年2.0万元的标准给予总额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考评结果与乡村医生补偿政策挂钩。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财政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公共卫生服务人口每人每年1元标准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向第三方统一缴纳医疗责任险。执行时间和标准以保险合同为准。
2、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和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村卫生室全科诊疗工作站应用,实现农保、医保门诊即时结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报销比例不低于乡镇(街道)卫生院。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按照“成熟一个,扩面一个,力争三年实现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覆盖”原则,由村两委提出申请,各乡镇安排计划,县合管办验收批准后实施。没有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不愿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不再纳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村卫生室纳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标准和办法由县合管办制定。
3、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发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医疗会诊,实现大病、小病和康复的分级诊疗。县级医院与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强化龙头学科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继续实施“城县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 适宜技术下基层行动”。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沈政办发〔2015〕47号
稿源: 市政府办公厅
2015-07-17 16:20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方针,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农民健康水平,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40号),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一)实行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培训培养计划,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市财政优先支持全科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照“招生与招聘并轨、校地共育”的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要在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定年限,聘期内享受所在区、县(市)的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工资待遇。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市财政予以适当倾斜。对有空余编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安排上岗,对满编且无法调剂编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允许上岗待编,有空余编制时优先解决。要加快落实2010年免费定向培养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充实我市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组织在岗人员转岗培训,2015年对20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执业医师实施为期1年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017年底,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2020年底,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编委办)
(二)吸引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建立招聘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设置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所需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职称评价体系,制定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计委、财政局、编委办,各区、县(市)政府)
(三)合理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按照省编委办核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进一步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服务人口数量少于2万人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统一按2万人标准予以核增。最低编制达到20人;乡镇卫生防保人员继续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编制,专编专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不低于80%;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不再核定乡镇卫生院工勤人员编制,空出编制可转为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责任单位:市编委办,各区、县(市)政府)
(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性收入分配机制,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完善考评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进行自主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县(市)政府)
(五)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力度。开展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以“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队伍,新增一个服务项目”为目标,加强县级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全面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工作。市登记管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帮助受援乡镇卫生院培育适宜技术。鼓励建立县域内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院集团,促进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开展更为紧密的支援及分工协作机制。普通乡镇卫生院由县级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要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半年。(责任单位:市卫计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加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开展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教育提升项目,优先安排在村卫生室从业且取得中专或大专文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45周岁以下临床医师以及具备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实施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对按照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给予适当补助。乡村医生每5年到县医院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时间不少于1个月。选派具有执业(助理)医生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扩大乡村医生专业能力系统化培训项目范围,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5年,组织全市乡村医生参加统一培训,选择2项国家级或省级适用于农村的卫生技术项目在全市推广。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逐步具备专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教育局、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
(七)实行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八)统筹解决村医养老问题。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具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农村多发病、常见病初级首诊功能,以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的公益性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所属地区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其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实行聘任制度并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的,可以按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身份参加当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现行政策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根据服务年限,采取补助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其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具体措施由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制定。(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卫计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改善服务条件
(九)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沈阳市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三年规划(2015-2017年)》,重点推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水平。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2016年继续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市、区县(市)政府也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卫计委,各区、县(市)政府)
