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扇舞丹青观后感
摘要:扇舞丹青是非常美的舞蹈,是千锤百炼后的智慧结晶,从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之美、舞蹈之美,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篇文章表达了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关键字:美意境古典折扇
说起舞蹈,一直以来我都是懵懵懂懂的,舞蹈对于我而言,是神秘的,是优美的,同样也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但自从上了舞蹈鉴赏课后,我看了许多优秀的舞蹈,见过许多优秀的演员,欣赏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听老师讲过许多舞蹈知识,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世界也变得那么美丽,缤纷起来。我的视野一下宽广了许多,我感觉整都个人沉浸在舞蹈的世界中。自从看了CCTV脑白金大赛等诸多大赛,甚至前苏联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我比较了一下,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王亚彬的扇舞丹青。
漆黑的舞台,唯有一束彩灯照在舞者身上,舞者身披彩衣,婀娜多姿,持一把折扇起舞,悠扬的古筝声响起,窈窕女子翩翩起舞,玲珑剔透的音乐将人带入一个意味深长的境界。映入眼帘的是书案背后一方水墨山水画,冲淡高雅,韵味流长。纤细的身影渐近,画中的女子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远古的梦境中走来······
我醉了······我深深地沉迷于其中,是因为美丽而绚烂多姿的舞蹈,还是因为优美而深远的意境?亦或是如诗如画的舞幕勾起了我内心沉睡已久的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我扪心自问,不断地拷问自己,不过没有答案······不过这已经不重要,这个舞蹈已经感到了我,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心中暗暗为他喝彩。目光中,每个镜头似乎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镜头从右至左缓缓移动,符合了中国画中长轴画“先右后左”的审美意趣。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动作典雅而矫健。舞者用身体和扇子抒发着内心的美好感受,在空间中挥尽情怀,极好地阐述了“神于形先”的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特征。画面中又见墨竹斑斑,舞者随着节奏将扇子“转”、“甩”、“开”、“合”、“拧”、“圆”、“曲”,一系列的动作让扇子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无穷魅力。
演员的每个动作,每个姿势都显得那么优雅、动人,无论从本身的动作还是道具的选取都显露着美学的韵味,刚健挺拔,含蓄柔韧,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虽然整个舞蹈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但给人的感觉似乎过了一个季节那么长,舞蹈的美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回味无穷。舞蹈小巧玲珑,但是它却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将中国古典舞蹈、绘画和音乐熔为一炉,并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营造了一个冲淡、雅致、扇舞丹青
高远的意境。带人进入似梦境般的场景中,我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手法。
山水,竹、荷、菊、梅,这些最普通的事物反应出编剧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在音乐的运用上,编导采用了以古筝弹奏的民乐。随着环境的展开,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或低,或高,或疾,或徐,或轻拢慢捻,或快弹连拨。这是音乐语言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
整个舞蹈过程,给人一种身临仙境的感觉,如痴如醉。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了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如九天仙女在翩翩起舞,似月中嫦娥款款而来,舞美,画美,人也美。给人美的享受。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这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扇舞丹青》这一舞蹈作品。我觉得一点儿都不为过。
《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可谓文治“舞”功。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的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 化体态形象,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 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它既具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又有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不 但是舞蹈艺术所崇尚的,而且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高级审美境界,由此舞蹈《扇舞丹青》无愧为雅俗共赏、赏心悦目,令观众目不转睛 的“墨舞”精品。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是人类千锤百炼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坚信,未来它将会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
田静,《中外舞蹈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二篇:扇舞丹青观后感舞蹈
舞蹈观后感
——《扇舞丹青》有感
周五的舞蹈课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七段有关舞蹈的视频,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叫做《扇舞丹青》的作品。或许是原本学过古筝的关系,当视频音乐一放出来时,我感慨万千,这首《高山流水》我弹奏过不下百遍,说起古筝就会想到此曲,就如同说起琵琶会想到《十面埋伏》;说起二胡会想到《二泉映月》一样,《高山流水》在古筝演奏曲目中可谓赫赫有名。我第一次在舞蹈中直观的感受到了肢体的美,领略到了舞蹈赋予人高尚的气质,让我产生一种向往的感觉。后来,我还看了很多有关此舞蹈的视频,发现舞蹈还伴有美妙古典的音乐,配有漂亮的服装,精湛的表演艺术。但最重要的是舞蹈演员的舞姿一点一顿都抓住了这首曲目的顿挫,无论是悠扬轻灵的摇指、还是激昂霸气的刮奏,舞蹈演员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仿佛舞蹈演员手中的折扇就是古筝一般。
课后我又去网上找了相关的视频,发现另外一个版本,同样的舞蹈动作,但背景不再是舞台摆设或者是表演幕布,而是采用了最具淡雅特色的中国水墨画,或山水,或竹、荷、菊、梅,或前景,或后景,或以实景道具拍摄,或以特技图像处理,布置出了一个意境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用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法更加符合了这支舞蹈的名字——丹青。丹青写意优美精致,凌波的水莲迎风一动,画面中的舞者好似莲花心中的一点。舞者将传统的扇舞与书画艺术自然流畅地结合在一起。和着揉弦之音,舞者穿行在浩瀚烟波云水之间,扇子如同有生命般,将此时的意境延生开去。我的目光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 书法艺术的神韵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作品通过表演者 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的舞台空 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体态形象,将古 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 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种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
当古筝的演奏进入快板,如同水流迸出,是古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阶段,背景出现轻描淡画的花儿,舞者将扇子迅速地开合,在手中回旋,舞姿随着节奏一气呵成,扇子象彩蝶一样随着画中的舞者上下翻飞在菊花丛中,舞者与扇子融为一体,整段舞蹈酣畅淋漓。在若隐若现的画面里,随着快拨连弹的古筝节奏,舞者不是单纯在用肢体表现这份美,看得出她很用心的去感受音乐,扇子在她的手中具有了灵性和韵味,那一刻舞蹈、音乐、绘画融为一体。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在网上了解过这位舞者的资料。舞舞蹈演员叫王亚彬,她跳的除了《扇舞丹青》比较有名气,还有一个大众熟知的,在2003年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担当电影《十面埋伏》舞蹈设计及舞蹈替身工作。古典舞是这位舞蹈演员的长处。她将原版的《扇舞丹青》加入自己的改变和加工,赋予了这支舞蹈第二次的生命。《扇舞丹青》 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在喧闹的生活中那独存的一份清 静与安宁。我们发现此时的表演者的舞蹈已不再是单单的表演,她已经将整个身心都融入到音乐中,每一次的扭转,每一次的摆扇,每一 个舞步都是表演者王亚彬在音乐的包容下的不自然的流露。她集形、神于一体,向人们传达着我国的古典舞的没力和书法神韵,让我们领 略到中国传统舞蹈以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 神:“以神领形,以形传
神。”古典舞、扇子、书法、笔墨丹青融于王亚彬这位舞蹈灵魂身上,正如天人合一一样感动着每一个心灵,不得不令人兴叹。
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方面在视频中看到的专业舞蹈演员的舞姿,十分欣赏。可是作为一个幼教专业的学生,平时排舞的时候会借鉴一些相关的舞蹈视频,却发现自己因为没有专业的舞蹈知识,无法理解动作中的意境。或者就是舞蹈基础不够,比如:下腰下不去、柔软度不够、动作记不住,概括起来就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自己跳出来,那种视频中的味道走的七七八八。一边无奈,一遍又无法改变,想将动作改变的更加适合我们这种“半桶水”的人,可是却没有能力改编舞蹈动作的能力。当一群“半桶水”,可能有些还没有“半桶水”排舞时,想的动作无法达到效果。
第三篇:陈丹青画展观后感
陈丹青画展观后感
建筑081班冯蕾6001108009
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生一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心参观陈丹青画展。在几个小时里,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人就是向现实转变而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众熟知;韩辛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文革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文革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展厅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2011年三位老友骑着自行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开心,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那是**的年代,岁月荒荒,他们躲在角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古典音乐,自学绘画,彼此玩笑,八九十年代,三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又凑到一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十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文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首两侧的墙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70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2011年各自的写作和创作,每一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文字,关于画,关于人。