(十)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建设区、县(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新农合居民健康卡发放使用工作,使用和完善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会诊等。加快推进“云医院”项目试点工作,开展农村慢性病预防、跟踪、治疗工作,逐步实现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化。(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区、县(市)政府)
三、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十一)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坚持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实行一个平台、上下联动、公平透明、分类采购,满足基层用药需求。严格按照采购政策,坚持合理竞争,促进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实现对药品采购、供应、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建立全市药品供应保障诚信体系。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加大检验频次和力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及奖励制度,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保障农村居民用药安全。(责任单位:市卫计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十二)建立基本药物长效补偿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稳定、长效的基本药物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已实施综合改革的医疗机构,要合理测算并充分保证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投入。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要按政策给予补偿,及时调整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格的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等项目收费标准,并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制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计委)
四、落实保障措施,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
(十三)确保经费投入。要持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确保农村卫生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指导和督促区、县(市)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资金投入。落实新农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资金,保障财政投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新农合制度、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和安排各项补偿政策和补偿经费。区、县(市)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化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债务的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化债进度。(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卫计委)
(十四)做好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救助工作,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和大病保险能力,全面做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以及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工作。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工作的意见》(辽政办发〔2014〕4号)要求,继续开展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救治对象实施免费住院治疗,费用由新农合和民政医疗救助资金承担。(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卫计委,各区、县(市)政府)
(十五)构建安全环境,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维护农村医疗环境安全稳定,惩处涉医违法犯罪。推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有效化解基层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全市二级以上农村公立医疗机构参保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卫计委)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领导,将其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将把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督查、考核和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落到实处。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7月15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营口市)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卫生计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根据《辽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辽政办发〔2015〕40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一)健全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行“招生与招聘并轨、校地共育”的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要在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定年限,聘期内享受所在市(县)区的县级公立机构同类人员工资待遇。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市财政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予以适当倾斜。对于满编且无法调剂编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允许上岗待编,待出现空余编制时优先解决。到2017年底,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底,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面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编委办)
(二)吸引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结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拟聘岗位和医学专业特点,采取考核方式,建立招聘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绿色通道”。从2015年开始,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计划,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设置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不受县级医疗机构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特设岗位全科医生要在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定年限,聘期内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享受所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同等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职称评价体系,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编委办,各市(县)区政府)
(三)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各市(县)区编制部门按照省编委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批复数量进行具体分配。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服务人口数量少于2万人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统一按2万人标准予以核增,最低编制达到20人;乡镇卫生防保人员继续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编制,专编专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不低于80%;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不再核定乡镇卫生院工勤人员编制,空出编制可转为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责任单位:各级编制部门)
(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性收入分配机制,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完善考评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进行自主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责任单位: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五)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力度。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要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满半年,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强化目标管理和考核。积极推动远程视频会诊、病理诊断、影像诊断、远程监护、手术示教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加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继续开展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教育提升项目,鼓励并优先安排在村卫生室从业且取得中专或大专文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45周岁以下临床医师以及具备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实施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各市(县)区要组织本地区乡村医生每5年到县医院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时间不少于1个月。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继续扩大乡村医生专业能力系统化培训项目范围,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当地财政要适当增加补助,具体补助措施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逐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市(县)区政府)