陈丹青与韩辛各写了十余段,林旭东寡言字仅写了三段。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辛与陈丹青各占一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人,一个爱听表扬,一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面。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来。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子,骨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子„„他这几年的画中,我比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比他的文字恳切,或许更私密),岁月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几本旧画册,在无人喝彩中自有一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一笔一划的把玩中,他营造着安放性命的处所„„韩辛画得很多,水粉画,画的多是风景和静物。上海有一路画家,当时从来不与官方的展览机构发生关系,风格唯美。浸淫在此等高蹈的作风中,韩辛当时画花朵有如焰火,画街景似有郁特里罗神助„„见到他去美国后画的《地铁》,我着实一惊;在作品中,经验世界和艺术表达之间正在有机地形成一种内在的结构逻辑,他果真要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那样,用这一结构逻辑来支撑起一片独有的表达世界?如果说早年的家人肖像明白无误地证明了韩辛是个早熟的天才,《地铁》则表现出了他可能达到的想象力度。在画展中找他们的“进步”与“退步”,或者比照谁画得更好,都是无趣的,都是观看与认知的障碍,因展览所能呈示的意涵,是三个独立的人如何与境遇周旋,如何与自己的爱与才能纠葛,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画什么”,“怎么画”而他们顽强信守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虽然这份爱遭遇了不断改头换面的时代。提醒是必要的,即:此展本身是一件完整的,难以分割的作品,单独看一件作品,一个人的作品,一个年代的作品,便没有看见这个展览。
绘画,是画家的终身自我教育,眼界,是基本的条件,而眼界,通常指向别人的作品。其实,自己的作品也在教育自己,并赋予对绘画的认知,这是一个使作者成为观众的画展。
第四篇:舞蹈《扇舞丹青》《纸扇书生》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
舞蹈《扇舞丹青》《纸扇书生》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
岂寻常!
《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可谓文治“舞”功。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的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体态形象,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
《扇舞丹青》突破了传统女性舞蹈的柔美,更添加了些许的刚毅。它既具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又有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不但是舞蹈艺术所崇尚的,而且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高级审美境界,由此舞蹈《扇舞丹青》无愧为雅俗共赏、赏心悦目,令观众目不转睛的“墨舞”精品。
《扇舞丹青》所选用的背景音乐是十大古曲之首的“高山流水”,营造了一种淡雅,高远的氛围。传统的扇舞,传统的古曲,而《扇舞丹青》却给了不一样的震撼,源于传统却突破传统。它重韵律,不张扬,舞者身体快慢相宜,错落有致。同时《扇舞丹青》将古典舞形式的韵律之美与传统文化内涵相融合,“动为实,实则精力弥漫,故有生气;静为空,空则灵气往来,故有高致”。有一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此作品,那就是:“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
“高山流水”音乐将人带入一个意味深长的境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案背后一方水墨山水画,冲淡高雅,韵味流长。纤细的身影渐近,画中的女子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远古的梦境中走来。
镜头从右至左缓缓移动,符合了中国画中长轴画“先右后左”的审美意趣。天上一轮春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动作典雅而矫健。舞者用身体和扇子抒发着内心的美好感受,在空间中挥尽情怀,极好地阐述了“神于形先”的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特征。音乐清泠之声响在耳畔,旋律中出现大幅度的滑音,画面中又见墨竹斑斑,舞者随着节奏扇子“转”、“甩”、“开”、“合”、“拧”、“圆”、“曲”,一系列的动作让扇子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无穷魅力。在她的手中扇子变成了笔,变成了弦,流水行云的音乐与龙飞凤舞的舞姿,让人欲罢不能,观不忍去,空气仿佛被冻结了。音乐展衍,丹青写意,优美精致,凌波的水莲迎风乍动,湖心莲叶哪个堪折,画中的舞者似莲心一点,可是为着谁相思?舞者将传统的扇舞与书画艺术自然流畅地结合在一起。和着揉弦之音,舞者穿行在浩浩烟波云水之间,从扇子上能够领略到中国绘画的精妙,能看到浓淡泼彩的渲染,画笔婉转,缠绵不失豪放。
目光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音乐进入快板,如水流觞,是古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阶段,背景出现轻描淡画的菊花,舞者将扇子迅速地开合,回旋流转,舞姿随着节奏也是一气呵成,扇子象彩蝶一样随着画中的女子上下翻飞在菊花丛中,舞者与扇子融为一体,整段舞蹈酣畅淋漓。在若隐若现的画面里,随着快拨连弹的古筝节奏,舞者不是单纯在用肢体表现这份美,她是在用心去感受音乐,扇子在她的手中具有了灵性和韵味。
一连串的连贯动作翩然而止,抬头间迎来缤纷雪落,几树寒梅间错,此时的音乐进入慢板,节奏自疾而徐,进入尾声,舞者的表演也再次转入婉约典雅,极尽柔美。舞者将扇子展开,如梅花凌雪而开,回雪轻扬,合起时宛若玉笔在手,以意挥毫。音乐最后的二十秒钟,舞者背身抱扇悠然地站在画面深处,随着几节细泛的音符将一个雪中清丽的背影久久地留在我的映象里,还有那柄忘之不去的彩扇,正应合了“淡出”的结局。
荷花奖古典舞大赛《纸扇书生》教室版古典舞《纸扇书生》 一群风华正茂年少书生纸扇飞舞,衣袂涟涟,谦谦君子,风度翩翩。
第五篇:陈丹青辞职报告
诸位院领导大鉴:
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2年-2005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1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2届与 2003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5年、2006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07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陈丹青
2004年10月15日
附一:呈本院外办及北京外办述职与感想(2000年-2004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室
缘起
1999年岁阑,袁运甫老师、刘巨德老师给我越洋电话,告知工艺美院与清华大学合并,并代表院领导热诚邀请我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时转致老前辈张仃先生与吴冠中先生的欢迎之意。
2000年2月正式报到,清华园陈书记、美院王院长、张书记,及诸位副院长热情接待,清华外办陈红老师,院外办张主任、苗老师一周内携我办妥外籍人员驻京手续。此后人事关系归属外办与人事处,年薪五万,教学启动费三十万。
同时,学院在外事办公室与我签署了2000至2002年两年任期的合约。2002年春合同到期,续签2002至2005年合约三年。
教学状况
院校合并,是清华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全面恢复人文艺术学科的重要举措。清华美院的成立,一时为八大高等美术学院所瞩目。
到任不久,学院宣布开设美术专业博士生课程,此举不但在国内美术教育是属首创,在世界范围同类专业中亦属罕见。为此,学院于3月间成立四所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由吴冠中、张仃、袁运甫诸位元老领衔,本人则主持第四研究室。吴、张、袁三位先生德高望重,育人无数。我初涉教学,尚无寸功,而学院予以破格,委此重任,唯惭愧衔命,郑重其事。
本研究室研究方向,初定“当代架上绘画研究”,前年易为“当代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比较研究”。
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是本人第一次招生经验。二十四位各地考生中,五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计,经研究生院陈院长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五位学生。
2001年,五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为转为正式博士生,外语考试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是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二十二名考生,正式录取两名博士生、访问学者两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八人,无一通过两课考试。
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不多说。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徒具形式,又有效地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观诸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此举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后者公然违背马克思主义及邓小平思想,对于清华大学两大传统,即“行胜于言”及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更是深刻的讽刺。
以上意见,我曾数次以书面及口头方式,对院领导和清华书记、校长坦率直陈。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属妄谈。
由于此一政策的长期施行,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如扩招、创收、增加学术科目、重视论文等等)而实则退步(如教师、学生素质持续减低,教学品质与学院信誉持续贬值),“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是目前艺术学生普遍状况,事实上,新世纪艺术学生的整体水准,甚至不如“文革”时期。
而人文艺术教育的量化管理,集中反映出学术行政化带来的后患。此亦北大近期决意实施改革的总背景,然而治标不治本:不施行,现状难以突破,施行,则势必重复历次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形成更为盘根错节的畸形教育结构。
本人不是教育学专家,以上感触,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而院中同事,俱抱同感。鉴于中国国情,鉴于人口基数与社会现实,现行政策有其不得不然之处,但人文与艺术将长期蒙受其弊。本人唯自知不能改变现状于万一,故聊作纸上空谈,在教学工作中,则恪尽己能,维持现状而已。
总结