(七)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八)统筹解决村医养老问题。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具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农村多发病、常见病初级首诊功能,以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的公益性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所属地区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其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实行聘任制度并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的,可以按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身份参加当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现行政策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根据服务年限,采取补助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其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具体措施由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制定。(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改善就医条件
(一)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以提升老年人和儿童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推动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设备配备和更新。各市(县)区政府在争取中央投资支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各市(县)区政府)
(二)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会诊等。全面实施“健康云工程”项目,开展农村常见慢性病预防、跟踪、治疗,加快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化进程。(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市(县)区政府)
三、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一)继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坚持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实行一个平台、上下联动、公开透明、分类采购,满足基层用药需求。严格按照采购政策,坚持合理竞争,促进药品价格的合理回归。加强药品采购综合服务和监管。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实现对药品采购、供应、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向省短缺药品信息系统上报短缺药品信息,解决药品供应短缺问题。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加大抽验频次和力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及奖励制度,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保障农村居民用药安全。(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建立基本药物长效补偿机制。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稳定、长效的基本药物补偿机制,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已实施综合改革的医疗机构,要合理测算并充分保证维持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投入。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要按政策给予补偿,及时调整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格的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项目收费标准,并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制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物价局、市卫计委)
四、强化支持保障,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发
(一)确保经费投入。要持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确保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指导和督促市(县)区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资金投入。落实新农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资金,保障财政投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13号)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和安排各项补偿政策和补偿经费。市(县)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化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债务的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化债进度。(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计委)
(二)做好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工作。各地要采取回收、整合、新建等方式,在201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目标,全市需要回归公益性的民营乡镇卫生院18所,其中盖州市7所,大石桥市9所,鲅鱼圈区2所。(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市卫计委、市发展改革委)
(三)做好医疗救助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救助工作,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和大病保险能力,全面做好农村贫困居民基本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以及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工作。(责任单位:各级民政部门、卫计部门,市政府金融办)
(四)构建安全环境,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要推动构建安全稳定的农村医疗环境,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推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通过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基层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卫计委)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督查、考评和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落到实处。
营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6月9日
南昌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5-2017年)
2008-2013年,我市先后实施两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卫生计生资源总量还不足、质量还不高、服务能力还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卫生计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高。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卫生计生事业进入发展提升期、转型期和改革深化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聚焦新常态,打造升级版,根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我委决定2015-2017年在全市实施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并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深化医改、实施《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卫生计生服务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计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卫生计生人才队伍为关键,以加强城市医院和基层卫生计生机构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供给,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1.立足科技创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求突破,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和卫生计生事业现代化。
2.立足城乡统筹。坚持城乡卫生计生事业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强“龙头”和“网底”建设,提高重大疾病诊治水平,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机构服务能力。
3.立足因地制宜。坚持从市情出发,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注重纵向、横向比较,科学制定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4.立足制度建设。坚持深化医改和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以改革促进发展。引导社会参与,提供多元化、多样化服务。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卫生计生服务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使全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计生发展方式和运行模式更加科学,深化医改的基础更加巩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更加增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具体目标
1.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以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到2017年,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运转有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中医药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2.城市医疗服务能力。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疑难危急重症诊治水平为重点,通过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医学领军人才培养等措施,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医疗中心,到2017年,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我市城市医疗服务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排位前移。(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管理处、科技教育处、组织人事处)
3.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重点,通过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培养一批在省内外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等措施,到2017年,基本建成疾病干预科学有效、健康管理自主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4.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为重点,通过加强政策统筹、整合资源、支持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等措施,到2017年,基本形成资源融合、统筹有力、政策导向、服务提升、信息支撑的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新体系。(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政策法规与宣传处)
5.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能力。以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制为重点,通过加强基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队伍建设、完善综合监督规范、加强基层综合监督能力建设等措施,到2017年,建立起权责清晰、执法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综合监督执法新体系,提升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能力,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责任处室:综合监督处)
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见附表。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1.县级综合医院
——实施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到2017年,完成县级综合医院标准化建设,县级综合医院100%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设置为三级的县级综合医院100%达到三级乙等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加强学科建设统筹管理。持续实施省县共建学科,到2017年,建设10个省县共建医学学科,重点加强重症监护、新生儿、产科、麻醉、急诊、肿瘤、病理、影像、精神卫生、康复以及近三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涉临床专业科室建设。深入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到2017年,支援医院为每所受援县级综合医院建设3个以上临床专科。(责任处室:科技教育处、医政医管处)
——加快诊疗技术创新。二级学科开展90%以上专科代表性常见疾病与常规诊疗技术,发展微创等新技术,落实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颁布的疾病诊疗指南和县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到2017年,急危重症、疑难疾病诊疗比重以及住院病人外转率等指标达到规定要求,二级甲等和三级乙等县级综合医院泌尿、普外、妇科微创手术量占比达到40%以上,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加强骨干人才培养。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以人才的培养、输送、帮扶、稳定等四个方面为抓手,重点加强农村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落实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前到基层定期服务制度。每年遴选不少于20名骨干医师或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一年。(责任处室:科技教育处、组织人事处)
2.县中医医院
——加强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每年重点支持1所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要求。到2017年,力争各县均有1所政府办中医医院,15%左右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75%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10%左右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乙等中医医院水平。(责任处室:中医药处、财务与审计处)
——打造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健全临床和医技科室设置,重点加强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脑病科、脾胃病科、妇科、肛肠科、肿瘤科等具有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引进应用中医医疗技术,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加强近三年县域外转诊率排名靠前病种所在的薄弱临床专科建设。(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县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运用针灸、推拿、火罐等中医技术为患者服务。依托县级中医医院,每年重点支持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应用的指导。提升县中医医院外科手术、医院感染控制、重症医学、血液透析以及急诊急救能力和水平,推广适宜的内镜微创诊疗技术。(责任处室:中医药处、医政医管处)
3.乡镇卫生院
——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形态和功能建设,确保政府在每个乡镇举办1所功能较全的乡镇卫生院,到2017年,90%的中心卫生院、75%的一般卫生院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要求,30%乡镇卫生院达到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积极争创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强化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并逐步加强基本诊疗路径管理、中医药综合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根据群众就医需求,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鼓励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多方位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强特色科室建设。到2017年,开展一级手术100例以上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70%以上、开展一级手术50例以上一般乡镇卫生院达到50%以上,市县公立医院对口支援覆盖100%乡镇卫生院。(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医政医管处、中医药处)
——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重点人群健康规范化管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基层卫生巡诊、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服务机制,自我管理小组覆盖所有行政村。(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按照省卫计委部署,做好每年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招录计划申报和协议签订工作。到2017年,安置130名定向培养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落实定向生享受的工资待遇和学习培养政策。(责任处室:组织人事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签约服务工作,县区建立由乡村医生为主体、城区建立由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工作小组,采取“深入一线、服务上门,走进家庭、贴近百姓”的方式开展签约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提高了广大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逐步实现了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卫生形象。(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加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建设。到2017年,100%的中心卫生院集中设置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95%的一般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配备并使用针灸、火罐、刮痧板等基本器具以及诊断、中药外治、推拿、牵引等4类以上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达到20%以上。(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4.村卫生室
开展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活动为抓手推进示范村卫生室建设,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村卫生计生服务室一体化管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17年,全省60%的行政村有产权公有的村卫生室,积极争创省级示范村卫生室,30%的乡镇卫生院开展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的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实行一体化管理,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中医药处)
(二)提升城市医疗服务能力
1.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
——打造市级综合医疗中心。依托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到2017年,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建设主要临床科室亚专科独立设置率达到40%或提升15%以上,18种住院重点疾病、32种住院重点手术主要监测指标达到基准值70%以上或提升15%以上。(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市级综合医院。其他设置为三级的市级综合医院2017年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2.区域性专科医疗中心