我在学院的教学是有价值的,我因此认识到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的新局面与新问题。我对教育体制的持续批评,出于对人文
“陈丹青辞职报告”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状况的操切之心。我不愿混饭吃,也不知道怎样违背自己的性格。2002年,第三次博士生考试,二十名考生,正式录取一名,并访问学者三名。第二次研究生报考,约十九人,一名以业务最高分(90分)入围,因外语政治各差一分,经向院校申请通融无效,未予录取。
2003年,第四次博士生考试,考生十八名,正式录取一名。第三次研究生报考,全国十九名考生,上同一考生仍以最高分入围,再次因外语分数不过关,未能录取。
截至目前,本研究室共两名博士生毕业,两名博士生在读,2004年首次招入四名研究生。
本科生教学,则本人负责绘画系各届每学期素描课、油画人体课各四周。另由教务处安排每学期开讲四堂大课,每堂四小时,各系各专业同学均可选听,每讲满员。2001年至2004年,讲题分别如下:
“欧美当代艺术比较”
“绘画、影像与西方观看传统”
“架上绘画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世界范围反现代化思潮与文化守成主义”
“艺术史与传播史的关系”
“艺术赞助史与艺术功能史”
教学方法
人文艺术学科既有的学术行政化,越管越严,教学品质越来越可疑,此一体系虽便于管理,但与“人”,与“文化”,处处发生尖锐而深刻的冲突。
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但我不得不服从规定——释放个性,回到直觉,摒斥教条,遵循艺术规律,曾经是民国、“文革”前、改革开放初期等阶段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历史经验。然而有目共睹:这些传统与经验在今日艺术教学中已经全面丧失。
我个人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唯在本研究室教学中,以“个案处理”的原则,根据每位同学个人情况的总和与细微的表现,在教学中务使知识面尽可能扩大,教学点尽可能具体。
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这一随机的过程——而不是预定的程序——重视体验与经验,问题与可能性,激发好奇心与热情,并以此检验学生的智能与品性:它开放给未知,落实为个人。
学院教育不是向上负责,而是对艺术、对学生个人负责。不幸的是,当今学院教育的通则与本质,是向上负责。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 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它绝对不是量化的。分数、奖项、规章、表格,不是它的目的。它因人、因事、因问题而异。它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不是程序化,它落实为个人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考试分数。因此,它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中是困难的,孤立的,不讨好的,无法被教条证实,难以体现为可比的成果。
远溯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式教育与诡辩派教育的冲突,前者重视知识与品格,后者重视权力与实用。可悲的是,目前文科教育的种种政策限定,决定了人文艺术教学赤裸裸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
我与现行教育体制抱有深刻的歧异。在人文艺术学科,人才是无法培养的,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前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大师陈寅恪写在七十年前的名句: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招生与教学感想
自2000年任教以来,我的教学实践及社会活动,大致有正面与负面两类感触,兹据实陈述如下:
正面——清华“长江计划”,是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魄力大,投入重,期望高。特聘教授多数是外籍华裔,属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中壮年专业人员,眼界开阔,知识结构大幅度更新,又大致是“文革”一代,兼具使命感、责任感、历史感,及民族情怀,归国投效,远溯二十年前留学大潮,近收改革开放之效,今推想此举,此其时也。
清华与工美合并,则体现国家在高等院校扶助拓展人文艺术、瞻望国际文化大势的良苦用心。
就我个例而言,去国近二十载,国中文化形势与文化环境,诚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在艺术创作及学术研究中,过去的政治钳制、狭隘的美学观、单元的创作格局,大幅度改变。院方对我的教学不予干涉,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时支持。而同事、同行与不同专业间的充分尊重,彼此宽容,以至对新学院教学规划的共同热情,都使我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在文艺领域及艺术学院内的深刻变化。
负面—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困扰与无奈,来自国家现行教育体制及种种教条。其症结,大致如下:
这所学院让我感到亲切。我喜爱70年代出生的在校学生,他们甚至比我的孩子还年轻。我坚信他们是塑造未来的一代,因为青春理应胜过体制。
我对自己的教学,仍是“惭愧”二字。我在课外的大量时间无保留开放给本研究室,本系,以至其他专业的学生,并从中获益匪浅。
我有幸作为一位本院的教师,在专业以外更广泛的领域表达我对文化的认知,我知道,外界认同我乃因学院的聘用。这聘用的理由,或许因为我在域外的眼界,但我确定,这理由,还因为我虽然不是一位中国公民,但我是中国人。
中国人重世故。我的世故仅限于礼貌的层面,但我至今没有学会在表格上,或按照教条指定的方式,陈述“成绩”:那是对体制的确认,而不是对学术道德及其规律的确认。我今服务于这所学院的价值,以及我微乎其微的服务本身,远不如这所学院选择我的价值:这选择证实了国家的良性变化,在这变化的戏剧性环节中,我愿意充任一件可被暂时利用的小小的标本。
2003年10月写成,2004年10月补正
附二:教条与功利
今日艺术教育及本院教学感触
归国教学三年,承院方与同侪善待扶持,本人虽不胜任而能相处愉快。今国家富强,大环境空前良好,唯教育现状与大环境差异甚巨。走访
“陈丹青辞职报告”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