重点建设3-5所诊疗服务能力突出、优势专科群较多、代表全省领先水平、在中部省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专科医疗中心。(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精神病院。到2017年,省精神病院通过三级医院评审,达到国家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水平,完成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生物精神病学实验室等建设项目,完善少儿科、睡眠科等亚专科建设,扩大心理科诊治规模,增强精神科门急诊治疗规模与技术。(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皮肤病医院。到2017年,省皮肤病专科医院主要临床专科服务项目符合率达到标准值70%以上,主要医技科室服务能力达到标准值70%以上,8种住院重点疾病、4种住院重点手术主要监测指标达到基准值90%以上。(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生殖医院。到2017年打造区域内最大最全的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服务中心,其中AIH(夫精人工授精)、AID(他精人工授精)、HSB(人类精子库)、IVF(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诊疗水平达区域内领先水平,争取开展PGD(种植前基因诊断),且相关指标达到技术项目要求,强化单位相关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及研究平台建设,医院开放床位数达到300张,亚专科设置达到80%,学科设置齐全,符合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水平。(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财务与审计处)
——传染病院。市传染病院(市九医院)开设3个以上感染性疾病亚专科,至少2间负压病房(其中设置独立重症监护病房至少1间);承担辖区内突发急性传染病部分重症患者收治任务的市级综合医院至少开设2个感染性疾病亚专科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建设有独立监护病房和至少1间负压病房,设置感染性微生物独立检验区域。(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财务与审计处)
——市级专科医院。其他设置为三级的市级专科医院2017年达到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3.城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统筹建设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力争建好1所市属中医医院,提升市属中医医院在一般疑难杂症的诊疗、指导和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等方面工作水平,形成辐射全市的中医区域治疗中心。到2017年,市属中医医院力争创建1个以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以上市级区域中医优势专科治疗中心、5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加强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按照国家标准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建设。支持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支持医疗资源比较密集的市县将部分中医特色明显的综合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4.其他医疗服务能力
——康复医疗。到2017年,全市至少设置一所二级康复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独立的康复医学科,其中三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康复科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2%-5%;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康复科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例≥2.5%,且不得少于10张。鼓励举办集医疗、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康复医院。引导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企事业办医院)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康复医院。(责任处室:行政审批服务处、医政医管处)
——老年医疗。通过盘活存量和发展增量相结合,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应设立老年病科,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尤其是社会资本举办老年病医院、护理院,逐步增加老年护理床位,支持社区护理、日间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发展。到2017年,全市至少有一所二级以上老年病医院或护理院,并实行单独的考核和医保结算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养老院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实现医院诊疗与机构养老的有机衔接,逐步形成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推动卫生计生、残联、民政、人社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化工作水平。(责任处室:行政审批服务处、医政医管处)
5.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适应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推进城市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政府按每3-10万人口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到2017年,全市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90%以上的城市街道。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中医药、预防接种、儿童保健、慢病管理和社区康复等服务职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康复中心,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医疗服务以及居家康复护理服务。实施社区卫生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到2017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覆盖率均达到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合格率达到80%。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推进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优化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和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到2017年,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积极争创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中医药处、疾病预防控制处、科技教育处)
6.签约服务模式。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签约医生责任制为核心,县区建立由乡村医生为主体、城区建立由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工作小组,采取“深入一线、服务上门,走进家庭、贴近百姓”的方式开展签约服务工作。签约医生服务团队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形成以“签约服务兑承诺,健康服务到家庭”为特点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签约服务模式,最终实现“让居民少生病,少花钱”的服务宗旨。到2017年,进一步提高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提高广大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逐步实现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卫生形象。(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疾病预防控制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保证工作必需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把进人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领先学科建设,3年内完成卫生理化学科的省级领先学科验收,根据省卫计委项目计划全面开展省市共建学科建设。(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组织人事处、科技教育处)
——加强医疗机构疾控工作能力建设。按照《江西省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标准(2014年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报告、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艾滋病、结核病和慢性病防控等工作。以设区市为单位,到2017年,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考核合格率达到90%以上。各设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二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考核标准,实现医疗机构疾控工作考核全覆盖。(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
——提升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各级预防接种门诊开展星级创建活动,落实《江西省预防接种门诊星级评定标准(2014年版)》,规范门诊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接种服务、接种管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提升基层预防接种人员服务能力,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安全。到2017年,全市预防接种星级门诊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
2.卫生应急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并加强预案管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的电子化、流程化和卡片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均达到100%,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到2017年,至少70%的县(区)达到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区)建设标准。开展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开展1-2次卫生应急演练。在省卫计委统一部署下,将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建设整体规划,完成卫生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省、市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覆盖全市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按省卫计委《各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标准》,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专业装备。加强与周边地市卫生应急联动。(责任处室:卫生应急办公室)
3.院前急救
至2017年,设立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的急救中心;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应设立由政府举办、符合标准、独立运行的急救中心(站),或依托县域内有一定实力的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符合标准的急救站。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院前急救骨干队伍培训,采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急诊科对口支援急救中心(站)等措施,探索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和院前急救人才倾斜机制,提高院前急救队伍专业素质。推进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规范“120”院前急救服务呼叫专线设置和管理。制定院前急救建设装备配置标准,完善院前急救服务流程、技术规范和诊疗常规。急救中心(站)救护车配备数量和车载设备达到国家要求,县级急救中心(站)监护型急救车配备比例达到40%。(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财务与审计处、组织人事处)
4.精神卫生
至2017年,基本健全市、县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与指导机构,各级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含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与所在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同组建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小组,100%的县(市、区)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专兼职医务人员从事精神疾病防治工作。重性精神病患者检出率达到4.5‰,管理率达到70%以上,在管患者治疗率达到60%以上。100%的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网络报告。(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5.采供血
按照《血站基本标准》,全面完善血站的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实验室、献血屋、储血点等硬件建设以及人才队伍、信息化、自动化等软件建设。到2017年,血站服务能力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长期稳定的采供血人才队伍。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民无偿献血知晓率达到85%,临床用血无偿献血率保持100%,能够提供不少于10种的血液成份制品,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血液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血站系统信息联网、血站与医院信息联网,质量管理体系三位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率达到85%,血费直报率达到90%。血液检测设备齐全、流程合理、操作规范、质控达标,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血液标本核酸检测率达到100%。(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6.血吸虫病防治
进一步改善市、县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实验室病原学、免疫学检测设备条件,到2017年,完成市(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参比实验室的创建和评审工作。提高血吸虫病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2015年引进血吸虫病检测新技术--钉螺LAMP检测法,通过培训使血防机构专业人员熟练运用,操作合格率达到100%。到2017年,完成全市县级血防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轮训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血防机构监测能力。(责任处室: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处)
7.健康教育
实施健康素养促进工程,创新健康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的形式与手段,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计生机构和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培训,每三年轮训一次。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到2017年,按照国家标准,2017年底前建成1个市级健康教育场馆。加大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辖区常驻人口计算,到2017年全市达到人均0.1元,县(区)达到人均0.2元。(责任处室:政策法规与宣传处、疾病预防控制处、财务与审计处)
(四)提升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
1.妇幼健康服务
——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按照“市县合、乡增强、村共享”的方式,优化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以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核心,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为技术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到2017年,各级资源优化整合到位,市、县、乡均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市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到2017年,市妇幼保健所力争达到三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求,开展助产技术的市级医疗机构均达到爱婴医院标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牵头做好创建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示范市。加强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妇幼健康服务专项投入,重点加强妇产科、儿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门诊规范化建设,配备必要的妇幼保健和产科、儿科设备,提升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救治能力,到2017年,东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等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等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门诊和住院服务,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等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开展助产技术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达到爱婴医院标准,100%的县建有规范化产科急救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孕产期保健门诊、围绝经期保健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和药具管理发放室,进贤县、南昌县、青云谱区创建3个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区。加强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推进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职能整合,配备必要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备,到2017年,80%以上的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口服避孕药具随访率达90%以上(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符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特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兼备临床、公共卫生和法律法规等综合素质的助产士、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专科人才。建立省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专家库,实施计划生育“六千人才”工程和“拔尖人才”计划,组织200名县级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到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20名技术骨干参加国家进修学习。加强对村级计生专干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相关知识培训,筑牢妇幼健康工作网底。到2017年,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妇幼保健人员配备达到0.27人/千人口以上,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80%,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从事妇幼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专业的执业医师(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妇幼健康学科建设。围绕为妇女和儿童提供主动的、连续的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立足省内妇女儿童疑难重症疾病救治和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加强省级医疗保健机构围产期重症医学、儿童重症医学、母胎医学、妇科肿瘤、辅助生殖等学科建设;立足预防为主、提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加强市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早期发展、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新生儿科等学科建设;立足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围产保健、儿童保健等学科建设;立足提高长效避孕措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强计划生育相关学科建设(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2.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不变。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组织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积极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推进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信息共享,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防止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对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的地区实施重点监控,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力争到201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
——提升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巩固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和网络建设,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建立基础信息定期核查制度,提高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基层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阳光计生、诚信计生工作。(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财务与审计处、妇幼健康服务处、政策法规与宣传处)
——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勤劳致富的扶持政策。加强社会经济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统筹衔接,提高利益导向政策效果。应对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城乡一体化,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管理,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数据的监督检查制度。到2017年,县级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开展率达到100%、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率达到100%。(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
——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区域协作,规范人工中止妊娠药品和计划生育手术器械经营管理,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到2015年,确保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15以下。(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综合监督处、医政医管处、政策法规与宣传处)
——提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密切与泛珠泛长地区省份的联系合作,支持各地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及驻外服务联络点建设。做好各类市场、产业园区、城市新建社区及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简化流动人口办证程序,实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落实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等便民惠民政策。畅通流动人口诉求和服务渠道,解决流动人口合理诉求,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流动人口中全面落实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流动人口传染病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流动人口规范化电子建档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服务覆盖率。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责任处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处、基层卫生管理处、疾病预防控制处、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倡导活动,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弘扬婚育文明、性别平等、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等新型人口文化。扎实开展生育文明创建活动,引导育龄群众自觉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主动采取适合自身需要的避孕节育措施,为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正面引导,开展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开展典型宣传,做好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责任处室:政策法规与宣传处、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处、妇幼健康服务处)
(五)提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服务能力
健全综合监督执法体系,推进综合监督执法,严格监督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制;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切实明确市、县(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名称、职责、人员编制等事项。加强综合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业务培训,提高监督员综合执法能力;逐步推进设置卫生监督协管机构、综合监督网格化责任管理,促进执法重心下移。完善卫生计生监督规范,规范执法程序,全面规范和改进执法行为。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切实推进各级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改善综合监督执法条件,夯实综合监督执法工作基础;推进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配置市、县(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移动执法终端,实现信息共享,全面提升执法效率。到2017年,全市县级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项目100%竣工并投入使用;95%以上县(区)完成县级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机构设置工作,实现乡镇协管机构全覆盖;培养省级首席卫生计生监督员16名;市县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案卷合格率达到90%以上。(责任处室:综合监督处)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卫生计生机构要深刻认识实施“提升工程”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各项工作要求,把实施“提升工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心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建立落实机制,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倒排时间表,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定期开展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建立评估制度,制定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推进方案有效实施;建立宣传制度,加强各地、各单位“提升工程”进展的宣传、交流,主动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推介卫生计生服务,特别是城市医疗、疾病防控、卫生科研领域开展的新技术、取得的新成效;建立问责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医改考核工作挂钩,对完成建设任务的优秀地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制项目安排。(责任处室:机关各处室)
(二)加快建设南昌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立卫生计生信息专网,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信息三大数据库为核心,开展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药品管理与供应保障、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业务应用。同时,与社保、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相连接,实现信息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互连互通,业务协同。促进卫生与计生融合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健全管理工作机制、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为深化医改、健康产业、健康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与保障。(责任处室:规划与信息处)
(三)系统谋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加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系统工程,市卫生计生委将多方筹集资金,重点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启动新一轮全省卫生计生领先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到2017年全省建成100个急需发展和优先发展的卫生计生重点学科,加强平台建设,发挥优势学科对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辐射作用。实施卫生计生技术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队伍。全市卫生系统引进和培养30名高层次人才,培养3—5名医学领军人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完善落实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为主的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支持应用型科研项目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卫生计生机构科教工作评价指标,提升全市卫生计生科研教育服务能力。(责任处室:科技教育处、财务与审计处)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总体要求和分级负担原则,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保障“提升工程”建设资金,统筹硬件和软件建设;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服务机构每年按单位业务毛收入5%以上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卫生计生事业,提高服务供给效率;科学编制、认真实施《江西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消除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务求“提升工程”取得实效。(责任处室:财务与审计处、科技教育处、行政审批服务处、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